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金庸

金庸

金庸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347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65篇、会议论文5篇、相关期刊1282种,包括青年博览、做人与处世、名人传记:上半月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医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第十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九届(2018)中国鹿业发展大会 等;金庸的相关文献由2670位作者贡献,包括蒋连根、六神磊磊、佚名等。

金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65 占比:99.86%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14%

总计:3470篇

金庸—发文趋势图

金庸

-研究学者

  • 蒋连根
  • 六神磊磊
  • 佚名
  • 韩云波
  • 孔庆东
  • 明红
  • 本刊编辑部
  • 许兴阳
  • 傅国涌
  • 楚放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张梦楠
    • 摘要: 2021年中国侠文化研究在往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取得新进展,各个研究领域持续深入推进,总体上进入了稳步发展的常态,其成果形式主要表现为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该报告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对相关的侠文化研究论文进行筛选和分类整理,梳理出2021年中国侠文化研究的总体性概貌:2021年的中国侠文化研究承袭了2020年的基本格局,仍旧以武侠小说研究、武侠影视研究和侠文化的历史形态研究为重点,但也表现出不少创新之处。首先,武侠小说的译介研究已经突破了金庸小说英译的特定范围而进入更广阔的研究领域,研究范围扩大,研究样本增多,为武侠小说的译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其次,网络武侠小说成为侠文化研究中新的热点议题。此外,对侠文化历史叙事的深入挖掘进一步厘清了侠文化的演化历程,侠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吸收与融合也迈出了重要一步,表现出更进一步与英雄文化合流的趋势,如何加深侠文化与英雄文化之间的联结成为侠文化在当前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仍需相关学者给予持续关注,结合时代发展趋势提升侠文化的历史站位,使侠文化早日成为主流文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 曲俐俐; 张文东
    • 摘要: 20世纪中国武侠小说一般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民国武侠时期、^(1)新武侠时期、内地“新派武侠”崛起时期。^(2)其中作品最为丰富且对武侠文类影响最大的当属新武侠时期。所谓中国新武侠时期是指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中国武侠小说创作。这一时期中国武侠小说的创作中心由内地转移到港台地区,代表作家有中国香港的梁羽生、金庸、温瑞安、黄易等,中国台湾的古龙、司马翎等。从提出“以侠胜武”的梁羽生,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金庸,再到追求自由无羁的古龙.
    • 梁林歆; 孙迎宾
    • 摘要: 金庸武侠小说在华人世界中的影响力颇大,然而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却举步维艰。目前金庸已有四部小说被翻译成英文并出版,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研究现状,发现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如数量和质量仍需提升,多译本研究和符际翻译关注较少,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仍需拓展,定量研究和比较研究较少,并提出未来可以符际翻译研究,人物形象研究,语料库研究等为着力点,加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期推动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研究,传播中国武侠文化。
    • 刘茜梅; 刘剑(指导)
    • 摘要: 有人说,少年应该与平庸相斥,应如烟火,奔赴理想,万丈光芒。儿时对理想的概念有些模糊,向往着金庸、古龙笔下的江湖。少年意气,纵马江湖,国家大业未成;乱世烽烟,铁血柔情,徒负美人深恩。长大后,有人问起理想,我总会提起那座城。南方的城市都很美,南宁也不例外。我在那度过了八年的光阴,那儿没有沪粤的繁华、没有苏杭的清丽,却也忙碌又不失随和,我最爱的,是清晨去拐角的早餐店,要一份热腾腾的卷筒粉。
    • 陈岸峰
    • 摘要: 自甲午战争惨败之后,清廷内忧外患,士大夫由自强转为救亡。章太炎、梁启超、谭嗣同等认为日本的武侠能影响政治,可以为中国借鉴,他们的重侠主张掀起了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界的尚侠热潮,20世纪初侠风复炽,武侠小说再次掀起创作高潮。金庸在其武侠小说创作方面开辟了新境界:他的武侠小说不同于清朝武侠小说的理性化倾向,也不似民国初年的武侠偏向于情而非义,他的武侠小说完成了古典武侠小说向现代武侠小说的转化;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了五四文学中感时忧国的历史意识,他将武侠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集中书写武侠的家国意识并对国民性进行思考;他对武功的创造性描写、雅俗文学界限的超越、理想国语的实践、人的文学的召唤,具有重建伦理、召唤良知、讴歌侠客、肯定爱情、批判虚伪、驱逐黑暗、启蒙民众的意义。金庸拓展了武侠形象,回应了梁启超等人的呼吁,这也是对五四文学精神的发扬。
    • 刘卫英
    • 摘要: 由冷兵器时代铠甲装备演进而来的"护体宝衣"具有丰富的文化符号意义。早期的物理功能,表现出护体宝衣的工具性价值;后期的江湖社会文化功能虽受限于科技水平,却保有对他者科技力量的艳羡向往,呈现出由可见、可用向可感性、社会性扩展的趋势。女将护体软甲书写,标明男权社会中女将体能的不被承认,是性别传统观念的工具化外在显现。护体宝衣的材料构成、奇特功能,蕴含武林身份的象征意味,是"甲胄"护体功能的社会伦理性转化,也是江湖社会秩序建构的功能性扩张想象,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武器改进及科技实用等方面的惰性思维。民国武侠小说中的"护体宝衣"母题,既继承了传统甲胄的神奇功能,还渗透着现代物理学原理,真实而神秘,增添了意味深长的艺术魅力,展示出现代技术面前的平等意识。
    • 顾斌
    • 摘要: 喜爱金庸武侠的人一定都会认同,金庸是个杰出的美食家。金庸对品赏美食有着足够的热情并且精于美食之道,并且还与苏州美食有着密切关联。金庸的老家在浙江海宁,离苏州很近,年轻时又在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读过书(1947年,他辞去东南日报社工作,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学习),他的祖母又是苏州人,金庸对苏州当然了解,吴侬软语、姑苏美食更是常见于他的作品之中。
    • 杜肖柯
    • 摘要: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将“医者”形象作为隐喻和象征符号融进武侠小说的叙事之中,书写“医者”形象所具有的特征和内涵,实现对人性、现实和理想的隐喻。“医者”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社会价值对侠义精神的凸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金庸借助异化医者、精神医者、理想医者三类形象来隐喻侠文化的现实与幻想,揭露现实的不足与人性的扭曲,渴望通过侠的正义与大义来完成“拯救”。金庸用知识分子的使命和担当,借用“医者”形象来思考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出路。
    • 黎杨全
    • 摘要: 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常被认为在1998年,但最近针对这一问题有了论争,起因在于学者邵燕君、吉云飞提出中国网络文学起源的新说法。他们认为1996年的“金庸客栈”才是起始点。~①这吸引了欧阳友权、马季等人参与论争。马季强调“现象说”,~②仍坚持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等作品形成了网络文学这一“现象”;欧阳友权则提出“网生起源说”,认为“网络文学皆因网络而‘生’”.
    • 李汇川
    • 摘要: 在金庸武侠小说的“经典化”建构历程中,严家炎是“发现人”之一。1995年,他在学界内外皆有反对声音的情况下,承受着舆论压力,在北京大学开设了金庸小说研究课程,并将课程讲稿以《金庸小说论稿》为题整理出版。他将金庸的作品纳入了文学史研究的视野,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为大背景,以小说的“雅俗对峙”为大格局,阐发其艺术特质,衡量其文学史价值,为金庸小说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