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类干扰

人类干扰

人类干扰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79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植物学、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4726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知识窗、城市地理、当代劳模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八届一次学术会议等;人类干扰的相关文献由26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鸿雁、张晋东、刘冬梅等。

人类干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4726 占比:99.86%

总计:54803篇

人类干扰—发文趋势图

人类干扰

-研究学者

  • 刘鸿雁
  • 张晋东
  • 刘冬梅
  • 利世锋
  • 包衡
  • 唐贇
  • 姜广顺
  • 宁长林
  • 张宇璐
  • 李宜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莫秀洪; 莫麒颖; 卢宪旺; 关洪武; 张卫兵; 孙宝军; 冀贺莲; 田雅慧; 赵大鹏
    • 摘要: 2019年7月—2020年8月,应用红外相机技术研究天津盘山风景名胜区人类干扰对野生动物活动节律的影响效应,比较分析相对多度指数(RAI)前5位的留鸟和哺乳动物在有、无人类干扰位点区域之间的活动节律差异,以及不同强度人类干扰区域之间的活动节律差异。结果发现:1)人类干扰对留鸟活动节律的影响较小,RAI最大的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yncha(重叠系数△=0.8257,P=0.0410)的区域间活动节律存在显著分化;而山噪鹛Garrulax davidi(△=0.8575,P=0.1700)、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0.8780,P=0.7050)、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0.8703,P=0.3610)和喜鹊Pica pica(△=0.7802,P=0.1010)的区域间活动节律无显著分化;2)人类干扰对昼行性哺乳类活动节律的影响高于夜行性哺乳类,猪獾Arctonyx collaris(△=0.6686,P=0.4480)和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0.8420,P=0.6410)的区域间活动节律无显著分化;而松鼠Sciurus vulgaris(△=0.7752,P<0.0001)、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0.8535,P=0.0240)和蒙古兔Lepus tolai(△=0.8534,P=0.0390)的区域间活动节律存在显著分化;3)野生动物对不同强度人类干扰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部分个体可以忍耐低强度人类干扰,绝大部分个体均回避高强度人类干扰。本研究为相关自然保护地对野生动物综合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基础科学参考依据。
    • 倪健; 夏洁; 程琦
    • 摘要: 本文回顾总结了我国植被地理学发展的历史,展望了其从传统植被地理学到功能地理学的未来研究趋势。作为研究植被地理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植被地理学在我国经历了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四个阶段:早期起步阶段,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前(1920年代—1949)的植物地理学和植被地理学的零星工作;初期成长阶段,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1949—1980)的传统植被地理学研究;中期迅速发展阶段,主要包括改革开放后至经济迅速发展时期(1980—2000),在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研究背景下的植被地理学研究;近期转型与拓展阶段,主要是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及信息时代(2000—至今),面向全球环境变化的植被地理学研究的纵深发展。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植被综合区划与生态功能区划、中国植被分类系统订正、中国植被图与植被志编纂、古植被地理学、植被地理模拟预测与情景分析、植物功能性状和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功能植被地理学等6个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今后,需要在以下4个方面开展更广泛的精细与纵深研究:加强更多精细化的植被地理学研究,编纂新一代中国植被图与中国植被志;深入开展人类干扰的植被地理学研究;以植物性状研究为契机,拓展宏观功能植被地理学研究;交叉融合谱系植物地理学,开展长期功能植被地理学研究。
    • 钱天陆; 秦淑洁; 吴朝宁; 席唱白; 王结臣
