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共同性斜视

共同性斜视

共同性斜视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3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873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幼儿教育·教育教学、食品与药品、临床眼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医杂志》特邀心血管专家学术座谈会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临床经验会议、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压测试专委会97年会等;共同性斜视的相关文献由337位作者贡献,包括付晶、许江涛、夏红玉等。

共同性斜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0 占比:3.4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3873 占比:96.46%

总计:4015篇

共同性斜视—发文趋势图

共同性斜视

-研究学者

  • 付晶
  • 许江涛
  • 夏红玉
  • 戴鸿斌
  • 李英杰
  • 李莉
  • 杜东成
  • 王娟
  • 郝玉星
  • 马艳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曾彩琼; 闫玉梅; 曾思明
    • 摘要: 目的研究共同性斜视患者立体视损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2018年12月1日~2019年11月30日于我院行斜视矫正术的186例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纳入患者均为共同性斜视,其中男性103例、女性83例,均使用维视顿视功能检查治疗仪检测立体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性别、年龄、斜视类型、斜视程度、主导眼对患者立体视缺失率的影响,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立体视损害的影响因素。结果①性别差异对斜视患者立体视无影响,男性患者立体视缺失率为81.55%,女性患者立体视缺失率为85.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7,P=0.468)。②不同年龄段斜视患者的立体视缺失率不同,<12岁的患者立体视缺失率为78.00%,≥12岁的患者立体视缺失率为8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9,P=0.035)。③斜视类型不同,患者立体视缺失率不同,内斜视患者立体视缺失率为96.86%,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立体视缺失率为58.14%,恒定性外斜视患者立体视缺失率为8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29,P<0.001)。④斜视程度对立体视的损害无明显影响,斜视度<60 PD的患者立体视缺失率为81.08%,斜视度≥60 PD的患者立体视缺失率为84.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9,P=0.503)。⑤主导眼差异对立体视无明显影响,主导眼为右眼的患者立体视缺失率为80.85%,主导眼为左眼的立体视缺失率为85.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3,P=0.359)。⑥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斜视类型是立体视缺失的影响因素(P=0.001),间歇性外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和共同性内斜视三者的立体视损害风险依次增高。共同性内斜视相对于间歇性外斜视的OR值为39.597(P=0.001),共同性内斜视相对于恒定性外斜视的OR值为9.119(P=0.040)。结论斜视类型是共同性斜视患者立体视缺失的影响因素。共同性内斜视对立体视的损害大于恒定性外斜视与间歇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对立体视的损害在这三类斜视中最小。
    • 杨道锋; 王应飞; 李杰
    • 摘要: 目的探究改良Parks切口显微术与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术对共同性斜视患者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虞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113眼)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矫治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组(36例,56眼)、研究组(36例,57眼)。常规组予以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术进行矫治,研究组予以改良Parks切口显微术进行矫治。比较两组矫治效果、手术指标、术前及术后各时间泪膜功能[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CFS)]、干眼症状问卷调查表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8.25%)高于常规组(85.71%)(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51%)较常规组(16.01%)低(P<0.05)。结论同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术相比,改良Parks切口显微术矫治水平共同性斜视效果显著,能优化手术情况,减轻泪膜功能损伤有助于缓解患者干眼症状,且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 肖翠杰; 赵德宣; 高自清
    • 摘要: 目的 探讨共同性斜视患儿矫正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不佳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0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矫正手术的100例共同性斜视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术后均随访3个月,根据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将其分为恢复良好组与恢复不佳组.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患儿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不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矫正术术后随访3个月,100例共同性斜视患儿中有30例双眼视功能恢复不佳者,恢复不佳率为30.00%(30/100);恢复不佳组与恢复良好组的发病年龄、斜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不佳组手术年龄>8岁、病程>1年、术前矫正视力4Δ的构成比分别为53.33%、73.33%、20.00%、26.67%,均明显高于恢复良好组(28.57%、47.14%、5.71%、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8岁、病程>1年、术前矫正视力4Δ均是影响共同性斜视患儿矫正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不佳的危险因素(OR=3.053、3.124、2.552、3.171,P8岁、病程>1年、术前矫正视力4Δ均是影响此类患儿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此对临床工作具有指导价值.
    • 李芳华; 杨颖灵; 陈婷
    • 摘要: 目的 探讨家庭协作护理模式对共同性斜视患儿术后遵医行为及视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共同性斜视患儿106例,按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性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家庭协作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儿负性情绪、应对方式、遵医行为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消极应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积极应对评分、遵医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视力恢复总有效率以及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家庭协作护理模式能有效减轻共同性斜视患儿不良情绪,促使患儿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提高患儿遵医行为,有利于患儿视力恢复.
    • 孟昭君; 付晶; 李蕾; 赵博文; 马楠; 褚航
