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四届全国静脉外科论坛
第四届全国静脉外科论坛

第四届全国静脉外科论坛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重庆
  • 出版时间: 2009-06-12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四届全国静脉外科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 thrombosis,DVT)引起的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原因多是肢体静脉血栓形成后脱落的栓子造成,预防方法有:主动预防肢体静脉血栓形成;被动运用腔静脉滤器,拦截肢体静脉血栓存在的可能脱落的栓子。近年来腔静脉滤器作为预防DVT并发PE的重要手段已被临床普遍应用,同时滤器类型选择倾向可回收型,但可回收滤器取出后有再发PE可能,作者从2000年5月开始在DVT治疗中使用非永久性腔静脉滤器264例,发生滤器取出后PE再发5例进行介绍。
  • 摘要:自30年前下腔静脉滤器(vena cava filter,VCF)开始应用于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预防开始,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然缺乏关于VCF的效果和安全性方面的可靠资料。本文介绍了肺栓塞的发生率、VCF的发展和现状,以及VCF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等有关VCF的相关问题。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布-加综合征(BCS)的病因。rn 方法:分析109例布加综合征根治术中所见,并对11例隔膜型BCS患者的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的隔膜标本和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机化血栓的成分进行比较;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研究两者组织中转移生长因子β受体(TGFβR)、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PDGFR)、内皮素-1(ET-1)、FⅧ-rAg、α1-抗胰蛋白酶(α1-antitrypsin)、铁蛋白(ferritin)的表达情况。rn 结果:本组109例根治术患者,除4例为下腔静脉肿瘤和1例为下腔静脉外纤维条索压迫所致布加综合征以外,其余104例均为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隔膜或血栓形成所致。平均年龄为33岁,年龄低于20岁者仅2例。2例原为下腔静脉血栓根治清除血栓后1年和7年后复发再次手术发现为下腔静脉新生隔膜。3例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者术中可见陈旧血栓向隔膜演变的过程。1例隔膜中间可见血栓痕迹。3例术前诊断肝静脉出口闭塞者术中发现2例为下腔静脉附壁血栓所致,1例为肝静脉出口血栓形成演变为隔膜样病变。共8例下腔静脉隔膜在肝静脉开口下方。实验发现隔膜和陈旧血栓组织在光镜下均有纤维母细胞、炎细胞、中性粒细胞、肉芽组织及新生血管等病理改变。相关的细胞因子如TGFβR、PDGFR、ET-1、FⅧ-rAg、ferritin在两者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2.3%和50%(p>0.05);45.5%和100%(p<0.05);100%和0(p<0.05);90.9%和12.5%(p<0.05);72.3%和100%(p>0.05)。rn 结论:通过对BCS临床病例的分析、隔膜及机化血栓的病理成分比较,以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情况的研究,表明BCS隔膜和机化血栓有着共同的组织细胞成分和细胞因子的表达,隔膜可以后天形成,或许隔膜和血栓为病变的不同阶段。
  • 摘要:肺动脉栓塞是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严重合并症。某院是在国内较早提出应用腔静脉滤器预防PE观点的,并发表了许多文章。但滤器应用同时一直伴随着很多争议。如何正确的、科学应用滤器一直是人们所期待的,那么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国际同行们如何认识滤器的临床应用,持有什么样新观点呢?现通过复习近期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论述。
  •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导管引导下的泡沫硬化剂疗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rn 方法:选择2008年4月到2008年8月间的30例(条)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对其进行导管引导下患肢大隐静脉主干内注射1%乙氧硬化醇泡沫硬化剂,观察大隐静脉主干的闭合情况。rn 结果:30条患肢均在导管引导下成功注射硬化剂,平均每条患肢应用6.2ml泡沫硬化剂。27条(90%)大隐静脉主干治疗后即刻可见反反流消失,27条患肢(90%)于治疗后2周、3个月后复诊血管超声时大隐静脉主干闭塞;平均随访3个月,27例患者下肢活动后酸胀、乏力感消失,下肢明显的曲张畸形静脉消失;4例(条)患者(15%)仅有小腿局限的轻度曲张。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大隐静脉走行轻微浅静脉炎5例(条),2周内自行缓解。rn 结论:导管引导的泡沫硬化剂疗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略好于超声引导的经皮注射方法,是微创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新方法。
  • 摘要: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或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指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栓子进入肺循环造成肺动脉或或其分支阻塞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它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 thrombosis,DVT)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两种不同临床表现,其危险因素包括任何可导致静脉血流淤滞、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系统内皮损伤的因素。从1858年Virchow提出PE概念以来,PE及DVT越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关于PE及DVT的诸多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因为PE和DVT涉及临床许多专业,不同专业的医师从自己专业角度对相关问题研究得出的结果难免不一致,甚至差异明显,如发病机制、发病率、死亡率、滤器的适应症及并发症、DVT发生PE尤其致死性PE的概率等。本文复习文献并结合笔者有限的经验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 摘要:下肢静脉曲张发病率高,近年来患者对手术的微创和美观要求越来越高。虽然体征明显但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经常待病情发展为中重度或合并并发症时才就诊于医院,故大多数临床手术患者曲张静脉程度严重、病变累及范围广。这给手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微创治疗静脉曲张术式发展普及快,选择哪几种方法合用应根据病情具体分析。不能过多应用耗材及采用不必要的微创手段增加患者负担,在疗效相同、创伤区别不大的情况下常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仍应为首选;对曲张静脉团呈片状的患者应用旋切术有明显微创优势,同时结合切口选择可同时解决部分主要返流的交通支静脉,省去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对溃疡患者微创术式意义主要体现在伤口并发症的控制上,周围缝扎术并发症少,几乎适合所有静脉曲张淤滞性溃疡,效果明确。深静脉瓣膜功能重建术应严格掌握指征,术前充分评估计算、术中精细操作才能最大可能达到预期疗效,不应盲目普遍施行。
  • 摘要:目的:分析腔镜深筋膜下交通支离断术(SEPS手术)联合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效果。rn 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07年8月收住的下肢静脉曲张合并静脉性溃疡患者15例(18条患肢),使用腹腔镜行深筋膜下交通支离断,钬激光处理大隐静脉主干及小腿曲张静脉支。rn 结果:所有患肢曲张静脉支及静脉团消失,切口一期愈合,下肢酸胀及沉重感逐渐减轻,局部瘙痒及创面疼痛缓解,溃疡均于手术后2~6周内愈合。全部病例随访3~14个月,无静脉曲张形成及溃疡复发。rn 结论:腔镜深筋膜下交通支离断术与钬激光治疗两种微创方法联合应用可有效地阻断浅静脉系统及交通支静脉系统的异常返流,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临床效果显著。
