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香稻

香稻

香稻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421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7376篇;相关期刊187种,包括中国种业、种子、中国稻米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全国第十五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全国第十四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产业分会2010年换届会议等;香稻的相关文献由943位作者贡献,包括唐湘如、段美洋、田华等。

香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3 占比:1.38%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7376 占比:98.60%

总计:27764篇

香稻—发文趋势图

香稻

-研究学者

  • 唐湘如
  • 段美洋
  • 田华
  • 潘圣刚
  • 莫钊文
  • 钟克友
  • 黎国喜
  • 肖立中
  • 陈传华
  • 庞瑞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俊杰; 陈伟雄; 陈雪瑜; 陈玉英; 陈平丽; 梁青
    • 摘要: 广丰香8号是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育成的优质高产丝苗米品种,在广州市及周边地区应用推广10多年,多次成为广州市主导品种,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为让老品种继续焕发新活力,对广丰香8号的品种特性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并开展了增香栽培技术应用与示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桂润飞; 王在满; 潘圣刚; 张明华; 唐湘如; 莫钊文
    • 摘要: 【目的】研究液体肥分蘖期减氮侧深施用和常规全量撒施固体肥对香稻关键生育期氮素吸收利用、干物质积累和氮代谢生理影响及其与香稻产量形成的关系,以期为今后华南香稻种植区分蘖期机械化侧深施液体肥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方法】2019—2020年连续进行2年大田试验,以华南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香稻品种玉香油占和象牙香占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设置了全程不施肥处理(T1)、常规全量撒施肥固体肥处理(T2,总施氮量为150 kg N·hm^(-2))、液体肥分蘖期减氮10%侧深施处理(T3)和液体肥分蘖期减氮20%侧深施处理(T4)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香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吸收利用、干物质积累和氮代谢生理的影响。【结果】(1)2年大田试验中,2个香稻品种均在T3处理下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T1处理。与T2处理相比,T3处理下玉香油占2019年和2020年的产量分别提高1.84%和15.20%,象牙香占2019年和2020年的产量分别提高0.65%和3.71%。这主要与T3处理下具有最高的有效穗数有关。(2)2年大田试验中,在幼穗分化期和抽穗期,2个香稻品种的总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总氮素积累量普遍在T2处理下最高,T3处理和T2处理间的总干物质积累量和总氮素积累量差异不显著。在成熟期,2个香稻品种的总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总氮素积累量均在T3处理下最高;对玉香油占而言,2019年成熟期T3处理下的总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总氮素积累量分别较T2处理增加25.14%、26.57%和21.31%,2020年的相应增幅分别为5.83%、21.80%和46.47%;对象牙香占而言,2019年成熟期T3处理下的总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总氮素积累量分别较T2处理增加19.95%、3.73%和13.41%,2020年相应增幅为21.17%、1.78%和14.37%。此外,2个香稻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率和氮素农学利用率也均在T3处理下最高。(3)在幼穗分化期和抽穗期,2个香稻品种在T2处理下较其他处理相比有较高的氮代谢相关酶活性,而成熟期T3处理下2个香稻品种的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最高。【结论】综合2年大田试验表明,液体肥分蘖期减氮10%侧深施处理较常规全量撒施固体肥处理,在减少氮肥使用的同时能维持生育前期生长发育,提高生育后期总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氮素利用和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最终实现香稻增产。
    • 曾宪楠; 王麒; 孙羽; 宋秋来
    • 摘要: 为促进香稻新品种的推广及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香稻新品种龙稻203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龙稻203是以五优稻4号为母本,绥粳4号为父本,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香稻新品种,于2020年7月15日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黑审稻20200053。2019年,龙稻203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申请号20191006401;2020年,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公告号CNA030964E。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000.7 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6.7%;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780.7 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8.0%。该品种在适应区域从出苗到成熟生育日数140 d左右,需≥10°C活动积温2700°C左右。在多年的生产鉴定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优良的米质及抗倒伏等特性。
    • 林爵卫; 邓荣烈; 吴定刚; 李新; 黄煅隆
