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论坛2015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论坛2015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论坛2015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5-08

主办单位: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会议文集: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论坛2015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无创检测动脉僵硬度的指标,无创性方法通过超声技术和计算机模型分析特定动脉轴向和位点的功能和(或)结构来检测血管功能状态,目前反映早期动脉僵硬度的指标包括外周脉压、中心动脉压、脉搏波传导速度、反射波增强指数、压力波放大、大小动脉弹性等,通常,一些多中心临床研究以测定脉搏波传导速度和反射波增强指数反映动脉僵硬度,接着讲述了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应用价值,目前PWV检测已成为世界各国学者公认的动脉僵硬度的评价方法,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PWV检测的实用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预后判断,心血管药物疗效的评价等,最后是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展望,尽管目前开展的反映亚临床血管病变的无创检测指标有多种,每种检测指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变化,PWV被视为“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指标能作为亚临床血管病变检测的“金标准”,因此,联合应用多种无创检测指标,建立亚临床血管病变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热点之一,早期筛查及干预亚临床血管病变人群,对其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综合评估、危险分层并及时进行有效的生活或药物干预治疗,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 摘要: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指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等冠心病危险因子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以冠状动脉硬化为病理特征的一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疾病.抗血小板治疗是CHD治疗的最重要的策略,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更为重要,在临床治疗中,及时的抗血小板治疗可明显减低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风险,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已被证实可以降低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这被认为是由于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氯砒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常规用于PCI的患者,可明显减低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风险,大量临床试验已经证实,其可降低CHD患者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但氯毗格雷最佳的负荷剂量、维持剂量以及持续应用时间仍然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应用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进展阐释以期待更多关于优化双联或者多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尽早出现,给较多CHD术后患者带来福音。
  •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态血压与预后的关系及相关因素.rn 方法:入选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中心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373例.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所有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并进行随访.分析动态血压与终点事件包括卒中复发、心脑血管事件和心脑血管死亡的关系.rn 结果:373例患者中,6例失访.367例患者完成随访,除外发生非心血管事件的28例患者,339例患者纳入最后的研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69例(20.4%),无事件者270例.事件组患者在年龄、既往卒中史、糖尿病的发生率、糖化血红蛋白、NIHSS评分和非杓形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事件组(P<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收缩压夜间血压下降率和舒张压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低于无事件组(P<0.05).Logistic回归发现年龄、糖尿病发生率、既往卒中史、NIHSS评分、收缩压夜间血压下降率是卒中不良预后的预测因素.rn 结论:动态血压与卒中预后相关.年龄、糖屎病发生率、既往卒中史、NIHSS评分和收缩压夜间血压下降率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预测因素.
  • 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心律失常住院患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随着欧美房颤管理指南的不断更新,房颤治疗的两大目标已达成共识,即“率”和“律”的控制以及抗栓治疗,为实现这两大目标,治疗主要包括两方面,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近年来随着器械和技术的进步,在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本文对心房颤动的非药物临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包括心脏同步直流电复律,导管射频消融,外科手术方法治疗房颤,预防房颤并发症,微创外科心房线性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降低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风险的手术等等这些方面进行心房颤动治疗,总之,二十一世纪房颤仍然是心内科医生面临的最大挑战,尽管在发病机制、预防、药物治疗以及非药物治疗方面均取得可喜的成绩,尤其是导管消融的进展迅猛,但是对于慢性房颤和术后复发病例的导管消融依然面临瓶颈,新型标测技术、导管设计以及非射频能源将成为未来导管消融研究和发展方向,微创外科消融手术结合电生理和外科直视手术技术将为难治性房颤再开启新的窗户,相信随着对房颤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房颤患者将会受益于这类技术手段,最终解除病痛。
