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香气

香气

香气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3年内共计5498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中国文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18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667篇;相关期刊1200种,包括国内外香化信息、中外食品工业:贝太厨房、食品与发酵工业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2006年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2004年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等;香气的相关文献由8889位作者贡献,包括肖作兵、牛云蔚、唐湘如等。

香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18 占比:69.44%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1667 占比:30.32%

总计:5498篇

香气—发文趋势图

香气

-研究学者

  • 肖作兵
  • 牛云蔚
  • 唐湘如
  • 张静
  • 杨光宇
  • 蒋薇
  • 缪明明
  • 吴奇林
  • 朱建才
  • 林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柴瑞雪; 安朝严; 刘涛; 孙延峰; 吴广枫; 石英; 段长青; 兰义宾
    • 摘要: 利用液液萃取-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和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s,OAV)联合技术鉴定‘双红’(Vitis amurensis Shuanghong)干红葡萄酒游离态和糖苷结合态关键香气物质。结果表明,‘双红’干红葡萄酒游离态香气物质中有37种物质的气味稀释因子高于8,23种物质的OAV大于1。通过香气重构和感官定量描述性分析发现,‘双红’干红葡萄酒原酒与采用42种香气物质重构酒样在山楂味、烟熏味/动物味、脂肪味和煮蔬菜的香气强度差异较小,而后者在生青味和黑色浆果的香气强度显著低于前者,利用香气缺失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脂肪酸乙酯、β-大马士酮、C6醇类和挥发性酚类物质对‘双红’干红葡萄酒的整体香气有显著影响。
    • 李晓娟; 曾新安; 蔡锦林
    • 摘要: 通过在4°C、27°C和40°C温度下储藏百香果酒,检测其理化指标、色值、总酚、香气成分、感官评价和最适饮用时间。结果表明,储藏温度对百香果酒理化指标影响显著,百香果酒在4°C低温下储藏酒体更加稳定,延缓了酒体中酯类物质的转化,香气更加清新怡人,在27°C和40°C下酯类物质含量升高,酒体酯香浓郁,香气较为沉闷,百香果酒适宜在4°C下储藏。根据感官评分且在4°C低温储藏下酒体更佳,推算百香果酒在10°C储藏最适饮用时间为21个月。
    • 解万翠; 卢宽; 于靖; 杨锡洪
    • 摘要: 香气是水产品新鲜度和风味的重要评价指标,对产品品质评级及消费者消费导向均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是造成水产品香气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同水产种类、新鲜程度和加工方式等均会影响其最终香气;水产品香气成分复杂,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准确分析是研究其特征香气的关键。概述了水产品香气分析的感官品评和仪器分析技术,总结了不同水产品特征性香气物质。探讨在水产品中已发现的300余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醛类、酮类、醇类、酸类、含硫化合物等)的特征性,基于分子感官科学剖析生鲜水产品、热处理及发酵等加工水产品的关键香气活性物质,发现醛类、酮类和醇类等物质赋予生鲜水产品特有的清香,而不同加工方式下的关键香气物质存在较大差异。为系统研究水产品固有香气的化学本质及其风味形成机理,应重点从分子层面揭示水产品关键香气物质的代谢途径。最后探讨了水产品基质与香气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腥味、异味的消减机制,提出现代仪器分析手段与分子感官科学结合,深入探讨水产品香气形成途径和香气释放机制等是未来水产品香气研究的重点。
    • 梁慧珍; 李细芬; 陈鹏; 张长霞; 秦培军; 李长文; 叶正良
    • 摘要: 目的:探讨酱香型白酒骨架成分与感官香气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了不同厂家不同档次的酱香型白酒,由专业品评师进行定量感官品评,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感官品评结果与风味成分的关系。结果:乙酸、丁酸乙酯、乙醛、甲醇、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异丁醇、丙酸、己酸10种骨架成分与7种香气有中高强度的相关性,相关性系数R2在0.468~0.888之间。结论:该研究探讨了酱香型白酒骨架物质与香气的相关性及影响程度,为酱香型白酒香气研究提供了参考。
    • 路翔; 高源; 王昆; 孙思邈; 李连文; 李海飞; 李青山; 冯建荣; 王大江
    • 摘要: 【目的】我国主栽苹果品种根据亲本构成可分为富士族系、元帅族系、金冠族系和国光族系,分析不同族系果实的香气特征和遗传特性,为果品品质研究和香气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对4个族系的50个苹果品种果实香气物质进行检测,利用变异系数(CV)和主成分分析(PCA)解析不同族系间香气物质的显著性和特征。【结果】50个品种共检测出146种香气成分,酯类(38种)、醛类(29种)和醇类(19种)为主要香气物质,共占总含量的72.82%,其中酯类在数量和含量上变异系数均大于醛类和醇类。富士族系和元帅族系的总香气成分数量显著多于金冠族系(P<0.05),酯类物质数量显著多于金冠族系和国光族系(P<0.05),醛类和醇类物质的数量在不同族系间未达到显著水平。以香气值大于1为标准确定出28种特征性香气成分,其中8种成分在40个品种以上均被检测出,是苹果的典型香气成分。对28种特征性香气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共提取8个主成分,结合香气成分的嗅感特征将50个不同品种划分为4个代表不同香型的区域,富士族系和元帅族系在4个区域均有分布,金冠族系和国光族系主要分布在青香型和淡香型区域,浓香型区域主要为元帅族系,甜香型区域主要为富士族系。不同的选育方式对金冠族系和国光族系影响更大,表现为杂交品种的相似系数、与对照共有的香气成分占比显著低于芽变品种(P<0.05);在所有族系中,芽变选育品种出现超亲现象的香气数量均多于杂交品种。【结论】富士族系和元帅族系的果实风味更加丰富,富士族系、元帅族系、金冠族系和国光族系的果实风味分别表现为甜香型、浓香型、青香型和淡香型;杂交能够提高后代香气成分的含量,并增加香气构成的复杂性;芽变对后代的香气成分种类影响较小,对香气含量的影响更大,其超亲现象多于杂交后代。
