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马家沟组

马家沟组

马家沟组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70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古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3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28969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岩石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2012年天然气学术年会、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第三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等;马家沟组的相关文献由816位作者贡献,包括苏中堂、陈洪德、于洲等。

马家沟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3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8969 占比:99.79%

总计:129238篇

马家沟组—发文趋势图

马家沟组

-研究学者

  • 苏中堂
  • 陈洪德
  • 于洲
  • 侯方浩
  • 方少仙
  • 王起琮
  • 谭秀成
  • 何江
  • 吴东旭
  • 赵俊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家乐; 徐家杰; 薛鲲
    • 摘要: 在收集豫北鹤壁市区域基础地质资料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评估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提出了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矿体赋存在中奥陶统下马家沟组第三段灰岩、白云质灰岩及角砾状灰岩,矿体裸露地表。工业场地和3个采场均为矿山地质灾害和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严重区,矿山道路为矿山地质灾害和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轻区;矿山开采对评估区含水层破坏和土地资源破坏影响程度较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采场重点防治区主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为清除边坡危岩体,设置挡土墙,覆渣恢复地形地貌;工业场地重点防治区主要防治措施应为拆除构筑物,清除垃圾,覆渣恢复地形地貌;矿山道路一般防治区主要措施为在土地复垦工程中整修道路。
    • 周进高; 于洲; 吴东旭; 任军峰; 张道锋; 王少依; 尹陈; 刘雨昕
    • 摘要: 针对以往定性或半定量研究白云岩储集层形成过程所取得的认识存在争议的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为例,应用激光U-Pb原位定年技术,并结合碳氧同位素组成等分析测试数据,对马家沟组风化壳岩溶型和丘滩型两类白云岩储集层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如下:①8个储集层样品定年测试显示马家沟组主要经历了5期成岩作用,第1期为基质白云岩的沉积或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发生时间为距今444.0~494.0 Ma,第2期为犬牙状或叶片状白云石胶结作用,发生时间为距今440.0~467.0 Ma,第3期为白云石粉砂充填作用,发生时间为距今316.5~381.0 Ma,第4期为晶粒白云石充填作用,发生时间为距今354.0 Ma,第5期为晶粒方解石充填作用,发生时间为距今292.7~319.0 Ma;②马家沟组基质白云岩的形成与沉积或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有关,而胶结物的白云石化稍晚,属渗透回流—早埋藏期白云石化作用成因;③盐上风化壳岩溶型白云岩储集层依次经历准同生白云石化、压实、风化壳岩溶、充填与破裂等成岩作用,膏模孔形成于表生岩溶阶段,被白云石粉砂和方解石等矿物充填,孔隙度由10%~40%降低至3%~8%;④盐下丘滩型白云岩储集层经历准同生白云石化、压实、海底胶结、准同生溶蚀、渗透回流白云石化、充填和破裂等成岩作用,储集层原生孔隙度为10%~30%,经海水胶结作用后降至0~6%,准同生溶蚀作用使孔隙度恢复至5%~15%,之后由晶粒白云石和方解石充填,孔隙度最终降至2%~6%。