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内疚

内疚

内疚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378篇,主要集中在心理学、中国文学、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7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276种,包括心理与行为研究、父母必读、青少年日记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05中国儿童情绪能力发展论坛等;内疚的相关文献由407位作者贡献,包括毕淑敏、杨柳、周海亮等。

内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7 占比:99.7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26%

总计:378篇

内疚—发文趋势图

内疚

-研究学者

  • 毕淑敏
  • 杨柳
  • 周海亮
  • 张小娴
  • 李伟强
  • 钱铭怡
  • 亦舒
  • 仇静
  • 余萍
  • 吴景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沈利丹
    • 摘要: 内疚指的是当个体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而且自己的行为切实对他人造成了伤害,由此产生的不安、紧张等消极情绪体验,个体会付诸行动来弥补自己的错误。已有关于内疚的研究分类不清晰,缺乏研究逻辑梳理。本文旨在梳理领域内对内疚的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探讨内疚情绪研究的未来发展。
    • 郝娜; 崔丽莹
    • 摘要: 作为两种常见且易混淆的自我意识情绪,内疚和羞耻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存在差异,内疚的影响更为稳定及具有普适性,羞耻的影响更为复杂。两种情绪的影响可从动机机制和调节机制方面进行解释,包括内疚对他人的补偿、修复动机,羞耻对自我的保护、修复动机,以及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对情绪影响的调节作用。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内疚和羞耻诱发与测量方法的有效性,情绪作用发生的内在过程和生理机制,情绪影响的个体和文化差异。
    • 黄健燕; 赵世华
    • 摘要: 一、内疚不是感恩“内疚”与“感恩”总是如影相随,让人不易察觉。有时,我们想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却往往在不经意间激起了孩子的内疚之心。朋友M说小时候每当妈妈要她帮忙洗碗时就会说:“你这么大了,总得干点儿活吧?你看我每天上班、加班,回来还得买菜、做饭、搞卫生,还要给你洗衣服、整理床铺,你吃完饭帮我洗个碗都不行吗?”M听了之后觉得很惭愧、内疚,立马一声不吭地走进厨房洗碗,但是妈妈的话让她感到很不舒服。
    • 杨焕; 卫旭华
    • 摘要: 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在众多组织和机构中十分普遍,其对社会、组织及个人的负面影响也备受学者们关注,但以往研究却忽视了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另一面。本文从道德补偿视角探究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关系受益人利他行为的积极影响,通过4个实验研究设计对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会促使关系受益人出于弥补而做出利他行为,关系受益人的道德自我形象和内疚情绪中介了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1和2),且关系受益人与非受益同事的关系亲密度正向调节上述链式中介效应(研究3)。相比于低水平的关系亲密度,高水平关系亲密度下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通过道德自我形象和内疚影响利他行为的间接效应更强。本文有助于拓展关系实践的研究视角,且为企业管理者平衡关系型HRM实践的消极影响提供建议。
    • 小令君
    • 摘要: 我很喜欢的一个实习生,工作一个多月后跟我说要离开,理由是他实在受不了自己的方案每天都要被否掉,无数次地被修改,以及不断地加班。他觉得自己既失去了自信也失去了自由,太累了。我心里是内疚的,内疚一个原本骄傲的孩子被我们残忍打磨掉了锐气和骄傲;但同时也犹疑着对眼前的他说,职场很残酷,经受磨炼才能成长。
    • 阿篱; kiki(图)
    • 摘要: 在这个最好的年纪,别人都是惊艳了谁谁谁的时光,温柔了谁谁谁的岁月。而我,不仅与爱情无缘,还年纪轻轻就一身毛病,被各种不会对身体造成实质性伤害的“病”缠身,别笑!你也这样!不信你看!内疚“小龙虾”:自己真的耳背视力又差,特别是没戴眼镜,完全处于看不清听不清的“龙虾”状态,当然知道让人重复第二遍说了什么很烦,可是是真的没听清也不想敷衍你啊!
    • 李志专; 刘丽娟; 李子豪; 刘红艳; 卢家楣; 周莉莉
    • 摘要: 内疚是个体在自我道德评价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或他人思想、言行违背了某种道德标准,并觉得自己应为之负责而产生的一种不愉悦的、自我聚焦的情绪体验.适度的内疚具有亲社会效用和道德发展功能,而过度的内疚则有害身心健康发展.现有研究不仅从内部焦虑、依恋关系、因果报应、交换互惠和脑神经机制等方面揭示了内疚产生的机制,还从道德发展水平、共情能力、认知归因、气质类型、教养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内疚情绪的影响因素.今后研究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个体内疚情绪培育和管控路径的发掘,以充分发挥内疚在完善个体道德品质、促进人际合作、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此外,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统一研究范式,加强脑神经机制及跨文化研究等也是今后研究应予关注的重要方面.
    • 张金荣; 张晨昕; 张旭华
    • 摘要: 内疚作为一种需要自我表征、自我评价参与的道德情绪,与个体道德规则认知关系密切.本研究选取90名幼儿作为被试,采用故事访谈法和问卷法分别测量其道德规则认知和内疚发展情况,揭示道德规则认知对其内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幼儿道德规则认知在年龄和性别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道德规则认知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女孩的水平显著高于男孩;幼儿内疚的年龄差异显著,其内疚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道德规则认知对幼儿内疚具有显著影响,幼儿的道德规则认知水平越高,其内疚发展水平越高.建议教育者正确理解幼儿的内疚情绪,及时引导幼儿调节消极情绪,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发展幼儿的道德规则认知.
    • 李斌
    • 摘要: 最近,一首多年前读到并"治愈"过自己的诗,总是从心底浮现出来:当我内心足够强大/你指责我/我感受到你的受伤;你讨好我/我看到你需要认可;你超理智/我体会你的脆弱和害怕;你打岔/我懂得你如此渴望被看到当我内心足够强大/我不再防卫/所有力量/在我们之间流动;委屈、沮丧、内疚、悲伤、愤怒。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