  • 摘要:目的:评价经皮穿刺微波腔内闭合交通支静脉术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合并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全组213例(278条肢体)患有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伴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均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下肢浅表曲张静脉穿刺微波凝固闭合,同时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腔内闭合病变交通支静脉,并针对部分下肢静脉溃疡患者配合中西医结合方法局部加以治疗。rn 结果:全组213例(278条肢体)术前检查有884条交通支静脉,术中微波闭合817条交通支静脉;术中、术后1周~3月内彩超(或静脉造影)证实全组812条交通支静脉闭合或不显影,仅5人共5条交通支静脉未完全闭合。109条肢体(C6)小腿溃疡愈合时间12~91天(平均31.9天),169条肢体(C4,C5)皮肤营养障碍情况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全组213例有203例(占95.3%)随访2.5年,2.5年内再发小腿溃疡6例(占2.82%)。全组D二聚体检查术前与术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经皮穿刺微波腔内闭合交通支静脉方法是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合并交通支静脉病变的新微创治疗方法,具有疗效显著、安全、创伤小、易康复的特点,尤其适用于患有小腿溃疡的患者,无明显并发症。脉
  • 摘要:目的:探讨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中应用腔静脉滤器的价值。rn 方法:27例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置入可回收滤器预防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后再回收取出滤器,观察治疗效果及滤器使用情况。rn 结果:27例患者溶栓治疗效果满意,滤器成功置入、回收取出,取出滤器观察有7例滤器尖端大小约0.4~0.6mm血栓物,7例滤器表面有絮状血栓形成,13例滤器无血栓痕迹。rn 结论: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溶栓治疗中有PE发生的可能,应用可回收滤器可安全预防致命性PE发生,同时避免了永久性滤器可能带来局部血栓形成的并发症,今后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泡沫硬化剂是指把液体硬化剂与气体相混合而形成的泡沫状物质。上世纪中叶兴起的液体硬化剂治疗静脉曲张由于复发等问题并没能得到广泛的认可,而泡沫硬化剂因其独特的物理特性,使其在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等方面已经得到良好的临床应用,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重视。本文介绍了泡沫硬化剂发展历史、泡沫硬化剂制备方法、进展、泡沫硬化剂在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中的临床应用,以及泡沫硬化剂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
  • 摘要: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目前已成为血管外科的常见病,但就左髂静脉病变是否需要处理、腔内治疗后的远期通畅率尚存在一些争议。本文统计了作者自1997年元月至2OO8年12月采用介入方法治疗的351例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的病例,就腔内治疗左髂静脉病变在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治疗上的地位和意义进行讨论。
  • 摘要:目的:探讨单纯大隐静脉曲张膝位处主干结扎的手术方式及理论依据;方法:选择静脉曲张发生在膝以下89例103条患肢行膝位大隐静脉主干结扎保留膝以上大隐静脉主干;结果:本组病人术后均恢复良好,随访病人79例,半年以上无复发;结论:选择性采用“膝位结扎”手术创伤减小,临床效果明显,有待推广。
  • 摘要:目的:比较经顺行静脉造影诊断的NIVCS和原发性CVI患者治疗后疗效,进而探讨顺行静造影在NIVCS中的诊断价值。rn 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4年1月到2006年12月在我科经左下肢顺行静脉造影诊断的NIVCS和原发性CVI患者,前者均经静脉CTA检查进一步确诊;将NIVCS和原发性CVI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成三组并分析比较其疗效。rn 结果:研究期间,左下肢顺行静脉造影检查共发现91例NIVCS患者和554例原发性CVI患,前者均经静脉CTA确诊。第一组39例NIVCS患者采用受压髂静脉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和曲张浅静脉腔内激光治疗(endovascularlaserablation,EVLA),第二组52例NIVCS患者和第三组554例原发性左下肢CVI患者均接受EVLA治疗,随访期间,第一组和第三组疗效确切,而第二组效果欠佳。rn 结论:相比静脉CTA,下肢顺行静脉造影诊断NIVCS的特异性为100%;下肢顺行静脉造影对NIVCS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即顺行静脉造影诊断的NIVCS患者在治疗浅静脉返流的同时常需要处理左侧髂静脉的回流障碍。
  •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和安全性。rn 方法:将微创治疗396例下肢静脉曲张病人随机分4组:A组101例,用激光行大隐静脉全程原位闭合,小腿曲张静脉用透光直视旋切;B组102例,用射频行大隐静脉全程原位闭合,小腿曲张静脉用透光直视旋切;C组96例,用激光行大隐静脉大腿段原位闭合,小腿曲张静脉用透光直视旋切;D组97例,用射频行大隐静脉大腿段原位闭合,小腿曲张静脉用透光直视旋切。同期传统手术122例为对照(E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属支及交通支切除、结扎。观察术后效果、并发症的情况。rn 结果:所有病人下肢肿胀、酸痛、乏力在手术后1个月逐步消失;皮肤色素沉着在术后1个月减轻,3月逐步恢复。传统手术没有皮肤烧灼发生,但其并发症多。小腿皮肤麻木、大腿瘀斑、创口血肿以及踝以下肿胀比较:A、B、C、D组之间无差异,E组与微创组均有差异,微创组明显少于传统组。小腿瘀斑:A、B组与E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C、D组与E组比较无差异。全部病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切口感染。rn 结论:微创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简单可行,疗效确切;透光直视旋切去除静脉团,效果好,不适用旋切大隐静脉主干。选择适当微创方法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及人工肌泵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治疗的作用。rn 方法:总结分析自2005~2007年间我院共随访30例深静脉血栓后遗症患者分两组分别采用人工肌泵加药物及药物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住院期间观察其自觉症状如疼痛,肿胀缓解情况;患肢周径缩短情况;6个月~1年后复查深静脉顺行造影,患肢深静脉的再通情况。rn 结果:A组患者即药物治疗联合人工肌泵治疗组住院期间患者自觉症状及患肢周径的缩短情况的程度及时间均较单一使用药物者好且快。出院6个月~1年后复查深静脉顺行造影,患肢深静脉再通情况A组为80%,B组为53.3%。rn 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坚持药物治疗及人工肌泵治疗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重要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透光动力旋吸术治疗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的疗效和安全性。