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次全国妇产科病理学术会议
第十次全国妇产科病理学术会议

第十次全国妇产科病理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10-05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四川省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次全国妇产科病理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卵巢性索-间质肿瘤(SCST)是一组由分化程度不等的“性索样”细胞、性腺间质成分及其各种黄素化细胞单一或混合构成的肿瘤。“性索”一词为胚胎学概念。卵巢胚胎发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多样性。其中最多见的为卵巢性索-间质分化,如粒层细胞瘤;少部分为睾丸性索-间质分化,如:支持间质细胞瘤;极少病例则可有“两性”分化,如:两性母细胞瘤。不管向哪一个方向分化,这类肿瘤的共性是经常伴有性激素分泌异常症状。由于这类肿瘤发病相对较少见(仅占所有卵巢肿瘤的8%左右),加之分类复杂多样,在临床实践工作中有些病理类型并不为临床或病理医生所熟悉,影响到对患者的正确诊治。本文根据WHO分类标准(2003年版),结合临床经验及近期研究进展对这一组肿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做一简要介绍。
  • 摘要:目的:探讨少数民族地区使用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的护理疗效,为今后的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144例采用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的患者积极配合正确的围手术期护理及心理护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次治愈102例(72%),2次治愈30例(20.1%),2次以上治愈12例(8%)。结论:在少数民族地区,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并配合积极护理措施,可帮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提高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宫颈刮片中阴道滴虫检出准确率的阅片方法。rn 方法:对最近3年来我们检查的210例滴虫阳性的常规HE染色宫颈刮片进行了系统分析,观察其形态学特点,分析探讨了其产生这些特点的可能原因,并总结了阅片经验。rn 结果:滴虫性阴道炎时显微镜下几乎每个视野都可见到很多白细胞,并有大量的脓细胞,红细胞也多见,并可同时伴见成团或散在分布的球菌。滴虫所致的炎性分泌物主要是细胞碎片和其它无定形物质,细胞背景显得污秽杂乱。滴虫长期隐性感染可引起鳞状上皮表层细胞和副基底细胞的不典型增生,其细胞核可呈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出现一定程度的增大、大小不一或双核、染色质增多、核固缩和核碎裂,细胞浆嗜伊红染,细胞呈虫蚀状溶解,出现空斑而使细胞界限变得模糊和不整齐,即增生性改变和蜕变现象同时存在。年轻妇女的副基底细胞增多及闭经后的妇女发生宫颈萎缩性改变并有滴虫感染时可引起鳞状细胞出现明显的异型性改变。有时感染滴虫的闭经后妇女的鳞状细胞较成熟,呈激素水平增高表现。在有滴虫感染的涂片中很少见到乳酸杆菌。如果临床病史中观察到阴道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小灶状出血改变所致的“草莓状”外观病变,高度提示滴虫感染。rn 结论:虽然在刮片中找到滴虫虫体是诊断滴虫性阴道炎的唯一金标准,但是细菌性炎和分泌物多等背景特点,以及有异型细胞的涂片、涂片表现与年龄不符、少见乳酸杆菌和临床诊断阴道炎等现象能够提示可疑滴虫感染。在平时的宫颈刮片阅片过程中注意观察上述特点和现象,并进一步重点观察是否有滴虫存在,能够提高滴虫检出准确率,有利于防止漏诊滴虫性阴道炎。
  •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子宫内膜病理诊断的医源性影响因素,包括宫内节育器、激素类药物和激素替代疗法,然后论述了子宫平滑肌瘤的医源性改变,包括药物治疗和子宫介入治疗等引起的改变,最后论述了子宫颈癌的放疗和化疗后的改变。
  • 摘要: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子宫不规则出血的原因。方法:对138例围绝经期宫内膜并行诊刮活检,所有病例均经以病理检查为诊断依据。结果:138例围绝经期中,①功能性子宫出血99例占71.73%,其中简单性增生42例占30.43%,复杂性增生8例占5.79%。②宫内膜分泌反应不同步26例占18.84%。⑧正常宫内膜18例占13.04%。④炎症性疾病共18例,其子宫内膜炎10例占7.24%,宫内膜息肉8例占5.79%。⑤肿瘤性疾病共21例(15.2%),其中子宫平滑肌瘤15例占10.86%,血管瘤1例占0.72%,子宫内膜癌5例占3.62%。结论:①围绝经期子宫不规则出血的原因主要是功能性为主,炎症或肿瘤性疾病亦为较常见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②宫内膜增生性疾病和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同步是引起围绝经期子宫不规则出血的主要病变类型。
  • 摘要:目的:探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ESS)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3例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辅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LESS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HE染色见肿瘤细胞类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问质细胞,螺旋小血管多见,免疫组化染色3例肿瘤细胞CD10、Vimentin、PR均呈阳性,肿瘤细胞对ER、Actin也有表达。结论:LESS临床少见,易误诊,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本病预后较好。
