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5年糖尿病学术年会暨第十六次中医糖尿病大会
2015年糖尿病学术年会暨第十六次中医糖尿病大会

2015年糖尿病学术年会暨第十六次中医糖尿病大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石家庄
  • 出版时间: 2015-10-23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2015年糖尿病学术年会暨第十六次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人群的治疗前后舌象特征与胰岛素抵抗状况,探讨中医舌象客观指标评估胰岛素抵抗的有效性和适用性.rn 方法:住院糖尿病患者50例,采集其治疗前后的糖脂代谢指标及胰岛素抵抗指标;使用"TDA-1小型舌像仪"与"舌象数字分析诊断系统(TDAS) 2.0版"系统,采集并分析患者的舌象图像.rn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舌质Con、ENT、ASM、MEAN、B、Lb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舌苔R、G、B、H、I、S、L、La、Lb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胰岛素抵抗程度与糖代谢、脂代谢指标均有好转(P<o.05).rn 结论:胰岛素抵抗与舌象客观化指标可能具有一定相关性,客观化舌象指标在疗效评价方面可作为一项参考指标.
  • 摘要:皮肤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加重糖尿病病情、诱发其它合并症的重要病因.岳仁宋教授系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药教学及临床工作近30年,擅长应用经方诊治疑难杂症,疗效确切.尤在糖尿病合并湿疹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在兼顾血糖的前提下,采用滋阴祛湿热法,灵活应用经方,收到满意效果.
  • 摘要:痤疮是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是人体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失调而凸现于体表的一种外在表现.岳仁宋教授通过观察痤疮的发生部位及局部皮损状态、患者体质及相兼证等变化,运用整体观念及脏腑、经络辨证以推知体内脏腑、经络的失衡状态,进而根据病位之所在,经络之所行,脏腑之所属,并结合病因病机,综合全面辨证论治.该法治疗痤疮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建立2型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rn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制备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模型制备组采用单肾切除+高脂饲料+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并结合行为干预方式制备动物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M组)和益气养阴中药组(Z组).Z组大鼠给予益气养阴中药灌胃16周,余组予等体积饮用水.检测16周后各组大鼠体重、空腹血糖(FBG)、负荷后血糖(P2hB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负荷后血清胰岛素(P2h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尿β2微球蛋白、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右肾重/体重等指标;光镜下观测肾组织病理.结果与C组比较,M组大鼠体重、FBG、P2hBG、FINS、P2hINS、HOMA-IR、TC、TG、HDL-c、 LDL-c、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尿β2微球蛋白、右肾重/体重等指标均有显著变化(P<0.05或P<0.01),而BUN、Cr无明显变化(P>0.05).与M组比较,Z组大鼠BUN、Cr无变化(P>0.05),其余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光镜。rn 结果:M组肾组织出现了较明显的病理改变,而Z组病变程度有所减轻.M组大鼠出现多饮多尿、懒动、毛发枯槁、舌胖大、少津等气阴两虚证型表现,而Z组大鼠上述表现有明显改善.rn 结论:通过单肾切除+高脂饲料+小剂量STZ腹腔注射,并结合饥饱失常、过度疲劳、惊吓的行为干预方式,可制备2型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 摘要: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呈现"发病率高;知晓率低;高致病、致残率;控制达标率低;医疗负担沉重"等突出特点.良好的医患沟通在糖尿病管理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在和谐的医患关系基础上,重点构建长程、系统的诊治模式,将人文关怀贯穿疾病管理的始终.良好的医患沟通是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的重要基础,可最大程度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减轻医疗负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预期寿命.
  • 摘要:目的:探讨"三师共管"糖尿病综合管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为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质量提供依据.rn 方法:对133名从三级医院转到厦门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三师共管"模式进行为期6个月综合管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x2检验的方法,比较管理前后患者的血糖和血脂等代谢指标变化.rn 结果:综合管理6个月后,患者代谢指标与基线相比均有改善,基线HbAlc>8.5%、年龄>65岁和病程>5年患者改善效果较好.rn 结论:"三师共管"糖尿病综合管理模式对患者的干预效果明显.
  •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N)Ⅲ期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其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为DN证候研究提供思路.rn 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参考Mogensen分期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DNⅢ期患者共120例,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及一般信息和实验室指标,分析其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并对10个中医证素(本虚证四个: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标实证6个:热盛证、气滞证、水湿证、湿热证、瘀血证、痰浊证)与14个相关实验室指标(年龄、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腰臀比、糖化血红蛋自、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血清尿酸)进行典型相关分析.rn 结果:各证素出现频次及所占比例从多到少依次为:气虚证80例(67.67%)、阴虚证68例(56.67%)、阳虚证47例(39.17%)、瘀血证44例(36.67%)、湿热证40例(33.33%)、痰浊证36例(30%)、血虚证34例(28.33%)、热盛证16例(13.33%)、气滞证16例(13.33%)、水湿证1例(0.83%).典型相关分析显示,DN气虚证与收缩压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其余证素与实验室指标之间未发现存在相关关系(P>0.05).rn 结论:DNⅢ期以本虚证为主,其中又以气虚证、阴虚证和阳虚证居多.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证素的典型相关分析为中医药防治DN提供了依据.DN Ⅲ期中医证素与相关实验室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气虚证与收缩压具有正相关关系,这为临床上补气法治疗DN提供了临床循证学证据.
  • 摘要: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三多一少"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的临床疾病,祖国医学对"消渴"认识较为早期详尽,认为其病机主要为"阴虚亏损,燥热偏盛",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消渴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人们的生活饮食方式有所改变,临床上以"痰湿内盛"为病因就诊的患者换来越多.祖国医学对痰湿致病早有记载,早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及,并列五苓散等方用于治疗,明代张介宾从病因上阐述嗜食肥甘厚味,进而可致痰湿内生,两者关系密切,并指出从消渴应在养阴益补阳益气的基础上加以化痰祛湿,而清代医家也继承先贤之光,在痰湿致消渴论述上继续探索研究.人身的气血津液以流通为贵,若脾胃虚弱,不化水液,肺肾失养,精微不布;或因风、寒、湿、热等外邪所感,或因情志、饮食所伤,均会导致脏腑功能失司,水液运化失职致生痰湿浊邪.而由于环境污染、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在不同的病程阶段中都会见到痰湿证,在临床辨证方面,大致分为脾虚湿困证、痰湿中阻证、痰瘀互结、痰热内扰、阳虚水泛证等,脾虚湿困证,予健脾化湿为主;痰湿中阻证,以祛湿涤痰为治则,痰瘀互结证,予祛痰化瘀,痰热内扰证予以清热化痰,阳虚水泛证予以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总之,痰湿的形成与糖尿病的发病关系密切.痰湿,既可直接耗伤阴液,痰郁化火又可损伤阴液,更有痰湿日久闭阻经络,阴津失于输布,使肌体失去濡养而致消渴.痰湿作为病理产物,同时又是发病的重要病因,从痰湿论治消渴确是治疗本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医者认真研究探讨,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 摘要: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探讨沈阳地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的证候分布规律,并分析各证型与患者相关数据的联系,从而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rn 方法:随机纳入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辽宁中医康复中心DPN患者100例,记录全部患者的性别、年龄、查体、临床症状等信息.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筛选患者中医症候,采用系统聚类分(Hierarchical Cluster)中的变量聚类法(Variables Cluster)方法,归纳出本地区DPN患者常见的中医证候分型.rn 结果:①100例DPN患者的四诊信息通过聚类分析,与证素标准对照后,最终分为3类,第一类为"气阴两虚兼痰湿",占30%;第二类为"阴阳两虚兼血瘀",占39%;第三类为"阳虚痰凝兼血瘀",占31%.②一般资料中,各证型患者在年龄和病程以及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糖化血红蛋白(HbAlc)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阴阳两虚兼血瘀患者HbAlc最高.rn 结论:沈阳地区DPN常见中医证候为气阴两虚兼痰湿,阴阳两虚兼血瘀,阳虚痰凝兼血瘀.
  • 摘要:糖尿病肾脏病变(DN)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DN的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各医家对糖尿病肾脏病变认识,由于各自知识领域和经验的因素,因此出现了仁智各见的局面。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医对于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病名病位、病因病机的不同的理论观点。最后总结认为DN是由于糖尿病(消渴)迁延不愈,耗伤气阴所致。其主要病位在脾肾,但与肝、心、肺多脏腑密切相关。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是其最主要的病机特点,其病机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初为气阴两虚,后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由虚致实,虚处留邪,痕血、痰浊内生,痰癖结聚,湿浊毒邪内侵,阻滞肾络;由实致虚,邪毒消耗人体正气,正气更虚,邪毒更盛,形成恶性循环,虚实错杂,迁延难愈。
  • 摘要:目的:本课题拟对2型糖尿病性冠心病辨证分型进行探索性研究,以归纳其证型与证候规律,并分析常见的病理因素对证型分布的影响,指导临床实践.rn 方法:在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集112例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及相关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候群的筛选采用系统聚类分析中的变量聚类法,再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参照《新药(中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导师意见,判定出该疾病的代表体征和典型症状,归纳出中医证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卡方检验对常见的病理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出影响证型分布的因素.rn 结果:①经聚类分析后将2型糖尿病性冠心病辨证为:气阴两虚兼痰湿证42例,占37.5%;阴阳两虚兼痰瘀证28例,占25%;肝肾阴虚兼血瘀阻证16例,占13.64%;阳虚兼痰瘀证17例,占12.71%;气虚兼血瘀证9例,占7.14%.②各证型间体重指数(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气阴两虚兼痰瘀证组的BMI最高;各证型间糖化血红蛋白(HbAlc)和血脂紊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气阴两虚兼痰瘀证组的HbAlc最高,血脂紊乱在阴阳两虚兼痰瘀证组中存在最普遍;各证型间嗜酒嗜烟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虚兼痰瘀证组中的患者最缺乏运动,嗜酒嗜烟的患者多为肝肾阴虚兼血瘀证。rn 结论:2型糖尿病性冠心病临床上常见证候分为气阴两虚兼痰瘀证、阴阳两虚兼痰瘀证、肝肾阴虚兼血瘀证、阳虚兼痰瘀证、气虚血瘀证.
  • 摘要:目的:评价通心络胶囊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作用的有效性.rn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Pubmed 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等相关资料,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3年12月.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客观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rn 结果:共纳入14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078例患者.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通心络胶囊能进一步提高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SMD=-1.10,95%CI(-1.54,-0.65),P<0.01],[SMD=-1.83,95%CI(-2.35,-1.30),P<0.01];提高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MD=-1.27,95% CI(-1.80,-0.75),P<0.01],[SMD=-1.60,95% CI(-2.39,-0.81),P<0.01].rn 结论:通心络胶囊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作用是有效的.
