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建筑科学>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高峰论坛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高峰论坛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0-10-11

主办单位: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会议文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山塘街可以用“一条1185年的白公堤(唐代白居易开拓的山塘街)挑起2500年的苏州历史”(东头为“阖闾大城”闾门,西头为“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来形容。山塘街一街一河、河街并行,保存着原有历史格局,文保单位、控保建筑、历史建筑保存完好,沿街建筑绝大多数都是一层或两层的传统建筑。清代《姑苏繁华图》和《虎丘山塘图》对山塘的风貌、格局甚至建筑细部都有完整描绘,《虎阜志》、《清嘉录》、《桐桥倚掉录》等文献对山塘文化、风俗均有专门记载。葛成反税监、苏州市民反魏忠贤、南社成立等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此。根据《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第十七条:“苏州古城的保护范围为外城河以内区域、山塘线、上塘线、虎丘片、留园片、和寒山寺片。”山塘街即为山塘线,是苏州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历史街区,核心保护区规划用地136.75公顷,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用地面积达到保护区内建筑总用地的70%以上。
  • 摘要:门额作为古民宅的"眼睛",是古建筑中最具灵气的部分.古民宅中门额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文化内涵深奥,是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门额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历史、艺术信息是建筑文化中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文章就从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所发现的众多门额中选取部分进行解释分析,以期能窥得中国古建筑博大精深的内涵.早期门额也许只是一种标识,辟如写上屋名,堂名,目的是便于识别。后发展到具有更多的含义,具有一定的艺术与工艺性。这时门额已不再是简单的说明标识作用,更多的反映屋主的家风或文化修养和志趣,更多出现标榜作用。过去能建得起门楼或者说有资格盖门楼的都非泛泛之辈,可以说非富即贵,在他们看来,门额的规格及内涵与他们的社会地位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门楼便成为古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遗存下来。也是古代标志主人等级和身份地位的门庭装饰艺术品,与门簪、门槛、门扇、门框一起产生古朴典雅的整体艺术装饰美感,有吉祥、祈福、避邪之象征。并与建筑物相辉映,和谐统一,起到门庭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为传统民宅建筑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 摘要: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产,其中包括许多历史时期的古建筑和石质文物.如今,这些历史遗存虽然大部分已经十分破旧,但是它们仍然折射出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对当代城市建筑风格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所以,近年来,全国人民和各级政府对这些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越来越重视,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来保护和利用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rn 文物它通常具有这两个特点:第一,相对的独有性。即文物本身是宁波地区所特有的,与宁波地区特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着重要关联,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对于发掘和考证宁波古城的历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历史遗存;第二,文物自身类型具有典型性。即其本身的形式、结构、装饰、材料等元素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征,能体现宁波特殊的文化脉络。如:上林湖越窑遗址、天一阁、五桂楼和“海上丝绸之路”等。他们虽然因为岁月、时代变迁等原因缺失或破损原貌,但它们所具有的珍贵历史实证价值和地域性文化、情感价值对于明晰宁波城市文化和历史发展脉络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如果很好的保护和利用这些文物,并将其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工作中,建造出有中国特色地方气息的建筑,体现出地方悠久的历史文化,未尝不是古文物价值的另一种体现和开发利用。所们在建立当代城市建筑时首先要从思想上保护这些文物,采取的原则应该是“保全”,即首先应尽力维持现存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其潜在的使用价值和使用方式的多种可能性,选择既符合文物保护要求又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的方式来规划当代城市建筑。
  • 摘要:闽南近代建筑的营建技术混杂了外来的与传统地域的施工技艺,论文从外来营造业的冲击、传统匠师群体的转化等方面,考察闽南传统营建方式的近代变迁特点,结合案例分析闽南传统营建方式最有代表性的"高尺"技艺在近代洋楼民居的使用,并通过对洋楼设计原图与建筑实物的比较,剖析当时设计与施工状况,提出在今后近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修复设计中,应加强对其营建技艺的研究与传承.
  • 摘要:中国的古建筑,源远流长.从河姆渡木榫结构房屋开始,已有七千年以上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血脉相承.中国的古建筑,历来以木骨架结构为主,又兼地处东亚大陆,气候复杂,不得不与飓风、沙暴、洪水、寒流作斗争,其中火患又是建筑毁灭的重大因素,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认为这些都是由冥冥之中某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的,与建筑的定位、朝向等等密切相关,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兴起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门讲究阴阳风水的堪舆学,几乎与中国的古建筑相终始.风水学说是一种由现实导引出来的知识而发展起来的以唯心的抽象解释事故的理论,笼上了一层神秘主义的迷雾,把人的吉凶祸福附会于风水,是完全荒诞无稽的迷信,但也不能排除某些心理暗示作用。同时在实际运用上综合了哲学、天文、地理、测绘、生态、水文、地质、美学等等各方面的现实知识,核心在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最佳结合,达到完美的和谐,是不可一概视为糟粕的,特别是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条件下,许多建筑上的合理设计和装饰,和人对生存环境与景观环境的合理要求,只有在风水和吉祥的掩饰下才行得通,要真正理解、欣赏乃至研究中国的古建筑艺术,是不能不对堪舆学说有所了解的。
  • 摘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浙江兰溪市旧时城乡的牌坊不下二百余座,极盛时期,仅城区即有五六十座之多.时至今日,兰溪城乡尚存古牌坊五十一座,堪称"牌坊之乡".这些牌坊均为明清两代所遗存,形制各异,就材质来说,大多为青石构建,也有以木构、砖构或木石混合的,这些牌坊,有的古朴庄严,有的精致典雅,有的小巧玲珑,有的高大雄伟,有飞檐斗栱的楼阁式、四角亭式,也有比较简单的冲霄式,形成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具有鲜明的明代特征和地方特色,有着较高的历史、文物、科研和艺术价值.
