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九次学术研讨会
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九次学术研讨会

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九次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西安
  • 出版时间: 2010-11-06

主办单位: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秘书处;陕西省社科院

会议文集: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按照传统的理解,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本是资本主义经济所特有的现象.但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触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中国也显露出产品相对过剩和产能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中国的产品相对过剩和产能结构性过剩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相对过剩和产能过剩虽有相似之处,也有本质的不同.这个问题的原因,除一般市场经济中的固有矛盾外,也有中国特有的原因和机制.rn 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产品相对过剩和产能结构性相对过剩,既有一般市场经济下产品相对过剩和产能结构性过剩的原因和机制,也有改革开放进程中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于“赶超”、“急于发展”和“攀比”等特有的原因和机制。一方面,中国也是市场经济,因而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企业和个人追逐盈利的盲目性、竞争性和信息缺失的原因。一般来说,市场经济下企业和个人追逐盈利的动力、竟争和信息缺失与歪曲条件下经济行为的盲目性,是造成产品相对过剩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甚至追求行政官员的个人政绩(GDP)而竞相攀比与竞争,也是造成一些产业盲目发展、重复投资和建设的重要原因。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的存在和持续,不仅是上述原因的结果,也是中国产业结构失衡的一种表现,是社会经济资源浪费和经济活动低效率的反映。因此,认识和解决产品相对过剩和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还应该进一步从中国经济结构是否适当的方面加以考虑。rn 解决中国经济中的产品相对过剩和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参照形成产品和产能过剩的原因和机制,解决问题的出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政府增强宏观的行业信息传递和投资引导工作,合理引导投资方向和范围,避免市场经济条件下因逐利竞争和信息缺失导致的企业拥挤和产能过剩;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某些产品和产业投资进行宽松有限的管理,防止出现产品相对过剩和产能结构性过剩;调整现有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为解决产品相对过剩和产能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创造有利条件。上述措施要求对经济运行的情况有良好的、及时的把握;要加强各级干部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学习,以便真正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特点,避免他们在错误的认识下、满腔热情地大力支持经济的非健康发展;克服地方政府错误的“GDP情结”,改变考核官员的业绩标准和晋升机制,消除产品相对过剩和产能结构性过剩的体制因素。rn 总之,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在中国尽管不是经济基本矛盾所引发的必然结果,但仍然有其发生的条件,必须加以认真研究和对待,才能避免和减轻经济波动的消极影响,保持经济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伟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创新: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理论就是其最显著的成果;它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关系为对象,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创新;它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研究为起点、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为主体、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为展开内容的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的创新.
  •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浪潮,使得中国模式面临四个方面的转型机遇和压力,即把握产业与经济结构的升级新机遇,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二次转型;把握改革新时期的经济社会新特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由非均衡、不协调的发展模式向符合现代社会全面统筹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发展模式转型;把握转型深化期的改革新要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宏观层次所有制结构创新与转型;把握全球化发展的新变化,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体制转型.