  • 摘要:目的:探究自拟黄芪益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16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采用自拟黄芪益肾汤治疗,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观察症状改善情况、尿蛋白和尿糖、血糖、肾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93%)显著高于对照组(85.5%)(P<0.05).试验组对症状改善、尿蛋白和尿糖、血糖、肾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黄芪益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和很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方活血降糖饮治疗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1例确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23例,均予以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及口服西格列汀,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活血降糖饮,疗程均为12周.记录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血糖、神经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血降糖饮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降糖饮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能降低血液流变学、血脂、血糖的指标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临床的推广,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 摘要: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我国可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脂毒性在2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对β细胞的影响,脂毒性和糖尿病血管病变,中西医对脂毒性的防治。脂毒性无论在胰岛细胞损害还是在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过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脂毒性进行及时的干预有助于延缓糖尿病的进展及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但在人类应用尚待验证。中药对β细胞脂凋亡的作用尚在起步阶段,但鉴于中药治疗的安全性和作用的多靶点途径,深入开展中医药的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和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组肾小球硬化相关指标:血清丙酮醛(MGO)、脂联素(AP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指标差异及演变特点,探讨三者评估糖尿病肾病病情的敏感性和稳定性,为早期糖肾患者病情进展危险性评估提供参考.rn 方法:收集早期糖尿病肾病组152例和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组56例,运用Elisa法检测血清MGO、APN、VEGF水平,观察:(1)基线水平两组间三项指标差异;(2)6个月后两组间三项指标差异;(3)各组三项指标6个月内的动态变化.rn 结果:(1)基线水平比较:Ⅳ期组MGO、VEGF均高于Ⅲ期组(P<0.05),APN两组间均无差异(P>0.05);(2)6个月后比较:Ⅳ期组MGO、VEGF均高于Ⅲ期组(P<0.05),APN两组间均无差异(P>0.05);(3)Ⅲ期组血清指标变化:6个月内APN水平有升高(P<0.05),MGO、VEGF无显著变化(P>0.05);Ⅳ期组:6个月内血清MGO、APN、VEGF均无显著变化(P>0.05).rn 结论:血清MGO、VEGF在评估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病情时具有一定敏感性和稳定性,可为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病情监测和早期防治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以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异常为切入点,以导师岳仁宋教授提出的"摄精逐浊"法为主线,深入探讨了水谷之精、离经之精以及临床应用等问题,为代谢异常类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 摘要:本病案患者有慢性心力衰竭病史3年,基础疾病多,病情缠绵,曾多次治西医院行慢性心衰规范化治疗后病情顽固,进行性加重,预后较差.李赛美教授立温补心肾、补气养阴、化湿活血、行气利水为法,运用茯苓四逆汤为主方加减治疗.取本方回阳益阴之功效,李教授临床上以此方加减治疗阴阳两虚兼有水气证之病症,如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为主,或兼阴伤)、慢性肾炎水肿(病机同前),取得满意疗效.在茯苓四逆汤基础上加杏仁、白蔻仁、薏苡仁、葶苈子,意在化湿利水,暗合三仁汤和葶苈大枣泻肺汤之意;加赤芍、丹参、厚朴、槟榔亦为"气行则水行"、"血行则水行"理论的巧妙运用.并认为阴虚亦为水肿发病的重要病机,立治疗水肿之滋阴利水法,在上方基础上重用熟地黄而取得显著疗效.
  • 摘要:目的:基于"糖尿病结构化中医住院病历采集系统"临床数据,探讨糖尿病肾脏疾病病证结合诊疗规律.rn 方法:基于"糖尿病结构化中医住院病历采集系统"采集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数据432例,通过数据存储、加工,建立数据仓库.通过编写SQL语句进行筛查,汇总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病历,分成13个主要数据表进行归纳,包括基本信息、主诉、刻下症、既往史、个人史、舌脉诊、体格检查、诊断、方剂、中药、医嘱信息、理化指标、全部信息.对全部数据表进行总体核查和样本例数总数的核查,对出现的遗漏数据,根据纸质病历记录补入,并随机抽取样本进行核查.对数据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进行规范化预处理.数据预处理的原则:中西医症状、病名一般按照当前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规范或替代;特殊情况在不引起歧义的前提下,采纳专家共识或建议进行规范或替代.数据挖掘分析:(1)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一般资料的描述性统计,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描述其均值、标准差,定性资料使用频数、构成比表达,多指标联合统计采用多分类变频数交叉表法.(2)从所有病例的常见症状中,归纳DKD证的判断规则,经计算机进行判别分析,确定DKD的证.对证进行客观性研究.(3)统计各期常用药物频次,研究常用单味药及对药、三味药、四味药的配伍,临床常用的复方.采用Clementine数据挖掘平台中的关联规则,研究中药用药规律.(4)统计各期症状频次,与常用方剂、理化指标依照分期相组合.运用Clementine数据挖掘平台中的贝叶斯网络分析,研究证与理化指标、症状之间的关系.(5)对全部病历的症状、理化指标和中药运用MeDisco/3S系统建立可视化无尺度网络图,研究对症用药、针对指标用药规律.rn 结果:432例DKD年龄>50岁363例,占比例84.0%;BMI超重(BMI值男>25,女>24)298例,占比例69.0%;糖尿病病程>10年280例,占比例64.8%;吸烟者以男性为主,有吸烟史的男性158例,占比例73.5%;既往史中伴有高血压病的334例,占77.3%,入院后查血脂异常者373例,占86.3%,糖化血红蛋白异常者333例,占77.1%.年龄、BMI、糖尿病病程、吸烟史、高脂血症、高血压病,血糖控制不佳都是影响DKD发病与进展的相关因素.经数据挖掘与人机结合,得到以下结果:DKD早期表现为三个证,其共同表现为口干,乏力,气短,小便频多,视物模糊.主证为气阴两虚证占45.39%,代表方剂生脉散、参芪地黄汤、六味地黄汤加减.其次,阴虚热盛证占10.46%,代表方剂知柏地黄汤,杞菊地黄汤,天麻钩藤饮加减.血瘀阻络证占18.95%,代表方剂丹参饮,桃红四物汤加减.DKD中期表现为三个证,其共同表现为口干多饮,乏力,失眠,肢体浮肿,夜尿频,肢体麻木.主证为气阴两虚证占31.93%,代表方剂生脉散,参芪地黄汤,六味地黄汤加减.其次为气虚血瘀证占23.53%,代表方剂补阳还五汤,丹参饮,桃红四物汤加减.痰湿阻滞证占15.13%,代表方剂五苓散,参苓白术散,黄连温胆汤加减.DKD晚期表现三个证,共同表现为口干,乏力,怕冷,胸闷,气短,心悸,肢体浮肿,肢体疼痛.阴阳两虚证和阳虚血瘀证各26.89%.阴阳两虚证代表方剂肾气丸,参芪麦味地黄汤加减.阳虚血瘀证代表方剂肾气丸,当归芍药散,丹参饮加减.阳虚水停证占10.08%,代表方剂实脾饮,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加减.早期常用活血化瘀通络、健脾养血活血对药和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复方;中期常用益气活血化瘀、健脾祛湿化痰对药和祛湿化痰、活血化瘀复方;晚期常用健脾补肾活血利水对药和温阳化气、活血化瘀、祛湿利水复方.关联规则和无尺度网络分析显示,腰痛-牛膝,多食-黄连,小便不利-党参、泽兰、大黄,针对理化指标用药反映了现代治疗理论和药理研究成果,如降尿蛋白:黄芪、川芎、丹参等.rn 结论:根据病证结合原则,DKD临床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每一期可分为三个证,分期分证论治,符合临床病证结合诊疗实际.用药规律包括对症治疗和针对理化指标治疗,体现了中医中药基础理论和现代治疗理论、药理研究成果.适宜的数据挖掘统计学方法是研究DKD病证结合诊疗规律的有效手段.
  •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多靶点、多层面的.单味中药治疗DPN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笔者主要根据其发病机制的3个方面:代谢因素主要包括(多元醇通路亢进、肌醇减少、非酶糖基化终产物形成3方面)、血管病变因素主要包括(血液流变学异常、血管障碍、血管活性因子3方面)、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分别综述近几年的实验研究以及临床研究中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及待解决的问题.
  • 摘要:2型糖尿病(消渴)属于络病范畴,以中医络病理论为指导,依据清代医家张锡纯提出的:"消渴一证,吉有上中下之分,谓皆起于中焦及于上下",结合现代医学关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病特点,指出该类疾病多为"起于中焦"——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布,多见于糖耐量降低致2型糖尿病阶段,进一步发展"及于上下"脾失健运痰瘀阻络,则多见于糖尿病引起全身脏腑组织并发症阶段.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胰岛素抵抗人群的舌象特征与胰岛素抵抗状况,探讨不同胰岛素抵抗人群的舌象客观特征.rn 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278例,正常人群300例,糖尿病前期人群296例,对正常人群和糖尿病前期人群、2型糖尿病人群进行横断面研究,采集其糖脂代谢指标及胰岛素抵抗指标;使用"TDA-1小型舌像仪"与"舌象数字分析诊断系统(TDAS) 2.0版"系统,采集并分析患者的舌象图像,分析2型糖尿病人群、IGR人群、正常人群的客观舌象特征,以及胰岛素抵抗与舌诊客观化指标的相关性.rn 结果:舌质方面,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组的舌质con、Lb值升高、舌质B、G、H、I、L值显著降低(P<0.01);舌质R、ASM值降低,ENT、MEAN值升高(P<0.05).与糖尿病前期组相比,糖尿病组的舌象指标,舌质G、B、H、I、L显著降低,Lb值显著升高(P<0.01).舌苔方面,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组的舌苔con、ENT、MEAN、R、G、B、H、I、L值下降,ASM、S、La、Lb值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糖尿病前期组相比,糖尿病组的舌苔con、ENT、MEAN、R、G、B、H、I、L值下降,苔ASM、S、La、Lb值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rn 结论:不同胰岛素抵抗程度的人群之间的舌象客观化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胰岛素抵抗、代谢指标及舌象客观化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舌象客观化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胰岛素抵抗程度与糖脂代谢紊乱.