  •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飞速推进,老房子、老街区常常被看作是城市建设的绊脚石或是"烫手山芋".杭州市近年来通过对京杭大运河两岸的保护整治,不断摸索和实践,走出了历史街区保护的"杭州模式",在城市有机更新中保留了地方特色,传承了历史文化.其中尤以小河直街历史街区保护工程为代表.小河直街历史街区保护工程以改善旧城区中低收入群体居住条件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主要目的。提出以修缮翻新住宅、增设基础设施、部分外迁稀释住户为主,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以拆除搭建、整治风貌、加强管理为主,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重点。小河直街历史街区在保护整治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一是保护整治要“以人为本”,只有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调动人民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保证项目顺利进展;二是要处理好保护与改善的关系,在保护中充分考虑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在改善中充分重视历史风貌的保存,使两者协调统一;三是积极创新,小河直街历史街区在保护中采取的创新政策,得到了杭州市政府的推广和应用。如“居民部分外迁、部分回迁”的做法,已在杭州市上城区五柳巷、十五奎巷和拱墅区大兜路、拱哀桥桥西等历史街区保护和危旧房改造中推广。
  • 摘要:郑氏十七房始建于南宋,建筑规模宏大,为郑氏一族历经百年艰辛建设,成为江南民居民宅的典范,成为全国最大明清建筑群之一.十七房郑氏是春秋末郑桓公的嫡传后裔.南迁后弃儒从商,商贾遍天下,发迹后逐步建起一幢幢大宅,马头墙错落有致,其宅群星罗棋布,是研究明清家族建筑群一部不可或缺的实例.rn 数百年来,郑氏十七房建筑群之所以能保存至今,这与郑氏先祖选址和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南宋时郑氏先祖在宋室的为官较多,宋庭灭亡之后,郑氏一族为躲避元政府军的追杀,纷纷隐居他乡。靖侯公(因是封赐的官职,不是名字和别号)感到余姚地处中心地带,存在危险隐患,故选址举家迁移到澥浦塘路沿隐居。该地地处边陲,背山靠海,穷山恶土,交通不发达。那里以咸地为主,农耕不发达,人烟稀少,穷苦人家较多。实是隐居最佳的地方。据资料显示,解放后至90年代期间,塘路沿村、红旗村(今十七房村)长期定为穷村。直至改革开放初期,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也小。另一方面,由于地处边陲,在历史上较少被战乱侵袭。明代倭寇多次企图登陆十七房,但一次次都被戚家军一扫而净,抗日战争时,那里是浙东游击队驻地,红色的革命摇篮,日寇虽占领镇海但也不敢冒然进犯故能较好地保存了明清时期十七房的原始格局和历史风格。如今宁波、镇海经济建设大发展,十七房周边工厂如雨后春笋,高楼大厦错落有致,层层叠叠。处于现代建筑怀抱之中的郑氏十七房如孤鹤鼎立,更显得珍贵。
  • 摘要:西安在本世纪2000年以后通过第四次修编城市规划和唐皇城复兴计划的实施,以挖掘城市特色为基础,发展城市现代化、复兴古城西安的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西安的仿古建筑获得高速发展,不仅建设量大,且规模空前.本文在西安近现代仿古建筑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总结其建设特点及设计特点,并就已建成的仿古建筑群、街区及地段形成的城市新景观进行评析,总结其经验与得失,以期引起更多专家同仁的思考.
  • 摘要:浙江兰溪市自古以来田园富庶,经济繁荣,其传统民居类型丰富、用材考究、雕饰精美,被誉为明清建筑的"富金矿".在众多的民居中,有一类被称为"楼上厅"的民居建筑,其特点是楼下相对低矮,楼上高敞,楼下雕饰简单,楼上雕饰华丽,多作待客宴筵之所,规格较高.楼上厅为干栏式建筑的演变和发展,又有兰溪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兰溪的楼上厅民居,是干栏式建筑的演变和发展,它滥筋于宋元,兴盛于明,延续至清,是明清时期浙江中西部地区商品经济繁荣,农业经济富庶的产物。几百年来,它融合了浙西、皖南的建筑文化,揉合了商业文化、乡坤文化、官宦文化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精神追求,具有丰富多彩而又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楼上厅的建筑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创造精神和艺术水平。是乡土建筑的一支奇葩。如今保存下来的楼上厅民居多系明清建筑的精品,是研究明清时期文化、经济和生活习俗及传统建筑的重要实物载体,在江南地区的古建筑史上理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也有了大幅度的进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文物保护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病.尤其是在传统建筑保护工作中,文物价值评定不准确、维修过程中的偷工减料、大幅度改变文物原貌和材质等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极大地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效果.建议在国家文物局的直接组织领导下,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资源,尽快启动全国性的传统建筑遗产科学研究系统。尽快启动“传统建筑遗产抢救记录行动”。尽可能逐渐地缩小“古建筑维修、迁建”工程的规模,以减少文化遗产的保护性破坏,直到找出更好的保护办法后,才可以重新开展传统文物建筑的维护、维修工作。
  • 摘要:本文将根据传统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说明传统建筑材料标准化的必要性,并将进一步阐明标准化对其继承与发展的作用。传统建筑材料是为实现建筑的功能化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文明的进步对建筑本体功能化的要求日益增加,对传统材料的要求也在逐步"细化",通过不同的制作工艺和操作技法来满足建筑的要求.现在的传统材料作用,主要是保护和维修传统的古代建筑文物,所以应采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解析传统材料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进一步研究千年来所沿用的制作工艺、操作技法合理内核.将传统材料的建造功能转变到保护维修的性质上来,使原有的建筑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为使传统材料、工艺技术更好的发展,采用现代的标准化的方法,将材料分门归类,按照标准的要求制作和操作,成为文物维修保护的理想材料。
  •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统筹文物保护、新农村建设、旅游开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经过近20年摸索,走出了一条和谐的新农村建设发展道路,从实践和理论上为古村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范例.提出古村落保护应维护百姓生活的利益,建设新区,要有计划地进行搬迁加强环境整治,提高古村落内村民生活质量,要循序渐进,不搞大规模发展旅游模式,挖掘内涵,做强做大文物旅游业,共享成果,保护旅游同发展。
  • 摘要:历史名人是体现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近年,随着人们旅游需求向文化旅游转变及各地对文化产业日益重视,名人故里旅游得以蓬勃发展.国内相关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理论研究基础仍较为薄弱,案例研究多为"故居"或"故里"所禁锢,没有摆脱就故居论开发的传统思路,多关注物质性旅游产品的开发,忽视非物质性资源的利用.以徐霞客故里为案例,针对其"大品牌小市场"的问题,提出了徐霞客故里应利用"游圣"品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以品牌运作带动霞客故里综合开发,以载体建设支撑品牌运作的互动模式.最后提出"虚实结合、品牌运作"是名人故里的一个有效的旅游开发模式.
