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食物组成

食物组成

食物组成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4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3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9350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湖泊科学、四川动物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产分论坛暨2012年江苏省水产学术年会、南方十六省(市、区)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暨第二十七次学术交流大会、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五届全国学术研讨会等;食物组成的相关文献由45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波、刘恩生、鲍传和等。

食物组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3 占比:0.59%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9350 占比:99.39%

总计:29530篇

食物组成—发文趋势图

食物组成

-研究学者

  • 张波
  • 刘恩生
  • 鲍传和
  • 金显仕
  • 杨启超
  • 薛利建
  • 金海卫
  • 周岐海
  • 周永东
  • 朱增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铭昊; 张于光
    • 摘要: 灵长类动物是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重要角色,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引起的栖息地退化和食物短缺,导致60%以上的灵长类动物面临灭绝的风险。食性分析是动物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助于揭示野生动物的食物组成、觅食策略、栖息地选择偏好和评估物种生存状况及生态系统功能等,对于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比较分析了野生动物常规的食性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综述了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原理及其在食性分析中的条形码选择、条形码数据库构建和条形码分析等方法,以及该技术在灵长类动物的食物组成、觅食策略、种间关系和保护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总结了DNA宏条形码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在灵长类保护管理等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 邓怀庆; 任宝平; 刘赟; 周江
    • 摘要: 食物种类及其可获得性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生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对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 C群生境内食源植物种类、数量、食物可获得性及主要取食植物的径级结构进行调查分析,共记录到64种食源植物(标记胸径≥5 cm的乔木1 484株)。海南长臂猿以高大粗壮的食源植物为主要采食对象。这些乔木型食源植物结果率超过50.0%的有15种,占C群全部乔木型采食植物种数的28.8%;结果率最高的是海南单籽暗罗(Monoon laui, 76.7%),最低的是鹅掌柴(Heptapleurum heptaphyllum, 9.6%)。18种长臂猿主食食源乔木中,白肉榕(Ficus vasculosa)、斜叶榕(Ficus tinctoria)等15种食源植物的植株呈增长型结构。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a)、二色波罗蜜(Artocarpus styracifolius)为稳定型结构,而桃榄(Pouteria annamensis)为衰退型结构。提示海南长臂猿食物供应植物仍处于年轻状态,但这些食源植物并非每年结果,每年都能结果的仅37种(71.2%),采食树种的结果率高低不受海拔影响,而与树高和胸径显著相关。海南长臂猿在果实稀少的旱季会采食一定量的树叶(15.6%),这种不稳定的食物供应将影响海南长臂猿的种群复壮。
    • 廖荣; 陆施毅; 黄中豪; 李友邦
    • 摘要: 开展近缘物种觅食行为比较对理解动物的行为可塑性及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和黑叶猴(T.francoisi)是近缘物种,体形大小相近,社会结构和栖息环境相似,是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邻域分布的灵长类.为了探索两个物种在喀斯特生境中是否有相似的觅食策略,我们于2012年1-12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两种叶猴的觅食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头叶猴与黑叶猴在不同时段均为叶食性,树叶是两种叶猴各个时段主要食物,其中白头叶猴日均取食树叶77.0%±4.4%,黑叶猴日均取食68.9%±8.3%,两者对树叶的采食比例均没有显著的日时段差异(白头叶猴:x2 =6.602,df= 11,P=0.830;黑叶猴:x2=11.393,df=11,P= 0.411).两种叶猴的觅食行为都在猴群清晨离开夜宿石洞后和进入过夜山洞前的时段中频繁发生.白头叶猴在09:00-10:59和16:00-17:59出现觅食高峰,时间占比分别为41.7%和46.3%;黑叶猴同样在09:00-10:59和16:00-17:59的时间段内发生高频率的觅食行为,时间占比分别为31.3%和38.0%.此外,两种叶猴的觅食时间在大部分时段中的差异并不明显.白头叶猴和黑叶猴在石灰岩生境中具有相似的觅食策略,这意味着两种叶猴在取食生态学上可能采取相似的保护措施.
    • 郭清扬; 谷阳光; 鲍虞园; 李银康; 周传江; 颉晓勇
    • 摘要: 通过对北部湾海域采集的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样品及其食物网链中具有食源可能性的种类(虾类、蟹类、双壳类和鱼类)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比值测定,采用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分析北部湾中华鲎食物组成及其营养位置.结果显示,中华鲎δ13C均值为(-17.11±0.03)‰,δ15N均值为(12.14±0.20)‰.SIAR模型显示双壳类为中华鲎的主要食物来源,其平均贡献率为31.27%;其次为鱼类,平均贡献率为25.91%;蟹类平均贡献率占比为23.50%;虾类平均贡献率占比最低(19.32%).营养位置分析显示中华鲎营养位置为2.02±0.06.该研究涉及的中华鲎潜在食源样本中,鱼类、虾类和蟹类的营养位置分别为2.13±0.51、2.36±0.09和2.61±0.21.营养位置分析表明中华鲎在自然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在已然濒危的情况下迫切需要科学的保护措施.
    • 刘超; 李文博; 李博文; 杨佩佩; 夏东坡; 李进华