    • 摘要: 香稻是宾阳县的特色产业,宾阳县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香稻的生长,种植出来的古辣香米通体洁白无杂质,煮出来的米饭软硬适中有黏性,味更香浓,品质更佳。为了助力宾阳县古辣香米产业发展,从工厂化育秧、机耙、机插、统防统治、机收、烘干实施一条龙机械化服务,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培育生产主体,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香稻产业纵深发展,为扩大种植优质香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同时,宾阳县香稻也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如优质常规稻品种提纯复壮滞后、优质优价不明显等。要突破这一短板则需要一系列的措施,如组建古辣香米产业联盟,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扶持和壮大香稻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古辣香米品牌文化体系,推动古辣香米文化研究与品牌建设深度融合等等,让“米香知故乡”家喻户晓,厚植人心。
    • 张文基; 林建勇; 温灶婵; 陈国新; 江丽冰
    • 摘要: 为筛选出适合广东省清远市种植的高产优质香稻新品种,为水稻新品种审定、推广及品种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2021年开展了10个香稻新品种的区域试验。初步结果表明,又美优219、又美优珍香、众香5号和粤品优珍香4个品种的综合表现优良,建议进一步扩大区域试验。
    • 阳树英; 陈南利; 胡芳芳; 杨振治; 何宇; 陆际冲
    • 摘要: 【目的】选配不同生境适用的可提高香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理想氮硫互作组合。【方法】2018年在广东江门(生境1)和湖南辰溪(生境2)等2个生境中,采用田间试验裂区设计,主区为氮肥、硫肥配施水平,副区为不同香稻品种;施肥水平有3个,氮肥分别为0(N_(1))、90(N_(2))和180(N_(3))kg·hm^(−2),硫肥分别为0(S_(1))、45(S_(2))、90(S_(3))kg·hm^(−2),氮肥、硫肥水平两两组合,共有N_(1)S_(1)(对照)、N_(1)S_(2)、N_(1)S_(3)、N_(2)S_(1)、N_(2)S_(2)、N_(2)S_(3)、N_(3)S_(1)、N_(3)S_(2)、N_(3)S_(3)等9个处理组合,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合计27个小区,随机分布。副区品种选用优质香稻品种湘晚籼13号和湘晚籼17号。【结果】(1)生境2(湖南辰溪)水稻生长发育期间的气温日较差大、夜间温度较低,水稻生育期长、红壤水稻土保水保肥的能力高,使其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及香稻产量极显著高于广东江门(生境1),但结实率极显著低于生境1(PN_(3)S_(3)>N_(2)S_(1)>N_(2)S_(2)>N_(3)S_(1)>N_(2)S_(3),均极显著大于湘晚籼13号的各氮硫互作处理(P<0.01)。(4)生境1的湘晚籼13号的氮肥利用率随施硫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抛物线趋势,高硫(N_(2)S_(3)和N_(3)S_(3)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氮肥利用率;其硫肥利用率在S_(2)的施肥条件下随施氮水平的增加极显著增加,N_(3)S_(2)最高达24.44 kg·kg^(−1)。湘晚籼17号在N_(2)施氮水平时氮肥利用率随施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高氮条件增施高硫(N_(3)S_(3))能显著提高其氮肥利用率;其硫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抛物线型,最高的N_(2)S_(3)处理达4.85 kg·kg^(−1)。(5)生境2的湘晚籼13号氮肥利用率均随施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硫肥利用率最高的是N_(2)S_(2)处理,为19.11 kg·kg^(−1)。湘晚籼17号氮肥利用率随着施硫水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其硫肥利用率也在高氮条件下随施硫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最高的是N_(3)S_(2)处理,达69.27 kg·kg^(−1),其次是N_(3)S_(3)处理。【结论】生境、氮硫互作处理及品种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香稻产量和产量构成指数及肥料利用率;N_(2)S_(3)极显著增加了水稻湘晚籼13号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湖南辰溪的N_(3)S_(2)处理极显著增加了湘晚籼17号的产量和硫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
    • 张勇; 张瑞华; 王艳忠; 姜明松; 朱文银; 张士永; 徐建第; 陈峰
    • 摘要: 圣香802是以迟1为母本、圣稻19为父本,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香粳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等优点,2020年通过山东省审定,适宜在鲁南、山东沿黄稻区及引种备案地区种植利用。从播种育秧、移栽、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方面总结介绍了其栽培技术要点。
    • 魏晓东; 张亚东; 赵凌; 路凯; 宋雪梅; 王才林
    • 摘要: 稻米香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生理过程,遗传和环境变化对香味的形成都具有重要影响。香味的有无主要受香味基因BADH2控制,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和栽培措施也会直接影响稻米香味物质的合成。为进一步加快香稻培育进程,提升香稻稻米品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稻米香味物质形成的遗传和生理机制以及环境因素对稻米香味形成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外界光照、水分、温度、肥料、矿质元素等对稻米香味物质合成的影响,并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以期为提高我国香稻栽培技术,提升香稻稻米品质提供参考。
    • 吕华当
    • 摘要: 3月31日,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高端丝苗香稻+禾虫”绿色高效种养技术示范基地之一的广州市番禺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示范点开始投禾虫苗。据悉,该种养模式既可保障粮食安全,又可显著增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吸引了不少周边农户前来观摩。
    • 李秋雯; 刘广林; 覃兆冠; 吴子帅; 蒋国平; 李虎; 陈传华; 罗群昌; 庾志勇; 麻东进
    • 摘要: 广粮香占是广西粮发种业有限公司育成的感温型早晚兼用优质常规香稻新品种,2020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抗倒性较强、产量较高、香味浓郁,米质优,早、晚稻米综合品质均达NY/T 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质》优质二等标准,将有力助推广西香米公共品牌建设及广西香稻米产业进一步发展。介绍了该品种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主要栽培技术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