  • 摘要:回顾SDR发展的历程,从其并不成功的经验来看,SDR并没有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从SDR本身缺陷、国际货币制度等角度来分析,目前SDR未能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是有其原因的.限制SDR成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制约,也是目前世界货币体系现状下,超主权世界储备货币难以实现的原因.只要SDR面对的制约因素仍然存在,那么新的超主权世界储备货币也很难突破这些制约.rn 首先,无论是建立新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还是扩大SDR的作用,改变目前国际储备货币体系都必须对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制约主要国家超额发行货币的冲动,解决“特里芬难题”。其次,必须提升国际储备货币自身的质量,增强其可接受性、流动性和可得性,使其价值和稳定性具有更强的吸引力。特别是储备货币要有稳定的价值,而其价值基础必须稳定。再次,要协调各个国家的利益。从历史经验来看,从最初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到后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失败,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各发达国家逐渐开始追求各自独立的国内经济政策,不再愿意为遵循国际货币体系的要求而牺牲自己的经济目标,使得原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原则难以再维系。因此只有相关国家的经济政治利益一致才可能产生共同认识,达成协议并建立统一的货币体系。建立新的国际储备货币或加强SDR作用都要依赖相关国家经济政治实力的博弈结果。最后,新的国际储备货币或SDR的国际地位,都应该由市场的力量决定并接受市场考验,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只能被市场自愿接受才可以发挥作用,不可能由政府的法令或超国家机构的方式来决定。
  • 摘要: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蔓延,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冲突频现。美国议员提议美国政府将中国列人“汇率操纵国”进行制裁,众多国内外学者也纷纷提出中国应进行汇率改革,使人民币升值,这似乎是解决危机的灵丹妙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美贸易-金融关系是“食物链”而非“跷跷板”的平衡关系,汇改不如币改,冲突不如和谐。rn 在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的生态环境中,中美贸易-金融关系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遵循生产者、消费者原理的互利互惠、互为依存、互为制衡的“食物链”式平衡关系;不是物理学意义上遵循杠杆原理的你高我低、你长我短、你多我少的“跷跷板”式平衡关系。这种中美贸易-金融“食物链”平衡关系表现为:作为生产者的中国,出口商品、资源和服务到美国,获得美元,形成对美国的顺差;作为消费者的美国,进口中国的商品、资源和服务,支付美元,形成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在这种“食物链”平衡关系中,中国处于生产者级别,是较低级别的一方。美国处于消费者级别,是较高级别的一方。rn 处于“食物链”下游的美国在是出口商品和服务,换回美元和就业;还是印刷美元和出口美元,换回商品和服务、减少就业方面,经常摇摆不定。处于“食物链”下游的中国处于被动地位,当然也希望改变。但是要改变这种关系,不能通过简单的施压、威胁、惩罚这种外力的作用,而应该从内部通过和解、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中美贸易-金融关系的良性演化。中美两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改善中美的贸易金融关系。改变这种平衡的途径是汇改不如币改、升值不如加薪、施压不如合作、抑制不如支持。
  • 摘要:新型合作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目前由于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都还存在许多问题,导致新型合作经济难以健康发展.本文的内容,首先是分析新型合作经济的内涵及其存在的必然性;然后从合作经济理论误区和实践盲区、合作经济外部环境欠佳、内部机制不顺几个角度对影响合作经济良性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上述三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新型合作经济快速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从思想宣传、体制改革和内部机制转换三个方面推进我国农村合作制的发展。
  •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化石能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的阐述及其资源诅咒的分析,认为导致我国西部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应主要归因于优势产业一业独大对其他产业的挤出,自然资源的相对丰裕导致生产性资源分配的无效率及其寻租腐败,低估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的长期价值和天赋资源过剩时缺乏创新动力等.其解决办法是在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实施产业联动、循环经济、低碳、商、高效开发以及推广煤炭洁净化新技术等.