  • 摘要:在现代佛教建筑的设计中,可以通过优化变异、隐性关联等手法来表达与传统佛教建筑所蕴含的宗教场所感,保持宗教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完成传统佛教建筑改造和重建过程中的现代转型。rn 优化变异是指对传统佛教建筑的结构、空间关系和形态构成所包含的一般原则和原理,通过变异的方法应用于现代佛教建筑创作。在建筑形象设计中可通过抽象变形、错位、逆转等手法,达到“神似”的视觉效果,使建筑能够引发出无限的想象。具体手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抽象变形,即对典型的形象简化、抽象、分离、切割和夸张,在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同时,又保持了与传统佛教建筑“同质”的特性,并产生了新的情趣;二是错位手法,即把视觉形象的特征元素依据建筑师和人们的审美意识,移动、变换其原有的位置进而重组,从而打破惯例,给人们以新的刺激。这些细节上的模仿不是被动的延续,而是对传统佛教建筑的形态和特征进行研究,对其进行简化和转换,达到“优化”的目的。rn 隐性关联需要对熟知的传统佛教建筑的“方言”进行再阐释,透过表面的形式去探索传统宗教文化的内在精神实质,重新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内在精神”可视为建筑的“隐传统”,它是建筑传统的非物态化存在,是飘离在建筑载体之外、隐藏在建筑传统形式背后的传统价值观念、建筑思想和建筑方法等。它们看不见、摸不着,是建筑遗产的“隐形”集合,是建筑传统的深层结构。所以,在现代佛教建筑的设计中,如果能找出传统佛教建筑的“隐形符号”,那么,借助一些新功能、新技术和新载体,既能摆脱旧载体形式的羁绊,又可以在深层领域取得与传统宗教精神的关联,使现代佛教建筑超越了原有形式和风格,展现了佛教建筑的场所本质。
  • 摘要:作为苏州古典园林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类建筑、山水、植物、陈设等要素,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展现出精湛的技术工艺,成为遗产园林中的精华.多年来,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工作,始终以原真性为原则开展各项工作.rn 遗产的真实性价值需要通过展示、传播、传承而得以实现,就管理者而言,保存世界遗产的原真性价值,不仅仅是对历史事物的简单维护和修复,而且要发挥遗产对于现代社会生活的思维和文化价值的影响.因此,在维护中特别强调原真性原则,才能把珍贵的遗产原汁原味地传承给后人.基于这种认识,按照《佛罗伦萨宪章》所强调的“对历史园林不断进行维护至为重要”,“历史园林的真实性依赖各个部分的样式和尺度”的国际理念,在苏州古典园林保护的规范上进行的探索,重点应是日常的各类维护保养,努力实现从过去的经验型为主转向科学型、规范化为主的目标。
  • 摘要:关中地区民居运用了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并且这些形式与材料都有着其特殊的优势.然而这些传统建筑技艺正一天天被新型建筑技艺排挤和取代,希望通过研究和再发掘能够使这些传统技艺被建筑师们了解并运用.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还保留着传统民居建筑做法的地区都是农村地区,原因很简单,因为在这些地区,多数家庭都承担不起一所砖混结构住宅的花费。由于贫困,他们很自然的就会选择廉价并且资源丰富的天然材料来建造住宅。取材自然便决定了这些材料并不会给自然带来人为附加的污染,这样就做到了环保。选取了多个不同区域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不论当地的民居不论是土质的、石质的还是砖砌的,都是选用当地最为便宜的材料。所以,只要合理的因地制宜,便能够找到既廉价又优质的建材。如果这些建筑没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就算它再环保再廉价也没有人愿意住在里面。就是因为这些建筑不论是在坚固耐久还是保温、隔热、防水、防腐等性能上都有着其难以被取代的优势。
  • 摘要:"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开井"是白族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从特点、建筑风格等层面,分析白族民居在现代化过程中变迁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的应对措施,以保护白族传统的民居文化.大理白族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是所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问题的一个折射点。从现在情形来看,对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仅仅采用被动的保护措施还是远远不够的,保护只是为了延缓被保护对象的消亡,如果被保护期间不能寻求有效的方法让其复活,那么这个被保护的对象也就没有生命力了。必须在传统文化寻找平衡点和中间值,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与保护民族建筑风格是并行不悖的。“传统与现代无论在时间上或意识上都是一个边续体,不能硬划出一道鸿沟来”,只有勇于“打开传统的库藏,以现代意识为准衡,重新做一次估评,使暗淡的宝藏重现光辉,以激发先天的潜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现代,而不是以人家的现代为现代”,走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道路,才是当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的正确方向。
  • 摘要:在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中,往往由于忽视对生活真实性的保护,造成保护和更新中的重置现象.从常见的"全盘重置"、"功能重置"、"居民重置"入手,对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实践进行反思.提出,在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中,风貌保护是生活真实性延续的基础,功能保全是生活真实性延续的载体,居民保有是生活真实性延续的主体,只有减少重置现象,街区才能真正获得重生.