    • 宫连瑾; 薄佳慧; 张天天; 孙红玉; 陈义琴; 裴若云; 肖力争
    • 摘要: 为探究黄金茶红茶在萎凋、揉捻、发酵等加工工序中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β-GC)、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LOX)和主要香气成分的动态变化,该研究以黄金茶一芽二叶为原料,按照红茶工艺进行加工,测定其加工过程中β-GC、ADH、LOX的活性及香气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β-GC、ADH、LOX 3种酶的活性均在萎凋工序中达到最高,随后在揉捻和发酵工序中持续下降;共检测到263种香气组分,包括53种醇、53种烯烃、70种烷烃、36种酯、14种酮、17种醛和20种其他类化合物,其中醇类和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均远高于其他香气种类。此外,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组分有苯乙醇、香叶醇、反式-橙花叔醇、芳樟醇、水杨酸甲酯、(4 E)-4 E-己酸己酯、二氢猕猴桃内酯、苯甲醛、反-2-辛烯醛、庚二烯醛、β-环柠檬醛、α-法尼烯、(-)-α-荜澄茄油烯、顺茉莉酮、β-紫罗酮等,且黄金茶红茶香型可能属于芳樟醇及其氧化物主导型香型。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黄金茶红茶风味品质的化学基础理论,并为生产优质黄金茶红茶提供了科学依据。
    • 葛谦; 王小丽; 王云霞; 吴燕; 闫玥; 张静; 苟春林; 赵丹青; 李彩虹
    • 摘要: 以石嘴山、银川、永宁、青铜峡、红寺堡5个不同产地的25个代表性‘赤霞珠’葡萄酒样品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分析不同产地‘赤霞珠’葡萄酒挥发性香气物质差异性。结果表明,25个葡萄酒样品共检测出103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醇类物质29种,乙酯类物质20种,乙酸酯类物质8种,其他酯类物质14种,萜烯类8种,醛类物质7种,酮类物质3种,酸类物质8种,醚类物质2种,其他类4种,不同地区‘赤霞珠’葡萄酒主要香气种类基本相似,含量差异较大。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确定了区分不同产地‘赤霞珠’葡萄酒的主要特征标志物(变量重要性投影(VIP)>1)17种。OPLS-DA结合层次聚类分析(HCA)能够将不同产地‘赤霞珠’葡萄酒很好区分。
    • 冀晓昊; 王宝亮; 王志强; 刘培培; 刘凤之; 王海波
    • 摘要: 为了探明套袋对设施冬促早栽培模式下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以设施内‘贝达’砧‘87-1’葡萄为试材,设置套红纸袋、绿纸袋、蓝纸袋和白纸袋4个处理,以不套袋为对照,分别采集成熟期果实,进行粒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花青素和香气组分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套袋处理对果实粒质量和可滴定酸没有显著性影响,但对可溶性固形物、花青素和香气品质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中红袋和绿袋的负效应较大,白袋和蓝袋的负效应较小。建议冬促早栽培模式下葡萄套袋选择白纸袋为宜。
    • 杨璐; 范少丽; 李宏; 程平; 张志刚
    • 摘要: 【目的】基于响应面法研究对桑葚果酒的主发酵工艺,评价其品质,为新疆桑葚果酒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疆桑葚品种仟格丽桑葚果为原材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桑葚果酒最优主发酵工艺参数:酵母添加量0.22 g/kg、发酵温度21~23°C、二氧化硫(SO_(2))添加量为80 mg/kg。并对最优主发酵工艺酿造出的桑葚果酒理化指标、感官风味、挥发性香气进行分析。【结果】桑葚果酒不仅口感佳,且富含总黄酮(2.66 g/L)、花色苷(0.34 g/L)等活性物质,鉴定出桑葚果酒中24种挥发性香气化合物主要挥发性香气化合物,其中酯类物质含量占总香气物质含量的77.86%,其次是醇类物质占19.07%。【结论】桑葚果酒最优主发酵工艺参数:酵母添加量0.22 g/kg、发酵温度21~23°C、二氧化硫添加量为80 mg/kg。
    • 刘英; 金龙新; 黄振国; 刘贝; 祝琪雅; 肖景峰
    • 摘要: 红茶是湖南的优势茶类。通过综述影响红茶香气、滋味品质两大关键因子的相关研究进展,总结前人所做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探寻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提升湖南红茶品质提供借鉴和参考。采用文献梳理及归纳总结法,从品种布局,嫩度等级、加工工艺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综述与讨论。结果表明:湖南红茶适制品种资源丰富,并进行了科学的空间布局;采用不同嫩度等级原料制作的红茶品质特征差异明显;不同加工工艺的改进对红茶关键品质的影响及改善效果明显。因此,保障湖南红茶良种有效供给、加强中低产茶园品种改良、科学选择茶树品种、加强湖南红茶鲜叶嫩度等级相关研究、精准采摘鲜叶、改良和研发加工技术、加强湖南红茶品质形成的基础研究、更加关注夏秋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提升湖南红茶整体核心品质的关键科技路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