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张爱玲亲密关系的心理传记学研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6h】

张爱玲亲密关系的心理传记学研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代理获取

目录

1 选题缘起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张爱玲

2.1.1 张爱玲家庭及生平介绍

2.1.2 张爱玲研究现状

2.2 亲密关系研究综述

2.2.1 亲密关系的概念界定

2.2.2 影响亲密关系的因素

2.3 心理传记学概述

2.3.1 心理传记学的概念界定

2.3.2 心理传记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2.3.3 心理传记学研究对象

2.3.4 心理传记学研究模型

2.3.5 心理传记的资料筛选原则

2.3.6 研究材料

3 理论工具

3.1 客体关系理论和依恋关系理论

3.2自我同一性理论

3.3 自卑理论

3.4 原型理论

4 张爱玲亲密关系的心理传记学分析

4.1 解读张爱玲的亲密关系

4.1.1 张爱玲的亲子关系

4.1.2 张爱玲的婚恋关系

4.1.3 晚年断绝一切关系

4.2 关系创伤影响张爱玲的亲密关系

4.3 张爱玲创伤后行为变化

4.3.1焦虑回避型依恋

4.3.2人格特征的改变

4.3.3弃子原型

4.4 文学创作——疗愈“创伤”

5 张爱玲亲密关系研究对心理健康工作的启示

5.1 本研究对研究者自我人格完善的启示

(1)初遇张爱玲

(2)亲密关系的“重建”和“分离”

(3)自我疗愈之旅:得益于文学和心理学的力量

5.2 本研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启示

5.2.1 早期亲子关系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5.2.2 如何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6 结论

7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