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第十六届海峡两岸城市发展研讨会
第十六届海峡两岸城市发展研讨会

第十六届海峡两岸城市发展研讨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郑州
  • 出版时间: 2009-09

主办单位: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会议文集:第十六届海峡两岸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全球化对城市之主要影响为世界城市化速度之加快与空间极化作用之增强,形塑出新的全球核心一边陲关系。在全球化之影响下,城市成为全球接轨之节点,城市之竞争力成为国家竞争力之代表,城市竞争力愈高者,其在世界城市体系中之地位愈高,城市竞争力下降者其在雁行队伍中将会落后,而甚至落单而沦为边陲。因此,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成为全球化时代重要之城市或国家发展议题。本文利用Global Urban CompetitivenessProject(GUCP)之2005-2006城市竞争力资料,分析全球化下城市综合竞争力之等级、辨识全球城市竞争力之向度(dimensions)与城市类型、以及实证城市与产业竞争力之主要影响因素。
  • 摘要:随着全球都市对环境永续发展议题的重视,许多国家已开始大力推行绿廊道网络之规划,以连结都市内的开放空间与公园绿地,并创造出高度适意性的都市景观。目前文献在绿廊道网络规划着重于评估指标或景观分析,忽略系统化的规划方法。本研究目的在于建立都市绿廊道网络期程规划模式,产生绿廊道布设之发展期程方案。模式同时追求最大的网络连结效益与最小的道路交通冲击,并考虑环境干扰、发展成本、网络结构关系以及值域宣告等限制,在部份参数信息不明确的情况下,建构为灰色多目标0-1规划模式,经由本研究修改的灰色一阶算法求解,可产生多个发展期程替选方案供规划者进行决策评估。本研究将模式应用于台北市,模式设计方案可增加最多410,649平方公尺的绿地面积,约0.15%的绿敷率,以及将既有绿地串连为网络的效果。
  • 摘要:大遗址是承载人类文明的主体,都城遗址更是不断叠加、延续文明的物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体现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民族的根基、历史的纪念碑。本文介绍了我国大遗址保护的相关政策和保护新思路,简述了洛阳城市总体规划与大遗址保护情况,提出本次总体规划大遗址保护策略。指出规划要有历史保护规划理念的更新,要尝试发展与保护的互动规划方法,对历史保护要因地制宜,尤其对洛阳的遗址保护要抓住特色的东西,在保护方法上,从原来的侧重由内而外的保护,加强由外而内的保护,做到内外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保护与发展的互动。
  • 摘要:城市创新的目标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发展战略,需要瞄准国际城市发展前沿,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以创新带动城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杭州作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浙江省省会,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丰富的创新资源、明显的体制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起好领跑、示范、带头作用。
  • 摘要: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崛起三大区域发展方略,本文探讨了郑州在中原振兴与中部崛起的背景下,如何发挥其地位与中心城市作用问题。探讨郑州建设“三化两型”城市(即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为中原振兴与中部崛起承担与其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历史责任。
  • 摘要:地处中国大陆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中部的著名“春城”--昆明市,在当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主城交通拥堵问题。当前,昆明市提出建设现代新昆明的总体发展思路,提出“一核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在这种问题与机遇并存、矛盾凸显的转折阶段,城市发展策略和问题对策研究的意义不言而喻。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要素及其关联性分析,昆明市城市空间的发展历程概述,针对昆明城市空间和交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趋势,提出交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整合设计对策。在城市设计的整合理论指导下,围绕交通空间进行昆明城市空间系统整合的研究。
  • 摘要:本文在参考和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北京市在交通灾害方面的防灾减灾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应建立统一的道路交通安全领导机构,应实行浮动保险费率制度、鼓励安全驾驶,应完善交通系统相关管理法律法规,应完善交通系统相关规划法律法规,应建立交通灾害预警管理机制等对策建议。
  • 摘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的里氏8级特大地震举世震惊,全国哀悼。灾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城乡建设遭受严重破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十分艰巨和复杂。地震灾后城乡恢复重建规划选址既是重建工作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更是影响重建工作成败的关键。本文是对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几点浅思,在对国内外地震灾害(包括汶川“5.12”特大地震)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对于灾后重建规划选址的技术原则与相关政策建议,对未来地震灾后城乡重建规划选址等提供有益经验和技术指导。
  • 摘要: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发展中难能可贵的重要资源和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从分析呼和浩特市城市发展的历程谈一点看法。研究指出党中央出台了高度关注民生的好政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居环境建设;呼和浩特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呼和浩特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将会不断充分体现以蒙古族为主体的,以草原文化为基础的,多民族团结和谐相处的,以浩瀚山川为背景的、有着人文环境宜居美好家园的,绿色GDP步入先进行列的一座边陲历史文化名城。