    • 摘要: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bieti)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灵长类动物,预测其栖息地变化,评估人类活动影响,进而识别保护空缺,对该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出行大数据估计人类出行密度,并将这一指标引入栖息地模型的构建;运用MaxEnt模型和空间分析技术分别构建自然环境和人类干扰两种情景下滇金丝猴的适宜栖息地模型,并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干扰两类共计11个变量对栖息地的影响。结果显示:(1)MaxEnt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基于出行大数据的人类出行密度这一指标能很好表征人类干扰对栖息地的影响。(2)模型预测得到滇金丝猴高适宜栖息地面积3487.28 km2,认为影响滇金丝猴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是海拔、年降水量、人类出行密度和距道路距离。(3)人类干扰对滇金丝猴栖息地有明显的负影响(使适宜栖息地面积相较于自然环境下减少9.32%),其中人类出行活动对滇金丝猴的栖息地干扰最为明显;同时还发现研究区78.8%的区域均受到一个或多个人类变量的较强干扰。(4)在现有15个滇金丝猴群的活动斑块中,3个同时具有较高栖息地适宜性和较多人类干扰的斑块,可作为重点保护区域;同时发现栖息地质量在距道路和居民点约2500 m处均出现明显拐点,可作为开展保护工作的缓冲区参考距离。降低这些区域的人类干扰强度,对滇金丝猴的生存具有更重要的现实保护意义。
    • 刘世梁; 孙永秀; 赵海迪; 刘轶轩; 李明琦
    • 摘要: 基于2000-2015年的NDVI、NPP和GPP多源数据,并结合人类干扰强度等级的构建,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在不同干扰等级下三江源区生态工程实施前5年和后10年草地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人类干扰强度和NDVI、NPP、GPP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均表现为从西北向东南增加的趋势,且2006-2010年和2011-2015年草地NDVI、NPP和GPP值明显高于2000-2004年;(2)与2000-2004年相比,2006-2010年草地NDVI、NPP和GPP值的草地退化面积均减少,而2011-2015年退化面积又均增加,表明生态工程建设后的5年较前5年草地退化状况得到改善,然而在下一个5年草地又出现退化趋势;(3)在各人类干扰等级下生态工程实施后的5年内70%以上的草地处于改善状态,均出现退化面积比例显著减少,改善面积比例显著增加的趋势,而在2011-2015后5年草地退化面积比例增加,表明生态工程的实施促进了草地生态系统的改善,尤其在重度人类干扰区,草地由2000-2004年的52.71%退化区域到2006-2010年84.95%的改善区域.(4)影响草地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为距离道路的距离、距离居民点的距离、人口密度、干旱、温度和坡度等,各影响因素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为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管理和战略制定提供科学指导和决策依据.
    • 刘海铃; 刘曼红; 姬莉; 刘笳旻; 商淋友
    • 摘要: 溪流是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其容易遭受人类的干扰和破坏。帽儿山溪流流经黑龙江省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一些河段的生境发生了改变,溪流生态系统面临着非常严重的压力。蜉蝣目(Ephemeroptera)、襀翅目(Plecoptera)和毛翅目(Trichoptera)幼虫是溪流生态系统中对水环境非常敏感的三类昆虫,简称EPT。2019年春,在帽儿山溪流上游划分了三个不同河段(干扰段、恢复段和自然段),并进行EPT水生昆虫的采集和水环境因子的检测和分析。对EPT水生昆虫的摄食功能群(Functional Feeding Groups: FFGs)进行了研究,利用冗余分析(RDA)探讨了FFGs与主要水体理化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溪流不同河段水环境理化因子中水温(WT)和电导率(Cond)具有显著性差异(p 2。RDA分析表明,SC与TP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PR与Cond表现出正相关关系。
    • 李兴康; 钟旭凯; 韦绍干; 崔亮伟; 范朋飞; 管振华; 马长勇
    • 摘要: 日移动距离是反映动物觅食努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相关研究有助于了解动物对生境的适应策略,对濒危物种的保护至关重要.东黑冠长臂猿(Nomascus nasutus)是一种极度濒危的树栖小型类人猿,主要生活在一夫二妻制的群体中,平均群体大小6.3只,目前对于该物种的日移动距离仍然缺乏足够的科学研究.我们以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两群东黑冠长臂猿群作为研究对象,在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两个时期对其进行了 157个全天跟踪,使用5 min间隔的瞬时扫描法记录长臂猿的取食行为和食物类型,每30 min记录长臂猿的位点,并使用轨迹法测算出日移动距离.结果发现东黑冠长臂猿在两个观察时期的不同食物类型取食比例有显著差异,全年的平均日移动距离为1 373 m(354-2 837 m),相比于低纬度地区营一夫一妻制(平均群体大小3.8只)生活的长臂猿类群没有明显增加.这一结果说明,虽然群体更大,但是东黑冠长臂猿并没有增加每天的觅食努力,不符合生态限制模型的预测.更大的食物斑块、更小的种间竞争和低群体密度可能是支持东黑冠长臂猿无需付出更多的觅食努力来维持更大群体的原因.另外,我们还发现东黑冠长臂猿在人类干扰强度低的研究时期果实类取食比例提高,日移动距离更长,且在果实丰富的雨季日移动距离显著高于果实匮乏的旱季,表明它们可能采取能量保守的策略来应对高质量食物匮乏的环境.总的来说,本研究在更大数据量的基础上更加准确和详细地描述了东黑冠长臂猿的日移动距离,并以此探究长臂猿对高质量食物匮乏环境的响应,为该极度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更多的科学信息.
    • 郑博福; 黄琼瑶; 陶林; 谢泽阳; 艾彪; 朱元皓; 朱锦奇
