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非均质储层

非均质储层

非均质储层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37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工业经济、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465224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SPG/SEG2011年国际地球物理会议等;非均质储层的相关文献由51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伟方、朱维耀、雍学善等。

非均质储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4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65224 占比:99.98%

总计:465306篇

非均质储层—发文趋势图

非均质储层

-研究学者

  • 刘伟方
  • 朱维耀
  • 雍学善
  • 何乐
  • 寇双锋
  • 岳湘安
  • 戴诗华
  • 梁冲
  • 蒋卫东
  • 丁文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苑登御
    • 摘要: 经CO_(2)多轮吞吐后,华北某稠油油藏增油效果逐年变差,为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采用N_(2)泡沫/CO_(2)复合吞吐提高原油采收率。为明确N_(2)泡沫/CO_(2)复合吞吐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通过泡沫体系动、静态性能评价试验,评价了N_(2)泡沫体系的封堵性能;采用自主研制的三维非均质物理模型开展了N_(2)泡沫/CO_(2)复合吞吐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分析了N_(2)泡沫与CO_(2)复合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及其相关机理。试验结果表明,质量分数0.3%的α-烯烃磺酸钠(AOS)和质量分数0.3%的聚丙烯酰胺(HPAM)可形成稳定的泡沫体系,其封堵率达到99.57%,可实现对高渗层的有效封堵。三维试验结果表明,N_(2)泡沫/CO_(2)复合吞吐可使采收率提高22.74百分点,吞吐过程中含水率最低可降至2.07%,有效作用期是纯CO_(2)吞吐的2.5~3.0倍。N_(2)泡沫/CO_(2)复合吞吐可有效扩大CO_(2)和后续水的波及体积,为其后续现场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 杨森; 舒政; 赖南君; 顾庆东
    • 摘要: 针对单一聚合物段塞驱存在低渗储层动用程度低、部分注入井注入困难以及油井受效比例低等问题,开展了高、低浓度聚合物段塞交替注入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采用物理模拟的实验方法,评价了不同交替注入方案下低渗层的吸液比例、分流率以及聚合物驱的采收率.结果表明:与单独注入高、低浓度聚合物驱相比,不同浓度聚合物段塞交替注入能使低渗储层的吸液比例明显提高,并能有效改善低渗层的分流率,起到改善吸水剖面、延长低渗层聚合物驱受效时间的效果.渗透率级差越大,聚合物驱采收率达到最大所需的交替注入周期数越多,当渗透率级差分别为2和4时,最佳交替注入周期数分别为2次和4次,此时聚合物驱的采收率分别为24.9%和23.4%,比单独注入高浓度聚合物驱时采收率分别提升了3.3%和5.2%.矿场试验结果表明,P油田M区块采用高、低浓度聚合物交替注入开发的方式后,注入井的吸水厚度明显增大,生产井的日产油量明显提高,聚合物驱油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 金璨; 马美媛; 王健伟; 朱睿哲; 田彬; 陈敏; 吕鹏
    • 摘要: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花港组低渗储层具有强非均质性,主要发育有中孔中低渗特征的中砂岩相、粗砂岩相、低孔低渗特征的细砂岩相、粉砂岩相等8种岩性,其叠置组合对应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心滩坝、主河道、次级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四种沉积微相.井区具有钻井少、井距大、地震反演资料多解性强等特征,运用常规建模方法难以表征井点实际揭示的储层非均质性.为了精细描述非均质储层平面、纵向上的空间展布特征,运用已钻井充足的分析化验资料并用多元测井识别方法识别出复杂岩性,通过垂向组合序列划分四种沉积微相,同时运用地震多属性与地层切片研究明确了相边界.用确定性方法和随机模拟相结合建立了精细相控下的岩性模型,并用基于岩性细化的孔渗关系来约束建立储层属性模型.结果 表明,该方法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地质认识较符合,为后期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精细框架,并指导了下一步开发方案的优化.
