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冷态试验

冷态试验

冷态试验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35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工技术、冶金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2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278221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洁净煤技术、动力工程学报、锅炉制造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热电专业委员会团体会员年会暨热电联产学术交流研讨会、第十届长三角能源论坛—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华西冶金论坛第27届(成都)会议——全国冶金节能与合同能源管理暨热工技术研讨会等;冷态试验的相关文献由616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屈兰、张庆、李争起等。

冷态试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2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78221 占比:99.92%

总计:278438篇

冷态试验—发文趋势图

冷态试验

-研究学者

  • 周屈兰
  • 张庆
  • 李争起
  • 周俊虎
  • 周志军
  • 岑可法
  • 徐通模
  • 李保卫
  • 武文斐
  • 熊体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静杰; 贾庚; 翟胜兵
    • 摘要: 旋流燃烧器是对冲锅炉的主要燃烧设备,其阻力特性对风机电耗、气流组织和煤粉燃烧都有一定影响。借助高效清洁燃煤电站锅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旋流燃烧器冷态试验平台,本文探究旋流叶片角度、风门开度和三次风扩口与中心风出口距离几种常用因素对燃烧器阻力的影响,并对其影响规律进行总结,对工程设计和调试都具有指导意义。
    • 孙世超; 周镇港; 袁东辉; 郑秀平; 段伦博
    • 摘要: 旋风分离器是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的重要设备之一,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便宜等优点,然而在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过程中容易发生旋风分离器中心筒变形、裂隙、下移甚至脱落等失效事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鉴于此,提出一种无中心筒旋风分离器,在原有中心筒位置引入无尘新风形成风幕用于调节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避免中心筒失效事故且能灵活调整旋风分离器分离效率。采用冷态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该无中心筒分离器的性能。研究发现:旋风分离器中心筒缺失后分离效率降低,在中心筒脱落后分别通入3、6、9、12 m/s风幕,分离效率先升高后降低,风幕速度为9 m/s时分离效率最高,较不通入风幕的分离效率提高3.17%;中心筒脱落后对于粒径小于6μm的颗粒影响较小,与中心筒存在时的分级分离效率相差不大,而对粒径大于6μm的颗粒影响较明显,远低于中心筒存在时的分级分离效率;形成风幕后能极大提高旋风分离器对粒径小于6μm颗粒的分级分离效率。旋风分离器中心筒脱落后,压降略降低,在原有中心筒处通入无尘新风形成风幕后压降会升高,且压降随着风幕速度的提高而升高。
    • 卢广军; 陈文斌
    • 摘要: 巴陵石化410t/h燃煤锅炉结焦严重,本文从锅炉q_(F)取值、局部炉膛温度偏高、火焰偏斜、氧量控制偏低、清焦不及时等方面对结焦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基于分析结果,冷态时,调平一次风速,修复烧损的燃烧器,减小切圆偏斜;热态时,在合理的掺配煤的基础上,降低一次风速、优化二次风配风、通过燃尽风调整燃烧偏差、控制合适的氧量及燃尽风量等方面加强了燃烧调整。通过以上措施,同时结合设备及运行的优化,在不进行设备改造的条件下,解决了锅炉的严重结焦,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大大提高了锅炉的安全性。
    • 李超
    • 摘要: 针对某新建240t/h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特点和点火要求,进行了首次冷态试验,对试验内容、试验方法和计算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除了对左一次风量进行实际标定之外,其余风量测点显示准确;通过空床阻力特性试验获得了空床阻力特性曲线,其趋势与理论分析得到的结果一致;通过料层阻力特性试验获得了料层阻力特性曲线,临界流化风量为40000Nm 3/h。布风均匀性观察试验表明,整个床面平整,能够达到热态运行的要求。冷态试验为锅炉点火、吹管和整套试运提供了必需的基础数据,对锅炉投入商业运行后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 李伟; 翟胜兵; 王明昊; 孙长鑫; 贾庚
    • 摘要: 为了研究新型旋流燃烧器性能,在大尺寸旋流燃烧器冷态试验台上进行空气动力场测试,研究风门开度和旋流叶片角度等参数变化对流场及风率、燃烧器阻力的影响.探寻该燃烧器最佳结构,为后期性能优化提供依据.
    • 樊英杰; 刘今乾; 马琛; 郭伟; 杨伯伦; 吴志强
