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交替注入

交替注入

交替注入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2377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海洋石油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09年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五次国际学术会议、采油工程降本增效技术、管理及实践研讨会、第七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年会 等;交替注入的相关文献由446位作者贡献,包括康晓东、张继红、张云宝等。

交替注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43%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2377 占比:99.52%

总计:22484篇

交替注入—发文趋势图

交替注入

-研究学者

  • 康晓东
  • 张继红
  • 张云宝
  • 张健
  • 刘义刚
  • 杨光
  • 薛新生
  • 卢祥国
  • 王姗姗
  • 赵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辛骅志; 杨万里; 刘志强; 孔祥帅; 杨焕强
    • 摘要: 已有研究表明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注入储层,可以改变岩石和流体性质(如润湿性、界面张力和粘度),保护储层同时提高采收率.选择百21井区克下组油藏为研究对象,在储层温度压力下交替注入纳米颗粒、表面活性剂和低矿化度水,分析驱替过程中润湿性变化、提高采收率效果和微观剩余油.实验结果表明,在低矿化度水或者表面活性剂驱后注入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会沉积在岩心表面,使部分大孔隙被堵塞,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具有一定深部调剖的效果.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会增加低矿化度水和表面活性剂溶液粘度,从而提高流度比.交替注入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低矿化度水和表明活性剂,使得润湿性呈现周期性改变,同时证明了不同注入方式对微观剩余油改变不同.分别注入纳米颗粒、表面活性剂、低矿化度水来提高采收率效果要优于将表面活性剂和低矿化度水与纳米二氧化硅复配后注入的效果.
    • 杨森; 舒政; 赖南君; 顾庆东
    • 摘要: 针对单一聚合物段塞驱存在低渗储层动用程度低、部分注入井注入困难以及油井受效比例低等问题,开展了高、低浓度聚合物段塞交替注入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采用物理模拟的实验方法,评价了不同交替注入方案下低渗层的吸液比例、分流率以及聚合物驱的采收率.结果表明:与单独注入高、低浓度聚合物驱相比,不同浓度聚合物段塞交替注入能使低渗储层的吸液比例明显提高,并能有效改善低渗层的分流率,起到改善吸水剖面、延长低渗层聚合物驱受效时间的效果.渗透率级差越大,聚合物驱采收率达到最大所需的交替注入周期数越多,当渗透率级差分别为2和4时,最佳交替注入周期数分别为2次和4次,此时聚合物驱的采收率分别为24.9%和23.4%,比单独注入高浓度聚合物驱时采收率分别提升了3.3%和5.2%.矿场试验结果表明,P油田M区块采用高、低浓度聚合物交替注入开发的方式后,注入井的吸水厚度明显增大,生产井的日产油量明显提高,聚合物驱油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 苑玉静; 白瑞婷; 韩玉贵; 赵鹏; 宋鑫
    • 摘要: 受平台寿命的限制,海上油田开发周期较短,油田早期注聚是海上油田一项不可忽略的探索技术.目前,渤海油田已实施了 3个注聚油田、44 口注聚井的注聚规模,取得了良好的增储上产效果.Z油田在早期注聚之后又面临井网加密的需求,在原来的注聚井排中穿插了注水井,使地层中出现了水聚干扰态势,生产井端也出现了含水回升现象.本研究借助油藏工程的分析方法,通过数值模拟的技术手段,模拟了该油田通过加密井网、缩小井距,从而在注聚后期改反九点井网为排状井网的全生产过程,再现了该油田二元复合驱后期水驱干扰的形成过程,分析了井网加密后水聚干扰形成的机理,设计并优选了能够改善水聚干扰现象的多种方案.最终得出了水聚干扰前缘的驱动方式及水聚干扰机理,并优选出改善水聚干扰效果最好的排状注聚及排内交替注入方案.
