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酪氨酸酶

酪氨酸酶

酪氨酸酶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64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化学工业、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2篇、会议论文94篇、专利文献90482篇;相关期刊502种,包括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中国美容医学等; 相关会议75种,包括全国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第十届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皮肤科学术年会等;酪氨酸酶的相关文献由4227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清西、龚盛昭、朱文元等。

酪氨酸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2 占比:1.19%

会议论文>

论文:94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90482 占比:98.71%

总计:91668篇

酪氨酸酶—发文趋势图

酪氨酸酶

-研究学者

  • 陈清西
  • 龚盛昭
  • 朱文元
  • 毛裕民
  • 谢毅
  • 邱凌
  • 郑宗平
  • 宋康康
  • 陈洁
  • 王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段松冷; 顾红燕; 年宏蕾; 邢若; 曾蔚欣
    • 摘要: 目的研究祛白片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以及其对脱黑色素细胞模型的药效作用。方法制备祛白片正丁醇部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技术分析其化学成分。以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为研究对象,建立脱黑色素细胞模型后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不同浓度组(8-甲氧补骨脂素10、50、100、150、200μmol/L)、溶媒组(以DMSO稀释而得)和祛白片正丁醇部位不同浓度组(10、50、100、150、200μg/mL),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数量变化,并检测细胞增殖率、促黑色素生成率、酪氨酸酶活性促进率。结果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初步确定了祛白片正丁醇部位的53个化合物(正离子模式下29个,负离子模式下33个,重合9个),其中香豆素类化合物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黄酮类化合物。祛白片正丁醇部位可使细胞数明显增加,且与作用时间和给药浓度呈正相关;其可显著升高细胞的增殖率、促黑色素生成率、酪氨酸酶活性促进率(P<0.01)。结论香豆素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可能是祛白片正丁醇部位发挥抗白癜风作用的物质基础;祛白片正丁醇部位的抗白癜风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酪氨酸酶活性实现的。
    • 曲红盼; 郝晴; 韩雅蕾; 刘蕾; 成志伟
    • 摘要: 以乌拉尔甘草毛状根为材料、总黄酮含量为指标,采用超声法提取,分别以提取溶剂、料液比、超声温度、超声时间为单因素,确定影响提取率的因素与水平,通过正交法优化,确定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采用比色法测定比较3种甘草毛状根中总黄酮的含量,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比较3种甘草毛状根中甘草苷、异甘草苷和光甘草定的含量。通过红细胞溶血和鸡胚绒毛尿囊膜试验、DPPH自由基与ABTS自由基清除试验和酪氨酸酶酶活抑制试验,分别比较3种甘草(乌拉尔甘草、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毛状根提取液的刺激性、体外抗氧化和抑制酪氨酸酶酶活的能力。结果表明,在溶剂为75%丙二醇、料液比1 g∶15 mL、超声温度50°C、超声时间40 min条件下,乌拉尔甘草毛状根总黄酮提取率最高,为1.25%。在3种甘草毛状根中,乌拉尔甘草毛状根中异甘草苷的含量最高,光果甘草毛状根中总黄酮、甘草苷和光甘草定的含量均最高;3种甘草毛状根提取液(浓度≤625 mg/L)对红细胞及鸡胚绒毛尿囊膜均无刺激性;3种甘草毛状根提取液清除DPPH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IC_(50))依次为1100、570、540 mg/L,清除ABTS自由基的IC_(50)依次为740、230、590 mg/L;3种甘草毛状根提取液(浓度为625 mg/L)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依次为(49.5±2.3)%、(76.6±3.5)%、(17.95±4.5)%。在3种甘草毛状根中提取液光果甘草的抗氧化及美白护肤活性最好。
    • 夏禹; 张文珍; 黄真; 仇凤梅; 钟晓明
    • 摘要: 以活性成分总姜黄素得率为指标,响应面法优化温莪术药渣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DPPH法和ABTS法评价温莪术药渣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并考察其对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存活率、黑色素合成及其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莪术药渣提取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2%,超声时间55 min,液料比22 mL/g,总姜黄素平均提取得率为6.38 mg/g;此外,温莪术药渣提取物对DPPH、ABTS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IC_(50)值分别为24.99、49.72μg/mL;并且能有效抑制B16细胞黑色素合成及酪氨酸酶活性,与正常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为温莪术提油后药渣二次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 庄远杯; 魏爱红; 陈堪彬; 张超; 刘付薇; 梁淑荷; 张声源