  • 摘要:"十二五"时期是陕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重要机遇期.加快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对于陕西这样欠发达的省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陕西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基础与条件分析,提出了陕西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思路与路径选择.rn “十二五”是陕西人均生产总值从3000多美元向6000多美元的跨越时期,是由经济欠发达省份向中等发达省份迈进的转折时期,是经济转轨、体制转换、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转方式、富百姓、建强省的攻坚时期。是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重要机遇期。加快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将成为“十二五”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内容。
  • 摘要: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有正常和非正常两方面的原因.缩小收入差距不能搞"一刀切",应该区别货币性收入差距和财产性收入差距、显性收入差距和隐性收入差距、合理性收入差距和非合理性收入差距、合法性收入差距和非法性收入差距等不同范畴,有选择地、审慎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rn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一方面造就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使他们成为先富起来的一个群体。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大量涌现,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社会现实,让人们形成贫者越贫、富者恒富的可怕预期,增加了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发展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其诞生以来创造的巨大社会生产力有目共睹,但是,其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对生产力的损害也是无法否认的事实,而这一切与收人差距和贫富分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根本上扭转收人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是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笔者认为,缩小收人分配差距不能搞一刀切,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缩小全部收人分配差距的做法既违背经济规律,也会否定多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积极成果,必然会重新走向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老路。只有明确各种不同类型收人分配差距的具体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区别地、审慎地缩小收人分配差距,才能切实保障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 摘要:2010年是中国结束"十一五"进入"十二五"的转换之年,不断推动技术进步是中国面对后危机时代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关键.巨额外汇储备为中国提供了全面融入全要素国际运动,积极参与全球资本循环,以资本扩张重构"走出去"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尽快实现"以资本换技术"的利用外资方式创新,抓住危机后世界产业经济重新洗牌的有利时机,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既是中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要素合作的新要求,也是转换之年制定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 摘要:社会保障本来是应具有再分配功能的,但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却存在着大量的收入再分配的累退效应.这种累退效应不是促进劳动者在公平的原则下得到社会福利,相反,却是距离公平的原则越来越远.对再分配累退效应的研究将会对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 摘要: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调控市场化、农村城市化、社会知识化的转型期,为保证经济的顺利转型,以追求量为目的的经济增长方式就要转向注重结构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避免经济的无发展增长.这就需要经济从宏观体系、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实现转型,即建立宏观自主的经济体系,微观产业跳出比较优势陷阱,微观企业要通过自主创新来构建本土企业的核心地位.
