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时间意识

时间意识

时间意识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48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欧洲哲学、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8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56336篇;相关期刊376种,包括现代哲学、江海学刊、文史哲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当代外国文论及其跨文化旅行”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中国美学六十周年”全国学术会议等;时间意识的相关文献由468位作者贡献,包括詹冬华、吴翔宇、倪梁康等。

时间意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8 占比:0.84%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6336 占比:99.14%

总计:56822篇

时间意识—发文趋势图

时间意识

-研究学者

  • 詹冬华
  • 吴翔宇
  • 倪梁康
  • 许迪
  • 刘彦顺
  • 刘逸峰
  • 张德明
  • 杨光
  • 王恒
  • 首作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泽绵
    • 摘要: 王阳明的“良知见在”不同于阳明后学的“良知现成”,宜从时间意识的维度并在儒释道互动的大背景下加以探讨。良知不是超越时间的本体,而是有时间性的。良知典型地表现为道德意识对凡俗的私意计度的时间意识的斩断;“良知见在”不是理论陈述,而是实践的指点,也即让学生专注于当下的、非功利的道德实践,放下对过去与未来的执着与算计。“见在”在阳明用语中大多数应当理解为“尚存”,“良知见在”即“良知尚存”,虽不完满,但蕴含着缺而待圆的动势。此语警策人们:当下一念良知醒觉就该行动,沉浸在非功利的时间体验中从事道德实践。阳明论“良知见在”时还说“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可见它与意念管理有关,钱德洪、邹守益、孙应奎与王畿等阳明后学都点出了这种关联。在时间体验上,道家与佛教对儒家构成了挑战:庄子有“无古无今”、郭象有“忘先后之所接”、禅宗有“前后际断”和“无念”。阳明点出“良知见在”,化用了禅宗的斩截的时间体验工夫,以工夫论之“断”求本体论之“续”,才使儒家从佛道的威胁中突围,而觅得新的工夫进路。
    • 谢嘉齐
    • 摘要: 夏志清称白先勇为"当代短篇小说家中少见的奇才"。白先勇的短篇小说无论是在主题、艺术、人物形象塑造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本文拟对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纽约客》为研究对象,进行整体观照,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时间意识笼罩的悲剧色彩、承继五四传统的感时忧国精神、中西交融的艺术成就、悲悯的人性关怀、感伤的美学。
    • 刘逸峰
    • 摘要: 胡塞尔现象学的真理问题与同一性及在场概念息息相关,而三者在现象学的不同层面呈现出不同的关系。对象性在场中的诸同一性导致对象构造中的巨大冲突。以时间意识为线索,通过分析非对象性在场,胡塞尔现象学完成了由同一性并存向同一化融合的转变。同时,在场的时间性与本质性这两个方面,以及具体在场和“活的当下”这两个层面也被揭示出来。真理的同一性在根本上奠基于时间意识的内在性的同一化生成活动,这为胡塞尔现象学与尼采哲学之间的对比提供了基础。
    • 董晓烨
    • 摘要: 对李立扬来说,时间不但是叙事内容和叙事形式,也是思维模式。本文从时序、时长和时频三个角度入手,考察李立扬诗歌中的叙事时间设置,认为李立扬用时序交替连接历史与当下,以错落的时长设计表现记忆的艺术,以具有时间含义的意象表述向后的时间意识。从叙事时间入手探讨李立扬的诗歌创作,不但有助于深度解读文本,研究华裔美国作家独特的时间意识,而且有利于探索诗歌叙事学的建构方法。
    • 徐超; 胡红梅
