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驱替效率

驱替效率

驱替效率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89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85849篇;相关期刊45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二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五省(市/区)第十九届稠油开采技术研讨会 、2018中国油气开发技术大会等;驱替效率的相关文献由355位作者贡献,包括沈平平、宋杰、沈奎友等。

驱替效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5849 占比:99.91%

总计:85925篇

驱替效率—发文趋势图

驱替效率

-研究学者

  • 沈平平
  • 宋杰
  • 沈奎友
  • 王晓冬
  • 袁士义
  • 邓宝荣
  • 于田田
  • 何旭
  • 何秋轩
  • 侯吉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洋; 杨国旗; 李颖涛; 郭红强; 杜敏; 刘欣; 刘婵; 文明; 杨强强; 魏强; 刘磊; 卢婷
    • 摘要: 为了深入认识真实砂岩岩心微观驱替过程中流体的流动规律和驱替完成后剩余油赋存状态,通过自主研制的一套微观可视化驱替观测装置,研究了3种不同岩心薄片模型的水驱油过程,并利用尼康高倍金相显微镜和拟三维数值图像分析技术,对3种岩心模型微观驱油剩余油赋存状态进行观测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真实模型驱替实验中油水间无清晰界面;微观模型从入口到出口剩余油分布增多,饱和度增大;驱替完成后,剩余油主要以孤立点珠状、膜状、不规则珠串状、渠道状以及段塞状赋存于岩石孔隙中。以上成果对认识微观驱替过程中流体的流动规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周西华; 韩明旭; 白刚; 兰安畅; 付志豪
    • 摘要: 煤层CH4解吸效率低、扩散慢的特点严重制约着煤层瓦斯抽采的效率,为解决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抽采困难的问题,选取晋城赵庄煤矿煤样,研究不同注气压力对驱替CH4过程的影响以及驱替过程中CH4扩散系数的变化规律,利用自主研发的CO2驱替CH4试验平台,在0.6、0.8、1.0 MPa等不同注气压力条件下分别进行CO2驱替CH4实验.结果表明:驱替压力越大,达到最大CH4排放量的时间越短,CO2突破时间越快,置换效率越大,驱替效果越好;CH4气体驱替过程分为3个阶段,先急剧增加再缓慢增加最后保持平稳;在同一注气压力下,瓦斯扩散系数随时间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注气压力为0.6、0.8、1.0 MPa时,瓦斯扩散系数的最大值分别为2.27×10-5、3.36×10-5、4.62×10-5cm2/s.从实验结果可知,不同注气压力下,CO2对CH4主要起到驱替作用、置换吸附-解吸作用及稀释驱替作用;每个阶段的CH4气体运移情况不同,根据实验阶段合理调整注气流量、压力等参数,使注驱技术搭配更高效.研究结果对CO2深埋与瓦斯(煤层气)高效抽采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 魏鹳举; 胡冉; 廖震; 陈益峰
    • 摘要: 孔隙介质中多相渗流的驱替效率对二氧化碳封存效率和石油采收率具有决定性影响,是实际工程调控中的一个关键指标.湿润性是影响多相渗流驱替模式及其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微流体模型?显微镜?高速相机可视化实验平台,对基于真实砂岩孔隙结构的微流体模型进行湿润性修饰,开展了5种流量和2种湿润性的两相驱替可视化实验,研究了湿润性对砂岩孔隙结构中两相渗流驱替模式及其效率的重要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流速的增大,两相渗流驱替模式由毛细指流向稳定流发生转变;在低流速条件下,由于毛细力的主导效应,亲水性介质中指进的宽度和被驱替流体团簇的数目均小于疏水性介质,而被驱替流体团簇的最大半径、平均半径和方差均大于疏水性介质.实验结果还证实了亲水性介质中由于单支优势通道和"绕流"现象的发生,驱替效率显著小于疏水性介质.最后,通过考虑接触角效应对毛细管数进行修正,建立了考虑湿润性影响的驱替效率和毛细管数之间的统一关系式,为不同湿润性条件下驱替效率的预测提供了一种潜在方法.
