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冷板

冷板

冷板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3年内共计1184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贸易经济、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1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657889篇;相关期刊224种,包括新智慧:财富版、机械工程师、机械设计与制造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建所50周年庆学术交流会、2007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2007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等;冷板的相关文献由2225位作者贡献,包括金真、侯予、岳贤德等。

冷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1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57889 占比:99.95%

总计:658234篇

冷板—发文趋势图

冷板

-研究学者

  • 金真
  • 侯予
  • 岳贤德
  • 李星辰
  • 陈良
  • 孟保功
  • 张建波
  • 李旭初
  • 夏文庆
  • 李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瑞阳; 陈腾; 胡剑飞; 蒙炜健; 邹敏
    • 摘要: 利用COMSOL软件的物理场仿真功能,建立一种冷板式物流箱的三维仿真模型,简化模型为塑料外壳、保温层、冷板、内含物及箱盖,设置模型研究的相关参数和仿真物理场,分别研究不同冷板数量、隔热材料、保温层厚度、冷源初始温度等情况下的温度分布情况,为不同货物保温需求提供合理配置的保温箱,从而达到经济环保的目的。
    • 果晶晶
    • 摘要: 为保证空间电池组温度的均匀性,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普通U型、S型和Z型三种不同流道结构冷板随流道尺寸对电池组温度分布的作用及影响。结果表明:任一尺寸下,采用普通U冷板的电池组温度均较高,冷却效果都较差;S型冷板在流道宽度为5mm、间距为5mm、高低度为10mm时,对电池组冷却效果较好,进出口压差较小;随着流道尺寸的缩减,S型冷板对电池组的冷却效果虽好,但进出口压差较大,需要的泵耗较大;流道尺寸缩小时,采用Z型冷板既能合理的控制电池组的温度,又能减小冷板的进出口压差,泵耗较低。同时,冷板的进出口压差均增大。以上结论为冷板流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 仇志; 李源; 金岚; 马小杰; 魏鹏鹏
    • 摘要: 雷达冷板冷板基体和盖板焊接形成,内部流道狭长,流道清洁度和底部孔口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对冷板流道的流场进行仿真,确认冷板和盖板焊接后流道内局部流速较低,流场紊乱,存在旋涡现象,多余物很难完全通过水压冲洗排出。以多余物防控为目的,对雷达冷板流道加工工艺进行了改进,将流道底部孔口加工安排在盖板焊接前,防止加工孔口时引入多余物,加工完成后加装工艺堵头,然后再加工其余特征。实践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加工工艺,雷达冷板流道内部清洁度得到明显改善,并且焊接热量不会对已加工好的底部孔口精度产生影响。
    • 赵如意; 许可豪
    • 摘要: 以某雷达T/R组件的液冷散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比较仿真结果,对原冷板流道结构进行优化,在流道内分别增加方柱型和圆柱型两种散热齿。利用实验对这两种方案进行验证,实验与仿真结果的误差小于2%。结果表明:散热齿的引入显著改善了冷板的散热效果,方柱型散热齿的散热效果更优于圆柱型。优化后的两种流道方案均能满足此次冷板热设计要求。综合分析,最终选择圆柱型散热齿的流道结构,方柱型散热齿可以应用于热流密度更高的电子设备热设计中。
    • 韩江涛; 冯建华
    • 摘要: 以某强迫风冷军用加固计算机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全封闭加固计算机,阐述了该箱体的结构特点、、密封和电磁兼容等具体解决办法。阐述了风机的选型思路,并用Icepak热分析软件对加固计算机内的冷板和风道肋片进行了优化组合,得出了较优的肋片数量和厚度。同时对风道的形状进行了优化分析,提出了弧形出风口,使风道散热效果更佳。文章所设计的全封闭加固计算机增强了电磁兼容性,同时达到了良好的散热性能,可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 张瀚文
