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河南省第二十六次儿科学术年会
河南省第二十六次儿科学术年会

河南省第二十六次儿科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郑州
  • 出版时间: 2015-07-10

主办单位:河南省医学会

会议文集:河南省第二十六次儿科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148条结果
  • 摘要:目的:对比NICU在实施品管圈前后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品管圈在NICU的PICC护理中的作用.方法:以2013年5月至12月为对照组,以2014年1月至6月为观察组,记录PICC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对比品管圈护理前后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对照组的发生率为%,两组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实施品管圈可有效减少PICC的并发症.
  • 摘要:目的:观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儿童急性胰腺炎(AP)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的临床研究.rn 方法:50例SAP患儿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对照组(25例)和FEN联合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治疗组(20例).EEN对照组患儿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下,发病后的48h内给予等热卡、等氮源的EEN,治疗组在ENN治疗基础上加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疗程为2周.检测患儿第1、7、14天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NK细胞相对活性及外周血CD4 +/CD8+比值.rn 结果:两组患儿均耐受EEN,在第1、7、14天两组CRP呈递减趋势;在第7天,EEN对照组血清IL-1、IL-6及TNF~α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治疗组患者降低更为显著;且治疗组患儿治疗后NK细胞相对活性及外周血CD4 +/CD8+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儿童急性胰腺炎应用EEN安全可行,EEN联合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早期可降低急性胰腺炎患儿炎症反应水平及调节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 摘要:目的:了解2012-2014年开封市14岁以下儿童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的流行特征,为防控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所报告的开封市14岁以下儿童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的数据,对其进行分析.结果:2012-2014年开封市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发病数为2945例,三年中,2013年发病水平最高;10-11月份是高发季节;男性多于女性;≤1岁的散居儿童发病最多.结论:在高发季节针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和防控措施以降低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的发病率.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的影响.rn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116例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8人.实验组患儿在心内畸形矫治术后12h开始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患儿子气管插管拔除6h,胃肠功能恢复后开始进食或鼻饲流质饮食,两组重症患儿均在术后第3d开始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或肠内营养无法达到目标量(少于总能量需求的60%)超过3d时,给予补充性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儿ICU住院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监测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的血清总蛋白(TP)、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及C反应蛋白(CRP)变化.rn 结果:实验组病人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入住ICU的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病人治疗第14天后,血清PA水平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TP、AL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反应蛋白下降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可以改善患儿营养状态、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PS)的临床特征、预后转归及死亡危险因素.rn 方法:收集2011年7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44例EBV-HPS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总结患儿临床特点,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死亡相关危险因素.rn 结果:EBV-HPS患儿发病年龄高峰为1-2岁,多数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并常伴有多系统进行性损害,尤以血液系统及肝脏损害突出.大部分患儿(70.5%)抗EBV~IgG阳性,95.5%患儿有铁蛋白升高,骨髓检查示68.0%患儿可见噬血细胞,基因筛查以PRF和UNC13D多见.44例患儿中有18例死亡,总死亡率51.4%.患儿的年龄、PLT、SF及LDH的水平与EBV-HPS的病死率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早期死亡患儿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较晚期死亡患儿更低,而凝血酶原时间较后者更为延长(均P<0.05).rn 结论:EBV-HPS患儿病情危重,预后较差,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并尽早开始化疗可以提高患儿的存活率,同时应积极治疗出血性疾病以减少早期死亡.
  • 摘要:目的:了解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体内各项血桨蛋白水平,从而了解其营养和各脏器功能及受损情况.rn 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3月~2014年6月在NICU住院的178例早产儿,在入院1小时内(尚未静脉补液治疗前)从股静脉采血2ml,入院检验科生化室,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该组早产儿血桨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前白蛋白、缺血修饰白蛋白、α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肌红蛋白水平.rn 结果:178例早产儿总蛋白46.08±5.80g/L,白蛋白30.26±3.28g/L,球蛋白15.82±3.76g/L,前白蛋白105.68±29.43mg/,缺血修饰白蛋白63.84±10.55 U/ml,α微球蛋白18.17±7.06mg/L,视黄醇结合蛋白20.75±8.23mg/L,肌红蛋白45.88±86.98μgL.血桨总蛋白、白蛋白与《实用新生儿学》给予的低出生体重儿指标比较数值均偏低,有统计学差异,球蛋白无差异,剩余各项指标无正常值比较.rn 结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营养较差,血桨总蛋白及白蛋白值偏低,而球蛋白值与低出生体重儿无明显差异,体液免疫功能尚可.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穴位注射神经生长因子与胞磷胆碱钠静点及肌肉注射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差异.rn 方法:61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穴位注射神经生长因子,选穴百会、大椎、风府,每穴0.5mL,每天1次.对照组采用胞磷胆碱钠静点及肌肉注射神经生长因子,7天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7天后、14天后、21天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行为神经测定积分和不良反应.rn 结果:治疗7天后、14天后、21天后观察组有效率分别为50.0% (16/32)、68.8%(22/32)、78.1% (25/32),对照组分别为69.0% (20/29)、72.4% (21/29)、82.8% (23/29),在7天时间点对照组优于观察组(P<0.05);两组治疗14天、21天各时间临床疗效、行为神经测定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P<0.01);两组之间比较:在7天时间点,对照组优于观察组(P<0.05),在14天、21天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程度较轻.rn 结论: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优于胞磷胆碱钠静点及肌肉注射神经生长因子,且不良反应少.
  •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肺不张发生的高危因素及有效护理措施,为新生儿肺不张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01月-至2013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治疗的20例肺不张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肺不张患儿中早产儿与足月儿各占50%,与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感染、机械通气密切相关,平均肺不张发生日龄为12.3天,平均肺不张复张时间为12.2天,18例患儿治愈出院,2例因撤机困难放弃治疗.结论:对肺不张的患儿及时控制原发疾病,加强呼吸道护理,减少分泌物堵塞,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可以有效治疗新生儿肺不张.
  • 摘要:目的:调查及分析新生儿医院感染克柔念珠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治疗、转归.方法:选于2012年至2014年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血培养克柔念珠菌阳性败血症13例,对克柔念珠茵感染的发生率、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分析.结果:收集血培养阳性病例180例,真菌感染占34.4%,其中克柔念珠菌占7.2%;胎龄≤34W、出身体重≤2.5kg、机械通气及PICC置管为克柔念珠菌感染危险因素,性别非克柔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13例克柔念珠菌感染均为医院内感染,出生胎龄≤34W并长期应用抗生素治疗、机械通气、PICC置管为克肉念珠感染的高危因素,克肉念珠菌感染临床无特异性易被忽视,克肉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感染后病情较重,及早发现并确诊予正确治疗预后较好.
  • 摘要:目的: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简称rhEPO)干预后,观察rhEPO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大鼠体重、脑组织病理改变及幼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rn 方法:7日龄新生健康SD大鼠64只,体重在12.3-17.5g之间,随机分为小剂量rhEPO治疗组和大剂量rhEPO治疗组,每组32只.按Vannucci方法制备新生大鼠HIE模型,小剂量rhEPO治疗组于模型制备成功后立即腹腔注射rhEPOI000U/Kg,大剂量rhEPO治疗组于造模成功后腹腔注射rhEPO5000U/Kg;对各组一部分大鼠在造模成功后6h、24h、72h、7d等时间点测量体重并予以处死,每组每个时间点取6只脑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另外一部分让其存活至28天,每组8只,进行水迷宫测试.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1.大剂量与小剂量rhEPO治疗组新生大鼠各时间点的体重较模型组重(P<0.01),损伤侧脑组织病理改变较模型组轻,大鼠行水迷宫测试从一端入水游到另一端平台的时间较模型组明显缩短(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大剂量rhEPO治疗组与小剂量rhEPO治疗组比较,各时间点体重增加(P<0.05),脑组织病理改变较轻,水迷宫测试从一端入水游到另一端平台的时间较模型组明显缩短(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rhFPO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大鼠早期进行干预可有效的减轻脑组织损伤,改善脑损伤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起到了神经保护作用,且大剂量rhEPO较小剂量rhEPO有更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为了分析和探讨芬太尼在临床治疗活动中产生的阵痛和镇静作用.rn 方法:选择2013年11月到2014年11月来院接受治疗的60例危重患儿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使用1到41μg/(kg.h)进行持续静脉滴注,对患者用药之后的4、8、24/48h之后产生的镇痛以及镇静效果对其危重儿动脉血气分析,经Ramsay的实际镇静分级影响、皮氧饱和度、呕吐、恶心以及心律失常的各种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rn 结果:芬太尼在镇痛、镇静作用表现上能够减轻患儿出现各种应急反应,减少实际氧耗量等。治疗有效率高达96%。(P<0.05)。rn 结论:有效安全地实施各种治疗和操作,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对于提升临床治疗活动中的危重患儿急救存活率有着明显的作用,值得在今后治疗中对其进行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在治疗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疗效.rn 方法:回顾性分析儿科自2012年5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78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降温、抗病毒和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在早期给予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平均体温消退时间、平均食欲改善时间、平均精神症状改善进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4个指标,分析探讨在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时早期静注入免疫球蛋白的疗效.rn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4.62%)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平均体温消退时间、平均食欲改善情况时间、平均精神症状改善进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相比具有显著差异,经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在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时早期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具有症状恢复快、出院时间缩短等优势,具有很高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观察HFOV治疗新生儿ARDS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54例新生儿ARDS按照治疗方法不同患儿分为2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21例采用传统机械通气治疗,治疗组33例采用HFOV治疗,计算机械通气后24、48、72hO1和PA-aO2,比较两组患儿上机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和治愈率.rn 结果:治疗组存活患儿治疗后24、48、72hOI和PA-aO2明显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存活患儿上机时间、用氧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HFOV可显著改善新生儿ARDS患儿的肺氧合功能,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
  •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双水平正压通气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模式治疗NRDS,比较二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是否可降低有创支持率及减少住院时间等.rn 方法:选择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RDS足月儿,将符合入选标准的RDS足月儿随机分为DuoPAP组40例及NCPAP组38例,比较两组治疗成功率及上机前、上机后12h、24h、48h、72h动脉血气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等.rn 结果:DuoPAP组PO2、a/APO2在无创呼吸支持后12、24、48、72h均高于NCPAP组(P均<0.05),DuoPAP组PCO2、a/APO2、SaO2在无创呼吸支持后12、24、48、72h均低于NCPAP组(均P<0.05),其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均治愈出院,在气漏、肺部感染、持续肺动脉高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视网膜病、肺出血、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0.05);DuoPAP组在气管插管、上机时间及住院天数均少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早期使用DuoPAP与NCPAP相比,可有效治疗NRDS,降低RDS患儿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减少上机时间及住院天数,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摘要:目的:分析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在早产儿脑损伤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以92例早产脑损伤患儿为观察组,以90例无脑损伤的早产儿为对照组.分别予以2组早产儿aEEG检测,统计2组早产儿的aEEG异常率及不同脑损伤程度患儿、不同预后患儿的aEEG异常率.rn 结果:观察组患儿aEEG的异常率为86.96%,对照组为18.89%(P<0.05);aEEG诊断早产儿脑损伤的敏感性为86.96%,特异性为72.22%.观察组中度损伤组和重度损伤组患儿aEEG的异常率均高于轻度损伤组(P<0.05);且随患儿脑损伤程度的加重,aEEG的重度异常率随之升高(P<0.05).观察组神经心理发育低下组患儿aEEG的异常率(100%)>正常组(82.22%)>良好组(20%)(P<0.05).rn 结论:予以早产脑损伤患儿早期aEEG检查能为脑损伤的诊断、脑损伤病情的判断及患儿预后的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指标,进而为临床治疗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信息依据.
