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1国际暨全国第十一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
2011国际暨全国第十一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

2011国际暨全国第十一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11-09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

会议文集:2011国际暨全国第十一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V形切口在腮腺区肿物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评价其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1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头颈外科就诊的32例腮腺肿物患者,采用V形切口切除肿物及部分或全部腺体,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结果:采用V形切口切除腮腺肿物及部分或全部腺体的手术时间为0.5h~1.5h,术中出血约10ml~80ml。32例患者中仅4例患者出现暂时性面瘫,无1例出现永久性面瘫。6例患者术后出现积涎或涎瘘,经加压包扎后症状消失。患者术后切口恢复良好、隐蔽,患者满意度100%。结论:腮腺区良性肿物切除术中采用V形切口可行,美观效果好,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的相关临床等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例舌鳞状细胞癌的长期随访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频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临床病理指标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曲线比较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取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全组患者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6.5%、65.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是否越过中线、舌外是否侵犯,组织学分级、分期、淋巴结转移、局部复发,治疗方式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局部复发是影响舌鳞状细胞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P<0.05)。结论:影响舌鳞状细胞癌预后的主要要因素是分期、组织学分级、局部复发。
  • 摘要:目的:探索内镜辅助下采用耳后切口实施腮腺手术的可行性及其适应症。方法:从耳垂后沿耳后沟向上约2~2。5cm,再弧形转向后下方至乳突部,后不超过发迹,最低处不低于耳垂水平,切口总长度约4~5。5cm,用针状长电刀于腮腺浅筋膜深面翻瓣,拉钩悬吊、建立稳定的手术空间,配合内镜辅助,从乳突尖水平上0。5~1cm,乳突与外耳道软骨夹角中线处分离解剖出面神经总干,然后根据肿瘤部位及大小顺行法解剖面神经各支,超声刀凝闭血管及腮腺分支导管,完成肿瘤切除。结果:8例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无中转手术,术后病理报告混合瘤5例,腺淋巴瘤3例,随诊9月~36个月,平均13个月。1例有暂时性下颌缘支损伤,3例出现涎腺漏,全部病例耳大神经损伤,无出现Frey综合征。结论:耳后切口内镜辅助下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适用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切除,切口隐蔽,颈面部无瘢痕,美容效果好;是功能性腮腺手术,手术创伤小,术区无凹陷,外观保持良好,是一种较好结合微创与功能性保留的腮腺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报道应用带腹壁下动静脉的腹膜皮瓣修复面颊洞穿性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先对口颊鳞癌和面颊恶性黑色素瘤作联合根治术,再行腹膜皮瓣修复创面,该瓣包括脐旁皮瓣,腹直肌后鞘,腹膜及腹壁下动静脉,皮瓣大小为8cm×5cm-9cm×6cm。结果:临床应用3例术后皮瓣成活,有一例腹膜远端约2cm×1cm大小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结论:腹膜皮瓣是一种新的修复面颊部洞穿缺损的手术方法。
  • 摘要:参考相关文献,综合性报道种子细胞、生物材料及组织工程骨替代被修复重建组织的研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 摘要:目的:探讨PI3K/mTOR信号通路参与调控Tb3.1人舌鳞状细胞癌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分子机制。方法:实验分5组:①空白对照组;②20ng/ml EGF组;③20ng/ml EGF+200nM/L雷帕霉素组;④20ng/ml EGF+20μM/L LY294002组;⑤20ng/ml EGF+200nM/L雷帕霉素+20μM/L LY294002组。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加入抑制剂后Tb3.1细胞的形态变化;划痕实验检测加入抑制剂后Tb3.1细胞迁移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加入抑制剂后Tb3.1细胞的E-钙粘蛋白(E-cadherin)、β-连环蛋白(β-catenin)、波形蛋白(Vimentin)、p-Akt/Akt和p-mTOR/ mTOR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加入抑制剂后E-cadherin、β-catenin、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划痕实验显示EGF处理的细胞迁移能力增强,加入雷帕霉素和(或)LY294002后细胞的迁移能力减弱;蛋白印迹结果显示EGF处理的细胞Vimentin、p-Akt和p-mTOR的表达增加,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减少,用雷帕霉素和LY294002处理后,细胞不在受EGF的影响;雷帕霉素和LY294002联合应用时细胞的形态恢复为上皮性;免疫荧光显示EGF能够使E-cadherin几乎不表达,β-catenin进入核内,Vimentin表达增加,而雷帕霉素和LY294002能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蛋白的表达,并且二者的联合作用更明显。结论:雷帕霉素和LY294002能够抑制Tb3.1人舌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并为探索PI3K/mTOR信号通路调控人舌癌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 摘要:目的:分析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探讨其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及强化特征。结果:(1)男3例,女7例,其中50~59岁女性6例(60.0%);(2)10例共12个病灶,9例单发,1例单侧3个病灶;(3)病灶位于浅叶者10个,2个病灶跨深浅两叶;(4)病灶最大径均<3cm,其中<1cm者4个,1~2cm者5个,>2cm者3个;(5)所有的病灶边界均清楚;病灶边缘光整者11个,不光整者1个;(6)病灶内密度均匀者3个,其中2个见于<1cm的病灶;病灶中央规则囊变者3个,不规则囊变者6个;其中5个病灶囊变区>50%;(7)增强后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强化幅度≥40HU。结论:病灶较小、单发、位于腮腺浅叶、边界清楚、边缘光整、病灶易囊变及强化明显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较为特征性的CT表现,认识这些CT表现结合患者性别、年龄有助于做出正确诊断。
  • 摘要:近年头颈肿瘤在基础及临床研究上均取得较大进展,特别是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与口咽癌的关系、喉癌及下咽癌喉功能保留的研究、头颈肿瘤的一期修复、头颈肿瘤的微创手术、调强适形放疗等,做为近年研究热点,HPV感染的口咽癌正逐渐做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头颈鳞癌为我们所认识,而喉癌和下咽癌的喉功能保留方面特别是靶向药物的使用一直是国际研究的热点,国内外的治疗经验存在一定差异;头颈肿瘤的一期修复及重建取得长足进步,下面就以上三个研究热点进行探讨。
  • 摘要:目的:评价泰欣生联合放疗治疗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晚期鼻咽癌患者分为单纯放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总剂量70Gy。联合治疗组同时给予泰欣生治疗,剂量为100mg/次,静脉滴注,每周给药1次。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治疗组的完全缓解率及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5)。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放疗组不良反应相似。结论:泰欣生联合放疗治疗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好,与单纯放疗组比较并未出现不良反应的增加,临床耐受性好。
  • 摘要: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高表达是头颈部鳞癌的主要特点之一,其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尼妥珠单抗(泰欣生)是一种抗EGFR的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由EGFR介导的下游信号传导通路和细胞学效应,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泰欣生联合同步化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的临床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13例未经治疗过的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先行2-3周期TPF方案(多西紫杉醇75mg/m2 d1+顺铂25mg/m2 d1~3+氟尿嘧啶600mg/m2 d1~5)诱导化疗,休息3周后行泰欣生联合顺铂方案化疗(泰欣生的给药方法:放疗前一周200mg静脉滴注,放疗同时100mg静脉给药,每周一次;顺铂的给药方法:放疗同时30mg/m2,每周一次,共用6周)同步调强放射治疗(IMRT),按RESIST标准评价疗效,按CTC AE3.0毒性反应评价标准评价治疗毒性。结果:全部13例患者,CR7例(54%),PR6例(46%),SD1例(7.5%),总有效率(CR+PR)92.3%,主要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和口腔黏膜炎,有1例出现轻度(Ⅰ度)皮疹。结论:泰欣生联合顺铂方案化疗同步调强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近期疗效确切,毒性反应并未因泰欣生的联合而增加,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 摘要:目的:对临床中耳癌误诊误治进行探讨。方法:以两例中耳癌错误诊断错误治疗的实际病例进行了介绍,并对患者的真实病情及时治疗。结果:结果手术治疗,患者恢复情况良好。结论:中耳癌是发生在中耳和乳突区的少见恶性肿瘤,病理上以鳞癌最常见。多为原发,亦可继发十外耳道、耳廓或鼻咽癌。由于发病率低,文献报道较少,医生常对此部位的早期肿瘤警觉性不高,很容易导致误诊误治。临床遇下列情况应高度警惕中耳癌:1.中耳或外耳道内的肉芽、息肉样组织及乳头状瘤经切除后很快复发;2.耳内有较多血性分泌物;3.漫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突然出现面神经麻痹或疼痛。对可疑病例及时活检,如病理活检数次阴性但临床怀疑中耳癌者,应及早手术探查,术中需行冷冻切片病理检查决定术式。
