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阿玛蒂亚·森

阿玛蒂亚·森

阿玛蒂亚·森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68篇,主要集中在经济学、政治理论、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3432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哲学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暨"4+1"方经济论坛等;阿玛蒂亚·森的相关文献由72位作者贡献,包括任付新、任俊、侯发兵等。

阿玛蒂亚·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3432 占比:99.71%

总计:23500篇

阿玛蒂亚·森—发文趋势图

阿玛蒂亚·森

-研究学者

  • 任付新
  • 任俊
  • 侯发兵
  • 刘科
  • 李威威
  • 李璐璐
  • 秦慧
  • 葛佳胜
  • 裴阿梅
  • 霍婵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辉
    • 摘要: 当代政治哲学中平等理论主要包括福利主义、资源主义和能力主义三种分析进路。涛慕思·博格认为资源主义完全可以作为社会正义的衡量标准,在处理人际差异和把资源转化为有价值的功能这两个方面,平等的能力分析进路并不像阿玛蒂亚·森所描述的那样具备优越性。实际上,博格对森的理论所作的批判并不十分严谨,后者从中立视角出发,把资源作为手段而非目的,重点关注人的可行能力,从而扩大了实现平等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得到辩护的。
    • 徐向东
    • 摘要: 阿玛蒂亚·森将"超验制度论"看作一种设定了一个"完全正义"的理想并以制度为关注焦点的对社会正义的探讨.森论证说,只要我们能够对一个社会的正义状况作出比较判断,我们就可以在正义事业上取得进步.他由此认为,超验制度论对于实现社会正义来说既不必要也不充分.然而,他将罗尔斯的理论理解为超验制度论是错误的.只要我们恰当理解了罗尔斯的建构主义方法论及其对正义之目的的设想,就能发现罗尔斯不仅有思想资源回应森的批评,而且其理论也优越于森所倡导的对正义的"比较探讨".
    • 刘科
    • 摘要: 森的能力路径开创了正义理论研究的新思路,但也受到了不少批评.森的能力理论提出后遭到一些批评,这些批评有合理之处,但也有不切题的情况.合理之处在于森的能力理论的确存在某些失误,尤其是在人际视角方面.不切题在于这些批评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森对个人视角更深切的关怀.在某种意义上,森的失误是无可避免的,因为个人视角与人际视角之间的冲突正是当代正义理论建构所面临的两难.
    • 任俊
    • 摘要: 理性选择理论在当代社会科学和实践哲学中有广泛运用.根据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假定,理性的核心要义在于最大限度地追求自我利益或自我目标.阿玛蒂亚 · 森对这种理性观提出了批评,认为无论是自我利益还是自我目标,都无法充分刻画理性选择的要求.在他看来,只要一个选择能经得起选择者本人的批判性审视,这个选择就是理性的.这种新的理性观要求选择者将所有类型的理由纳入考虑,同时肯定选择者在这些理由之间取舍的自由.尽管森的理性观拓展了我们对理性概念的理解,但仍不足以打开通向正义的通道.
    • 刘科
    • 摘要: 作为当代西方世界极具理论深度的学者,阿玛蒂亚·森在经济学和伦理学方面的探讨深受国内外学界重视,尤其是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中国的问题保持了浓厚的兴趣。森认为他的理论深度源于对马克思的了解和借鉴.
    • 吴晨若男; 徐弢
    • 摘要: 20世纪以后,关于平等的焦点逐步由政治权利平等转向分配平等,同时有关于平等与自由间的论战愈演愈烈。众多政治哲学家都在试图寻找平等问题的出路,但是其理论大都存在各种缺陷。经济学家、哲学家阿玛蒂亚·森在此时提出了关于平等的中心问题——“何种平等”,从人际相异性的角度论证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存在的必然性,为平等主义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森着重对功利主义、自由至上主义与罗尔斯的理论进行分析,提出了可行能力平等观。为了回答平等的中心问题,对平等的价值目标进行必要的评估,森提出了能力分析法,运用数学与统计学的方法对评估目标进行正向排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能力平等观的核心变量——“实质自由”。森将平等与自由相互调和,从一个新的道路解决平等与自由之间何者优先的问题,在先验主义平等观的理论缺陷难以调和时,森从实际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平等观,为20世纪平等主义思想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本文旨在对森的可行能力平等观进行清晰的阐述和解读,厘清森的平等观的逻辑体系,还原森以“实质自由”为核心的可行能力平等观和对平等中心问题的解决。
    • 刘筱红; 余成龙
    • 摘要: 当前中国农村相当多数的家庭物质条件已大为好转,但仍坚持做出将儿童留守这个并非最优的选择.阿玛蒂亚·森的信息基础理论对此问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儿童留守从表面上看是家庭的适应性偏好,但实际上是一种被形塑的社会选择.当下外出务工家庭持续将儿童留守农村,在很大程度上受限或受影响于政府与社会持续供给的信息基础.功利主义的发展观强力输入,而其他更具包容性的信息基础如家庭价值、个人发展等无法获得外生性输入.信息基础的"纳入"与"排除"机制,又进一步阻碍了信息基础的内生性转化.信息基础的局限导致了社会选择的"固化".推动农村家庭做出适应性调整,关键在于信息供给侧改革,扩大家庭决策的信息基础,使儿童回归家庭成为社会的必要选择.
    • 卜祥记; 周巧
    • 摘要: 实现社会正义,在当代中国改革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的正义思想,直击“劳动”与“资本”对立这个根源,站在形而上的高度,找到了实现社会正义的根本路径:消除资本逻辑的现实统治.阿玛蒂亚·森基于非契约论的积极现实主义正义思想,采取了社会选择的分析方法和可行能力的评价标准,尝试在不改变现有资本逻辑的情况下,为消解现实社会的“不正义”提供了形而下的技术路径.两者思想的有机结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阿玛蒂亚·森富有现实性的正义方案在经过马克思唯物史观辩证考量的滤镜之后,能为当代中国的正义之路提供重要的启示与参照.
    • 任俊
    • 摘要: 一些研究者认为,正义研究能力进路的一个核心主张是能力平等,这是对能力进路的一个误解.从文本上看,阿玛蒂亚·森赞成正义研究的比较进路,因而回避了正义原则的问题,更谈不上提出能力平等的主张;努斯鲍姆虽然没有回避正义原则的问题,但她与其说是主张能力平等,不如说是主张能力充足.此外,从义理上说,能力平等的原则本身存在明显缺陷.如果坚持以能力平等作为正义原则的话,只会弱化能力进路的吸引力.
    • 董骏
    • 摘要: 由于受边沁及其所代表的功利主义的影响,人权要么被认为是“没有根基的胡说八道”,要么被等同于法律权利.针对人权所面对的这一尴尬局面,阿玛蒂亚·森在事实上形成了一种“能力进路的人权观”,此一进路人权观重新将人权置于一个相对确定的基础上,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人权没有根基的说法,而且化解了将人权等同于法律权利从而窄化人权的风险.能力进路的人权观从一开始就指向人权的实现,其本身包含着一套完整的人权实现逻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