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357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21篇、会议论文342篇、专利文献497727篇;相关期刊804种,包括血栓与止血学、心血管病学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18种,包括201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2014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2013中国心电学论坛等;抗凝治疗的相关文献由7669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大一、董力、徐航等。

抗凝治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21 占比:0.64%

会议论文>

论文:342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497727 占比:99.29%

总计:501290篇

抗凝治疗—发文趋势图

抗凝治疗

-研究学者

  • 胡大一
  • 董力
  • 徐航
  • 马长生
  • 史旭波
  • 翟振国
  • 张伟
  • 王辰
  • 刘俊
  • 石应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韩姣
    • 摘要: 目的 探讨群组管理对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以85例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PTE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两组抗凝治疗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正确服药、按时监测INR、平衡膳食、戒烟、戒酒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抗凝认知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NR达标率为62.79%(27/43),高于对照组40.48%(17/42)(χ2=4.237,P=0.040).结论 群组管理可提高PTE患者的抗凝治疗依从性及对抗凝的认知程度,提升INR的达标率.
    • 张心红; 王凤英
    • 摘要: 目的 探讨既往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下次妊娠复发风险及临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5例既往发生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患者下次妊娠的病例资料,了解其危险因素、妊娠过程及妊娠结局.结果 5例患者4例曾因妊娠或分娩罹患过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疾病,1例无明显诱因;下次妊娠过程中1例出现颈内静脉血栓,1例出现双下肢静脉和髂静脉血栓,1例再发颅内静脉窦血栓,2例无复发;2例维持至孕足月分娩,母婴健康,1例自愿流产,2例因病情原因终止妊娠.结论 既往颅内静脉窦血栓并非下次妊娠的禁忌,但妊娠期间高凝状态仍是各类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充分重视下次妊娠期间的抗凝治疗,并制定个体化的方案,以期更好的妊娠结局.
    • 康世威; 孙佳伟; 宫小薇; 袁雅冬
    • 摘要: 肺血栓栓塞症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规范、足量的抗凝治疗是溶解肺动脉血栓、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死亡风险的重要手段.而对于同时合并血小板减少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查找病因并明确诊断、预防出血与抗凝治疗仍是诊治难点.本文报道1例以肺血栓栓塞症为首发表现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以期提高临床工作者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分析表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较高,综合平衡抗凝获益及其出血风险、强化医患沟通是做出合理临床决策及治疗成功的关键.
    • 潘柳华; 赵珊珊
    • 摘要: 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口服抗凝剂(OAC)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实践,尤其是随着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的适应证不断扩大,以NOAC为代表的抗凝时代已经到来.口服抗凝剂相关脑出血(OAC-ICH)是一种发生在抗凝治疗下的医源性效应,研究显示接受OAC治疗的患者脑出血(ICH)发生风险较未接受OAC治疗的患者高7~10倍,且脑出血是抗凝治疗的严重不良事件,已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笔者结合近年相关研究,就OAC-ICH的发生风险、预后、潜在病因、继发脑损伤、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出血位置及预后预测因子等分析如下:尽管OAC-ICH发生率并不高,但其发生意味着患者预后不良且需要承担更高的经济负担;OAC-ICH患者病死率较高,功能预后不良;将影像学标志物(如脑微出血)纳入临床出血风险评估可能提高ICH的预测效能;ICH继发脑损伤主要是脑实质结构的物理性破坏,且与华法林相关ICH相比,NOAC相关ICH具有较低的血肿扩大和死亡风险;OAC-ICH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相关的ICH相似,CT成像上的"液平"现象有望作为OAC-ICH的影像学标志物;OAC-ICH和非OAC-ICH的出血位置存在差异;与OAC-ICH不良预后有关的预测因子主要包括入院时意识水平和脑出血量、血肿扩大、血肿位置、脑室出血、医疗干预及共病等.
    • 张力英; 王禄玉; 安志霞; 秦浙学; 罗小林