  • 摘要:近年头颈肿瘤在基础及临床研究上均取得较大进展,特别是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与口咽癌的关系、喉癌及下咽癌喉功能保留的研究、头颈肿瘤的一期修复、头颈肿瘤的微创手术、调强适形放疗等,做为近年研究热点,HPV感染的口咽癌正逐渐做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头颈鳞癌为我们所认识,而喉癌和下咽癌的喉功能保留方面特别是靶向药物的使用一直是国际研究的热点,国内外的治疗经验存在一定差异;头颈肿瘤的一期修复及重建取得长足进步,本文就以上三个研究热点进行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cN0PTC患者肿块大小、位置、B超、CT以及肿块个数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166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cN0PT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在对于PTC诊断的准确率上,B超明显高于CT,P<0.01;(2)。在原发灶B超表现上,有、无微小钙化组间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上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原发灶肿块个数上,1个组与≥2个组间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上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可能本组资料中≥2个组病例数较少,存在一定的偏差;(4)。按肿块位置分组,上极组与中、下极组间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上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下极组间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上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按肿块大小分组,Ф≤0.5cm组与其他三组间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上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Ф>2cm组与1cm<Ф≤2cm组间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上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PTC的诊断率上,B超的准确率明显高于CT。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上,根据肿块位置,肿块位于中部与下极组明显高于上极组;根据肿块大小,Ф≤0.5cm组明显低于Ф>0.5cm组,1cm<Ф≤2cm组明显低于Ф>2cm组。
  • 摘要:微创是本世纪外科发展的大趋势,甲状腺手术的微创化发展也是业界关注的热点。内镜为术中观察提供了新手段,超声刀亦使得临床操作发生了深刻改变。然而,内镜和超声刀只是工具。要想用之实现微创手术,还须有个切实可行的操作平台。 Miccoli术式(Minimally invasive video-assisted thyroidectomy, MIVAT)是甲状腺外科史上首个以微创为目的的内镜手术。其基本设计符合颈部解剖实际,也与传统手术操作框架相近。问题是手术学研究滞后。由于既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腔室,也没有形成一套与操作框架相匹配的完善观察操作技术,临床运用困难,而且欠安全。为了提高术式的实用性,笔者单位保留其框架设计不变,从器械方法入手,通过磨合式尝试运用,对应用技术层面进行了系统的适应性改造与创新。本文介绍相关研究进展情况,并拟就相关技术进展及其随之而来操作方式改变作一重点讨论。
  • 摘要:手术和放疗仍是目前头颈部鳞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越来越多的研究中有化疗的参与,化疗在头颈部鳞癌的治疗中不再局限于姑息治疗,在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辅助化疗、晚期患者的姑息化疗以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方面均取得一定的进展。头颈部癌的诱导化疗主要选择局部晚期的病例,药物选择均首推以顺铂(DDP)为主的联合化疗,以DDP+5FU(氟脲嘧啶)联合方案应用最为广泛。2002年的Meta研究表明,PF方案诱导化疗能提高5年生存率5%(P<0.01)。含PTX或TXT的诱导化疗方案的II、III期临床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摘要:恶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嵴的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为高度恶性,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2%,在恶性肿瘤死亡病例中约占1%,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转移早而广泛,是一种临床上治疗颇为棘手的恶性肿瘤。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主要分为粘膜恶性黑色素瘤和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两大类。头颈部粘膜恶性黑色素瘤(Mucosal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Head andNeck)占全身恶性黑色素瘤的22 %-32 %,较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侵袭性强、恶性度高、易误诊、预后差,初诊时有大约20%-40%患者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本文就以头颈部粘膜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原因、临床诊断以及临床治疗作一综述。
  • 摘要:甲状旁腺肿瘤除具有侵袭性生长及转移特性外,尚能自主分泌甲状旁腺激素,是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主要原因,其中腺瘤最常见,约占80~90%,甲状旁腺癌者则占甲状旁腺肿瘤的1~5 %。资料表明,甲状旁腺癌易术后复发,部分患者甚至可侵犯气管、喉、食管和咽部等器官。一旦复发肿瘤侵犯上消化呼吸道,手术难度将显著增加。国内外对甲状旁腺癌复发的再手术治疗报道均较少,对侵犯上消化呼吸道的复发性甲状旁腺癌报道更是罕见。本文分析了6 例外院术后复发并侵犯上消化呼吸道的甲状旁腺癌的临床治疗,现就其可能的复发原因和再手术疗效作了总结。
  • 摘要:目的:评估甲状腺手术中自体移植甲状旁腺的功能。方法:1、检测120名未行手术的志愿者的双侧肘部头静脉血清甲状旁腺素值。2、对34名甲状腺手术中无法保留甲状旁腺的患者进行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其中1例移植4枚,3例移植2枚,其余30例均移植一枚。术中将经冰冻病理证实的甲状旁腺移植于非正力手侧距肘部约6-7CM处的肱桡肌肌腹内,于手术当天、术后第3日、7日及术后2个月检测患者双侧肘部头静脉血清甲状旁腺素,进行对比,以明确所移植甲状旁腺是否具有功能。结果:1、120例未行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患者的双侧头静脉甲状旁腺素差值的绝对值为1.19±0.98 pg/ml,极大值为4.52pg/ml,本研究以极大值的2倍即9.04 pg/ml作为评估受试者双侧头静脉甲状旁腺素差值有效的标准。2、34例受试者双侧头静脉甲状旁腺素的差值以大于9.04pg/ml差值为有效标准,术后2个月其有效例数为26例,有效率为76.5%。结论:自体移植甲状旁腺的功能大多数是有效的,因此在甲状腺手术中对已经游离或严重缺血的甲状旁腺进行自体移植是保留甲状旁腺功能的有效方法。
  • 摘要: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上颌窦鳞癌的发病率低,本文旨在分析上颌窦鳞癌的复发因素、预后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并探讨颈淋巴结阴性的上颌窦鳞癌的颈部治疗。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5年1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97例具有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诊资料的上颌窦鳞癌,97例病例的发病年龄16~76岁,中位年龄54岁;其中男性71例,女性26例,男女之比为2.73:1;所有病例均按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2002年上颌窦恶性肿瘤的TNM分期重新进行分期,其中T3期13例,T4期84例。鳞癌病理分级:Ⅰ级15例,Ⅱ级30例,Ⅲ级52例。本组资料分手术治疗组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组,其中手术治疗组分为单纯手术组、手术+术后放疗组和术前放疗+手术组。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51例(52.6%)出现复发,其中原发灶复发32例,占62.75%,单纯颈部复发者仅8例,占15.7%。手术治疗组和非手术治疗组的复发率分别为42.9%,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4)。多因素分析表明:复发、淋巴结转移和手术治疗是影响上颌窦鳞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P<0.05);即出现复发、有淋巴结转移和非手术治疗者预后差。结论:手术治疗、颈淋巴结转移和复发是影响上颌窦鳞癌预后的独立因素。上颌窦鳞癌预后较差,建议采取手术治疗为主,术后辅以放疗的综合治疗。对于颈淋巴结阴性的患者,不推荐行颈部预防性治疗。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2003.3-2010.3山东省立医院耳鼻咽喉科手术治疗的12例颈部Shambl in III型副神经节细胞瘤,总结在肿瘤彻底切除和颈总、颈内动脉保留方面的手术要点。方法:12例颈部副神经节细胞瘤中,恶性1例,良性11例,最大直径10.7cm,最小者4.2cm。左颈4例,右颈8例。均于全麻下行颈侧入路肿瘤切除术。结果:12例均完整切除肿瘤,颈总和颈内动脉得以保留,其中5例颈总和颈内动脉完整保留,7例在颈动脉分叉处破裂,予以缝合修补。1例恶性副节瘤术后放疗60GY,均无复发。术后无大出血、昏迷、偏瘫或肤体运动障碍等严重并发症,4例患者术后出现同侧声带永久性麻痹,2例出现一过性同侧声带麻痹,5例术后出现暂时性的吞咽功能障碍。8例术中输血2u-l0u红细胞,200m1-600m1血浆不等。结论:逐步阻断肿瘤血供,仔细止血,首先显露肿瘤包绕较薄处的颈内和颈外动脉壁,逐渐解剖出颈内动脉,结扎颈外动脉,最后处理颈动脉分叉背侧是手术的基本要点。细致准确的手术助手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摘要: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各危险组的划分及其与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514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借助于单和多变量分析确定有意义的预后因素,再根据这些因素将患者分成低、中和高三个危险组。应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出各危险组患者以及各预后因素所表现出来的生存曲线。结果:长期生存率在低、中和高危组分别为98.3%、83.6%和42.9%。在低危组和部分选择出来的中危组病人仅做腺叶及峡部切除,而在高危组及部分选择的中危组病人则做较广范围切除,术后再辅以内或外放射治疗。结论:将分化型甲状腺癌分成三个危险组并借以制定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是十分正确的。
  • 摘要:目的:探索放射性颞骨骨坏死的有效治疗方案,为今后的治疗提供经验。方法:为了指导临床治疗,对放射性颞骨骨坏死提出新的分型标准;并回顾性分析了27例广泛性放射性颞骨骨坏死的治疗,其中手术治疗15例,非手术者12例。结果:15例接受手术者中3例于术后1年多死于颈内动脉破裂大出血,1例术后4年死亡,死因不详。2例失访。9例生存者中,1例术后随访8年,1例4年多,4例2-3年,1例1年以上,1例9个月,1例4个月。手术以Ⅲ型疗效最好、V型及Ⅳ型中病变未累及颈内动脉者疗效好,以Ⅳ型中病变累及颈内动脉者术后生存率较低。12例未接受手术者中2例死于颈内动脉破裂大出血,余10例追踪观察表明骨坏死范围均有不同程度扩大、加深和反复感染,1例颈内动脉裸露者随时有致死性大出血的可能。结论:新分型标准对病变的定位诊断更明确,在临床治疗中有指导意义。保守治疗对控制广泛性放射性颞骨骨坏死疗效不满意,而手术对控制、改善病情有显著疗效,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手术后骨坏死仍有可能缓慢发展,因此对患者术后的长期追踪观察仍很有必要。
  • 摘要:多形性腺瘤是一个无痛,无自觉症状,缓慢生长的良性肿瘤。主要发生于涎腺,其中以腮腺最为多见,其次为腭部小涎腺及颌下腺,少数发生在面颊、鄂扁桃体,泪腺和甲状腺。异位的甲状腺多形性腺瘤极为少见,目前为止国际范围仅有2例报道。本文报道一例甲状腺峡部多形性腺瘤侵入气管的罕见病例。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刀在胸骨后甲状腺肿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0年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21例胸骨后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均在超声刀配合下经颈部切口切除胸骨后甲状腺肿,均痊愈出院,无一例死亡。并发喉返神经暂时性损伤及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各1例,无术后出血、呼吸困难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超声刀行经颈部切口入路胸骨后甲状腺肿切除术,可以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少,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摘要:目的:甲状腺术中观察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探讨避免因显露而造成医源性喉返神经损伤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研究我院胃肠与甲状腺外科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同时显露双侧喉返神经的1642例甲状腺手术的病历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显露双侧喉返神经,发现右侧2条“非返性喉返神经”。左侧喉返神经主干位于甲状腺下动脉之前、之后和动脉分叉之间的比例分别为27.2%(446/1642)、41.7%(684/1642)和31.2% (512/1642);右侧分别为20.2%(331/1642)、43.4%(712/1642)和36.4%(597/1642)。医源性损伤8例,永久性损伤3例,暂时性损伤5例。神经减压11例,半年内神经功能恢复7例。结论:尽管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不恒定,但经验丰富、熟悉喉返神经解剖特点的医师,术中耐心的显露辨认和保护可避免喉返神经的医源性损伤。