  • 摘要:"坚持平等保护物权"问题,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际结合所作的新的实践和重要的理论创新."坚持平等保护物权"从所有权分类、平等保护、所有权保护等方面,对马克思关于所有权与占有的统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济关系与自然关系的紧密联系、所有制的两种形态等理论作了丰富和发展,同时也为我们理解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性质和内涵及不成熟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 摘要:自邓小平提出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以来,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不断扩展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这一理论探索是从三个视角展开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有机整体,对它的认识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为了更好地开辟社会主义的未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 摘要:2010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指出: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本文从金融危机、减排承诺、高度耗能和耕地红线这四个视角分析了这一问题.rn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的历史背景在于国际和国内的双重压力。国际压力要求我们充当负责任的大国,国内压力要求我们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至于怎样才能有效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尽管学者的建议已经很多,但是不能忽略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的真知灼见,他第一位强调的是心理建设,其次才是物质建设。他特别指出,我们老祖宗所说的“知易行难”是不正确的,应该是“知难行易”。也就是说,他强调要了解清楚一件事如何做是很难的,而一旦了解清楚后干起来就很容易。今天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也是如此,国外是如何做的我们清楚吗?例如当今许多发达国家都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消耗的基本选择,但我国在这方面则是落在了后面。例如,2004年在利用地热、太阳能、风能等消费方面,我国仅相当于同期日本的16%。在利用新能源方面,我们与日本的差距之所以很大,原因之一是缺乏有力的政策推动。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就运用法律有力地推动新能源开发,1974年实施阳光工程,1980年通过法律成立了新能源产业技术组织,1992年开始了新阳光项目, 2002年又颁布了关于利用新能源的特殊措施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正是在这样的法律背景下,日本的新能源开发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显然,我们不能只陶醉于“黑色”GDP超过日本,更要在“绿色”GDP方面超过日本,只要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和谐发展。
  • 摘要:在阶级社会对贫富分化的价值评判没有共识.目前权威分配理论有不完善之处.国有经济的存在不是贫富分化的原因.贫富分化是一个制度性问题.初次分配属于制度层面,再分配才属于政策层面.对现实经济关系的认知是政策设计的基础.rn 本文所论之指向为中国目前的分配问题,特先予声明。目前的所谓分配问题至少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层面:一是目前的分配状况和分配格局是不是一个问题;二是目前分配问题的性质是什么;三是如何解决或至少是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就第一层面而言,面对迅速扩大的贫富差距的社会现实,承认这是一个问题,在主导改革基本走向的主流经济学家中也几乎成为共识,因此这一层面的问题可置之不论。至于第二和第三层面的问题,情况较为复杂。主流学者与非主流学者的看法差异甚大。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坦率地讲首先是各自不同的立场(经济学家有立场甚至是不以其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但谈立场有违所谓的主流学术“规范”,故存而不论。除此之外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运用的基本理论框架不同,二是基本的制度主张和对不同制度绩效的判断不同,三是基于以上两点的政策选择不同。这就是说对分配问题的探讨和争议主要涉及理论、制度、政策三个层面。当然这三个层面也确实构成了分配问题的核心。自贫富分化伴随人类阶级社会的形成而出现之后,财富和收人的分配就始终是一种社会困扰,而且也每每成为历史演进的导火索。然而只是历史演进到了以“富裕中的贫困”为特点的资本主义时代,在学术上分配问题才与系统化的理论阐释、特定的制度安排和刻意的政策设计相联系。至于出现于20世纪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形态,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存在严重的贫富分化,所以分配问题并未凸显。因此学术层面的理论逻辑相对单纯,可基本概括为“按劳分配”与“共同富裕”。但是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完成了根本性的社会转型(“改革是一场革命”是准确的官方注解),具有内在分化机制的市场经济成为社会的主导经济形态。因此虽然中国贫富分化的具体路径有其自身特点,但贫富分化是基于市场经济内在的分化机制这一点,与资本主义历史形态并无二致。问题也恰恰在此,众所周知在学理层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引致贫富分化的分配问题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论解释、制度主张和政策设计。而中国处于既要确立具有内在分化机制的市场经济体制,又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取向这样一种自我设定的历史框架内,在分配问题上依据什么样的理论框架构建理论模型,采取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和进行什么样的政策设计,应当是也确实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只是对理论、制度、政策三个层面的问题的一些思考,以期理清思路。由于是只是粗线条的梳理,故以漫议为体。
  • 摘要:作为大型的企业集团,南山集团大力发展良性循环轨道,陆续打造出铝业、纺织服装、旅游、教育四大产业链,迅猛发展为集产、供、销、科、工、贸为一体的国家级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实现了当地工业化、城市化的战略转变,对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rn 建设新农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那么,是政府热心张罗为民众而建,还是民众出于主动要为自己而建?出发点的不同,绩效上就会出现相当大的差异。当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以来,许多地方出现了“一窝蜂”的倾向。不少地方是出于“政绩”作表面文章,也确实有许多领导干部是真心实意欲为农民做实事,做好事。然而,居高临下的“救世主”态度,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方法,强行而为的结果,好心未必办好事,引发了许多矛盾,反而给今后农村发展埋下隐忧。rn 农村有能人,农民有积极性,改善家乡贫困面貌的愿望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作为各级政府,应当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尊重农民的切实想法,提供各种条件以作支持,就会形成巨大的现实生产力。作为国家,作为各级领导,对其最重要的动力就是政策层面的制度保障。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就会使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得到有效推进。