rn 方法:将149例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患者分为两组:动力旋吸术组(A组76例),用激光行大隐静脉全程原位闭合,用经皮透光动力旋吸小腿曲张静脉和溃疡基底部;传统手术组(B组73例),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小腿曲张静脉及交通支切除、结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rn 结果:传统手术组患者无皮肤烧灼发生,但传统手术组患者小腿皮肤麻木、大腿瘀斑、创口血肿等并发症多于旋吸术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旋吸术组患者术后2周、1个月溃疡愈合优于传统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切口感染。rn 结论:经皮透光动力旋吸术治疗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简单可行,疗效确切。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rn 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2007年3月-2008年1月收治的16例腹腔镜术后深静脉血栓临床资料,并对同期148例腔镜手术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rn 结果: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多种因素均相关,本研究发现手术时间长短、手术部位及术前高危因素的存在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大手术组(手术时间>1h)发生率明显高于小手术组(<1h)(P=0.012);下腹部手术发生率也高于中上腹部手术(P=0.037);高危因素组(≥3个)发生率也明显高于低危因素组(<3个)(P=0.01)。rn 结论:腹腔镜围手术期的应激状态及高危因素存在均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围手术期积极应对,积极处理高危因素,预防其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微波血管腔内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及应用。rn 方法:对36(41条肢体)例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按照CEAP分级并结合下肢静脉造影结果.分别采用:①单纯血管腔内微波治疗;②血管腔内微波治疗联合交通支静脉结扎术;③血管腔内微波治疗联合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所有患者均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rn 结果:所有病例治疗平均随访4.5月,临床症状全部改善,无局部复发,无明显并发症,疗效满意。rn 结论:血管腔内微波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是一种新型、安全、微创、简便、疗效满意的新技术,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 摘要:03年6月-09年6月,采用经颈静脉入路行肝静脉球扩、内置支架的方法治疗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型布加氏综合征23例,效果良好。对于下腔静脉长段闭塞时肝静脉主干的病变是否适合介入治疗,术前应充分的评估,作者主要通过彩超、MRA、经皮肝穿刺肝静脉造影进行评估,彩超操作便利,安全,重复性好,可以判断肝静脉开口阻塞的直接征象,但当阻塞的隔膜较薄,血流改变部明显时彩超易漏诊。MR 利于观察肝脏实质和可能存在的合并病变,可以从矢、冠多方向观察肝静脉,并可以观察到肝静脉阻塞的直接征象,尤其矢对下腔静脉内血栓性质的确定有独特优势,但多膜性病变不满意。单纯的肝静脉隔膜程度和长度,可以清楚地显示全貌。经皮肝穿肝静脉造影可以清楚地显示右肝静脉主干阻塞的部位、程度和长度,可以清楚地显示肝内侧枝血管的建立情况,但对于左肝静脉、中肝静脉优势难以清楚的显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且是有创的检查,可能造成出血胆瘘等并发症。
  • 摘要:目的:探讨限制性内翻剥脱加点式抽剥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手术方法及技巧,以寻求微创性与有效性兼顾的外科治疗方法。rn 方法:对2004年8月~2008年2月间,应用该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的50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重点关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手术效果及对切口外观满意度等。rn 结果:本组中508条肢体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限制性内翻剥脱加点式抽剥,手术时间为20~42分钟,平均32分钟;手术后当天可下床活动,平均手术后3天出院。所有患者术后下肢静脉曲张消失,临床症状缓解。隐神经损伤(小腿内踝区皮肤麻木感)2.6%。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6月,无明确的下肢静脉曲张复发;隐神经损伤的患者在术后2至8个月回复。无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切口外观满意。rn 结论:限制性内翻剥脱加点式抽剥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手术方法是外科方法中简单、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左肾静脉胡桃夹征(nutcracker syndrome)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Leftrenal entrapment syndrome),它是左肾静脉(Left renal vein,LRV)行径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SMA)所形成的夹角受挤压而引起的临床现象,常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腹痛和精索静脉曲张。自1972年Schepper首先报告由此引起左肾出血,才引起重视。本文就某院介入和手术治疗左肾静脉胡桃夹征20例的情况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布加氏综合征肠房转流术后顽固性腹水的诊治方法。rn 方法:对2008年收治的1例经多次治疗,包括肠房转流术后均短期内复发的布加氏综合征患者进行分析。rn 结果:临床表现为重度腹水致呼吸困难,CT静脉造影检查示肠房人工血管通畅但血流量低,考虑吻合口狭窄所致。术中探查发现吻合口极度狭窄,用带外支撑环的补片重建吻合口,疗效满意。rn 结论:复杂或经多次手术或介入治疗的布加氏综合征患者,要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强调术前明确诊断及选择正确治疗方案和术式。
  • 摘要:门静脉系统在功能上常分为胃脾区和肠系膜区,胃脾区内的胃短静脉及胃左静脉压力的升高是形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根本原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一种针对胃脾区,特别是胃左静脉高压的手术。患者脾切除后,由于没有了脾静脉的血流,门脉压力即明显减低至28cm 水柱。门脉高压之外科治疗,除了要解除患者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外,更要注意到肝脏门静脉血流之充分灌注,以防止肝性脑病及肝功衰竭的发生。患儿因无门脉血液灌注,肝脏已呈慢性硬化改变,因门静脉血中的胰岛素和胰高糖素等,对维持正常肝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分流术后肝功能继续变坏、肝性脑病发生率高的原因。本例采用的术式术后仍有发生腹水的可能,应预先告知。
  • 摘要:患者术后人工血管堵塞,原因复杂多样。首先,静脉系统人工血管转流术后,抗凝治疗十分重要,因管径常较大、血流速度慢、分流后近远端静脉压差渐小致血流速度进一步减小等,加之有些患者呈高凝状态,导致人工血管内易形成血栓,所以术后规范的抗凝治疗十分重要。目前,布加氏综合征患者和高凝状态的内在联系仍不十分清楚而需进一步研究。再者,人工血管转流术需注意近端吻合口要做在肠系膜上静脉的外科干上,如近端吻合口在肠系膜上静脉的分支上,就会因流量或吻合口小导致术后短期内吻合口狭窄或人工血管堵塞。其三,更要注意吻合口需要有外支撑环,因肠系膜上静脉即使外科干的管壁也菲薄,吻合后如没有外支撑,常因人工血管的牵拉等原因导致吻合口细长,致血流量减少或容易内膜增生而致吻合口狭窄,此应是术后人工血管早期堵塞的原因之一。术中因阻断钳夹闭而使无支撑环处人工血管狭长,即在短时间内再次出现新鲜血栓形成也佐证了我们的分析是正确的。部分患者术后即可能因人工血管的牵拉或周围脏器的挤压造成吻合口狭窄,故顺应性越好的人工血管越容易出现上述情况。术中两次取栓后仍存在的人工血管内低血流量,迫使我们最终重建近远端吻合口,也确切观察到无外支撑环的近远端吻合口呈细长状,提示了吻合口周围支撑环的重要性。切除了近远端吻合口增生内膜并用带外支撑环的补片成形,术后血流通畅,门脉压力迅速下降至 22 厘米水柱。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术中观察到的人工血管周围大量的滋养血管,部分已伸入人工血管内,切开血管取栓时也确切观察到人工血管内已形成了一层光滑的内膜,因为有光滑内膜的人工血管一直是血管组织工程的最终目标,其会使术后长期通畅率大大提高。