  • 摘要: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是甲状旁腺增生、腺瘤和腺癌等引起的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过多,导致钙、磷和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性疾病,表现为骨吸收增加的骨骼病变、肾结石、高钙血症和低磷血症。该病在我国较少见,而且临床表现复杂,故常被误诊,造成治疗延误。本组3 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以昏迷为首发症状就诊,由于救治及时,最终转危为安。
  • 摘要: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清扫在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3例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同时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标本常规送病理检查。结果: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率34%。淋巴结阳性与原发灶大小、患者年龄无相关性(P>0.05)。153例均无喉返神经损伤、永久性低钙抽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应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 摘要:背景与目的:EGFR在头颈部鳞癌中高度表达,与预后相关。西妥昔单抗(Cetuximab)是一种特异性阻断EGFR的单克隆抗体。本研究观察西妥昔单抗联合放化疗治疗晚期头颈部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7.11 -2010.5经病理证实的26例晚期头颈恶性肿瘤患者,接受了西妥昔单抗联合放化疗治疗。治疗方案:西妥昔单抗静滴给药,首剂400mg/m2,后续剂量为250mg/m2,每周1次,连用5-12周。其中23例患者接受了放疗,原发灶剂量为60-74.25Gy,转移淋巴结为60-72Gy。18例患者接受了化疗,方案为PF或TPF。结果:评估患者近期疗效和急性副反应。所有患者在治疗后3月时进行疗效评价:CR65.4%(17/26),PR15.38%(4/26),SD11.5%(3/26),PD3.8%(1/26),术后无法评价疗效1例。其中19例初治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中,CR73.7%(14/19),PR15.7%(3/19),SD5.3%(1/19),PD5.3%(1/19);7例复发或转移的患者中,CR42.8%(3/7),SD28.6%(2/7),PD28.6%(2/7)。治疗中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口咽粘膜炎和舌粘膜炎以及西妥昔单抗特异性痤疮样皮疹。26例患者均完成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随访中5例PD,TTP为4-22个月,中位数为7个月,生存时间4-33个月,中位数为11个月。10例初治鼻咽癌患者无一出现转移或复发。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放疗和/或化疗治疗晚期头颈恶性肿瘤,近期疗效满意,痤疮样皮疹为药物特异性副作用,未出现影响治疗进行的严重特异性副反应。
  • 摘要:研究背景及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9)的作用是降解细胞基底膜,已被证实在多种肿瘤中呈阳性表达,并与肿瘤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上颌窦鳞癌恶性程度高,容易侵犯周围组织与器官,治疗后易复发,而且生存率低。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MMP-9在上颌窦鳞癌的表达,探讨其与上颌窦鳞癌的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关系。资料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上颌窦鳞癌和30例上颌窦黏膜慢性炎症的MMP-9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MMP-9表达与上颌窦鳞癌的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MMP-9在上颌窦鳞癌和上颌窦黏膜慢性炎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和13.3%,MMP-9在上颌窦鳞癌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慢性炎症( P<0.001)。MMP-9在上颌窦鳞癌中阳性表达组和阴性组的复发率为别为51.4%,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4)。多因素分析显示复发、手术治疗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上颌窦鳞癌的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MMP-9在上颌窦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上颌窦黏膜慢性炎症,提示MMP-9可能在上颌窦鳞癌的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上颌窦鳞癌中MMP-9的表达仅与复发有关。MMP-9阳性表达者其复发率更高,预后更差,但MMP-9的表达并不是上颌窦鳞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 摘要:目的:评估索拉非尼、脂质体阿霉素及两者联合应用治疗甲状腺低分化癌裸鼠移植瘤的疗效。方法:用脂质体阿霉素和索拉非尼治疗甲状腺低分化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评估两种药物的疗效。结果:利用索拉非尼和脂质体阿霉素对甲状腺低分化癌模型进行化疗,效果明显,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单药脂阿组、索拉非尼组、低量联合组、中量联合组、高量联合组化疗结束后的最终体积分别为1274.13±393.76mm3、1060.00±469.05mm3、726.76±488.22mm3、451.54±97.75mm3、518.37±164.44mm3、310.51±210.53mm3和228.44±129.21mm3,瘤重分别为1.13±0.42g、0.91±0.39g、0.78±0.45g、0.55±0.17g、0.52±0.19g、0.34±0.21g和0.19±0.09g,单药脂阿组、索拉非尼组、低量联合组、中量联合组、高量联合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0.8%、40.8%、42.3%、62.9%和72.6%,高量联合组抑瘤率除与中量联合组无差异外( P=0.357)均高于其余各组,中量联合组优于单药脂阿组( P=0.001),而与索拉非尼组无差异( P=0.192)。各治疗组平均瘤重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 P<0.05)。各治疗组均无实验鼠死亡,高量联合组实验鼠体重在治疗过程中较其余各治疗组有明显减轻( P<0.05)。结论:脂质体阿霉素和索拉非尼无论单药还是联合应用对本例甲状腺低分化癌移植瘤模型均有明显的抑瘤作用,中量联合疗效明显且副作用小。
  • 摘要:目的:研究甲状腺癌临床特点,探讨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5月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手术治疗87例甲状腺癌病例的临床表现、甲状腺超声检查、甲状腺细针穿刺检查、核素扫描、术中冰冻、常规病理等资料。结果:87例甲状腺癌患者男性11例,女性67例,乳头状癌77例,滤泡性癌9例,髓样癌1例,B超检查低回声结节46例(52.9%);结节内伴有钙化48例(55.2%);结节边界不清41例(47.1%);结节形态不规则43例(49.4%);囊实性结节29例(33.3%)。等回声9例(10.3%)。甲状腺包块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甲状腺肿瘤,倾向于癌58例(66.7%)。65例核素扫描患者。ECT检查结果提示“冷结节”58例(89.2%);凉结节5(7.69%)例;热结节2例(3.07%)。结论:甲状腺癌好发女性,乳头状甲状腺癌多见,甲状腺高分辨率超声检查、甲状腺细针穿刺检查、核素扫描对甲状腺癌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对于难于确诊病例应予手术治疗进行病理确诊。
  • 摘要:目的:总结CBT的手术配合经验。方法:对本院2006-2009年间实行的4例CBT手术做好心理护理、物品和器械准备、术中密切配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结果:本组病人术中出血100ml-600ml,术中输血0ml-400ml,术后复苏过程顺利,意识清醒,安返病房。结论:手术室护士正确、熟练、高质量的护理配合可使手术过程顺利,既是抢救成功的保障,又是手术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 摘要:目的:18 例颈动脉体瘤切除手术不同术式的配合体会。方法:以18例颈动脉体瘤患者为例,对18例患者进行术前检查,并根据患者情况分别进行手术治疗。结果:15例均手术切除,术中出血100-1000m1;术中行输血9例,输入300-1600m1。术中神经损伤5例,术后出现声音嘶哑,伸舌偏斜,Hornery征;术后脑栓塞1例,考虑术中管壁血栓脱落所致,经积极治疗好转。术后诊断:良性14例,恶性1例。结论:手术室护士应熟悉颈动脉体瘤的不同手术方式和手术不骤,做到心中有数、才可有条不紊的进行手术配合。手术室护士预见性的提前准备好器械和物品,与手术医生配合默契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的并发症,保障手术的成功;督促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前两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相对短些,后两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较长,注意术中每隔3h抗生素的追加,往往术后感染也是导致血管重建手术失败的原因,手术结束搬运时注意颈部的固定和制动。
  • 摘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头颈鳞状细胞癌的阳性率约60%~80%,其对放、化疗抗拒,表达水平与预后呈负相关。EGFR高表达的肿瘤通常对化疗相对敏感,而肿瘤对化疗的抗药则与其生长信号的降低有关。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显示,西妥昔单抗可抑制过度表达EGFR的肿瘤细胞的增殖。目前大量临床研究显示,爱必妥联合放疗治疗局部晚期SCCHN(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以及铂类治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SCCHN疗效良好。
  • 摘要:通过总结作者多年带教医学院校实习生的经验,研究总结出如何在医院教好医学院校实习生的策略和方案,为中国医学教育质量的提高贡献力量,这8条策略和方案,特别是,建立国家统一的法规,来保障医院带教医学生临床实习,值得参考和利用。
