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蘖

分蘖

分蘖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49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园艺、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71篇;相关期刊305种,包括北方水稻、中国稻米、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08年农业持续发展中的植物养分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1999年中国植物生长物质应用经验交流会、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等;分蘖的相关文献由300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亚西、郑有良、魏育明等。

分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4 占比:67.36%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35%

专利文献>

论文:371 占比:32.29%

总计:1149篇

分蘖—发文趋势图

分蘖

-研究学者

  • 刘亚西
  • 郑有良
  • 魏育明
  • 吴建明
  • 范业赓
  • 陈荣发
  • 丘立杭
  • 江千涛
  • 王永红
  • 李家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王琰; 陈志雄; 姜大刚; 张灿奎; 查满荣
    • 摘要: 增施氮肥是保证水稻高产的重要栽培措施,但高氮肥投入所增加的植株氮素积累大部分滞留在营养器官中,对产量的促进作用有限.叶片是氮素储存的主要器官及籽粒氮素的主要供给源.为了明确植株中氮素分配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本研究将拟南芥铵转运蛋白基因AtAMT1.2在水稻韧皮部特异表达,促进叶片氮素输出,检测转基因水稻植株在不同氮肥浓度下的生长情况.试验结果显示,高氮下pOsSUT1::AtAMT1.2转基因水稻分蘖数、氮素利用效率显著增加,叶片中糖输出量增加,分蘖芽中独角金内酯途径相关基因OsTB1、OsD14表达水平下调.研究说明增加叶片氮素输出能够增大叶片中糖向分蘖芽的转运量,促进分蘖生长,从而提高了有效分蘖数并带来了更高的氮素利用效率.
    • 赵晨云; 郭小丽陈; 亚轲; 龚思远; 李俊周; 赵全志; 孙虎威
    • 摘要: 研究不同磷浓度[低磷(10μmol/L)和正常供磷(300μmol/L)]下水稻分蘖数和分蘖芽长度的变化及施加外源生长素萘乙酸(NAA,10 nmol/L)、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萘基邻氨甲酰苯甲酸(NPA,0.5μmol/L)对水稻野生型及独脚金内酯信号转导关键基因突变体d14分蘖发生的影响,旨在揭示水稻分蘖对低磷胁迫的响应机制以及此过程中独脚金内酯和生长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正常供磷处理相比,低磷处理水稻的分蘖数显著降低,分蘖芽长度显著变短。在正常供磷条件下,施加外源NAA能够抑制水稻分蘖的发生;在低磷条件下,施加NPA不能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突变体d14对磷素不敏感,在正常供磷和低磷处理下均具有较多的分蘖数,说明D14基因在磷素调控水稻分蘖发生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正常供磷和低磷处理下,施加外源NAA均显著降低d14突变体分蘖数。综上,生长素和独脚金内酯均参与了低磷抑制水稻分蘖发生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两者可能存在一定的独立性。
    • 委刚; 陈单阳; 任德勇; 杨宏霞; 伍靖雯; 冯萍; 王楠
    • 摘要: 本研究报道的突变体sr10(slender rice 10)是由籼稻保持系西农1B经甲酰磺酸乙酯(EMS)诱变而成,表现为茎细长,雄性不育。细胞学观察显示,sr10细胞变长,维管束变少。冷冻切片和叶绿素含量测定表明,sr10的叶绿素含量大幅下降,导致光合速率下降,但气孔导度的降低可能提高其抗旱性。通过激素含量测定发现,sr10中IAA和GA3水平显著升高,而ABA含量显著降低。qRT-PCR分析表明,GAs通路相关基因表达下调,IAA通路相关基因表达异常。遗传分析表明,sr10的突变表型受单个隐性核基因控制。SR10定位于3号染色体的分子标记LIND12和28.5~4之间的175.7 kb的区域内。本研究结果为SR10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 李福建; 徐东忆; 刘凯丽;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丁锦峰; 郭文善
    • 摘要: 为探究稻茬小麦壮苗培育和高产栽培途径,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了耕翻(PR)、旋耕(RR)和免耕(NT)3种耕作方式对冬前麦苗主茎和分蘖生长生理和成熟期单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翻方式下越冬始期茎蘖数分别比旋耕和免耕方式下高1.5%,12.8%,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通过耕翻方式可提升稻茬小麦冬前幼苗的主茎、第一、二分蘖的糖氮代谢和光合生理活性,形成壮苗个体,促进了单穗生产力尤其是穗粒数的增加。