  • 摘要:文章指出糖尿病与肝络的关系,表示肝主疏泄,调场全身的气机气化,肝藏血,主一身血脉,其主要通过气街一孙脉一络脉一经脉将气血内注于脏腑,外输于肌滕,以保证机体各脏的正常功能活动。肝络连接机体的表里内外,是气血运行主要的通路,所以可以把肝络“毒损肝络”就是由于毒邪长时间作用于肝络,从而引起气滞血瘀、痰凝津滞,从而导致气机升降失调,营卫不充,络脉气血不足,肝络失养,出现肝络病变的过程,从而引起胰岛素抵抗,发生2型糖尿病.肝络的功能正常是肝脏疏泄调达的基础。当肝络通畅,升降自如,出入有序,收放规律,开合正常,保证了气血津液的正常代谢,从而使机体各种生理活动规律有序进行。当毒损肝络时,肝失疏泄功能异常,痰、湿、浊、癖、热等邪不能及时有效排除体外,在体内堆积日久蕴化为毒,影响络脉气血的正常运行。毒扰肝络,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导致痰、湿、浊、疲、热邪储留体内,而痰、湿、浊、疲、热邪等病理产物复袭肝络,又成新毒。反反复复周而复始,故毒损肝络一大特征为病理产物又成致病诱因,故疾病顽固不愈。
  • 摘要:目的:观察慢病管理结合中医辨治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预后的优势.rn 方法 将120例糖尿病肾病Ⅲ期和Ⅳ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施治及慢病管理,疗程12月,每3个月随访1次.对两组患者微量蛋白尿、蛋白尿、肾功能(CKD分期)好转率进行比较.rn 结果:12个月随访中,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微量蛋白尿好转率:观察组为44.11%,对照组为14.7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蛋白尿好转率观察组为42.31%,对照组总发生率为19,23%,观察组比例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好转率:观察组为41.67%,对照组为16.67%,观察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慢病管理结合中医治辨治通过降低蛋白尿、保护肾功能的良好稳定的临床疗效,明显延缓糖尿病肾病患者进入ESRD的进程,其中改善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临床预后作用优于西医基础治疗.
  • 摘要:目的:研究活血降糖饮对长期高脂饲料喂养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rn 方法:采用长期(28周)高脂喂养建立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活血降糖饮)、贝特组(非诺贝特、阳性对照),另设正常对照组.药物干预治疗后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IRT)并测定各组大鼠血脂及相关蛋白表达、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肝脏甘油三酯(TG)含量.rn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OGTT、IRT明显改善(P<0.01),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NEFA)明显降低(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肝组织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GLP-1R)蛋白,肝组织、脂肪组织葡萄糖转运体-4(GLUT-4)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肝脏脂肪沉积减少,TG含量明显下降(P<0.01),脂肪组织GLP-1R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活血降糖饮可有效治疗大鼠高脂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肝脏脂肪沉积,增加肝组织GLP-1R、GLUT-4及脂肪组织GLUT-4蛋白表达有关.
  •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以四肢远端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为主要表现,疼痛感反复持续存在,可逐步发展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性疼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报告称全世界3.82亿人目前受到糖尿病的影响,有10%-26%的患者因DPNP生活受到影响.rn 目的:介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性疼痛的最新药物,并为临床用药治疗提供参考.rn 方法:对近5年左右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性疼痛的药物研究进展进行文献归纳整理和综述,分析临床用药经验,进行归纳总结.rn 结果:西医治疗DPNP时,应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扩血管药物及改善微循环药物,抗凝和溶栓药物,抗氧化药物,营养神经药物等,并配合对症止痛药物以充分缓解疼痛,常用于治疗DPNP的西药主要有抗惊厥药(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等)、抗抑郁药(如度洛西汀、阿米替林等)、阿片类(如曲马多等)、抗氧化的药物(如α硫辛酸等)、营养神经与修复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等);中医治疗DPNP的药物主要有中药方剂(如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甘草汤、桂枝加芍汤、补阳还五汤等)、中药成药(如木丹颗粒等)、中药注射剂(如丹红注射液等).rn 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治疗时应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多途径多靶点并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中医药治疗DPNP时应注重辩证论治,先辨明其证、机,再立法处方对症治疗,方可取得疗效.治疗时常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并根据不同的证型予以益气、养血、通络、滋阴清热药物,但中药降糖仍属不足,临床实践时推荐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标本同治将、寻求新途径新靶点治疗将是治疗DPNP的新方向.
  • 摘要:目的:对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分析,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以达到节约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减少患者住院费用的目的.rn 方法:调取我院我科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纳入临床路径679例患者的基本信息,根据现有的、填写完整的《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选取基于结构化住院病例,提取患者基本信息、证型、中医治疗方案、检查项目、非药物疗法、住院费用、发生变异情况等7方面信息.rn 结果:(1)临床特征的符合情况:一半以上的患者在10天内达到出院标准而出院.变异退出路径的患者中,以病程在10年以上者为主.从证型分布情况分析,消渴病多表现为气阴两虚证,很少表现为胃肠实热证和上热下寒证.从中药汤药的符合程度来看,肝胃郁热证、阴虚热盛(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的治法和处方与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的诊疗规范中的治疗方案相符合;脾虚胃热证、上热下寒证、阴阳两虚证的治法和处方与路径的治疗方案有所偏离;胃肠实热证的治法和处方与路径的治疗方案偏离明显.从中成药选择的符合程度来看,主证中阴虚热盛(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患者的中成药选择上,与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的治疗方案相符;肝胃郁热证、胃肠实热证和上热下寒证患者的中成药选择上,与临床路径的治疗方案偏离明显.临床路径中针对脾虚胃热证并没有给出中成药治疗方案.(2)检查情况:必须检查项目中被选择的比率均在四分之三以上;可选择检查项目步态检查最少,DIC初筛、甲状腺功能、肝炎病毒系列、动态红细胞沉降率被选择最多.(3)中药注射剂和其他疗法:中药注射液中,舒血宁注射液被选择的最多,灯盏细辛注射液则最少;仪器治疗中,低频脉冲治疗方法被选择的频率最高,其次为特高频治疗、电磁疗法,中频治疗方法被选择的频率最低;中药外用疗法中,中药泡洗与中药熏蒸的治疗方法被选择的频率最高且相近,穴位注射与中药离子导入的疗法并未被使用;中药外用处方主要以四藤一仙汤活血化瘀止痛;非药物疗法中,穴位贴敷被选择得最多,其次为耳穴压豆,而推拿疗法、走罐疗法及气功疗法被选择频率明显偏少,其中气功疗法未被选择.(4)费用情况:各项费用的平均值男性患者均少于女性患者;住院费用的增加与年龄增加、病程的延长、住院时间的延长有关;同时,住院时间越长,各患者之间费用的差别也增大.(5)变异情况:患者退出路径的变异原因主要为不可控变异,以与疾病相关的变异多见.其中,因血糖而变异退出的最多,其次为感染.rn 结论:纳入消渴病中医临床路径的患者中,主证多表现为气阴两虚证,兼证多为瘀证;阴虚热盛(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的患者在用药选择上,与消渴病中医临床路径的治疗方案偏离不明显;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因素主要是年龄、病程、住院时间;患者退出路径的原因主要为不可控变异.
  • 摘要:目的:探讨瘅消茶对IGT大鼠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rn 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瘅消茶组、运动组及二甲双胍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喂普通饲料外,其余喂以高脂饲料,喂养三周后,造模组于禁食12h后,腹腔注射2%链脲佐菌素溶液(STZ,Sigma公司,0.1mol.L-1,PH4.4柠檬酸缓冲液溶解)20mg/kg,续予高脂饲料喂养,正常组大鼠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柠檬酸缓冲液予以普通饲料喂养.成模后,正常组予以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继续予以高脂饲料喂养,各组分别自由饮水.正常组、模型组灌服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瘅消茶组灌服中剂量的瘅消茶,二甲双胍组灌服中剂量的二甲双胍,运动组的运动训练方案按照改良的Ploug的方法进行运动训练,共8周.rn 结果:瘅消茶、运动及二甲双胍组的ICAM—1,VCAM—1表达均比模型对照组低(P<0.05-0.01).rn 结论:瘅消茶对糖耐量低减起到一定干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 摘要:本文探讨糖尿病患者合并尿路感染的中医研究进展.本文通过相关文献检索,从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发病机制、特征、易感人群、治疗原则、中西医治疗方法的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对于尿路感染的总体治疗原则是运用抗生素来消除感染症状及致病菌使用抗生素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目前通过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等综合治疗使血糖控制在良好水平是治疗本病的根本,并根据其感染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治疗从而控制感染为其治疗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基本治疗原则。中医治疗过程中其治疗方法是通过清热利湿、利尿来达到治愈的目的,但中医治疗不单纯以杀菌为手段,通过整体辩证论治思路来诊治本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通过中医药的治疗,可以抑制病原微生物,还有改善内环境,提高人机体免疫力。在中药单方验方治疗过程中根据各种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利用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症加减,对本病具有治疗优势。路感染患者。相比于西医,中医药治疗采用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的方法,对疾病的治疗不仅仅在于疾病的本身的控制,更重要的是可以整体把握,能够滋补肝肾。
  • 摘要:消渴病是热伤气阴所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或尿有甜味、乏力或体重减轻为典型表现的病证.其发病与体质因素以及饮食肥甘、情志失调、劳倦等多种因素有关.久病络脉瘀结,可继发胸痹心痛、中风偏瘫、水肿关格、视瞻昏渺、痿痹脱疽等多种病证.文介绍了关于消渴的病名、诊断、中医病机进行了介绍,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上相当于中医学"消渴病".而中医学广义的"消渴",则应该包括现代医学的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等.临床上,糖尿病及其多种血管神经并发症与尿崩症等相关病证,并指出该病主位在肾,常累及心肺多脏。应以清热、益气、养阴为基本治法。因为消渴病存在热伤气阴的病机,常见气虚、阴虚、气阴两虚甚或阴阳俱虚,所以临床上应结合脏腑定位,处理好治本与治标的关系,重视清热与补虚治法。而在病情稳定期标本同治,效果不俗。
  •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概况,结合现代西医对糖尿病的研究成果,对糖尿病的中医病机与证侯进行分析与探讨,认为素体阴亏、先天禀赋不足、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是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虚损、痰湿、血瘀等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对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建议今后加强研制适合中医药实验的动物模型,加强辨证的规范化、科学化的研究,确立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在机理研究方面,应加强对胰岛素抵抗的研究,特别是对受体后缺陷的研究;加强中医药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研究等.