  • 摘要:目的:总结一种早期诊断癌症新方法的方案,以利于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及预防。方法:根据当今肿瘤研究成果,设计一种新的癌症早期诊断方法的方案。结果: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抗一种正常抑癌基因所产生的蛋白质抗体,如: Rb蛋白质和p53蛋白质,通过亲和层析,分别和放射性同位素元素标记的病变标本的Rb蛋白质和p53蛋白质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分别测定4次抗原抗体反应的Rb蛋白质和p53蛋白质的放射性强度,而不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的Rb蛋白质和p53蛋白质则不能被测定,从而判断Rb蛋白质及其基因和p53蛋白质及其基因的结构及功能异常,由此来早期诊断癌症。结论:目前,肿瘤学研究的成果认为,Rb和p53蛋白质及其基因发生异常改变是引起癌症的起始原因,因此,本文作者设想通过放射性同位素、免疫学等方法来测定病人病变组织Rb和p53蛋白质发生异常的改变,从而确诊病人此处病变已经发生极早期癌变或早期癌变,达到早期手术治愈治疗和预防的目的。这种临床应用方法理论上来说非常有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及应用于临床和推广及预防。但在临床应用之前,需要通过大量精确的实验室研究,从而确定各实验阶段的剂量标准,同时,应同数字化电脑化等高科技相结合,制成一个高精密的仪器,来实行此种科学快速早期癌症的诊断。Rb基因和p53基因及其所表达的蛋白质是否发生异常改变检测后,就可以根据检测结果来指导临床进行早期治愈治疗或作观察及预防治疗,其判断方法如下:①若Rb基因和p53基因及其所表达的蛋白质全部发生异常改变,就可以进行早期手术治愈治疗。②若仅Rb基因或p53基因及其所表达的蛋白质发生异常改变,就可以作临床重点观察及重点预防治疗,同时定期复查。③若Rb基因和p53基因及其所表达的蛋白质全部未发生异常改变,只作临床观察及一般预防治疗。本研究方法适用于对食管癌、胃癌、乳腺癌、小细胞肺癌、直肠癌、结肠癌、骨肉瘤等癌症的早期诊断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及预防。依照上述实验方案,其它抑癌基因及其所产生的蛋白质,当必要时,也可以测定。另外,本方案的研究方法也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她用抗原抗体免疫反应的方法,来探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是否发生异常改变,从而探测相应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是否发生异常改变,她是一种新的、简单的和特殊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 摘要:本文对中国头颈肿瘤医院的专业医师的分布情况进行了介绍,对头颈肿瘤的病因学以及治疗学进行了阐述。并对我国头颈肿瘤医学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 摘要: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华南地区发病率最高。鼻咽癌的发病因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EB病毒感染,遗传因素,进食腌制食物和居住受污染空气的环境等有关。目前EB病毒DNA检测可以作为鼻咽癌预后的预测因子。鼻咽癌的诊断包括临床症状如头痛、鼻塞、鼻衄、涕血、耳鸣、听力下降,及体征如颈部淋巴结肿大,鼻咽部新生物,颅神经症状等;影像学检查,EB病毒检查及病理诊断。而治疗前的检查包括鼻咽MRI或CT(推荐MRI),血清VCA-IgA或EB病毒DNA检查,对III、IV期患者骨扫描,常规B超肝脾、腹部肿块,胸部X线摄片或者胸部CT ,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有条件的患者可行CT-PET检查。
  • 摘要:历经一百余年的风风雨雨,放射肿瘤学已发展成一门结构完善的独立学科,尤其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如今已步入“精确放疗”的时代。有关放疗的诸多概念和技术,以及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学科地位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放射治疗学是由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临床治疗学及各种放射治疗装置的设备技术学而构成的综合理工及医学的系统疾病治疗学科,该学科广义治疗疾病包括良、恶疾病。要真正实现精确放疗,发挥其最大效益,仍有几个问题和概念必须澄清,以确保精确放疗的健康发展。本文拟从放疗技术、精确靶区、团队建设等方面扼要分析。
  • 摘要:本文以咽旁间隙肿瘤的治疗、咽后间隙占位性病变的手术治疗两个治疗案例为例,对颈侧切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分析。并简要介绍了颈根部肿瘤的治疗、食管异物、食管漏的处理以及炎性病变的处理。
  • 摘要:目的:对保留喉功能咽、喉手术的手术改良经验进行阐述。方法:对临床喉癌患者的声门上构会厌襞、梨状窝癌手术、额侧位垂直喉部分切除术以及环状软骨舌骨固定术进行了改进,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结论:采用胸骨舌骨肌抬高舌根或遮挡喉头,同时环舌骨固定时将喉的角度转向前上相结合减少误吸的方法,取得了喉功能全恢复的良好效果。采用蒂在下方的胸舌骨筋膜瓣整复喉腔及梨状窝缺损,效果良好。
  • 摘要:目的:探讨中晚期喉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随时间发展的变化;同时了解中晚期喉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以便指导中晚期喉癌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通过干预措施促进术后康复。方法:采用改进后的密执安大学头颈癌病人生活质量量表对50例喉次全切除患者,50例喉全切除患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及采用相关统计图表进行分析,了解其术后生活质量情况。结果:(1)中晚期喉癌术后患者在言语功能、躯体功能及心理功能方面需2年才能恢复到比较稳定的状态(即达到Ⅲ级水平);(2)对于喉全切除患者中,他们觉得影响其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依次为交流能力,心理问题,嗅觉能力,痰液情况,外貌情况,经济收入,躯体疼痛感;在喉次全切除者中,他们所关注的术后生活质量相关因素依次为:交流能力,痰液情况,心理问题,躯体疼痛感,进食情况,外貌情况,经济收入,嗅觉情况。结论:喉切除术后患者术后真正达到康复一般至少要两年以上,在此期间,我们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帮助其尽快康复;此外,喉切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通过临床治疗,心理治疗及社会干预的综合作用,喉切除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望得到较大提高。
  • 摘要:目的:探讨喉咽及颈段食管癌病变被切除后上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合理性、有效性以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84~2008年共计308例喉咽及颈段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58例,女性50例,喉咽癌278例(梨状窝224例、环后18例及喉咽后壁36例),颈段食管癌30例。I期19例,II期52例,III期117例, IV期120例,全部患者均经手术治疗。308例患者分别应用胃上提代食管术、结肠上徙代食管术、游离空肠移植代食管术、游离组织瓣、带蒂胸大肌肌皮瓣、复合喉气管与胸大肌皮瓣以及喉气管瓣及喉咽黏膜关闭等重建上消化道,其中有51例保留或重建了发音功能(有36例为喉部分切除)。结果:308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于短期内恢复经口进食功能者为298例,占全部病例的96.7%。恢复和保存发音功能者共计51例,占全部病例的16.6%,36例喉部分切除者中有21例拔除了气管套管。手术死亡5例,占1.6%,咽瘘、移植物脱落等并发症共计57例,占18.5%。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6%、60.2%和40.7%。结论:喉咽及颈段食管癌目前的治疗方法仍以外科广泛切除并配合必要的上消化道重建技术,以及手术前、后放射的综合治疗为主要手段,对于部分选择的病例可同时保留或重建发音功能。上消化道重建方法是有效和可靠的,可根据不同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应用。某些胸上段食管癌可选择应用食管内翻拔脱切除,上提胃行颈段食管胃吻合术治疗,喉部分及喉咽切除应用游离组织瓣重建效果优于肌皮瓣。
  • 摘要:肌上皮癌(Myoepithelial carcinoma,MEC),也称为恶性肌上皮瘤(Malignant myoepithelioma, MME),多见于大唾液腺和腭部小涎腺,以腮腺最多见,发生于小涎腺的少见,占小涎腺肿瘤的1%。发生于鼻-鼻窦者罕见,查阅国内外文献仅19例报道,未见发生于鼻中隔的肌上皮癌的报道。2008年我们诊治一例位于鼻中隔的肌上皮癌,鼻内镜下完整切除+术后放射治疗,随访3年未见复发转移。
  •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嗅神经母细胞瘤的疗效及放射治疗的意义。方法法:对1988年3月~2004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7例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Kadish分类法A期1例,B期5例,C期1例,所有病例随访12个月~85个月。结果:经鼻内镜入路A期、B期4例;鼻侧切开切除B期2例;鼻侧切开联合经颅入路C期1例。1例术后未加放疗,3个月后复发。6例术后加放疗,均无瘤生存。结论:嗅神经母细胞瘤A期和B期患者经鼻内镜手术入路和鼻侧切开手术入路的疗效相同,内镜手术具有手术进路简便,神野清晰,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初步结果显示该术式是治疗鼻腔鼻窦嗅神经母细胞瘤的有效方法,但术后须结合放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 摘要:探讨荛花酚(wikstromol)诱导人鼻咽癌CNE细胞凋亡的效应,初步探索其与线粒体相互作用的机制。以不同浓度的荛花酚作用于CNE细胞,MTT检测分析荛花酚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Annexin V/PI双标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9、PARP、细胞色素c、Bax、Bcl-2)的表达;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DCFH-DA染色检测活性氧(ROS)生成。结果发现,荛花酚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人鼻咽癌CNE细胞的增殖;荛花酚处理诱导CNE细胞发生明显凋亡,Bax/Bcl-2比值增加,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到胞浆,caspase-3和Caspase-9活化,PARP发生剪切。此外,荛花酚还可诱导CNE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线粒体膜通透转运孔(PTP)开放,ROS含量升高。研究结果表明荛花酚可显著诱导鼻咽癌CNE细胞的凋亡,机理与影响线粒体功能密切相关。
  • 摘要:梨状窝癌(Pyriform sinus carcinma, PSC)临床确诊时多数已出现颈淋巴转移,有的仅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就诊。为探讨PSC颈淋巴转移规律和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意义,我科对59例(66侧)PSC颈清扫整体标本进行了连续切片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 摘要:总结了21例喉咽部肿瘤术后并发咽瘘创面处理及护理。通过全身情况的评估与处理,运用伤口床准备的原则进行创面的评估及分期,在红肿化脓期给予冲洗引流,控制感染期根据细菌培养结果使用敏感抗生素冲洗后,选择泡沫银敷料填塞创面,肉芽生长期藻酸盐敷料管理渗液,维持湿润平衡,促使肉芽的生长。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口腔护理、气道护理、控制各种影响因素,19例换药愈合,愈合时间8-42天,2例经手术修补后愈合。
  • 摘要:总结13例鼻咽癌放化疗后局部复发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护理。认为重点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对症治疗缓解症状,完善术前准备,术后提高舒适感,严密观察病情及护理,做好出院护理指导,对术后病情恢复、并发症的发现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保证治疗效果,减少复发。13例均无并发症后出院。
  • 摘要: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远处转移的机制并进行实验性肺转移防治的研究。方法: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利用舌下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手术标本,建立了SACC-83细胞系,进而采用鼠尾静脉注射,筛选出肺转移率达85%的肺高转移细胞系SACC-LM,利用这两个细胞系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结果:TGF-β1通路在SACC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结果显示:TGF-β1在高转移细胞系SACC-LM中的表达高十低转移细胞系SACC-83;外源性TGF-β1可激活SACC细胞中的Smad2通路,促进SACC-83细胞体外的迁移和侵袭,改变细胞骨架的形态及结构。结论:染料木黄酮(genistein)是从大豆中提取出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在SACC细胞中加入染料木黄通,再注入裸鼠尾静脉,肺转移瘤的结节数明显少十对照组,转移灶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十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表达明显弱十对照组,提示染料木黄酮有一定的抗SACC远处转移作用,可能是多种机制作用的结果。