    • 摘要: 目的:比较研究番石榴不同部位(根、茎、叶、果实)乙醇提取物抗氧化、降血糖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方法:分别采用ABTS法和DPPH法、pNPG法和DNS法、L-DOPA法评价番石榴不同部位抗氧化活性、降血糖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结果:番石榴不同部位乙醇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降血糖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番石榴各部位中,番石榴根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降血糖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均强于其他部位。番石榴根对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与维生素C接近,清除能力IC_(50)值分别为:(8.45±0.12)、(0.09±0.002)mg/mL,且其对α-淀粉酶和酵母菌来源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强于阿卡波糖,抑制活性的IC_(50)值分别为:(0.10±0.02)、(8.74±0.25)μg/mL;而对小鼠小肠来源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弱于阿卡波糖;对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弱于维生素C。结论:番石榴根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降血糖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最强,表明番石榴根是潜在抗氧化剂和α-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和酪氨酸酶抑制剂的来源。
    • 周新崇; 易灿; 刘进兵
    • 摘要: 本文采用体外酪氨酸酶抑制模型法,评价崀山脐橙皮醇提物的4种有机相萃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崀山脐橙皮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水相均具有一定酪氨酸酶抑制作用,正丁醇相抑制活性最好,IC_(50)值358.150 mg·L^(-1);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类型为非竞争抑制,抑制常数为398.68 mg·L^(-1);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崀山脐橙皮正丁醇相对酪氨酸酶是静态型猝灭。
    • 丁小梅; 董怡博; 王力; 王芳
    • 摘要: 本文合成并表征P_(2)Mo_(17)Ni、P_(2)Mo_(17)Cr、P_(2)Mo_(17)Co和P_(2)Mo_(18)4种Dawson型多金属氧酸盐,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不同多酸浓度和不同扫速下4种多酸水溶液的电化学性能,并在适宜条件下催化不同浓度的酪氨酸酶,研究多金属氧酸盐水溶液对酪氨酸酶的催化作用,研究果表明:4种化合物的氧化还原过程均属于扩散控制过程,对酪氨酸酶的电化学传感均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且响应电流与酪氨酸酶含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中P_(2)Mo_(17)Ni的检测效果是4种化合物中最优的。通过计时安培曲线可知P_(2)Mo_(17)Ni对酪氨酸酶的最低检出限(S/N=3)可以达到0.4095 U/mL。将此方法应用于对虾中酪氨酸酶含量的检测,样品的回收率为98.0477%~99.5872%。此方法的选择性好,在多种干扰物质共存时,其检测结果几乎不受影响。这说明该修饰电极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本研究为用此法检测南美白对虾及其它水产品中的酪氨酸酶含量,进而实现对它们的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 陈怡; 罗文
    • 摘要: 目的:以人A375黑色素瘤细胞为模式细胞,浅探珍珠粉中起美白作用的成分及作用机理.方法:制备珍珠粉总提取物和蛋白提取物,作用于经紫外线照射过的A375细胞中,分别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多巴氧化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NaOH裂解法测定黑素合成含量.结果:在紫外线照射下,A375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而珍珠粉总提取物能够增加A375细胞酪氨酸酶的活性(P<0.05),但不影响细胞内黑色素的含量;珍珠粉蛋白提取物不改变细胞酪氨酸酶的活性,却能抑制细胞内黑色素的产生(P<0.05),这说明珍珠粉总提取物能够保护A375黑色素瘤细胞免受紫外线的伤害,其蛋白提取物在紫外线作用下还具有美白作用.结论:珍珠粉中起美白作用的物质主要存在于蛋白质中,珍珠粉蛋白提取物通过调控酪氨酸酶的活性控制黑素合成量达到美白的效果.
    • 王璐馨; 沈建福
    • 摘要: 目的:探究油茶壳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判断其抑制类型,初步探究其抑制机理,并对其活性成分进行测定。方法:分别以L-酪氨酸与L-多巴(L-DOPA)为底物,测定油茶壳提取物对酪氨酸酶单酚酶活性与二酚酶活性的抑制效果,Lineweaver-Burk双倒数作图法探究其抑制机理,并测定油茶壳提取物中的总多酚和黄酮含量。结果:油茶壳提取物对酪氨酸酶单酚酶和二酚酶的IC50分别为0.0711 mg/mL、0.2199 mg/mL,对酶–底物络合物抑制常数KIS为10.7487 mg/mL。油茶壳提取物中总多酚含量为30.22% ±1.02%,黄酮含量为13.52% ±0.24%。结论:油茶壳提取物对酪氨酸酶单酚酶与二酚酶均具有较好抑制效果,总多酚、黄酮可能是油茶壳提取物发挥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作用的主要物质。
    • 游遨; 肖吉; 黄冬婷
    • 摘要: 以3-羟基苯甲醛作为初始化合物,在其羟基位置通过酯化反应引入不同酯基,然后在醛基位置通过席夫碱反应引入缩氨基硫脲基团,共计合成14种新型缩氨基硫脲衍生物。分别采用熔点、氢谱、碳谱以及质谱对14种化合物进行了表征,测试了14种化合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12种化合物对酪氨酸酶表现出强烈的抑制活性,其中活性最好的为3-乙酰氧基苯甲醛缩胺基硫脲(3a),对酪氨酸酶的IC_(50)值达1.1μM。细胞毒性测试表明化合物3a对293T细胞没有毒性。
    • 粟艳婷; 张健; 王少茹; 宋晓秋; 李婷婷
    • 摘要: 考查水杨酸微胶囊(SAM)和水杨酸(SA)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SAM中SA的含量,采用酶标法测试二者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以色泽变化指标比较经SAM和SA处理后的结果,考查SA及SAM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效果。使用β-环糊精为原料将SA制备成SAM。结果表明,相同浓度条件下SAM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显著高于SA,SAM及SA的IC50分别为31.2 nmol/L和125.0 nmol/L,SAM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能力比SA提高了4倍。色泽变化试验表明1.0 g/L SAM溶液能够有效延缓酶促褐变速率。水杨酸经微胶囊化后对酪氨酸酶抑制率更高,能起到延缓果蔬褐变的作用,可用于蔬果保鲜领域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