  • 摘要:在对城市群与都市圈的概念作适当辨析的基础上,结合正在编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08-2020)(征求意见稿)提出的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建设南京、杭州都市圈,本文认为:为了进一步优化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结构和层次,需要考虑宁波都市圈的构建。
  • 摘要:当今,发达地区普遍面临后备资源匮乏的问题,而欠发达地区资源相对丰富,却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而发展缓慢。跨行政区域联动作为一种互补互惠的发展模式,从探索逐步走向成熟。本文结合江苏省长江两岸的江阴、靖江两市联动发展,以《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整合规划》为例,总结分析跨行政区域管理与规划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
  • 摘要:本文讨论了城市生命线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交通运输系统、能源动力系统、信息传播系统、生活供应系统等四大子系统;接着讨论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内涵和支撑作用,认为地理信息技术能够为城市生命线系统应急救援公共地理信息平台的构建提供支撑;在讨论数据源、数据库设计、模型库设计和功能设计等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生命线系统应急救援公共地理信息平台总体框架;最后给出了一个具体的应用实例。
  • 摘要:“中心-边缘”理论揭示:区域地位有“中心”和“边缘”之分。“中心”对“边缘”进行控制,处于主导地位,而“边缘”则深深陷入了对“中心”的依附,处于附属地位。但笔者认为:中心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边缘也有其优势。在几个城市经济中心的边缘地带,在一定条件下,边缘城市也可以成功崛起,成为半边缘城市,产生“次经济增长中心”。以“晋冀鲁豫交界区”为实例,我们认为在发展的冲动下,13市中以邯郸最有可能发展成为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为“第四经济增长极”。
  • 摘要:中国大陆提出的“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理念,是今后指导中国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它的深刻内涵提示了今后的经济发展必须以生态法则为导向,坚持走现代化生态经济之路;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城乡同步协调,走生态市、生态县、生态镇、生态乡和文明生态村建设之路。只有抓好这两个主旋律,才能适应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才能又好又快地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文分析了21世纪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总趋势,指出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为此,必须切实地把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好、保护好、修复好、以更好地造福人类,现提出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方略。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国大陆这样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大国来说,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社会以及国家安全问题。区域协调发展不等于区域无差异化,强调的是实现区域间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与协作,将区域发展差距控制在合理限度内,缩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并实现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消除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障碍,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力量,优化区域间产业分工布局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国家整体经济竞争力。本文介绍了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新特点,分析了中国大陆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制约中国大陆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制度障碍。指出中国大陆区域发展失衡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也难以在短时间内予以解决,需要从政府行政管理制度、财税金融制度、市场制度、微观主体制度、区域合作机制、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
  • 摘要:针对城市规划中能源意识相对淡薄的现象,从中国大陆能源状况的基本国情出发,探讨城市发展带来的能源问题,分析能源问题在现行城市规划中的地位,提出城市规划应编制综合性能源规划,以衔接宏观的能源规划和城市规划中的能源基础设施规划。
  • 摘要:完善污水处理管理体制,是维护城市安全、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城市污水处理行业引进市场化改革后利益关系更改,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与公众之间形成多重利益矛盾关系,如何在推进市场化改革中,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关系,完善治污企业利益补偿机制和污水处理管理法规建设,保证污水处理行业既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又不丧失公共性,这是城市管理中必须关注的关键问题。
  • 摘要:商业地区是从消费革命后对都市发展一个重要的地点,妥善的规划有助于地方的经济发展。界定商业地区在于了解该商业地区的特色,为能更进一步的要能够了解内部组成结构。本研究利用地理信息(GIS)的记录店家业别及位置,分析商业区地区的业种分布结构及商业活动与中心区位间关系。