  • 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及其属支内广泛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及疗效。rn 方法:2006年11月~2009年3月,共收治患者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22、35及46岁。均表现为进食后腹胀、腹痛,病程10天~21天。治疗前影像学检查确诊门静脉及其属支内广泛血栓形成。2例经肠系膜上及脾动脉置管并留置1周。每日每侧经导管泵入尿激酶10-15万单位/6小时,再予普通肝素50mg经导管持续泵入维持。持续7天经导管行抗凝溶栓后缝合双股动脉穿刺点,继续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7-10天,口服华法林钠片12个月,维持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在2-3之间。1例在外院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4天后转来我院时已发生了小肠坏死,入院2小时后急诊手术切除了约230cm坏死小肠,术后持续外周静脉泵入肝素(0.8~1.1mg/kg)2周,维持ACT在200以上。rn 结果:脾及肠系膜上动脉内留置导管溶栓1周后间接门脉造影显示1例患者门静脉完全再通,1例门静脉部分显影伴有侧枝形成;1例肠切除术后3周复查CT门静脉造影(CTV)示门静脉部分再通;3例患者治疗后分别于7-12天D-二聚体下降至正常范围。肝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消失,顺利出院。随访18、30及2个月,患者均已恢复正常生活。rn 结论:及时明确诊断并进行溶栓抗凝治疗是救治患者的关键,经脾及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抗凝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原发性下腔静脉肿瘤侵及右心房的方法及下腔静脉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外科治疗效果。rn 方法:2007年4月~8月,2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除外远处转移及评估下腔静脉重建的可能和范围。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分别经右后外侧切口和胸部正中切口入路,切开下腔静脉近心段,切除了原发性下腔静脉肿瘤及延及右心房内的肿瘤,下腔静脉补片成型。rn 结果:患者术后症状缓解并康复出院,随访17-21月,证实手术效果良好。其中1例术后病理诊断是下腔静脉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rn 结论: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多学科的合作下,下腔静脉原发肿瘤侵及右心房如未发现其它部位转移在体外循环下积极手术治疗,仍可取得良好近期效果。
  • 摘要:来源于DVT的肺栓塞(PE)是仅次于冠心病、中风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三位死因,美国的资料表明,每年因 AIDS和乳腺癌死亡的病例加起来,也不如死于DVT的病例多。抗凝治疗是 DVT的主要治疗方法,抗凝治疗可以减少血栓蔓延;可以使血栓稳定而不松动、脱落从而减少 PE的发生风险;血栓的稳定也有利于内源性的血栓溶解、机化和静脉的再管化和再通;抗凝治疗最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减少 VTE的复发风险。目前对急性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治疗共识是强调预防、尽早诊断 DVT,并立即开始抗凝治疗,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同时使用或逐渐过渡到口服维生素 K 拮抗剂(VKA),如华法令。然而,针对急性 VTE的抗凝治疗时间长短仍然莫衷一是,在不同的文献报告中有多种选择,包括 3月、6月、1年、甚至终生服用VKA。
  • 摘要:目的:周围静脉损伤性疾病临床多见,且有相当部分是医疗诊治过程容易出现的继发性甚至是医源性操作失误或损伤。本文希望从血管专科审视角度剖析下述病例,旨在提高医疗同行对该类疾病的临床诊疗和防治水平,提供借鉴用于指导临床。rn 方法:总结我科2005.1~2008.10四年间收治的127例周围血管损伤性疾病患者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分析总结临床诊疗过程,找寻内部共性和差异,萃取经验和教训。rn 结果:本组127例周围静脉损伤性疾病,其中静脉穿刺引起血栓性浅静脉炎112例;动静脉瘘13例,其中医源性损伤8例;生活损伤后形成静脉瘤2例;全组医源性损伤病例大于65%,特别是后果严重的损伤性动静脉瘘医源性因素居第一位,其次是外力因素导致的血管损伤。127病例中,血管外科手术治疗22例(17.32%),术后全部获得满意疗效。其余105例采用综合保守治疗,占82.68%(105/127)获得满意疗效。rn 结论:周围静脉损伤特别是临床诊疗操作中穿刺静脉或静脉留置导管容易造成的损伤通过提早预防,及时、有效的诊治,可以明显控制血管损伤程度,降低血管损伤性疾病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国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流行病学特点。rn 方法:对经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确诊2,742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rn 结果:在下肢静脉疾病中,DVT占22.39%。男女之间患病率无差异;DVT常见临床症状是患肢肿痛(92.34%),浅静脉曲张(32.57%),皮肤色素沉着(24.95%),溃疡形成(18.45%)。DVT易累及左下肢;混合型最常见,占60.09%。80.23%的DVT患者存在危险因素。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年龄≥40岁(76.29%)、手术操作(12.18%)、严重创伤(8.42%)、妊娠和产褥期(4.87%)等。最常见的手术类型依次为普通外科手术(26.05%),血管外科手术(23.35%),妇产科手术(20.96%),骨科手术(16.47%)和泌尿外科手术(7.49%)。原发性血液高凝综合征占全部DVT患者的0.22%。rn 结论:DVT占下肢静脉疾病的22.39%,临床症状以患肢肿痛最多见。DVT主要危险因素有年龄≥40岁、手术操作和严重创伤。原发性血液高凝综合征是DVT不可忽略的危险因素。
  • 摘要:下肢静脉疾病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病群,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有致残的可能,每年因此国家丧失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耗费巨额的医疗费用。近年来,随着对下肢静脉疾病病理生理和病因认识的逐渐深入以及技术进步和社会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治策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介绍了下肢静脉疾病诊断策略、下肢原发性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治疗策略,以及交通支静脉及静脉性溃疡治疗策略的演变及意义。
  • 摘要:目的:评价大隐静脉分段结扎治疗小腿溃疡的治疗效果。rn 方法:首先采用传统方法结扎切断大隐静脉上端各属支,在膝关节、踝关节水平做小切口结扎、切断大隐静脉,对小腿内侧曲张静脉采用多点经皮缝扎,然后加压包扎使大隐静脉管腔闭塞。达到消除、减轻小腿瘀血,改善血液循环及组织营养,从而使小腿溃疡愈合。rn 结果:本组532例中516例溃疡愈合,其中23例溃疡复发。16例未愈合。rn 结论:大隐静脉分段结扎术对小腿溃疡近期疗效明显。对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病例远期疗效良好。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有少部分病例复发。
  • 摘要:目的:探讨下腔静脉内金属异物取出的手术方法。rn 方法:患者男性,39岁。因2年前烧伤在当地医院治疗过程中从右股静脉至右无名静脉遗留了一条金属异物,2年后发现即2次在当地医院行手术及介入治疗,因异物已与静脉管壁内皮化而未能取出。2009年3月在我院经原手术切口,沿异物插入导管,将部分内皮化的异物完整取出。rn 结果:术后患者无出血等并发症,顺利出院。rn 结论:一旦发生医源性异物遗留体内,要及时取出。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可行性的方法是保证手术顺利的关键。
