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24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中国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68068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中国卒中杂志、临床眼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二届眼科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次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第十六次学术年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会议、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届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年会、第三次京津冀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等;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由365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剑、廖良、王建民等。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68068 占比:99.98%

总计:668192篇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发文趋势图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研究学者

  • 周剑
  • 廖良
  • 王建民
  • 韦企平
  • 任美侠
  • 吴鲁华
  • 周希瑗
  • 周歆
  • 孙世龙
  • 张晓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春芳; 梁高华
    • 摘要: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作为一组常见的严重危害视功能的视神经疾病,是由于睫状后短动脉灌注不足,使视神经发生急性缺血、结构以及功能紊乱,最终导致视力下降、甚至视力丧失。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是局部解剖因素、全身血管危险因素等多因素共同参与,导致治疗上没有明确、统一、公认的治疗方案,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对NAION的预后影响极大。目前治疗主要包括:对因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联合用药、视神经鞘减压术、辅助治疗及外泌体治疗。随着近年各类抗NAION药物的不断发展和运用,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尤其以外泌体为研究热点,被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治疗NAION、提高治愈率、指导临床工作,本文主要对NAION的近年来的治疗进展做出以下综述。
    • 欧阳云; 巢国俊; 刘正立; 吴加亮; 胡恩海; 高媛
    • 摘要: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AION)是指营养视神经的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视神经急性缺血性病变,多发于中年以上患者。其主要由于供应视盘筛板区的睫状后短动脉缺血所致,表现为突然视力障碍和眼底视盘水肿。本文介绍了巢国俊教授从“气血”角度辨析NA-AION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于气血瘀滞所致,治疗时宜以养血活血为主,同时兼顾补益肾精、益气利水和清热散结等治法。临床采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方灵活加减运用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
    • 于楠; 邓俊叶; 彭婕婷; 段俊国
    • 摘要: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是导致成人视力丧失的第二大视神经疾病。目前其确切病理生理学机制不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夜间低血压、小视盘等均为NAION可能的危险因素。其特点包括突发单眼或双眼无痛性视力下降及特征性视野缺损。最终转归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丢失。目前该病尚缺乏统一治疗方案,国内主要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该文就NAION近五年治疗进展进行综述说明。
    • 宋秋仪; 朱思泉
    • 摘要: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是视盘水肿引起视力下降的眼病。本文通过梳理NAION的病因病机,就目前中医药理论体系下NAION的中医药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发现中药复方制剂、中药提取物及针刺等中医特色疗法,以调控多条通路、同时作用多个靶点的综合作用,在治疗NAION中有一定的优势与潜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眼部血流动力、抗氧化应激、调节神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 赵朋波; 周剑; 郭鹏德; 韦企平
    • 摘要: 目的探索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参数部分各向异性(FA)监测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视神经损伤程度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诊治的NAION患者36例(50只眼)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体检的同年龄段的健康人25例(50只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分别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和DTI检查,分别获取视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和FA数据,而后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RNFL厚度与FA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RNFL厚度:试验组RNFL厚度较对照组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3,P=0.000)。(2)FA:试验组的FA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04,P=0.000)。(3)相关性: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FA与RNFL厚度呈正相关(r=0.694,P=0.011)。结论FA在监测NAION病情变化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可以反应视神经损伤的程度。
    • 樊怡; 袁玲丽; 姚新新
    • 摘要: 目的:探讨后部眼球筋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应用复方樟柳碱实施颞浅动脉旁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曲安奈德于后部眼球筋膜下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水平提升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视野改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部眼球筋膜下注射曲安奈德可有效提升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视力水平与视野范围。