  • 摘要:患儿8月,女,以"腹泻半月,呕吐4天"为代主诉来院就诊,患儿大便2-3次/日,稀糊状,带奶瓣,给予口服"妈咪爱、蒙脱石散"治疗,腹泻时轻时重,4天前出现呕吐,1次/日,量不多,偶咳嗽痰少,食欲稍差,未用药,来诊.查体:体温37.8℃,神志清,精神稍差,全身皮肤无皮疹,咽红,双肺呼吸音粗,心音有力,律齐,无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此例患儿有半月腹泻、呕吐4天、发热半天病史,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心律失常、心肌鹰谱明显增高及肌钙蛋白阳性、心电图有ST—T改变、Q—T间期延长、病原学检测腺病毒阳性等,符合爆发性心肌炎诊断。rn 爆发性心肌炎属心肌炎重症,给予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主要是减轻炎症渗出、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心肌病 变、改善心功能,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给予免疫球蛋白,通过提供特异病毒抗体或抗毒素,有助于阻断自身免疫反应, 调节免疫机制,迅速清除心肌的病毒感染和损伤,降低神经内分泌活性;给予抗生素感染,可控制已有细菌感染并预防全 身脏器功能不全时感染进一步加重;利巴韦林抗病毒,主要是阻断病毒进一步复制;治疗中同时应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辅酶Q10等营养心肌,促进心肌细胞代谢功能回复、改善心功能。rn 此例患儿早期即是非感染性腹泻、消化不良表现,口服药治疗,效差,后来4天出现呕吐、食欲差、偶咳嗽,査血常规 提示白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增高、CRP增高,有呼吸道感染表现,血象提示细菌、病毒感染,但并无心脏功能、呼吸异常等 改变,是本病早期诊断困难的主要原因,当急剧出现发热、精神差、呼吸促、发绀、烦躁、腹胀、肝脾肿大等症状时,巳经是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的表现,抢救成功率极低。故临床中要求不仅要全面仔细询问病史,注意病情变化,同时治疗中应思路开阔、勤于思考。此外应参考必要的辅助检査,尽早做出正确的诊断,虽然有部分病症死亡率极高,应该全力以赴救治,并努力寻求更好的、更积极的救治措施。
  •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溺水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急救方法.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4年12月医院PICU收治的24例溺水儿童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溺水发生率>2岁占83%,2岁以下占17%,经亚低温等积极综合治疗,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结论:加强意外伤害的预防以及合理救治,减轻脑水肿,以减少其伤残率及死亡率.
  • 摘要:目的:探讨Vitalstim吞咽治疗仪早期介入手足口病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Vital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吞咽功能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有降低,治疗组降低更明显,且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talstim吞咽治疗仪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手足口病合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 摘要:患者男性,12岁.以"左踝疼痛、肿胀伴发热4天"于2015-02-02入院.入院4天前感冒后出现左侧踝关节处疼痛、肿胀,伴有发热,体温达40℃.1天前,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左踝部MRI(2015-02-01):1、左胫骨远侧干骺腔内异常信号并相应骨膜稍增厚,考虑骨髓炎可能性大;2、左踝关节周围及左小腿下段软组织明显肿胀;3、左踝关节积液.未经治疗,转入省人民医院.rn 该病例以肺部感染、脓毒败血症、急性骨髄炎为主要特点,患肢局部肿胀、皮温髙、叩击痛,活动受限,符合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典型临床表现,该患儿于起病第3天行病患处MRI得以诊断。由此可见,MRI可在骨感染第3d发现骨髓的改变,骨髓内出现病变是诊断急性骨髓炎最可靠的指标,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治疗目的是中断由急性 期趋向于慢性阶段。因此,早期诊断与治疗是关键,延误治疗时机极易演变成慢性骨髓炎,出现死骨甚至破坏骨骺,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rn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通过早期抗生素治疗即可治愈。在急性感染阶段,早期合理的抗生素实施,感染灶一般会在2-4周治疗后得以清除。本病例血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早期联合使用青雾素G针和头孢哌围舒巴坦针治疗,症状 改善不明显,及时调整为利福霉素联合万古霉素治疗,仍效差。利奈唑胺、达托霉素等对万古霉素类治疗不佳的骨髓炎治疗有良好疗效,该患儿予利奈唑胺针联合利福霉素应用最终取得了满意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管在危重型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方法:60例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密闭式吸痰管吸痰组)和对照组(一次性吸痰管吸痰组),比较两组患儿吸痰前1min、吸痰中、吸痰后0.5min和吸痰后5min的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呼吸(Rt),及合并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率.结论:吸痰护理中以及开始后0.5min,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Sp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合并VAP低于与对照组.
  •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各类抗癫痫药物的治疗效果,从而探讨BECT临床治疗药物选择的可行性.rn 方法:选择2005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儿科癫痫门诊诊治的190例BECT患儿,按照初次或添加AEDs种类分为OXC组、LEV组、LTG组及VPA组,对其治疗情况进行随访,比较各组疗效及不良反应.rn 结果:190例BECT患儿平均随访时间为2.74±0.08年(0.25~6.42年;中位数2.58年),至随访结束,单药治疗169例,联合用药21例,61例脑电图恢复正常,37例脑电图好转,目前已停药5例(未复发),OXC与VPA治疗组、LEV与VPA治疗组、LTG与VPA治疗组,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rn 结论:OXC、LEV、LTG治疗BECT药物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安全性高,临床新诊断BECT患儿可根据个体差异选择OXC、LEV或LTG抗癫痫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特征及脑电图情况.rn 方法:以确诊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46例患儿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无继发性癫痫的病毒性脑炎住院患儿69例为对照组,统计分析观察组患儿继发性癫痫的临床特征以及脑电图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儿大脑皮质损伤及脑电图检查情况.rn 结果:观察组部分性癫痫发作35例,全面性癫痫发作11例,出现癫痫持续状态者9例,非癫痫持续状态37例,发作1次者11例,2~6次者29例,>7次者6例;患儿脑电图显示为爆发或长程阵发癫痫波或高幅慢波阵发,异常θ、δ波持续出现25例、阵发性出现16例、双侧不对称5例;大脑皮质损伤发生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脑电图重度异常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临床医师应掌握病毒性脑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特征及脑电图变化,积极控制惊厥,及时控制癫痫发作,减少癫痫再发,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预后.
  • 摘要:目的:探讨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MMP-9及S-100B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rn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分别测定28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在用药当天、7、15天脑脊液中MMP-9、S-100B含量,并与3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rn 结果:(1)化脑组患儿脑脊液MMP-9含量在用药当天及第七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08.36,165.32 P均<0.01),但在第14天,两组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t =4.09 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在不同病程不同时间测定脑脊液MMP-9含量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65.72 P<0.01),而观察组在不同时间脑脊液MMP-9含量,其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F=2.56 P>0.05);(2)化脑组患儿S-100B蛋白含量在用药当天及第七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72.38,49.63 P均<0.01),但在第14天,两组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t=3.31 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在不同病程不同时间测定S-100B蛋白含量比较,其差异右统计学意义(F=138.23 P<0.01),而观察组在不同时间脑脊液S-100B含量,其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F =3.52 P>0.05).rn 结论:检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MMP-9及S-100B蛋白含量,对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动态检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MMP-9及S-100B蛋白含量变化,对了解化脓性脑膜炎脑损伤程度及判定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癫痫患儿血清电解质、乳酸和血氨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56例癫痫患儿和60例健康儿童分为两组,测定其血清电解质、乳酸及血氨的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癫痫组血清乳酸、血氨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癫痫患儿多可能存在低血钠、低血钙和高乳酸,高血氨,血钠越低,乳酸越高,抽搐次数越多,呈负相关.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纠正电解质,改善循环,纠正高氨血症,防止抽搐的反复发作.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过度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rn 方法:通过对22例临床病例分析儿童过度通气综合征的诱因,家庭状况、临床表现,及相应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统计分析.rn 结果:过度通气综合征由过度通气引起。rn 结论:儿童过度通气综合征,为儿科急诊较常见的急症之一,是由于多种或单一原因造成呼吸中枢调节异常。临床应与支气管哮喘、肺栓塞、上气道阻塞;冠心病、心绞痛、癫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疼痛、代谢性酸中毒等鉴别,一旦诊断明确,治疗简单有效。同时应加强对患儿的关爱,提高其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能力。
  • 摘要:目的:总结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BECT)录像脑电图(视频脑电图,V-EEG)和临床治疗的结果.rn 方法:对78例BECT患儿的脑电图(EEG)表现和临床治疗进行分析.rn 结果:本组发病年龄:3~12岁69例,占总数的88%,13 ~15岁9例.占总数的12%.只在睡眠中发作65例,清醒和睡眠均发作者12例,仅在白天觉醒时发作者1例.复杂部分性发作(CPS) 25例,单纯部分性发作(SPS)18例,继发全身性发作(SGS)35例.全身强直阵挛发作(GTCS)17例,或兼有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发作类型合计32例.剥夺睡眠后V-EEG描记发现:发作间期均有一侧或双侧中央颞区棘(尖)波.经过正规抗癫痫药物治疗2~5年后临床和脑电图右三种结局:有63例临床完全不发作,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智力正常.有9例临床症状消失,VEEG异常,智力稍微下降.2例临床症状存在,VEEG异常,智力明显下降.4例自行停药有道发作.rn 结论: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BECT)临床发作和睡眠密切相关.以学龄儿为多见.发作间期EEG均有一侧或双侧中央和中颞区棘(尖)波.睡眠期EEG阳性率显著高于清醒期EEG.抗癫痫药物治疗反应良好,预后良好.
