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反应特性

反应特性

反应特性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24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205418篇;相关期刊144种,包括生物物理学报、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医学研究杂志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八届炼油与石化工业技术进展交流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第17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等;反应特性的相关文献由561位作者贡献,包括于洋、汤松臻、方向等。

反应特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6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05418 占比:99.91%

总计:205611篇

反应特性—发文趋势图

反应特性

-研究学者

  • 于洋
  • 汤松臻
  • 方向
  • 李裕春
  • 刘占斌
  • 冯越
  • 吴家祥
  • 黄骏逸
  • 何雅玲
  • 张轩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贺黎明
    • 摘要: 分析催化裂化柴油(LCO)加工路线及转化技术,提出催化裂化轻、重柴油分别抽出,轻柴油加氢精制后作为产品柴油;催化重柴油(HLCO)经加氢开环后,再经催化裂化反应,将部分柴油转化为汽油和液化气。通过中试实验确定了蜡油加氢原料蜡油掺炼不同比例HLCO,对蜡油加氢反应特性及产品性质的影响。工业生产运行结果表明,蜡油加氢原料掺炼10%HLCO,柴油加氢装置掺炼剩余催化裂化轻柴油,不但解决了LCO加工后路问题,而且降低了柴汽比,实现汽油和液化气增产。
    • 郭贵宇
    • 摘要: 本文主要结合不同的天气状况下高速公路驾驶员的反应特性展开了分析,通过创建虚拟的驾驶实验台和相关软件来针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来探究,高速公路驾驶员分别在雨天、白天以及夜里这三种天气下高速公路驾驶员的反应特性变化状况,最终得出高速公路行车天气会对驾驶员的反应特性造成直接影响,但是并不是对驾驶员反应特性中的全部指标都有影响,且夜间和雨天的行车天气更容易对驾驶员反应特性带来影响。
    • 陈红星; 戴源; 倪文龙; 周浩
    • 摘要: 从加速度反应谱出发,结合国内外人造地震波的主要合成方法,通过软件的拟合对比分析,研究讨论了一些参数对拟合结果的影响,并生成了与我国建筑抗震规范的标准反应谱拟合结果较好的人工地震波。还将其应用于苏州多处隧道与管廊实际工程的弹性动力时程分析中。根据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拟合的人工地震波用于时程分析,所得到的响应结果与反应谱法以及天然波分析得到的响应结果偏差较小,满足我国相应规范对时程分析的要求。
    • 冀建平; 邢亚英; 杨增林; 赵慧林; 谭成文; 熊国松; 杨华楠; 张新伟
    • 摘要: 活性材料是一种由多种类非炸药类固体物质通过一定方法制成,在加热或高速撞击条件下可以自身或与空气发生反应同时释放大量化学能的含能材料。将活性材料制成破片应用于防空、反导战斗部中可大幅提高战斗部的毁伤能力。根据二元活性材料的组成成分分类,可分为金属-氧化物(铝热剂)、金属-聚合物及金属-金属混合物等三大体系。然而,随着战斗部的应用环境越来越复杂,仅仅依靠二元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多组元活性材料的应用可以结合不同组元的优点,直接灵活地调整活性材料的特性。再通过冷压、冷喷涂、低温挤出等成型工艺与粉末球磨、坯体塑性变形等处理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对活性材料进行组织和性能调控,获得优异的综合性能。除了成分及工艺设计外,对活性材料准静态和动态反应释能机理与评估方法的研究也是推进该类材料工程应用的关键。其中对活性材料准静态反应的研究是实验室条件下研究活性材料设计、性能的关键方法,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而对活性材料动态下的反应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认识。未来活性材料要实现应用技术上的继续突破,就必须实现强度、密度和反应释能等综合性能的提升,并同时追求安全性、低成本、易于加工等目标。总之,活性材料的发展必将为破片式战斗部的发展提供重要条件。归纳了活性材料的研究进展,分别对活性材料的不同体系特点、制备工艺、释能反应机理等进行介绍。分析了活性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宋吉娜; 王君成; 岳雯