    •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视觉训练方式对年龄≥9岁的共同性斜视患者术后的眼位控制及双眼视觉功能重建效果.方法 纳入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进行斜视矫正手术的共同性斜视患者133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66例,年龄9~34岁,平均年龄(15.6±7.8)岁.于术后1周时,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传统双眼视觉训练组及视感知觉训练组.传统双眼视觉训练组和视感知觉训练组患者分别接受相应训练,与观察组全部完成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眼部常规检查、斜视度检查、眼球运动检查、双眼视觉功能检查及视感知觉检查.以((-x)±s)描述患者的年龄和斜视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年龄;以术后1周为基线,采用GLM重复测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患者的斜视度;以例数和百分比描述患者的性别、斜视类型、双眼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及立体视功能,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性别和斜视类型.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 E模型分析比较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三组患者的双眼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及立体视功能.结果 眼位控制方面,观察组、传统双眼视觉训练组及视感知觉训练组等三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术后组内比较看远斜视度和看近斜视度均较基线值(术后1周)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远,近=33.65,36.84;P0.05).术后组内比较,视感知觉训练组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水平偏移数值均较基线值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水平=7.80,P0.05);三组患者垂直偏移各时间点术后组内比较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垂直=0.95,P>0.05).双眼同时视功能方面,三组患者双眼同时视功能各时间点术后组内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38,P>0.05);三组患者双眼同时视功能各时间点组间及交互作用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3.92,3.19;P>0.05).融合功能方面,三组患者双眼融合功能各时间点组间及交互作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1,2.54;P>0.05);术后组内比较,传统双眼视觉训练组和视感知觉训练组在术后6个月时较基线值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9.13,P0.05);术后组内比较,视感知觉训练组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远立体视功能较基线值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远=9.05,P0.05).结论 大龄儿童及成年共同性斜视患者术后通过视感知觉训练在知觉水平上可以获得更稳定的眼位控制并更好地重建远立体视功能.
    • 黄晓霞; 黄微; 钟佩; 张建萍; 唐晶晶
    • 摘要: 目的:利用增强现实视神经修复迭代模型建立一种疗程短、见效快、疗效稳定的重建斜视术后患者视觉功能的新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4-12岁的斜视术后患者115例,实验组为自愿选择利用增强现实视神经修复迭代模型训练的的患儿58例,对照组进行短信随访及督促定期复查.结果:术后3天、10天、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的视觉功能恢复的总体有效性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增强现实技术个性化的治疗模式,训练模块更新快,更具趣味性,方便患者在家训练,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是一种疗程短、见效快、疗效稳定的重建斜视术后患者视觉功能的训练方式.
    • 兰珍
    • 摘要: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共同性斜视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25例医院收治的共同性斜视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为所有患者提供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负性情绪的变化,并观察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结果:患者护理后SAS评分与SDS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P<0.05);25例患者中非常满意13例、基本满意10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率为92.0%.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共同性斜视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从而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
    • 张颖; 李洁月; 杨珺
    • 摘要: 目的 分析影响共同性斜视患者在全麻下进行斜视矫正手术后并发恶心呕吐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进行全麻下斜视矫正手术的患者86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在全麻诱导期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复合5-HT3受体拮抗剂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将术后发生恶心呕吐并发症的一组作为观察组,术后未发生恶心呕吐现象的一组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共同性斜视患者全麻下斜视矫正术后并发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长、下直肌手术、下斜肌手术以及眼外肌手术操作均可影响术后发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长、下直肌手术、下斜肌手术以及多条眼外肌手术均是影响共同性斜视患者全麻下斜视矫正术后并发恶心呕吐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控制手术时长,加强手术操作,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患者的恢复期,避免产生过多的医疗费用,值得临床医疗学习和运用.
    • 苏寒; 付晶; 吴晓; 孙阿莉; 赵博文; 洪洁
    • 摘要: 目的 比较A型肉毒毒素(BTA)注射与手术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的共同性斜视患儿14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4例,女性68例;年龄3~15岁,平均年龄(7.2±2.6)岁.按照家属的选择意愿分为注射组和手术组.注射组患儿采用BTA眼外肌注射治疗,手术组患儿采用斜视矫正术治疗.检查并记录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患儿的斜视度、双眼视觉功能以及并发症情况,治疗后6个月患儿的眼位正位率等指标.注射组和手术组患儿斜视度与双眼视觉功能的定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患儿双眼视觉功能的定性数据,眼位正位率与并发症等指标的描述采用频数和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治疗后6个月,注射组患儿的眼位正位率为58.2%,手术组患儿的眼位正位率为69.3%.两组患儿眼位正位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0,P>0.05).注射组患儿斜视度绝对值在注射前和注射后6个月分别为(35.23±6.69)△和(12.35±10.16)△;手术组患儿斜视度绝对值在手术前和手术后6个月分别为(35.40±8.74)△和(9.16 ±9.43)△.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儿斜视度绝对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1.92;P>0.05).注射组和手术组患儿在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具有正常同视机Ⅰ级功能(同时视)的分别有25例(占39.1%)和38例(占50.7%);具有正常同视机Ⅱ级功能(融合视)的分别有43例(占67.2%)和70例(占93.3%);具有正常同视机Ⅲ级功能(立体视)的分别有26例(占40.6%)和37例(占49.3%);具有正常近立体视功能的分别有27例(占42.2%)和38例(占50.7%),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增加.治疗后6个月,手术组具有同视机Ⅱ级功能(融合视)患儿的比例高于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52,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88,1.06,0.99;P>0.05).注射组所有患儿主诉出现复视,16例患儿表现出轻度上睑下垂和结膜下出血,均于随访1~3个月时消失.结论 对于斜视度为中低度数(15△~50△)的患儿,BTA注射与手术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在治疗后6个月临床疗效相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