    • 白刚; 姜延航; 周西华; 兰安畅; 王继仁
    • 摘要: 注气温度是煤层注气促抽瓦斯的关键技术参数,为研究CO2注入温度对CH4驱替量的影响规律,采用自主研发的CO2置换驱替CH4试验系统,开展CO2注入温度为40、50和60°C的置换驱替CH4试验,研究CO2置换驱替CH4过程中煤层温度、气体浓度、驱替效率、CO2封存量与CH4解吸量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注气温度是影响CH4解吸量与CO2封存量的关键因素,提高注气温度可以能够驱替出更多的CH4并储存更多的CO2;CO2注入温度越高,CO2突破时间越短,注气温度为40、50、60°C时CO2的突破时间分别为107、73.8和57.5 min,出口CO2体积分数达到99.99%所需时间越短,相同注气时间内解吸CH4体积量和CO2封存量越多;注气温度由40°C升至60°C时,煤层CH4累计解吸量分别为6.43、6.57和6.71 cm3/g,CH4产出率提高了2.1%~4.3%,煤层累计封存CO2解吸量分别为17.39、17.99和17.41 cm3/g;注气驱替CH4过程中煤层吸附CO2起占主要地位,随着注气时间的增加,煤层温度升高,可分为缓慢升温、急剧升温和缓慢降温阶段,且缓慢升温阶段随着CO2注入温度升高而明显"滞后",表现为"逐渐驱替"效应,煤层温度最高变化量分别为10.5、11.4和11.3°C;运移速率随CO2注入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分别为0.00653、0.00781和0.00886 cm/s,运移速率提高了19.6%~35.7%;相同注气温度下,驱替效率随注气时间增加逐渐增大,且注气温度越高,相同注气时间内驱替效果越明显,试验结束时的驱替效率分别为88.49%、90.93%和91.7%,驱替效率可提高2.44%~3.21%.
    • 肖文联; 王玥; 杨玉斌; 李闽; 李农; 尤靖茜; 赵金洲; 郑玲丽; 周克明; 任吉田
    • 摘要: 以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特低渗透和超低渗透储集层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微观可视化水驱油实验和柱塞岩心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揭示不同类型储集层水驱油过程中原油赋存状态、动用特征以及剩余油分布,分析孔隙结构和驱替压力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束缚水状态下,低渗透储集层岩心中原油主要赋存于中—大孔隙,而小孔隙和中等孔隙是特低渗透储集层和超低渗透储集层岩心中原油的主要分布空间.水驱油过程中,3类储集层岩心优先动用中—大孔隙中的原油;随着储集层岩心渗透率的逐渐降低,水驱前缘依次表现出均匀驱替、网状驱替和指状驱替,且驱油效率依次降低.水驱油结束后,低渗透储集层岩心中剩余油主要分布于中等孔隙,且以膜状和角状的分散相为主;特低渗透和超低渗透储集层岩心中剩余油主要分布于小孔隙,且以分散相和绕流形成的连续相为主.低渗透岩心具有较高的稳定驱油效率,特低渗透和超低渗透岩心驱油效率较低,且随着驱替压力的增加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加.
    • 常泰乐; 杨元亮; 高志卫; 胡春余; 郑孝强; 张萌; 袁一平