    • 摘要: 以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EfOM)为考察对象,研究了EfOM与铝盐混凝剂的反应特性及混凝过程中EfOM组分的变化。通过不同投药量下COD和TOC的去除效果比较确定氯化铝混凝剂的最佳投药量为11 mg/L。在此投药量下进行混凝实验,结合原水和混凝水的1H NMR、三维荧光光谱和分子质量分布分析可得:混凝过程中,脂肪族和芳香族的有机物很容易被混凝去除,而消毒副产物的前驱体只能被部分去除;原水中低激发区蛋白类物质荧光强度高于高激发区蛋白类物质,混凝对低激发区蛋白类物质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基本不会改变高激发区蛋白类物质的分子质量分布。铝盐和EfOM络合时有2个结合位点,分别位于203 nm和350 nm,二维紫外相关光谱揭示了铝盐混凝剂和EfOM结合位点的络合顺序,络合首先发生在较长的波长(350 nm)位点,其次是较短的波长(203 nm)位点。
    • 刘晓叶; 钱刚
    • 摘要: 对由1,4-环己二酮-2,5-二甲酸二甲酯(DMSS)经芳构化法制备2,5-二羟基对苯二甲酸(DHTA)过程中涉及到的两步反应:DMSS与双氧水反应生成2,5-二羟基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DHT)(反应Ⅰ)和DMDHT水解生成DHTA(反应Ⅱ)进行了热力学分析。采用Constantinou-Gani和Rozicka-Domalski基团贡献法计算了芳构化法合成DHTA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化合物的热力学参数,并计算得到了两步反应的焓变、Gibbs自由能变以及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反应Ⅰ是放热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均小于0且平衡常数非常大,该反应可以自发进行且反应完全;反应Ⅱ是吸热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大于0且平衡常数较小,反应无法自发进行。基于热力学计算的结果,进一步考察了工艺参数对芳构化法合成DHTA反应特性的影响,得到了较优的工艺条件:反应Ⅰ温度为105°C,反应时间为55 min,H_(2)O_(2)滴加速率为18 mL/h;反应Ⅱ温度98°C,反应时间50 min。
    • 赵修臣; 关紫阳; 熊杰; 白猛; 王晓强; 李明亚
    • 摘要: 采用直接氢化法制备了氢化铈,利用硬脂酸(SA)对氢化铈进行表面安定处理.使用XRD、SEM等方法对氢化产物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利用 DSC 研究了不同氧平衡的氢化铈与高氯酸铵(AP)复合活性材料的反应温度及反应热值.运用 TG-MS 和 XRD手段对复合活性材料的反应产物进行了检测,并初步分析了氢化铈与AP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氢化铈为面心立方结构的 CeH2.73 .安定性处理后,氢化铈表面形成一层完整的、油腻质感的包覆膜,显著提高了其在空气中的稳定性.零氧平衡的复合活性材料具有最佳的反应放热性能,其反应热值为3 630 J·g-1 .
    • 赵修臣; 关紫阳; 熊杰; 白猛; 王晓强; 李明亚
    • 摘要: 采用直接氢化法制备了氢化铈,利用硬脂酸(SA)对氢化铈进行表面安定处理。使用XRD、SEM等方法对氢化产物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利用DSC研究了不同氧平衡的氢化铈与高氯酸铵(AP)复合活性材料的反应温度及反应热值。运用TG-MS和XRD手段对复合活性材料的反应产物进行了检测,并初步分析了氢化铈与AP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氢化铈为面心立方结构的CeH 2.73。安定性处理后,氢化铈表面形成一层完整的、油腻质感的包覆膜,显著提高了其在空气中的稳定性。零氧平衡的复合活性材料具有最佳的反应放热性能,其反应热值为3630 J·g-1。
    • 洪家乐; 曲大义; 贾彦峰; 王韬; 黑凯先
    • 摘要: 跟驰驾驶中驾驶员的反应强度对跟车安全有着重要影响.根据车辆跟驰理论,介绍了驾驶员对不同车距的反应特性,建立了2种基于驾驶人对车间距反应影响的车辆跟驰模型.利用MATLAB仿真分析了驾驶员反应强度对汽车跟驰行驶安全性的影响,并对跟驰车辆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微观与宏观层面的交通流稳定性分析,从微观角度可以发现车辆跟驰的速度与车间距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从宏观角度可以观察到交通波的形成.结果表明,当反应强度达到0.60时,微观上车辆在跟驰中容易发生追尾危险,宏观上交通震荡加剧,交通流开始失稳.
    • 任加祺; 冯国红
    • 摘要: 本文针对不同行车天气对驾驶员反应特性的影响展开研究,通过建立虚拟驾驶实验台以及SPSS等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研究在白天、雨天、夜间三种不同行车天气下,驾驶员驾驶前后反应特性的变化情况,得出了行车天气会对驾驶员的反应特性造成显著影响,但并非对其反应特性的所有指标都有影响以及夜间和雨天等行车天气更易对驾驶员的反应特性产生影响等结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