  • 摘要:通过对内蒙古地区现存藏传佛教建筑实例的调研与分析,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形式、装饰色彩方面加以分析,阐明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建筑的基本特征.
  • 摘要:经过对原南京中央体育场现有各种资料的收集、归类以及与同建筑师的各时期作品和不同建筑师的作品的比较分析,其中探索方式包括了局部仿古模式(游泳馆的功能用房、平台的仿清式栏板等)、简约仿古模式(田径场的入口门楼、其他入口空间牌坊)和创新模式(游泳馆的整体布局)。因此杨廷宝先生规划设计的原南京中央体育场可以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建筑史发展兴盛期后期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体现了杨先生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中探索中国建筑之路的不懈努力。
  • 摘要:五架坐梁式构架是闽南的寺观、祠堂、书院、民居等民间传统建筑的主要大木构架形式.研究表明,五架坐梁式构架兼有抬梁与穿斗的特点.其中,三通五瓜与二通三瓜是它的常见形式.在梁柱节点上多用叠斗的做法.它在纵向联系构架上用弯枋连栱式看架,其起源可追溯至唐宋时中国南方地区.在檐口出挑构造上,它以梁头、丁头栱出挑并以寮束、吊筒、竖柴、托木等构件稳定联系,是中国南方穿斗式构架流行地区檐口典型的出挑方式.
  • 摘要:建筑的风格可以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是作者将中西方的文化与建筑进行了对比,讲行浅谈.现代建筑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不容忽视,文化中自然观对建筑的影响是直接而必然的,人与自然应该形成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包括:地方性,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让自然做功,和显露自然等几条基本原理。自然辨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景观设计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辨证法。同样,也要保持建筑中的文化因素,让建筑有生命,由内涵,有气质,能够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 摘要:中国传统园林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建造技巧,巧妙地将空间创造同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独特的构筑与观念体系,在当今南方城市的公共建筑与住宅景观及建筑设计中得到了较好的继承与发展.本文将主要以岭南地区,尤其是以深圳、广州为例,探讨岭南传统园林在现代建筑设计和实践中的结合与运用.rn 现代建筑形式的多样化首先表现为设计元素的日新月异,在现代建筑中,给人以最直观印象的就是设计中出现的多样化的设计要素。由于建筑内外部空间、室外空间、自然环境空间,园林环境等的相互融合与渗透,现代建筑得到延伸。原有专用于室外园林之中的元素,已逐步渗入到室内半开放空间,加强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沟通,配合以现代建筑的新造型、新构图、新材料,塑造出更加丰富多姿的建筑形态。与此同时,传统园林也以一种全新的、适合现代环境的模式得到了丰富和延展。rn 现代社会技术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革,使人类面临有史以来最为瞬息万变的境域。这种变革已给人们的心理、生理,乃至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变革带来的,是人们逐渐习惯了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迁变化。在这种环境中,人们之间、人与事物之间关系的持续时间缩短了。变革也带来了充满了新奇与多样的社会,社会文化也随着变革的发生得以发展延续。rn 在这短暂、新奇、多样的社会,人们越发重视生活中的稳定、连续、历史的因子,因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表达相当明显,因而也就出现了传统造园艺术屡被应用的实例。通过借鉴学习传统造园艺术精髓的把握与揣摩,以达到对传统文化继承。rn 文化、自然、空间是岭南园林发展的主线,自然与建筑融为一体是岭南园林与现代性的表现,最大程度地调节人居环境是岭南园林与建筑发展的目标。在这里,精神与内涵表现丰富,文化与生态相融甚好。在环境越来越恶化、人口密度高度集中、人们生活紧张急促的都市,岭南传统园林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发展是值得关注并且具有积极的意义的。
  • 摘要:本文试图在学习领会市委、市政府关于虎丘周边地区综合改造工程有关精神和对虎丘周边地区历史文化遗存初步调研的基础上,就“使虎丘地区真正成为吴文化的核心区域”这一问题谈一点个人的思考。提出在工作方法上要做到“三个统一”、“一个分类”,即统一指挥、统一规划、统一配套和分类指导。在具体操作上要做到“三个化”,即工作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品牌化。
  • 摘要:从封建社会以来,人们有了分工之后,以“劳力者治于人”,使劳力社会一直处于“下民群体”,根据阴阳平衡的原理,劳苦人民得到的健康比劳心的人多的多,天下有多少富人吃下了病,又花钱买健康,这是一个体力的印证,由于这种封建社会遗弃的偏见,使得体力劳动人群逐年减少,所以这种重体力劳动的行业,也迅速退出历史舞台,是一个重要原因。社会制度应重视这种规律现象。今天咱所说的不是讲复古就好,不是让历史倒退,不是否认今天的科技成果及进步的力量,而是应考虑社会得失,应发现社会储蓄的力量,投资的资源财富,指导方向和得失的对比。假如是将城市和乡村建设的墙体类构筑物,能规划为土墙,全国要省多少无机材料,要减少多少垃圾污染环节,减少多少堆放垃圾用地和无为运输,如果土墙能改造开展植绿,可增加多少硬性,强制性规定绿化面积并可解决多少工作岗位,如果全国采用土墙绿化,可调节环境和空气质量,其功量无法数计,土墙最大好处是材料可反复使用,墙老化,墙倒了加一些损耗土就可重复再用,引土回城,应当是有大益于社会而无公害。在园林景观建筑及居民生活建筑中,可以推广土墙披绿,培植耐旱作物,可将出现绿墙、花墙、菜墙、药材墙、观赏墙,使城市美化开辟另一新景象。