    • 摘要: 春风油田排601中区、排6南区新近系沙湾组超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浅、油层薄、原始地层压力小、地下原油黏度高等特点,主要采用水平井-降黏剂-蒸汽-氮气复合开发模式.多轮次吞吐后,地层压力下降,边底水突破油水界面发生锥进,面临油井排水期长、周期累计产水量增加、有效生产时间变短等问题,导致最终采收率较低.为此,开展了氮气泡沫辅助蒸汽吞吐实验,通过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进行泡沫适用性筛选及注入参数和工艺优化.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在边底水入侵区块采用氮气泡沫辅助蒸汽吞吐,较上一周期平均排水期缩短8.3 d,含水率下降32.2%,累计产油量增加2606.0 t;在吞吐高周期区块,注入氮气泡沫可使周期含水率降低8.6%,累计产油量增加1668.0 t,表明氮气泡沫可有效提高地层能量和封堵大孔隙通道,达到调整吸汽剖面的目的,在提升最终采收率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 侯思伟; 王毅; 饶政; 张春光
    • 摘要: 为改善低渗油藏高含水期水驱开发效果,在室内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技术开展了岩心深部调剖驱替实验研究,获得了不同时刻岩心内油水分布状态信息,探索了深部调剖驱油机理.实验结果表明,一次水驱过程,注入水主要在高渗层内以活塞式向岩心深部推进,形成水驱优势通道,引起无效水循环;低渗层内水驱波及体积较小,仅波及到岩心第27个切片处.后续水驱过程,改性淀粉凝胶保持很好的完整性并有效封堵高渗层,注入水不仅启动了凝胶正上部的低渗层剩余油区域而且扩大了岩心入口端低渗层波及体积.高渗层采收率首先受驱替效率和波及效率共同影响,当波及效率不在增加,采收率的大小取决于驱替效率的大小;低渗层采收率一直受驱替效率和波及效率共同影响,且波及效率发挥主要作用.后续水驱过程低渗层起主导作用,采收率增加了15.1%.
    • 全家正; 邓富元; 汤明
    • 摘要: 川西彭州海相超深井井深5800~6600 m,通常四开采取?165.1 mm钻头完钻,悬挂?139.7 mm尾管至?193.7 mm套管内200 m左右,其目的层气层活跃、地层构造复杂、井眼不规则,漏失严重且具有高温、高压、高含硫的特点,因此尾管固井施工难度高、风险大.通过分析防窜防漏、含硫高温高压、小井眼等影响固井质量的主要因素,从优化固井工艺、水泥浆体系、提高地层承压能力、套管居中度和改进固井工具与附件等方面,针对性的阐述了提高固井质量的可行性和建议,并结合现场尾管固井情况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旋转尾管固井可以有效提高该地区的尾管固井质量,为该区提高固井质量和减少施工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场指导意义.
    • 陈琼瑶; 刘涛; 于瑶; 李彩风; 曹嫣镔; 林军章
    • 摘要: 为了解决常规激活剂在油藏深部的激活作用较弱的问题,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研发了以长碳链高分子多糖为碳源的长效功能性激活剂,本文研究了该功能性激活剂的好氧激活、厌氧激活特性及该功能激活剂的驱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功能性激活剂激活后菌数达到5×10^8个/mL以上,延长激活时间超过60 d,好氧激活微生物后乳化指数高达95%,厌氧激活微生物后产气压力达到0.058 MPa。经功能性激活剂激活后微生物代谢产物对原油的乳化分散及产气效果明显提高,功能性激活剂驱替岩心后在空白基础上提高驱替效率14.1%,比常规激活剂的提高4.5%,且岩心内剩余油明显向岩心出口端运移。功能性激活剂能够有效激活好氧及厌氧微生物生长代谢产生驱油作用,具有广阔的现场应用前景。
    • 吴迪; 刘雪莹; 孙可明; 辛利伟; 苗丰
    • 摘要: 为提高煤层CH4抽采效率,利用自主研发的实验系统,模拟超临界CO2在深部煤层中驱替CH4的过程,开展了不同温度和注入压力条件下原煤试样中超临界CO2渗流、吸附及驱替CH4实验.结果表明:在恒定温度条件下,随着超临界CO2注入压力逐渐增大,煤体渗透率提高,CO2吸附量增加.超临界CO2注入压力和温度对驱替效果影响显著.不同温度条件下,当超临界CO2注入压力从8 MPa增至12 MPa,CH4驱替量平均增长了0.076 cm3/g,CH4驱替效率增加了17%~23%,超临界CO2置换体积比呈线性递减趋势;相同注入压力条件下,温度每升高10°C,驱替效率平均增加8%,置换体积比平均下降0.5.研究结果为高效抽采煤层CH4和实现CO2封存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