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973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5篇、会议论文154篇、专利文献67189篇;相关期刊396种,包括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气象知识、气象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非饱和土的应力— 强度理论与变形特性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广西省气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人工降雨的相关文献由2009位作者贡献,包括曾光平、张蔷、张传刚等。

人工降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05 占比:0.89%

会议论文>

论文:154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67189 占比:98.88%

总计:67948篇

人工降雨—发文趋势图

人工降雨

-研究学者

  • 曾光平
  • 张蔷
  • 张传刚
  • 王全九
  • 王攀峰
  • 刘洋
  • 唐林
  • 张景红
  • 邵明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群奇; 李辉
    • 摘要: 为寻求一种西宁寒旱黄土区防治浅层滑坡的护坡草本植物,本研究对3种植物条件的黄土边坡进行人工降雨试验,通过采集降雨过程中素土边坡模型、耐寒型麦冬草边坡模型和高羊茅边坡模型的土壤体积含水量数据,分析总降雨量、土壤体积含水量与对应时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两次人工降雨过程中,高羊茅边坡模型的土壤体积含水量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间最长,耐寒型麦冬草边坡模型次之,素土边坡模型的土壤体积含水量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间最短,高羊茅对坡体的渗透性影响最大。因此,相比纯素土和种植耐寒型麦冬草,西宁寒旱黄土区种植高羊茅能更好地固土护坡。
    • 杨海洋; 袁远; 王江彦; 申冲; 杨国馨; 吴明作
    • 摘要: 【目的】研究降雨强度和秸秆还田对氮输出的影响,为淮河流域农田非点源污染控制与管理等提供依据。【方法】以河南淮河流域典型土壤(褐土)为对象,人工模拟0.5、1.0、1.5、2.0、2.5、3.0mm/min降雨强度下径流、泥沙、氮输出负荷。【结果】降雨强度越大,相同时间段内的累积径流量、泥沙量、全氮输出量以及三者的产生速率均较大;径流中氮质量浓度在降雨初期的20 min内变化较大,具有初期冲刷效应,随后波动但最终趋于相对稳定或略有降低,平均质量浓度在未掺混秸秆时以2.0 mm/min时最大,其次为3.0 mm/min,掺混秸秆时以1.5 mm/min时最大;未掺混秸秆时氮通过泥沙输出的量占总输出量的92.8%以上,掺混秸秆时其比例降低至59.7%。秸秆还田后,低降雨强度下可减少径流与泥沙流失量,高降雨强度下增加泥沙流失量;径流中全氮质量浓度比未掺混秸秆的高,增加了氮的累积输出量。【结论】降雨强度与秸秆还田均对径流、泥沙、全氮输出等产生影响,可能存在引起全氮输出量明显变化的降雨强度,未掺混秸秆时约为1.0 mm/min,掺混秸秆时为1.5 mm/min;减少农田非点源氮输出负荷的重要途径包括控制产流初期氮流失与泥沙流失。
    • 弓晓飞; 申雪姣; 郭威
    • 摘要: 为了分析生态护坡基材的厚度、有机土含量以及边坡坡比对生态护坡基材含水率和产流量的影响,建立室内不同工况下的生态护坡模型,监测土体含水率和产流量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基材最终含水率随坡比增大而减小;有机土含量小于10%时,基材最终含水率变化不明显,有机土含量在10%~20%区间,基材最终含水率随基材内有机土的含量增大而增大。为基材喷播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 徐超
    • 摘要: 古古:“好久没有下雨了,奶奶说,我们要放很多许愿灯,祈求快快下雨!”今今:“科学家真了不起!我们现在只要让飞机在空中喷洒催化剂就可以实现人工降雨啦!”古古:“据说嫦娥吃了仙丹,飞到了月亮上,我也好想到天上去看看!”今今:“我们的祖国发射了神舟号系列飞船,把航天员送到月球上啦!”
    • 袁远; 杨海洋; 王江彦; 申冲; 杨国馨; 吴明作
    • 摘要: 为研究淮河流域农田非点源输出、区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与管理,以河南淮河流域典型土壤(潮土)及其是否秸秆还田为对象,人工模拟0.5、1.0、1.5、2.0、2.5、3.0 mm·min^(-1)降雨强度下的径流、泥沙和氮输出负荷。结果表明:降雨强度越大,相同时间段内的累积径流量、累积泥沙量、氮输出量以及三者的产出速率均越大;径流中氮元素的浓度在降雨初期的20 min内变化较大,具初期冲刷效应,随后波动并趋于相对稳定或略有降低,其平均浓度在未掺混秸秆时以2.0 mm·min^(-1)降雨强度时最大,其次为3.0mm·min^(-1),掺混秸秆后以1.5 mm·min^(-1)时最大;未掺混秸秆时氮元素泥沙输出量占总输出量的98.25%以上,但掺混秸秆后输出量有所降低(最低值为65.12%)。秸秆还田后,分别可在<1.0 mm·min^(-1)与<1.5 mm·min^(-1)的低降雨强度下减少径流与泥沙流失量,高降雨强度下则增加泥沙流失量;径流氮元素浓度比未掺混秸秆的高,增加了氮元素的累积输出量。累积径流量与累积泥沙量间及两者分别与氮元素输出量之间均存在良好的幂函数与对数函数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900以上。研究表明,降雨强度、秸秆还田均对径流、泥沙、氮输出等产生影响,引起氮输出明显变化的降雨强度在未掺混秸秆时为1.0 mm·min^(-1),在掺混秸秆时为1.5mm·min^(-1);减少农田非点源氮输出负荷的重要途径包括控制产流初期氮流失与泥沙流失。