  • 摘要:中国的传统建筑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和风格,成为世界三大重要建筑之一。由于传统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主,易腐朽变形,裂缝漏雨,也易引发火灾,特别是那些繁华昂贵的木雕不能长期保存,所以近世纪来,传统建筑逐渐被现代建筑,欧式建筑所替代。为了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古建艺术,遵循“传统建筑是根,民族文化是魂”的主导思想和“继承传统建筑精华,创立民族特色典范”的发展宗旨,20世纪末,笔者研发了钢化石雕、钢化木雕古建艺术。钢化石雕、钢化木雕和木结构一模一样,正身椽、飞椽及闸档板、望板一体集成制作。斗拱一体刚性,承重抗压。2001年已普及到四川木龙塔工程。小额枋、立卧枋、老角梁、大梁、二梁、抹角梁、蟠龙柱、雀替、柱础、须弥座等构件上的雕饰工艺做到高浮雕、半圆雕,细微纹理清晰,光洁细腻且成本低,普通砖雕、石雕很难做到,木雕虽能做到,但成本高,还不能在露天使用。
  • 摘要:本文重点就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利用情况作简要阐述。保持原有格局和风貌,修旧如旧,增添、更新必要的基础设施,以利更好的利用和永续保护,是历史建筑保护维修的基本准则,各地的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大部分传统建筑墙体为土坯和青砖混和,为保持原真性,往往仍然继续使用土坯墙体。但在使用中,空调室内挂机、室内装饰不容易安装固定,同时在坚固程度上无法满足用户需求。这一点,在芦荡巷2号、大麦市街38号用户回访中都对墙体提出了改进意见。在以后的维修中建议采取内换土坯为砖,外部形式保持原样,更有利于永续使用。青砖外墙可定期清洗,并进行防水处理,起到美观使用的作用。在维修时尽量采用原有门窗,对破损的进行原样更换,油漆后继续使用。但这样的门窗还是不方便现代生活的需求,变形、裂缝、定期更换油漆也使得大量用户提出更换需求。为此可以考虑:保持原有风格,更换材质为塑钢等,形式可采用推拉式等,加入窗纱等防蚊虫设置,但形式、外观色彩保持不变,会解决这样的实际需求问题。在维修中,往往为了防潮,在青砖底层加入石灰等防潮措施,但在民居使用中已不能满足居住需求,建议可采取仿古瓷砖、木地板等形式,既不影响整体效果,又能从以人为本出发,满足居住的生活需求。在外观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尽可大胆采用满足用户需求的中西式布局,真正起到舒适、好用的作用。室内可根据功能需求,做好保温、节能的设施添加,真正体现低碳生活。
  • 摘要: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使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精神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同时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在各方面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标志着一座城市的特点和个性,也是城市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城市化进程中,不能以牺牲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GDP.如何真正践行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城市化进程和古城保护的关系,是摆在政府和城市管理者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课题.提出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对历史文化名城选点(重点对苏州)进行外来民工进城的全面调查,在《苏州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制定苏州古建筑保护实施规划,加强保护力度和资金的投入,市政府要加大对苏州古建筑保护的投入,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强化城市管理和古城保护的执法力度。走市场化运作模式,保护修复古建筑,对保护苏州古城、城市发展意义重大,前景看好。
  • 摘要:梅力更召是内蒙古自治区现存的唯一一座以蒙文诵经的大型召庙.为解决佛教文化与蒙古民族文化的冲突与对立,第三世梅力更葛根把翻译的经文与具体的诵经仪轨成功的结合起来,由此,蒙古化的藏传佛教在信众中广泛传播,并发扬光大.梅力更召的教义载体——经文和宗教仪轨中渗透了蒙、汉、藏三种文化因素,那么,教义的另一载体——建筑是否也渗透了这些文化因素呢?本文就在该建筑群体的选址、建筑布局、空间组织、装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浅析了该建筑群宗教氛围的营造.发现在这个蒙文诵经的召庙内不仅有藏传佛教文化的体现,更有蒙古族和汉族的宗教文化体现,这说明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吸纳了蒙古宗教文化和汉地佛教文化,并把这些文化现象与符号体现在了梅力更召这个宗教建筑群上。同时发现在营造该召庙宗教氛围方面,设计者从多方面考虑,使用了多种手法,最终形成了一个融合多种文化且宗教氛围浓郁的建筑群体。
  • 摘要:说台湾的根在河南。第一,要从文物考古的角度说,从台湾“恒春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古遗物中,有大量而完整的带有连续菱形纹的陶片。台湾考古人类学专家认为,此处彩陶文化属于河南仰韶文化部分。并推定,恒春文化的主人是现代高山族的祖先。也就是说,高山族的祖先是新石器时代,由河南向东发展,跨越当时还是陆地的台湾海峡而到台湾繁衍的一支。第二,为开发台湾、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立下不朽功勋的郑芝龙、郑成功、郑经祖孙几代与河南荥阳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郑成功传略》与族谱都记载:“郑成功远祖荥阳。”故在赞颂郑成功赐姓时有“安乐村中,切幸考亭教化;荥阳家里,犹欣赐姓传声”之赞词,在郑成功诞生地的日本国平户市的“郑成功庙”上挂有“荥阳之光”匾额,证明民族英雄郑成功得益于荥水阳光之哺育,又为荥阳每得了荣光。第三,郑克爽归顺大清后,原郑成功部下黄廷奉康熙之命,带兵五营到南阳邓县(现邓州市)屯田。黄廷手下有个高山族马夫叫依那思罗,精武功、善骑射。黄廷为他娶妻建房,使依那思罗安心居住、生儿育女。依那思罗死后,人们为他立碑纪念,把他居住的村命名为“台湾村”。台湾村百姓善射骑,好狩猎,爱穿华丽衣服,咏诗对歌,还保留一种独特的殡葬习惯,就是在死者殡葬时,墓坑下放一块木板,意思是让死者渡海回乡,寓意台湾村人思乡绵绵之情。第四,台北市1956年建设的巍峨雄伟的历史博物馆,所藏的8万多件文物,多数是来自原河南省立博物馆的商、周时代出土文物,其中包括周王室之礼器、乐器,战国时代的各种兵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等。rn 还有台湾流传着“根在河洛”、“河洛郎”之谚语。就姓氏而言,据台湾《民生报》、台北电话薄统计,台北地区靠前的十大姓陈、林、张、黄、刘、杨、蔡、许、郑、周,其根绝大部分都在河南。