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哈尔滨
  • 出版时间: 2011-06-23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传统的冠脉介入治疗均经股动脉入径完成。1992年荷兰医生Kiemenij进行了首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intervention, TRI)。由于接受TRI的病人损伤小、局部并发症少、且不必强制卧床24小时,TRI越来越多地成为国内外大型心脏中心的常规方法。但是,由于桡动脉细小且上肢人路弯曲度大,因此建立通路和操作指引导管存在困难,加之TRI中指引导管的支撑力相对较差,因此经桡动脉处理复杂冠脉病变时更应小心谨慎,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术前要对病变充分评估,预测风险,要对指引导管、球囊、支架进行合理选择,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供大家参考。
  • 摘要:冠心病(CHD)可以合并各种各样的心律失常,而几乎所有的冠心病患者均有不同类型和/或不同严重程度的心律失常。我们必须判断发生的心律失常与患者临床状态的关系,由此分析心律失常的特点,对决定心律失常的处理策略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明确了心律失常与冠心病的关系,详细的叙述了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处理策略,供大家参考。
  • 摘要:在全球范围的死亡原因中心血管疾病位居前三位。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病情复杂,预后不良,成为世界范围重要健康问题。2010年ESC斯德哥尔摩年会公布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干预研究——SHIFT研究(systolic heart failure treatment with the If inhibitor ivabradine Trial),这是心力衰竭药物治疗领域近10年来突破性进展,是第一个专注于心衰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概述了心力衰竭药物——钙离子增敏剂、奈西立肽、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及其他各种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介绍了心衰非药物治疗包括心脏外科手术,使用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 ,置人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及双心室起搏等方法。此外,随着对心衰研究的深人,尚有心脏移植、干细胞移植和心衰的基因治疗,等非药物治疗领域进展。提出心力衰竭生物标记物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意义,很多可获得的循环代谢物、营养标记物和心衰的长期症状及预后密切相关,通过测定这些物质的含量,还能更有效地确定心衰患者风险等级。
  • 摘要:我们临床所见到的与肺血管病相关的急危重症主要包括肺栓塞(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等)、肺动脉高压(原发性、继发性)、肺泡出血(肺小血管炎、肺毛细血管炎)等。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脂肪栓塞综合征是一种肺栓塞类型,通常见于骨折之后,但也可发生于各种形式的创伤如烧伤、肝损伤、胸部损伤、骨髓移植等。肺动脉高压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肺动脉高压,治疗原则是及早手术解决引起肺动脉高压的原发病。肺泡出血是一种急性、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本文概述了处理方法,供大家参考。总之:肺栓塞、肺动脉高压、肺泡出血等肺血管相关的危重症,均可以呼吸窘迫、低氧血症、咳血为首发症状,诱发因素和基础疾病各不相同,且有不同的针对性治疗策略,临床医生应高度警惕,及早鉴别、及早治疗可以挽救病人生命。
  • 摘要:肾动脉血运重建理论上是治疗肾血管病(RVD)的根本方法,主要目标是改善高血压,保护肾功能或治疗严重肾动脉狭窄的病理生理效应,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反复的急性肺水肿及心绞痛,甚至有可能免于透析的需要。次要目的包括:减少降压药,慢性心衰患者或心肌病患者可更安全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由于经皮介入治疗技术的巨大进展,近年来,RVD患者中接受经皮介入治疗的数量迅速增加,已基本取代了外科治疗,但现有的几个随机临床研究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出质疑。本文将作系统评述目前临床上关注的经皮介入治疗RVD一些焦点问题和达成的专家共识。
  • 摘要:急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常明显增高,其原因包括既有的高血压未得到诊断或未得到适当治疗、脑卒中的应激反应伴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脑部的自主神经中枢受损、颅内压增高等。如何处理急性脑卒中时的高血压目前并不清楚,一般采取不积极干预的保守策略,允许血压水平暂时维持高位,直到患者脑卒中病情稳定后(常需要数天时间)才开始降压治疗。最新发表的斯堪的纳维亚坎地沙坦急性脑卒中试验(SCAST)探讨了在脑卒中急性期进行积极降压治疗的临床效益。结论是,对于血压增高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进行降压治疗不能获益,甚至可能有一定危害。因此,在等待其他一些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的同时,我们应该谨慎从事。对于血压非极度升高的大多数急性脑卒中患者,最初7天内不宜推荐积极降压治疗。
