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骨形态发生蛋白-7

骨形态发生蛋白-7

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284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91036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生物技术通讯、基础医学与临床、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第十一届全国环境与职业医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第十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重庆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年会等;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相关文献由929位作者贡献,包括余健、聂国明、邹敏书等。

骨形态发生蛋白-7—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9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91036 占比:99.85%

总计:191320篇

骨形态发生蛋白-7—发文趋势图

骨形态发生蛋白-7

-研究学者

  • 余健
  • 聂国明
  • 邹敏书
  • 丁冬胜
  • 韩金祥
  • 徐洪涛
  • 李宽新
  • 石明隽
  • 罗莉漫
  • 许霁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学振; 宋立先; 李爱群; 杨坚; 李晓鲲; 王占青; 石青鹏
    • 摘要: 背景:椎间盘退变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的手术治疗可以缓解疼痛症状,但会牺牲椎间盘的功能,无法完全治愈椎间盘退变,开发新的生物学治疗方法对于遏制早期椎间盘退变的进展,或再生退变的椎间盘组织是非常重要的.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7能否减轻人椎间盘髓核细胞在传代培养过程的细胞衰老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行椎间盘摘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手术过程中获取椎间盘组织并提取人椎间盘髓核细胞体外传代培养6次.在培养基中外源性加入骨形态发生蛋白7或磷酯酰肌醇-3激酶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端粒酶活性、β-半乳糖苷酶活性,以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磷酯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结论:①细胞培养基中添加骨形态发生蛋白7后可以显著提高髓核细胞增殖能力和端粒酶活性,降低细胞β-半乳糖苷酶活性,并下调p16和p53的表达,激活磷酯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②此外通过磷酯酰肌醇-3激酶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能够明显逆转骨形态发生蛋白7对髓核细胞的抗凋亡作用;③提示骨形态发生蛋白7通过激活磷酯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途径发挥髓核细胞的抗凋亡作用,可为异体椎间盘髓核细胞的体外培养和组织工程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 李丹; 王思农
    • 摘要: 目的:观察三黄凝胶对大鼠复合耳廓痤疮模型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BMP-7)表达的影响,探究三黄凝胶预防痤疮瘢痕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ed Pathogen-free,SPF)级Wistar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取5只为空白组,其余27只为造模组并建立大鼠复合耳廓痤疮模型,21 d后随机抽取2只做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并进行镜下观察,确认造模成功后分为模型组、对照组、三黄凝胶高、中、低浓度组,每组各5只;对照组给予维A酸乳膏(每日1.48 g成药),三黄凝胶高、中、低浓度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三黄凝胶(每日1.1 g、0.568 g、0.3 g生药),空白组涂抹空白凝胶基质(每日0.4 mL凝胶基质),每日1次,连续用药28 d,模型组不予任何处理;在造模第7、14、21天和治疗第14、28天观察各组大鼠右侧耳廓皮损变化;在治疗第28天时采用瘢痕边缘示踪法,测量和计算瘢痕面积;于末次给药24 h后采样,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TGF-β1、BMP-7的含量。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TGF-β1表达上升,BMP-7表达降低(P <0.05),且BMP-7表达与TGF-β1呈负相关(r=-0.973,P <0.05);三黄凝胶高浓度组及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TGF-β1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BMP-7表达上升(P <0.05)。结论:三黄凝胶能有效干预痤疮瘢痕的形成,可能与其抑制TGF-β1的信号转导,刺激蛋白反馈调节信号通路,促进BMP-7抗纤维化活性有关。
    • 许铠; 方绕红; 白云辉; 孙武; 钟莉; 王晓曦; 黄萱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水平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关系。方法选择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OVCF患者254例,术后12周出现骨折延迟愈合20例(观察组)、未出现骨折延迟愈合234例(对照组)。术后12周,采集空腹肘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N-MID、BMP-7;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L 2~4骨密度(BMD);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评估胸腰椎椎体功能;拍摄椎体正侧位X线片,计算伤椎前缘丢失高度、伤椎前缘压缩率、伤椎后缘压缩率、矢状面后凸Cobb角。分析OVCF患者血清N-MID、BMP-7水平与BMD、椎体功能的关系。收集所有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骨折部位、受伤原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延迟负重等临床病历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OVCF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血清N-MID、BMP-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OVCF患者血清N-MID、BMP-7水平与BMD均呈正相关关系,与ODI评分、伤椎前缘丢失高度、伤椎前缘压缩率、伤椎后缘压缩率、矢状面后凸Cobb角均呈负相关关系(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合并糖尿病、N-MID、BMP-7是影响OVCF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OVCF患者术后骨折延迟愈合者血清N-MID、BMP-7水平明显降低;血清N-MID、BMP-7是影响OVCF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
    • 何兰; 蔺洁; 冯建科; 李辉
    • 摘要: 目的基于创面生长因子研究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对烧伤整形患儿创面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103例烧伤整形患儿,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扩张组52例和移植组51例,分别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和复合皮移植术。统计2组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皮肤血运恢复时间、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手术前后创面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以及美容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扩张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移植组(P<0.01);扩张组创面愈合时间、皮肤血运恢复时间短于移植组,创面愈合率高于移植组,术后24 h VAS评分低于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血清BMP-7、TGF-β1、bFGF水平均升高,且扩张组高于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柔软度、色泽、血管分布、厚度评分均低于术前,且扩张组上述评分低于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扩张组美容优良率高于移植组(P<0.05);扩张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移植组(P<0.05)。结论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有利于改善烧伤整形患儿创面生长因子水平,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创面瘢痕状态及美容效果,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 周英; 刘玲; 张雪霜