  •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NICH)诊断和随访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rn 方法:对颅脑超声诊断100例NICH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病例特点、颅脑超声特点. 结果:100例NICH中早产儿80例,足月儿20例,以早产儿为主;最常见发生部位是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次之为脑实质,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少见(P<0.05);早产儿、足月儿PIVH均表现为轻度出血较为常见(P>0.05);低出生体重儿ICH以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为主(P<0.05),正常体重患者脑实质出血较低出生体重儿组发病率高(P<0.05).rn 结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ICH发病率高,颅脑超声能及时诊断不同体重、胎龄NICH,可作为NICH诊断、随访的重要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癫痫患儿服用奥卡西平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特点。方法:对2014年5月-2015年3月我院门诊诊断癫痫给予单药口服奥卡西平的305例年龄在3岁-16岁的患儿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儿发生心律失常,其中窦性心动过缓2例,I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室性早博1例,通过立即停用奥卡西平,换用其他抗癫痫药物,停药1周后复查心电图提示正常,继续随访3个月心电图均正常结论:癫痫患儿服用奥卡西平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6%,服药前及服药后心电图检查对早期发现奥卡西平致儿童癜痫患者心律失常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对哺乳期如何让选择抗癫痫药物进行了综述.总的来说,选择向母乳中转运少、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并尽量减少用药种类、应用最低有效剂量,可以保证母乳喂养的安全.癫痫是最常见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一,许多癫痫患者需要终身服药.流行病学研究显示3-5‰婴儿的母亲患有癫痫,这些癫痫患者在哺乳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时,不但要考虑患者本人,还要考虑到母乳喂养的婴儿.
  • 摘要:支原体肺炎(MP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综合国内外报导,肺炎支原体肺炎好发年龄多在5-15岁之间,发病率在10%-30%之间,每隔4-7年流行一次,在流行期间发病率可升至50%,好发季节秋、冬季.收集2012.1月-2013.12月在医院儿科住院7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均符合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其症状、体征、胸部x线片,病原学检查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MP肺炎诊断标准,排除肝脏疾病或肝功异常,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rn 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热、咳嗽,肺部未闻及啰音,要拍胸片,其中有个别合并胸腔积液,病程很长,如果疗程不够,出院后又反复。在治疗中发现患儿出院后2.3天或1周又反复,又需要住院治疗。家属、医生都很着急,误认 为患儿免疫力差,在又住院时往往用丙种球蛋白,用增强患儿免疫力,实际上,不用丙种球蛋白也能控制病情,丙种球蛋 白价格较贵,不在医疗保险范围,在输注过程中易导致病毒传播,有时用上丙种球蛋白,也不一定能控制病情,个人认为还是尽量少用。关键是病程长,医生要对MP感染肺炎要有所认识。rn 反复发热、头痛用p-内酰胺类抗生素效果不佳,要考虑肺炎支原体感染,用阿奇毒素能控制感染。有些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肺外表现比如脑炎,也必须选用大环 内酯类抗生素控制感染。rn 单用阿奇霉素效果不佳,可联合P-内酰胺类抗生素。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混合感染率在 8%-40%。多数学者认为对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升高明显者或上述指标不高,但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序贯治疗,效果不佳,应加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3)。rn 婴幼儿起病急,病程长,病情较重,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憋、喘鸣音较为突出,肺部啰音比年长儿多。近年来MPP发病率逐年增高。难治性MPP病例越来越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患儿出现病程长,反复发作,病情迁延不愈伴多脏器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时了解MPP的治疗进展对临床医师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了解儿童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发生率、临床特征,比较不同年龄段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检出情况,并分析儿童呼吸道感染喘息症状与病毒感染的关系.rn 方法:以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因呼吸道感染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61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取其鼻咽分泌物进行七项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并分析其结果,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甲型流感病毒(IFA)、乙型流感病毒(IFB)、副流感病毒Ⅰ、Ⅱ、Ⅲ(PIVⅠ、PIVⅡ、PIVⅠ-Ⅱ).rn 结果:①618例送检标本中,166例阳性,总阳性率为26.86% (166/618),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最多,为111例,阳性率为17.96%,其余依次为副流感病毒Ⅲ(PIVⅢ)37例,阳性率为5.99%,甲型流感病毒(IFA) 10例,阳性率为1.62%,腺病毒(ADV)5例,阳性率为0.81%,副流感病毒Ⅰ(PIVⅠ)3例,阳性率为0.49%;混合感染1例,阳性率为0.16%(1/618),为RSV与PIVⅠ混合感染;②14天~<1岁、1岁~<3岁、3岁~<6岁及≥6岁不同年龄组病毒检出阳性率依次为35.04%(123/351),18.25%(25/137),17.11%(13/76),9.26%(5/54);③不同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毒检出率不同,以毛细支气管炎检出率最高,为47.37% (18/38);④所检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婴幼儿更易出现喘鸣体征,喘息患儿中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出阳性率最高,为42.17% (105/249).rn 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副流感病毒Ⅲ型(PIVⅢ)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毒;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年龄越小,越容易发生病毒感染;喘息患儿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率最高.
  • 摘要:目的:评价有创血压监测在重症手足口病液体复苏中的可行性及监测效果.rn 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4年8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35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机械通气后,进行24h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的监测比较.选择桡动脉穿刺行直接动脉血压连续监测,每30min记录1次,同时同侧肱动脉每30 min进行无创血压测定1次,分别记录两种方法的测量值,比较两者的数值以及早期液体复苏后变化的情况.rn 结果:有创血压较无创血压平均值低(P<0.05).液体复苏时,有创血压的变化幅度与无创血压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有创血压变化较无创血压稍早.rn 结论:有创血压监测可用于重症手足口病机械通气下监测,较无创血压应用方便,能够持续监测.有创血压监测能够有效地指导静脉液体量和速度调整,对于液体复苏起到一定的监控作用,并可以防止肺水肿加重,较无创血压更加方便、持续,能减少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
  • 摘要:目的:探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013年1月-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8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治疗组49例患者采取痰热清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独采取头孢哌酮舒巴坦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9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9.59%,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都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有在临床中推广的价值.
  • 摘要:目的:分析采用干扰素(氧驱)雾化吸入法临床治疗小儿疱疹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到2015年3月收治的76例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干扰素(赛若金)雾化吸入的治疗组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摘要:目的:观察细辛脑治疗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216例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细辛脑注射液0.5-1mg/(kg·次)静脉滴注.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氨茶碱注射液3-5mg/(kg·次)静脉滴注,观察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7%和7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退热、咳嗽、喘息、肺部喘鸣音、痰鸣音消失时间及平均治疗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辛脑对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 摘要:肺炎为临床常见病,如果肺组织除炎性浸润外,尚引起组织结构破坏、坏死、空洞或坏疽等病变则称为坏死性肺炎.国内文献对坏死性肺炎的报道很少,临床医生对坏死性肺炎亦较陌生,但此病危重、病死率高,肺组织修复后往往留有纤维化、肺空洞等不同程度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但儿科患者由于年龄小,新陈代谢快,肺组织修复能力强,表现及预后均不同于成人,现就收治的一例儿童坏死性肺炎病例报告如下:rn 该患儿急性起病,入院时有高热、咳嗽、气促,中毒症状明显,既往体质一般,左肺呼吸音稍低,可闻及湿啰音。院外给予联合抗感染治疗,效差,且院外胸部CT示:1、左侧干酪性肺炎可能性大,建议复査;2、左侧胸膜炎。易误导临床医师 考虑肺结核,而给予抗结核治疗。不典型干酪性肺炎与大叶性肺炎症状表象及影像学检测都极为相似,为了便于准确鉴别治疗,需要密切询问患者既往症状病情,然后综合判断,降低其误诊率。rn 广泛的肺叶实变,随着病情进展,表现为肺内多发小空洞或者融合的肺内大空洞。对于基层医院或缺乏手术病理活检确诊者,临床医生应该对于这些发热时间长,病情重,明确肺炎支原体感染,同时肺部CT表现为肺实变、肺脓肿或 肺大疱者,应高度怀疑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坏死性肺炎肺空洞形成可能。rn 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伴有肺实变、肺空洞或合并脑炎等肺外表现,单用大环内酯类 药物疗效欠佳或病情迁延不愈时应考虑为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致坏死性肺炎肺空洞形成可能。一旦CT出现肺实变、肺 脓肿、肺大疱等表现,需高度怀疑,并予相应治疗措施,治疗上可联合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及青霉素类药物等抗感染,可联合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治疗,然而对于常规治疗后仍有肺不张等,需尽早予纤维支气管镜灌洗,一般预后良好。 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需加强对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认识,特别是坏死性肺炎伴肺空洞形成患儿,应尽早诊断,积极治疗, 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 摘要:目的:探讨肝素雾化吸入结合常规治疗对小儿喘息样支气管炎反复发作的治疗作用.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肝素雾化吸入,每天1次,共14天.另设健康儿童组做对照.观察喘息缓解时间和肺部罗音消失时间,及一氧化氮呼气量的水平.结果:观察组喘息缓解时间及肺部罗音消失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缩短(P<0.01).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前一氧化氮呼出量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一氧化氮呼出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结论:肝素雾化吸入结合常规治疗可显著下调一氧化氮呼出量,从而减轻气道炎症,有效地缓解喘支的发作,缩短住院日.