rn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惠及十几亿人,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如何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笔者以为,通过南山集团的典型案例分析,使农村、农民看到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发自内心自觉行动起来,就可以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从整体上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rn “十二五”开局之年,需要在总结上一个五年规划的实际发展的基础上,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切实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发展。在这方面,南山集团依靠出色的领路人,培养出了一支高素质的、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队伍,进而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不失为中国农村走向城市化的一个示范。rn 所以,当前重要的,是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通过典型示范,相信农民,尊重农民,调动起自我变革改变落后的内在积极性。我们相信,在党和国家的宏观领导下,通过加大政策、资金、人员等多方面的实际支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一定能全面促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从而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 摘要: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印度对华反倾销问题一直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中印正常的经贸往来并使中国对印出口企业蒙受了不小的损失.本文首先分析了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特点,然后从行业、企业以及政府的角度,分析了印度对华反倾销频发和中国企业应诉不力的原因,揭示了中印在这一问题的博弈中印度各利益团体的利益考虑因素,并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rn 政府方面,应努力做到:通过高层互访、民间交流等方式积极增进中印互信,求同存异,努力消除印度对华疑虑,降低政治因素对中印经贸往来的影响力;努力调整对印贸易依赖度,通过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扩大双方贸易范围;制定相关措施,鼓励更多中国企业对印度的反倾销应诉。rn 行业方面,努力提高行业集中度,积极发挥行会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做好信息收集和组织协调工作,降低企业反倾销成本,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反倾销诉讼并协调企业协同作战以增加反倾销应诉的成功率。rn 企业方面,一方面要利用DVTO规则积极应诉,坚决捍卫自己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要掌握印度市场的基本情况,了解印度同行的产能、销量、价格等信息,并据此制定自己的价格策略,将销售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抵制降到最低。rn 随着两国经贸往来的不断加深,印度对华反倾销已成为两国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两国合则两利,争则两败,只有携手消除两国的贸易壁垒才能获得各自最大的收益。相信在两国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两国经贸往来一定能获得更大的进展。
  • 摘要:县域经济发展普遍存在忽视农业的倾向,不是县委书记和县长有意忽视农业,而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过程造成忽视农业的结果.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基层干部、农民自己和社会资本都存在忽视农业的情况.因而,要强调"米袋子"省长负责,"菜篮子"市长负责,最终都要落实到县长负责.rn 造成这种情况的制度和政策原因是:一方面是GDP崇拜的不正确的政绩观。农业在GDP中的比重越来越少,对GDP增长的贡献不大,所以,表面上都说农业是重中之重,但实际上很难排到当前工作的第一位。现在,几乎所有的地方都在抓最能赚钱的产业,啥最赚钱就搞啥,只重视价值获取而忽视使用价值生产,要认识到社会范围内过度重视价值生产是非常危险的。这样搞的结果:一是可能出现有钱买不到东西的情况,二是会造成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的剧烈波动。这几年来,农产品价格一直像过山车一样,搞得社会很不稳定,一定程度上也是GDP崇拜惹的祸。另一方面是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唯利是图,以利润的最大化为原则带来资本过多的重视价值生产而忽视使用价值生产,造成对农产品生产的轻视。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注释中所说,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能就像苍蝇逐血那样贪婪。资本家夜不能寐,食不甘味,整日谋划着利润的增长。资本追逐利润是经济发展最大的动力,这一点对社会发展是一大贡献。大多数情况下,资本追逐利润的过程和社会对商品的需要是一致的。但在少数情况下,又会造成不人道的或者对社会有害的结果。rn 县域经济如何转变发展方式,走出科学发展的强县富民之路,笔者认为根本出路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清洁发展机制。目前,世界经济发展已进人低碳经济的发展时代,清洁发展机制已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引擎。中央一再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的就是要从传统的发展方式中解放出来,将外延扩张型增长模式变为内涵提升型增长,将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过大的增长变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增长,将GDP和财政收人增长为目标的发展变为以民生改变为目标的发展。
  •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仍未根本转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严重不足,资源利用效率相对低下;另一方面,生态破坏严重,环境形势严峻.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制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 摘要:中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政策变化从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从按劳分配到按生产要素分配,具体变化可以归结为:从主动性的改革到适应性的调整,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到调动所有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从以政府为主导到以市场为主导.改革开放以来,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的投入及其收入总量上都有了增长,但在市场经济中应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要素依赖于资本要素、资产产出弹性大于劳动产出弹性,资本要素收入和劳动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
  • 摘要:本文在测算了我国各省市的固定资本、人力资本和R&D资本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实际,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比较了我国自主创新、技术吸收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直接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发现其对我国经济增长还是有所贡献,但是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外溢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小,并且本国R&D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吸收的以外商直接投资为渠道带来的技术外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据此提出了改进我国目前引进外资的政策建议.