上述基于激光原位定年技术的白云石化作用和孔隙演化恢复方法对其他盆地或层系储集层孔隙演化恢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刘二虎; 陈志鹏; 王起琮; 白宁; 李晶; 廖芸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中上组合近年来相继取得重要油气发现,指示下古生界存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通过分析延长石油新钻井的古生界天然气组分、碳氢同位素以及流体包裹体等测试手段,分析靖边地区马家沟组中上组合天然气的组分、成因和分布特点,结合构造热演化历史,探讨天然气可能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马家沟组中上组合天然气自上而下总烃和重烃含量逐渐降低,非烃含量(CO_(2)、H_(2)S)和干燥系数逐渐增加。烷烃碳同位素组成呈现轻微的部分倒转,δ^(13)C_(CH 4)分布在-35.29‰~-34.15‰,δ^(13)C_(C_(2)H_(6))分布在-35.44‰~-33.46‰,δ^(13)C_(C_(3)H_(8))分布在-32.58‰~-30.22‰。马家沟组中上组合天然气整体上表现为油型气与煤成气混源的特征,且向下内幕气源岩的贡献不断增大。流体包裹体分析表明靖边地区马家沟组中上组合主要存在3期天然气充注,主力充注期烃源岩成熟度Ro在1.0%~1.3%,指示上古生界煤成气为主要来源,下古生界油型气也具有一定贡献。
    • 王浩乾; 王波涛; 郭政斌; 王明明
    • 摘要: 石灰岩用途广泛,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阳泉地区石灰岩主要赋存于奥陶系马家沟组。本文对区内马家沟组石灰岩的地质特征、岩性特征及含矿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对其成矿地质演化进行探讨,为今后勘探、科学开发利用石灰岩矿产提供参考。
    • 许杰; 肖笛; 苏文杰; 晏巍; 钟寿康; 杨鸣一; 杨梦颖; 谭秀成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发育豹斑状云质灰岩,因其分布广泛、成因复杂以及具有重要的油气储集意义而长期受到关注。文中以山西省兴县关家崖剖面马家沟组四段顶部为例,依据宏观、微观岩石学特征,结合碳氧稳定同位素、原位激光剥蚀的微量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分析了豹斑状云质灰岩的特征及其成因。研究表明,豹斑状云质灰岩的特征为:(1)常发育于(含颗粒)泥晶灰岩中,且向上白云石化程度增强,云质斑块内常伴有针状或板条状石膏假晶;(2)按产状可大致分为水平、斜交和不规则花斑3种类型,分别对应于向上变浅序列的下部、中部和上部,序列顶部多见近原地角砾化;(3)基质灰岩与云质斑块的δ^(13) C、δ^(18) O值较同期海水略显负偏,顶部不规则云质斑块负偏程度最大;(4)“豹斑”与基质灰岩均具有较低的Mn、Sr、Ba等含量和低Mn/Sr值;(5)“豹斑”的ΣREE含量较基质灰岩略低,且皆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稀土配分模式,δCe微弱负异常,δEu无异常。依据上述结果,推测关家崖剖面马四段豹斑状云质灰岩产状受到生物扰动和高频海平面驱动的早成岩期岩溶耦合控制,序列由下至上耦合改造由弱变强,形成下—中部以岩溶影响较小的水平和斜交虫迹为特征、上部叠合岩溶强改造形成不规则花斑的垂向序列组合;早成岩期的暴露岩溶不仅叠合改造生物潜穴,而且蒸发浓缩的有限重卤水沿叠合优势通道优先交代孔渗条件更好的区域,至埋藏时期白云石化作用进一步加强,从而形成了区内类型多样的豹斑状云质灰岩。研究结果还揭示出沉积期微地貌控制的早成岩期岩溶作用是马四段这类特殊的豹斑状云质灰岩或豹斑状云岩储集层形成的关键,且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这类储集层的分布,这一认识可为高频暴露驱动的早成岩期岩溶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 钟寿康; 谭秀成; 聂万才; 张道锋; 杨梦颖; 卢子兴; 张欣玥; 肖笛
    • 摘要: 高频旋回分析有利于揭示浅水碳酸盐岩台地海平面升降、沉积物响应、古地理单元演化及对盆地内沉积分异影响等诸多沉积学信息。依据鄂尔多斯盆地横山地区丰富的钻井取心资料,通过岩石类型、典型五级旋回结构等分析,对中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_(6)亚段开展了高频旋回研究。研究表明:(1)基于研究区内马五_(6)亚段碳酸盐岩与蒸发岩共生组合的9种岩石类型,识别出5种典型T-R单旋回,其中旋回Ⅰ、Ⅱ、Ⅲ为云质潟湖—颗粒滩—灰泥丘沉积,Ⅳ、Ⅴ为膏盐质潟湖沉积,并以5种单旋回为基本单元搭建骨架井五级高频旋回结构剖面;(2)依据五级高频旋回结构剖面建立的Fischer图解,认为马五_(6)亚段处于三级旋回晚期,内部发育“2个”四级旋回,具有初次海退—快速海侵—再次海退的相对海平面变化趋势;(3)结合五级旋回厚度统计,认为第1套四级旋回沉积期处于隆拗格局发育阶段,该时期横山凸起作为水下高地,对东西两侧海水封隔明显;至第2套四级旋回沉积阶段,填平补齐作用导致横山凸起影响减弱,海水循环得到改善,凸起东西两侧盐度明显下降。以马五_(6)亚段为例的高频旋回研究,在横山地区马五_(6)亚段地层学、沉积学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期在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未来研究中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实践。
    • 白慧; 杨特波; 侯科锋; 马志欣; 冯敏