  • 摘要:目的:探讨活化血小板、粘附分子44在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毛支患儿、支气管肺炎患儿及对照组患儿外周血活化血小板的表达,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粘附分子44的水平,并分析毛支组活化血小板及粘附分子CD44的相关性.rn 结果:1.毛支组活化血小板(CD62P) (31.5±9.9%)水平显著高于肺炎组(27.0±10.7%)及对照组(8.3±2.6%)(P<0.01),肺炎组显著高于对照组;2.毛支组血清粘附分子44水平(146±25.3) ng/mL显著高于肺炎组(130.4±22.2) ng/mL(P< 0.05)及对照组(56.0±16.5) ng/ml(P<0.01),肺炎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毛支组活化血小板(CD62P)与粘附分子44呈正相关(r=0.844,P<0.01).rn 结论:活化血小板及粘附分子CD44二者相互作用从而在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发挥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引起儿童肺炎常见细菌病原学构成特点,讨论细菌病原随年龄、季节、病程变化的规律.rn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地区因肺炎住院治疗的170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无菌吸引法采集新鲜痰液标本进行痰培养检测,按年龄分组:28天-1岁组1126例,1岁-3岁组385例,3岁-6岁组107例,6岁-14岁组84例.按照气候特点将春季定为3月、4月、5月,夏季定为6月份、7月份、8月份,秋季定为9月份、10月份、11月份,冬季定为12月份、1月份、2月份.按照病程长短分为:1天-3天组,3天-7天组、7天-14天组、≥14天组.rn 结果:1702例肺炎患儿中细菌检测阳性的共有701例,总阳性率为41.2%,在701例细菌检测阳性的患儿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有49例,混合感染率为7%(49/701),共检出致病菌株数749株,革兰阴性菌208株,革兰阳性菌541株,革兰阴性菌检出率27.8%,革兰阳性菌检出率72.2%,各细菌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是肺炎链球菌63.8%,流感嗜血杆菌14.3%,金黄色葡萄球菌8.14%,大肠埃希氏菌2.81%,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1.9%,鲍曼氏不动杆菌1.6%,阴沟肠杆菌0.53%,铜绿假单胞菌0.53%,产气肠杆菌0.53%和其他5.87%(包括产酸克雷伯氏菌、鲁氏/溶血不动杆菌、嗜寡养单胞菌、成团肠杆菌、豚鼠单胞菌、泡囊短波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魏氏枸橼酸杆菌、荧光假单胞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等);不同性别细菌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 =0.006,P=0.959);按年龄分组后,1岁-3岁组细菌感染阳性率46.2%,高于其他年龄组(28天-1岁组43.3%,3岁-6岁组20.6%,6岁-14岁组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271,P =0.000),28天-1岁组排列前三位的细菌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1岁-3岁和3岁-6岁组排列前三位的细菌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鲍曼氏不动杆菌,6岁-14岁排列前三位的细菌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按季节分组后,春季细菌感染率48.4%,高于其他季节(夏35.9%,秋39.3%,冬39.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 =8.957,P=0.030);按不同病程分组,各病程细菌感染阳性率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1.936,P=0.586).rn 结论:本地区儿童肺炎细菌病原感染中前三位依次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病原分布特点与年龄、季节有关,与不同性别、病程无关.
  • 摘要:目的:总结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听力异常情况,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在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诊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医院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诊治中合并听力异常情况病例,分析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的时机及意义.结果:化脓性脑膜炎患儿60例,合并听力损害8例,其中2例在治疗早期进行脑干测听检查,6例在治疗过程中进行脑干测听检查,8例发现听力异常后均进行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酯针营养神经等治疗,随访1月听力无明显恢复.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对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意义重大,应早期进行脑干测听检查,定期复查.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平肝健脾方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疗效.rn 方法:100例抽动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采用中药平肝健脾方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氟哌啶醇片治疗,从小量开始口服,0.05mg/(kg·d),2次/d;30天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采用美国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分别于治疗30、60、90天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抽动次数、抽动频率、抽动强度的评分.rn 结果:治疗30、60、90天后观察组有效率分别为41.3%、63.0%、76.1%,对照组分别为59.1%、63.6%、77.3%,30天时对照组优于观察组(P<0.05),在其他时间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30、60、90天后各时间抽动次数、抽动频率、抽动强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之间比较,在30天时,对照组优于观察组(P<0.05),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副作用出现几率小且程度较轻.rn 结论:中药平肝健脾方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安全、有效.
  • 摘要:甲基丙二酸血症(methylmalonic acidemia,M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先天性有机酸代谢障碍疾病.因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Methylmalonly-CoA mutase,MCM)自身缺陷或辅酶钴胺素(Cobalamin,cbl,VitB12)代谢障碍,可分为多种亚型,其中cbIC亚型是我国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cbIC型的编码基因为MMACHC,位于1p34.1,已有多种突变报道,但c.567dupT,p.(Ile190Tyrfs*13)杂合突变鲜有报告.rn 本文报告一例早发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对患儿及其父母行基因检测,发现其父母MMACHC基因分别有c.609G>A,p.(Trp203*)、c.567dupT,p.(Ile190Tyrfs*13)杂合突变,均遗传给患儿致其发病.因此我们考虑c.567dupT,p.(Ile190Tyrfs*13)可能是新的基因突变.该患儿予以维生素B12及左卡尼汀治疗后,临床症状及血尿有机酸含量均有好转.
  • 摘要: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versible splenial lesions of the corpus callosum,RFLFES)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种临床与影像学综合征,也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非特异性脑炎,好发于中青年人群,临床中多数有前驱感染或接种疫苗史,常表现为发热、头痛、意识障碍、定向力障碍、排尿困难、步态不稳,影像学表现为胼胝体压部或伴双侧脑白质对称性广泛病变.RESLE5在临床中发病率低,目前国外仅有100多篇病例报道,此病在国内也较为少见.rn 本文具体分析儿童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1例。本例患儿以腹泻、呕吐伴发热、头晕起病,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中白细胞数不高,蛋白、糖、氯化物和培养正常,颅内感染诊断依据不足,但患儿发热伴呕吐、腹痛及腹泻,呈水样便,查体咽部充血,粪常规未见异常,考虑呼吸道感染合并消化道症状,不排除肠道病毒感染所致,而且经抗感染、应用激素及对症处理后患儿以上症状逐渐好转,发病第2d查头颅MRI示胼胝体压部长TI、长T2 ,Flair及DW7高信号病灶。继续原治疗方案,于发病第16d复查头颅MRI胼胝体压部异常信号病灶消失,患儿即痊愈出院。出院后随访1个月,患儿无异常,患儿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符合RESLES的诊断。rn RESLES病人尽管病因不同,但是MRI均有相似表现,如胼胝体压部孤立性、边界清楚病灶,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FLAIR成像和DWI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无明显强化。此种异常影像学改变常于数日或数月后恢复,若非严重疾病,一般预后良好。RESLES的诊断需与神经系统脱髓鞘病相鉴别,两者均与毒感染有关,但可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相鉴别。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癫痫共患抑郁的发病率及共患抑郁对癫痫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01月至2012年12月医院儿科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年龄在4-14岁的癫痫患儿69例,符合ICD-IV抑郁诊断标准的抑郁21例,分为共患抑郁组及非共患抑郁组,随访2年,比较两组间服药期间复发率的差异.结果:癫痫患儿合并抑郁的发生率为31.34%,共患抑郁组服药期间癫痫的复发率较非共患抑郁组高.结论:儿童癫痫合并抑郁症,发病率高,对癫痫的治疗及生活质量影响大.
  • 摘要:目的:比较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痉挛肌在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中的疗效.rn 方法:将48例有行走能力且存在踩跖屈肌痉挛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肌电生物反馈(EMGBF)组、痉挛肌(STE)组.2组均给予运动疗法等常规治疗,EMGBF组加用MyoTrac生物刺激反馈系统治疗,STE组加用痉挛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腓肠肌痉挛评分(改良Ashworth分值,MAS)、踝关节被动活动度(ROM)、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rn 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的MAS量化评分均降低,踝关节ROM,GMFM站立及走、跑、跳评分均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EMGBF组MAS量化评分、踝关节ROM及GMFM等指标均治优于STE组(P均<0.05).rn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较痉挛肌更能显著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可成为痉挛型脑瘫患儿肢体功能康复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 摘要:本文主要总结围产期至1岁的婴儿最常见的癫痫及需要鉴别的发作性事件.研究发现,部分婴儿癫痫与遗传易感性有关,呈良性病程,预后较好.少部分婴儿癫痫可能转化成癫痫性脑病,表现为生长发育异常和难治性癫痫.虽然婴儿癫痫较少见,但是病因复杂.部分癫痫的病因经过及时及有效的治疗,可避免潜在的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 摘要:目的:总结诊断的1例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中的经验教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rn 方法:对确诊为抗NMDA受体脑炎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本案1例,女,11岁,以抽搐为首发症状,之后病程中陆续出现意识障碍、精神行为异常、语言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该患儿头颅影像学检查(首次外院核磁共振我院阅片:左额叶局部异常信号?24小时脑电图:未见异常,腹部彩超:肝脾胰肾未见异常,盆腔内囊实性包块(考虑左侧卵巢畸胎瘤可能性大),子宫发育.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均正常,该患儿先后给予抗癫痫、免疫治疗、及外科手术切除左侧卵巢畸胎瘤等治疗,病后1月开始恢复,出院时临床症状消失.rn 结论:儿童抗NMDA受体脑炎在临床工作中并不罕见,但有时易误诊为癫痫、精神疾病等,对临床症状以癫痫发作及精神行为异常表现为主的患儿要想到该病的可能,以期尽早行免疫及相关治疗,改善预后,该患儿治疗效果良好,但需长期坚持服用强的松治疗,定期复诊,以减少复发的可能性.文献报道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 摘要:目的:通过1例以精神差为首发症状的松果体肿瘤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拓宽临床诊疗思路,加强对颅内肿瘤的认识.方法:结合1例表现为多睡、精神差患儿的临床资料、诊疗过程及相关文献,分析该病的多种临床症状、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结果:患儿以睡眠增多、精神差为主要症状,头颅CT可见双侧脑室及第三脑室扩大,头颅MRI显示三脑室后方团状肿块,病灶内呈混杂信号,可见软组织、钙化及囊性坏死区,术后病理考虑畸胎瘤.结论:儿童松果体肿瘤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凡有精神及神经系统症状患儿均应考虑做头颅CT或MRI扫描,早期诊断,防止漏诊.
