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出血性转化

出血性转化

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347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0142篇;相关期刊184种,包括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四届全国神经和头颈部放射学学术会议暨重庆市医学会第七届放射学学术会议、第十二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2007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等;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文献由90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祥建、徐凯、刘文等。

出血性转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2 占比:1.1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0142 占比:98.86%

总计:30489篇

出血性转化—发文趋势图

出血性转化

-研究学者

  • 张祥建
  • 徐凯
  • 刘文
  • 刘群才
  • 刘莹
  • 尹俊雄
  • 曾宪容
  • 李新立
  • 杨晨辉
  • 涂雪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梦祥; 黑欢欢
    •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 TOF-MRA)技术在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HT)中的应用价值,从而为患者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0例脑梗死HT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以及3D TOF-MRA影像学检查。①比较CTA和3D TOF-MRA成像技术最终图像质量评分;②比较CTA和3D TOF-MRA对患者脑侧支循环情况的评估结果以及诊断效能;③比较CTA和3D TOF-MRA对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结果以及诊断效能。结果:①两名医师最终对CTA、3D TOF-MRA影像学图像质量评分中,3D TOF-MRA技术的血管可视化评分以及血管饱和伪影评分均显著优于CTA(均P<0.05);②以DSA为参考标准,对脑侧支循环的诊断中,3D TOF-MRA对一级侧支循环评估的准确度(88.33%)要高于CTA(85.00%),两种检测方法对二级侧支循环以及三级侧支循环评估的准确度无统计学差异,且CTA、3D TOF-MRA与DSA检查的一致性均良好(Kappa_(CTA)=0.613,Kappa_(3D TOF-MRA)=0.412,P=0.000);③以DSA为参考标准,对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的诊断中,CTA、3D TOF-MRA诊断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以及闭塞的准确度均无统计学差异,且CTA、3D TOF-MRA与DSA检查的一致性均良好(Kappa_(CTA)=0.687,Kappa_(3D TOF-MRA)=0.588,P=0.000)。结论:采用3D TOF-MRA成像技术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进行检查,能够得到更加优质的图像,而且对患者部分脑侧支循环以及血管狭窄情况评估效果良好,可作为诊疗脑梗死HT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李军; 李薇; 苏杭
    • 摘要: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4 h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收治的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阿替普酶(rt-PA)溶栓治疗,统计治疗后24 h患者出现出血性转化及未出现出血性转化例数,将其分为出血性转化组(10例)和无出血性转化组(180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高脂血症、发病至溶栓治疗开始时间、基线空腹血糖、溶栓24 h后收缩压(SBP)、溶栓24 h后舒张压(DBP)、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2 h的NIHSS评分、基线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基线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性转化组患者基线空腹血糖水平、基线NIHSS评分显著高于无出血性转化组(P0.05)。基线空腹血糖>6.1 mmol/L、基线NIHSS评分>20分是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糖和高基线NIHSS评分均可能会影响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增加术后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经rt-PA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 周超凡; 葛婉倩; 魏礼敏; 周成业
    • 摘要: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与溶栓后出血转化及溶栓治疗不同阶段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457例,其中符合入组条件的为324例,根据CT影像学结果分为出血转化组和非出血转化组,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佳组。收集包括淋巴细胞计数在内的相关基线数据,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障碍的评估,使用mRS分别评估3个月和12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结果: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淋巴细胞(OR=0.640,95%CI=0.420~0.975,P=0.038)、NIHSS(OR=1.330,95%CI=1.232~1.435,P<0.001)和糖尿病(OR=2.203,95%CI=1.199~4.047,P=0.011)是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淋巴细胞计数(OR=0.555,95%CI=0.347~0.888,P=0.014)、年龄(OR=1.045,95%CI=1.015~1.075,P=0.003)、NIHSS(OR=1.297,95%CI=1.202~1.398,P<0.001)和糖尿病(OR=2.769,95%CI=1.455~5.272,P=0.002)是12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淋巴细胞与溶栓后出血转化无显著相关性,高淋巴细胞计数是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3个月和12个月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
    • 汪文兵; 陈后勤; 徐钧; 邵凌云; 左健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水通道蛋白4(AQP4)、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联合检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21年6月本院11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作为研究组,根据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分为转化组和未转化组;另选取同期本院105例体检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对照组与转化组和未转化组血清AQP4、GFAP水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应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AQP4、GFAP及联合检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研究组血清AQP4、GFA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转化组明显高于未转化组(P<0.01)。心房颤动、AQP4及GFAP升高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P<0.01)。以AQP4、GFAP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最高。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患者血清AQP4、GFAP水平上升,AQP4、GFA联合检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有一定预测价值。
    • 牛毅; 薛艺东