    • 摘要: 为提高鄂尔多斯盆地马五_(5)气藏有效储集层钻遇率,运用钻井、测井、录井、岩心及生产试气等资料,通过对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古地形等有效储集层主控因素分析,明确了马五_(5)气藏白云岩分布规律,并对储集层进行综合分类评价,优选出马五_(5)气藏有利富集区。研究结果表明,苏里格气田东区马五_(5)储集层呈局部透镜状分布,连片性不强,最有利的储集体是颗粒白云岩和粗粉晶白云岩,主要储集空间为晶间孔、晶间溶孔和构造裂缝。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是马五_(5)储集层的主控因素,颗粒滩是马五_(5)储集层白云岩最有利的沉积微相;有效储集层主要受控于准同生白云化作用和埋藏白云岩成岩作用对储集层的改造程度;相对高部位的古斜坡是马五_(5)气藏开发的有利区。
    • 彭先锋; 邓虎成; 何建华; 雷涛; 张烨毓; 胡笑非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天然气潜力巨大,但中奥陶统马家沟组风化壳岩溶储层发育多种裂缝,成因复杂。为探明该储层裂缝特征,应用岩石学和测井技术,从裂缝发育频率、有效性、期次、赋存层位、形态、倾角等方面,比较了陡坎成因裂缝与构造裂缝的差异性;并通过弹性理论和断裂力学理论分析了裂缝端部区域的应力分量,探讨了陡坎裂缝的成因。陡坎成因裂缝以垂直缝、高角度斜交缝为主;裂缝延展方向和裂缝形态不规则,裂缝面不平整,具有上宽下窄、尾端无分叉特征;缝间有溶蚀现象,裂缝呈未—半充填状态,裂缝有效性高。陡坎成因裂缝受控于古地貌陡坡地形的坡度、岩层倾角、初始裂缝密度及岩石力学性质等因素;与构造裂缝相比,陡坎成因裂缝更有利于油气的运移。研究陡坎成因裂缝特征及成因,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风化壳岩溶储层的展布规律,落实大牛地气田下一步勘探开发有利区。
    • 韩勇; 付斯一; 陈洪德; 苏中堂; 赵俊兴; 张成弓; 侯林君
    • 摘要: 在岩石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痕量元素、稀土元素、碳氧同位素以及锶同位素的研究,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第四段(简称“马四段”)白云岩的成因。结果表明:马四段白云岩主要由泥微晶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残余)砂砾屑白云岩及斑状白云岩组成。不同类型白云岩的稀土配分模式均与泥晶灰岩相似,且Sr同位素值及碳氧同位值均位于同期海水范围内,表明白云石化流体与海水密切相关。其中泥微晶白云岩在镜下可见晶型较好的硬石膏与之伴生,同时δ^(13)C_(PDB)与δ^(18)O_(PDB)值较泥晶灰岩偏高,显示其高盐度沉积环境。粉-细晶白云岩及(残余)砂砾屑白云岩Fe、Mn含量相对较高,Sr含量较低,δ^(18)O_(PDB)值比泥微晶白云岩低,说明受到了一定埋藏作用的影响;而斑状白云岩虽具有相对较低的Fe、Mn含量,但较泥晶灰岩相对偏大,在镜下可见雾心亮边结构,表明其后期也遭受了一定的埋藏作用,同时,在岩心表面见生物扰动构造和生物钻孔,表明其在前期受到了生物活动的影响,并为流体提供了通道。综合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指标以及古地理背景,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四段泥微晶白云岩具有蒸发泵成因模式的特征,(残余)砂砾屑白云岩与粉-细晶白云岩是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叠加埋藏效应的结果,而斑状白云岩则属于典型的生物扰动型成因。
    • 张欣玥; 李凌; 张道锋; 易刚; 吴东旭; 钟寿康; 杨梦颖; 熊鹰; 肖笛; 谭秀成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广泛发育岩溶角砾岩,结构特征复杂。近期研究发现,这些角砾岩的组构和分布特征难以能单纯地用经典的风化壳岩溶模式解释,各类角砾岩的成因机理值得进一步探究。文中基于大量岩心及薄片观察,对苏里格气田东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上组合不同层位角砾岩进行归纳和判识,明确其空间展布和序列结构特征,分析形成机理。研究发现:(1)根据成因与发育环境,苏格里气田东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上组合角砾岩可划分为5类,分别是近原地解离角砾岩(B1)、近地表堆积角砾岩(B2)、洞穴堆积角砾岩(B3)、洞顶(壁)碎裂角砾岩(B4)和坍塌角砾岩(B5),它们具有纵向多层叠置、横向可对比的“准层状”特征;(2)不同类型角砾岩的纵向配置和演化与周期性的向上变浅沉积序列和暴露溶蚀有关,共归纳为3种类型,即B1主发育型、B2-B3-B4组合发育型、B5主发育型;(3)准层状角砾岩形成于早成岩期,受控于古地貌起伏背景下的高频海平面变化,由暴露溶蚀透镜体横向迁移连片和纵向多旋回叠置而成。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多样化的岩溶角砾岩特征与成因,也为白云岩早成岩期岩溶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