  • 摘要:脑室管膜炎是儿童化脓性脑膜炎较常见并发症,是造成预后不良和严重后遗症的重要原因.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及脑脊液单向循环,对并发脑室管膜炎患儿予静脉及鞘内注射给药很难达到脑室内有效杀菌浓度,故对化脑并脑室管膜炎患儿在全身静脉抗感染外,须脑室内给药.开颅手术治疗或使用一次性针穿刺针,无疑会增加脑组织损伤、出血及感染扩散的机会,而侧脑室置管注药治疗可减少上述穿刺风险.采用置留脑脊液引流管注药治疗脑室管膜炎的方法,疗效确定,操作方便,并减轻患儿痛苦及家人负担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研究肺炎链球菌脑膜炎中紧密连接的主要结构蛋白咬合蛋白(Occludin)在脑组织内表达的变化特点,探讨细菌性脑膜炎中血脑屏障的变化.rn 方法:采用肺炎链球菌I型菌株和等量的生理盐水脑池内注射,建立3周龄大鼠细菌性脑膜炎模型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技术,分别于感染后24h、48h、5d后,检测Occludin在脑组织内表达.rn 结果:1.Loeffler的神经行为学评分,24h、48h与5d时评分较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Occludin的表达肺炎链球菌感染后24h,大鼠枕叶皮质区occludin的表达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8h后降至最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5d表达较48h上升,但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细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后,Occludin表达下降且有先下降后增高规律.提示Occludin参与了感染性脑水肿的发生发展过程.
  • 摘要:目的:检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肺炎衣原体(CP)、肺炎支原体(MP)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抗体水平,为临床检测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提供依据.rn 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1256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组和342例非急性吸道疾病对照组CP、MP和RSV IgM抗体.rn 结果:下呼吸道感染组CP、MP和RSV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2%、31.7%和2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3.5%和3.2%(p<0.05).1~3岁CP、MP和RSV IgM抗体阳性率最高,分别达59.3%、65.4%和62.3%,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CP、MP和RSV IgM抗体在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各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春季、冬季出生婴幼儿CP、MP IgM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夏季、秋季(p<0.05).RSV IgM抗体阳性率在四季中无明显变化(p>0.05).rn 结论:CP、MP和RSV IgM抗体检测有助于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该医院外科护士的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一般资料问卷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该三甲医院神经外科、普外及泌尿外科三个科室共60名护士的睡觉质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外科护士的PSQI得分普遍高于国内正常成人的PSQI得分,有显著性差异.外科护士的睡眠质量较差.结论:外科科室的工作压力、日夜班的倒班及照顾家庭的重担成为影响外科护士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
  •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病情手足口病患儿早期血清NE、COR、ACTH水平,探究其对判断手足口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临床价值.rn 方法:选取2014年5月-8月在我院手足口病区住院治疗的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患儿74例,按照病情分型标准,将其分为普通病例(27例)、重型病例(26例)和危重型病例(21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儿童21例作为对照组.留存患儿人院次日清晨8:00空腹静脉血,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NE、COR及ACTH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普通病例、重型病例及危重型病例血清NE、COR、ACTH含量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间患儿3项指标水平随着病情程度加重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危重型病例组3项指标水平升高明显,与普通病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血清NE水平与呼吸、心率具有一致性;血清COR水平与患儿血糖、ACTH含量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883、r=0.710 P均<0.05).rn 结论:手足口病患儿早期即有血清NE、COR及ACTH含量升高,且随着病情程度加重,其含量呈增高趋势,能够反映手足口病情严重程度,可为判断病情及评价重症手足口病预后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测定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活动和脓毒症中的鉴别诊断意义.rn 方法:搜集12名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活动和12名脓毒症的患儿资料,双抗体夹心免疫荧光法检测降钙素原值,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中PCT,ESR,CRP的含量,流式细胞术分析T细胞亚群,并记载入院时自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值,比较上述指标在两组患儿中的差别.rn 结果:SO-JIA患儿CD4+,CD8+,CD4+/CD8+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及全身性感染患儿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脓毒症的患儿PCT水平明显高于SO-JIA活动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ESR,CRP,WBC,NEUT无明显异常.rn 结论:SO-JIA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降钙素原在脓毒症时较其它炎症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活动时,不受自身免疫状态的影响,与炎症程度有关,可用于二者的鉴别,指导抗生素的运用.
  •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大剂量维生素C辅助治疗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rn 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确诊收治的80例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采用大剂量维生素C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水肿消退、血沉、尿常规补体等方面的变化并作对比分析.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40例患者中痊愈28例,好转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40例患者中痊愈19例,好转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两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大剂量维生素C在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中发挥重要辅助作用,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 摘要:报告3例新生儿糖尿病患儿在强化治疗阶段应用722实时动态胰岛素泵的方法和护理,患儿在酮症酸中毒纠正后,通过佩戴722实时动态胰岛素泵系统,指导医生正确快速调整治疗方案,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合理饮食,提供心理支持,缩短住院时间,节约住院费用.
  •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重症肺炎患儿的效果.rn 方法:将76例重症肺炎患儿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38例每组.两组均实施对症综合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rn 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为(10.95±3.22)d,相比于对照组的(16.32±4.05)d显著缩短(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7.37%、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84%、81.58%(P<0.05).rn 结论:在重症肺炎患儿临床治疗过程中配合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促进病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与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研究婴儿类百日咳综合征及百日咳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症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和规范处理,由此延伸有关百白破疫苗接种相关问题.rn 方法: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共计60例长期咳嗽患儿病例分析.rn 结果:60例长期咳嗽患儿病例中存在24例百日咳杆菌感染阳性,阳性率高达40%,确诊百日咳综合征中9例发生在3个月以内及1例4个月9天未接种百白破疫苗小婴儿,6例发生在3-6个月内婴儿,其中有一例患儿发生在百白破疫苗接种后10天发生感染.该病潜伏期症状轻微,痉咳期呼吸道症状和体征分离,病程较长,血淋巴细胞计数及分类明显升高.经综合治疗后疗效较好,发病7d内开始治疗的患儿,其痉咳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发病时间>7d开始治疗的患儿.rn 结论及讨论:1.百白破疫苗接种时间是否应提前?2.作为基层临床儿科医生,应高度注意长期咳嗽(1周以上病史,并且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患儿诊断类百日咳综合征及确诊百日咳综合征;3.一经诊断类百日咳综合征后用药指导;4.患儿出院后的相关护理及其用药(雾化吸入及小剂量阿奇霉素应用);5.联用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药物(如孟鲁司特钠)之必要性.
  • 摘要: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是儿童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的严重并发症,多见于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OJIA).是T淋巴细胞和分化良好的巨噬细胞过度活化和增生,产生细胞因子风暴,导致机体异常免疫状态,临床表现为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急剧全血细胞减少,严重的肝损害,凝血功能障碍以及神经系统受累等多脏器病变.1993年Stephan等人首次提出了MAS的概念.其发病突然、进展迅速,如不及时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较差,病死率达20%~60%.rn 目的:总结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的早期临床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从而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降低死亡率。rn 方法:回顾性分析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05月收治的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并发MAS 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rn 结果:3例患儿平均年齡为2.8岁,男1例,女2例。rn 主要临床特征是:rn 3例均有前驱感染;rn 2例为上呼吸道感染,1例为细小病毒B19感染;rn 3例患儿均有高热、嗜睡或烦躁哭闹不安、精神差表现;rn 1例髙热时伴有皮疹,热退后皮疹渐消;rn 2例伴有肝脾肿大及淋巴结肿大;rn 3例均无明显关节症状。rn MAS发作时ALT、LDH、血清铁蛋白、D-二聚体急剧上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CRP、ESR、纤维蛋白原(FIB) 、NK细胞下降明显;其中2例骨髓中可见吞噬细胞现象,另1例骨髓中未见吞噬细胞现象,可见细胞浆内粗大颗粒。经甲强龙冲击、口服环孢素及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3例患儿均好转出院。rn 结论:MAS是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一种严重而复杂的并发症,病死率极高;感染可能是主要的触发因素;及早予甲强龙冲击、环孢素及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等效果确切;检測一些敏感指标有利于MAS的早期发现;早期识别及早期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儿科低年资护士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的有效对策.方法:制定管理目标;采取护理小组长负责制、交叉统计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分组进行竞赛;加强培训;排班模式改变,保证每个低年资护士有同等的机会得到锻炼.通过3个月对策的实施,比较实施前后低年资护士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及病人对护士静脉穿刺满意度有无差异,是否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结果:对策实施3个月后低年资护士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由实施前86%上升至96%,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结论:采取的对策切实有效,能显著提高儿科低年资护士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提高病人满意度.
  • 摘要:目的:讨论循证护理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治疗措施、心理护理等确立循证护理问题,取得循证支持,制定护理计划.在患儿出院后的饮食、休息、预防感染及心理护理四个方面给予指导.结果:有利于巩固治疗效果,防止疾病复发.结论循证护理的开展.在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护理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 摘要:郑州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小儿内科学教研室根据郑州大学教务处的部署,承担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二大班《儿科学)的教学工作,结合学生接受程度和教研室实际状况,在多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充分酝酿的基础上,采用LBL、PBL序贯、双轨进行的教学模式。rn 《儿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其理论教学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中.PBL与LBL双轨、序贯教学模式在医学本科生《儿科学》理论课教学中易为学生适应和接受.与传统LBL教学相比,PBL教学在加深理解课程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及增强学生沟通、表达、协作、自学、分析问题等能力方面具有优势;但PBL教学的实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尝试LBL与PBL序贯进行的方式实施《儿科学》的教学。
  • 摘要:目的:一定程度上改变儿科患儿及家长在静脉穿刺中要求自选式护理的现状.方法:对比2008年与2009年两年儿科病区静脉穿刺中要求自选式护理的情况,分析自选式护理的原因和相应的对策结果2009年病区针对自选式护理采用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穿刺水平,合理排班,提高护理人员心理素质等策略,全病区静脉穿刺中自选式护理的比例由2008年的50.4%下降至2009年的20%.结论:分析自选式护理的原因,并采取有效合理的护理对策,能减少静脉穿刺中自选式护理对护理工作的影响,提高护理质量.