    • 地热小分队
    • 摘要: 增强型地热系统的主要挑战是在储层的大部分区域循环注入流体。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在储层中创建人工裂缝,并优化多口注入井和多口生产井的位置。井的布局至关重要并且需要深入研究。这是本文的最终目标,目的是提取足够的能量,使流体在非均质储层中达到更大的流量。
    • 王树平
    • 摘要: 为了准确计算河流相平面非均质储层水平井泄气范围大小.通过分析完钻井、录井和测井资料获取气井水平段含气钻遇率及沿水平段不同单元物性参数大小,定量表征井控范围内储层的非均质性.再利用气井产量压力生产数据,采用流动物质平衡方法评价气井动态储量.在此基础上计算井控范围内的气井有效渗流面积,同时结合储层分布特征调整井控泄气范围边界,最终研究形成河流相平面非均质储层气井泄气范围确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非均质储层条件下,计算气井泄气半径需综合考虑储层的含气性、物性参数变化和储层分布等因素,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际井分析对比,可见考虑储层非均质计算的气井泄气半径更符合气井生产实际,泄气范围与有效储层分布契合度高.
    • 李亚辉; 冯伊涵; 王伟; 钟吉彬
    • 摘要: 未考虑渗透率非均质性及井筒附近非达西效应的影响时,底水气藏水平井产出动态预测方法难以确定储层非均质性和气井位置对产能和见水时间的影响。在镜像反映和势函数的叠加原理基础上,考虑非均质、非达西效应和气-水界面抬升等因素的影响,提出了水平井井筒见水时间及产出剖面预测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底水气藏水平井的产能受渗透率非均质性和井筒位置的影响,不考虑非均质拟表皮的影响,将导致产气剖面偏高,非均质性越强产量越低;垂向渗透率越大更有利于提高气井产气量,而垂向渗透率越小、水平渗透率越大,越利于控制底水脊进;无因次避水高度越大,水平井见水时间越长,水平井生产初期底水脊进速度相对比较均匀,后期将急速上升。改进的预测方法对底水气藏水平井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李端; 林日亿; 王新伟
    • 摘要: 稠油热采水平井注蒸汽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水平井沿程蒸汽热物性的预测对于储层的均匀动用十分关键.考虑储层渗透率、围压和蒸汽相变等条件的相互耦合影响,建立了预测水平井注汽流动的综合数学模型.与现场测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准确度.模拟结果表明,单一变量条件下,水平井跟部注汽压力越大,注汽井内质量流量和蒸汽干度下降越快,当注汽压力由11 MPa降为8.5 MPa时,配汽距离增加1倍;在水平井相同位置处,跟部注汽干度越高,注汽井内质量流量越大,且蒸汽压力下降越快,注汽干度提高1倍时,压降也几乎增加1倍;跟部注汽流量越大,蒸汽压力下降越快,注汽流量提高1.75倍时压降提高了5.3倍,但管内蒸汽干度下降趋缓;储层渗透率越高,注汽井内的蒸汽干度下降越快.该模型可以为现场注汽提供理论支撑,有效提高配汽效果达到增产降耗.
    • 王斌杰; 张云宝; 王威; 吕金龙; 鲍文博; 夏欢; 李彦阅; 王楠
    • 摘要: 聚合物凝胶是一种高效调剖化学剂,具有良好的调剖调驱效果.应用聚合物凝胶能够有效地封堵高渗层甚至高渗透条带或大孔道,提高中低渗透层的动用程度.但矿场试验也表明,聚合物凝胶在注入地下储层的过程中,聚合物凝胶易堵塞井筒,且常会出现吸液剖面反转及污染中低渗透层等现象,从而使得提高采收率效果有限.在实际矿场试验中,聚合物凝胶的成胶效果还受到储层物性、聚合物及交联剂浓度、化学剂类型等因素影响,且针对实际需要一些聚合物凝胶还需要解堵.因此,基于聚合物凝胶在矿场上的实际调剖效果,归纳了聚合物凝胶的类型及作用,分析了聚合物凝胶在非均质储层中调剖调驱机理,针对聚合物凝胶在矿场中的应用现状,指出聚合物凝胶在油田应用的发展前景,为油田开发提供参考性意见.
    • 马超; 赵林; 杨海; 周超; 张珂涵
    • 摘要: 针对高石19井区西北部气井温度高、常规自转向酸高温降黏导致酸化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以含芥酸酰胺羟磺基两性表面活性剂黏弹性转向剂、抗高温酸化缓蚀剂、阳离子低聚物抗温剂等为原料制得自转向酸。评价了自转向酸的抗温性、缓蚀性、缓速性能和自转向性能,并在天东110井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自转向酸适宜的配方为20%HCl+8%转向剂EP-306B+2%铁离子稳定剂TYL+2%酸液缓蚀剂GSY+1%酸液缓蚀增效ZXJ+1%阳离子低聚物DJW+6%有机酸YJS。自转向酸的抗温性和缓蚀性能较好,在150°C下与岩屑反应后的最高黏度为48 mPa·s,对钢片的腐蚀速率为49.8 g/(m^2·h)。自转向酸的缓速性能良好,与岩屑反应40 min后酸液质量分数仅降低3%。对高110井渗透率倍数为21.4的2块岩心进行酸化,对低渗透率岩心的改造率为72.2%,具有良好的自转向性能。在天东110井自转向酸酸化中取得预定的酸化效果,残酸返排率达到70%,实现储层有效均匀改造。该自转向酸体系在高温气井非均质地层具有良好的酸化效果。图5表2参14。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