    • 摘要: 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目前纯电动汽车使用的最主要的动力电池类型,其性能、寿命、成本、安全性对电动汽车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运行温度对其性能、寿命、安全性等有重要影响,因此,电池的热管理系统便至关重要,本文针对方形锂离子动力电池,基于板式和分流式热沉结构,设计了专门的冷却结构,单个冷板采用了自相似热沉结构,由三层结构构成,包含中间的分流通道层和两个对称的溢流通道层。
    • 王飞朝
    • 摘要: 针对冷板的散热方式进行了归纳,根据工程需要提出了多热源冷板主散热通道的布局优化。并对冷板上的热源及主散热通道进行了合理简化,讨论了网格划分的方法,采用二维耦合热阻网络建立了冷板分析模型,在已知冷板边界或内部任一个或多个节点的温度,便可根据热阻网络求出其余所有节点的温度。在此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冷板主散热通道的布局优化模型。利用MATLAB软件编写了求解程序,最后使用算例对该建模及优化过程进行了验证。
    • 孙锦涛; 游辉; 谢晶
    • 摘要: 目的为了缓解当下电网的电力失衡问题,提出利用蓄冷材料与冷库相结合的方案,使相变材料在用电低峰时期蓄冷,在用电高峰时期释冷,以缓解电网负荷。方法测量不同材料的热工性能,筛选出适合冷库温度的相变蓄冷材料,制成蓄冷板,并在实际冷库中进行实验。收集安放在库内温度测点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放置蓄冷板后,冷库的温度波动值从2°C降至0.5°C。放置蓄冷板后库内温度的不均匀系数在4 h后为0.56,而未放置蓄冷板库内温度的不均匀系数在2.5 h时已达到1.2。放置蓄冷板后冷库的温度回升时间较对照冷库最高延缓了126 min,放置蓄冷板3 h后冷库温度上升了8°C,而无蓄冷板的冷库温度上升了13°C。结论蓄冷板可以有效缓解冷库温度的回升,并使冷库内温度分布得更加均匀。未来可通过提高蓄冷材料和冷板材料的导热系数,以及添加冷板肋片等方法来强化换热,达到更好的释冷、保冷效果。
    • 刘显茜; 孙安梁; 田川
    • 摘要: 基于方形锂离子电池生热特点,设计了一款新型仿生翅脉流道冷板。在数值传热学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仿生翅脉流道冷板的电池组液冷冷却散热模型,对仿生翅脉流道冷板和进出口位置不同的两种并行流道冷板的锂离子电池组冷却散热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分析了电池组相邻冷板冷却液流向和流道槽深等参数对仿生翅脉流道冷板散热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并行流道冷板相比,仿生翅脉流道冷板冷却不仅能够进一步降低电池组最高温度和温差,提升温度分布均匀性,还可以减小流道压力损失,降低能量消耗。电池组相邻冷板冷却液交错流比同向流电池组的表面最高温度降低了0.62 K,温差减小了1.13 K,平均温度变化相差不大,温度场分布均匀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冷却液质量流量不变,随着流道槽深的增大,电池组的最高温度、平均温度和温差均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但随着流道槽深的增加,电池组的重量和所占空间也会增加,当流道槽深为2 mm时冷板冷却效果最优。研究结果可为探索散热性能更好、能耗更低的电池组热管理系统提供参考。
    • 解正康; 汪奕; 赵希芳; 段柳浠
    • 摘要: 液冷冷板作为一种高效的热交换装置,保障着雷达设备中T/R组件的长期稳定运行。随着T/R组件热流密度的不断增大,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圆截面流道线阵冷板已不能满足其散热需求,而小/微通道冷板因其显著的换热能力,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中以某有源相控阵雷达线阵冷板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传统圆截面流道冷板、小通道矩形流道冷板和微通道矩形流道冷板的散热能力和加工成本,并进行了热学仿真设计,结果表明小通道矩形流道冷板为最合适的冷板结构形式。然后对氮气保护钎焊与扩散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氮气保护钎焊为最合适的焊接工艺形式。最后通过多种焊后检验验证了焊接工艺的可靠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