  • 摘要:本文通过在儿科做护理工作的实践及各位护理前辈所传授的的经验,从人文关怀及医患交流等方面解读人性化护理,并运用风险防范理念提出合理的护理措施与工作经验.PICU护理工作对象特殊,工作内容对患儿病情的恢复及愈后成长极为重要。在PICU病房护理中,要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基础,以人文关怀精神呵护患儿。同时在护理工作中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运用风险防范的理念避免不必要问题发生,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提升工作效率。只要护理人员用心去照顾每一个孩子,认真工作总结,一定能够为患儿提供最优质护理服务,帮助每名患儿尽早痊愈。
  • 摘要:目的:探讨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NS)患儿外周血单个核(PBMNC)细胞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与免疫抑制治疗疗效的关系.rn 方法:收集2010年01月至2015年01月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102例NSAA患儿及45例正常健康儿童外周血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采用重复序列扩增(TRAP)银染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rn 结果:未缓解组及部分缓解组初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长度相对T/S比率低于正常对照组及完全缓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完全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8).完全缓解组及部分缓解组端粒酶活性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未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缓解组端粒酶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8).rn 结论: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检测或可成为预测NSAA患儿免疫抑制治疗疗效的指标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与人微小病毒B19(HPVB19)感染可能存在的相关性,并对其骨髓增生程度进行分析.rn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62例再障患儿(AA组)及30例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进行HPVB19 IgM及IgG检测,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从组HPVB19 DNA进行检测,根据DNA检测结果将从组分为HPVB19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骨髓病理特点.rn 结果:从组HPVB19-IgM阳性率(24%)显著高于对照组(3%),(P=0.013),HPVB19-IgG阳性率(35%)显著高于对照组(K3%),(P=0.027).和HPVB19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儿的骨髓增生程度更低,入院时血红蛋白水平、网织红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病程迁延时间更长.rn 结论:HPVB19可能是引起儿童AA发病的病原体之一.HPVB19感染的从患儿骨髓增生程度更低,临床表现更为严重且预后不良.
  • 摘要:目的:探讨严格饮食干预治疗后能否降低过敏性紫癜各种伴随症状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5年间确诊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并跟踪随访,记录其发病情况,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严格饮食干预治疗后,消化道出血、大面积出血点、胰腺炎、紫癜性肾炎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脑炎发生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过敏性紫癜,严格饮食干预治疗几乎无任何明显副作用、且操作简单,可以作为一种积极的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方法.
  • 摘要:目的:研究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伏立康唑谷浓度的影响作用.rn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对患儿进行全血CYP2C19基因分型,相同方案给药后,荧光偏振免疫法(FPLA)检测患儿血药谷浓度,对不同基因型组的血药浓度差异进行多组有序多分类资料的秩和检验.rn 结果:纯合子快代谢基因型(EM)(CYP2C19* 1/*1)发生频率为30%(6/20例);杂合子中间代谢基因型(IM)发生频率为45%(9/20例),其中CYP2C19* 1/*2者4例,CYP2C19*1/*3者5例;慢代谢基因型(PM)发生频率为25%(5/20例),其中CYP2C19*2/*2者3例、CYP2C19*2/*3者1例、CYP2C19*3/*3者1例.EM组谷浓度为(2.30±0.50) mg/L,IM组谷浓度为(3.23±0.71)mg/L,PM组谷浓度为(4.84±0.29)mg/L,各组间血药谷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99,P<0.05).rn 结论: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伏立康唑的谷浓度有着显著影响,建议临床医师应根据基因多态性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摘要:目的:探讨垂直足底叩击对改善儿童长短腿疗效观察.方法:对20例无髋关节半脱位,经NAS测量有双下肢不等长的儿进行垂直足底叩击,他们治疗前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时机及疗效.结果:经过1个月康复治疗后,20名患儿长短腿均有很大改善.结论:垂直足底叩击对改善儿童长短腿有巨大疗效。
  • 摘要:2014年以来,对收治患病新生儿2500例,并对其中有高危因素新生儿250例进行听力反射监测听力,对有听力损伤的患儿进行定期检查和预防,做到了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一般采取的方法是听觉行为测听,在一个安静的房间环境噪声不超过60分贝,使用铜铃、哨子或拍手等,对婴儿在浅睡眠中和清醒状态下进行测试发现250例高危新生儿中,伴有听力损伤的程度和大脑受损伤成正比,通过听力反射试验,有听力损伤125例占总患病人数的50%,其中Apgar评分4分有25人,听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听力行为试验来监测婴儿听力,是非常重要,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 摘要:患儿郭某,男,3月,主诉:皮肤黏膜黄染3月,曾予外院保肝、退黄、蓝光治疗,效果不明显生后无喂养困难,无腹泻、呕吐、体重不增等,大便呈黄色,小便正常。此病患者的肝、脾等组织中神经鞘磷脂酶活力降低至50%以下。患儿全身网状内皮系统中可查见富含脂类的直径为20-90μm的大型泡沫细胞,以脾、骨髓、肝、肺和淋巴结等部位为主,这种泡沫细胞又称为尼曼-匹克细胞。rn 尼曼匹克氏病(Nieraaoh-Pickdisease简称NPD)又称鞘磷脂沉积病(sphingomyelinlipidosis),属先天性糖脂代谢性疾病,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亦有在新生儿期发病的尼曼匹克氏病的特点是全单核巨噬细胞和神经系统有大量的含有神经鞘磷的泡沫细胞。发病机制:本病为神经鞘磷脂酶(sphingomyelinase)缺乏致神经鞘磷脂代谢障碍。导致后者蓄积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出现肝、脾肿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尼曼匹克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肝酶异常、肝脾肿大时应考虑。rn 该病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附脂饮食,加强营养。1、抗氧化剂:维生索C、E或丁羟基二苯乙烯,可阻止神经鞘磷脂M所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和聚和作用,减少脂揭索和自由基形成。2、脾切除:适于非神经型、有脾功能亢进者。3、胚胎肝移植:已有成功的报道。
  • 摘要:目的:检测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儿血清可溶性ST2蛋白(sST2)表达水平,及其与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心功能分级及心脏超声结果如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收缩率(FS)的相关程度,探讨其在小儿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rn 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9例慢性心衰患儿为心衰组,其中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27例,扩张型心肌病(DCM) 12例,按心功能分级标准分组选择正常健康体检儿童30例为对照组,血清sST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心脏超声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收缩率(FS),血清NT-pro-BNP采用放射免疫吸附法测定.rn 结果:心衰组治疗前后血清sST2、NT-Pro-BNP与对照组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衰组治疗前后aST2、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Ⅱ级、心功能Ⅲ级、心功能Ⅳ级组血清sST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三组间任意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FE、DCM两组sST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EFE、DCM两组间比较血清sST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ST2与NT-Pro-BNP、心功能级别呈正相关(r=0.501,r=0.678,P均<0.05),与LVEF、FS呈负相关(r=-0.340,r=-0.329,P均<0.05);rn 结论:心衰组患儿血清sST2水平均明显升高,与心衰严重程度相关;sST2与NT-Pro-BNP、心功能级别呈正相关,与LVEF、FS呈负相关;sST2可作为临床诊断心衰、评估病情的参考指标.
  • 摘要:患儿,女,6岁;以叹息、胸痛1小时为主诉来诊.患儿1小时前"进食、树莓果汁'约100毫升",约15分钟后突然自述心口痛,并诉"难受",伴有明显叹息,心口痛持续不能缓解;不伴有发热、呕吐、腹痛、咳嗽、喘息;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3×109/L,中性细胞比率76.01%,淋巴比率21.5%,血红蛋白121g/1,血小板351.0×109/L.淀粉酶60U/L.脂肪酶50U/L.肝功能、电解质均未见异常.CRP 0.01 mg/L.心肌酶、肌钙蛋白及淀粉酶在正常范围内.其它辅助检查: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肝胆胰脾B超未见异常。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律,V1 ,V2呈Buragad波样改变”。胸片提示两肺纹理增重。rn 初步诊断:1、Buragad综合征;2、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3、胃肠功能紊乱。入院后给予抗补液、抑酸、抗感染、退热、营养心肌等治疗;约8小时后患儿叹息、胸痛和腹痛等不适症状消失。rn 入院第6天晚间,因进食“树莓干”,量不详,约1小时后患儿又发叹息、胸痛,较初次发病明显轻微,未予特殊治疗;治疗第8天患儿无明显不适症状,心肺腹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复查血液炎症指标在正常范围出院。rn Buragad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能够引起正常结构心脏心室板动和心脏性碎死。根据特殊心电图及临床表现即可诊断;本例由于进食树每汁后出现Brugada综合征样心电图改变未见报道。
  • 摘要: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是一种与体位有明确关系的窦性心动过速,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为当患者体位由平卧位转为直立时,10min内心率增加次数≥30次/分,或心率最大值≥120次/份,但血压没有明显下降,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胸闷、胸痛、面色发白、长出气、疲劳、不耐受运动、先兆晕厥及晕厥等症状,排除其他器质性心脏病、直立性低血压、血管迷走性晕厥、严重贫血及服药药物等.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已经明显影响了患儿的学习、生活.rn 体位性心动过速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主要认为与血流量、迷走神经调节失调等有关。POTS患儿的主要发作诱因包括体位改变、持久站立、精神紧张、运动、疲劳及月经期;主要症状包括晕厥、头晕、大汗、胸闷、心悸、恶心呕吐、头痛及视物模糊。rn 目前关于儿童POTS的诊断尚缺乏统一标准,诊断POTS之前需要进行常规检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脑电图、血液生化等一系列检查,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和其他疾病所致的晕厥和头晕等。直立试验或直立倾斜试验用于诊断P0ST。rn 健康教育使教育患儿及其家属正确认识POTS的常见先兆症状和诱发因素避免躯体意外伤害的发生,消除患儿及家属的恐惧心理。rn 非药物治疗所有POTS患儿均提倡增加水盐摄入,可增加细胞外液和血容量,避免直立倾斜试验时左室充盈不足导 致的排空效应,防止迷走神经活性增强诱发晕厥发作,增强患儿对直立体位的耐受。穿紧身裤能有效提供压力,对POTS有辅助治疗作用。rn 药物治疗POTS的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激动剂、氟氢可的松等。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合并早期感染患儿临床资料,了解该群体患儿临床表现及预后情况.方法:对39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合并早期感染患儿的呼吸机辅助通气吸气峰压参数、上机时间,气胸、肺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做数据统计,并选取同期30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未合并早期感染的患儿做相应数据比较.结果: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合并早期感染患儿气胸发生率、死亡率与未合并早期感染的患儿无明显差异(P>0.05),呼吸机吸气峰压参数、上机时间、肺出血发生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感染加重了早产儿肺部疾病,应及早预防.