无怪乎卢书记“常回老家看看,常回老家转转,常回老家干干”的话一出,豫台经贸合作182个项目、528亿投资就在河南尘埃落地。而在此次会上河南省旅游局局长范修芳同志对进一步发展“豫台游”提出“相通点”、“结合点”、“关节点”之设想。围绕此三点,特献出一个“金点子”。此点的初衷是1997年底在编辑出版《郑成功与祖国统一》一书时提出来,曾经被中央统战部肯定。当时曾建议,在河南选择交通便利,区位适当之地,仿照深圳“锦绣中华”之形式,兴建“锦绣台湾”(台湾风光苑)旅游项目。而随着郑州中原西路开通,温州郑氏宗亲斥资在中原西路南的丁店水库(郑州第二大水库)旁的盘龙山上荥阳郑氏名人苑内,由温州郑氏宗亲斥资所建“荥阳郑成功纪念馆”之建成。建议就在此处引进台资建造此一旅游项目,使之能成为“美丽宝岛台湾游”的宣传基地,同时亦能起到满足来豫台胞思乡之情的需要。此愿若能实现,定能成为促进豫台合作的一个完美工程。故特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金点子”贡献出来,望能引起有关领导与专家的重视与支持。
  • 摘要:藏传佛教传入内蒙古后,虽受到汉地文化和蒙古游牧文化、萨满教等的诸多方面影响.但其空间宇宙模型或多或少在部分寺院中也有所体现.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建筑是汉地官式建筑文化,藏地佛教建筑文化和自身萨满教文化的融合体.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形态的发展演变是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各个力的作用点不同,作用的大小不等,作用的方式亦是千差万别.汉传佛教的空间宇宙观与藏传佛教密宗的曼荼罗世界有所不同.中原汉地佛教自身宗派复杂,自然包含了不同的宇宙论思想.不同宗教思想支配的宇宙观、审美观等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对组织环境的方式和对空间的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影响着建筑的整体及细部表现.
  • 摘要:历史上,蒙古为了同西藏地方政权保持密切的政治关系,藏传佛教无疑是最好的纽带.清以前蒙古民族一直被中原政权视为大敌.清朝时,统治者实施"因俗而治"和羁縻笼络的政策,不但强化了清朝政权的稳定,同时将地处北疆的蒙古地区变成了天然的"长城".喇嘛教第二次传入蒙古地区是明万历年间,在其的倡导和扶植下,藏传佛教以格鲁派的形式在内蒙古民间传播开来.在阿拉塔汗的影响下,土默特地区掀起了信仰藏传佛教、修建寺庙的热潮.贵族争先恐后修建寺庙,塑造佛像,供奉喇嘛.但是由于受到当地工匠和做法的影响,藏传佛教建筑也有内蒙古地区的地域特点,形成了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藏汉结合式建筑,并呈现一定的多样性.
  • 摘要:自贡近两千年的井盐开采历史,塑造了悠久深远的井盐文化,晚清时期是迎来了自贡盐业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星罗棋布的会馆与祠堂成了这一重要的历史见证.透过这些会馆与祠堂,不仅看到了井盐经济的昌盛与繁荣,更看到了它们所承载的建立在井盐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与建立起来的城市精神.
  • 摘要:传统建筑文化是旅游的载体,亦是旅游的灵魂.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利用要深度融合,和谐发展.从旅游与历史文化资源共生共进的发展趋势来看,结合的好,将成为成为提升社会经济效益、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源泉.在人们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的认识到传统文化资源对旅游的作用的时候,越来越将传统文化遗产看作一种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资源的时候,其经济价值与经济效益往往成为很多人关注的头等目标,这就必然带来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如何做到传统建筑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和谐统一,传统建筑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同步发展,已经作为一个重大的课题摆在人们面前.对待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问题,如果只讲开发,不讲保护,势必造成传统建筑遗产资源的破坏、枯竭;只讲保护不讲开发,为保护而保护,只保不用也是难以行通的.那么,就必须坚持遗产资源"保护第一"的方针,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保护与开发并举是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方面,郑州市的两组古代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做的就比较好.本文重点介绍了该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做法,以供同仁们参考.文化遗产无法置身于世外桃源,保护并不意味着将其封闭。旅游是发挥文化遗产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途径和一个非常好的形式。两者如果处理得好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双赢目的;如果处理不好,也可能两败俱伤。在遗产资源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上,必须始终遵循和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科学规划,严格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原则,正确认识、理性分析新时期资源保护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改革,积极探索;纵观全局,精心策划;准确把握和处理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形成保护、开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协调并进的局面。
  • 摘要:以重庆市大坪七牌坊地块商业地产项目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历史文化遗址地块地域文化与异域文化在商业地产设计中的共融,并从主塔楼、副塔楼、商业主体、商业街、广场、高档住宅区等方面做出实践尝试.