  • 摘要: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ASO)是动脉内膜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慢性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病变广泛累及全身动脉,在周围动脉往往造成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出现肢体皮温下降、肢体疼痛,严重时动脉缺血引起足趾溃疡、坏死或肢体坏死,影响病人生活质量。该疾病临床治疗困难,尤其是膝下动脉病变,无流出道血流,目前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有 18例 18条肢体得到随访,术后 3、6、12、18个月复查,主要是门诊检查临床体征的变化,多普勒测定 ABI,有条件者复查 CTA。6个月时临床体征及ABI无明显变化,8条间歇性跛行肢体跛行距离无延长,ABI数值下降未超过0.05;18个月时 4条肢体 ABI 下降超过0.1,2条间歇性跛行肢体跛行距离缩短但仍大于1000 米,有 2条肢体分别于12、15个月时出现动脉血栓导致小腿坏死,来院后予小腿截肢。其他随访病例无病变加重,近期总体随访疗效满意。
  • 摘要: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和对血栓进行介入治疗研究的需要,应该在患者身上全面了解血栓形成的部位、范围、脱落的几率和可能性、下腔静脉滤器植入与取出的必要性。同时,作者发现传统的顺行性血管造影及其现代化的超声、CTA、MRA、ECT等提供的信息资料远远不能满足介入治疗的需要,为此,作者于2007年起。开始采用经颈静脉穿刺插管,对肺动脉、下腔静脉、髂股静脉和腘静脉进行系统性造影研究,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血管造影表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 摘要:下腔静脉阻塞是我国Budd-Chiari综合征(BCS)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也是作为血管阻塞性疾病介入治疗较佳的适应证之一,目前介入疗法已成为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BCS合并血栓形成曾被认为是介入治疗的禁忌证。某院1994年以后对下腔静脉阻塞合并血栓形成进行了技术攻关,目前已成功地处理了112例,资料表明,单纯的陈旧性附壁血栓和血栓钙化在下腔静脉阻塞合并血栓形成的病例中所占比例在10%以下,对于陈旧性和钙化血栓抗凝和溶栓治疗是无效的,此种血栓也不会发生脱落,因此当明确下腔静脉内血栓为陈旧性附壁血栓时可以直接给以破膜穿刺和球囊扩张治疗。换言之,下腔静脉阻塞合并血栓形成的病例中90%新鲜或混合型血栓,笔者的观点是这90%的新鲜或混合型血栓均有发生脱落的可能性,因此对于新鲜和混合型血栓均需要进行抗凝和溶栓治疗,待可脱落血栓溶解后方可进行球囊扩张治疗。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判断和确保血栓不发生脱落是非常困难的,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是在血栓部位放置血管内支架,血管内支架可以起到压迫固定血栓和支撑管腔的双重作用。
  • 摘要:最早应用微创技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当数Politowski,他早在1964年就首先应用电凝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而后相继在美、英、法、俄、意大利、波兰、克罗地亚、澳大利亚等国应用。但多用来闭塞大隐静脉主干。某院于1996年开始应用电凝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除大隐静脉和曲张静脉特别粗大需行小切口剥脱外,其余患者均采用电凝法闭塞大隐静脉和全部曲张静脉,至今已有1500余例。本实验仅说明三种形状电凝导管头部对实验犬后肢大隐静脉的电凝效果,某院已经申请专利放射状金属丝头部的电凝导管,正在做临床实验,目前结果看电凝效果满意。
  •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治疗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存在对CVI的过度治疗、术式的偏爱性、对CVI的治疗效果评价困难等问题,鉴于以上情况,应制定我国的CVI指南,统一诊断标准,统一不同手术方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统一随访标准,作为临床诊治CVI的依据。这样,在不远的将来(数年内),我国的静脉外科水平,尤其在CVI的治疗上,必将赶上或超过国际水平。
  •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合并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围手术期肺栓塞预防及临时性腔静脉滤器使用的必要性及安全性。rn 方法:782例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明确诊断有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有条件选择其中91例放置临时性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术后进行随访及前瞻性研究。rn 结果:89例成功置入临时性腔静脉滤器,置入时间15~42d,平均27d,取出时拦截血栓78例,拦截率87.6%。82例(92.1%)在预期时间一次取出,7例(7.9%)拦截较大血栓经再次溶栓后二次取出。无一例更换永久性滤器,a取出后随访3~6个月并行标准抗凝治疗,未发生致命性肺栓塞,32例(35.9%)患者行肺动脉CT成像(CTPA)检查,证实未发现微小肺动脉栓塞灶。rn 结论:临时性腔静脉滤器能有效的减少下肢骨折合并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围手术期肺栓塞发病率及致死率,并且能减少永久性滤器带来的中远期并发症。血栓前状态患者骨科术前置入滤器似无必要。
  • 摘要:目的:评价射频闭合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年来所做的超声导向下26例射频闭合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结果:26例中1例出现血栓性浅静脉炎,其余25例未出现疼痛、麻木、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射频闭合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创伤小。
  • 摘要:目的:总结股青肿的治疗经验,探讨其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n 方法:彩超证实股青肿21例,予以在静脉滤器保护下行股静脉切开Forgarty导管取栓,配以溶栓、抗凝等治疗。rn 结果:21例手术均获成功,患肢肿胀疼痛消退迅速,无肺动脉栓塞并发症,随访1~12个月,其中18例患肢肿胀消退,恢复正常,3例轻度肿胀。rn 结论:在静脉滤器保护下行股静脉切开Forgarty导管取栓术治疗股青肿具有安全,疗效好,恢复快等优点,滤器宜以临时滤器为首选。
  • 摘要:目的:评价激光闭合联合Muller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和疗效。rn 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332例下肢静脉曲张病人(393条肢体)采用激光加Muller术治疗,并对其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rn 结果:所有病人治愈,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有皮肤灼伤、静脉末闭、皮下硬结、皮神经损伤等并发症。rn 结论:激光闭合联合Muller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疗效确切的微创手术方法,可用于各期病人,适合基层医院开展。操作熟练后并发症发生率很低。近期疗效十分满意,远期疗效有待于大宗病例长期随访观察。
  • 摘要:目的:探讨布加氏综合征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价值。rn 方法:12例确诊为布加氏综合征病理类型:下腔静脉完全阻塞9例;下腔静脉狭窄3例,均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置入术。rn 结果:12例均成功施行此术式,治疗前下腔静脉压力平均4.56±1.51Kpa,支架置入后下腔静脉压力下降至平均2.51±0.77Kpa,术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但1例在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术后8个月并发肝静脉闭塞,行肠房分流术后症状缓解。rn 结论:选择合适病人,血管内介入治疗布加氏综合征是安全可行的一种治疗方法。