  • 摘要:凡临床上表现有眼部症状或体征的各种原发或继发性神经系统病变,均属神经眼科范畴.在内分泌科中,诸多疾病与神经眼科密切相关.神经眼科疾病包括以下几大类:视觉传入系统疾病:各种视神经疾病,如糖尿病视神经病变、视神经炎、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等、各种累及视交叉的颅内病变(如垂体瘤、淋巴细胞垂体炎、视交叉肿瘤、鞍区脑膜瘤、颅咽管瘤、放射性视神经病变等)、颅脑手术后伴内分泌异常的神经眼科疾病(如颅咽管瘤术后尿崩症、体温调节障碍、生长激素及性激素异常、视力下降);各种累及视束和枕叶视放射的疾病.各种核上性、核间性、核性和核下性眼肌麻痹(如糖尿病导致局部微循环障碍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展神经麻痹等)。瞳孔疾病。眼球震颤。与全身疾病相关的神经眼科疾病(如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其中糖尿病视神经病变、淋巴细胞垂体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颅咽管瘤术后内分泌异常伴视功能障碍、垂体瘤等,经过内分泌科和神经眼科有针对性的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损伤、激素治疗等综合治疗,视功能障碍及其他眼部症状大多可以得到明显改善或一定程度的改善。神经眼科与内分泌科密切相关,诸多内分泌疾病可伴有明显的神经眼科临床症状和体征,颅脑手术生长激素及性激素水平异常伴视功能障碍的患者经过及时、有针对性的神经眼科综合治疗,多数患者视功能可获得改善。
  • 摘要: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是以脾胃为中心,文章介绍了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和脾胃的生理特点,结合糖尿病的关键病机及脾胃的临床表现,说明了脾胃功能失调与糖尿病的关系,认为脾胃功能失调脾胃虚弱、脾胃气机升降失调糖尿病的根本病因,痰浊与瘀血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原因.
  •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关于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研究概况的分析,本病属消渴病并发症病情复杂,西医分期相对明确,但中医证型却没有统一,各家对本病的认识不同分型也有差别,本文呢探讨本病的中医病名,并根据辨证分型和基因层面的研究,试图挖掘行之有效的中医特色疗法,为规范化治疗本病提供理论支持.
  • 摘要:络脉具有运行营卫气血、输布津液的功能,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输布的枢纽.关于络脉的论述,始于《内经》,发展于仲景,成熟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全面系统总结络病的辨证特色和治疗用药规律,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有突出贡献.结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病因病机,应用"辛润通络法"治疗本病临床疗效显著.
  • 摘要:文章分别介绍了关于糖尿病前提诊疗方案和研究技术方案,糖尿病前期属中医"脾瘅"范畴.应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建立糖尿病前期"三早"防治体系,探索中医综合防治糖尿病前期方案,立足于临床研究结果及行业标准,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医院为引导,社区为主体的,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可复制的、易推广的糖尿病前期中医综合防治体系,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特色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摘要: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血糖增高导致全身脉管损伤,糖尿病足(diabeticfoot)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是导致病人残废甚至死亡的一个原因,目前已成为严重危害人们生活质量与生命的疾病.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并发的一种损及神经、血管、皮肤、肌腱甚至骨骼,以致坏死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因此国际上称为"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新兴学科属周围血管外科的病变,概属于中医学"血痹"、"脱疽"等范畴.从以上中医文献可知关于糖尿病足(中医称脱疽)的记载和描述,以及病因病机,症状及治则,可上朔秦汉下及今朝,二千多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区别者只不过名称而矣.而西医糖尿病足一词从1956年问世以来不足60年历史.笔者临床四十余载,长期工作于基层.本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病率极低,可以以千分比计算.近二十多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体力劳动减少及营养过剩,饮食结构不合理.加之由于社会的因素,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思想负担压力较重,长期久思多虑,操劳过度,精神紧张,五志过极,以及姿情纵欲等因素.致使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糖尿病本虚而标实,本虚者肾也,标实者痰、瘀也.故治以补肾化痰行瘀为治.然病至后期多见阴阳俱虚,尤以阳虚为著.笔者自拟"温阳化瘀汤",验用于临床治疗糖尿病足,多收良效.
  •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近十年来文献的整理总结发现真武汤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文章从配伍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三方面论述真武汤的研究进展,研究证实真武汤治疗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疗效,可有效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 摘要:现代研究认识小肠生理与病理可影响糖尿病进程,传统中医认为小肠有分清泌浊功能.通过系统探讨糖尿病的病机及演变过程,认为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失常可能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病机之枢纽,从病程看,糖尿病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由清到浊、由浊致毒、毒损脉络的一个渐进过程.
  • 摘要:本文以中医脉络学说为指导探讨"孙络-微血管"相关性及2型糖尿病胰岛微血管病变机制,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功能的组织结构基础为胰腺,脾失健运导致水谷精微代谢分布紊乱及不平衡状态的病理实质为脾络(即胰岛"孙络-微血管")病变所导致的内分泌代谢障碍,据此提出"通脾络,运脾津"治法,将有可能为中医防治2型糖尿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摘要:糖尿病是以糖、脂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代谢性疾病,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医学的血瘀证辩证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指出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始于2千多年前,并提出多种治法,其中,"活血化瘀"法备受重视.经过深入讨论发现现代研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验及临床数据,都认为整体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往往贯穿糖尿病的始终,进而佐证了"活血化瘀"法的应用价值,该法具有对糖尿病治疗的积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通心络联合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糖尿病足大鼠血管新生HIF-1/VEGF通路及miR-210表达的影响.rn 方法:将14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进行高脂喂养联合链脲佐菌素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大鼠结扎右下肢股动、静脉制造糖尿病足模型,以同批次正常大鼠复制下肢缺血模型为对照组,造模大鼠随机分成6组:模型组,通心络组,西洛他唑组,干细胞组,通心络联合干细胞组,西洛他唑联合干细胞组,分别给予治疗干预28天后麻醉,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取上清,酶联免疫吸附测定VEGF-A和HIF-1α;大鼠缺血肢肌组织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检测VEGF-A和VEGF-R2蛋白表达和RT-PCR检测VEGF-A基因表达.rn 结果: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VEGF-A、HIE1α、VEGF-R2和miR-210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VEGFA、VEGF-R2和miR-210表达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其中通心络联合干细胞组VEGF-A、HIF-1α 、VEGF-R2和miR-210表达高于通心络组、西洛他唑组及干细胞组(P<0.05,P<0.01).rn 结论:通心络联合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能通过调节HIF-1/VEGF通路及miR-210表达,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分化,促进新生血管形成.
  • 摘要:消渴作为临床常见疾病,其辨证用药极为考究.《黄帝内经》中既明确指出热中、消中不可服芳草,又提出了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的思想.本文细究内经之旨,从不用之理和可用之疑的角度,管窥消渴芳草用药思辨,旨在为读经典而章发临床提出新的思路.
  • 摘要:目的:探讨荷芪散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及饮食行为的影响.rn 方法:共收集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治疗组2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荷芪散.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体重、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并分别填写一次日本饮食行为量表用以评估饮食行为改变.rn 结果:对照组治疗后体重及BMI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体重及BMI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体重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饮食行为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食欲较治疗前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6项饮食行为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荷芪散用于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能减轻其体重,降低食欲,改善饮食行为.
  • 摘要:目的:从氧化应激途径探讨中药复方糖肾煎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rn 方法:采用单肾切除+高脂饲料+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并结合行为干预方式制备2型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糖肾煎组和贝那普利组,另设空白对照组.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及体重、空腹血糖(FBG)、负荷后血糖(P2hB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负荷后血清胰岛素(P2h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尿β 2微球蛋白、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血清及肾皮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脂质过氧化的产物丙二醛(MDA)等指标,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rn 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一般状态较差且体重、FBG、P2hBG、FINS、P2hINS、HOMA-IR、TC、TG、HDL-c、LDL-c、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血清及肾皮质GSH-Px、SOD及MDA均有显著变化(P<0.01或P<0.01);(2)与模型组比较,糖肾煎组一般状态较好且体重、FBG、P2hBG、FINS、P2hINS、HOMA-IR、TC、TG、LDLc、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尿β2微球蛋白、血清及肾皮质GSH-Px、SOD及MDA均有所改善(P<0.01或P<0.05),BUN、Cr无明显变化(P>0.05);贝那普利组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尿β2微球蛋白、血清及肾皮质GSH-Px、SOD及MDA等指标有所改善(P<0.01或P<0.05),而FBG、P2hBG、FINS、P2hINS、TC、TG、HDL-c、LDL-c、BUN、Cr无明显变化(P>0.05);(3)糖肾煎组与贝那普利组比较,HOMA-IR明显降低(P<0.01),TC明显降低(P<0.05),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及尿β2微球蛋白有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4)光镜结果:模型组肾组织出现了较明显的病理变化,而糖肾煎组及贝那普利组病变程度有所减轻.rn 结论:中药复方糖肾煎对2型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型大鼠能调节糖脂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尿白蛋白及尿β2微球蛋白、改善肾组织病理,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氧化应激途径来实现的.
  • 摘要:目的:了解昆明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及其分布规律.rn 对象:2014年1月-11月昆明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302例.rn 方法:所有患者均填写中医体质调查量表,根据量表计算出其中医体质,并进行统计学处理.rn 结果:(1)2型糖尿病患者中平和质占20%、偏颇质占80%.(2)在偏颇质中,由大至小排列依次为:气虚质(58.6%)、阴虚质(43.8%)、阳虚质(22.7%)、血瘀质(21.0%)、痰湿质(18.5%)、气郁质(13.6%)、湿热质(8.6%)、特禀质(4.1%).(3)在偏颇质中,两种偏颇质兼夹者最多见的为:气虚兼阴虚质、气虚兼阳虚质、气虚兼痰湿质、阳虚兼阴虚质.rn 结论:在昆明地区,平和质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之一,偏颇质中气虚质、阴虚质是最主要的体质类型.提示:昆明地区2型糖尿病的中医体质分布有其独特的特点.
