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防屈曲支撑

防屈曲支撑

防屈曲支撑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3年内共计97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8篇、会议论文86篇、专利文献700611篇;相关期刊124种,包括低温建筑技术、钢结构、结构工程师等; 相关会议54种,包括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土建专业委员会2013年“新能源、新技术、创新发展”学术交流会、2012建筑结构抗震技术国际论坛、第十二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索结构技术交流会等;防屈曲支撑的相关文献由1653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彦林、赵俊贤、吴斌等。

防屈曲支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8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8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00611 占比:99.94%

总计:701015篇

防屈曲支撑—发文趋势图

防屈曲支撑

-研究学者

  • 郭彦林
  • 赵俊贤
  • 吴斌
  • 高向宇
  • 姜子钦
  • 崔迪
  • 欧进萍
  • 刘学春
  • 张爱林
  • 叶全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商昊江
    • 摘要: 福州人民会堂因功能升级,部分位置使用功能和施加荷载发生较大改变,原有结构构件抗震承载力不满足要求。为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满足现有抗震规范要求,本文提出采用防屈曲支撑(BRB)加固方案。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ETABS建立福州人民会堂的有限元模型,对加固前后的结构进行了多遇地震下的弹性时程分析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在多遇地震作用下,采用BRB加固,可提高结构的刚度,结构X和Y方向得到最大位移角分别由1/335和1/496减小到1/721、1/855,满足规范要求,结构属于弹性,BRB内力小于其屈服承载力,满足在小震中BRB提供刚度的设计目标;罕遇地震下,加固结构X和Y方向最大位移角分别为1/76、1/78,满足规范要求,BRB内力大于屈服承载力,但小于其设计承载力,满足BRB罕遇地震下大震屈服且不破坏的设计目标,其滞回曲线饱满,耗散了大量地震作用,为结构主体在地震中提供了良好的安全保证,可作为同类大型公共建筑抗震加固的参考。
    • 白久林; 冯明富; 李文学; 陈辉明; 刘明辉; 金双双
    • 摘要: 防屈曲支撑(BRB)作为一种优良的耗能构件,广泛应用于工程结构。在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中布置防屈曲支撑时,支撑与梁柱节点的连接往往是结构抗震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连接方式为节点板与梁柱混凝土中的预埋件焊接,再与BRB直接相连。然而,框架作用产生的开合效应和地震动引起的往复荷载容易使焊缝疲劳撕裂,从而导致节点连接破坏。为此,该文提出了开孔钢板剪力键(PBL)整体式连接节点,并将其应用于BRB-RC框架结构中。基于泛应力法,给出了节点板和PBL的设计方法。以此为基础,开展了BRBRC框架结构的节点设计,进行了节点的有限元模拟和试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BRB与RC梁柱的连接节点承载力强,塑性铰转移到节点板边缘以实现损伤可控,BRB的承载-耗能性能得到了充分发挥;该新型节点连接形式安全、可靠,可显著提升结构的抗震性能。
    • 胡泊; 白玉星
    • 摘要: 防屈曲支撑是一种兼具普通支撑和金属阻尼器双重功能的支撑形式,具有良好的滞回特性,主要由支撑内芯,外围约束构件组成,在耗能减震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综述了防屈曲支撑的构造及受力原理,介绍了近年来国内的相关研究进展与成果,并总结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翁运昊; 李治; 邓小芳; 钱凯
    • 摘要: 为研究钢支撑对RC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加固效应,在实验室制作了2榀RC平面子框架试件,并对其中1榀框架通过钢支撑进行加固,采用pushdown加载方式研究钢支撑对RC框架破坏模式和抗倒塌承载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钢支撑可以提高峰值荷载超过122%,其承载能力随拉杆的断裂而突然下降;由于压杆在加载初期就发生严重的平面外屈曲破坏,故仅对试件的初始刚度有影响,对峰值荷载作用很小。为进一步量化拉杆与压杆的加固贡献,通过商用有限元软件LS-DYNA进行精细有限元分析。有限元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试验结果:采用角钢加固RC框架,压杆在加载初期容易发生平面外屈曲,对结构抗力影响不大,抗力提升主要由拉杆提供;通过拓展分析发现:采用防屈曲支撑加固可以显著提升压杆对结构抗力贡献,如压杆使用方钢管混凝土截面比L形截面峰值荷载提升超过42.8%。
    • 赫宇童; 丁孙玮; 赵露; 涂田刚