    • 摘要: 目的: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我国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高被引文献。方法: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检索1979~2021年的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文献,参照普赖斯定律确定高被引文献,用Excel软件统计分析被引频次、发表年份、期刊、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关键词、基金。结果:使用高级检索,高被引文献共有176篇,被引频次分别为7~89次,共被引2555次,平均每篇被引14.52次;文献数自2003年开始增长到2017年达到峰值26篇,近几年有所下降;文献分布在96种期刊,文献数、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均占第1位的杂志是《脑与神经疾病杂志》;文献作者共555人、署名608次,总合作率88.06%;作者机构158个,医院占63.29%,核心发文机构88.89%为院校,署名文献数前3位分别是河北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南大学;涉及关键词254个、共使用756次,“出血性转化”、“脑梗死”、“危险因素”、“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使用频次位于前5位;46篇文献获基金59项次,其中省级基金占77.97%。结论:CNKI数据库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高被引文献呈现了权威期刊是《脑与神经疾病杂志》、核心发文机构是院校、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是主要研究对象、主要资助基金是省部级以上项目,研究人员及机构广泛,需要规范使用关键词、该研究资助基金偏少。
    • 刘威
    • 摘要: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出血性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24 h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1%,高于对照组的8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h、24 h、7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分别为(10.3±1.0)、(7.5±0.7)、(5.4±0.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2.0±1.3)、(9.6±1.0)、(7.8±0.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且较安全,HT发生率及其他出血事件发生风险均较低,更有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修复,值得临床推广。
    • 程晓青; 施佳倩; 吴航; 周长圣; 朱武生; 卢光明
    • 摘要: 目的:探讨CTA源图像(CTASI)上缺血脑组织CT值变化率结合多种临床和影像学指标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脑实质出血(PH)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本院2016-2020年因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172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患者行CT平扫和CTA检查。利用自动化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软件,分别在平扫CT和CTASI图像上确定梗死灶的范围,测量并计算所有梗死区(AvCT_(梗死))和对侧非梗死区的平均CT值(AvCT_(非梗死)),基于两者的比值计算梗死灶的CT值变化率。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卒中发作距CT检查的间隔时间、ASPECTS、血管闭塞位置、梗死部位和侧枝代偿情况等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H的预测因素,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其预测效能。当血肿面积>梗死面积的30%时定义为PH2。结果:CTASI上梗死灶的CT值变化率(OR=6.505、5.944;P均<0.05)及患者的NIHSS评分(OR=1.067、1.104;P均<0.05)为PH和PH2的独立预测因素。预测PH时,CTASI上梗死灶CT值变化率的AUC为0.79;CTASI上测量的CT值变化率联合NIHSS评分预测PH的AUC为0.81,相应敏感度为85.71%。预测PH2时,CTASI上CT值变化率的AUC为0.78,联合NIHSS评分后AUC提高至0.84,相应敏感度为92.31%。结论:CTASI上梗死灶的CT值变化率和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PH的独立预测因素,两者结合能够提高预测效能,尤其是预测的敏感度。
    • 叶镱; 刘之钰; 吴国新; 吴智鑫
    • 摘要: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关系。方法选取因缺血性脑卒中收住入院的413例老年患者,均接受静脉溶栓再灌注治疗。根据患者接受治疗后是否发生HT为HT组和NHT组。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2个月后的临床转归情况(mRS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NLR及其余指标与发生HT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NLR与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房颤病史、脑卒中病史、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淋巴细胞计数(LY)、NLR水平及mRS评分在HT及NHT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房颤病史、WBC、NEUT、LY及NLR是预测HT发生的独立因素。NLR与患者mRS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经常规溶栓治疗后HT的发生与NLR水平密切相关,这为老年脑卒中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及HT早期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
    • 闫秀丽; 冯鸽; 王亚光
    • 摘要: 目的:急性脑梗死经介入取栓后出血性转化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106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根据取栓治疗后患者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n=28)及未出血组(n=78),同时调查取栓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分析.结果:106例ACI患者经介入取栓后,有28例患者出现出血性转化,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为26.42%.年龄、性别、血糖等为非影响患者取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单因素(P>0.05);NIHSS评分、舒张压(>90mmHg)(1mmHg=0.133KPa)、收缩压(>140mmHg)、心房颤动为影响取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单因素(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舒张压、收缩压、NIHSS评分、心房颤动是影响患者经介入取栓后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ACI患者经介入取栓后应密切注意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心房颤动、NIHSS评分变化,为临床预防患者出现脑出血转化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 毛俊月; 智欣欣; 崔浩东
    • 摘要: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血性转化(HT)的诊断,并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T1加权像(T1WI)、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I)、SWI检查,在发病2周后复查SWI,均未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观察SWI对梗死病灶、梗死区小静脉显示情况,并分析其与HT的关系;治疗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同时记录mRS评分,分析大梗死病灶中HT、梗死灶周围引流小静脉扩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80例患者,SWI发现HT患者35例,HT发生率为43.75%。SWI发现HT的灵敏度(100.00%)明显高于T1WI(65.71%)、DWI(34.29%)。梗死病灶、梗死区小静脉显示情况分组中HT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SWI图像上病灶周围引流小静脉扩张与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WI梗死区小静脉充盈与预后不良相关。结论 SWI可用来检测脑实质出血灶,影像学可见梗死病灶面积、梗死区小静脉与HT相关,同时梗死病灶周围引流小静脉扩张与患者预后相关。SWI可以预测HT的发生及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