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马克思地租理论

马克思地租理论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63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486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陕西行政学院学报、求实、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1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会等;马克思地租理论的相关文献由78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建武、原玉廷、孟杰等。

马克思地租理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 占比:0.7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486 占比:99.26%

总计:8549篇

马克思地租理论—发文趋势图

马克思地租理论

-研究学者

  • 何建武
  • 原玉廷
  • 孟杰
  • 张大庆
  • 张泽一
  • 朱解放
  • 汪慧玲
  • 赵翠萍
  • 钟思婷
  • 上官文慧

马克思地租理论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崔宇; 张大林
    • 摘要: 文章围绕改革动向,通过资源、财产、资产、资本等概念的对比,探究自然资源资产的内涵与特征,并以土地资源为例,运用马克思地租理论辨析其价值与价格的本源,分析界定自然资源资产的基本概念与价值内涵,理顺资源、资产及其价格间的关系。文章认为:(1)自然资源资产是可被人类开发利用的、产权明确的、能够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的稀缺自然物;(2)垄断是自然资源资产价格形成的原因,垄断价格是自然资源资产价格的表现形式;(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西方现代经济学原理在自然资源资产定价问题上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4)自然资源资产是着眼未来的、具有制度引领作用的先进概念,需要我们不断通过科技创新、制度革新来实现。
    • 周绍东; 戴一帆
    • 摘要: 平台垄断是数字经济在其迅猛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突出问题之一,防范数字资本无序扩张、引导数字平台良性发展需要明晰平台垄断形成的机理。鉴于平台租金是数字平台谋利的主要方式,基于数字劳动的产生及其特征探究数字平台租金的生成及其特性,为正确认识和对待平台垄断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本文以马克思地租理论为依据,剖析数字平台租金的“一般”和“特殊”:首先,通过溯源“平台”概念明晰信息的特征及其在平台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并结合从马克思地租理论中抽象出的“租金一般”规律,阐明平台租金源自平台对信息所有权的垄断,表现为平台内外生产效益的差异化,并因优质平台稀缺引致的经营权垄断而得以长期维系,此为“一般”;其次,不同形式的租金映射着不同技术条件下的劳动方式,数字技术革新使得劳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无目的的劳动、非物质化的劳动对象以及复杂化的劳动资料成为现实并构成数字劳动的主要特征,相应地,数字劳动使得数字平台租金直接表现为数据租金,呈现出指数积累和两极分化的态势,并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和受众惯性,此为“特殊”;此外,数字平台的各租金形式处于动态的历史关联之中,并必然地演变为垄断租金。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一个双边垄断模型,用以解释数字平台的垄断机理:一方面,数字平台向非经营性用户隐性地收取产品租金,并处于天然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数字平台向经营性用户收取显性的货币租金,并迅速转变为垄断租金;进而,个别数字平台依托自身的行业垄断地位,不断尝试建构生态垄断,以期持续性地再生产出新的垄断关系。上述分析为有效规制数字平台垄断提供了以下思路:在短期内,需优化税制结构并考虑增设新税种,如数字资源税;在中期内,应注重规范数字经济秩序,保障数字平台的使用秩序、竞争秩序和经营秩序持续改善;在长期内,破解数字平台垄断这一现实难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数字平台以至数据要素的公共占有,因而需要循序渐进地推动公共信息平台的高质量发展。
    • 许泽恒
    • 摘要: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分布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迄今为止依旧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建设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是目前研究农地土地制度中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学者均从农地制度中各要素与马克思地租理论展开研究,其研究内容、研究不足与有待突破之处亟需总结.从现有的文献出发、总结马克思地租理论对土地制度研究的当代价值,将马克思地租理论与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内容进行综述,旨在构建马克思地租理论与农村土地制度研究的逻辑框架.有待深化之处,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农地制度结合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马克思地租理论视域下我国农地制度改革有待开展实证研究,以马克思地租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横向比较研究亟需加强.
    • 高旭; 李虹韦
    • 摘要: 基于马克恩的地租理论,分析"三权分置"背景下,中国农地地租的分配状况;探讨地租产生的条件:地租源于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土地同土地所有权的分离,以及土地所有权的垄断.研究发现,与中国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是级差地租.在"三权分置"的政策环境下,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承包权的争夺明显减弱,而土地承包权与土地经营权之间的博弈将更加突出.化解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之间争夺地租利益的矛盾,应重点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支持集体性组织发展、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保护承包权农户的利益.
    • 原玉廷; 李生敏; 安祥生
    •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三权分置"是继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又一制度创新。新时代农地"三权分置"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制度建设的经验总结,而且是对马克思地租理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深入研究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与马克思地租理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土地制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 杨丽丹
    • 摘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解决好国民经济发展问题,农村经济问题是重点。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根本,在对马克思地租理论的现代化理解下,要解决好农村收入整体性进步的问题,首先要做好农村土地的法定权属确认工作。解决好农村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承包权、收益权等各项问题,才能使发展农民富裕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面貌具备动力和物质基础。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土地确权相关立法、法律实施方面的工作,也是我国现阶段依法治国总要求下的重要任务。
    • 刘章仪1
    • 摘要: 从马克思地租理论视角出发,对我国保障农民利益的政策进行审视和思考,认为当前应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构建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农民科学化生产、为失地农民提供可持续发展机会等措施入手,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 彭万力
    • 摘要: 马克思地租理论主要论述资本主义社会体制下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分配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分配关系,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与利益分配问题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土地利益分配具有一定的共性.农地征用是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以马克思地租理论为指导,探讨我国农地征用利益分配优化问题,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指导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