    • 摘要: 觅食是获取营养物质和能量的重要途经.对于栖息在四季分明地区的灵长类动物而言,低温以及食物资源相对匮乏的冬季是其生存和生长发育的瓶颈期.本研究以安徽黄山的野生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天湖山群为对象,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Instantaneous scan sampling)采集猴群觅食行为数据,并分析其冬季食物组成及食物中各化学成分含量对取食的影响.结果 显示,野生藏酋猴在冬季共取食23科31属34种植物,主要包括壳斗科(Fagaceae,21.62%)、樟科(Lauraceae,17.57%)、蔷薇科(Rosaceae,8.11%)的植物,取食部位以叶片(66.22%)和果实(种子)(24.32%)为主.不同取食部位的水分、总糖、淀粉、脂肪、单宁等成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叶片的水分含量高于果实(种子)、茎和芽,茎和果实(种子)含有较高的总糖,果实(种子)的淀粉和脂肪含量最高,芽的单宁含量最高.此外,取食植物中的总糖含量高于非取食植物.结果 表明,野生藏酋猴适应寒冷冬季与食物匮乏的觅食策略是对植物种类、植物部位及其主要营养成分的综合结果.
    • 王娟; 高泽中; 蒋一婷; 万冬梅
    • 摘要: 肠道微生物是庞大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通过促进营养摄取、宿主防御、免疫调节等,在维持机体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宿主外部或内部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鸟类具有复杂的生活史和多样化的食性,飞翔生活使它们的生理活动面临更大的选择性压力,导致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变化更加复杂.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以及对鸟类肠道微生物研究的日益重视,导致了鸟类肠道微生物研究呈指数增长.但目前的研究主要以家禽为主,野生鸟类肠道微生物报道则相对较少.野生鸟类肠道微生物结构变化及其维持机制等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从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三种食性的鸟类肠道微生物组成及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前人的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以期为野生鸟类肠道微生物研究提供参考.总的来说,植食性鸟类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最低,以高丰度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主;而杂食性鸟类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最高.遗传、生活史特征、人类活动、城市化、圈养行为等对鸟类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具有显著性的影响.
    • 郭清扬; 谷阳光; 鲍虞园; 李银康; 周传江; 颉晓勇
    • 摘要: 通过对北部湾海域采集的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样品及其食物网链中具有食源可能性的种类(虾类、蟹类、双壳类和鱼类)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比值测定,采用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分析北部湾中华鲎食物组成及其营养位置。结果显示,中华鲎δ^(13)C均值为(-17.11±0.03)‰,δ^(15)N均值为(12.14±0.20)‰。SIAR模型显示双壳类为中华鲎的主要食物来源,其平均贡献率为31.27%;其次为鱼类,平均贡献率为25.91%;蟹类平均贡献率占比为23.50%;虾类平均贡献率占比最低(19.32%)。营养位置分析显示中华鲎营养位置为2.02±0.06。该研究涉及的中华鲎潜在食源样本中,鱼类、虾类和蟹类的营养位置分别为2.13±0.51、2.36±0.09和2.61±0.21。营养位置分析表明中华鲎在自然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在已然濒危的情况下迫切需要科学的保护措施。
  • 8. 大鳍异鮡食性初步研究 北大核心 CSCD CSTPCD
    • 黄自豪; 黄静; 危起伟; 王志坚
    • 摘要: 以采自怒江和龙川江的215尾大鳍异鮡(Creteuchiloglanis macropterus)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食物组成以及不同季节和不同全长组的食物组成和摄食强度差异.结果 显示:大鳍异鮡的消化道内含物共鉴定出10类饵料,多样性指数(H′)为2.488,均匀度指数(J′)为0.6361,优势指数(D)为0.1363;大鳍异鮡以水生昆虫幼虫为主要饵料,属于偏动物食性鱼类,其中双翅目、毛翅目和蜉蝣目为优势类群;食物H′和摄食率从春季到冬季逐渐降低,平均充塞度春、冬季节高于秋季;随着全长的增加,双翅目、蜉蝣目的 出现率和数量百分比逐渐减少,而毛翅目的 比例则逐渐升高;≤90 mm和>120 mm全长组个体的摄食强度高于90~120 mm全长组个体.Schoener重叠指数(Dij)和Morisita重叠指数(C)显示仅春季与秋季的食物组成无显著重叠,其他各季节之间、各全长组之间的食物组成均有显著性重叠(Dij>0.6;C>0.6).
    • 孙鲁峰; 李秀启; 董贯仓; 丛旭日
    • 摘要: 为研究南水北调东线东平湖外来湖鲚(Coilia nasus)对湖区的生态效应影响,于2017年在山东省东平湖采集湖鲚样品,通过鉴定其胃含物组成,从食物网层面剖析湖鲚对湖区产生的生态影响.调查共采集湖鲚340尾,其中300尾为1+龄湖鲚,其余40尾为2+龄湖鲚.通过湖鲚饵料生物组成可以看出,1+龄湖鲚主要摄食淡水浮游动物中的桡足类和枝角类,而对轮虫的摄食数量较少;2+龄湖鲚的饵料生物中,游泳动物是最重要的种类,相对重要性指数为10365.04,其次为桡足类,相对重要性指数为4773.59,2+龄湖脐的食性更偏向于肉食性鱼类.结果表明,湖脐对东平湖生态安全存在较大的隐患,需及时捕捞.
    • 张志明; 刘成杰; 谢从新; 王民
    • 摘要: 以2013年4-10月在额尔齐斯河干流中国段下游采集的546尾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样本为研究对象,对银鲫的食物组成、摄食强度、摄食时空变化以及摄食策略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统计结果显示,银鲫总体的空肠率为28.17%,且在繁殖季节前期(5月)的空肠率(54.7%)显著高于其他月份。以食物出现率比较,硅藻(100%)及摇蚊幼虫(86.67%)在银鲫食物组成中比较常见;植物碎屑质量百分比(61.52%)、优势度指数(62.36%)均最高,此外,改进的Costello图示法也表明植物碎屑为银鲫的主要食物。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显示,额尔齐斯河银鲫不同季节的食物组成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体长组间食物组成差异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额尔齐斯河银鲫为杂食性,且偏于植物食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