  •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发生在外科手术术中和术后的病人。临床多采用非手术治疗 DVT,包括一般处理、抗凝疗法、祛聚疗法、溶栓疗法等。其中溶栓治疗对于血栓的溶解,血管再通发挥重要的作用。某院于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共收治56例DVT患者进行静脉溶栓,取得满意效果。
  • 摘要:目的:观察微波微创治疗下肢静脉曲张32例(44条肢体)的治疗效果;方法:利用微波热凝固原理,经小切口将微波治疗导线插入曲张的血管腔中进行治疗,使血管腔硬化、闭塞;结果:平均住院5天,切口无感染,随访6-24个月,无复发,皮肤营养障碍及酸胀感均有明显改善或消失;结论:微波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具有损伤小,切口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且达到腿部美容效果。
  • 摘要:目的:回顾性评价腔静脉滤网在下肢DVT预防肺栓塞的临床意义。rn 方法:2003年6月—2008年6月90例下肢DVT患者置入永久性腔静脉滤网(滤网种类为venaTech、trapeasevenacavafilter和Aegisy三种)其中87例经股静脉途径,3例经颈内静脉途径。术前常规行下腔静脉造影,了解下腔静脉直径、肾静脉开口位置、下腔静脉有无血栓形成,将滤网置于肾静脉水平下方腔静脉内。rn 结果:本组90例(91枚)均成功释放,其中1例由于venaTech滤网未能打开,后于其上方又放置一枚并获成功。术后发生肺栓塞2例,肺梗塞2例,经抢救均得以存活。5例发生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经溶栓治疗双下肢肿胀消失。5例出现穿刺部位小血肿。1例穿刺部位大出血,经压迫及停用溶栓药出血停止。随访6~48个月,未发生滤网移位及致命性肺栓塞。rn 结论:腔静脉滤网是当前临床热点之一,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腔静脉滤网可有效防止致命性肺栓塞,但仍有发生肺栓塞可能,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 thrombosis,DVT)如治疗不当,血栓发展进入慢性期,致静脉阻塞及瓣膜损伤,遗留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某院自2000年6月至2008年8月采用腔内介入联合手术治疗24例下肢PTS,取得较满意的近期效果。
  • 摘要:目的:盆腔肿瘤患者可因首先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而就诊,本文通过分析总结临床资料,探讨盆腔肿瘤所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rn 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2009年4月间我科收治的36例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的盆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rn 结果:本组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2例,右下肢14例,肢体肿胀均为慢性起病、进行性加重,并且无明确诱因。下肢深静脉彩超提示31例存在患肢深静脉血栓,5例髂静脉受压,远端血管尚通畅。所有患者均经盆腔B超、CT等检查发现盆腔占位,进一步行CTA、MRA等检查明确盆腔肿瘤和髂血管的关系。术前检查发现28例为原发性,8例为转移性盆腔肿瘤。29例行肿瘤切除术,同时结扎髂静脉(其中5例行髂动脉人工血管重建),其余病例未处理盆腔肿块。所有患者均给予抗凝、弹力袜支持、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患肢肿胀均有不同程度好转。rn 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是盆腔肿瘤的先兆,对无明确诱因、慢性起病、肢体进行性肿胀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充分考虑是否存在盆腔肿瘤。其治疗原则为手术切除盆腔肿瘤和保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 摘要:下肢浅静脉曲张多为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病变,是外科常见病,多见于长期站立及重体力劳动者,我国人群发病率为8%-13%。严重的 CVD 通常是深静脉、浅静脉及交通静脉三个系统病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交通静脉功能不全具有特殊的作用。交通静脉反流使得足靴区皮肤局部营养障碍,出现静脉性溃疡。有研究资料表明,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发生率在仅有浅静脉反流时为6%;合并有交通静脉反流时可达 30%,在深静脉和浅静脉功能不全时为33%;而同时合并交通静脉反流时可高达 47%。更有学者认为在静脉性溃疡的深面必然有反流的交通静脉存在。因此,阻断交通静脉反流是治疗严重 CVD,尤其是静脉性溃疡的关键。而内镜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SEPS),除能减少手术创伤,交通静脉的结扎也更准确、可靠。总之,大多数学者认为外科手术对CVD是积极有效的。浅静脉手术对轻中度CVD 能消除浅静脉反流,改善深静脉功能,改变CVD的发展过程;而重度CVD应在重建深静脉瓣膜的同时,联合浅静脉和交通静脉手术更有利于溃疡的愈合和避免术后复发。
  • 摘要:通过对42例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后的观察和护理,出现单纯穿刺点出血4例,出血最均在5ml以内,其中1例穿刺点反复出血在术后72h内出现3次,每次2分钟内出血量约150~200ml。停用抗凝药24h后未再出血。合并鼻出血1例,经鼻腔填塞止血8h,并停用抗凝药物24h后未再次出血;未发生肺栓塞及颅内出血,除穿刺点大量渗血而停止抗凝药的患者患肢疼痛反复加重外,其余患者患肢的疼痛均明显减轻或消失。
  • 摘要: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4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20例采用抗凝溶栓等药物+气压梯度治疗,26例实施手术,并采取抗凝溶栓及气压梯度治疗,临床观察有无出现肺栓塞症状和体症,定期透视滤器的形态与位置。rn 结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全部成功,经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及体征消失,无肺栓塞发生。随访2~24个月,滤器无移位及发生肺栓塞。rn 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方法简单,安全;可有效防止肺动脉栓塞的发生,为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有效保障。
  • 摘要:目的:评价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随机选择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300例,其中,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组(A组)160例,经皮缝扎术组(B组)140例。于术后5天、20天、4个月及12个月分别观察二组皮肤感染率、皮肤坏死率、新生上皮生长率、肉芽组织生长率、皮肤色素减退率、溃疡愈合率及溃疡复发率等7项临床指标。rn 结果:术后5天,皮肤感染率和皮肤坏死率A组低于B组(p<0.05);术后20天新生上皮生长率、创面收缩率及肉芽组织生长率A组较B组显著,(p>0.05),皮肤色素减退率A组高于B组(p<0.05);术后4个月溃疡愈合率A组与B组相近(p<0.05);术后12个月溃疡复发率A组低于B组(p<0.05)。rn 结论:经皮透光负压旋切术在促进下肢静脉性皮肤溃疡的愈合和减轻皮肤感染及皮肤再损伤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 摘要:目的:探讨内皮素受体A/B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血管组织中的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rn 方法:取无明显曲张下肢静脉(对照组)和明显曲张下肢静脉(病变组)各10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内皮素A/B受体在两组血管组织中的定位分布,并计算受体与静脉疾病CEAP分期之临床分级(C)的相关性。rn 结果:内皮素A受体主要分布于血管内皮,B受体主要分布于血管平滑肌。对照组中A受体(u=3.45,P<0.001)和B受体(u=4.14,P<0.001)位点阳性分布均显著高于病变组,尤其B受体为著。受体缺失与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病变分级呈正相关(rA=0.70,rB=0.73)。rn 结论:内皮素A/B受体与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可能对探讨其发病机制和防治提供新的靶点和途径。