  • 摘要:脾虚湿蕴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中处于核心地位,此论点继承了传统阴虚燥热论、气阴两虚论等,而是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丰富补充.临证以运脾化湿为主要方法,根据兼郁、兼瘀、兼虚的不同而兼治之,可收到明显的疗效。
  • 摘要:肥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文章介绍了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本病的核心,舌象是辨证的重要依据.从传统舌象和客观化舌象两方面阐述了本病的部分舌象特征,发现了舌形胖瘦、舌苔厚薄与体重指数的联系.建议以客观化舌象为切入点,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以提高肥胖病的诊疗水平。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岳仁宋教授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近30年,擅长内科疑难杂症,常获奇效.尤在治疗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方面有独特的心得和观点,他提出正虚邪实是该病主要病理基础,其核心病机是气机不利,邪滞脏腑.主张灵活化裁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 摘要:目的:评价津力达颗粒干预对糖调节受损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rn 方法:采用运用随机、开放、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101例糖调节受损者(IGR)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津力达颗粒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和对照组(生活方式干预),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血脂、肝肾功、中医症状积分等指标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rn 结果:试验组49例IGR患者中有12例(24.49%)逆转为正常糖耐量(NGT),对照组44例患者中有3例(6.82%)逆转为NGT,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26);两组间比较可见,在负荷后两小时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降糖力度上,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治疗后HOMA-IR均明显降低(P<0.01),组间对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针对口渴喜饮、大便秘结症状的减轻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过程中,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rn 结论:津力达颗粒对逆转IGR为NGT有改善作用;可显著降低IGR的2hPG及HbAlc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不增加胰岛β细胞负担,对中医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在本试验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摘要:肾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输布和排泄的功能与消渴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汉代张仲景最早对此病机进行了阐述.《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说明了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肾阳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根本,肾阴和肾阳可以促进和协调整个水液代谢过程中各个器官的功能.肾精内亏,因虚成损,积损成劳,可病消渴;《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则说明肾精化肾气,合三焦、膀胱而通行周身,内而脏腑经络,外而腠理毫毛,通过气化作用为津液代谢提供动力.肾气不充,气化失职,津液不运,则病消渴.张仲景发挥《难经·十四难》"损其肾者,益其精"而升华"益肾精、助气化"辩证论治消渴病的思维对后世从肾论治消渴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后世薛己"滋阴补肾与温补命门协调互用"、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李中梓"以先天资后天、以后天养先天"等温补理论的形成及学术流派的发展影响深远.消渴病病机繁冗复杂,此虽言消渴病发生发展与肾的关系密切,然临证亦可见燥热伤津、胃热炽盛、痰浊内阻、瘀血内停、水湿不化、气化不利、肾阳亏虚、肾阴亏虚、阴阳两虚等诸多证候,医者唯先辩明标本虚实,有是证用是法,灵活运用.文章介绍了“益肾精、助气化”思维论治消渴病的机理。《伤寒杂病论》“益肾精、助气化”的辩证思维。最后笔者通过整理《伤寒杂病论》中从肾论述消渴病的相关条文,凝练出张仲景对消渴病“益肾精、助气化”辩证论治思维,主要体现在平补肾精,以助肾阳温运、肾阴润养而协调诸脏运化水液;阴阳互资,以旺肾气而化气助运行水。由此可知,仲景治肾之法重在阴阳互根互用,后世医家受此学术思维影响颇深,发展并运用于各科病证。然而重视肾与消渴病发生发展的密切关系,并不意味治消渴当时时着眼于肾,唯当辩明标本虚实,有是证用是法,乃可谓深谙此法。
  • 摘要:朱丹溪治疗消渴病的理论既有对前人的继承,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等理论,倡导滋阴理论,创立养阴派.丹溪翁及其弟子所著诸多著作均能体现其治疗特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也为后人对消渴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对朱丹溪治疗消渴病理论的本体文献的梳理,并对病名、病因病机、辩证治疗等做了表浅的分析.
  • 摘要:糖尿病能并发多种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的出现,会大大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在糖尿病防治方面西方医学并没有好的方法,而祖国医学的中医中药在这方面就显示出他巨大的优势。文章分别介绍了影响并发症出现的因素.中药的灵活运用所发挥的优势。传统中医中药在治疗糖尿病即消渴症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中药的作用都较为温和,且不同剂型例如丸药可保持持久的药效;中药在降低糖尿病指标,例如血糖值等,速度和幅度都很小,但其具有调节整体阴阳平衡的优势,对于症状的改善有明显的作用。大量的西医药理研究表明,部分中药或效方,有改善微循环、调节血脂、降低血粘度、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方面有很好的作用。
  • 摘要:目的:采用聚类分析统计方法,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常见中医证候特点.rn 方法;根据《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表》筛选方式,收入110例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及四诊信息等情况,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等.rn 结果:聚类统计分析归纳出四种证型,分别是气阴两虚型38例,占34.55%;肝阳亢盛型32例,占29.10%;脾肾阳虚型23例,占20.90%;血脉瘀阻型17例,占15.45%;年龄、体重指数、血脂、糖化血红蛋白、24h动态血压与证型分布比较有统计学差异;rn 结论:根据聚类统计结果归纳出四种证型,分别是气阴两虚型、肝阳亢盛型、脾肾阳虚型、血脉瘀阻型,其中气阴两虚型比例最大,其次是肝阳亢盛型和脾肾阳虚型,血脉瘀阻型最少.
  • 摘要:本文以探讨升降散在治疗消渴病中的作用机理为目的,参照笔者导师、中医内分泌专家岳仁宋教授学术经验及临证医案,细致分析了应用升降散治疗消渴病各个时期的起效机制,并认为其关键点是能够针对消渴病患者普遍存在的"气郁浊阻"的病机特点而"开郁泄浊",从而为升降散在消渴病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摘要: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基于社区糖尿病前期人群,形成较为切实可行的社区糖尿病前期管理模式是必要的.这一模式是管理模式的依托-社区服务、管理模式的基础-规范管理、管理模式的前提-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关健-自我管理、管理模式的保障-合理评估、管理模式的流程-动态发展.
  • 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经糖尿病常规治疗联合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n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等及手工检索相关资料,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客观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rn 结果: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545例患者.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20mg组能降低IMT[SMD =0.96,95% CI(0.50,1.43),P<0.01];阿托伐他汀20mg组无明显不良事件[OR=0.47,95%CI(0.18,1.22),P>0.01]。rn 结论:现有有限证据表明,糖尿病常规治疗联合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是有效和安全的.
  • 摘要:目的:探讨自拟方活血降糖饮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糖脂代谢及脂肪因子的影响.rn 方法:将8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服用二甲双胍;实验组服用二甲双胍和活血降糖饮,疗程均为20周.观察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重指数(BMI)、血脂、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水平.rn 结果:治疗前两组间基线特征均衡性好,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FPG、2hPG、HbAlc、BMI、FINS、TC、TG、LDC-C、HOMA-IR、TNF-α、IL-6水平均有显著的下降(P<0.05),SFRP5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但实验组改善各指标改善更明显,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rn 结论:活血降糖饮联合二甲双胍不仅可以控制体重、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还可以通过影响IL-6、TNF-α、SFRP5等脂肪因子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
  • 摘要: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大多数疾病都可以干扰机体代谢的动态平衡,而引起体内代谢物水平的变化,通过检测代谢物水平即可以协助诊断某些疾病,动态观察代谢物水平的变化则可以检测疾病的转归.代谢组学(Metabonomics)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新型的一门系统生物学技术.本研究结果表明,血瘀证T2DM患者血浆代谢物谱与非疲证T2DM患者存在显著差异,其差异主要集中在脂肪酸氧化、三梭酸循环和氨基酸代谢等代谢途径中,提示血瘀证T2DM患者可能存在更为严重的脂肪代谢、氨基酸代谢紊乱以及能量代谢障碍。在本次研究中,有一些代谢物分析结果在多元统计和t检验中存在矛盾,如亮氨酸,对其检测结果进行t检验分析,认为两组存在差异,但其VIP值小于I,考虑其可能的原因为样本量偏小。此外,本次研究中所检出的代谢物种类有限,这可能与NMR的检测范围有关。下一步,拟采用LC-MS等具有更高灵敏度的方法进行更大样本量检测,以从代谢组学角度分析血瘀和脂毒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并通过研究不同证型的糖尿病患者之间存在的代谢组差异,为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量化辨证打下基础。
  • 摘要:目的:通过本研究探讨荷芪散治疗糖尿病前期相关生化指标的改善情况.rn 方法:收集糖尿病前期病人55例,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治疗组28人,对照组27人,两组均在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干预基础上,对照组服用二甲双胍,治疗组服用二甲双胍及中药荷芪散,疗程为16周,测量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的人体参数,包括身高、体重、腹围、血压等,并测定患者的代谢相关生化指标,包括血糖、血脂、胰岛素、瘦素(LE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联素(APN)、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 R).rn 结果:BMI、FPG、2hPG、FINS、2hINS、HbAlC、HOMA-I R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荷芪散能调节2型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糖脂代谢,延缓或逆转其发展为糖尿病的速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LEP、APN及TNF-α等因子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加味方对血虚络阻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视力、眼底、中医证候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rn 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研究方法,共纳入血虚络阻型NPDR患者129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67例给予当归补血汤加味方(10ml/次,3次/天),对照组62例给予羟苯磺酸钙胶囊(0.5g/次,3次/天).试验期间两组均予生活方式干预、降糖、降压、调脂等基础治疗,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底、中医证候积分等疗效性指标的变化;血糖、血压、血脂等一般性指标的变化;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的变化.rn 结果:1)治疗12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试验组由12.33±4.13下降至7.33±4.54,总有效率74.6%,对照组由11.23±3.33下降至8.65±2.98,总有效率57.89%.