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碟簧

碟簧

碟簧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829篇,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2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7044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河北冶金、阀门、机械工程师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油田技术事业部2015年科技论文报告会、第十届全国弹簧学术会、第八届全国弹簧失效分析讨论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弹簧专业研讨会、全国第十届机械设计年会等;碟簧的相关文献由192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磊、罗玉湘、聂桂波等。

碟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2 占比:0.83%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7044 占比:99.14%

总计:17192篇

碟簧—发文趋势图

碟簧

-研究学者

  • 张磊
  • 罗玉湘
  • 聂桂波
  • 李红
  • 冯国光
  • 刘远航
  • 张德安
  • 张振
  • 张辰啸
  • 戴君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任志英; 邱涛; 刘扭扭; 白鸿柏; 尧杰程; 梁翼
    • 摘要: 针对船舶推进轴系纵向低频隔振难的问题,将具备负刚度特性的碟簧与正刚度螺旋弹簧并联,设计了一种高承载准零刚度隔振器。建立了轴系-准零刚度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利用谐波平衡法求解了系统的稳态响应,并用数值方法验证了求解的有效性。对于系统响应稳定性的问题,首先研究了准零刚度隔振器的非线性刚度、外激励力幅值对系统响应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结合推进轴系的纵向静变形限制,确定了非线性刚度取值;其次基于静力学理论设计了一组碟簧与螺旋弹簧的结构参数;最后分析了准零刚度隔振器的阻尼比、外激励力幅值对系统响应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确定了合适的阻尼比。结果表明:当非线性刚度、阻尼比分别设计为1×10^(12) N/m^(3)、0.05时,系统主共振不再出现跳跃现象,稳态响应的解在200 Hz内都是稳定的;在承受10000 N载荷时,准零刚度隔振器仍然可以有效隔离10~200 Hz低频段的振动。
    • 陈秀云; 苗海强; 王社良; 杨艳; 李涛
    •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兼具自复位、变摩擦和高耗能于一体的新型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其自复位功能由碟簧实现,变摩擦机构提供耗能作用。基于该阻尼器独特的构造形式推导了其恢复力模型,并利用MATLAB中的Simulink工具箱建立其动态仿真模型,并引用他人试验数据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动态仿真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计算出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其耗能能力与初始压缩量及位移幅值呈现正相关特性,随着初始压缩量的增加,耗能能力可提高59.56%;加载频率对阻尼器耗能能力影响不大,具有稳定的耗能能力。文中所提出的阻尼器对实际工程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金双双; 李盈开; 周建庭; 杜轲; 白久林
    • 摘要: 为减小防屈曲支撑的震后残余变形,降低结构的修复难度和成本,该文提出了一种采用组合碟簧实现复位的全装配式自复位防屈曲支撑,该新型支撑通过设置BRB系统承载力和SC系统预压力的比率,可有效控制滞回曲线的特性。文中阐述了该支撑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推导了循环加载下的理论滞回模型,并据此设计制作了3个不同组合的全装配式自复位防屈曲支撑,通过拟静力试验分析对比了残余变形和滞回耗能等特性,探讨了自复位效果和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全装配式自复位防屈曲支撑滞回曲线有明显的旗帜型特征,滞回性能稳定;组合碟簧自复位系统大幅减小了支撑的残余变形,复位效果明显;理论滞回模型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自复位减震阻尼器。
    • 孟凡华; 陈立强; 张启龙; 赵克贤; 刘禹铭; 杨元超