    • 摘要: 孤立性远端深静脉血栓(IDDVT)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不少争议.本文首先介绍了IDDVT在不同研究中观察到的颇具异质性的发病率,回顾了有关该病自然病程的研究,发现IDDVT仍然具有较低的进展为近端深静脉血栓(PDVT)和肺栓塞(PE)的风险.对比多种诊断方法后认为,血管加压超声(CUS)检查是IDDVT的最佳诊断方式,且对疑似IDDVT患者可选择动态近端CUS检查或全腿CUS检查,可有效监测IDDVT进展情况并指导临床治疗.综合IDDVT的治疗研究和国内外临床指南,目前建议对于高风险IDDVT患者,采用与PDVT/PE相同的抗凝治疗方案;而对于低风险IDDVT患者,则采用动态CUS检查.
    • 游明春; 罗威
    • 摘要: 目的 探讨"一病一品"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2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200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一病一品"护理干预,持续干预4周.比较两组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健康调查简表(SF-36)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施"一病一品"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评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病一品"护理干预能够提高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率.
    • 薛淑敏; 秦海红; 刘晓阳; 史敏; 王娟; 刘宁
    • 摘要: 目的 探究同伴教育干预在冠心病患者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9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9例.对照组在华法林抗凝治疗中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同伴教育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抗凝治疗依从性、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率、不良反应.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aPTT、PT、TT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抗凝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INR达标率(82.14%)高于对照组(65.69%)(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03%)低于对照组(14.14%)(P<0.05).结论 同伴教育干预在冠心病患者抗凝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抗凝效果、华法林抗凝依从性、INR达标率,避免引起出血、血栓.
    • 林升雄; 吴丹娜; 曹一秋
    • 摘要: 目的:研究CYP2C9及VKORC1基因多态性检测指导心脏瓣膜患者术后抗凝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选择进行CYP2C9及VKORC1基因多态性检测的9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未开展检测的9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研究组患者的CYP2C9及VKORC1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华法林用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时间;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INR达标时间。结果:研究组中85例患者为中CYP2C9^(*)1/^(*)1型,9例CYP2C9^(*)1/^(*)3型,1例CYP2C9^(*)3/^(*)3型;77例VKORC1 AA型,18例VKORC1 AG型,无VKORC1 GG型。研究组中CYP2C9^(*)1/^(*)1型患者较CYP2C9^(*)1/^(*)3型患者的华法林实际服用剂量更高,INR达标时间更短,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VKORC1 AA型患者较VKORC1 AG型患者的华法林实际服用剂量更低,INR达标时间更短,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INR达标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患者术后抗凝治疗中CYP2C9及VKORC1基因多态性检测对初期治疗方案制定、调整具有重要作用,可为早期临床方案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姜晨阳; 钟国强
    • 摘要: 亚临床心房颤动是一种通常无典型症状但可通过心内植入装置检测出的心房颤动。该病发病率较高,已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点。本文就老年亚临床心房颤动的定义及患病率、卒中风险、心力衰竭风险、筛查及抗凝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植艳茹; 闫雪利; 李海燕; 齐戈尧
    • 摘要: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出院后抗凝治疗依从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上海某三级甲等医院血管外科确诊为VTE的出院患者19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Morisky用药依从性量表8条目(Morisky medication adherence scale,MMAS-8)进行问卷调查。结果VTE患者出院后抗凝治疗依从性总分为(7.56±0.56)分;依从性好患者56例(29.5%),依从性一般患者134例(7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VTE患者出院后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因素为是否退休、文化程度、是否知晓抗凝药物名称、抗凝药物每日用药频次、抗凝药物每日使用剂量、用药期间未关注是否出现出血(均P<0.05)。结论VTE患者出院后抗凝治疗依从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应结合相关影响因素强化出院后抗凝治疗管理,以提高患者依从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