  • 摘要:四十年代末,邹城市(邹县)因遭受战火的侵袭与破坏,毁掉了"子思祠"、"断机堂"、"子思书院"三处历史悠久的民族建筑,现无踪迹,仅存旧址.rn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加强文物的保护与修缮,进一步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将毁掉的子思祠、断机堂,恢复其原貌,展望一新,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给游客、广大人民,提供一处休闲的文化娱乐场所。rn “子思祠”、“断机堂”,位于老邹城的南城墙下面,南门口以东大约一百米处,东、南两面沿护城河(因利河)。东为“子思祠”,西为“断机堂”,中为“子思书院”。于一九四八年前由于遭受战火的侵袭破坏,将这三处祠、堂等,毁之一空,仅存遗址。又于解放后将这三处遗址,又全部拆除清理,现无踪迹。于一九五五年,邹县人民政府在此“子思祠”、“断机堂”等三处旧址之上,安置邹城烈士陵园。rn 建国前后的现状,在一九五五年前,“子思祠”、“断机堂”仅保留原址现状,中间“子思书院”部分,全是民宅。其中:南关路墩法、路佑田、东关刘文祥等共十一户居民,在该旧址建房居住。rn 一九五五年后,由邹县人民政府在此旧址安置烈士陵园一处。该陵园分为两个区,东区为烈士墓区;西区为广场、办公管理区。rn 在实地考察过程中,由路老先生准确无误的判断核实,在陵园的东半部分偏南处,现存两棵古柏,然而,这两棵古柏的位置就是原子思祠大门屋山东头的两棵古柏,现保留至今。这两棵古柏作为考察的见证和依据。
  • 摘要:绿影壁是明代襄阳王府门前的照壁,壁面九十九条龙等是用武当山绿石雕刻而成,是四大影壁之一,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历经570年的风风雨雨,整体倾斜4度多,下沉约50厘米.本文对襄阳王府绿影壁抬升扶正文物保护工程的总体施工方案、关键施工技术与工序、监测监控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穿梁基础托换法、地道天井施工法、双向纠偏和顶升施工法,保证了工程的安全顺利完成.本文物保护工程研究的主要创新有地道天井法施工技术、横穿横托梁法基础托换设计及施工技术、结构弹塑性和徐变纠偏纠扭纠弯设计及施工技术、结构双向刚性纠偏设计及施工技术、古近代建筑准静态顶升施工技术、古近代建筑自应力和附加应力逐步复位及部件复原施工技术.本文研究成果为古近代建筑保护类似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本工程可作为古建筑文物保护的示范工程进行推广,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建筑艺术已经融入国际建筑艺术的大背景之中,中国建筑的发展也进入多元化阶段,各种建筑新的结构形式和多种复合材料的广泛应用使其发展空间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因此需要从当代建筑继承传统建筑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并吸收传统建筑中的养分,通过采用古今结合的手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探索现代中国建筑之路.rn 面对今天多元化文化环境,建筑创作既要多样化,又要不满足于多样化;既要反映各民族的民族形式,又不局限于单个民族;既要深刻体会,也要跟上现代发展的脚步在建筑创作中,切不可把某种风格的建筑当作创作的源泉。无论是汉唐的遗风,还是民居的奇巧、京广的新作,都只起借鉴、启发的作用。而建筑师的真正创作源泉只能来自于对当今人们生活的理解和热爱,来自于对现代物质和技术的科学态度。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才能在今后的建筑之路上绽放中华民族特有的风采。
  • 摘要:本文以贝聿铭的香山饭店为例,从环境选择、建筑格局和园林营造三个方面解读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的意蕴.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与理性严谨,善于归纳的的西方建筑美学思想相比,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则重经验,轻理论,凝聚在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里,可以大致概括为风水之美、主体布局和园林之美.
  • 摘要:化觉巷清真寺是中国现存采取传统建筑形式的清真寺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通过对其文化渊源,及建筑艺术的探究,力求能对伊斯兰教建筑的研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所帮助.rn 化觉巷清真大寺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不是可以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传统的总体布局,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这种本质上是时间进程的流动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的基本特征。所以说化觉巷清真大寺是集两种文化的和谐发展于一体。正所谓:物质文化体现在表层,精神文化体现在深层,艺术则体现在二者之间的中层面上闭。
  • 摘要:文中结合设计者的思考和建成后实际使用情况,对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对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创新进行分析和介绍.在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背景下,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得以筹备、设计和完工.建成后的木卡姆传承中心集哈密木卡姆的保护、传承、搜集整理、展览、展演、教学、录音为一体,已经成为哈密地区一处综合功能较强、集中反映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的文化中心,并将成为哈密的标志性建筑和新的人文旅游亮点.
  • 摘要:近年来,成都市锦江区在旧城改造中大胆探索,在认真总结"阳光拆迁"和"模拟拆迁"等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和开发与历史文化保护相结合,按照"阳光+市场+保障+民主"的思路,采取“四个到位”,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协调作用,以人为本,实现旧城改造可持续发展,成功推进了水井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改造.5个月时间,共自主搬迁居民575户(占片区总户数的90.4%),实现了无强拆、无上访,走出了一条旧城改造的新路径.