  • 摘要:下颌骨病变主要是指炎症、外伤、肿瘤及瘤样病变,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一类疾病,治疗方法因其特定的解剖结构及病理类型而具有其特殊性。领骨炎症及外伤病史明确易于诊断,领骨肿瘤早期往往不易发现,待其发展至一定程度或产生特定症状后才被注意。对下颌骨肿瘤的诊断方法以及外科治疗原则进行了介绍。
  • 摘要:发生于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的恶性肿瘤多位于舌、颊、软腭等部位,手术扩大切除后遗留的缺损大多需要即刻重建。理想的软组织缺损重建,常需达到外形和功能恢复。但是,虽然多年来临床医生致力于功能修复的探索,仍未能取得明显进展。而对于解剖外形的重建,则由于外科技术的进步,有了明显提高。本文对口腔领面部软组织缺损精细重建的目标以及方法进行了介绍。
  • 摘要: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穿支嵌合皮瓣制备要点及修复头颈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优点。方法:2007年12月~2011年3月制备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同时解剖保护血管蒂上肌肉分支,设计一蒂多岛的穿支嵌合皮瓣66例修复头颈肿瘤根治术术后缺损。舌口底癌32例,舌根咽侧癌30例,颊癌2例,颌骨中央性鳞癌1例,腮腺癌1例。切取股前外侧皮瓣面积7cm×4cm~16 cm×7cm,肌瓣约3cm×4cm,观察并发症及受区功能恢复情况,总结穿支嵌合皮瓣制取技术及优点。结果:65例穿支嵌合皮瓣成活,成活率98.5%。1例术后5d出现危象最终放弃,创口均Ⅰ期愈合。2例发现无合适穿支血管,改用股前内侧穿支皮瓣成功修复。术后随访0.5~3y,皮瓣6个月后萎缩停止,局部外形丰满,语言及吞咽功能恢复满意。供区均拉拢缝合,瘢痕隐蔽,下肢无功能障碍。结论:逆行和顺行解剖技术相结合是制备穿支嵌合皮瓣的理想手段,能够帮助外科医生克服穿支血管解剖变异。股前外侧穿支嵌合皮瓣能提供不同类型组织进行三维修复,减少术后并发症(感染,瘘,血肿等)的发生率,是头颈肿瘤术后复合组织缺损修复的理想选择之一。
  • 摘要:目的:评价带蒂胸大肌肌皮瓣与游离组织瓣用于全舌或近全舌切除缺损修复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舌癌行全舌或近全舌切除、带蒂胸大肌肌皮瓣或游离组织瓣修复病例。比较两组的生存率和术后拔管率、进食及言语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8例患者中,行全舌切除5例,近全舌切除33例。胸大肌肌皮瓣修复25例次(含游离瓣修复失败胸大肌肌皮瓣补救2例),1例术后肌皮瓣完全坏死,成活率96%(24/25)。游离组织瓣修复15例次,2例术后组织瓣完全坏死,成活率86.7%(13/15)。两组术后皮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胸大肌修复组和游离瓣修复组术后恢复经口进食率分别为65.2%(15/23)和100%(13/13),气管套管拔管率分别为52.2%(12/23)和100%(12/12),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术后进食功能游离瓣修复组优于胸大肌修复组,单因素分析显示采用游离组织瓣修复和保持下颌骨连续性的患者术后恢复经口进食的几率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颌骨连续性的保留是影响恢复进食的唯一因素。术后言语功能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采用游离皮瓣较胸大肌肌皮瓣修复更有利于保留或重建下颌骨的连续性,患者术后进食功能恢复更好。因此,建议首选体积合适的游离皮瓣进行全舌近全舌再造。
  •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两种术式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疗效,术后并发症及组织病理学特性,为该肿瘤区域性切除安全手术切缘的界定提供临床和病理依据。方法:随访到的109例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被分为两组,随访患者术后肿瘤复发、面瘫、涎瘘、Frey综合征、耳廓区麻木感、面部外形。手术标本行连续病理切片、HE染色,显微镜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特性发生率、深度及其相关因素,并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切除的肿瘤组织病理学特性深度。结果:(1)功能性区域切除组与传统手术组相比:肿瘤复发、面瘫、涎瘘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传统手术组Frey综合征、耳廓区麻木感、面部外形明显不对称的发生率分别为30.0%、61.67%、38.33%;功能性腮腺切除术组的发生率分别为6.12%、30.61%、8.16%,三种并发症发生率在传统手术组显著高于功能性外科组(P均<0.05)。(2)包膜不完整33例(30.3%),富含粘液型(52.2%)最易发生(c2=6.637,P=0.036)。包膜浸润29例(26.6%),深度为0.061mm~1.211mm;富于细胞型(35.7%)和经典型(29.5%)比粘液型(4.3%)更易发生。伪足25例(22.9%);富含粘液型(34.8%)最易发生(P=0.0300)。卫星灶13例(11.9%),其发生率与肿瘤组织学类型没有相关性(c2=0.040,p=0.980)。(3)包膜不完整(c2=0.854,p=0.653)、包膜浸润(c2=0.025,p=0.988)、伪足(c2=0.282,p=0.869)发生率与肿瘤大小无显著关系。卫星灶发生率与肿瘤大小有相关性(c2=6.454,p=0.040);肿瘤最大径大于4cm和小于2cm卫星灶的发生率有差异(c2=4.043,p=0.044)。(4)肿瘤最大径小于2cm者:传统手术组的组织病理学特性深度为0.061mm~1.122 mm,区域切除组的组织病理学特性深度为0.442 mm~3.127mm(Z=—1.093,p=0.057);同理,2-4cm者分别为0.081mm~7.908mm,0.082mm~6.632mm(Z=—0.214,p=0.831);区域切除组与传统手术组的术后标本组织病理学特性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于4cm的组织病理学特性的深度为0.340mm~8.476mm。结论:与传统腮腺术式相比,功能性区域切除术不增加复发率,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功能性区域切除组与传统手术组的组织病理学特性深度与肿瘤大小有相关性,与手术方式无相关性。肿瘤组织病理学特性发生率、深度与其组织学类型、大小等有相关性;其功能性区域切除术的安全手术切缘应根据肿瘤部位、大小等分类。肿瘤最大径小于2cm的肿瘤的安全手术切缘是5mm,肿瘤最大径在2-4cm之间的肿瘤安全手术切缘是10mm。肿瘤最大径大于4cm的肿瘤行浅叶切除术。
  • 摘要:浙江省肿瘤医院创建于1963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四家肿瘤医院之一,又名浙江省癌症中心,目前实际开放床位1372张。医院是浙江省唯一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浙江省肿瘤防治办公室、浙江省肿瘤研究所、浙江省肿瘤诊治质控中心、浙江省临床病理质控中心等均挂设在医院,医院承担着全省的肿瘤预防、诊治、科研、教学、信息等任务。
  • 摘要:“微创”一直是外科医生追求的至高境界,早在公元前4世纪,医圣Hippocrates就告诫医生“不要做得过多”,实际上其中就已经蕴涵了“创伤尽可能小”的理念。“微创”一词由英文minimally invasive翻译而来,最早是于1985年由英国泌尿外科医生Payne和Wickham[1]在用内镜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报道中提出的。所谓微创是指在尽可能减少患者创伤(包括机械、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处理病变。进入21世纪,已有学者提出以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机器人-光导纤维-影像学-计算机组成的微创外科学的分子外科学(molecularsurgery),作为21世纪外科学的特征。
  • 摘要:由于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改变等多重因素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人群发病率不断上升,DTC已成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常见恶性肿瘤。在临床上,绝大多数DTC仍属低度恶性肿瘤,相关治疗的整体疗效显著,所以该病的致死率一直处于低水平,这也导致现行的多模式DTC诊疗方法争议不断,且在短期内难以进行不同临床处理方法的差异化比较或进行系统的DTC临床研究。本文拟简要介绍非手术医生对DTC患者术后处理方面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 摘要:目的:对25例颅底部肿瘤切除后缺损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组织瓣修复作回顾性分析。方法:2002年12月至2008年12月由同一术者共完成25例颅底部肿瘤切除游离组织瓣修复手术,3例(12.0%)为良性肿瘤(巨大颈静脉球体瘤及面神经鞘瘤)。22例(88.0%)为恶性肿瘤,其中中耳癌4例、外耳中耳腺样囊性癌1例、腮腺癌4例、侧颅底纤维肉瘤1例、骨肉瘤1例、恶性肌上皮瘤1例、鼻鼻窦癌6例、鼻鼻窦恶性黑色素瘤2例、恶性组织细胞瘤2例、嗅母细胞瘤1例、鼻咽癌2例。分析一般情况、缺损情况、所采用组织瓣的类型、组织瓣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有可能影响皮瓣成活的各种因素。结果:采用下列游离组织瓣:游离腹直肌肌皮瓣(11块)、游离腹直肌肌瓣(7块)、游离胸大肌肌皮瓣(3块)、背阔肌肌皮瓣2块、前臂皮瓣(1块)、游离髂骨骨肌皮瓣(2块)、游离腓骨骨肌皮瓣1例;修复侧颅底缺损14例、前颅底缺损9例、中间颅底2例。3例因病变累及颈内动脉,行颈内动脉切除,大隐静脉颈内动脉重建术。术后有2例发生组织瓣坏死,其中1例修复前颅底的游离胸大肌肌皮瓣、另外1例修复侧颅底的腹直肌肌皮瓣发生血栓而坏死,经再次游离组织瓣修复成功,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游离组织瓣成活率达92.6%(25/27)。其它并发症有脑脊液漏1例、颅内血肿1例,组织瓣坏死2例,经处理均治愈;术后发生血管破裂,行颈内动脉结扎后引起偏瘫1例,无术中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0%(5/25)。吸烟、饮酒、放疗和年龄(高龄)等均非影响游离组织瓣移植成功的重要因素。结论:颅底部肿瘤切除后缺损采用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修复安全可靠。具有传统的带蒂组织瓣无可比拟的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外科治疗后的生存率和复发率,以探讨规范化治疗方案。方法:顾性分析1994—1999年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60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原发灶部位:甲状腺左叶188例,右叶290例,峡部8例,双侧同时发生109例,单侧同时多发病灶5例。病理分级:高分化584例,低分化16例。TNM分期:Ⅰ期385例,Ⅱ期37例,Ⅲ期17例,Ⅳ期161例。远处转移29例。病理分级:高分化584例,低分化16例。所有病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术后放疗19例,131I治疗71例,同时放疗和131I治疗1例。N1b有301例。结果果:总的10年生存率为93.2%,Ⅰ期10年生存率99.1%,Ⅱ期94.7%,Ⅲ期93.8%,Ⅳ期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30, P<0.01)。年龄<45岁组10年生存率为99.4%,≥45岁组为8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32, P<0.01)。气管受侵者10年生存率为66.5%,与气管粘连但未侵及气管者80.7%,气管未受侵者为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78, P<0.01)。高分化乳头状癌10年生存率为94.9%,低分化乳头状癌为3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26, 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理分级和气管是否受侵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发生复发的病例为94例,10年随访期内27例死亡,以转移和复发为主要死因。结论:状腺乳头状癌生存率较高,年龄、病理分级和气管是否受侵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术后气管无名动脉瘘案例的治疗策略。方法:以一例甲状腺癌术后气管无名动脉瘘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对患者进行手术后,出现气管无名动脉瘘,在全麻方法下,行上半胸骨正中切开,前上纵隔探查,右侧无名动脉修补术。结果:患者恢复良好。结论:甲状腺癌术后气管无名动脉瘘具有自身的特点,气管切开适应症需严格把握。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体位的控制非常重要,应尽量避免体位不当导致的头部过度伸屈位活动,平卧位时应以头抬高10度为宜。需特别重视出血前的先兆。与多个科室进行协作亦是抢救成功的重要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以淋巴结肿大伴钙化为首发症状的头颈疾病临床诊治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淋巴结肿大伴钙化为首发症状的患者26例,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方法,并随访其预后。结果:全组26例病人18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癌转移,1例为甲状腺髓样癌颈转移;1例颈淋巴结乳头状癌转移,但甲状腺病理未见肿物;均有VI区癌转移。6例淋巴结结核。6例淋巴结结核中5例术后均在传染病院抗结核治疗,其中一例8个月后复发,在传染病院进行二次手术联合抗结核药物局部治疗,至今未复发。20例颈淋巴结癌转移患者均存活,其中1例术后二年对侧颈部淋巴结癌转移,在我院行对侧颈淋巴清扫术,随访至今未复发。结论:颈部淋巴结肿大伴钙化的诊断特异性较强,区别良恶性非常重要,尤其要结合甲状腺B超检查和术前穿刺活检,制定完整治疗计划。