  • 摘要:目的:探讨缩血管受体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中的表现、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rn 方法:取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明显曲张静脉以正常下肢静脉做对照组,每组均分为内皮完整组和去内皮组,制成血管环,用血管张力描记法分别测定内皮素受体-A、内皮素受体-B及5-羟色胺受体的收缩功能。rn 结果:内皮完整静脉组中对照组和曲张静脉组5-HT引起的最大收缩(Emax)分别为(226.8±98.1)%和(72.8±42.5)%,二者比较差异显著(n=10,P=0.0004),50%最大收缩浓度的负对数(pD2)为6.35±0.41及6.57±0.25。内皮完整静脉组中对照组和曲张静脉组ET-1引起的Emax别为(132.30±43.42)%和(19.24±12.94)%,二者比较差异显著(n=10,P<0.0001);pD2分别为6.03±0.35和6.78±0.46,二者比较差异显著(n=10,P<0.01)。内皮素受体-B激动剂S6c对内皮完整的对照组和曲张静脉组收缩的Emax分别为(30.14±12.89)%和(9.61±1.32)%,二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n=12,P=0.005),pD2分别为6.54±0.36和6.75±0.29。去内皮组中对照组和曲张静脉组5-HT引起的Emax和pD2分别为(221.9±73.4)%和4.42±0.37及(47.36±22.63)%和4.73±0.53,两组Emax具有显著性差异(n=10,P<0.0001);S6c引起两组Emax和pD2分别为(146.2±32.3)%和6.50±0.17及(32.9±3)%和6.69±0.39,两组Emax具有显著性差异(n=10,P<0.0001)。rn 结论:下肢曲张静脉患者的曲张静脉内皮素受体-A、内皮素受体-B及5-羟色胺受体的收缩功能明显降低,这可能与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病变发生和发展相关。
  • 摘要: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病,如不及时治疗约有5%的患者会出现下肢斑疹、皮肤色素沉着甚至下肢静脉性溃疡;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20%,女性患者略高于男性。诱发因素包括:长时间站立、遗传、静脉炎史、女性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压力增高等。症状包括:患肢瘙痒、疼痛,夜间腿部痉挛,下肢无力,下肢沉重感等,尤其在长时间站立后上述症状明显加重。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法,硬化剂注射及手术治疗。我们总结各种方法的经验:(1)激光、射频、内翻剥脱是针对主干返流的治疗方法;(2)皮下连续逢扎、电凝、硬化剂注射,对静脉团的处理有很好的效果:(3)交通支的处理对防止术后复发和溃疡愈合十分重要,术前要明确部位,术中要切断、结扎。(4)透光直视旋切术对静脉团的处理十分理想,治疗彻底,但要注意正确操作方法。各单位可根据本医院的仪器设备并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实施手术。
  • 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高位分段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式技巧。rn 方法:总结我院2001年1月至今收治256例,其中下肢静脉性溃疡52例,外地打针粘堵栓塞下肢静脉复发18例,红外线激光治疗复发2例,所有病人术前均行深静脉造影,部分病人行股深浅静脉及交通支彩色多普勒超声。rn 结果:术后临床全部治愈,部分静脉性溃疡恢愎。术后复发4例,其中合并小隐静脉1例,合并下肢静脉性溃疡2例,打针粘堵栓塞交通支复发1例。rn 结论:下肢静脉选择性高位分段结扎,远端用男扎分离钳分离结扎,溃疡周围分离加缝合效果良好,虽有复发,但有待今后技术上、技巧上进一步改进。
  • 摘要:目的:提高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的认识。rn 方法:对100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近5年来住院患者中DVT患者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82%的DVT患者存在危险因素。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年龄≥40岁(79%)、心脏病(43%)、高血压(35%)、长期卧床(19%)、感染性疾病(18%)等。DVT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患肢肿胀(66%)和疼痛(39%)。DVT易累及左下肢,近端静脉多见。rn 结论:DVT在住院患者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大多数存在危险因素,DVT在并发PTE前常无明显症状,应引起重视。
  • 摘要:目的:明确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术后护理。rn 方法:以外科术后病人为对象,根据临床症状、体征高度怀疑有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采集检测指标,并行深静脉彩超检查以明确由无深静脉血栓形成。rn 结果:年龄>40岁、下肢浅静脉压>30mmHg、2秒钟静脉流量(VO)/下肢静脉容量(VC)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深静脉血栓病史和恶性肿瘤病史对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影响还需进一步观察。rn 结论:在外科术后护理中,对此类高危患者应加强监测,早期下床活动和仪器辅助锻炼,必要时可应用小分子肝素行预防性抗凝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肝前型门脉高压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rn 方法:回顾分析肝前型门脉高压症48例,包括2例abernethy畸形,依照间接门静脉造影、CT血管造影和/或彩超结果,全部确诊为肝前型门脉高压症。施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转流术20例,脾切除、脾静脉-肾静脉转流术8例,门静脉-下腔静脉转流术1例,水母头-颈内静脉转流术2例,门奇静脉断流术6例,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1例,乙状结肠造瘘术1例,小肠切除术1例,经股动脉插管溶栓4例,未行手术4例。rn 结果:经转流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脾亢消失,未再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断流术后8月死亡1例,保守治疗死亡1例。rn 结论:肝前型门脉高压症的治疗仍以降低门脉压力为主,各种分流手术及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安全有效,但需根据个体施行。
  • 摘要:Kasabach-Merritt 综合征是以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并发血小板减少和全身出血倾向的一种综合征。好发于婴幼儿,因血管瘤内广泛凝血而消耗大量血小板和其他凝血因子造成凝血障碍,属于不同程度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其严重凝血障碍原因如下:瘤体内大量缓慢血流,尤其是血小板流经迂曲的瘤壁时其表面被机械性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对血小板的吞噬以及自体产生大量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消耗;大量血液长期瘀滞在畸形扩张的血管腔中,导致血小板与各种凝血因子活化,形成微小血栓;损伤或手术进一步刺激血管内膜释放组织因子,诱发 DIC;异常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引起高纤溶状态。上述是瘤内出血致瘤体迅速增大的根本原因。如此巨大的血管瘤,单纯类固醇及放射治疗无效。在早期辅以肝素应可以减少瘤体内广泛微血栓的形成。患者血管瘤破溃的清创、缓解呼吸道压迫而行的局部穿刺、瘤内血液回输等可能会加重病情,巨脾血管瘤切除也未改善凝血机制,这是迫不得已的办法。如果在脾及颈部血管瘤切除后,行患肢及躯干瘤体局部弹力绷带绑扎压迫,暂时性减小瘤体,并辅以新鲜全血,或有希望延缓病情。但短时间大量瘤体内的不凝血进入循环,恐会加剧 DIC 进程甚是令人担忧。总之,对于如此晚期严重的患者,限期瘤体切除是救治患者生命的基础,可有效地抑制瘤体内血液凝聚,逆转 DIC的进程。