    • 尚孟秋; 廖良
    • 摘要: 目的:挖掘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关键基因,为研究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提供生物信息学支持。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大鼠GSE43671芯片数据集,使用R语言WGCNA包对基因进行分析并筛选出与临床表型相关度高的模块基因,使用ClusterProfiler包对特异性模块进行基因本体论分析(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KEGG),用Cytoscape软件筛选模块内关键基因并构建关键基因-miRNA互作网络。结果:采用WGCNA方法从GSE43671数据集中识别出22个模块,其中蓝色模块相关性系数最高。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模块内基因主要表现在上皮管形态发生等生物过程上,受体复合体等细胞成分上,眼晶状体结构组成等分子功能上。KEGG结果显示,模块内基因主要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互作信号通路、人乳头瘤病毒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有关。通过PPI网络和Cytoscape软件筛选得到的排名前10的关键基因为Psmb9、Psma7、Map3k14、Psme1、Nfkb1、Rela、Psma5、Relb、Psmb4、Nfkb2;预测得到6个miRNA为miR-383-5p、miR-9a-5p、miR-155-5p、miR-223-3p、miR-495、miR-325-3p。结论:使用WGCNA方法筛选出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相关通路、关键基因和微小RNA,为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探索提供理论依据,但该结论尚待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加以验证。
    • 吕颖; 王琼
    • 摘要: 目的探究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0例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中心视力分布情况,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出院时治疗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5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中心视力分布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活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感及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实验组患者的生理功能评分(82.36±6.47)分、生理职能评分(80.16±10.25)分、精神健康评分(79.64±7.11)分、活力评分(86.53±8.74)分、情感职能评分(82.09±7.54)分、社会功能评分(76.48±7.54)分、躯体疼痛感评分(78.62±6.11)分及总体健康评分(81.96±5.24)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13±6.15)、(68.42±7.23)、(71.38±6.24)、(75.06±6.57)、(71.46±6.24)、(71.29±6.31)、(72.45±6.56)、(76.15±5.4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出院时的治疗满意度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应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不仅临床有效率高,同时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视力、生活质量以及治疗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贾琼; 罗向霞; 康莉; 杨继若
    • 摘要: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刺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2005年1月—2020年12月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PubMed数据库收录的关于针刺治疗NAION的临床研究类期刊文献,采用Excel软件建立腧穴处方数据库,将腧穴按归经、部位、类型进行分类统计,记录其使用频次。应用SPSS 26.0和Modeler 18.0软件对腧穴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共纳入文献36篇,涉及腧穴处方31个,经脉9条,穴位34个,总使用频次317次。(2)所属经脉:使用频次≥20次且所用腧穴≥3个的经脉有4条,分别为足太阳膀胱经(57次,16.71%)、足少阳胆经(57次,16.71%)、足阳明胃经(40次,12.62%)和手少阳三焦经(25次,7.89%)。(3)所属部位:眼周部腧穴共12穴,累计频次158次(49.84%);头部腧穴共11穴,累计频次60次(18.93%);下肢部腧穴共5穴,累计频次54次(17.04%);上肢部腧穴共4穴,累计频次41次(12.93%);腰背部腧穴共2穴,累计频次4次(1.26%)。(4)腧穴频次: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合谷(34次,10.7%)、太阳(31次,9.8%)、攒竹(30次,9.5%)、风池(25次,7.9%)、睛明(23次,7.3%)。(5)腧穴类型: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交会穴,共10个,累计频次160次(50.47%);经外奇穴,共8个,累计频次64次(20.19%);原穴,共3个,累计频次47次(14.83%);五腧穴,共5个,累计频次31次(9.78%);络穴,共2个,累计频次17次(5.36%)。(6)关联规则分析:相关性最高的前5位分别是合谷-攒竹、合谷-攒竹-太阳、合谷-风池、合谷-承泣、攒竹-承泣。(7)聚类分析:得出4类腧穴配伍,即合谷-太阳-攒竹;承泣-丝竹空-风池;睛明-球后-阳白;足三里-三阴交-光明-太冲。结论临床针刺治疗NAION遵循“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取穴原则,以手足阳经上的眼周局部和临近头部腧穴为主,并多选用交会穴和经外奇穴,同时在穴位组合上体现了远近、前后、表里配穴的特点。
    • 付俊霞; 王永平; 陈碧玥; 程康鹏; 白文浩; 陈希赟; 魏世辉
    • 摘要: 背景作为一种新型的无创且操作简单的检查手段,临界闪烁融合频率(critical flicker fusion frequency,CFF)可动态反映人眼视功能变化情况。目的探讨CFF在鉴别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ON)与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1-9月解放军总医院眼科确诊的ON患者资料。受检者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 visual acuity,BCVA)、视野、光相干断层扫描、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F-VEP)、CFF检查,包括CFF-红色(rCFF)、绿色(gCFF)、黄色(yCFF)。按照本次病程分为0.05)。总体上,两组患者的健眼和患眼CFF(三色)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病程分层后:发病1个月内ON患眼较NAION患眼(三色)CFF值均偏低(P0.05)。单眼发病1个月内ON患眼的CFF差值及差比较NAION均偏大(P<0.05)。按疾病严重程度分层,重度视力损伤NAION患眼rCFF、gCFF较ON患眼偏低(P<0.05)。ROC分析显示,rCFF、gCFF、yCFF鉴别两组重度视力损伤患眼的AUC分别为0.75、0.76、0.74。结论对于单眼发病1个月内或症状严重的ON和NAION患者,行CFF检查对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