  • 摘要:目的:总结胸大肌肌皮瓣在头颈肿瘤手术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在我科因头颈部肿瘤手术后巨大组织缺损应用胸大肌肌皮瓣进行修复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肌皮瓣全部成活无全部坏死病例,4例肌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结论:胸大肌肌皮瓣是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的修复材料。它具有丰富的组织量,确切的血液供应,适用于头颈部肿瘤扩大切除术后缺损的即刻修复。
  • 摘要:目的:探讨全喉切除术后气管造瘘口复发癌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并随访48例全喉切除术后气管造瘘口复发癌患者临床资料,以探讨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手术治疗33例,术后生存8~32个月,平均21.6个月;放疗7例,化疗4例,放弃治疗4例,生存2~9个月,平均4.6个月。手术可延长生命(P<0.01)。结论:气管造瘘口复发癌的病因与声门下癌扩展及气管旁淋巴结隐性转移相关,全喉手术彻底切除肿瘤,气管旁淋巴结清扫及患侧甲状腺叶切除是降低本病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内镜手术治疗(经胸乳入路)的方法及其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间内镜手术治疗的8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果:84例患者手术成功。手术平均时间113.3min。84例均行中央区清扫,其中12例怀疑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者加行患侧颈侧区清扫。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在中央区为6.5个,在颈侧区为19.2个。6例(7.14%,6/84)术后暂时性声音嘶哑,4例(4.76%,4/84)术后发生一过性低血钙症状。随访9-57月,B超和ECT提示患侧无残留腺体,局部无复发,外观良好,所有患者对手术效果均满意。结论:内镜甲状腺手术治疗严格选择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安全可行的,但其远期效果还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 摘要:目的:目前cN+甲状腺癌患者的颈部处理,国内外的学者基本达到一致,颈部淋巴结清扫是治疗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主要措施,而对cN0甲状腺癌患者的颈部处理,做与不做颈部淋巴结清扫及颈部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如何,国内外学者一直存在着争议。自2006年我们对颈部高危的cN0甲状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评价择区性颈清扫在cN0甲状腺癌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颈部高危的患者:(1)原发灶肿瘤最大直径>2cm; (2)原发灶肿瘤侵犯被膜;(3)气管食管沟淋巴结出现转移;(4)超声检查侧颈淋巴结不除外转移者。在甲状腺领式切口的基础上将III区、IV区淋巴脂肪组织清扫,取肿大的淋巴结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如果冰冻结果发现转移癌则延长切口行患侧全颈清扫术;如果冰冻结果未发现转移癌,给予随诊观察;如果冰冻结果未发现转移癌,而石蜡病理发现转移癌,或者二期完成全颈淋巴结清扫,或者随诊观察。结论:结论: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在颈部高位cN0甲状腺癌患者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及时清除侧颈潜在隐性林巴结的转移,侧颈无隐性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创伤可获最小化,建议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和肿瘤侵及被膜的患者行III区、IV区淋巴结清扫。
  • 摘要:目的:介绍经颈部侧入路途径进行甲状腺再次手术的方法,探索该方法:在甲状腺再次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8年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施行的53例甲状腺再次手术临床资料,其中经由原正中入路病例31例,经颈部侧入路22例。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由颈部侧入路行甲状腺再次手术是可行的,较经原正中入路手术更为安全,损伤更小。
  • 摘要:高分化甲状腺癌一般进展比较缓慢,大多预后良好,但晚期如一旦侵犯周围重要结构,可引起气道大出血、窒息而威胁生命。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处理晚期甲状腺癌的局部侵犯,是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分化型甲状腺癌腺外侵犯(ETE)是指原发灶侵袭至甲状腺被膜外并侵犯周围结构。其发生率为5%-34%。
  • 摘要:目的:探索带蒂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气管造瘘口和颈前皮肤缺损。方法:2009年4月~2011年3月应用带蒂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颈部手术缺损共8例,其中用于气管造瘘口周围缺损修复4例,颈部皮肤缺损修复4例。选择第1或2肋间穿支血管供血,皮瓣面积(4~7)cm×(10~13)cm。结果:8例患者采用带蒂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5例皮瓣全部存活。2例坏死,1例发生部分坏死,。供区缺损均直接拉拢关闭,供区无并发症。结论:带蒂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是头颈部缺损修复新的技术,供区并发症低,主要适用于气管造瘘口和颈部皮肤缺损。
  • 摘要: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自然病史长,预后好,缺少前瞻性随机研究的临床资料,因此,关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的治疗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分化型甲状腺癌N1b颈淋巴结转移应该给予行改良颈淋巴结清扫术,清扫范围为颈II-VII区;N1a颈淋巴结转移应该给予行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清扫范围为颈VI区。目前并不主张对N0分化型甲状腺癌行预防性全颈淋巴结清扫术,但是否需要行预防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意见不一致。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即颈VI区清扫,清扫范围包括气管前淋巴结与气管旁淋巴结,此外还应该Delphian淋巴结。
  • 摘要:目的:球囊暂时性阻断技术(temporary balloon occlusion,TBO)评价患者对颈内动脉切除后的耐受程度,提高颈动脉外科治疗的安全性,并进一步证实它在研究病态人群Willis环的形态和功能中的作用。方法:2008年2月至2010年12月共26例患者,术前利用球囊暂时性阻断技术,观察患者Willis环的形态及评价其功能,观察并记录球囊阻断前后神经系统的变化。术中根据TBO评价及残端动脉压测定辅助选择手术方式。结果:行颈动脉阻断的26例患者中,Willis环前后交通动脉均开放2例,前交通动脉开放22例,后交通动脉开放2例,未发现Willis环完全闭死型患者。4例在球囊阻断实验过程中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共6例患者未行手术治疗,5例行肿瘤及所累及颈动脉切除,其中1例同时行人造血管重建颈动脉,余15例均保留了颈动脉。本组病历中行手术切除颈动脉的无神经功能障碍症状的患者残端动脉平均压大于65mmHg。结论:球囊暂时性阻断技术对患者进行术前耐受性评价提高了颈动脉的外科安全性,同时为病态人群Willis环形态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临床淋巴结阴性(cN0)患者手术方案选择。方法: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127例cN0 PT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临床分期及术中冰冻病理分期,113例选择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44例,扩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13例,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56例。分析比较淋巴结转移情况和各组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结果:清扫淋巴结病理检查示隐性转移率30.1%(34/113);不同肿瘤侵犯范围和年龄的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性别及体质量指数的Ⅵ区淋巴结转移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Ⅳ区淋巴结转移与Ⅵ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存在相关性(r=0.610, P <0.01)。结论:cN0 PTC患者应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对高危转移患者可考虑扩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 摘要:甲状腺结节性疾病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以及伴有结节状增生的慢性甲状腺炎。治疗手段仍然主要是外科手术。我们进行了近五年3000例甲状腺结节分布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单发结节占28.9%,多发结节占71.1%;左叶占21.5%,右叶占20.7%,双侧占57.8%;位于腺体中下部占69.6%,腺体上部占3%,全腺体上下分布占27.4%;位于腺体深面的占69.6%,腺体浅表面的占69.6%,全腺体深浅分布占15.3%。本文对甲状腺外科的术后复发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立以微创和功能保护为基础的专科化的甲状腺肿瘤外科是必要的。
  • 摘要:甲状腺术后声带麻痹致声音改变是常见的并发症,但声音改变与声带功能常出现分离现象。只有通过术前、术后声带评估与手术中神经监测分析,才能明确术后声带麻痹的机制,才能为避免声带麻痹采取有效措施。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引起的声带麻痹多可在术后一年内恢复,对永久性损伤、声音无改善者应积极手术治疗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总结应用超声刀实施非窥镜低位小切口甲状腺微创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用高频超声刀作为切割和止血工具,对845例符合手术适应症的甲状腺疾病患者实施非窥镜低位小切口甲状腺微创手术治疗。结果:全部手术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42(30~7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5(2~10)ml;无术后出血、乳糜漏发生;轻度暂时性声嘶24例(2.8%),1~3个月均得以恢复,未发生喉返神经离断性损伤;低钙抽搐8例(0.9%),术式均为双侧甲状腺全切,其中7例6~12天PTH及血钙恢复正常,1例术后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结论:应用超声刀非窥镜低位小切口甲状腺微创手术难度低、切口小而美观、应变性强、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脊索瘤(chordoma)是一种少见的、具有局部破坏特征的低度恶性肿瘤。位于斜坡的脊索瘤有时向下生长侵犯上颈椎(upper cervical spine)并破坏其骨质。上颈椎结构特殊、复杂,位置较深,毗邻诸多重要结构。如果上颈椎骨质破坏严重可能造成上颈椎失稳,而周边重要结构将会受到压迫而致患者瘫痪甚至威胁到生命。本研究就侵犯上颈椎的颅底脊索瘤(Basicranial chordoma)这一外科棘手问题探讨位于该区脊索瘤的一般特点。通过比较多种手术入路优缺点来探讨如何选择最优的手术入路而使肿瘤获得最大程度的切除。另外,本研究还将探讨上颈椎骨质切除与上颈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以来在我科诊治的4例侵犯上颈椎颅底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侵犯上颈椎颅底脊索瘤的特点,手术方法以及对上颈椎稳定性的维护经验。结果:4例患者中,2例行一侧上颌骨掀翻入路,1例行下颌骨正中裂开入路,1例行远外侧入路。4例患者肿瘤均在肉眼下切尽。3例为软骨样脊索瘤,1例为典型脊索瘤。4例术后给予颈托固定,1例在第二次手术前行枕颈融合。3例获得随访,2例术后行辅助放疗,2例复发。结论:侵犯上颈椎的颅底脊索瘤常体积较大,病变范围较广,破坏上颈椎骨质,可能会造成上颈椎失稳,所以术前应常规放射学评估上颈椎稳定性。若骨质破坏范围较大,则术前需行枕颈融合。手术入路的选择应基于肿瘤的位置、术者对入路的熟悉程度和对上颈椎稳定性的考虑。通过合理设计手术入路尽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切除肿瘤时需切尽所侵害骨质,切除一侧部分侧块时无需行枕颈融合。