  • 摘要:本文对1例肠颈转流治疗重症布加氏综合征术后17年通畅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重症的、无法行其他手术的布加氏综合征病人,肠颈人工血管转流术创伤小,术式简单,病人易于耐受,同时有长期的人工血管通畅率,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 摘要:本文分析了胸-颈内静脉转流在顽固性胸腔积液中的作用,该患者病情迁延复杂,起因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肠房转流在九个月中起到积极作用,阻塞的原因众多,术后积极规律地抗凝治疗有助于避免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但人工血管内一旦血栓形成后,再行旋切术是难以达到人工血管腔内的光滑状态的。为了积极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一般情况,提高其对于后续治疗的耐受力,在手术前利用腹水过滤或 Denver腹水静脉泵回输胸水而非单纯放胸水是有效的方法,该患者经过胸水回输治疗后,症状及一般情况明显改善。该患者转流泵堵塞后再次探查发现转流泵室被一层厚厚的纤维膜包裹,致使泵室无法工作,而转流管的近远端并没有堵塞,松解包裹的纤维膜后转流泵即恢复正常。所以置放泵室时游离的皮下隧道要有足够的空间并且其内要仔细止血,防止术后纤维膜形成包裹妨碍泵室正常工作。此种现象可能属于首次,可供临床参考。多次的开腹手术致使患者腹腔严重粘连,小肠粘连成团,再次人工血管探查或再通或置换人工血管或某种门体分流术必然会使患者冒着肠瘘形成的生命危险,甚至使再次手术成为奢望。
  •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顺行深静脉造影在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中的诊断作用。rn 方法:对患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的78例患者<共83条肢体>行顺行深静脉造影。rn 结果:83条肢体中,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占61.4%,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占26.5%,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占12%。rn 结论:下肢顺行深静脉造影能动态、直观、系统地观察下肢静脉系统的形态与功能,是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对选择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 摘要: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是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 thrombosis,DVT)最严重的远期并发症。患肢除明显的肢体肿胀外,浅静脉曲张愈形明显,足靴区可因皮肤营养障碍出现慢性湿疹,色素沉着,甚至郁积性溃疡,严重时溃疡经久不愈,使肢体处于病废状态。美国每年因本症直接花费 2 亿美元,同时间接损失导致每年丧失 2 百万劳动日。鉴于PTS 血流动力学变化复杂,且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长期以来是学者们研究的世界性课题。本文介绍了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发病情况、病理和病理生理分型,以及治疗等方面。
  • 摘要:下肢静脉疾病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疾病群,在美国约有 25%的女性和15%的男性可能受到该类疾病的困扰。受该类疾病困扰,轻者可影响其生活质量,重者有致残的可能,每年因此全世界将丧失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耗费巨额的医疗费用。近年来,随着对下肢静脉疾病病理生理和病因认识的逐渐深入,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客观、科学地评价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或新方法对下肢静脉疾病的治疗效果,或评价不同治疗策略的临床疗效,必需对下肢静脉疾病主要临床特征进行科学地定性和定量界定。为此,国际静脉联盟和相关的一些专业委员会为下肢静脉疾病制定如下一些定性、定量评价标准。
  • 摘要:目的:探讨血透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诊治经验。rn 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13例中心静脉狭窄的血透病例临床资料。rn 结果:男9例,女4例,同侧中心静脉插管史占61.54%,表现为上肢肿胀、静脉高压,中心静脉双侧病变1例,单侧病变12例,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闭塞各2例,头臂静脉狭窄3例,锁骨下静脉狭窄5例。采用球囊扩张术、锁骨下静脉-对侧锁骨下静脉旁路术、血透通路关闭术治疗,症状缓解。rn 结论:血透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临床症状严重,并影响了血透通路的使用和寿命,静脉造影仍是首选诊断方法,而治疗的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驱血点状剥脱在下肢浅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我院2003,10-2008,109行驱血带下点式剥脱治疗大隐静脉曲张96例,113条肢体。术后常规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观察肢体肿胀情况、皮下血肿发生情况、肢体活动和皮肤感觉障碍情况。rn 结果:手术时间(单侧肢体)25-50分钟,平均33分钟。术中出血量15-50ml。平均31ml。皮肤感觉障碍例数6例,少量皮下淤血3例,足部水肿25例,未发生与动脉阻断和缺血再灌注相关的并发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rn 结论:驱血带和止血带在下肢浅静脉手术中可创造“无血手术野”,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和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 摘要:本研究通过比较体外培养静脉曲张病人及正常大隐静脉病人的平滑肌细胞全面评估平滑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研究,且本研究通过RNA 干扰技术下调Desmuslin 在正常大隐静脉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后观察平滑肌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变化,从而探讨 Desmuslin 与静脉曲张发生及发展的关系。
  • 摘要:一、目的:总结微创刨吸术(TriVex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远期效果及其并发症。rn 二、方法:2002年12月至2008年12月作者采用美国SmithNephew公司的TriVex系统对502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曲张浅静脉(684条肢体)进行了微创刨吸切除,对手术时间、手术切口、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等进行观察。rn 三、结果:本组患者每条肢体进行微创刨吸切除时间为8~58分钟(平均26分钟)。手术切口2~9个(平均4.4个)。术后卧床1~3天,住院3~14天(平均6.1天)。684条肢体有6条(0.88%)术后出现小腿蜂窝组织炎,其中1条感染、化脓,其余肢体术后无切口感染。1条(0.15%)于术后1月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经溶栓等治疗好转。62条(9.06%)肢体发生局部血肿,1~2周内血肿消退。502例病人中有426例(585条肢体)术后随访3月~6年,随访率84.86%,5条术后见小腿浅静脉少量复发,复发率为0.85%。rn 四、结论:微创刨吸术(TriVex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一种新的手术方法,也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的新型微创技术之一。该手术适应症广,适用于深静脉通畅的全部浅静脉曲张病例。其优点如下:(1)TriVex手术是通过光照在直视下行曲张静脉刨吸切除,手术完全,不易遗漏,复发率低。(2)切口少而小,小腿部切口仅2~3mm,无需缝合,具有美容效果。通过2个小切口即可刨吸切除成片的曲张静脉,且切口又可交替使用。(3)手术时间短,一般单侧肢体仅需40~50分钟。(4)创伤小,术后恢复快,3~5天即可出院。(5)适应证广,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曲张静脉以及曾接受过注射治疗的曲张静脉。(6)避免在皮肤病变(如溃疡、湿疹等)区域作切口,可减少术后切口不愈或感染的机会。(7)通过对慢性溃疡基底部和周边曲张静脉的彻底刨吸,可加速溃疡愈合。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