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单季稻

单季稻

单季稻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567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保护、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4935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中国稻米、安徽农学通报、现代农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宁夏)国际水资源高效利用论坛、第三十届全国植保信息交流会暨农药械交易会、第12届全国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等;单季稻的相关文献由1104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敏、张国忠、李荣等。

单季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0 占比:10.01%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4935 占比:89.86%

总计:5492篇

单季稻—发文趋势图

单季稻

-研究学者

  • 赵敏
  • 张国忠
  • 李荣
  • 王会福
  • 汪恩国
  • 方雪勇
  • 傅跃进
  • 王连生
  • 黄进
  • 余山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水祥; 徐抗冬; 狄蕊; 翟婧; 赵丽稳
    • 摘要: 为明确几种药剂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效,2020年在宁波市镇海区单季晚稻上进行了5种药剂对水稻白叶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噻唑锌悬浮剂115mL/667m^(2)、40%春雷·噻唑锌悬浮剂115mL/667m^(2)、20%噻菌铜悬浮剂200mL/667m^(2)三个处理对水稻白叶枯病均有较好的防效,其中以40%噻唑锌悬浮剂防效最高,病指防效达77.7%,其次是40%春雷·噻唑锌和20%噻菌铜,病指防效分别为74.1%、69.6%。
    • 王京奇; 刘晓霞
    • 摘要: 用田间肥效试验,研究常规施肥、化肥减施25%、30%、35%和40%对单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沃夫特缓释肥减施化肥25%的单季稻产量无明显变化,经济效益有小幅度增加;应用好乐耕有机无机缓释肥减施化肥30%、35%和40%单季稻产量高于或接近常规施肥,经济效益有不同程度增加。化肥减施30%(现行定额制最高限量值)处理单季稻产量、经济效益均处于最高水平。化肥投入为常规用量的65%和60%,单季稻产量并未降低,经济效益有小幅度增加。试验结果说明,新型肥料的应用可以在保持产量稳定甚至增加的前提下实现化肥减量,现行的化肥定额制最高限量值(标准)对于增产增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化肥定额制最高限量值仍有下降空间。
    • 金一鸣; 俞巧钢; 罗丙芳; 李立增
    • 摘要: 采用大区试验,研究不同类型缓释肥对单季稻浙粳优1578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砂壤土种植生长期较长的单季稻,施用同时添加正丁基硫代磷酸三胺(NBPT)和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的生化抑制剂缓释肥,或有机包裹并同时添加DMPP的生化抑制剂缓释肥,均可使养分供应持效期延长,水稻分蘖数、剑叶氮含量及叶绿素含量、稻谷产量增加;最高苗达410.42万~420.83万·hm-2,收割期剑叶叶绿素含量达25.6~26.6(SPAD值),剑叶叶绿素含量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产量较常规施肥对照增长28.4%~28.5%。砂壤土种植单季稻以选用同时添加NBPT和DMPP生化抑制剂或有机包裹并添加DMPP生化抑制剂的缓释肥较为合适。
    • 葛坤明
    • 摘要: [目的]筛选在安徽省庐江地区单季稻最适宜的毯状苗机插株距。[方法]采取工厂化培育毯状秧,株距按照插秧机固定参数设11、14、17 cm 3个处理水平,研究3种株距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性状的影响。[结果]11 cm株距有效穗数显著大于另外2个处理,理论产量也最高;在穗粒结构上,17 cm株距穗总粒数最高。[结论]11 cm株距能营造较为合理的基本苗数、发育进程和合理的穗粒构成,适宜在庐江地区作机插一季稻株距配置。
    • 王士磊; 丁正权; 黄海样
    • 摘要: 嘉丰优2号是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浙江可得丰种业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杂交稻新品种,2017年通过了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0年成为农业农村部确认的11个“超级稻品种”之一,适宜在浙江省及相似气候地区作单季稻种植。
    • 林成发
    • 摘要: 悦两优2646系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用华悦468S×华恢2646杂交选育的籼型两系杂交稻品种,202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2021年在大田县吴山镇梓溪村作单季稻示范种植,表现产量高、株型适中、熟期转色好、抗倒伏性好、抗逆性较强。总结悦两优2646示范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 赵敏; 张国忠; 何丽娟; 黄元杰; 申屠兰欣; 方筱轩; 方雪勇