  • 摘要:卵巢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非常罕见,大多数继发于全身性其他部位淋巴瘤。国内外文献关于卵巢恶性淋巴瘤的报道比较少见。卵巢原发性淋巴瘤约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0. 5%,而在所有卵巢恶性肿瘤中仅占1. 5%。由于其临床表现与其他常见的卵巢肿瘤比较类似,所以极易误诊。为了更好的认识卵巢原发性和继发性淋巴瘤临床特征和病理类型,本文收集了28例卵巢淋巴瘤,其中包括15例原发性淋巴瘤和13例继发性淋巴瘤,复习形态学特征并进行免疫表型检测,旨在探讨其临床特征、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 摘要:目的:腺鳞癌(adenosquamous-cell carcinoma)是指同时具有明确腺体和鳞状细胞分化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多见于能发生腺癌的肺、胃肠、膀胱、子宫等。卵巢腺鳞癌非常罕见。结合文献复习报告l例卵巢原发性腺鳞癌临床表现、组织发生、病理特点和预后。rn 方法:结合HE和免疫组化技术确诊。rn 结果: 1.该例临床表现:患者为老年女性,妇科B超示子宫左前方至脐上三指见一10cm×18cm×18cm巨大包块,边界清楚,似有包膜,内部回声紊乱,见中等团块及不规则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血流示实质成份内见血流信号,提示盆腔巨大囊实性包块,来源及性质待查。CA125 85.60 u/ml,CEA 1.41 u/ml。2.入院5天后行开腹探查术,发现左卵巢囊实性肿物,大小约20cm×18cm×15cm,局部破溃,表面有烂肉样组织附着,近端1/2与乙状结肠及其系膜、盆底广泛粘连,子宫萎缩,埋于肿物深部,左输卵管增粗膨大,直径5cm,远端与卵巢肿瘤融为一体。3.病理特点:大体检查送检为灰白、暗红不整形碎组织多块,总体积17cm×15cm×10cm,其中一块瘤组织体积12cm×10cm×5cm,表面有包膜,切面囊实性,灰白、灰红相杂,大部质软坏死明显,部分区域略脆,未见明显输卵管。冰冻病理结果: (左卵巢)恶性肿瘤,考虑为癌或颗粒细胞瘤。多处取材石蜡切片中见瘤组织大部分由低分化的粘液细胞癌构成,少部分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呈巢团状排列(图1),两种成份多分界不清有相互移行现象(图2)。免疫组化结果:波形蛋白Vimentin(-),CK7弥漫(+)(图3),CK20(-),高分子量CK鳞癌区(+),腺癌区(-)(图4),CA125小灶状(+), 抑制素a-inhibin(-),AB/PAS染色显示在腺癌区和腺鳞癌移行区内见较多蓝色或紫红色粘液染色阳性区(图5)。术后病理诊断:1.(左)卵巢低分化腺鳞癌,侵及左卵管和乙状结肠系膜。4.组织发生:尚不十分清楚。关于腺鳞癌的起源有以下四种假说:①碰撞理论:腺癌和鳞癌同时发生,碰巧连在一起。②起源于多潜能的干细胞向两种恶性表型分化。③鳞状化生的腺上皮恶变。④腺癌逐渐发展恶化成为鳞癌即腺癌鳞癌化。国外文献报道卵巢原发性腺鳞癌多由卵巢成熟囊性畸胎瘤恶变而来,少数源于Brenner瘤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本例卵巢肿瘤多处组织检查除有腺鳞癌外,肿瘤内未见有卵巢畸胎瘤、Brenner瘤及子宫肉膜异位症等组织成份,故本病例的组织起源不明.5.预后与治疗:卵巢腺鳞癌和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生命的方法。rn 结论:卵巢原发性腺鳞癌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不易被早期发现,术前容易误诊和漏诊,其组织发生不明,病理分级高预后差,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治是提高患者生存率最关键的。
  • 摘要:目的:探讨卵巢硬化性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电镜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通过11例卵巢硬化性间质瘤的临床、光镜、免疫组化观察及其中的5例电镜观察和10例隋访。结果:11例中30岁以下8例,10例有月经紊乱,1例早熟,5例伴有腹水;光镜显示假小叶结构及小叶间疏松水肿的结缔组织和致密的胶原纤维,瘤细胞形态多样,可见印戒样细胞,血管丰富;电镜见有三类瘤细胞:分别为类似储脂细胞,纤维母细胞及原始未分化间叶细胞,瘤细胞间或周围有大量的毛细血管;组织化学PAS全部阴性;免疫组化:'VIM(+)11/11,SMA(+)11/11,ER(+)4/(-)7,PR(+)11/11,CK(-)11/11,EMA(-)11/11,CR(+)3/(-)8;随访:术后月经均恢复正常,已婚未育2例术后都怀孕生子,未婚者中术后有2例结婚并已生子。结论:卵巢硬化性间质瘤是一种具有特殊组织学结构的少见卵巢良性肿瘤,术后不复发,预后好;病理诊断应注意与卵泡膜细胞瘤、卵巢纤维瘤、Krukenberg瘤等卵巢肿瘤鉴别。
  • 摘要:目的:探讨卵巢甲状腺肿瘤及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复习有关文献对2例卵巢甲状腺肿瘤及类癌进行临床和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化观察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为46岁和30岁,巨检为卵巢实性为主的囊实性肿块;镜检见增生的性索样甲状腺滤泡为肿瘤主体的特殊形态改变。免疫组化:甲状腺成分TG和CK阳性,类癌成分Syn和CgA阳性。结论:卵巢甲状腺肿瘤及类癌是少见的具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高度甲状腺分化单胚层畸胎瘤,临床预后较好,需注意相关鉴别诊断以防误诊。
  • 摘要:原发性子宫体恶性淋巴瘤少见,无公认的治疗模式。目前治疗以手术切除辅以化疗和(或)放疗的综合治疗为主,对于恶性程度高,晚期病例可先行1-2个疗程的化疗。本文就一例原发性子宫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了报道,包括病理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等。