  • 摘要:目的:探讨胸骨后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地分析经外科手术的48例胸骨后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6/48。结论:胸骨后甲状腺肿可通过胸部CT明确判断,胸骨后甲状腺肿一般可经颈部入切除,不需做胸骨切开。
  • 摘要:目的:检测β-半乳糖凝集素-3和上皮钙黏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筛选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辅助诊断指标。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10例甲状腺腺瘤、5例正常甲状腺组织、2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有显著差异(P<0.05);上皮钙黏蛋白表达以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组最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最低,3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2)β-半乳糖凝集素-3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有无淋巴结转移2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上皮钙黏蛋白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有包膜外侵犯与无包膜外侵犯及有无淋巴结转移2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β-半乳糖凝集素-3蛋白阳性表达阳性率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上皮钙黏蛋白在有甲状腺乳头状癌腺体外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病例表达低于无腺体外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病例,可联合测定β-半乳糖凝集素-3、上皮钙黏蛋白表达判定有无腺体外侵犯及淋巴结转移。
  • 摘要:目的:探讨紫杉醇耐药基因1(taxol-resistance gene1,TXR1)和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与头颈部鳞癌紫杉醇耐药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肿瘤原代细胞胶原凝胶体包埋化疗药敏检测技术(Collagen gel dropletembedded culture-drug sensitivity test,CD-DST)将53例头颈部鳞癌标本分为紫杉醇耐药组和紫杉醇敏感组,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标本中TXR1和TSP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CD-DST法检测结果显示,在53例头颈部鳞癌中紫杉醇耐药的为33例,紫杉醇敏感的为20例。RT-PCR检测结果显示紫杉醇耐药组中TXR1 mRNA的平均相对表达量高于紫杉醇敏感组( p=0.000),而TSP1 mRNA的平均相对表达量低于紫杉醇敏感组( p=0.000),两种基因在头颈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 r=-0.551, p=0.016)。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XR1在紫杉醇耐药组阳性率为78.79%(26/33),而在紫杉醇敏感组阳性率为20%(4/20),TSP1在紫杉醇耐药组阳性率为15.15%(5/33),而在紫杉醇敏感组阳性率为80%(16/20)。结论:TXR1和TSP1在紫杉醇耐药组和紫杉醇敏感组中的差异表达提示两者可能与头颈部鳞癌的紫杉醇耐药有密切关系。
  • 摘要:目的:分析小甲状腺癌的CT表现,探讨其CT征象。方法:对40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径在1.0~2.0cm的小甲状腺癌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8例为单发癌灶,2例为双侧双发癌灶;2例合并对侧结节性甲状腺肿,1例合并对侧甲状腺腺瘤;(2)边缘光整,包膜完整者8个病灶;边缘不光整,包膜不完整者34个病灶,但未见明显周围软组织及重要器官侵犯;(3)病灶平扫密度均匀或较均匀,未见明显出血或坏死囊变区;病灶内伴钙化者30个病灶,钙化形态各异,以砂粒状多见(20个病灶),也可见不规则结节状、蛋壳状或“桑椹状”钙化;(4)增强后41个病灶明显强化(强化幅度>40HU,增强后CT值在90~140HU之间),其中38个病灶均匀强化,3个病灶中央强化明显,边缘可见一环形低密度影呈“镶嵌征”;(5)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者24例(60.0%),可呈实性、囊实性或囊性,增强后可呈均匀明显强化、不规则环形强化或“壁结节”样强化;8例淋巴结内可见砂粒状、结节状或蛋壳状钙化。结论:砂粒状钙化、甲状腺包膜不完整、强化明显的甲状腺实性结节及伴钙化、囊变、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的颈部肿大淋巴结为小甲状腺癌较为特征性的CT表现。
  • 摘要:目的:探讨对上颌窦癌术后患者放疗损伤进行的护理干预。方法:25例上颌窦癌术后患者采用6MeV-X线普通外照射治疗,评价医疗护理过程中患者的心理变化,对相关并发症给予针对性预防及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放疗后90%患者出现急性放射性损伤,但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早期心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有效的护理能减少放疗副作用的发生,降低其严重程度,增强护士的综合素质,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顺利完成放疗计划,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颈段食管癌是指发生于食管入口至胸骨柄上缘的食管癌,其年发病率0.35/1×105,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2%,占食管癌的12.7%。由于解剖位置较深,初期症状不明显,加上颈段食管缺乏浆膜层的覆盖,肿瘤病变很快穿透食管壁而侵入邻近的颈部结构,因而大多数患者因颈部肿块或吞咽困难就诊时已属晚期,在外科治疗中仍属于难点。传统的治疗方法以放射治疗为主,但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开展的食管拔脱术是一种非开胸的食管切除术,经颈部及腹部切口做剥脱,行食管或咽胃吻合来治疗颈段食管癌。它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对心肺功能影响小、无胸部切口或胸管、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同时术后易发生吻合口屡、胸腔积液、肺部感染、胃内容物返流等并发症,影响患者伤口愈合和身体康复。因此,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环节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患者予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接化疗泵行化疗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分析85例头颈部肿瘤病人采用PICC接化疗泵进行药物化疗的护理资料。结果:全部病例顺利完成全程化疗,化疗后毒副作用减轻。静脉炎的发生率仅为5.8%,未出现严重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PICC接化疗泵化疗安全、方便有效,护士可单独操作,能提高护理效率及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了解新疆地区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疾病谱分布,为头颈部恶性肿瘤的防治提供方向和思路。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09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基本信息,对其构成比进行分析。结果:1346例患者,男性占56.46%,女性占43.54%,中位年龄55岁;汉族占59.81%,维吾尔族占27.34%,哈萨克族占6.91%。构成比位于前五位的依次为:口腔癌、甲状腺癌、鼻咽癌、喉癌、鼻腔鼻窦癌。此五大恶性肿瘤占全部患者的77.64%。男性位于前五位的肿瘤依次是:口腔癌、喉癌、鼻咽癌、鼻腔及鼻窦癌、甲状腺癌;女性位于前五位的恶性肿瘤依次是:甲状腺癌、口腔癌、鼻腔及鼻窦癌、鼻咽癌、喉癌。汉族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构成比位于前五位的依次为:甲状腺癌、口腔癌、鼻咽癌、喉癌、鼻腔鼻窦癌;维吾尔族位于前五位的依次为:口腔癌、鼻咽癌、喉癌、鼻腔鼻窦癌、甲状腺癌;哈萨克族位于前五位的依次为:口腔癌、甲状腺癌、喉癌、鼻腔鼻窦癌、鼻咽癌。结论:在新疆地区,口腔癌、甲状腺癌是当前新疆头颈部恶性肿瘤防治的重要任务;鼻咽癌、喉癌的防治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 摘要:目的:总结泰素帝联合顺铂和5-氟尿嘧啶化疗治疗晚期头颈癌患者不良反应的护理要点。方法:对TPF(泰素帝联合顺铂和5-氟尿嘧啶)方案组和PF(顺铂和5-氟尿嘧啶)方案两组患者用药后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度比较,从而掌握TPF方案组的不良反应,并根据轻重程度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结果:TPF方案组治疗晚期头颈癌有效率较PF方案组高,但不良反应较重,通过严密监护,精心护理,TPF方案组顺利完成治疗。结论: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做到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并按要求及时处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准,更好地服务好大众,研究改变和建全医生的工作模式。方法:比较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区别,总结和指出当前专科医生医疗服务的不足,从而建议改革现代专科医生的工作模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结果:把全科医学的理论和工作理念或工作模式,融入所有专科医生的原专科工作中,所有的专科医生都要进行相应的改变。结论:改革现代专科医生的工作模式后,全科医学的理论和工作理念或工作模式,融入所有专科医生的原专科工作中,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就能提高,就能更好地服务好大众。
  • 摘要:颈段食管始从下咽环后食管入口到胸骨上切迹,全长约4.5-6cm 左右,淋巴组织丰富,主要引流到气管前、气管食管沟(喉返神经旁)、颈深中、下组淋巴结及上纵膈淋巴结。颈段食管癌发病率0.35/10 万,占食管癌的5.9%-10.0%左右。病理95%为鳞状细胞癌,约5%为腺癌。早期症状主要为咽喉不适、疼痛、进食梗阻,随着病情的发展进食梗阻加重。
  • 摘要:鼻咽癌是我国常见、多发的头颈部肿瘤。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重视并研究鼻咽癌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模型,引入了全面多学科综合治疗研究提髙“治愈率”的生物概念。分子靶向治疗在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成为了提高鼻咽癌生存率的新希望。
  • 摘要:目的:探讨鼻腔鼻窦神经癌的诊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肿瘤医院1998至2010年收治的11例鼻腔鼻窦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资料。单纯手术1例,单纯放疗1例,单纯化疗1例,放疗+化疗2例,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性治疗(手术结合术后放化疗)6例。结果:全部患者随访2个月~12年,综合治疗的6例中1例3年后死亡,1例4年后死亡,1例已无瘤生存12年,另2例已无瘤生存8年,均无复发迹象,1例仍在治疗随访中。其他治疗方案的5例中4例1年内死亡,1例1年半后死亡。结论:本病治疗并无统一方案,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性治疗是较合适的治疗方案,肿瘤易复发,预后较差,早期的准确诊断和综合性治疗是提高本病生存率的关键。