  • 摘要: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导致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ICM的治疗目的是降低病死率,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因其实质上属于冠心病继发合并心力衰竭,故治疗应遵循冠心病和心力衰竭两类疾病指南,治疗方面除药物治疗外、非药物治疗近年进展迅速,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介入治疗(血运重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和心脏再同步心脏复律除颤器(CRT/CRTD),心室辅助装置,全人工心脏,机械心室复形装置等等,从治疗方式,疗效等方面介绍了ICM的治疗措施。
  • 摘要:1845年,Latham首先提出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可导致心绞痛,CAS是引起心肌缺血的重要原因,其含义包括各种因素引起的心外膜冠状动脉(或大的心肌内动脉如间隔支)血管管腔一过性的、严重的减小,从而导致心肌缺血,因发生痉挛的部位、严重程度以及有无侧支循环等差异而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类型,包括CAS引起的典型变异型心绞痛、非典型CAS性心绞痛、AMI、碎死、各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等,统称为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coronary artery spasm syndrome,CASS),文章首先讲述了CASS的流行病学和CASS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接着讲述了CASS的临床表现,包括典型CAS性心绞痛,非典型CAS性心绞痛,CAS诱发AMl等等,随后又讲述了CASS的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试验,非创伤性激发试验等,又讲述了CASS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治疗措施有急性发作期的治疗,稳定期治疗,非药物治疗,最后讲述了CASS的预后,CASS患者中绝大多数以心绞痛为主要表现,此类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是否能去除危险因素和坚持药物治疗,在严格戒烟、戒酒基础上坚持长期药物治疗的患者一般预后良好,但以AMI或以心脏骤停为首次发病形式的CASS患者预后较差,若未能成功进行心肺复苏则归于碎死,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充分认识CASS的重要性,努力提高CASS的防治水平。
  • 摘要: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脑卒中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对于发生卒中风险增高的患者,合理应用抗凝药物有助于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本文首先讲述了房颤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的危险分层与抗凝治疗原则,接着讲述了房颤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经近期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其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具有更好的风险/获益比,但在瓣膜病房颤患者的应用证据不足,主要讲述了NOAC的治疗进展,包括NOAC的用法用量,应用NOAC出血并发症的处理,以及应用NOAC时的特殊临床情况,这些情况主要有瓣膜病房颤、老年人、慢性肾功能不全、外科手术、经导管射频消融围术期、冠心病等等。
  •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出血并发症分级标准,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及对预后的影响,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机制,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及预防对策,ACS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处理策略应是在对患者的ACS分类与危险分层、出血分级、贫血程度、血流动力学稳定与否、再出血与血栓形成风险等状况作出综合评估后,灵活、个体化掌握,也可运用APACHEⅡ评分来进行评估,原则上应停用抗凝药、慎用静脉止血药物与输血策略,联用阿司匹林与氯毗格雷抗栓治疗的患者,可先停用前者或两者同时停用,1-2d启用氯毗格雷,1-2周后启用阿司匹林,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静脉与口服(或经胃管)同时使用PPI药物,可首选伴托拉哇类,但无论是上消化道抑或下消化道出血,均应强调局部止血策略,及时内窥镜检查与内窥镜下局部止血是相对安全可行的。
  • 摘要:本文首先讲了晕厥的定义与分类,晕厥是指一过性全脑血液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consciousness,T-LOC),特点为发生迅速、一过性、自限性并能够完全恢复,接着讲述了晕厥的诊断与危险分层,最后讲述了晕厥与心血管疾病,晕厥的病因众多,一般认为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是晕厥的最常见原因,其次为心源性晕厥,但住院的老年患者中心源性晕厥发病率较高,接下来就心律失常性晕厥,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性晕厥,心源性碎死高危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晕厥,这三方面的病因、诊断和治疗进行了主要讲述。
  • 摘要:目的:通过颈动脉3.0T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组织成分特征.rn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入选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行3.0T颈动脉高分辨核磁共振检查患者104例,剔除核磁共振图像质量差的患者,最终纳入97例患者,根据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成三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50%>狭窄程度>0) 16例;单支血管病变组(一支血管狭窄程度≥50%)48例;多支血管病变组(两支或三支血管狭窄程度≥50%)33例.比较三组患者颈动脉钙化斑块、富含脂质坏死核心、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的发生率.rn 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富含脂质坏死核心检出率明显低于单支血管病变组[18.8%(3/16)比64.6%(31/48),P=0.002]和多支血管病变组[18.8%(3/16)比69.7%(23/33),P=0.001],而单支血管病变组和多支血管病变组之间脂质坏死核心检出率无明显差异[64.6%(31/48)比69.7%(23/33),P>0.05],三组间总的斑块检出率、钙化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支血管病变组中2例患者检出斑块内出血,其余两组中未见斑块内出血.所有患者颈动脉未见斑块溃疡、破裂等特征.rn 结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内富含脂质坏死核心组分发生率高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提示颈动脉斑块组分特征可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相关.