    • 焦若禺; 宋孝玉; 赵新凯; 李蓝君; 符冲; 张志旭; 王绍娜
    • 摘要: 基于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和黑麦草全植被结构、根系结构及裸坡结构,通过设置不同雨强(30 mm·h^(-1)、60 mm·h^(-1)和90 mm·h^(-1))和不同下垫面坡度(1°、3°和5°),对坡面产流产沙特征、水力参数分布变化及坡面侵蚀特征和水力特征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不同草被结构类型下坡面产流产沙特征与水力特性。结果表明:随着雨强和坡度的变化,全植被坡面具有最小的产流产沙率,根系坡面次之,产流产沙率最大的则是裸坡坡面。黑麦草冠层的减流贡献率优于根系,冠层与根系的平均减流贡献率分别可达到62%和38%,减沙贡献率则是根系优于冠层,冠层与根系的平均减沙贡献率分别可达到37%和65%,以上产流产沙特征均揭示了草本植被冠层和根系在抑制侵蚀当中的有效性。水力参数中,雷诺数和水流功率是适用的2个水力指标,与产流产沙速率显著相关(P<0.01)。本次研究可为不同草被结构下的水土保持效益提升以及水力特性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参考。
    • 由琴婧; 张化永; 黄头生; 张非凡; 郑宇阳; 周文蛟
    • 摘要: 植被过滤带是治理水土流失问题的有效工程措施之一。采用径流槽人工降雨试验,在不同坡度(5°、20°、35°)、降雨强度(30、60、90 mm/h)和植被过滤带设置方式(整块布设、两块布设)组合下,对侵蚀坡面径流和沉积物中的总氮、总磷含量在降雨历程中随时间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配置组合条件下的植被过滤带坡面总氮、总磷含量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但个别组合之间变化趋势相同;降雨强度、坡度和植被带设置方式3种参数组合对植被过滤带氮磷去除作用的效果产生综合影响,与各单一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在实际应用植被过滤带防治坡面水土流失时应与当地气候及地形条件相结合。该结果可为北方小流域侵蚀坡面水土保持治理及植被过滤带的选择和设计提供参考。
    • 何军; 李念; 古康乐
    • 摘要: 针对人工降雨对地表污染物的冲刷规律及洗尘效果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建立冲刷模型深入分析了人工降雨对地表污染物冲刷能力的影响因素,计算地表污染物的冲刷速度、集流时间、有效降雨强度、平均地表污染物量、人工降雨深度、地表污染物附着浓度、冲刷系数等参量,从而得到人工降雨对地表污染物的冲刷规律。结合CA-FCM算法对人工降雨作业区域进行网格划分,利用F检验规则对其除尘效果进行准确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人工降雨对于降低地表污染物含量、保护地表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沈子雅; 程金花; 管凝; 曾合州; 秦建淼; 赵梦圆
    • 摘要: 为探究不同灌草配置方式对侵蚀泥沙颗粒的分布特征的影响,以种植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 Turcz.)及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灌草褐土坡面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降雨强度为30、60、90 mm/h的室内模拟降雨试验。设计3种灌草覆盖度(灌草覆盖度比例分别为1:2(Ⅰ)、2∶1(Ⅱ)、1∶1(Ⅲ))及3种灌草空间配置方式(灌木位于坡上(US)、坡中(MS)、坡下(LS)),以裸坡作为对照组,分析降雨条件下灌草不同覆盖度及空间配置交互作用下侵蚀泥沙颗粒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粉粒是侵蚀泥沙中的主要颗粒组成,均值为73%。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侵蚀泥沙逐渐粗化。90 mm/h雨强条件下,不同灌草配置方式下的粉粒含量值中Ⅱ-LS配置最大(84.8%),Ⅲ-US最小(40.4%)。2)平均重量直径变化范围为0.023~0.078 mm,分形维数变化范围为2.184~2.740。分形维数和富集率大小规律与平均重量直径相反,细颗粒富集率均大于1。平均重量直径和分形维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粗颗粒(极细砂、细砂、中砂)的含量。3)灌草覆盖度和空间配置交互作用对泥沙颗粒分选的作用并不显著(P>0.05)。灌木位于坡下且灌木覆盖度50%、草本覆盖度25%时(即Ⅱ-LS),对坡面径流泥沙起到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该研究可为华北土石褐土区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依据。
    • 姚晨; 顾乐瑶; 罗洋; 贺勤; 周昱含
    • 摘要: 我国城市内涝问题时有发生,并且会伴随着大程度的经济损失,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城市内涝防治成为了汛期防灾减灾的“新课题”,“透水停车场”实验通过不同的透水结构、面层基层的材料厚度、透水材料,从而得出铺装的最佳配比情况和透水结构,除此之外,本实验也基于降水实验的基础上,考虑了降雨时长和降雨量对透水装置的影响,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增加了城市的绿化面积,平衡了城市建设用地和绿地之间的矛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