  • 摘要:在都市规划中植栽所扮演的角色大多在于点辍都市、塑造良好的视觉景观、增加绿覆绿面积、减缓都市热岛效应等,由于植栽具有一定程度的挡风或导风效果,若在适当的配置与应用原则下,不但可以降低风速,减少不良风场的发生机率,其穿透性亦可让部分空气穿透而达到通风之效果,进而调节都市微气候增加环境舒适。rn 本研究为探讨不同植栽之树冠结构变化及配置情形对风环境之影响,运用实际量测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CFD)的方式,探讨植栽树之孔隙率、树冠形状变化与配置对于外部风场所产生之影响,进一步提出植栽于风环境控制之设计原则。实验数据以无因次法解析,并绘制成无因次图表,此图表将提供设计者,于设计阶段量测基地之实际风速(Ur)与配置状况后,即可得知挡风之成效或初步预估植栽背风处之风速变化。
  • 摘要:连江县南竿地区(马祖)从1950年代的军事战地,历经1990年代“解严”到千禧年后的“大/小三通”政策发酵下之观光岛屿城市浮现;一路走来近一甲子,就城镇与区域发展的经验而言,暴露出少见的空间转化机制及其脆弱度等相关议题。尤其在今年初,当地发生有史以来灾情惨重的‘军友街大火”,更暴露出岛屿城市除了受生态危机与经济资源匮乏外,还引发出以发展挂帅与安全威胁,所产生的空间政治政策、军事工程、观光开发、人口与产业结构、救灾体制等不同时期之城镇规划变迁的脆弱特性。准此,本文遂透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入访谈等研究方法论述个案,突显前述攸关岛屿城市发展的空间脆弱机制,例如,表现在传统宗族社会的关系资本(回复力高)、多元的救援体系(军/警消/民间)、重建策略的错杂纠结(土地产权非市场化下的“屋续谋头”契约),及长期因物资匮乏的心理因素,因此囤积商品即成为家户减灾的社会习性。然而,前述也恰好成为大火灾后重建的关键与棘手问题。期盼本文的发现,能裨益于日后两岸相关岛屿城镇规划发展思维、灾后重建政策与救灾资源相互奥援之参考。
  • 摘要:都市土地使用应该考虑公众安全,因此对于潜藏着各种自然与人为可能灾害情境的都市,应该有较严格管制的土地使用计划;然而,就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层面而言,适当强度的开发利用则有助于都市之成长。导入灾害风险考虑之土地使用管理概念,可同时考虑灾害损失与土地开发利益的效果。rn 本研究以地震灾害风险为例,透过专家问卷来评价与土地使用管理有关之灾害风险减缓措施的效果。在实际的应用上,以嘉义市湖子内都市计划地区为实证地区,配合范围内的风险分布特性,以风险减缓策略矩阵为基础,可作为研提减低灾害风险的土地使用管理措施的决策依据,包括在土地使用分区管制、营建管理、都市更新与都市计划通盘检讨等层面来据以实施。
  • 摘要:新城作为中心城人口和职能疏解及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要真正缓解北京城市环境问题,真正实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目标,新城环境建设是最为重要的前提。本文在总结北京城市环境主要问题基础上,梳理和解读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新城规划以及首都环境建设规划纲要中的主要环境建设任务,揭示新城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并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 摘要:本文阐述了生态城市的缘起,在比较中外权威观点的基础上,给出了生态城市的内涵定义。将生态城市建设分为新建型和再生型,并对生态城市建设投资范围和特点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若干国外生态城市项目资金来源、投融资主体及权益安排,对推进国内生态城市发展提出了多层次的政策建议。最后,对国内生态城市的典型--苏州市和苏州工业园区的投融资机制做了案例分析。
  • 摘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本文以援建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概念性规划的实践为例,总结了城市灾后重建的主要目标、特点、基本思路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经验与参考。
  •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受到严峻挑战。主要有:污染减排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矛盾突出;局部区域环境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和农村污水治理相对滞后等等。从2003年起,宁波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蓝天、碧水、绿色、洁净”的目标,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09年将从“全面实施节能减排工作、着力推进生态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生态经济的发展、强化对农业和农村的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进一步推进生态市建设。
  • 摘要:郑州发展速度之快、面貌变化之大令人刮目相看,成为内陆城市中一道独特的景观,被海内外一些人士誉为“郑州发展现象。本文介绍了郑州发展成就与主要做法,提出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激发跨越式发展的力量之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是加快跨越式发展主要途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是促进郑州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
  • 摘要:在全球化城市的竞争,以及众多跨行政界限的治理问题挑战之下,单一城市的治理体制已经显露出其限制,逐渐取代的是强调城市间的相互合作与角色分工,因而强调城市间合作的都会区治理(metropolitan governance)模式重要性日益显着。建立城市合作的伙伴关系,能促进资源优势的共享与资源劣势的互补,这种弹性的合作关系能使治理成效超越现行法制和行政区域的界限,强化本身对全球化发展与环境变迁的调适能力。为因应区域发展的需要,政府应建立整合性及弹性化的行政组织架构,推动更有效率的整合机制,才能明确指导各单位在城市合作发展的功能分工。从过去台湾的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中,可以发现部门建设计划较缺乏城市间合作的整体性规划,而且齐头式平等的预算及建设制度使地方政府缺少有弹性政策工具,因此政府预算及建设计划未能有效结合区域发展,这些都是推动城市治理与合作需要克服的关键。rn 经济建设委员会在2009年推动的r2030国土空间发展策略,有别于过去之蓝图式规划,而改采策略空间规划的理念与程序,就关键性之国土空间发展课题,提出原则性、指导性之发展策略方向,并强调跨域、跨部门及多功能整合之发展与治理。此规划内容揭示,未来的国土空间发展将特别着重于城市区域的整体性发展策略,而城市治理与合作的推动工作将特别着重于(1)区域合作及城乡新伙伴之规划建设机制;(2)公共建设财源合理分担及整合运用;(3)推动区域合作发展规划辅助弱势地区发展等行动计划的落实。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