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梁启超

梁启超

梁启超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3年内共计836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02篇、会议论文58篇、相关期刊2230种,包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东社会科学、江汉论坛等; 相关会议48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14第九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武汉大学2014年历史学博士论坛等;梁启超的相关文献由6358位作者贡献,包括魏义霞、梁启超、彭树欣等。

梁启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02 占比:99.31%

会议论文>

论文:58 占比:0.69%

总计:8360篇

梁启超—发文趋势图

梁启超

-研究学者

  • 魏义霞
  • 梁启超
  • 彭树欣
  • 夏晓虹
  • 佚名
  • 陈其泰
  • 张冠夫
  • 李喜所
  • 汤志钧
  • 董四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欣
    • 摘要: 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进行了大胆的叙事实验,包括对叙事时间、空间、视角的处理。《新中国未来记》中三维时间体的建构和时间流速的变化,显示出他在晚清变革浪潮中的思想困境和历史意识。小说中空间设定的焦点及散点背后也颇具文化意味,反映了近代都市的发展及近代文人“走出去”的世界意识。此外,小说有四层叙述者,多重隐身叙事者与现身叙事者并存,梁启超的自我主体性十分蓬勃,展现出对叙事的强大介入力,用以宣扬己见。通过对《新中国未来记》叙事策略的考察,可以从文本层面揭示梁启超文学正在努力摆脱传统叙事话语,走向世界文学领域的新特质。
    • 占子涵
    • 摘要: 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对佛学产生兴趣,又曾与谭嗣同、夏曾佑、宋恕等相互研治佛学.一般学术界注意到梁启超的佛学价值都疏于其在梁式教育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对其社会价值的深入研究还有所缺憾.梁启超的佛学思想所秉承着中国传统伦理与西方自由民主精神,以佛学为由通过中西方文化对现实问题提出一套个人的见解.梁氏的佛学思想在教育观的应用包括热切倡导新民意识,以培育新民为教育目标;融入佛法于社会教育中;致力弘扬无我理念并推其为最完美的人生观.质言之,梁启超是在吸取佛学精华后同时融入他人佛学理念,贯通儒释与近现代西方进步文化,形成以治世、救国、育民为根本关怀的价值理念.
    • 张娜
    • 摘要: 梁启超对卢梭思想的理解经历了前后不同的变化,从盛赞卢梭为“医国之国手”,到后来的颇多微词,并全面转向伯伦知理的“国家论”。对于这一变化,现有的研究或从梁启超的美国之行进行分析,或将这一变化与梁启超短暂的革命倾向进行关联,客观来说,这些因素可能对他思想的变化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不应被夸大,更不能说成是主要原因。梁启超对卢梭思想理解的前后变化,是多方面促成的,而他对民族主义思考的深化应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这一变化反映的是他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想意识的民族主义化进程所做的重新思考与理论选择。
    • 李良芳
    • 摘要: 研究梁启超的美学思想,既要有厚实的古典美学理论基础,又要有近代西方哲学美学知识的广泛涉略,同时还要有对近代政治社会发展基本脉络的清晰认识。莫先武博士恰好具备这三方面的条件,他读了两个硕士,一个是文艺学,研究“现代意境理论的生成”;一个是法学,研究“行政主体特权的法律控制”。
    • 梁文健
    • 摘要: 梁启超学习了康有为的书法理论,但又与之相区别。他提倡高古浑厚的六朝碑,细化了北魏书法的分期,谈到了康书未曾细究的东魏、北齐与北周书法,还进一步运用时势造书风的规律从事书法史的研究,并对阮元《南北书派论》予以认可。此外,梁启超在奉行康有为以形式为主的审美的同时,还对传统的“个性的表现”予以认同。其所谓“线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则显然受到了西方艺术创作与理论的启发,预示着新的书法美学理论的诞生。
    • 杨志远
    • 摘要: 谈中国近代史学的演变,总绕不开梁启超,尤其是他的《新史学》,对传统史学所带来的震荡效应,至今余波荡漾。吾国史学在经历近代百年的变化,此一吸收与反思的过程中,究竟所谓“新史学”的观念带给中国近现代史学何种面貌?又产生了何种影响?这是值得吾侪深思的大哉问!梁启超及近代史学的前辈们,无论直接或间接引进欧美、日本的近代史学方法与观念,其目的均在借异域之学改造旧史,以达其所谓之“新”。然而,在新、旧二分法下,往往是以西方史律衡绳吾国旧史,如此关照下,旧史仿佛“镜中之妖”,史家本人于镜中观看到的,是支离破碎的旧史,绝非传统史学的原貌。梁启超的学术思想素以多变著称,其史学的变化深受时代环境及知识来源的影响。本文非全面性检视梁启超史学的研究,反聚焦在其“新史学”倡议下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如采进化主义观点对传统史学的批判、对史学定义的游移与多变性以及向传统史学的复归等议题。梁启超史学的诸议题,提供我们对现代中国史学的多元想象。
    • 张峰
    • 摘要: 今人在考察梁启超“新史学”与民国新历史考证学时,多将梁启超重通史以求致用的思想与新历史考证学派偏专题史以求真的理念加以比较,强调二者之“异”,隐蔽了梁启超“新史学”中“求真”的一面以及新历史考证学派“致用”的倾向和对“通史”的追求,以错位的参照系人为制造了学术发展脉络中的“断裂”与假象。梁启超不仅对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等新历史考证学派个人治学产生了多维影响,而且开启了此派拓展历史研究领域、扩大史料搜集范围、注重多学科方法治史的面相,体现了学术的渐次推进与内在理路。从中国史学近代化的整体历程来看,无论是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还是民国时期兴起的新历史考证学,二者走在同一条大路上,均以西方新学理为利器,并从中国传统学术中提取“科学”资源,借此推动中国传统史学的近代转型。
    • 周帅
    • 摘要: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业巨子,其一生在报刊研究和发行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作为新闻人,他竭尽所能,将其接受的新思想广泛传播以达政治宣传之目的。他所创办的刊物皆以政治为中心,以“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为原则,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五本”“八德”的要求。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梁启超的一系列办报活动彰显了救国爱国思想;其不断开创的新理论、新思想,为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启迪了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创新,至今仍有较高价值。
    • 叶思博
    • 摘要: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当时著名的报人,他的政治思想贯穿于他的办报活动。政治上几经沉浮,他的思想亦在不停流变。其思想流变,不仅体现在他的政见上,也体现在他的报刊活动中。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分别基于政治、文学和新闻专业主义的视角,对梁启超的办报活动进行梳理。
    • 石硕
    • 摘要: 一百年前,梁启超不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且对其有三个论断。这三个论断是梁启超探索和研究中华民族得到的睿见与核心认识,其价值和意义不可小觑。一百年过去,梁启超关于中华民族的三个论断不但未过时,其对中华民族发展前景的预测还得到完全应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这三个论断不仅有助于提升和坚定我们对中华民族发展前景的信念,同时对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中华民族基本特点,仍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