  •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CHF)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的疾病之一。可被心肌利用产生的能量物质有脂肪酸、糖、乳酸、氨基酸和酮体等。心脏能量代谢障碍在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故而如何检测心脏能量代谢的变化以及变化程度,关系到所反映心肌能量代谢异常状况,这是目前临床急待解决的问题。心肌能量代谢的异常与慢性心力衰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在临床上也可以尝试采用活体心脏MRS、代谢组学技术、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反映不同时期不同程度慢性心力衰竭的心肌能量代谢状况,探讨各种检测方法在诊断及评价慢性心力衰竭心肌能量代谢的可行性及科学性。在今后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借助上述指标从能量代谢角度评价心力衰竭相关药物的疗效是值得探索的。
  • 摘要:肺动脉高压(PAH)是指肺小动脉增生性病变导致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加重,致右心衰竭直至死亡的一组疾病。正确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各种类型肺高压临床表现相互穿插,但治疗措施迥然不同,因此鉴别诊断及其重要。经一系列检查最后确诊为肺动脉高压者(第1大类),在给予手术纠正先天分流异常或肺血管靶血管治疗前,应进行包括6-分钟步行距离的基础功能评估,并以观治疗效果。对第2大类左心疾病相关性肺高压,第3大类肺部疾病肺高压,均应以治疗原发疾病为根本;对第4类CTEPH,推荐根据阻塞部位及肺血管阻力情况,尽可能行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各种肺高压治疗措施有效与否取决于肺高压的正确鉴别诊断。
  • 摘要:抗血小板治疗是支架介入治疗(PCI)的关键措施并得到临床广泛应用。单纯阿司匹林或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明显降低了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和PCI术后血栓的并发症。替罗非班为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可逆性非肤类血小板膜GP Ⅱb/Ⅲa受体纤维蛋白原抑制剂。本文回顾性地对比分析了单中心泰达血栓注册研究,小剂量替罗非班联合常规剂量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比较单纯常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药物涂层支架(DES)术后患者30天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证实,对比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静脉小剂量替罗非班联合常规剂量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急诊或择期PCI介人术后30天内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使支架血栓的风险降低90%,主要不良心脏事件降低80%,死亡降低70%,而出血或输血事件等风险没有增加。我们认为这种小剂量替罗非班的三联疗法可能是PCI患者当前较理想治疗策略。不过,本文为非随机回顾性研究,不能完全排除病例选择偏倚因素,替罗非班致血小板减少的并发症亦不能小觑。
  • 摘要: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相对常见的遗传性疾病,表现为非全身或心脏因素引起的心室肥厚,估计全国约有一百余万HCM患者。近年来,通过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治疗有症状的梗阻性HCM患者,可以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机能和生活质量。随着PTSMA例数的增长,其安全性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PTSMA的适应证,提出了PTSMS的操作技术要点。在一些选择HCM患者进行PTSMA治疗,可以达到改善临床症状和血流动力学的目的。由于可能存在早期和远期期并发症,宜严格仔细选择患者,进行术中和术后的严密监测,定期随访,提高PTS-MA安全性。
  • 摘要:心血管疾病从1990年起持续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与高致残率特点,医学科学家对冠心病的病因、病理、治疗与预后做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冠心病的流行与烟草使用、不健康饮食、缺乏体力活动等关系密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因素促进和鼓励了这些不健康因素的发生发展。既往我们把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二者列为并列关系,称之为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对来心内科就诊的患者,无论是先有精神心理障碍还是先有心血管疾病,无论患者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从诊断和治疗的角度来讲,心血管疾病都应是主体,而不能本末倒置,因此“双心医学”实质是探讨心血管疾病相关精神障碍的一门科学。
  • 摘要:既往认为血管钙化是机体钙磷代谢失衡所致的钙盐沉积于组织间的被动过程。研究血管钙化发病新机制对于临床防治血管钙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述了近10年来血管钙化发病机制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供大家参考。
  • 摘要:由于对高胆固醇血症的重视和积极干预,美国及欧洲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获得降低。但由于代谢综合征及肥胖,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影响,在美国31%的成年人血浆甘油三酯(TG)水平>150 mg/dl,我国多省市人群血TG水平在过去的15年间上升28.4%,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血TG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疾病有关,当TG水平升高,特别是同时伴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水平降低时,心血管病发生风险明显增加。临床医生对高甘油三醋血症的治疗首先需要排除可致使血TG水平升高的潜在因素,如口服雌激素或避孕药,抗精神病药物,或甲状腺机能减退等;其次,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给予降低TG的药物治疗是合理的。最后,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证据说明在他汀基础上上述干预手段可否进一步改善心血管预后。