  • 摘要: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分析其对中国及苏州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作为现代建筑代表作的创新之处,从中提炼出苏州建筑的审美观,并提出一些其设计建造中值得商榷之处.苏博在建筑色彩、体量、形式等各个方面注重了与周围及传统的融合,同时亦大胆运用了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手法对建筑加以创新,试图探索出一条传统地区的现代建筑之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也得到了绝大多数市民和专家的认可。但同时亦有不少人觉得苏博从总体上来看现代感太强,特别是其过多的规则几何形体和块面,超具现代感的材料和结构,似乎与周围以及传统建筑只存在符号上的联系。同时中国古典建筑和园林具有其自身的功能和建造逻辑,用现代的建筑手法似乎很难达到其意境,更别说是超越。所以现代建筑如何继承传统,继承形式还是精神,通过什么体现传统精神和意境,同时又如何创新,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建筑功能和形式,继承与创新的界线、结合点在哪里,这些都是建筑界乃至文化界永恒的话题和追求。
  • 摘要: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投巨资摄制的大型剧情电影纪录片《大明宫》和大型历史文化电视纪录片《大明宫传奇》,不得唐文化之要领,更无力揭橥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与华夏民族之精神.相比之下,1920年代德国的小制作电影《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和《泥人哥连》却深刻视象化了德意志民族的哥特精神,其Bauhaus主义的审美取向在电影美学策略上明显胜出《大明宫》系列影视作品的宏大叙事观.电影与建筑的根本,在于承继文脉和传播文化,背离历史渊源一味追求商业利润,任何艺术只会缘木求鱼,走向覆亡.
  • 摘要:传统石雕技艺作为米脂传统建筑环境中所承载的重要历史信息,是构成米脂传统建筑环境典型性地域建筑文化特点的重要非物质因素。而传统建筑环境又是承载传统石雕技艺传承、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是传统石雕技艺保护的重要物质空间。对于两者相互依存的发展关系体现在:一,米脂传统石雕技艺作为建筑营造中石质工艺制作的重要环节,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与科学价值,同样也体现着人类早期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传统建筑文化、传统民间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地区永恒的历史见证,凝聚着民族之性格、民族之精神、民族之真美;二,米脂传统石雕技艺其产生与发展与建筑环境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并始终围绕“建筑”这一脉络不断发展、成熟。从早期石窑、汉代墓葬、宋代石窟,最终形成了明清时期石雕技艺的大众化、民俗化特点,并广泛服务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三,米脂传统石雕中多数石雕的打制过程通常依附于建筑环境完成,并根据不同文化寓意的石雕规范其打制空间。但由于其打制工艺私密性、短暂性的特点,往往打制技艺及环节等相关信息被人们所忽略,但传统建筑环境却是承载这些历史信息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四,米脂传统石雕技艺虽然具有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但传统石雕又作为技艺的物质表现形式,大量遗存于传统村落、民居当中,体现于建筑结构、建筑装饰,或服务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因此,传统建筑环境不仅是承载这些相关物质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石雕技艺的物质凝缩;五,米脂传统石雕技艺不仅体现了先民在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成就,其打制过程中祭祀、庆典等活动与石雕造型、装饰纹样等都具有鲜明的文化寓意。它们是民众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着集体和社会的人群意愿,是对一个地区在社会发展、生产水平、经济特点等方面的集中展现,是透视社会生活的广角镜,是一种具有民俗性质的文化现象。而建筑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载体,这种文化现象也同样是对传统建筑人文文化的展现。rn 通过传统建筑环境对传统石雕技艺进行保护,不仅是对历史信息、传统石雕技艺和过程的再次呈现,也是展示米脂传统建筑中石雕艺术与工艺的重要环节,是对传统建筑文化,建造设计、技术等方面的整体性保护,是传统建筑环境原真性保护中必然应当涉及的重要因素。二者的结合将为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的血液和增添新的活力,将为传统石雕技艺保护营造其原真性的生存空间。
  • 摘要:本文以现场调研、实地测绘为依据,分别从藏传佛教寺庙的选址、寺庙建筑群的规模和寺庙空间的整体格局三个方面对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和赤峰市境内的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形态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从而初步认识内蒙古东部地区藏传佛教建筑的一般特征.
  • 摘要:以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及常家大院为例,对山西晋商大院传统建筑的装饰风格和特点进行了介绍,具体阐述了晋商院落中祠堂、大门、厅堂等部分的装饰手法,并对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进行了总结归纳,以期指导当代建筑装饰. 砖、木、石雕的设计可以在体量上同建筑主体设计构思吻合,在特定的条件下,这些设计影响到建筑的本身。通过三雕艺术的形式、内容、位置等的变化又使巨大的院落群得到有序的功能分割,带来沉重的(祠堂)、大气的(大门)、含蓄的(厅堂)视觉效果。建筑立面的整体轮廓线是决定建筑外部造型的基本因素,直接影响建筑的体态特征。而这些解构式艺术元素组成的建筑群落不也正是一个艺术解构重组的完美艺术品么。曲面、斜面及各式造型穿插其中,充分演绎了建筑的动态美。这些风格迥异且造型别致的建筑部件产生一种向外的张力,在视觉上,微观或宏观均让人不可挑剔。在整体统一的灰色调上不乏有让人兴奋的彩绘出现,精致但不失雄浑;单调却不失静谧,那些自然粗糙的木、石、砖雕的质地又给人以朴实和大方的感受。这使得建筑装饰表达具有广泛的可能性和灵活性。建筑表面上的“三雕”对墙、门、窗等一系列建筑部件进行修饰采用了虚实与凹凸变化能产生视觉上的能力,给观赏者以生动,强烈的印象。这些形态连续的交替出现,能产生较好的光影效果,强化视觉重心。建筑形态的整体、局部和细部的结构组织系统与大、中、小的尺度等级有着系统的对应关系,同时蕴含着特定的表述内容。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