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制度正义

制度正义

制度正义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22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政治理论、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86篇;相关期刊179种,包括伦理学研究、四川行政学院学报、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人口学会2013年年会、2010行政法年会、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等;制度正义的相关文献由240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先光、方同义、宣杰等。

制度正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8 占比:30.79%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56%

专利文献>

论文:486 占比:68.64%

总计:708篇

制度正义—发文趋势图

制度正义

-研究学者

  • 何先光
  • 方同义
  • 宣杰
  • 屈琦
  • 李先敏
  • 豆小红
  • 贾中海
  • 刘钊
  • 唐皇凤
  • 宋增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戴激涛
    • 摘要: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社会迅速发展,促进多元主体信息交流和资讯共享,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挑战。作为数字社会公民身份的基本表征,个人信息权既是数字公民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防范和控制数字权力异化的重要工具。实现数字社会个人信息权保护的价值追求,国家立法机关应秉持作为宪法价值核心的人格尊严进行立法,明晰个人信息权的规范内涵与保护机制;行政机关应遵循权力法定原则,严格基于法律保留、公共利益和比例原则处理和使用个人信息,并建立专门的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监管机构;司法机关应通过法律适用和司法解释对被侵犯的个人信息权提供及时司法救济,填补法律漏洞,实现数字社会个人信息权保护的制度正义目标。
    • 黄玉顺
    • 摘要: 根据儒家的制度伦理学原理——“中国正义论”,一种好的治理,前提是有一个好的制度建构;换言之,制度正义是儒家治道的根本。所谓“好的制度”,即正义的制度,亦即公正、公平的制度。这里的“正义”所指的不是伦理学意义上的“行为正义”问题,而是正义论意义上的“制度正义”问题。这种制度,儒家称之为“礼”;这种制度背后的价值原则,儒家称之为“义”;这种价值原则背后的精神,即“仁”。这就是“仁→义→礼”的理论结构。其中,“义”即正义原则是其核心,包括两条正义原则:正当性原则要求制度建构必须超越“差等之爱”,追求“一体之仁”;适宜性原则要求制度建构必须适合特定时代的基本的共同生活方式。根据这样的正义原则(义),制度建构(礼)随着生活方式的转换而进行时代转换,例如宗族王权制度不适合于家族皇权社会,家族皇权制度不适合于现代社会,这就是孔子讲的“礼有损益”。这就意味着:现代性的社会治理必须以现代性的制度建构为前提。
    • 衣永红
    • 摘要: 新时代党的扶贫政策强调要实现精准扶贫,完成脱贫攻坚,这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正义理念的反贫困传统,另一方面准确把握了我国新时代贫困问题的特点,诠释了新时代党对人民主体性和社会公平性的深刻理解,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正义
    • 金德楠
    • 摘要: 社会正义是现代道德形态的价值内核。马克思主义视域中,它既作为一种解释性社会正义,具有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又作为一种以人的解放为主旨的规范性社会正义,用以评价特定的生产方式与社会制度,还呈现出视制度正义为社会正义实现方式而展开制度批判和制度革命的理论向度。社会正义内含道德属性,勾连道德发生的制度背景和价值背景,是社会制度体系与公民个体的首要美德,并展现为一系列具有规范意义的道德条目。集体德性建构路向主要有:加强社会正义建设,以制度正义建构为基础最大限度地保证道德公正;扬弃“虚幻的集体”,走向以人的解放为价值遵循的“真实的集体”;厘定集体利益边界,肯定个人利益的现实性及其对集体利益的构成性。
    • 叶赋桂
    • 摘要: 高等教育公平研究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和重复性,专注于高等教育入学公平和将学生教育成就归因为个人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从日常生活和历史经验出发,揭示高等教育公平中长期被忽视的知识平等问题.研究发现:个人正义远比制度正义重要,只有保证个人的正义感和公平体验,社会和制度正义才是可能的.要实现高等教育中人的平等,就必须先实现知识的平等.美国高等教育史的经验证明:知识和课程的民主化是现代大学的要求和本质特征,并有效地促成了高等教育公平.中国高等教育当改革知识和课程,以实现公平有质量的高等教育.
    • 廖小明
    • 摘要: 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承上启下的特定阶段,公平正义是其重要蕴含,而制度正义是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和根本保证.伴随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制度正义的价值将得到进一步彰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就是彰显制度正义的过程.在此进程中,制度正义的价值将更加显性化,主要通过促进社会和谐、规制和管控非正义现象和问题来实现,而"后全面小康社会"将通过制度正义体现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超越.
    • 李翔; 张在燕
    •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传承弘扬中外优秀文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这些精辟的论述,体现了分配正义、制度正义、生态正义、全球正义四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既展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厚情怀,又体现了以制度确保公平的责任担当;既诠释了代际公平的伦理吁求,又呈现出胸怀天下的国际视野,是个体性和人民性、柔性正义与刚性正义、国内正义和全球正义的辩证统一,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维和价值意蕴,是新时代推进公平、达至正义的现实指南和基本遵循.
    • 陈芬; 罗培英
    • 摘要: 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正义理想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种际正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代内正义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代际正义.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制度正义卓有成效:生态红线制度维系底线正义,生态补偿制度奠定分配正义,生态督察制度凸显矫正正义,但也存在不足和问题.补足非正式制度供给,中和生态资源地区分配非均衡,平衡各类发展区环保设施建设,明晰各类环保主体责任,完善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健全监管督察机制等,成为建构生态文明制度正义的可行路径.
    • 杨平; 铁镠
    • 摘要: "马克思有没有正义理论?马克思的正义观到底是什么?"考察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历史性的生成过程"可见,从纯思辨开始走向社会实践来审视和批判社会现实是马克思早期正义观发展的重要阶段.走向成熟的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论证资本主义异化的本性和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多层面的深刻批判和否定,实现了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决裂和超越,凸显了马克思正义观制度正义内核.在政治上表现为从无产阶级专政下的人民民主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在经济上表现为从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走向共产主义阶段的"按需分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要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化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制度正义的核心要义,执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价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朝着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以制度正义的全方位建构更好地推动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