    • 摘要: 赣南地区是我国南方丘陵山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影响研究,对探索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提升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赣南地区2000、2010、2018年3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及DEM数据,采用Fragstats 4.2软件,以生态系统服务当量因子表为基础,探讨2000-2018年期间赣南地区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开展该区域景观格局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表明:(1) 2000-2018年期间,赣南地区受人为干扰比较大,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异质性增高,类型复杂程度增强,斑块分离度增大,景观中优势斑块类型形成了比较良好的连接性;(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2560.97亿元/a减少到2523.54亿元/a,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贡献率达到83.13%以上,生态系统服务类别中食物生产价值先增加后减少,其他类别价值均降低;(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蔓延度指数呈正相关、与香农多样性指数呈负相关.因此,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人为活动引起的景观格局变化使赣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能力降低,优化调整区域或县市区景观格局,将提升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 宋成文; 王文礼; 刘冬梅; 代光辉; 刘维鸿; 李泞吕; 朱颖; 张志明
    • 摘要: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最有效、最基本的措施.在有限的资金和人力条件下,如何参考不同人类干扰在保护优先区建设中的影响并选择合适的保护规划方案,在更大程度上的保护本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一直以来都是保护生物学家争论的焦点.以横断山南段区为例,重点关注保护区建设过程中不同的人类干扰程度,以人类干扰的高低为切入点,基于多准则决策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以横断山南植被生态系统和人类干扰强度因子为基础,对比分析横断山南的生态系统保护价值分布、人类干扰格局和保护成效,结果显示:一是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湿地生态系统(湖泊、河流、草本湿地)、高山生态系统(冰川和永久积雪、高寒草甸、高寒草原)价值高且分值在21分以上;二是从人类干扰高低分析入手,基于维持和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保护优先区域和保护策略.三是识别出横断山南段区的保护优先区主要包括峨边县、马边县、石棉县、越西县、保山市、腾冲市、维西县、德钦县、察隅县等区域.
    • 刘小麦
    • 摘要: 新西兰是个岛国,更是鸟类的天堂。别处看不到的珍稀鸟类,在这里都能轻易见到。然而,随着环境恶化和人类干扰,尤其是捕捉活动泛滥,一些珍贵鸟类甚至濒临灭绝,让爱鸟的新西兰人感到焦虑和不安。辛迪是一名计算机程序员,非常爱鸟,饲养过彩虹吸蜜鹦鹉、环颈鹦鹉、玄凤鹦鹉等。
    • 杨飞飞; 利世锋; 宁长林; 高世鑫; 包衡; 姜广顺
    • 摘要: 2016—2018年秋季(9—11月),以定点观测方式布设225个观察点,对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进行调查,以ArcGIS 10.3通过导入坐标点的方法将观察点落入3 km×3 km网格中,通过对Landsat 8影像进行监督分类以及对数字高程图(DEM)进行数据提取得到生境因子信息,然后利用ArcGIS 10.3获取各网格的生境因子信息,包括距耕地距离、距林地距离、距水体距离、海拔、坡度、坡向等.利用Excel以及香农-维纳指数、均匀性指数、物种丰富度计算公式将鸟类观测数据转算成鸟类多样性指数等数据,并与生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年共记录到鸟类57种130597只,数量较集中的有赤膀鸭(Anas strepera,10097只)、灰鹤(Grus grus,15990只)、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10111只)、白骨顶(Fulica atra,13813只)、豆雁(Anser fabalis,35862只)、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15096只)等.2016年观测到的鸟类数量大于2017年和2018年观测到的鸟类数量总和.向海保护区内不同地域的生境条件与生境分布的差异导致鸟类多样性在各生境中均有显著差异,其中海拔、坡度、坡向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较显著,流动沙丘会显著减少鸟类多样性,而林地分布导致其鸟类多样性程度较低但均匀性程度较高;水体内芦苇香蒲沼泽过高的天然盖度对鸟类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物种丰富度随着距水体距离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道路与人为用地虽然带来人为干扰因素的增大,但同时增加了生境异质性,特别是使可采食的食物增多,因此物种丰富度反而表现为距离人为干扰越近越大;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且鸟类表现出了对固定坡向栖息的倾向性.通过探讨向海保护区内秋季迁徙期鸟类多样性与生境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为向海保护区鸟类保护提供了新的基础数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