    •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1年4月该院100例NRDS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60例未患NRDS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IL-6、HMGB1、BMP-7水平,分析血清IL-6、HMGB1、BMP-7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比较不同预后患儿临床资料及血清IL-6、HMGB1、BMP-7水平,分析血清IL-6、HMGB1、BMP-7水平与NRDS患儿预后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IL-6、HMGB1、BMP-7水平对NRDS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血清IL-6水平与HMGB1、BMP-7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血清IL-6、HMGB1、BMP-7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RDS患儿血清IL-6、HMGB1、BMP-7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死亡患儿血清IL-6、HMGB1、BMP-7水平高于生存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血清IL-6、HMGB1、BMP-7均为NRDS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绘制血清IL-6、HMGB1、BMP-7水平预测NRDS患儿预后的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IL-6、HMGB1、BMP-7水平预测NRDS患儿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1、0.837、0.713,应用Logistic二元回归拟合,构建各指标联合预测的AUC,结果显示,3项联合预测的AUC为0.884。NRDS患儿血清IL-6水平与HMGB1、BMP-7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NRDS患儿血清IL-6、HMGB1、BMP-7水平明显升高,且其水平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可作为临床评估NRDS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 陈杰彬; 胡蓉; 李成杰; 吕佩佳; 魏连波
    • 摘要: 目的探究肾衰宁片联合左卡尼汀对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接诊的慢性肾脏病患者100例,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两组治疗1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疾病转归情况,测定白细胞介素-17(IL-17)、γ干扰素(INF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视黄醇结合蛋4(RBP4)、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血清胱抑素-C(Cys-C)、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TP)水平,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IL-17、s-CRP、IFN-γ、MDA、RBP4、Cys-C、24 h UTP、BUN、SCr水平降低(P<0.05);GSH-Px、SOD、BMP-7水平升高(P<0.05)。结论肾衰宁片联合左卡尼汀治疗慢性肾脏病可使患者肾功能缓慢恢复,减轻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及肾脏微炎症,并对肾脏功能恢复疗效明显。
    • 牟媛珍; 仇琳; 罗小龙
    • 摘要: 目的探讨尿毒清颗粒联合利拉鲁肽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及对毒素清除情况、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核因子-κB(NF-κB)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1年2月扶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尿毒清颗粒联合利拉鲁肽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单独利拉鲁肽治疗组(单独治疗组),各5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糖代谢指标、肾功能指标、毒素清除情况、BMP-7、NF-κB、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B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尿素氮(BUN)均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Ccr高于单独治疗组(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Scr、血磷、血尿酸、血尿素、β_(2)-微球蛋白(β_(2)-MG)、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甲状旁腺素(PTH)、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水平均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BMP-7水平高于单独治疗组(P<0.05),NF-κB表达水平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独治疗组(P<0.05)。结论尿毒清颗粒联合利拉鲁肽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较单独利拉鲁肽治疗好,更能有效清除毒素,提升BMP-7水平,降低NF-κB表达水平。
    • 余平; 梁鹏; 庞诗锋; 袁文健; 黄巧娟
    • 摘要: 为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BMP7)对心梗后心衰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本研究采用左前降支结扎法制备心梗后心衰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死(MI)组和心肌梗死+BMP7(MI+BMP7)组,每组8只。另选6只作为假手术(Sham)组,假手术组不结扎前降支。结扎前降支后第2天,MI+BMP7组给予BMP7(35μg·kg^(-1)),Sham组与MI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周1次,连续4周。干预结束后,对大鼠心功能、血浆NT-proBNP含量、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心肌细胞凋亡率,以及Bcl-2、Bax、Cleaved caspase-3和p-NF-κB p65蛋白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Sham组相比,MI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值显著降低(P<0.05),血浆NT-proBNP表达显著增加(P<0.05),心肌组织出现大量纤维化,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Bax、Cleaved caspase-3和p-NF-κB p65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MI组相比,MI+BMP7组LVEF值和LVFS值显著升高(P<0.05),血浆NT-proBNP表达显著降低(P<0.05),心肌细胞坏死减少,心肌纤维化及炎症反应减轻,细胞凋亡率降低,Bcl-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Bax、Cleaved caspase-3和p-NF-κB p65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综上可知,早期应用外源性BMP7可改善心梗后心衰大鼠的心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 p65和Caspase-3的活化,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 姚远; 谢集建; 刘彩霞
    •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 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BMP-7)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接诊的45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十堰市太和医院45位身体健康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动脉血气指标、血清HMGB1、TGF-β1、BMP-7的指标水平情况,分析血清HMGB1、TGF-β1、BMP-7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胎龄、出生体重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动脉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低于对照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aO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HMGB1、TGF-β1、BMP-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MGB1、TGF-β1和BMP-7均呈正相关(r=0.511、0.473、0.615,P<0.05)。结论:血清HMGB1、TGF-β1、BMP-7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的表达明显增高,可通过炎症刺激、氧化应激等途径加重病情。血清HMGB1、TGF-β1、BMP-7可作为改善患者病情的临床评价指标。
    • 姚远; 谢集建; 刘彩霞
    •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BMP-7)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接诊的45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十堰市太和医院45位身体健康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动脉血气指标、血清HMGB1、TGF-β1、BMP-7的指标水平情况,分析血清HMGB1、TGF-β1、BMP-7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胎龄、出生体重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动脉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低于对照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aO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HMGB1、TGF-β1、BMP-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MGB1、TGF-β1和BMP-7均呈正相关(r=0.511、0.473、0.615,P<0.05).结论:血清HMGB1、TGF-β1、BMP-7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的表达明显增高,可通过炎症刺激、氧化应激等途径加重病情.血清HMGB1、TGF-β1、BMP-7可作为改善患者病情的临床评价指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