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2周后,结合视力、眼底(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统计眼症总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65.08%(41例),对照组总有效率61.40%(35例),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提高视力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44.44%;对照组总有效率42.11%,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减少微血管瘤、出血、渗出等改善眼底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39.68%,对照组总有效率39.68%,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主要指标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试验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当归补血汤加味方可改善血虚络阻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羟苯磺酸钙.在提高视力,改善微血管瘤、出血、渗出等眼底病变方面,疗效与羟苯磺酸钙无显著差异.惜视饮治疗血虚络阻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探讨超重及肥胖2型糖尿病病证诊疗规律,为中医治疗超重及肥胖2型糖尿病提供参考依据.rn 方法: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结构化中医住院病历采集系统数据库中,采集2006年1月至2014年11月内分泌科的超重及肥胖2型糖尿病临床数据,通过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语句)筛查出符合纳入标准的超重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住院病历,提取出原始数据,并且将原始数据进行规则整理.整理后的数据,按照BMI的等级进行分组,BMI1(超重组)和BMI2(肥胖组),然后利用软件进行分析(1)运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S)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对于满足正态分布的数据,且方差齐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者采用非参数检验.(2)统计所有患者常用药物频次,利用FP-Growth算法研究常用单味药及对药、三味药、四味药的配伍.(3)利用复杂网络分析软件进行初步证—症状,证—舌象,证—脉象,证—方剂等分析其相关性.人机交互,对以上数据结果进行整理分析.rn 结果:本组有效病例共1214例,分为超重组和肥胖组,BMI1组(24.0~27.9kg/m2)共592例,BMI2组(≥28kg/m2)共622例.年龄在50岁以上者共有948例,占78.09%,以中老年患者居多.男性为593人,女性为621人.病程10年以上者为874例,占71.99%.既往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最多,为299入,占全部病例的24.63%;其次是高血压为283人,占23.3%、高脂血症193人占36.70%.有糖尿病家族史共计503人,有肥胖家族史共计416人.既往有吸烟史为215人,饮酒史为160人.合并冠心病共有291人,占23.97%,合并高血压共有266人,占21.91%.合并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共427例,占35.18%.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共有148例,占12.19%.合并脂代谢紊乱的患者共有339例,占27.92%.合并脂肪肝共有115例,占12.3%.证—症状—舌脉—方剂的关系:出现频率较高的证为气阴两虚证、阴虚火旺证、瘀血阻络证、痰瘀互阻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但以气阴两虚证为多见.中药单味药使用频率:按从高到低的顺序主要为茯苓、当归、泽泻、麦冬、丹参赤芍、川芎、牡丹皮、红花、太子参、黄芪、熟地黄、山药、山茱萸、鸡血藤、桃仁、牛膝、陈皮、半夏、白芍、知母、枳实等.以活血药、利水渗湿药、补气药、补阴药、化痰药为主,总体符合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的治疗原则.治疗方剂使用频率:按从高到低的顺序主要为参芪地黄汤、知柏地黄汤、生脉饮、六味地黄汤、天麻钩藤饮、桃红四物汤、藿朴夏苓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二陈汤、杞菊地黄汤、丹参饮、温胆汤、肾气丸等.理化指标与证的关系:所有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空腹血糖)均偏高者以气阴两虚证居多,其次是瘀血阻络证和痰瘀互阻证.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者(HbAlc>6.5%)主要见于瘀血阻络证、痰瘀互阻证;低密度脂蛋白(LDL-c>3.10mmol/l)升高者主要见于瘀血阻络证、痰瘀互阻证;高密度脂蛋白(<1.76mmol/1)降低者以瘀血阻络证、脾虚湿盛证;甘油三酯升高者(TG>1.7mmol/1)主要见于瘀血阻络证、脾虚湿盛证;总胆固醇升高者(TC>5.68mmol/1)主要见于瘀血阻络证、阴虚火旺证、痰瘀互阻证;血尿酸升高者(男性>420μmol/l,女性>357μtmol/l)主要见于瘀血阻络证、痰瘀互阻证.rn 结论:超重及肥胖2型糖尿病相关危险因素:主要与病程、既往史、家族史、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合并冠心病、高血压、血脂紊乱、高尿酸血症等相关.本组病例以气阴两虚证为多见,还包括阴虚火旺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盛证,瘀血阻络证,痰瘀互阻证,阴阳两虚证.多为本虚表实,本虚以气虚、阴虚、阴阳两虚为主,标实为瘀血、痰浊、水湿.临床常用的方剂主要有参芪地黄汤、生脉散、六味地黄汤、知柏地黄汤、桃红四物汤、丹参饮、血府逐瘀汤、藿朴夏苓汤、实脾饮、天麻钩藤饮、瓜蒌薤白半夏汤、温胆汤、肾气丸加减等.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祛痰渗湿为主要治则.常用的单味中药为:茯苓、泽泻、当归,牡丹皮、山茱萸、熟地黄、山药、丹参、桃仁、红花、赤芍、川芎、黄芪、麦冬、太子参等,主要类别属于活血药、利水渗湿药、补气药、补阴药、化痰药等.现代研究发现这几类药物具有一定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血糖,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血管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证结合中医诊疗规律,总结中医特色及优势,为临床提供有效方药及思路.rn 方法:采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的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住院病历,采用"糖尿病结构化中医住院病历采集系统",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35例进行信息整理,分为文本数据整理包括基本信息、主诉、刻下症、个人史、既往史、舌脉诊、诊断、方剂、中药;数值数据整理包括理化指标,均制为信息表.对全部数据表进行总体核查和样本例数总数的核查,根据纸质病历记录补录相关遗漏资料,完善病人在院期间的病例情况,并随机抽取样本进行核查.数据处理:统一为规范的名词、术语及格式.中西医症状、病名一般按照当前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规范或替代;特殊情况在不引起歧义的前提下可采纳专家共识或建议进行规范或替代.3.数据挖掘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一般资料的描述性统计,使用频数、构成比表达,多指标联合统计采用多分类变频数交叉表法.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所有病例的常见症状、舌脉进行证型判定,确定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证型,并客观探讨其演变规律.采用数据挖掘平台中的关联规则研究中药配伍关系及并发症与证的关系.对不满足上述条件的计量资料应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即秩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症状与理化指标相关性研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比较理化检查与症状的相关性.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比塞症的证候与理化指标特征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即成组资料的Logistic回归),探讨中医证型与症状、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rn 结果:影响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及血糖、血脂升高,主要与大血管病变中的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基本证候规律为:通过加权计算气阴两虚权重为1414,其次为痰瘀互阻,权重为845,瘀血阻络权重为757,阴虚内热权重为302,兼症中挟瘀、挟湿比率最高,可以发现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气阴两虚、痰瘀互阻、瘀血阻络、阴虚内热为核心证候,气阴两虚为本,瘀血贯穿始终,痰、湿、热为标.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一般症状为口干、乏力、下肢麻木、下肢疼痛.气阴两虚症状多口干、乏力、头晕、胸闷、足麻木、下肢麻木、舌暗红、淡暗,苔薄白,脉细;瘀血阻络症状多口干、乏力、足麻木、下肢麻木、下肢疼痛,舌暗红、淡暗,脉细涩;痰瘀互阻症状多口干、乏力、头晕、胸闷、下肢疼痛、下肢麻木、足麻木、痰多、下肢水肿、指尖麻木,舌暗红、淡暗,苔黄,脉细涩;阴虚内热症状多口干、头晕、大便干、下肢疼痛、足麻木、下肢麻木、口渴、指尖麻木、盗汗、足疼痛、肢体疼痛、消瘦、怕热、心悸、手足心热,舌暗红、淡暗,苔黄,脉弦细.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方药规律:气阴两虚证方用参芪地黄汤,治以益气养阴,药多用茯苓、酒萸肉、红花、地黄、牡丹皮,配伍多用茯苓+酒山肉;瘀血阻络证方用参芪地黄汤合桃红四物汤,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药多用红花、桃仁、当归、川芎、鸡血藤,配伍多用桃仁+红花;红花+当归;痰瘀互阻证方用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治以清化痰湿,活血化瘀,药多用茯苓、地黄、川芎、当归、鸡血藤,配伍多用牡丹皮+酒萸肉、山药+酒萸肉;阴虚内热证方用知柏地黄丸,治以滋阴降火,药多用红花、鸡血藤、茯苓、知母、牡丹皮,配伍多用红花+桃仁、鸡血藤+红花.证-指标的关系分析:气阴两虚证与颈动脉狭窄闭塞相关;瘀血阻络证与颈动脉CDFI受阻,高血糖相关;痰瘀互阻证与颈动脉CDFI受阻,颈动脉狭窄闭塞,颈动脉斑块面积较大,PPG异常个数多,低密度脂蛋白异常相关;阴虚内热证与颈动脉狭窄闭塞,低血糖相关.rn 结论:影响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因素有为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及血糖、血脂升高,主要与大血管病变中的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其主要证候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痰瘀互阻、阴虚内热四大核心证候,以气阴两虚为根本,多挟瘀、挟湿,以痰湿、湿热、瘀血为标,血瘀贯穿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症始终.其症状以口干、乏力、头晕、下肢麻木、下肢疼痛等为主.治则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化痰湿、滋阴降火为主.最常用的单味中药为酒萸肉;对药为酒萸肉+牡丹皮;三味药配伍为酒萸肉+牡丹皮+黄芪;四味药配伍为萸肉+牡丹皮+黄芪+茯苓;常用中药:红花、桃仁、当归、川芎、鸡血藤、酒萸肉、牡丹皮等.
  • 摘要:中成药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对我国已上市治疗糖尿病中成药进行了分类、分析与评价,提出了对于上市中成药要区别对待,辨证用药是纯中药制剂与中西复方制剂应共同遵循的合理用药原则;中西复方制剂的使用,还要遵循组方中所含化学药品的运用原则并在医师指导下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加强合理用药知识的宣传与培训、积极开展药品上市后基础与临床研究等是发挥降糖中成药疗效的同时减少用药风险的主要途径.
  • 摘要:糖尿病防控已然成当前健康事业的空前挑战,传统的治疗型医疗模式已解决不了慢性病对社会造成的沉重负担,中医"治未病"的预防为主思维将是破解慢性防控的世纪难题的利器.治未病包含三个层次,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几千年来中医以治未病思维防治疾病取得卓越成效.然而由现代生活方式与慢性疾病谱的变化,防患于未然,早期干预等"治未病"措施的实施,对中医健康状况评估,体质辨识,证候诊断,欲病预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便、快捷、准确、无创的病证诊断技术将是糖尿病等慢病防控的关键所在。人们需要通过这种技术对健康或疾病的状况做出可靠的判定,以指导糖尿病防控的“治未病”。中医眼诊就是这样一个创新技术。由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都离不开微血管病变,而视网膜微血管是活体唯一能直接观察的人体终末血管,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眼底图像采集,进行微血管从形态到功能的观察和分析,是全身慢性病变的观察窗口,被视为“机体之窗”。据研究,糖尿病、糖尿病前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经病变、糖尿病心脏病、糠尿病脑病等糖尿病并发症均有视网膜形态或功能改变。同时中医认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目,可见眼之于全身的重要性。基于视网膜图像技术的“眼诊”不仅可用于健康评估、疾病预测、早期诊断、疗效判定,也可对人体进行辨体质、分阴阳、别寒热决证型。眼诊相对于血糖测定、血压测量等单点数据信息量更大,相对于舌诊、脉诊可靠性更高,是糖尿病防控治未病贯彻的关键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探讨通心络超微粉能否改善糖尿病足大鼠缺血下肢微环境,从而促进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血管新生效果.rn 方法:将14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进行高脂喂养联合链脲佐菌素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大鼠结扎右下肢股动、静脉制造糖尿病足模型,以同批次正常大鼠复制下肢缺血模型为对照组,造模大鼠随机分成6组:模型组,通心络组,西洛他唑组,干细胞组,通心络联合干细胞组,西洛他唑联合干细胞组,分别给予治疗干预28天后麻醉,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取上清,采用放免法测定IL-1、IL-6和TNF-α;取腓肠肌行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新生血管,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缺血肢肌组织ICAM-1和VCAM-1蛋白表达量.rn 结果:(1)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通心络联合干细胞组干细胞数和积分光密度多于干细胞组和西洛他唑联合干细胞组(P<0.01).(2)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L-1、IL-6、TNF-αICAM-1和VCAM-1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通心络组和通心络联合干细胞组IL-1、IL-6、TNF-α、ICAM-1和VCAM-1表达显著降低(P<0.01).rn 结论:通心络通过降低糖尿病足大鼠缺血下肢肌组织的炎症水平,改善于细胞移植的微环境,提高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局部肌肉移植后血管新生.