  • 摘要: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肝功能异常的情况.rn 方法:回顾性分析370例服用他汀类药物ACS患者的临床资料,ALT升高>3倍正常上限判断为肝功能异常.rn 结果:肝功能异常33例(8.9%),服药后(6.1±1.4)d出现,均无症状;肝功能异常者男性比例(93.9%)高于肝功能无异常者(67.4%),P<0.01;相关分析显示,肝功能异常与年龄、吸烟、饮酒、脂肪肝、CK、CK-MB、Cr、BNP均无明显相关(P均<0.05).肝功能异常者他汀药物停用8例、减量5例、改普伐他汀14例、继续应用6例,均加用水飞蓟素,肝功能指标下降.rn 结论:ACS患者服用他汀后无症状性肝功能异常发生率较高,男性患者多见;调整治疗方案后肝酶可明显下降.
  • 摘要: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及影响因素.rn 方法:入选2010年5月~2011年8月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73例,并进行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卒中复发、心脑血管事件和心脑血管死亡.rn 结果:314例患者纳入最后的研究,平均随访时间(18.8±5.1)个月.根据有无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139例)和非糖尿病组(175例).糖尿病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发生率、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而男性和吸烟比例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组患者无心血管事件的生存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P =0.017).Cox回归发现年龄、糖尿病是卒中患者不良心血管预后的危险因素.rn 结论: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心血管事件的生存低于非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糖尿病是卒中患者不良心血管预后的预测因素.
  • 摘要: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严重并发症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栓塞,对标准药物治疗控制节律和心率无反应、不耐受或禁忌的症状性心房颤动病人可考虑非药物治疗,传统的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主要有射频消融治疗、起搏治疗和外科迷宫术,而近年来随着器械和技术的进步,在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包括冷冻球囊消融、左心耳封堵术、高能量聚焦超声消融和左心耳折迭术等技术已经应用于临床,本文对心房颤动的非药物临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首先讲述了导管介入方法治疗房颤,预防房颤并发症,包括房颤的导管消融,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等,接着介绍了外科手术方法治疗房颤,预防房颤并发症,包括微创外科心房线性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心外膜自主神经结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等,最后讲述了微创-导管结合杂交手术,综上可以看出,近年来房颤的非药物治疗技术发展很快,外科微创技术使得手术创伤极大减少,多种消融能源的应用于微创外科消融治疗有了较高的成功率,在GPs消融上也有着独特的优势,但由于仍然有创,技术要求高,未能普遍开展,而目前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已经取得很高的成功率,单纯房颤的非药物治疗仍以导管消融为主,导管消融/冷冻球囊消融的创伤更小,为大多数目前药物治疗失败或电转复窦性心律困难的患者,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但有不少患者接受多次消融手术仍不能维持窦律或患者出血风险很高,不能接受抗凝治疗,对此类患者选择左心耳封堵术也可以取得很好的预防卒中的作用,其他治疗如起搏和心房内除颤仅作为补充治疗手段,随着对房颤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必将会出更多的非药物技术为广大房颤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
  • 摘要:甘油三酯主要存在于血液中的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助颗粒中,这两种颗粒统称为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triglyeeride-rich lipoproteins,TRL),所以,血浆甘油三酯浓度增高主要反映了TRL水平增高,高甘油三酯血症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主要反映在TRL是否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本文对TG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做一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高TG血症的认识、减少其对公众健康的危害,主要讲述了高TG血症的流行病学,TG的代谢及高TG血症对其他脂质成分的影响,高TG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不明确,TG检测的影响因素,非空腹TG筛查流程,高TG血症的治疗,综上所述,尽管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否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仍有争议,但无论是从流行病学的资料还是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进展来看,甘油三酯不仅与冠心病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相关性,且在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所以提高对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认识,将有助于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可更大程度地降低冠心病的患病率。
  • 摘要:院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袁其本质特点是人文关怀遥本文分析了当前医学教育中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问题袁并阐述了通过转变医学教育观念尧强化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方式袁来加强对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教育。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