    • 摘要: 临兴区块采用常规马达滑动钻进易产生托压现象,严重制约现场作业效率,造成钻井周期长,钻井成本居高不下。为解决滑动钻进托压问题,针对水力振荡器碟簧参数开展优化设计,优化后的碟簧弹性势能可有效释放,大大提高了水力振荡器效率及寿命,加工测试结果表明工具性能良好。应用该工具进行现场试验与应用,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水力振荡器与常规马达钻进相比:大钩载荷变化平稳,托压得到解决,减少钻头对地层的轴向冲击,钻头轻微磨损,机械钻速提高36%~106%。该自主化工具在临兴区块首次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大大缩短了钻井周期,提速效果和经济效益显著,为解决滑动钻进托压问题、提速降本增效提供了一定的技术经验。
    • 库才高
    • 摘要: 单作用齿轮齿条型液压执行器是一种将齿条的直线运动转化为齿轮的旋转运动的执行机构,当失去动力源时,该机构可以进行自动关闭阀门,具有结构简单、高度体积小、输出扭矩大、安装简便、造价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船舶行业通风系统中。通过数学模型建立了在满足执行器初始状态下能输出160 N·m时,齿轮齿条的机械结构、齿数、模数等参数,再根据执行器的全开与全关位置时的输出扭矩选择碟簧的组合方式及型号参数,运用数学模型建立执行器在一个动作过程中所移动的距离及实际容积大小,通过数学模型核算油缸缸筒在最高压力情况下的壁厚强度要求,最后利用三维软件建立执行器的虚拟样机模型,按照相应的图纸要求实际加工制造出样品,依据实验得到样品的扭矩、耐压、泄漏等数据,为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择准确性提供依据。
    • 邓胚强
    • 摘要: 某核电核岛某区域使用的阀门电动装置为Bernard ST系列阀门电动装置。这些阀门电动装置在控制上均使用4对限位开关对阀门指示及阀门动作进行控制。对各限位开关的功能进行分析,并结合现场实际使用情况对其限位调整进行分析。
    • 王胜男
    • 摘要: 针对传统框架结构震后残余变形大、修复成本高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兼具自复位、高耗能、刚度稳定、节省材料,且易于替换的新型装配式梭形自复位软钢耗能支撑,通过巧妙的构造设计,将软钢耗能系统、碟簧系统和型钢集成一体,利用软钢的塑性变形耗散能量,碟簧系统提供复位功能;同时,基于其工作机理建立了该耗能支撑的恢复力模型,并利用有限元ANSYS软件对其开展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文中所研发的耗能支撑具有稳定的耗能能力和复位功能,且滞回曲线饱满,有限元计算结果与所建立的恢复力模型吻合较好,初始刚度和极限承载力最大偏差分别约为1.4%和2.3%,所提出的恢复力模型能够为该耗能支撑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 丁玉坤; 刘洋涛
    • 摘要: 为减小防屈曲支撑的残余变形,本文将防屈曲支撑和预压组合碟簧复位系统并联形成新型组装自复位防屈曲支撑。 通过拟静力试验和数值模拟考察了构造和复位比率对支撑滞回性能的影响。 试验和模拟均表明:与防屈曲支撑相比,自复位防屈曲支撑滞回曲线呈旗帜形且残余变形大幅减小;支撑断裂前滞回曲线稳定,试验与模拟结果较一致。 复位系统不仅能提供复位力,且可补充耗能。 随复位比率的增大,支撑残余位移减小。1/50 侧移角下,当复位比率 α大于 1.1 时,残余变形几乎消失。 为改善支撑低周疲劳性能和复位效果,钢板支撑宜采用较长的屈服段。 分析表明:总体上,当0.3≤α≤1.1 时,支撑残余侧移角与复位比率间呈线性关系。 复位系统内的内外螺杆的初拉力可适度调整自复位支撑受拉侧的初始刚度。
    • 朱锐; 毛保全; 赵俊严; 郭晋涛; 王之千; 陈春林
    • 摘要: 机枪遥控武器站缓冲器存在能量吸收率低、二次冲击、刚度过大等现象,导致枪口振动加剧,影响射击精度.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锰铜基阻尼合金开展新型缓冲器的设计研究.对锰铜基阻尼合金广义分数阶Maxwell本构模型进行有限元实现,开展锰铜基阻尼合金悬臂梁振动特性实验验证子程序正确性.采用遗传优化算法设计了8片对合组合和24片复合组合两种新型阻尼合金碟簧缓冲器,进行非线性瞬态有限元分析发现24片复合组合碟簧缓冲器效果较好,相对原矩形圆柱弹簧缓冲器的振动加速度有效值可降低66.42%.最后通过缓冲器静压试验和落锤试验验证了仿真分析结果.静压试验表明3 kN时24片复合碟簧静态能量吸收率可达37.1%,落锤试验表明其平均动态能量吸收率为63.64%,是原矩形圆柱弹簧缓冲器的1.51倍,最大位移为2.69 mm,相对原矩形圆柱弹簧缓冲器降低30%.
    • 陈小晶; 张翼翀; 李昂
    • 摘要: 本文以不同冷轧压下量的SUS316L不锈钢基材的碟形弹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中的取向成像图和相分布图,对点蚀前后的不锈钢基材进行表征。使用万能拉伸机、显微维氏硬度计和铁素体仪对不锈钢基材不同冷轧压下量的碟簧进行力学性能和马氏体转变量测试。结果显示,碟簧强度随SUS316L基材的冷轧压下率的增加而增加,且强度提升主要为加工硬化所致,与α’马氏体的转变量无明显关系。然而,耐蚀性却与冷轧压下率存在负相关关系。经过5%、12%和25%冷轧压下率后,相比未经冷轧的基材,碟簧抗压能力分别提升约4.4%、9.5%、16.7%,点蚀电位下降率分别为5.85%、11.47%和32.45%。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