  •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胸骨舌骨肌在咽喉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双蒂、单蒂、游离;肌软骨膜、肌筋膜、筋膜、胸骨舌骨肌-舌骨、胸骨舌骨肌-皮瓣;修补适用范围:垂直喉部分切除术、水平半喉,舌根癌、梨状窝癌切除,误吸,喉部分切除术不能拔管,喉狭窄等方面的整复方法。
  • 摘要:目的:总结甲状舌骨肌肌瓣在部分喉切除术中重建杓部的制作方法及其防治误咽的作用。方法:对27例须切除单侧杓部的喉癌及喉咽癌,应用甲状舌骨肌肌瓣进行杓部重建,其中声门型喉癌17例(T2NOM010例,T3NOM03例,T3N1M04例),声门上型8例(T2NOM04例,T2N1M04例)及喉咽癌2例(梨状窝癌T3N1M02例)。术中对声门型喉癌及喉咽癌,采用蒂在舌骨的肌瓣;对声门上型喉癌,肌蒂则在甲状软骨板附着处。将该肌瓣翻转于所切除构部缺损区,以残存梨状窝粘膜及/或患侧甲状舌骨外膜包裹重建构部。结果:27例中,术后进食1周后有误咽为11例,其中声门上型喉癌7例,声门型喉癌3例和喉咽癌2例;术后10-14天误咽均消失。术后3月后所有患者均拔除气管套管,经口鼻正常呼吸且无误咽。结论:甲状舌骨肌肌瓣在构部切除手术初期因其较大的体积能保持双侧“构部”基本处于同一平面,双侧梨状窝对称,是防治误咽的重要方法之一,且取材简单便捷。术后数月由于肌肉的姜缩使“后声门”扩大,又有助于喉呼吸功能的回复,拔管率高,在构部切除后重建中有实用意义。
  • 摘要:目的:采用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比较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放疗、放疗联合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声门上型喉鳞癌cN0患者的疗效,为声门上型喉鳞癌cN0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可靠的循证依据。方法:检索Cochrane中心临床对照试验注册数据库、Medline(OVI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时间截至2010年5月。结果:按纳入标准筛选,7个临床研究的892例患者纳入研究,涉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放疗、放射治疗联合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在声门上型喉鳞癌cN0患者的生存率和颈部复发率方面的比较。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与放疗、放疗联合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相比较,并未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颈部复发率。结论:临床上应加强大样本高质量的声门上型喉鳞癌cN0患者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运用系统评价方法研究现有文献,结果表明:声门上型喉鳞癌cN0患者经治疗后生存率及颈部复发率方面,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疗效并不优于放疗、放疗联合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带副神经分支的改良胸锁乳突肌岛状瓣动力性修复腮腺癌术后面神经功能的效果。方法:对11例腮腺癌根治术患者进行了带副神经胸锁乳突肌分支的改良胸锁乳突肌岛状瓣动力性一期修复面神经功能,解剖副神经胸锁乳突肌肌支并在分叉点切断,同时制备以甲状腺上动脉为血管蒂的胸锁乳突肌岛状瓣,将副神经断端与面神经总干残端吻合,肌瓣通过颊部隧道分别于口轮匝肌和眼轮匝肌缝合来修复面瘫。结果:1例患者因无法保留足够的面神经总干残端仅行肌瓣修复,其余10例患者随访6个月—5年,8例(80%)患者在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恢复到Ⅱ级水(House-Brackmann分级)。结论:神经化改良胸锁乳突肌岛状瓣在修复面部凹陷的同时动力性重建面神经功能,技术要求简单,修复效果可靠,是一种较好的修复选择。
  • 摘要:目的:报告1例罕见的下颌骨原发性小细胞癌,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阅读文献,结合本病例特点,分析头颈部小细胞癌的临床特点、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结果:患者术后20个月局部复发,现二次手术后随访2个月至今仍存活,未出现远处转移及淋巴结转移。结论:原发于下颌骨的小细胞癌罕见,恶性程度极高,指导治疗需要更多的病例报道。
  • 摘要:目的:通过对cN0口腔鳞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研究口腔鳞癌发生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规律和相关影响因素,以确定是否需要行同期颈部处理。材料与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0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治疗鳞状细胞癌患者共计160例,所有病例均同期行颈淋巴结清扫。通过统计分析颈部隐匿性转移与年龄、性别、疾病持续时间、部位、大小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探讨cN0口腔鳞癌颈部转移规律及临床处理方式的选择。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包及卡方检验相关性,定义P<0.05时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160例cN0口腔鳞癌患者中,舌癌发病率最高,占所有癌35%。总隐匿性转移率为28.1%,舌癌隐匿性转移率最高,为33.9%;2例发生对侧转移,发生率约为4.4%。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率与性别、年龄、疾病持续时间及发病部位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原发灶大小、病理分化程度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cN0口腔癌颈部隐匿性转移与病变大小、病理分化程度存在显著相关性,与性别、年龄、疾病持续时间、发病部位无明显相关。肿瘤体积越大,其隐匿性转移率越高,且当肿瘤最大直径>1cm时,需对颈部行积极处理;高分化鳞癌相对于其他分化程度较差鳞癌转移率低,因而对高分化以外的口腔鳞癌需积极行颈部处理。
  • 摘要:目的:探讨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腮腺浅叶肿瘤手术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选择25例位于腮腺浅叶且肿瘤直径小于3cm病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或区段切除术治疗。其中传统切口手术15例,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微创手术10例,就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对比两组无差别,出血量对比微创组小于传统组,术后引流量微创组小于传统组。所有病例均未出现面神经损伤及腮腺瘘等并发症,小切口手术术后伤口较为美观,患者满意度100%。结论:对于位于腮腺浅叶,直径小于3厘米的良性肿瘤,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是一种创伤小、有较好的美容效果、病人易于接受的手术治疗方法。该术式较传统开放式手术,在美容、微创、疗效三方面相得益彰,有着较好的应用价值。
  • 摘要:采用甲基化DNA免疫沉淀(Methylated DNA Immunoprecipitation,MeDIP)结合NimbleGen HG18 CpG Promoter芯片高通量分析舌鳞癌组织DNA甲基化情况,并结合芯片提供的信息,进一步在舌鳞癌组织和癌旁正常对照组织中分析基因的表达情况,初步筛选出舌鳞癌相关的基因。
  • 摘要: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体外培养的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EGCG(0,10,20,40,80μlg/mL)对Tca8113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及DAPI荧光染色法检测EGCG对Tca8113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CCK-8法检测显示EGCG对Tca8113细胞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并呈现时间及浓度依赖性(P<0.01);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经10μg/mlEGCG处理的Tca8113细胞凋亡率还不能认为与对照组有区别(P>0.05),其余EGCG处理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并呈现时间及浓度依赖性(P<0.01);DAPI染色在免疫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典型的细胞核皱缩及凋亡小体等。结论:EGCG对Tca8113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且呈现时间及浓度依赖性。
  • 摘要:目的:分析颌下腺各类型恶性肿瘤的CT表现,探讨其CT征象。方法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22例颌下腺恶性肿瘤的CT表现,包括肿瘤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强化特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果:(1)22例颌下腺恶性肿瘤共有10个病理类型,其中低分化腺癌4例,腺样囊性癌、导管癌、淋巴瘤及转移瘤各3例,恶性多形性腺瘤2例,粘液表皮样癌、淋巴上皮癌、恶性肌上皮瘤及恶性黑色素瘤各1例;(2)男13例(59.1%),女9例,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59.4岁,其中50岁以上者19例(86.4%);(3)22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左侧10例及右侧12例;病灶长径1.4~6.2cm,平均长径3.3cm,>3.0cm者15例(68.2%);(4)3例淋巴瘤位于颌下腺边缘,病灶边缘光整、密度均匀;余19例病灶边缘不光整、密度不均匀,18例边界不清楚,其中2例病灶侵犯大部分颌下腺,16例侵犯整个颌下腺;(5)增强后3例淋巴瘤轻中度均匀强化,余19例病灶中17例明显不均匀强化,12例病灶内见增粗迂曲的血管影;9例伴有颈部短径>1.0cm的肿大淋巴结。结论:颌下腺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较多,多见于老年男性患者;大部分病灶侵犯整个或大部分颌下腺、具有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并见增粗迂曲的血管影及伴颈部肿大淋巴结等CT表现;颌下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难以鉴别。
  • 摘要:目的:分析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探讨其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强化特征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果:(1)男23例(92.0%),女2例,50岁以上者23例(92.0%),有长期吸烟史者23例(92.0%);(2)25例共60个病灶,单发13例,多发(2个及2个以上病灶)12例(48.0%),其中单侧多发4例,双侧多发8例;(3)病灶位于浅叶者50个(83.3%),其中位于浅叶后下极者28个,病灶大部分位于浅叶后下极者7个,占总病灶的58.3%(35/60),在13例单发病例中10例位于浅叶后下极,占76.9%;(4)病灶最大径>3cm者仅3个,病灶最大径≥1cm者38个(63.3%),<1cm者22个;(5)病灶边缘呈浅分叶状或呈多边形者32个,均见于≥1cm的病灶,占38个最大径≥1cm病灶中的84.2%(32/38);病灶边界清楚者54个(90.0%),边界不清楚者6个;(6)病灶内密度均匀者50个(83.3%);呈不规则分隔状囊实性者7个,呈厚壁囊肿者2个,病灶内见出血灶者1个;(7)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者51个(85.0%),其中45个病灶呈均匀明显强化;(8)31个病灶内可见包绕血管或病灶边缘见“贴边血管征”,占38个最大径≥1cm病灶的81.6%;(9)术前CT定位诊断准确率100%,但定性诊断为腮腺腺淋巴瘤者仅20.0%(5/25)。结论:病灶单侧或双侧多发、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强化明显、包绕血管或“贴边血管征”为腮腺腺淋巴瘤的特征性CT表现,认识这些CT征象结合患者性别、年龄及长期吸烟史有助于做出正确诊断。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