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马克思主义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638篇,主要集中在美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515篇;相关期刊334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江汉论坛、天津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当代外国文论及其跨文化旅行”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2012年“百年文学理论学术路径的反思”学术研讨会等;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相关文献由54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杰、张玉能、董学文等。

马克思主义美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4 占比:15.2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3515 占比:84.64%

总计:4153篇

马克思主义美学—发文趋势图

马克思主义美学

-研究学者

  • 王杰
  • 张玉能
  • 董学文
  • 傅其林
  • 刘纲纪
  • 马龙潜
  • 丁国旗
  • 周忠厚
  • 宋伟
  • 李新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郎涵茗
    • 摘要: 高校思政教育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非自愿接受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滞后性和无效性造成的。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引入高校思政课堂势在必行。在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层面上,结合丰富多元的美学形式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增进学生对思政课堂的情感认同,从而以美促知,以美导行,让高校思政教育重新焕发活力。
    • 王甦
    • 摘要: 马尔库塞认为不论是“现实主义”艺术,还是“先锋主义”艺术,都具有“革命性”,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美学否定了主观性的“艺术”意义和“革命”意义。他倡导的“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将艺术加以“政治化”,这实际上是曲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最终导致破坏了艺术原本的形式。与之相反,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反映论认为艺术的消亡是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反映,这种方法论继承了传统美学的思想,即古典主义美学思想,倡导保护艺术原本的形式,从而体现了艺术反映的特征。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厘清“艺术”与“革命”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把握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精华。
    • 段吉方
    • 摘要: “形式意识形态”研究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审美理论之间复杂交融的理论联系。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形式意识形态”研究形成了三种理论路径,分别是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辩证批评”路径、赫伯特·马尔库塞的“否定性美学”路径、特里·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批评”路径。“形式意识形态”研究强化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特性及其范式特征,激活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化批判理论的阐释能力与理论活力,代表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面对现实文化经验问题的理论沉思和价值转换。
    • 叶茜; 邓晓
    • 摘要: 艺术体操属于体育与艺术的范畴,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基础建设艺术体操课程,能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发挥重大作用。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强和改善学校美学教育,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纳入美育的重要载体,铸就学校美育的灵魂,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旨在以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为基础,研究艺术体操课程建设,以发展的眼光理解马克思美育,探讨新时期艺术体操课程改革和建设。学生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审美素质和文化素质,塑造美好心灵,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添砖加瓦。
    • 摘要: 美的创造和美感的形成都离不开劳动实践,所以“劳动创造了美”和“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等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和美育观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民族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为面向人人的大美育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但人只有在自觉追求美、不断发现美和努力创造美的实践中才能够提升美的素养、激发生命的热情。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还涉及文艺创作与展演、城乡规划与建设和非遗传承活化等诸多方面。如1931年蔡元培在《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一文中所讲的:“美育的基础,立在学校;而美育的推行,归宿于都市的美化。”所以,人人都应有践行美育的自觉,使新时代大美育体现在山河城郭间最广泛和最日常的社会生产生活中。
    • 阎方正
    • 摘要: 蒋冰海是中国当代从事美育研究的重要学者之一,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化的审美教育理论建构与社会实践工作,为新时期中国美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整体上看,蒋冰海的审美教育思想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仅体现在他对经典作家美育思想进行了细致深入的阐发,更在于他的美育思想生发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之上。二是重视审美教育学说的实践品格,认为美育学说的建构必须以开展社会教育实践为最终目标,反对书斋化、抽象化的美育理论。三是采取比较互动的视野,厘清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性育等其他教育形态间的异同点。透过系统考察蒋冰海美育思想这一个案,能够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推进提供诸多正面经验。
    • 余凤霞; 肖刚
    • 摘要: 打破文艺美学的局限,从哲学美学的视角出发,从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去解读其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学说,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存在观、主体观和生成论出发,提出人本是美学的存在,人的发展无限趋向对美的追求,要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实现人作为一种美学存在的本质。提出教育要遵循美的规律,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本体,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具的美学意蕴,挖掘其美学向度,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路径,并指出“美”与“异化”是矛盾的双方,人作为一种美学存在本质的回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回归,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异化的扬弃,以及教育异化的解构和扬弃的根本路径之一。
    • 何信玉
    • 摘要: 现代审美经验与现代悲剧的形成和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内在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关于悲剧的思考根本上源自对现代性问题的理论反思。欧洲1848年革命之后,马克思与恩格斯站在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高度提出审美现代性的理论问题,将悲剧扩展成一个与社会、历史、革命密切相关的广义文化范畴,在此基础上,现代悲剧的理论困难并不在于如何复兴古典悲剧艺术或悲剧理论,而是如何以一种新的理论姿态对现代悲剧经验予以可能性的理论阐释,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在异化的世界中重塑主体内在的精神信仰,这种信仰既根植于历史,又超越历史,基于人性内在的深沉力量,在现实生活中则转化为一种外在的革命冲动,从而实现对现实的悲剧性超越。
    • 杨林; 曹子龙
    • 摘要: 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卢卡奇与布莱希特之争,关系着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新动向,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自身的扬弃与发展。卢卡奇从现实主义的传统出发,以历史总体性审视、关照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通过小说中的典型来展现艺术的人道主义精神。相反的是,布莱希特站在现代主义的先锋派一方,以戏剧艺术为关注点,推崇蒙太奇、并置、内心独白等艺术手法,希冀通过这些艺术手法来推动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本研究通过梳理这一论争的始末,试图把握卢卡奇与布莱希特在论争中的主要分歧,厘清两者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来源及立场,在此基础上洞悉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本次论争中的发展张力,继而框定这一论争的核心脉络与要旨。卢卡奇与布莱希特之争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内部的一场大讨论,丰富并推进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
    • 宋伟; 谢纳
    • 摘要: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理性凝聚,而文学艺术则是时代精神的感性表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哲学,拓展了人们看待文化艺术的历史视域与时代维度,丰富了“文艺与时代”这一美学命题的理论旨趣与价值意涵。“文艺与时代”既是一个历史性的命题,又是一个时代性的命题。因此,在历史与时代的交汇点上,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文艺史观,赓续传承百年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精髓,领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时代精神与价值取向,“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肩负“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伟大历史使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