  • 摘要: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与补锌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临床效果.rn 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4月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凡三科收治的3个月-5岁的秋季腹泻患儿1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治疗组①44例、治疗组②44例.各组均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调整饮食、保护胃肠拈膜、补液、收敛止泻等常规治疗,治疗组①加用硫酸锌治疗,治疗组(②加用微生态制剂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观察三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3个月观察三组患儿再次发生腹泻的情况.rn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显效20例(45.5%),有效16例(36.4%),无效8例(18.2%);治疗组①显效38例(86.4%),有效4例(9%),无效2例(4.5%),治疗组②显效36例(81.8%),有效7例(16%),无效1例(2.3%).两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治疗组之间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组①发热、呕吐及腹泻消失时间[(2.52士1.1)天,(1.34士0.93)天,(3.04士0.81)天],治疗组②发热、呕吐及腹泻消失时间[(2.08 ±0.9)天,(1.97士0.88)天,(2.79士0.94)天],均短于对照组[(3.23士0.95)天,(2.78士1.35)天,(4.53士1.08)天丨(P<0.05).rn 结论:补锌与微生态制剂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显著,两者疗效相当,安全性好,两者联用效果会更佳.
  • 摘要:患儿女,12岁.因"发热6天,腹痛呕吐2天,抽搐1次"于2013-8-14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热峰38.2C,不伴呕吐、头痛等病史,在当地诊所给予输液治疗(具体不详),体温可降至正常;2天前患儿出现腹痛,伴呕吐,数次,量少,黄色胃内容物,至禹州市中心医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4.6×109/L,淋巴细胞49.15%,中性粒细胞35.8%,血小板224×109/L,在当地诊所继续输液治疗(具体不详),输液后突然出现抽搐,表现为口唇发绀、牙关紧闭、双上肢抖动、意识丧失,持续约3min,发作停止后,浑身无力,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患儿自发病以来精神反应差,食欲差,小便量少,大便正常.rn 通过该患儿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査,考虑发热诱导的学齡儿童难治性癞痫性脑病。该病其临床特点:患儿发病前发育正常,无癫痫或热性惊厥家族史,发病年龄多在4-11岁,急性起病,首次癍痫发作出现在发热后1-21d,主要以非特异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均表现为癍痫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不等,每日发作数十次,持续30d,发作间期意识不清,表现为嗜睡甚至昏 迷;脑脊液白细胞数不超过20×lO6/L,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脑电图检査发作时主要累及颞叶,有时累及额叶,表现为高幅慢波,部分患儿提示广泛放电,发作间期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慢波,急性期结束后通常无潜伏期即进人慢性期,慢性期出现的难治性癫痫影响认知功能恢复;常规抗癫痫药物无效。急性期应用2-15种抗癫痫药物,包括丙戊酸钠、苯妥英、左乙拉西坦、劳拉西泮等效差;可给予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
  •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行全麻下肠息肉电凝电切术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消化科收治的全麻下行肠息肉电凝电切术1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儿童行全麻下肠息肉电凝电切术临床疗效.结果:一次性切除息肉共137枚,有2名患儿一次切除5枚息肉,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儿童行全麻下肠息肉电凝电切术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避免对患儿行开腹手术,创伤小,并发症的发生率极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摘要:患儿,男,27天,汉族,以"间断发热1周,哺乳差4天余,抽搐1次"为代主诉入院,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热峰38.8C,伴肢体肿胀,不伴抽搐,口服"泰诺林",体温仍波动;4天来出现哺乳差,渐加重,外院查血常规示Hb68g/L,PIT 10×109/L,外院住院治疗予抗感染、输注血小板、红细胞、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好转;1天前抽搐1次,表现为四肢强直,头后背,伴青紫,持续约30秒自行缓解,为求进一步诊疗来我院,发病来,反应差,哺乳差,大小便正常.rn 本病例新生儿期发病,临床表现多脏器功能损害,类似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但予广谱抗生素及丙种球蛋白、输血支持治疗后 症状无明显好转,结合血常规变化考虑HPS,故新生儿期发病的原发性HPS极容易误诊、漏诊。rn 该病治疗无特异性,目前主要是依据HLH-2004方案,以激素和化疗药物为主,本病例为环孢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短期尚有明显效果,本病例中应用地塞米松联合环孢素治疗后从复查血常规结果可以看出暂时有效的,但是由于治疗时 间短长期疗效尚不确定。骨髓移植被认为是较理想、有可能治愈的方法。原发性HPS患儿的预后较差,未经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2个月,截止2004年,国内共报道该病例7例,其年龄为16d-15个月,均于发病后2个月内死亡;继发性 HPS患儿,由细菌感染引起者预后较好,EB病毒感染引起者预后较差。
  • 摘要:早期足月儿是指胎龄在37+(0~7)至38+(6~7)孕周出生的新生儿.其在足月产儿中的比例逐渐增大。本文就早期足月儿的流行病学特征、生理特征和疾病特征展开综述,以期能为产科及儿科医护人员提供更多关于诊疗方面的信息.新生儿呼吸系统、代谢、感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发病率高。研究表明,病死率与胎龄密切相关,胎龄39-40周的新生儿死亡率最低。
  • 摘要: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在新生儿呼吸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其治疗的有效性.rn 方法:20例住院新生儿术前疑似诊断胎粪吸入性肺炎、肺不张及肺部阴影难以吸收的肺炎,、机械通气后撤机困难的新生儿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并行抽吸、灌洗治疗,且经纤维支气管镜除外畸形、肿瘤、结核等,明确为感染所至.rn 结果:20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治疗后,5例撤机困难患儿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后顺利撤机,撤机困难患儿均气管支气管气道分泌物多或黏液栓阻塞.12例患儿进行了灌洗液培养,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阳性7例,根据培养结果调整治疗后病情均明显好转.胎粪吸入性肺炎、肺不张及肺部阴影难以吸收的肺炎经支气管肺泡灌洗后胸片逐渐恢复正常.rn 结论:支气管肺泡灌洗在新生儿呼吸道疾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一种的方法,可以协助尽快撤机,降低病死率.
  •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晚期早产儿与早期足月儿剖宫产分娩的高危因素的差异及其对新生儿并发症的影响,为合理降低剖宫产率及改善新生儿预后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出生的胎龄为34+0至38 +6周活产新生儿及其母亲资料,依据胎龄分为2组:晚期早产儿(胎龄为34+0至36 +6周)873例(30%),早期足月儿(胎龄为37 +0至38 +6周)2033例(70%).分析比较两组新生儿剖宫产分娩高危因素及其对新生儿预后影响的差异.rn 结果:晚期早产儿剖官产比例高于早期足月儿(81.2%,76.3%,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晚期早产儿母亲剖宫产分娩的高危因素为妊高症、多胎、瘢痕子宫、胎盘、胎位、羊水异常等;早期足月儿母亲剖宫产分娩的高危因素为瘢痕子宫、胎位异常、多胎、子宫肌瘤、子宫发育异常、胎盘异常、妊高症、卵巢疾病、感染性疾病、糖尿病等.剖宫产者中,870例转入新生儿病房(38.5%),高于阴道分娩者(P<0.05).晚期早产儿中剖宫产分娩者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为68.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发病率为18.4%,明显高于阴道分娩者(P<0.05).早期足月儿中,剖宫产分娩者转入新生儿病房率高于阴道分娩者(18%,9.5%,P<0.05),RDS(1.4%)等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rn 结论:导致晚期早产儿与早期足月儿母亲剖宫产分娩的高危因素存在差异,剖宫产可导致新生儿期多种疾病的发病率及新生儿病房入住率的增加,应依据胎龄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或避免剖宫产的发生.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新生儿母乳性黄疸(BMJ)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抽取接诊的新生儿母乳性黄疸50例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加用蓝光照射,对比分析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更高(P<0.05),但治愈时间、住院时间更短(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研究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蓝光照射效果明显,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借鉴.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窒息程度新生儿振幅整脑电图的监测及与神经行为评分的关系.rn 方法:将72例窒息新生儿为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周口市中心医院NICU收住院的患儿,根据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标准,分为轻度窒息42例,重度窒息30例,分别在生后6h内对患儿进行aEEG描记及生后第二天进行NBNA评分,分析aEEG的变化及与NBNA评分的关系.rn 结果:(1)两组在生后6小时内进行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后比较,说明aEEG异常程度与新生儿窒息临床分度有统计学意义(x2 =7.76,P<0.05);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r=0.764,P<0.001,说明aEEG分类结果与新生儿窒息临床分度有显著相关性;(2)各组均在生后第二天进行NBNA评分,aEEG正常对照组与aEEG轻度异常组、aEEG重度异常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异常组、重度异常组PH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重度异常组明显低于轻度异常组(P<0.05).rn 结论:aEEG可用于窒息新生儿早期脑损伤的脑功能评价,且窒息程度与aEEG异常发生率呈正相关;振幅整合脑电图结合NBNA评分更有助于早期判断新生儿脑损伤程度.
  • 摘要:目的:通过对早产儿听力情况的研究研究,观察早产儿听力情况是否受到早产的影响.rn 方法:对重症监护室的早产儿的听力情况进行筛查.资料来源:选用的是在2010年4月至2012年12月份入住指定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早产儿童150人,将这150人作为实验的观察对象.实验过程:对着150例早产儿的听力情况进行筛选,并对不通过的早产儿进行多次复筛,并记录相关的实验数据,以记录结果作为今后的分析依据.rn 结果:通过这150例早生儿的听力进行测试,发现其中通过初次听力筛选的比例为67.33%,未通过检查的比例为32.67%,为49例,同时对未通过的早产儿进行复筛的结果为通过筛选的为85.71%,未通过的14.29%,为7例,在对这7例进行复筛,经过多次试验,发现有3例为听力障碍,占总人数的2%.rn 结论:根据测试的结果可以明显的看出,早产儿出现听力障碍的几率要高于正常出生儿童的比例,因此,应对早产儿进行听力的筛选和听力测试,以帮助早产儿治愈听力障碍问题.