  • 摘要:目的:探讨肠道系统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肠道系统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光镜下见病灶内肿瘤细胞呈多形性,主要由卵圆形细胞和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大小不一,可见多核巨细胞,核分裂相易见,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Vim、KP-1阳性,S-100、CD34、CD117、NSE、LCA、HMb45阴性。结论:肠道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病变,应与胃肠道间质肿瘤、淋巴瘤、低分化癌等疾病相签别。
  • 摘要:目的:探讨外阴肌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病理鉴别诊断及其临床生物学行为。方法:对一例外阴肌上皮癌的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表型进行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例肌上皮癌肿瘤细胞多形性明显,呈梭形、浆细胞样、上皮样等多种形态。灶区间质显著玻璃样变性或呈黏液样变性。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示瘤细胞上皮标记AE1/AE3、CAM5.2、肌上皮标记Calponin阳性,p63少量阳性,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结论:外阴肌上皮癌非常罕见,需要结合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进行确诊,并且需要与发生在该部位的横纹肌样瘤、上皮样肉瘤、起源于汗腺的外阴未分化癌、良性混合瘤等相鉴别。其生物学行为尚且没有很好的评估方法,目前仍推荐肿瘤广泛切除和长期密切随访。
  • 摘要:为评价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疾病的诊断价值,回顾分析了2004年3月~2007年3月对371例患者行阴道镜检查的结果,同时根据阴道镜图像异常处定位活检,若无明显异常,则在3、6、9、12四点行活检,均送病理检查。结果,根据阴道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对宫颈癌的符合率100%,对CIN诊断符合率87.10%,对宫颈湿疣的符合率100%。结论: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湿疣的早期诊断与病理诊断有较高的符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发生于子宫颈息肉的鳞状上皮内病变(squamous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的临床病理学及细胞学特征。rn 方法:收集24例子宫颈息肉的SIL,复习临床病理资料、病理切片、细胞学检查结果及HC2 HPV-DNA情况,同时对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rn 结果:子宫颈息肉的SIL发生率约为0.65%(24/3700)。10例子宫颈息肉发生低级别SIL(LSIL),14例发生高级别SIL(HSIL)。10例LSIL中,4例合并非息肉子宫颈的LSIL,其中3例细胞学为LSIL,1例为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另外6例仅子宫颈息肉有LSIL的病例中,1例细胞学为LSIL,其余5例细胞学阴性。14例HSIL中,1例合并非息肉子宫颈的LSIL,细胞学为LSIL,3例合并非息肉子宫颈的HSIL,细胞学为HSIL。其余10例仅子宫颈息肉有HSIL的病例中,2例细胞为HSIL,1例为倾向高级别病变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H),7例细胞学阴性。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PV-DNA(HC2 HPV-DNA)检测,3例LSIL及3例HSIL阴性,其余18例均阳性。rn 结论:子宫颈息肉的SIL少见,可合并非息肉子宫颈的SIL,也可不合并。单纯子宫颈息肉的SIL可能被细胞学检查漏诊。
  • 摘要:目的: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是一种抑癌基因,它参与多种组织的癌变过程。本文拟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蛋白(FHIT)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0例慢性宫颈炎和63例宫颈癌中FHIT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宫颈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慢性宫颈炎中FHIT阳性表达率为70%,FHIT蛋白在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8.60%,两者具有明显差异(x2=10.998,P<0.005)。(2)宫颈癌中FHIT蛋白减弱与年龄、临床分期无关(P>0.05);而与宫颈癌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3)随FHIT蛋白表达缺失,细胞AI逐渐降低。结论:FHIT基因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潜在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的,可以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之一,并且参与了肿瘤细胞凋亡的调节。
  • 摘要:《妇产科诊断病理学》第二版充分反映了妇产科病理学的新进展。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原版的内容。包括一些其他书籍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和国内首次报告的病例,同时各章节都有一些基础知识的介绍,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参考书。本文主要就以下问题进行综述:1、上皮内瘤变的诊断问题;2、子宫内膜刮宫/活检的病理组织学诊断;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新进展;4、宫颈病变病理学的发展;5、卵巢表面上皮间质肿瘤部分;6、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等。