  • 摘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全球每年约有150万儿童出生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人类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生缺陷已逐渐成为我国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所有主要出生缺陷中,先心病几乎占1/3,是人类发生率最高的一组出生缺陷,是最常见的心脏病。广东省先心病防治监测网通过调查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发烧、病毒感染、母亲患病、孕期使用抗生素及其他药物、饮酒、死胎生产史、自然流产史、缺陷儿生产史与广东省先心病发生有关。
  • 摘要:肺动脉高压(PAH)是指静息状态下肺动脉平均压(mPAP)≥25mmHg,该疾病是一种进展迅速的致死性疾病,是由于肺血管重塑引起心脏血流动力学恶化,最终导致右心衰竭。随着治疗和护理方面的进步,PAH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未来前景也充满希望。随着对肺动脉高压认识的不断加深,我们认识到进一步改善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预后有赖于高质量的多学科协作诊疗。一经诊断,患者应尽早在专业诊治中心由多学科协作组制定并实施系统的诊疗计划,并接受包括治疗方法、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培训。待病情平稳且自主管理病情能力提高后就近转入地方公共医疗中心长期随访和治疗。我国肺动脉高压的多学科诊疗尚处在探索阶段,这需要全体医护人员、社会健康工作者、卫生管理机构乃至全社会共同提高认识、不断努力使我国肺动脉高压的诊疗水平迈上新台阶。
  • 摘要: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一种由于静脉内血栓形成而引起静脉阻塞性回流障碍及其一系列相关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常见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早在19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淤滞和凝血功能异常引起的高凝状态,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这理论一直沿用至今,目前认为DVT为PE发病的主要基础病因。对于肺栓塞发病机制的认识,将从已知的常见病因,转向从代谢、内分泌等角度,最终明确基因在VTE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拓宽我们对PE发病机制的新视野。
  • 摘要:近年来微观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心血管活性多肽的研究,反向生理学和反向药理学技术的发展,开拓了生物活性多肽等小分子研究的新领域,“新分子”层出不穷(所谓“每日一肽”),“老分子”的功能不断被更新,呈“每日一肽”之势,不仅给研究者们带来极大的机遇,也带来更大的挑战。近年来还发现同一心血管活性多肽的前体分子或活性分子的分子内存在有相互调节的现象,称为分子内调控(intramolecular regulation)。分子内调控的表现多种多样。此外,活性多肽的生物学效应还与其受体复合物的多选择性有关。
  • 摘要:血脂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关系密切,高胆固醇血症早已确认系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高甘油三酯(TG)血症与冠心病的关系长期以来备受争议。因此,明确TG与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之间的关系以及阐明高TG血症的致AS机制,已成为当代研究焦点。本文根据高甘油三醋血症患病率现状,介绍了高甘油三醋血症的分类及病理生理学,详细叙述了甘油三酯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现状
  • 摘要:冠状动脉痉挛(CAS)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多种心血管疾病重要病因,在冠心病预防及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分析了冠状动脉痉挛在缺血性心脏病发病中的作用,对冠状动脉痉挛的识别、诊断方法和特殊临床表现进行了详细阐述,对冠状动脉痉挛防治工作进行了展望。
  • 摘要:2008年4月,我国第三次全民死因调查报告显示,脑卒中已超过肿瘤跃居第一位死因。中国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发达国家,并以每年8.7%的速度迅猛攀升。卒中的主要危险是高血压。国外学者发现: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同型半胧氨酸(homocysteine, Hcy)又称高半胱氨酸,是食物中蛋氨酸(甲硫氨酸)在体内分解的中间代谢产物。研究证明:多重危险因素综合干预,是脑血管病防治的一个重要进步。有效控制血脂及血压,对缺血性心脏病的获益明显,而要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同时降压、降Hcy是最佳策略。