    • 摘要: 针对传统防屈曲支撑芯材单一材料对支撑整体性能带来的局限性,提出开发了一种新型材料热轧抗震阻尼钢,将其与低屈服点钢LY160组合成十字型芯材,从而提高了支撑的累计塑性变形的能力和延性。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对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两种材料不同配比下,对于支撑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屈服点钢可以降低支撑的屈服点,使支撑快速进入屈服状态,提高支撑的延性和累计塑性变形的能力,热轧抗震阻尼钢可以提供较高的抗拉强度和塑性,保证支撑在中强震下不失稳破坏;该类新型防屈曲支撑滞回曲线饱满,承载力高,耗能性强,当阻尼钢占比达到50%~65%时,防屈曲支撑具有更优越的性能。
    • 李丹蓝
    • 摘要: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接近90%以上的房屋化为废墟,尤其是公共建筑:如学校、医院等,受到地震作用后,出现失稳或者倒塌等现象,直接导致了人员伤亡和国民经济的损失。为了避免由于建筑物结构的稳定问题而造成的类似安全事故,防震减震技术在工程的设计中得到了高度的重视。而维持建筑物的稳定及其原有形态,以起到减震作用,成为减震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防屈曲耗能支撑作为一种新兴的支撑形式,其不仅能够增大楼层的侧移刚度,使其能在发生水平地震作用时不至于产生过大的变形,而且能够通过自身的耗能,减少地震作用产生的能量,减轻主体结构受到破坏。目前,防屈曲耗能支撑在工程加固改造和钢结构中应用广泛。工程实践也表明,防屈曲耗能支撑具有施工简单方便的特点。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探究了防屈曲耗能支撑在抗震性能分析中的优点及缺点,并结合抗震规范,给出了防屈曲支撑的弹性层间位移角建议取值。
    • 吴山; 何浩祥; 陈易飞
    • 摘要: 附加阻尼比是消能减震体系设计中的重要性能参数,传统方法采用阻尼器滞回耗能和减震体系总应变能的比值作为量化结果,并通常采用双线性模型计算防屈曲支撑滞回耗能,计算精度较低。采用积分方法推导能够精确反映阻尼器滞回性能的Bouc-Wen模型的滞回能量显式化解析表达式,并提出分别基于应变能法和模态阻尼耗能法的时变附加阻尼比计算方法。为了准确控制减震体系的阻尼比,将减震体系层间位移角不超限和附加有效阻尼比作为控制目标,阻尼器的布置方案和阻尼力的大小作为设计变量,提出面向阻尼比-位移双目标的减震体系设计方法和流程。对一钢混框架减震体系进行迭代设计和分析,确定计算时变滞回能量的合理时段长度,并对不同的时变阻尼比计算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应变能法的附加阻尼比偏大,不利于结构安全,建议采用模态阻尼耗能法的平均值表征附加有效阻尼比。
    • 赫宇童; 丁孙玮; 涂田刚
    • 摘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防屈曲支撑的研究进展,从防屈曲支撑的构造(核心单元、约束单元、滑动机制单元)及工作原理出发,重点讨论了国内外学者针对传统防屈曲支撑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有效的应对措施,既优化了抗震性能,又让防屈曲支撑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新型双阶段防屈曲支撑应运而生,也为改善传统防屈曲支撑提供了参考价值,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邱灿星; 杜修力
    • 摘要: 该文围绕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提出了一种新的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在选取性能目标时,为了兼顾建筑中结构主体和非结构成分的地震安全,该方法选取了峰值层间位移角、峰值楼面加速度和残余层间位移角共同作为性能目标。以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弹塑性时程分析计算结果进行参数分析,掌握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随基本周期和强度折减系数变化的地震响应规律;根据结构动力学理论将单自由度体系的计算结果推广至多自由度体系;基于此发展出一种新的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为演示和论证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文选取了一栋六层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的基准模型进行抗震设计,并开展一组地震动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抗震性能评估的结果表明:由该方法设计的结构能够较好地同时满足多个设计目标的要求。该文的设计方法对于其他类型结构的抗震设计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 刘海洋; 荣强; 李博文; 陈永涛
    • 摘要: 为研究近断层地震动下防屈曲支撑对层间隔震结构的影响,基于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高层建筑结构模型,输入近断层地震波,分析对比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传统层间隔震与含防屈曲支撑的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表明:防屈曲支撑的加入对隔震体系平动控制影响不大,但会降低结构的扭转效应。防屈曲支撑解决了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下位移超限问题,隔震层支座滞回曲线更加饱满。与传统隔震结构相比,防屈曲支撑增加了结构刚度导致结构地震响应有所放大,但大幅降低了隔震层处的地震响应。因此,含防屈曲支撑的层间隔震结构可有效降低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但需要注意结构地震响应指标的变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