    • 摘要: 《文心雕龙》是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的经典之作,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刘勰的生态观具有鲜明的时空意识,其对四季的流转、写景语词的变化等非常关注。在人与自然所营造的世界中,刘勰也着力体验两者之间主客体交互的方位感,并从地理环境功能论角度提出“江山之助”论。刘勰的生态观将时空进行有机融合,以一种“神用象通”的生态化思辨实现自然与文的异质同构。
    • 金影村
    • 摘要: 在西方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传统中,空间都被视为再现的主要对象,因而图像被认为是静态的。随着19世纪印象派的崛起,艺术家开始探寻图像的运动感,尝试在二维平面上“暗示”时间。然而,只有在晚近的当代艺术中,一种真正让时间“显形”的艺术才得以发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时间艺术”。时间在艺术中从“再现”走向“显形”的过程,经历了重要的媒介意识转换,并且出现了几个关键的艺术观念节点。本文意在探索当代艺术与时间的关系转变,并解析其背后的艺术与哲学动因。此外,透过当代艺术时间观的转变,本文也提供了一个艺术的哲学化样本:一方面,哲学热衷于解释形形色色的观念艺术;另一方面,艺术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转变,成为一种“行动的哲学”。
    • 江昱
    • 摘要: 《跳出油锅的鱼》让笔者关注到张执浩运用的独特的时间倒流的手法,而在阅读其他诗歌的过程中,多处都有这种时间意识的存在。张执浩笔下有一天的日常性场景,也有一生生命存在的状态,有今生的回忆,也有来世的幻想。笔者认为张执浩诗歌中所反映的时间意识这一主题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提取了张执浩诗歌中体现出来的两种独特的时间意识,分别是生命周期一生与一天的时间、荒诞神奇的倒流的时间,分别以《葫芦里》《跳出油锅的鱼》作为代表,笔者希望用新批评中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这两首诗,以探求其源于日常却显得不同寻常的诗意,分析不同的特殊的时间状态在诗歌中的体现和对生命意识的反映。
    • 刘彦顺
    • 摘要: 文章立足于从美学角度阐发原非美学著作的胡塞尔《逻辑研究》,强调虽然该著作最为主要、甚至唯一的研究对象是纯粹逻辑规律或科学哲学,但胡塞尔在对审美现象的附带性、反例性的论述中,却洞察到科学哲学语法、美学语法的根本差异,即科学哲学语法是无时间性、超时间性的陈述方式,其取决于抽象活动只能呈现纯粹逻辑规律的一般性、普遍有效性;美学语法则是一种时间性的陈述方式,这取决于审美生活只能是一种愉悦的时间意识,而这一时间意识只能奠基于特定审美对象或艺术作品之上,且构成艺术作品的部分、要素在整体的空间位置是固定的、不容更易的.胡塞尔还精微地分析了科学与审美在种类之物与个别之物上的本质区分,以显现科学知识的无时间性与审美生活的时间性,从而为美学语法的奠立提供了有力支撑.文章意在表明: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的现象学哲学不是一种普适性的基础现象学,而是针对不同意义领域中不同对象进行具体研究的意义分立现象学,自此才能呈显出胡塞尔作为卓越美学家的面容.此外,文章还批评了胡塞尔的意义混淆这一现象学通弊,这往往导致以科学代替审美,以科学知识之无时间性僭越审美之时间性.
    • 倪梁康
    • 摘要: 胡塞尔晚年经常用"我们"来称呼他自己与芬克.芬克在胡塞尔身边作为助手和工作伙伴一直工作到胡塞尔去世.作为胡塞尔最后的学生和助手,他不仅参与了《笛卡尔式沉思》的编辑并撰写了《第六笛卡尔式沉思》,还参与了胡塞尔关于时间意识的"贝尔瑙手稿"与"C—手稿"的整理编辑,撰写了受到胡塞尔充分肯定的"现象学论文",参与了胡塞尔的维也纳、布拉格讲演与《危机》书的构思和写作.在胡塞尔去世后,芬克二战前参与对胡塞尔遗稿的拯救,二战后从事对遗稿的编辑整理和鲁汶大学胡塞尔文库的创立,所有这些都使他最终作为"弗赖堡的现象学家"而被纳入现象学的思想传统.
    • 倪梁康
    • 摘要: 胡塞尔晚年经常用"我们"来称呼他自己与芬克.芬克在胡塞尔身边作为助手和工作伙伴一直工作到胡塞尔去世.作为胡塞尔最后的学生和助手,他不仅参与了《笛卡尔式沉思》的编辑并撰写了《第六笛卡尔式沉思》,还参与了胡塞尔关于时间意识的"贝尔瑙手稿"与"C—手稿"的整理编辑,撰写了受到胡塞尔充分肯定的"现象学论文",参与了胡塞尔的维也纳、布拉格讲演与《危机》书的构思和写作.在胡塞尔去世后,芬克二战前参与对胡塞尔遗稿的拯救,二战后从事对遗稿的编辑整理和鲁汶大学胡塞尔文库的创立,所有这些都使他最终作为"弗赖堡的现象学家"而被纳入现象学的思想传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