    • 刘进祥; 王斌杰; 于复东; 卢祥国; 张云宝; 夏欢; 张楠; 何欣
    • 摘要: 为满足渤海油田高速高效开发的技术需求,利用生物显微镜和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分散调驱体系的膨胀性能和注入性能,以及注入速率对分散调驱体系运移性能和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渤海B油藏环境下,超分子型分散调驱体系初始粒径为3.9μm,水化膨化192 h后粒径膨胀了3.41倍,具有良好的水化膨胀效果。在注入过程中部分超分子型分散调驱体系会在岩心端面滞留产生端面效应,导致岩心渗透率降低。注入速率增加会使分散调驱体系更多地进入岩心内部,从而有利于调驱体系的深部运移和封堵。但对于非均质油藏,注入速率过高会导致部分分散调驱体系进入低渗层,造成低渗层的吸液压差降低,最终采收率降低。超分子型分散调驱体系与水交替注入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最终采收率。
    • 苑玉静; 刘义刚; 孟祥海; 韩玉贵; 赵鹏
    • 摘要: 为解决渤海D油田实施弱凝胶调驱后出现的剖面反转及优势窜流通道问题,抑制含水回升,从剖面反转形成机理及交替注入延缓剖面反转进程机理出发,以D油田油藏及地质特征为基础,借助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方法,选用调驱效果较好的Cr3+聚合物凝胶作为调驱剂,开展D油田剖面反转综合治理技术探索.研究结果表明:采用Cr3+聚合物凝胶与水交替的方式进行开发可得到较高的采收率;从技术、经济角度考虑,聚水交替注入体积比选用(4~6):1;采用最终采收率增幅较高的"解堵、调剖、堵水、Cr3+聚合物调驱剂与水交替注入"的综合治理技术,可更好地改善吸液剖面反转现象,更大程度释放油田潜能.
    • 苑玉静; 刘义刚; 孟祥海; 韩玉贵; 赵鹏
    • 摘要: 为解决渤海D油田实施弱凝胶调驱后出现的剖面反转及优势窜流通道问题,抑制含水回升,从剖面反转形成机理及交替注入延缓剖面反转进程机理出发,以D油田油藏及地质特征为基础,借助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方法,选用调驱效果较好的Cr3+聚合物凝胶作为调驱剂,开展D油田剖面反转综合治理技术探索。研究结果表明:采用Cr^3+聚合物凝胶与水交替的方式进行开发可得到较高的采收率;从技术、经济角度考虑,聚水交替注入体积比选用(4~6)∶1;采用最终采收率增幅较高的“解堵、调剖、堵水、Cr^3+聚合物调驱剂与水交替注入”的综合治理技术,可更好地改善吸液剖面反转现象,更大程度释放油田潜能。
    • 黄永章; 冯荣轩; 朱礼明; 孟海龙; 蒋瑛; 李希; 付国维
    • 摘要: 长庆气田部分气井出现不同程度井筒积砂、混合脏物堵塞现象,对气井的正常生产和后期测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连续油管胶液+氮气循环顶替+交替注入冲砂工艺.现场开展5口井试验,解堵作业成功率高,多储层伤害小,为关停气井复产措施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 油科
    • 摘要: 江苏油田在新一轮压裂会战中,针对油田低品位、致密油藏的改造难点,创新压裂模式,通过增大改造体积、提高裂缝复杂程度、进行油水置换等方式提高改造效果。针对常规注水受效差或注不进区块,采用压驱方式提高水驱波及体积,增大剩余储量动用。技术人员将这些创新思维运用到开发老井中,先后在庄13-17井采用正向混合水压裂,采用高低黏液体交替注入提高裂缝复杂程度。在高20-2井采用前置表活剂蓄能压裂工艺,并配合焖井,达到渗析洗油的目的。
    • 鲍文博; 刘义刚; 张云宝; 李彦阅; 马凤春
    • 摘要: 与矿场常用聚合物凝胶相比,聚合物微球具有堵大不堵小,粒径分布较窄等优点,由此表现出"封堵-运移-封堵"的独特渗流特性.同时,聚合物凝胶封堵效果好,液流转向效果明显,不过对低渗层有一定伤害,存在剖面反转现象.为满足矿场实际需要,本文初步研究了Cr3+聚合物凝胶和聚合物微球两种调驱剂类型及其注入方式对增油降水效果的影响.表征实验结果表明,AST聚合物微球初始粒径中值在2μm左右,水化240h后膨胀倍数大于8;同时,AST聚合物微球的粒径分布较窄,微观形貌为不规则球形;Cr3+聚合物凝胶分子线团尺寸粒径分布较宽,微观形貌为片网状结构.岩心驱替结果表明,在渗透率为Kg=500×10-3m2、1700×10-3m2和4500×10-3m2的三层非均质岩心条件下,段塞尺寸为0.1PV时,Cr3+聚合物凝胶与水交替注入采收率增幅为12.8%,好于单一注入方式;调驱剂注入顺序结果表明,先注微球后注凝胶的注入顺序的采收率增幅为9.4%,好于先注凝胶后注微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