  • 摘要:经济增长方式是决定发展中国家能否持续赶超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0世纪末以来,发展中大国的典型代表——金砖四国的经济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征.虽然四国增长较快,但增长方式均存在不足和缺陷.及时有效地转变增长方式,是摆在这些新兴大国持续赶超和崛起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通过对金砖四国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及其转变战略的比较分析,可以对中国加快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稳健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 摘要:本文经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严格的数学论证证明:从学术渊源上讲,斯拉法价格体系来自于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实质上,斯拉法价格体系研究的是完整的价值价格理论中的第三个层次"交换价值或价格直接基础"的特殊形式"生产价格"的精确值计算问题;斯拉法价格体系,在其所涉及的研究层次上,无论是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如果将其作为一个完善的价值价格理论,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 摘要: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理论大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GDP主义是近年来中国经济政治矛盾演化的产物.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家始终将自己视作超凡脱俗的特殊群体,从而为全人类谋福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学界盛传"补资本主义课"论调,这是GDP主义者得以引进、改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由,也是其形成的重要环节.GDP主义者把生产力等同于GDP,并将其作为GDP主义的理论支点是站不住脚的.GDP主义贯注于中国经济的各个层次,从制度到体制、到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再到经营管理到对外经济关系,已成为现实中国经济矛盾的重要因素.rn 现实中国的经济矛盾日益突出和尖锐,GDP主义者所既定的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主导思维,不仅遇到严重挑战,而且从中大受其益的外国金融资本财团又以汇率、碳排量等要挟中国,从而才有改变增长方式的讨论。但必须弄清楚:增长方式只是表面现象,其本质和核心在于主导思想,为了改变增长方式,必须切实而明确地认知GDP主义的实质与危害,真正从社会主义原则来改变经济制度、体制、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增长”不仅只是体重的增长,而是各种生理指标的平衡,是骨骼、肌肉、神经、血液循环、消化、呼吸、生殖等各个系统的全面有机协调发展。如果还按GDP主义将“增长”只确定在体重一个指标,那么其“方式”的改变,只能是更加重中国经济的病态。
  • 摘要:在刚刚经历的2007~2010年金融危机中,许多投资者措手不及,蒙受了巨大损失,而在接下来的市场反弹中,许多保守的投资者却收益不佳,本文从流动性的角度分析了这一现象,用竞相抛售模型分析了市场流动性危机的产生机制,总结出市场流动性危机具有不可预见性、传染性和持续性的特点,以及投资者应从流动性危机中吸取的教训.rn 市场流动性危机由于其内生和外生的原因,它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其表现和程度会有所不同,但历次流动性危机总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投资者可以从这些共同特点中吸取教训。rn 流动性危机是把“双刃剑”,它带来风险的同时也带来机遇。投资者应认清证券价格的下跌到底是由于流动性的蒸发还是由于其基本面的恶化,如果证券价格下跌是由于流动性引起的,那么证券价格终将会反弹,资金充裕的投资者可以在反弹中获益;根据市场环境及自身的风险承受力确定投资策略。面对流动性危机,投资者有两种策略可供选择:一是购买并持有策略,相信价格终将会反弹,二是果断离场策略,以减少损失。选择购买并持有策略,需要具备足够的风险承受力和耐心,如果不能具备,则选择果断离场。损失最惨重的投资者是那些最初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耐心和资金支持,实行购买并持有投资策略,但随着市场的持续下跌,他们的信心受到动摇或自身流动性告急,被迫在市场底部抛售其资产;准确预测熊市的底部是很难的。在市场下跌过程中,许多乐观并且有一定资金的投资者会预测市场的底部,急于参与市场反弹,但往往他们的资金不足以支撑恐慌性抛售造成的压力,使自身也深陷流动性危机之中。因此要参与市场反弹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有足够的资金保障,能够承受一定时间内市场波动带来的压力,二是有足够的耐心,在市场反弹趋势确立以后再进行投资;流动性危机过后,及时调整投资策略。此时也有两种投资策略可供选择:一是购买并持有策略,二是波段操作。在危机之后市场会有部分反弹,这反映了市场对流动性的重新估值,表现更好的证券往往是那些在危机中损失更大的。市场信心的重新确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此时进行波段操作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太大以致不能倒闭依然有效。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市场也跌到了底部,这恰恰是投资的好时机,谁手中有资金谁就会在反弹中获利,但几乎所有投资者都在市场下跌中蒙受了损失,此时大的金融机构获得了政府资金注人,使它们在市场反弹中获得了巨额回报;现金具有最好的流动性,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创新快速发展,大量新的金融产品涌现,金融交易成本下降,货币与金融资产之间替代性越来越强。但是流动性危机到来时,人们发现几乎所有的金融市场流动性都在蒸发,只有现金具有最好的流动性。
  • 摘要: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否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前者是以后者为前提的,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包括的内容要更多.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方向可以有机统一,也可能产生矛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味着消除两者间的矛盾,实现统一.粗放型与集约型增长的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亦有变异.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过程,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无关.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不能将粗放型与集约型同外延型与内涵型的含义相等同.创建高新技术产业是外延型扩大,但其经营与增长方式是集约型.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