  • 摘要:目的:探讨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对糖尿病心脏病大鼠血糖、血脂和血浆内皮素的影响,从动物实验方面对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心脏病的疗效进行验证.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加高热量饮食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舌下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运用生化和放免法测定血糖、血脂和血浆内皮素的变化.结果: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各组能明显控制血糖,优于通心络组;C组和A3组具有较好的全面调节血脂作用;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减能显著抑制糖尿病心脏病大鼠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升高.结论: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具有良好的调节糖脂代谢和抑制糖尿病心脏病大鼠血浆内皮素过度表达的作用.
  • 摘要:目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以脱髓鞘、轴索变性脱失、末梢神经炎、微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腔狭窄等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神经损伤性疾病。先前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当归四逆汤加减方通过回顾性分析人口学指标、生化指标、疗效指标等相关基线资料,寻找预测当归四逆汤加减方疗效的影响因素.rn 方法:纳入104例就诊于本院内分泌科的DPN患者并予当归四逆汤加减方治疗随访12周,采集相关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出影响当归四逆汤加减方疗效的因素.rn 结果:1以TCSS评价当归四逆汤加减方的疗效,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BUN、FPG、基线TCSS与当归四逆汤加减方疗效呈负相关(r=-0.33、-0.35、-0.3,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PG、基线TCSS是预测当归四逆汤加减方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0.79、0.83.2以中医证候积分评估当归四逆汤加减方的疗效,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病程、CRE、BUN、FPG、HbAlc、基线TCSS、基线中医证候积分与当归四逆汤加减方疗效呈负相关(r=-0.2、-0.25、-0.28、-0.44、-0.27、-0.35、-0.24,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PG、HbAlc、基线中医证候积分是当归四逆汤加减方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OR值分别为0.73、0.78、0.91.rn 结论:1基线TCSS、基线中医证候积分是当归四逆汤加减方干预DPN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作为预测临床疗效的参考指标.2通过TCSS评价当归四逆汤加减方的疗效,FPG是预测当归四逆汤加减方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3通过中医证候积分评价当归四逆汤加减方的疗效,FPG、HbAlc是当归四逆汤加减方疗效的独立预测指标.
  • 摘要: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MS)的中医证候类型及分布规律.rn 方法:按照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关于MS的诊断标准,纳入MS患者3398例为MS组,非MS患者328例为对照组.采集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和相关理化指标,分析MS中医证候分布、与相关指标间的关系.rn 结果:常见6个证候:痰热互结证1145例(33.7%),肝火亢盛证601例(17.7%),脾虚湿盛证642例(18.9%),痰湿中阻证235例(6.9%),肝肾阴虚证543例(16.0%),兼夹血瘀证232例(6.8%).rn 结论:MS以痰热互结证最为多见;脾虚湿盛证女性比例大于男性,与痰热互结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互结证血压、血脂升高较明显,肝肾阴虚证血糖升高较明显.
  • 摘要:目的:研究丹瓜方对Apo E^-/-小鼠糖尿病模型的糖脂代谢、脑组织胱冬肽酶-3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及β淋巴细胞瘤基因-2(Bcl-2)、Bax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为痰瘀同治法防治糖脂代紊乱合并脑损害的提供借鉴.rn 方法:以链脲佐菌素(STZ)对Apo E^-/-小鼠塑造糖尿病模型.将成模后的小鼠按体重分层,再按血糖值进行高低排序,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模型组[无菌水(SW),15ml/(Kg ·d)]、丹瓜方组[丹瓜方(DG),15ml/ (Kg·d)]、联合组[吡格列酮(PG)4.3mg/ (Kg·d) +DG 15ml/ (Kg· d)]、吡格列酮组[PG,4.3mg/ (Kg·d)],每组8只.另选血糖正常的8只同龄同品系C 57小鼠作为对照组.灌胃干预12周.监测空腹血糖(FBG),测定TC、LDL-c,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检测Bcl-2 mRNA BaxmRNA表达,westemblot测定caspase-3蛋白的表达.rn 结果:C57组的FBG、TC、LDL-c、Caspase-3水平皆低于模型组(P<0.01);丹瓜方组、联合组的FBG亦低于模型组(P<0.01),并都与C57组组间差异不显著;TC及LDL-C方面仅丹瓜方组较模型组为低(P<0.01);吡格列酮组FBG与模型组差异不显著且较C57组高(P<0.01),TC与LDL-C则高于丹瓜方组(P<0.05)(P<0.01).丹瓜方组Bcl-2 mRNA水平高于模型组(P<0.01)及联合用药组(P<0.05),Caspase-3水平与C57差异不显著,但明显低于其余各组(P=0.000).丹瓜方组Bax表达水平较模型组高(P<0.01),Bcl-2/Bax比值与模型组差异不显著.联合用药组Bcl-2/Bax比值最高,吡咯列酮组最低,联合组其与丹瓜方差异不显著,与吡咯列酮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1).rn 结论:丹瓜方可在调节糖脂代谢的同时,还可调整Caspase-3蛋白及Bcl-2、Bax mRNA的表达,有助于防治糖尿病造成的脑损害,可能与丹瓜方抗氧化应激从而阻断线粒体凋亡相关.
  • 摘要:目的:观察苁归益肾胶囊对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大鼠血糖、尿微量白蛋白、尿转铁蛋白、尿α1-微球蛋白、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的影响.rn 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致大鼠糖尿病模型,苁归益肾胶囊连续灌胃8w,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ElISA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uALb)、尿转铁蛋白(uTr)、尿α1-微球蛋白(uα1-MG)、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1-1),硝基酚比色法检测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脲酶比色法测定肌酐(BUN),干化学速率法测定尿素氮(Scr),肾组织经常规HE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切片.rn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苷酶(NAG)水平升高显著;血浆PAI-1含量水平升高,肾指数增加,肾脏病理形态学显示:肾小球内皮及系膜细胞增生,毛细血管腔变窄,基底膜不均质增厚,肾脏皮质变窄,髓质增宽,肾脏显著增大,远、近曲管、集合管显著扩张,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足突融合,基底膜处见有电子致密物沉积;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苁归益肾胶囊高、低剂量组显著降低FBG,显著降低BUN、肌苷清除率(Ccr)(P<0.05或P<0.01);uAlb、uTr、uα1-MG显著降低(P<0.01);降低血浆PAI-1水平(P<0.05);显著减少病变肾小球数(P<0.05);苁归高剂量组显著降低肾指数(P<0.05);基底膜厚度显著降低(P<0.05).rn 结论:苁归益肾胶囊能保护肾小球、肾小管比较,糖尿病模型组空腹血糖显著升高;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及肌苷清除率升高;尿微量白蛋白、尿转铁蛋白升高显著,尿α1-微球蛋白(uα1-MG)及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的功能,预防糖尿病肾脏病变发生.
  • 摘要:目的:观察通心络(TXL)提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SCT)治疗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的临床疗效及其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的关系.rn 方法:将60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通络组(通心络结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干细胞组(干细胞移植).观察移植12周后临床症状和踝肱压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和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oxygen partial pressure,TcPO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疗效及其与VEGF、bFGF的水平关系进行评估.rn 结果:通络组和干细胞组患者的疼痛、冷感、麻木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缓解(P<0.01)及通络组可提高患者ABI、TcPO2、DSA(P<0.01或P<0.01),干细胞组可提高患者的TcPO2、DSA(P<0.01);通络组与干细胞组临床症状评分和ABI、TcPO2、DSA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P<0.01),通络组优于干细胞组;两组治疗后血清VEGF和bFGF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通心络结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对干细胞移植具有促进作用,可提高临床疗效,不会导致由于血清VEGF、bFGF水平长期增高引起的副作用.