  • 摘要:进入本世纪以来,动脉粥样硬化(AS)性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位杀手。近3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和预防心脏病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AS发生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化,针对AS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日新月异,AS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开始显著下降。但是人们对于AS这一复杂疾病的认识仍处于初期阶段,本文详细阐述AS的病因、危险因素和生物标记物,介绍了AS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叙述了AS病变的血管床选择性受到血流动力学的显著影响,并且在研究AS的发病机制、测量指标和干预措施时,应特别注意AS发病机制的网络观和动态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AS实际上是一个可逆性和非线性的发展过程。有关AS的组织学研究基本依赖动物模型,功能显像技术的发展为AS病变的早期检出和危险评估提供新的手段,总结了AS的药物和基因治疗。
  • 摘要:我国每年发生于医院外的心脏性猝死超过54万人。增加院外心肺复苏的比例,使更多心脏骤停患者能在第一时间接受旁观者的心肺复苏抢救,提高心肺复苏抢救质量对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2010年10月美国心脏学会(AHA)根据院外心肺复苏抢救的实际情况和一系列临床研究资料修改了心肺复苏指南,将心肺复苏的抢救程序ABC (ariway, breathing and chest compression)即检查并保持气道通畅,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改为一开始就进行胸外心脏按压(C),然后再检查并保持气道通畅和人工呼吸(A和B)。对发生于医院外的心脏骤停来说,即使在美国,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仍然很低。在我国,完善包括医院、消防、警察、社区街道在内的急救体系,普及心肺复苏知识,广泛开展新的CAB心肺复苏操作程序培训,在公共场所放置自动除颤器(AED)。这些对于提高我国心肺复苏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心力衰竭患者可并发不同类型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中以心房颤动最多见且与预后密切相关;室性心律失常中包括频发室早、非持续性及持续性心动过速;心衰患者猝死发生率高,多数也与室速、室颤相关。对无症状、非持续性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不主张积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除β阻滞剂),但对心房颤动及持续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必需积极治疗。本文总结了心衰合并心房颤动的治疗要点及心衰合并持续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治疗要点,供大家参考。
  • 摘要:目前,由药物主导的高血压治疗取得巨大成就,使高血压所致心衰、肾衰、脑卒中和死亡等显著减少,但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介绍了近年来逐渐发展成熟的介入治疗可能在大大降低常规手术并发症的基础上做到选择性使肾脏去交感神经化。随着心脏起搏技术的完善,安全地观察颈动脉窦刺激的降压效应研究成为可能。生理学研究发现,在中脑横切面上,背侧部中脑水管的断面周围有一厚层灰质,称为导水管周围灰质区(PAG),是边缘中脑区之一,动物实验证实其呈圆柱形,不仅与传入神经纤维联系广泛,且和许多脑区存在双向联系,是防卫、排尿、呕吐和发音等行为的最后整合器,参与心血管活动、呼吸中枢调节以及整合疼痛的情绪反应。PAG的降压区(腹外侧区)可通过MRI立体定位引导,在PAG植入脑深部电极刺激治疗慢性顽固性神经性疼痛已有30年历史,其间发现还具备降压效应。
  • 摘要:根据研究发现35—74岁的人群中,虽然男、女性高血压的总体患病率接近,但65岁之后女性高于男性,在高血压并存病方面也存在着性别差异。NHANES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同样存在性别差异。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具有某些性别特点。对于血压改善程度和对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来说,没有证据表明ACEI、 CCB、 ARB或是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的效果具有性别差异(所有齐性P>0. 08)。不同性别间心血管事件发生危险的不同并不能说明是对降压药物的反应不同。
  • 摘要:原发性高血压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高血压主要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抗高血压治疗具有多样性,患者对于降压药的疗效及副反应都存在个体差异。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不同反应,大多源于基因的差异。由此在药物遗传学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在分子和基因水平上研究揭示个体对药物不同反应的机理,研究遗传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和不同基因型个体对药物反应的差异,从而为临床科学合理用药和根据不同基因型群体对药物的反应来改进药物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本文主要介绍针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后半部分的研究,同时对其新成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基因在高血压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中的作用进行展望。
  • 摘要:根据WTO2008年资料:烟草使用是世界八大死因中六种的危险因素。中国占世界20%人口,消费了世界30%的烟草,中国目前每年有100万人因吸烟早逝。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150多个缔约国已达成了一项全球性的共识。医生戒烟对整个控烟活动意义重大。 医生戒烟历史数据启示,医生吸烟率下降先于全人群,并带动全人群吸烟率的进一步下降,医生戒烟后,对吸烟病人提供戒烟建议比例增高。本文针对我国医务人员吸烟的情况,列举了采取的戒烟策略有,供大家参考。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