    • 摘要: 以热解为首要步骤的煤炭分质转化技术可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实现煤炭高效利用,其中含尘热解气净化是该技术规模化应用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颗粒床过滤技术具有过滤效率高、滤料成本低等优势.为考察移动式颗粒床对粉煤热解气除尘过滤的有效性,选用小麦为颗粒床冷态试验的滤料介质,硅胶粉为试验粉尘,在自行设计的冷态试验平台上考察各操作条件对颗粒层过滤除尘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过滤效率的影响因素顺序为:表观风速>过滤层厚度>滤料下料速度;过滤效率随表观风速的增大而减小,随过滤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过滤层厚度增至200 mm以上时,过滤效率变化较小;而滤料下料速度增大,过滤效率减小.粉尘粒径达10 μm后,过滤效率基本可维持在98%.在优化的过滤条件下(过滤层厚度为300 mm,滤料下料速度为0.002 m/s,过滤时间为10 min),最佳过滤效率可达98.1%.试验结果不仅实现了对常温下移动颗粒层过滤性能的预测,也为粉煤热解含尘煤气颗粒床热态除尘装置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 曹兆军; 卞伯明; 史海红; 张君; 董建聪; 张进; 钱耀如
    • 摘要: 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配风及介质流动特性对锅炉燃烧效率、污染物生成和发电机组性能影响极大.对一台检修后的130 t/h循环流化床锅炉进行冷态试验,通过直接测量风速法研究不同负荷工况下锅炉炉膛内一次风布风特性和二次风配风特性.结果表明:在空床试验时,高负荷工况下的一次风分布均匀性要优于中、低负荷工况,中、低负荷工况时炉膛内一次风分布呈现相反的特征.根据试验中得到的二次风挡板特性,给出不同负荷工况下二次风风门挡板推荐开度.为后续燃烧优化控制策略的制定和锅炉热态调试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 周科; 成汭珅; 解冰; 张广才; 刘辉
    • 摘要: 本文以某低氮旋流燃烧器为研究对象,采取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三次风旋流叶片角度对燃烧器喷口流场分布、喷口温度场分布以及CO、NOx生成特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三次风旋流叶片角度从20°增加至50°,旋流加强,燃烧器喷口气流回流量增加,卷吸能力增强,当三次风旋流叶片角度增加至60°以后,燃烧器喷口气流出现飞边的现象,卷吸能力反而变弱;当三次风旋流叶片角度为50°左右时,高温烟气离燃烧器喷口最近,约为1.4m;随着三次风旋流叶片角度的增大,其CO生成浓度(体积分数)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NOx生成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三次风旋流叶片角度为50°左右时,其CO生成浓度达到最低,其NOx生成浓度达到最高,由此可以推测出,适应于锅炉低负荷稳燃的最佳三次风旋流叶片开度为50°左右.在某660 MW锅炉上进行现场试验,燃烧器三次风旋流叶片角度由0~30°调整至50°后,相同运行条件下锅炉最低稳燃负荷由25%额定负荷降低至20%额定负荷,低负荷稳燃能力明显提升.
    • 张曜; 林晨; 于娟; 冯帆; 张忠孝
    • 摘要: NOx的生成控制与流化床流化特性及气固流动有关,而冷态试验能更直观地反映气固流动状态和流化效果,因此冷态试验的研究结果可为流化床脱硝反应热态试验的参数选取提供参考.前人研究大多使用窄筛分床料颗粒,且较多针对传统的墙式布置二次风,鲜有学者综合研究中心布置二次风的穿透性能及其对炉膛流化特性的影响.因此,在循环流化床冷态试验台上,研究了中心布置二次风和宽、窄筛分的床料对流化特性的影响,采用无量纲剩余温度、物料循环流率和表观颗粒体积分数来定量描述二次风穿透性能、物料循环效率和颗粒浓度的分布.结果 表明:喷射高度附近的颗粒浓度会随二次风射流增大而增大.二次风喷射高度为15 cm时,在35 cm以下的密相区,二次风占比越大,颗粒浓度的增长越明显.增大二次风占比、提高二次风射流的速度、提高二次风射流的喷射位置等可以有效提高二次风射流的穿透性能.其中,当二次风喷射高度距炉膛底部5 cm处,射流穿透率为0.4;喷射高度为15 cm时,射流穿透率为0.84;当喷射高度继续上升10 cm后,射流穿透率达到1.0.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越靠近炉膛底部,床料颗粒的浓度越大,二次风所受的阻力急剧增加.随着窄筛分床料的平均粒径减小,炉膛整体的压降上升,且压降会在炉膛更高位置趋于平稳,物料循环流率也随之提高.这说明更多的颗粒能够随流化风的扬析被带到炉膛外,进入分离器参与炉外循环.与窄筛分床料不同的是,床料组分中,细颗粒占比也决定了宽筛分床料的炉膛压降、颗粒浓度分布和物料循环流率等参数.细颗粒占比越高,炉膛压降和物料的循环流率越大.宽筛分中,平均粒径大的床料颗粒浓度分布和物料循环流率不一定小,这是由于试验风速下,<300 μm颗粒更易随流化风的扬折作用,被携带至炉膛出口.这部分细颗粒占比越高,造成颗粒浓度分布和物料循环流率越大,而粗颗粒更倾向于聚集在炉膛底部.
    • 王辉; 谭秋生; 苏福永
    • 摘要: 针对4种不同的氧枪喷口结构进行了冷态试验研究,采用高速相机获得了不同喷口下的炉内气泡形态,采用电导率法测试了不同喷口下炉内流体的混合状况.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气体流量下,不同的气体喷口时炉内气泡的形态十分相似,当采用结构最复杂的喷口时,炉内的混合状态是最好的,结构最简单的喷口混合效果最差,其最小响应时间较最复杂喷口的增加约11%,均混时间增加约4.7%.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