    • 摘要: 【目的】为明确新型杀虫剂三氟苯嘧啶防治五(3)代稻飞虱主害代和六(4)代褐飞虱主害代的防控效果及对稻飞虱主要天敌的安全性。【方法】采用不同施药方式在不同施用期施用三氟苯嘧啶对单季稻五(3)代稻飞虱主害代和六(4)代褐飞虱主害代的防效及主要天敌安全性的田间试验。【结果】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在不同施用期喷施20%三氟苯嘧啶WG 120 g/hm^(2)对单季稻五(3)代稻飞虱主害代低龄若虫为主期与六(4)代褐飞虱主害代高龄若虫为主期的速效性,以低龄若虫为主期的防效较佳,药后5 d校正防效分别为96.5%与65.2%,药后10 d与12 d校正防效达高效,分别为99.7%与97.9%,且持效性均较好、控效期均较长,药后14~50 d防效均在99.0%~100%。采用植保无人机喷施一次20%三氟苯嘧啶WG 120 g/hm^(2)对单季稻五(3)代稻飞虱主害代中龄若虫为主期表现出速效性好,药后3 d校正防效为94.0%,药后7~14 d校正防效高达99.3%~99.7%,且持效性较好、控效期也较长,药后21 d校正防效仍达94.3%,药后35 d、45 d控效均达100%。20%三氟苯嘧啶WG处理区与喷清水对照区相比,对稻飞虱主要天敌:蜘蛛数量的减少相对较安全,但对黑肩绿盲蝽数量的减少相对欠安全。【意义】研究结果可以为浙西北单季稻区推广使用三氟苯嘧啶防控单季稻五(3)代稻飞虱主害代或六(4)代褐飞虱主害代,以及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植保无人机喷施三氟苯嘧啶有效防控单季稻五(3)代稻飞虱主害代提供科学技术依据。
    • 赵敏; 徐立军; 朱霄岚; 洪美萍; 方雪勇
    • 摘要: 【目的】为明确不同杀虫剂对单季稻四(2)代、五(3)代稻纵卷叶螟兼治三代二化螟主害代的防控效果。【方法】对4种杀虫剂防治四(2)代、五(3)代稻纵卷叶螟主害代兼治三代二化螟的田间试验。【结果】每667 m^(2)36%抑食肼-茚虫威SC 70 mL、6%阿维-氯苯酰SC 40 mL、5%甲氨基阿维菌素WG10 g 3种处理对单季稻四(2)代稻纵卷叶螟以36%抑食肼-茚虫威SC 70 mL较佳,药后4 d对幼虫校正防效达80.0%,其次为6%阿维-氯苯酰SC 40 mL和5%甲氨基阿维菌素WG 10 g防效分别为66.7%和64.7%,对五(3)代稻纵卷叶螟持效性以6%阿维-氯苯酰SC较好。每667 m^(2)36%抑食肼-茚虫威SC 70 mL、6%阿维-氯苯酰SC 40 mL、12%甲维-氟酰胺ME 20 mL对五(3)代稻纵卷叶螟防效均较好,药后7 d对幼虫校正防效分别为76.9%、51.1%、60.0%,药后17 d保叶效果分别达49.3%、38.9%、59.8%,对六(4)代稻纵卷叶螟持效性以12%甲维-氟酰胺ME较好;对三代二化螟主害代兼治防效均较好,株防效分别达78.9%、100%、78.9%,但以6%阿维-氯苯酰SC为最佳。【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浙西北单季稻区四(2)代、五(3)代稻纵卷叶螟和三代二化螟主害代科学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卿清涛; 徐金霞; 周斌; 徐沅鑫; 邓国卫; 钟燕川; 张玉芳
    • 摘要: [目的]分析四川省单季稻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水平,为调整当地水稻种植规划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61-2017年四川省单季稻主产区123个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4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30年(1986-2015年)观测资料,结合四川省气候区划结果将四川省单季稻主产区划分为7个区域,确定四川省单季稻暴雨洪涝灾害敏感期(拔节期-孕穗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抽穗期-成熟期),最终根据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理论,从灾害风险的致灾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承灾体暴露度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子出发,构建四川省单季稻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指标体系,对四川省单季稻不同生育期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区划.[结果]四川省水稻暴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于暴雨日数及暴雨洪涝发生频率较高的3个区域,一是盆中丘陵区西南部,二是盆中丘陵区西北部,三是盆东平行岭谷区;低风险区主要位于四川省的南部和北部,该区域暴雨危险等级中等或偏轻,山地多,地形起伏大,当地水稻种植率低;其余地方为中等风险区.[结论]四川省水稻暴雨洪涝灾害以中、低风险区域为主,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四川三大暴雨区.
    • 花可可; 李蒙蒙; 钟成虎; 郭志彬; 王道中
    • 摘要: 为探寻沿江单季稻区高效环保的施氮方式,进行了不同用量控释掺混肥田间试验,分析单季稻-休闲种植制度下不施肥(CK)、常规施肥(NPK,225 kg/hm2)、控释等氮(CRF1)、控释减氮15%(CRF2)和控释减氮25%(CRF3)5种施肥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氮肥利用率、土壤氨氧化菌和田面水氮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NPK处理相比,CRF1、CRF2和CRF3处理均不会造成水稻减产,其中CRF2处理水稻产量、植株地上部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7.4%、10.7%、43.4%和27.2%;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是稻田土壤氨氧化菌的优势菌(占73.5% ~ 88.4%),CRF1、CRF2和CRF3处理分别较NPK处理使AOA的比例降低了13.6%、9.9%和6.0%(p<0.05),说明控释掺混肥可有效降低以AOA为主导的土壤氨氧化强度;与NPK处理相比,CRF2和CRF3处理可显著降低田面水总氮含量(降低比例分别为13.2%和24.9%)、可溶性总氮含量(10.6%和22.9%)和颗粒态氮含量(33.7%和40.6%).总之,施用控释掺混肥可提高水稻产量、减弱土壤氨氧化强度、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减少氮素流失风险,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其中以控释减氮15%(190 kg/hm2)效果最好,宜在沿江单季稻区广泛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