  • 摘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依据免疫学原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细胞和组织上的蛋白成分(抗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没有哪项技术能像这项技术一样使病理学领域发生了如此大的变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优点在于它具有高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适用于常规处理的标本。在妇科肿瘤的诊断及研究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别对以下问题进行了叙述:1、确定肿瘤组织的起源;2、协助诊断病变的性质及程度;3、对病变的类型进行区分;4、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及P16INK4A、PCNA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rn 方法:采用免疫病理组织化EnVision法检测506宫颈病变中P16INK4A及PCNA的表达情况。通过原位杂交(ISH)检测其HPV16/18型及6/11型DNA的感染率。rn 结果:HPV在不同程度宫颈病变中总检出率为47.23%(239/506),CIN组中检出最多的感染类型为HPV16/18,43.28%(219/506)。CIN Ⅰ级HPV16/18型检出率较鳞化伴增生组明显增加(P<0.05);尤其在CINⅡ、CINⅢ组中阳性表达率较高;P16INK4A表达率为72.92%(369/506),其中CIN Ⅰ级P16INK4A蛋白表达率71.54%(93/130)较宫颈上皮鳞化伴增生组表达率31.96%(31/97)和尖锐湿疣组表达率41.67%(10/24)明显增加(P<0.01),CIN Ⅱ组P16INK4A蛋白表达率90.38%(94/104)、CINⅢ组表达率92.6%(112/121)较CIN Ⅰ明显增加(P<0.01)。PCNA阳性表达率在CINⅠ组、CINⅡ组、CINⅢ、宫颈癌组均不同程度的表达,较宫颈上皮鳞化伴增生组表达率5.15%(5/97)和尖锐湿疣组表达率25.00%(6/18)明显增加(P<0.01)。rn 结论:随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P16INK4A、PCNA阳性表达率及染色程度呈递增趋势,与HPV16/18型感染关系密切,可能对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具有协同作用,可作用为宫颈上皮鳞化伴增生与CINⅠ、CIN Ⅱ、CINⅢ级及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诊断,作为宫颈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的标记物。同时P16INK4A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也可初步显示利用这一基因异常靶点进行临床治疗的希望。
  • 摘要:目的:探讨PTEN与ER、PR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n 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30例子宫内膜增殖症及6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TEN、ER、PR的表达。rn 结果:PTEN、ER、PR在增生期子宫内膜中广泛表达;在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逐渐降低,除ER在增生期子宫内膜与子宫内膜增殖症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余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TEN、ER、PR的表达与病理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表达与ER、PR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s=1.000,p=0,a=0.01)。rn 结论:PTEN的检测可作为子宫内膜样腺癌早期诊断的标记物,ER、PR的检测可指导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及提示预后,联合检测PTEN、ER、PR的表达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阴道出血的病理原因。方法:对绝经后一年以上阴道出血的172例病人行宫颈脱落细胞TCT(液基细胞)检查,人乳头瘤病毒(HPV)监测,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活检及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分析阴道出血原因以及与恶性肿瘤的关系。结果:生殖器炎症占48.83%,功能性子宫出血占23.30%,恶性肿瘤占16.28%,其他良性病变占11.64%。结论:引起绝经后阴道出血最多的原因是生殖器炎症,绝经时间长的阴道出血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明显增多。
  • 摘要:目的:探讨p57KIP2蛋白在胎盘水泡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7KIP2在32例常规病理诊断为完全性水泡状胎块、34例不完全性水泡状胎块和20例水肿流产组织中的表达,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完全性水泡状胎块、部分性水泡状胎块、早孕水肿绒毛中p57KIP2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3/32(9%)、32/34(94%)、20/20(100%)。p57KIP2在完全性水泡状胎块的滋养细胞和间质细胞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和3.2%,明显低于部分性水泡状胎块中的94%和100%(P<0.01)。结论:p57KIP2基因蛋白的免疫组化分析有助于不同胎盘水泡样病变的鉴别。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