  • 摘要:笔者通过分析古今文献,从发病及治疗两方面探讨浊毒与消渴的关系,认为浊毒在消渴的起病及治疗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得出"消渴病者,因于浊毒、治于浊毒也"的结论. 有关浊毒与消渴的认识,最早可溯及《内经》,后世医家如张仲景、孙思邈、朱丹溪等对此亦有阐述,遗憾的是没有进行系统论述,未能形成理论体系。随着对糖尿病发病学及治疗学研究的深入,浊毒与消渴的关系日益受到医学界关注,逐渐成为中医药防治消渴的一个重要方向。古今研究表明,浊毒通过损伤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导致消渴病,而解毒化浊法对消渴及其变证的治疗有较好效果,浊毒在消渴的发生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大胆提出消渴“因于浊毒,治于浊毒”的观点,并不是为了夸大浊毒在消渴中的作用,而是希望同道们在临床治疗消渴时应考虑到解毒化浊药物并及时、合理地运用。
  • 摘要: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在我国,2001年我国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的患病率34.7%.2007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制定了肾脏病生存质量指导指南,简称NKF/KDOQI.该指南建议用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临床诊断取代DN肾脏病理诊断.本文主要介绍了诊断标准、诊断方法,DKD属于中医学的消渴病肾病范畴。病位在肾,兼及肝脾心肺,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病因是由于消渴病治不得法,迁延累及于肾所致的以乏力腰酸、尿多浊沫、水肿等为典型表现的肾系疾病。进一步发展肾元受伤,虚损渐至劳衰,气化不行,湿浊邪毒内停,损伤气血,阻滞气机升降,可以出现面色无华、爪甲色淡、皮肤痉痒、筋骨酸痛、厌食呕逆、大小便不通等,即为关格危候。并提出分证论治之法,DKD的中心病位在肾,兼及肝脾心肺,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证候常与标实证候同时存在。消渴病肾病临床证候学研究则发现:消渴病肾病不同阶段,证候分布特点不同,所以临床主张分早中晚三期进行辨证论治。
  • 摘要: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是引起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作者经长期研究证实氧化应激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笔者就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作一简要概述,介绍了氧化应激的定义、氧化应激对肾脏的损害、中药的抗氧化应激作用等。氧化应激在糖尿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多种因素导致了肾组织内ROS的聚集,而ROS聚集又通过多条途径介导了DN的发生发展。因此,探讨氧化应激在D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寻找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将为DN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有助于研发更有效的抗氧化药物。
  • 摘要:本文指出中医药疗效的核心机制是适应性平衡作用.作者从许多慢性疾病经中医药治疗后检测指标或病灶虽然无明显变化,但其症状和体征却明显改善这一普遍的临床现象为切入点,从中医学传统的辨治思维、临床实践及相关研究等多角度探讨了中医药疗效特征的作用机制.认为中医学系统关联的整体观融天人合一、环境因素、脏腑相关等承制相因的学术思维,以及中药复方个体化配伍等非线性复杂作用机制,成就了中医药所特有的核心机制,即适应性平衡作用.而且适应性平衡不只是构筑相对的健康状态,其动态递进的新平衡亦是疾病痊愈的基础.中医学自古重视“阴平阳秘”和“以平为期”之平衡防治观,但随时代发展和对疾病认识之持续深化,亦应不断丰富其原有的学术内涵,以进一步阐释中医药的疗效机制。文章介绍了适应性平衡的内涵,其是健康的基础、病机核心正是脏腑气血不相适应而失衡,而扶正祛邪正是适应性平衡的主要途径和内涵,并提出了中医疗效机制研究的启示。
  • 摘要:本文从《内经》中有关水谷的吸收代谢的条文中解析出"营气"是循行于血管中的水谷精气,是血糖血脂的等同词,血糖血脂的调节直接依赖脾气的散精作用,为中医将血糖血脂检测值作为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辨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肝内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治疗糖尿病方法.rn 方法:取同种大鼠BMSC在体外诱导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鼠.经手术用胶原凝胶覆盖肝表面以加厚肝包膜;将一纤维框架置入肝包膜下形成人工囊腔,建立带囊腔糖尿病模型鼠并随机选用于建立糖尿病组(n=8)、静脉组(n=9)和肝包膜组(n=9).对后两组,建模后1d开始给大鼠每天腹腔注射黄芪多糖(APS) 150 mg/kg,共28d;并在建模后1d、4d经股静脉注射或经皮向肝包膜下人工囊腔注射诱导后的BMSC(3×106/0.2mL)各一次,分别作为静脉组和肝包膜组.首次注射BMSC设为0d,以后各组每7d测尾静脉血糖浓度,至28d处死大鼠,测血清胰岛素、C肽浓度,并取大鼠脾细胞用ConA刺激培养48h,测培养上清IL-4、INF-γ浓度.rn 结果:肝包膜组和静脉组在首次注射BMSC后14d~28d各时间点的血糖值均明显低于糖尿病组相应的血糖值(P<0.05);且前两组间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均<0.05),前组低于后组.首次注射BMSC后28d:肝包膜组和股静脉组的血清胰岛素值和C肽值均分别明显高于糖尿病组(P<0.05),且前两组间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0.05),均为前组高于后组;肝包膜组和静脉组脾细胞培养上清IL-4值和IL-4/INF-γ比值均分别明显高于糖尿病组(P均<0.05),但前两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rn 结论:腹腔注射APS配合肝包膜下注射诱导后BMSC对糖尿病大鼠有明显疗效,且疗效优于静脉组.
  • 摘要: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在肾脏的体现,是糖尿病全身严重并发症之一,文章指出中医药治疗在有效预防DN发生、阻断病情的发展、延缓慢性肾衰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认为糖尿病肾病属于中医学“消渴”、“水肿”等范畴。消渴病的病机较复杂,主要是因消渴病日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而发病。病位主要在肺脾肾三脏(尤其肾脏),关乎心肝胃。正气虚损,津液失调,痕血、水湿、浊毒等病理产物内生而成本病。其关键是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虚为主,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肝脾肾不足;标实是癖血、水湿、浊毒内停。糖尿病肾病早期多以气阴虚为主,继而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肺脾肾亏虚,水湿、浊毒、淤血结于内。晚期肾阳衰败,湿浊内停,水毒泛滥,淤血阻络,虚实夹杂。气虚血淤贯穿疾病的全过程,并就此提出针对的理气开郁、活血化瘀补肾益精等治疗方法,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 摘要:目的:评价丹蛭降糖胶囊对2型糖尿病患者调脂作用的有效性.rn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等相关资料,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客观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rn 结果: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352例患者.结果显示,活血通络胶囊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TG[MD=0.13,95% CI(0.08,0.19),P<0.01],降低TC[MD =0.26,95% CI(0.17,0.35),P<0.01],降低LDL[MD=0.45,95% CI(0.38,0.51),P<0.01],提高HDL [MD=-0.24,95% CI(-0.29,-0.20),P<0.01].rn 结论:丹蛭降糖胶囊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作用是有效的.
  •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危害最大的微血管并发症,中医辩证治疗对于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较为明显.但对于客观指标如尿蛋白和血肌酐的下降效果不理想.本文总结景岳真阴精气理论的内涵为:真阴居肾中命门,蓄藏五脏之精,为阳气之根.真阴的功能是兼水火之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治病当求于本,本在真阴.(4)阴精虚损之治,首重填补真阴.填补真阴之治,重用厚味熟地.填补真阴之助——补气助化阴精.结合临床分析糖尿病肾病的病机,认为真阴亏虚、因虚致实是糖尿病肾病的核心病机.阐释验之临床有效的糖尿病肾病治疗的五大法则,糖肾的核心治则为填补真阴,糖肾的核心治法是"峻补"真阴.补气生精是填补真阴的重要途径,固涩敛精是填补真阴的增效方法,祛邪复精是填补真阴的辅助手段.
  • 摘要:本文阐述糖尿病脾胰相关理论,从脾主运化、脾胰关系、水谷精微运化失常等方面论述了水谷精微运化失常导致糖尿病脾胰功能受损.因此,在糖尿病前期临床治疗过程中应从脾胰论治.
  • 摘要: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及胰岛内分泌细胞表达变化,探讨中药津力达颗粒(JLD)对血糖调节相关激素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及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45 mg/kg)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继续给予高脂饮食及津力达(阳性药罗格列酮)干预8周后检测血清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及生长激素水平,并对胰岛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采用内分泌细胞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津力达干预能够降低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及生长激素水平(P<0.05,P<0.01),胰岛内胰岛素表达平均光密度显著升高,胰高血糖素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津力达组生长抑素表达略有升高,胰多肽表达有下降趋势,但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津力达颗粒通过降低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胰高血糖素及生长激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同时调节胰岛内分泌细胞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表达,从而改善糖尿病大鼠糖代谢紊乱.
  • 摘要:目的:观察肾康注射液联合奥美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对患者血清Chemerin的作用.rn 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加奥美沙坦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肾康注射液,治疗30天.观察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清肌酐(Scr)、血清尿素氮(BUN)、尿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胱抑素C(CysC)、血清Chemerin水平,并分析UAER、Scr、β2-MG、CysC与血清Chemerin的相关性.rn 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UAER、Scr、β2-MG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CysC、Chemerin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UAER、Scr、β2-MG、CysC、Chemerin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BUN无明显差异(P>0.05),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hemerin与Scr、β2-MG和CysC水平呈正相关(P<0.05,P<0.01),与UAER及BUN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rn 结论:肾康注射液联合奥美沙坦治疗早期DN,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明显改善患者UAER、Scr、β2-MG、CysC和Chemerin,效果优于单用奥美沙坦.Chemerin与Scr、β2-MG、CysC呈正相关。
  •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中药对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糖尿病预防效果.rn 方法:2型DM患者一级亲属(子代或同胞)共86例,随机分为中药干预组46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时间为1年.所有观察对象均参加我院糖尿病俱乐部开展的宣传教育课程,根据个体情况制定饮食及运动方案.对照组每月进行电话随访,重复宣教饮食、运动干预的意义.中药干预组每月按时发放药物活血降糖饮.所有观察者在干预前和干预结束后进行OGTT(75g葡萄糖)取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BG)和胰岛素(FINS),OGTT后2小时血糖(2hPG)和胰岛素(2hINS);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体重指数(BMI).rn 结果:(1)对照组和中药组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无明显变化(P>0.05);OGTT 2h后血糖和胰岛素、BMI下降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2)对照组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HOMAIR降低, ISI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HOMA-β无明显变化(P>0.05).(3)中药干预组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HOMA-IR降低,HOMA-β和ISI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4)干预后,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HOMA-IR降低,HOMA-β和ISI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5)观察期1年结束,对照组糖耐量异常占23.3%.中药干预组占11.2%.两组干预后糖耐量异常转化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3.09,P>0.05).rn 结论:早期实施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糖尿病最基本的干预措施,养阴活血中药干预可恢复胰岛素敏感性,阻止和(或)修复β细胞的损伤,经济安全.
  • 摘要:糖尿病(diabetes)是一种高发的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胰岛素分泌不足(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糖、脂、蛋白质等代谢紊乱,从而引起心、肾、眼、血管、周围神经及骨等多脏器的病变.而糖尿病骨质疏松(diabetes osteoporosis)是糖尿病并发症中发病率较高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症状除具有糖尿病及其他并发症表现之外,还伴随有腰骶、髋部疼痛或持续性肌肉疼痛等症状。本文介绍了防治糖尿病骨质疏松的西医学研究进展。以及中医药研究的进展。并最后总结认为基于成骨细胞形成及分化的相关理论及中医有关“肾主骨”的相关理论,结合目前国内外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与该信号通路之间相关性的研究,笔者初步推测中医药可能通过介导该信号通路,调节该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对此展开深入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可以揭示糖尿病骨质疏松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并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骨质疏松的现代化研究及中医药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滋肾降糖丸对糖尿病(diabetes)大鼠骨代谢的影响.rn 方法: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各治疗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另设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干预3个月后,观察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及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1型前胶原酶N端肽(P1NP)、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骨保护素(OPG)及血钙、磷含量差异.rn 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FBG水平及PINP、β-CTX、OPG含量明显升高(P<0.01),血清Fins水平及B-ALP、OC、血钙、磷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血清FBG水平及PINP、β-CTX、OPG含量明显降低(P<0.01),血清Fins水平及B-ALP、OC、血钙、磷含量明显升高(P<0.01).rn 结论:滋肾降糖丸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大鼠糖代谢及骨代谢异常,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
  • 摘要:目的:临床观察短期应用利拉鲁肽对腹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内脏脂肪面积及饮食行为的影响.rn 方法:入选20例腹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在院期间给予皮下注射利拉鲁肽.入院及出院时分别检测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腰围、内脏脂肪面积,并嘱患者分别填写一次日本饮食行为量表用以评估饮食行为改变.rn 结果:使用利拉鲁肽治疗后患者各项指标体重、BMI、腰围、内脏脂肪面积均有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性贪食、饥饿感、偏食这三方面的饮食行为分数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对体质的认识、摄食动机、饮食方法、饮食生活规律性的分数较治疗前也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短期应用利拉鲁肽,腹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面积显著减少,饮食行为得到明显改善,从而可能使患者得到更多心血管获益.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