    • 摘要: 越冬期小麦田间管理是否到位,对翌年粮食增产、增收有着直接影响。小麦从出苗到越冬这段时间,就是长根、长叶、长分蘖、完成春化阶段,即“三长一完成”。在这个时间段,生长的中心是分蘖。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在保苗的基础上,促根增蘖,使弱苗转壮,壮苗稳长,确保麦苗安全越冬,为翌年穗多、穗大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当根据田间小麦的不同生长情况,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 汪向东; 张长海
    • 摘要: 以复合-秸混肥、缓释肥、有机-无机复混肥为供试新型肥料,以镇稻18为供试品种,设置同田对比试验,研究新型肥料在机插双季晚粳生产中作基肥后不再追施穗肥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新型肥料作基肥后的秧苗分蘖动态存在差异,对生育性状影响较小,对经济产量有影响但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F=4.69,F_(0.05)=6.94)。在试验用量下,复合-秸混肥处理和缓释肥处理在水稻生长后期未表现脱肥特征,结实率、千粒重和收获指数较高,可以作为不施穗肥的基肥使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在水稻生长后期表现较明显的脱肥特征,结实率、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偏低,在提倡化肥减量政策下,不宜作为不施穗肥的基肥使用。
    • 曹良子; 孙世臣; 刘凯; 李柱刚; 丁国华; 周劲松; 洛育; 来永才
    • 摘要: 黑龙江省拥有大面积的苏打盐碱地,为挖掘黑龙江省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为黑龙江省耐盐碱水稻品种培育提供中间材料并优化耐盐碱水稻筛选方法,以118份高世代水稻种质资源和6份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为材料,在黑龙江省肇源县盐碱地新开垦的水稻田中进行耐盐碱筛选试验,分别调查水稻分蘖数和收获粒数。结果表明,通过综合比较筛选出9份耐盐碱水稻新种质资源,其在营养生长期发育旺盛,并在生殖生长期有较强的耐盐碱性。说明在鉴定以及筛选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时,可以将水稻营养生长期的分蘖能力作为鉴定筛选指标,能够提高耐盐碱水稻筛选的效率以及精准度。
    • 申卫平
    • 摘要: 洋葱属于两年生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碳水化合物及各种矿物质元素,尤其是含有较多的硫、磷、铁等元素,是人们日常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要蔬菜之一。黄皮洋葱是洋葱的一种,鳞茎扁球形或球状至高桩状,皮铜黄色至淡黄色,鳞片肉质微黄而柔软,肉质紧实、细嫩,辣味较浓,品质优良。近年来,安徽省巢湖市积极引进连葱9号、连葱11号等黄皮洋葱品种,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推广应用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同时,农技人员加强分析和研究黄皮洋葱生产中发生分蘖、先期抽薹的原因和预防措施,以提高黄皮洋葱产量和品质,保障种植效益。
    • 摘要: 机插秧活棵分蘖期间的田间管理关键技术:一栽就管,早生快发是水稻高产的基础。机插时机盘的秧爪极易伤害秧苗,栽后一般需要10天左右才缓慢返青活棵,推迟了其分蘖的时间。但机插的稻秧一旦开始发生分蘖,很容易收不住,只要管理上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发过头,导至秧苗的体量过多。此时主要目标就是促进水稻尽早活棵,尽早发生分蘖,同时采取以封为主,封杀结合的策略,科学控制草害。
    • 刘田; 洪诚; 贾海飞; 韩春龙; 张艳
    • 摘要: 为探究不同轮作制度下优化施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如皋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水稻田间长期定位试验(2015年至今)为研究平台,采用双因素试验研究水稻—小麦、水稻—油菜和水稻—冬水(闲)田3种轮作体系(以下简称3种体系)和5种施肥管理方式(不施肥、不施氮肥、不施磷肥、优化施肥及高投入施肥)对水稻分蘖、成穗率和产量构成的影响。本文作者选取2021年水稻季数据分析可知,3种体系优化施肥均可减少无效分蘖,改善水稻群体质量,优化水稻产量结构。其中,优化施肥处理3种体系的分蘖数分别较不施氮肥处理提高51.2%、80.7%、61.4%;3种轮作体系优化施肥处理产量均较高,分别为9887.50 kg/hm^(2)、9832.00 kg/hm^(2)、9783.50 kg/hm_(2),比高投入施肥处理分别提高5.6%、5.4%、4.7%,是水稻生产中较适宜的轮作制度和施肥方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