  • 摘要: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脓毒性休克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脓毒性休克的相关诊断标准,均接受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气分析、真菌葡聚糖(G试验)、体液或血液病原学等检查,均知情同意.其中男性患儿58例,女性患儿22例,年龄在35d-1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1.4)岁.rn 儿童脓毒性休克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危险因索包括较长的药物复苏时间、动脉血气酸碱度<7.35、合并多器官功能受损、病原菌培养阳性,通过对原发病、微循环功能障碍早期识别与积极液体复苏,能够促进患儿病死率的有效降低,同时加强对院内感染的预防也能够促进脓毒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的有效降低。
  •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胎龄早产儿的凝血功能水平.rn 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5月至11月出生的早产儿451例,于出生后2小时内检测其凝血功能指标(PT、APIT、FIB、FDP、DD);并记录围产期高危因素(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及早产儿基本情况(年龄、分娩方式、性别、Apgar评分、双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据胎龄将其分为3组:早产A组胎龄26至31周109例;早产B组胎龄为32至33周111例;早产C组胎龄34至36周231例;分析各组早产儿凝血功能指标间的差异.rn 结果:1.三组早产儿各围产期高危因素构成无差异(P>0.05).有围产期高危因素的早产儿凝血功能与无围产期高危因素的早产儿凝血功能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早产儿各凝血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A组PT、APTT、FDP、D-D均高于早产B组和早产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B组PT、APTT、D-D均高于早产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A组FIB低于早产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A组FIB与早产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B组FIB、FDP与早产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胎龄组早产儿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T、APTT、FDP、DD与胎龄呈弱负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rs=-0.362(P<0.05),rs=-0.350(P <0.05),rs=-0.329(P<0.05),rs=-0.395(P<0.05)即随着胎龄的增加上述指标降低,FIB与胎龄呈弱正相关,相关系数rs =0.248(P <0.05),即随着胎龄的增加该指标升高.rn 结论:不同胎龄早产儿的凝血指标存在差异,早产儿胎龄越小,凝血功能水平越低,临床上应注意检测凝血水平,及时纠正凝血功能紊乱.早产儿出生后凝血功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应注意及时复查凝血功能.
  • 摘要:目的:对早期足月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围生期高危因素及生后疾病特征,为足月儿的分类管理提供依据.rn 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出生的5468例活产足月儿及其母亲资料,依据胎龄分为2组:早期足月儿(胎龄为37+0至38 +6)2033例、完全与晚期足月儿胎龄为(39+0至41+6)3435例;分析比较两者新生儿的围生期高危因素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早期足月分娩的高危因素;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pearson x2验或x2检验的连续性校正.rn 结果:多胎、妊娠高血压疾病、糖尿病、胎膜早破、瘢痕子宫、胎盘异常、羊水异常、胎位异常和子宫肌瘤等是早期足月分娩的高危因素.早期足月儿占活产新生儿的比例为29%,平均身长、体重低于完全、晚期足月儿(P<0.05);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人住率(15.9%)、住院天数(8.51±6.929)、死亡率(0.3%),显著高于完全、晚期足月儿(P<0.05);常见并发症的发病率如黄疸(12.5%)、感染性疾病(4.3%)、窒息(3.0%)、脑损伤(2.3%)、外科疾病(2.0%)、喂养问题(2.0%)、呼吸窘迫综合征(1.1%),均高于完全、晚期足月儿(P<0.05);早期足月儿内部,随着胎龄的增加,高胆红素血症、RDS、感染性疾病、脑损伤、颅内出血、喂养问题等疾病的发病率、新生儿病房人住率也呈下降趋势.rn 结论:早期足月儿的围生期高危因素及生后并发症均有异于完全、晚期足月儿,应采取相关措施减少早期足月分娩的发生,并加强早期足月儿的围生期管理.
  •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鱼鳞病的临床特点,引起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诊疗水平.rn 方法:对1例新生儿鱼鳞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复习.rn 结果:对1例确诊为新生儿鱼鳞病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病情好转.rn 结论:本病较为少见,新生儿鱼鳞病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特征性改变,根据症状达到早期诊断与对症治疗.新生儿鱼鳞病组织学上表现为表皮增生和角化过度,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部分患儿反复硬化和脱落后不再角化,可痊愈,部分患儿反复硬化、脱落而迁移不愈,治疗上以对症治疗为主,局部用药,常用药物有维生素A、尿素软膏等,能有效改善皮肤干燥情况,同时积极预防感染,一旦继发全身感染,可危及生命。本疾病的产前诊断尤为重要,DNA探针的应用为产前诊断及降低出生率有积极的作用,但目前仍未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中。
  •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EB病毒(EBV)感染的临床情况.rn 方法:抽取医院接诊的小儿EB病毒感染患儿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急慢性分为2组,急性组120例、慢性组80例.两组均进行实验室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检查结果.rn 结果:EB病毒感染患儿首发症状主要有发热、咳嗽、咽痛及淋巴结肿大等;对比分析急性组与慢性组实验室指标可知,急性组总T细胞、CD8+T细胞及CD8+T细胞/HLA-DR等均显著比慢性组更高(P<0.05).rn 结论:EB病毒感染患儿临床表现复杂,而且常累及多种系统,总T细胞、CD8+T细胞及CD8+T细胞/HLA-DR等可作为急性与慢性的判别标准,同时加强CD8+T细胞监测,对预后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应加强重视.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喜炎平、重组干扰素联合中药制剂治疗儿童手足口病226例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26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喜炎平静脉滴注;重组人干扰素压缩雾化吸入;中药制剂灌肠,观察期为5d.期间动态观察两组病人体温、口腔疱疹、手足臀部皮疹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皆优于对照组,其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干扰素联合中药制剂可使手足口病患儿症状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安全性能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脑室管膜炎是儿童化脓性脑膜炎(化脑)较常见并发症,是造成预后不良和严重后遗症的重要原因.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及脑脊液单向循环,对并发脑室管膜炎患儿予静脉及鞘内注射给药很难达到脑室内有效杀菌浓度,故对化脑并脑室管膜炎患儿在全身静脉抗感染外,须脑室内给药.开颅手术治疗或使用一次性针穿刺针,无疑会增加脑组织损伤、出血及感染扩散的机会.rn 采用侧脑室置管注药治疗有1次置管,减少了患儿痛苦、保留了留置引流管,避免了治疗过程中因拔针后脑脊液从针孔渗出,减少了感染等机会、引流管易固定,不影响患儿头部活动,引流管相对粗,不易被脓块等堵塞,不易打折、操作方便,可以随时了解脑脊液性质,如高颅压等异常情况可随时放脑脊液降颅压及注药的优势。
  • 摘要:目的:探讨医院风险管理在危重患儿院际间转运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013年重症患儿在急诊急救处理后院际转运的资料,以经急救处理后立刻转运的患者为对照组(n=609);在转运前10min进行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再转运的患者为实验(n=759);比较两组转运风险评分、风险发生率与病死率、治愈率.结果:两组在风险分值无明显差异(P>0.05)的前提下,实施风险管理的患者降低了转运途中风险发生率及病死率.提高了治愈率.结论:转运危重症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可降低风险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取痰液培养在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患儿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效果.rn 方法:选取郑州市儿童医院内科监护室(PICU) 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64例重症肺炎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患儿,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机械通气31例使用无菌吸痰管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治疗组33例患儿术前禁食4h以上.操作前及术中调节呼吸机FiO2为100%.根据患者导管内径大小选用纤支镜(PENTAX FB-15P型,先端部外径2.8mm; Olympus,先端部外径2.8mm).在持续心电监护下,气管镜经气管导管体外端外口进镜,对照胸部CT找到病变痰液较多部位肺段,灌洗吸引,留取下呼吸道分泌物在机械通气下接受纤支镜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取得患儿下呼吸道标本,两组标本均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纤支镜介入治疗:全程均在多功能监护仪监护下进行.吸痰时去枕平卧,肩下垫枕,头后仰,纤支镜沿人工气道进入吸痰.支气管肺泡灌洗前先给100%氧5min,然后经气管导管插入纤支镜,依左右各叶及段支气管分别进行灌洗,同时予以<100mm Hg负压吸引.观察气管支气管情况,选择分泌物较多的一侧进行吸痰,充分吸出气道内的黏液及脓性分泌物.然后用37℃生理盐水分次冲洗,每肺叶注入3~5mL,随即吸引,使黏痰及痰栓随生理盐水一同吸出,分泌物较多的肺叶可重复灌洗1次,生理盐水总量控制在3~5mL/kg内.当SaO2下降至75%~80%以下或出现心率下降时,暂停操作.rn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采样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63.64%和32.26% (P<0.05),联合纤支镜吸痰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治疗后,PaO2升高、PaCO2下降、心率和呼吸平稳;纤支镜下吸痰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P<0.05).rn 结论:纤支镜下吸痰病原学检测阳性率高,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治疗较无菌吸痰管吸痰治疗机械通气重症肺炎疗效确切,术中危险性小,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促皮质激素(ACTH)对婴儿痉挛症(IS)治疗前后视频脑电图(VEEG)变化特点,以了解ACTH对IS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对48例确诊IS患儿,分别在ACTH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6月,进行长程VEEG监测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中及治疗后6月脑电图改善有效率为47.9%及62.4%,痉挛发作控制有效率为52.1%及68.7%.结论:ACTH能有效改善IS脑电图及痉挛发作情况,远期疗效较近期疗效更显著.
  • 摘要:目的:通过不同浓度肺炎链球菌造成大鼠细菌性脑膜炎模型,选出最合适的造模菌株.rn 方法:3周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10只)、细菌性脑膜炎模型组(模型组分3组,每亚组各10只).应用不同浓度(106,107,108cfu/ml)肺炎链球菌三型对大鼠脑池穿刺建立细菌性脑膜炎模型,应用等体积生理盐水替代肺炎链球菌作对照组,观察终点为动物自然死亡或造模5天.比较各组大鼠死亡率、生理指标变化、Loeffler神经行为学评分、脑组织形态学改变表达差异.rn 结果: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死亡率高,体重增长慢,体温升高快;Loeffler神经行为学评分低,脑组织水肿明显(P均<0.05).rn 结论:脑池内直接注射细菌后,能诱导出细菌性脑膜炎.通过控制菌株浓度,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脑膜炎模型.107cfu/ml为最佳造模浓度.
  • 摘要:作为一种终生性睡眠障碍性疾病,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NRL)以白天嗜睡、夜间睡眠结构紊乱以及病理性的快速眼动睡眠(REM)为特征性表现,最早于1880年由法国神经精神病学家Gelineau提出.本文分析了HLA-DR基因与相关疾病的关联,发作性睡病与HLA-DRB1基因及其亚型的关联、HLA-DRB1基因参与发作性睡病发病的机制。rn 明确发作性睡病的易感性与HLA-DRBI基因的关系,对于本病的诊断和分型、遗传咨询作用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HLA作为一项免疫遗传相关指标,对于发作性睡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都有着特殊的意义。由于发作性睡病患者的嗜睡与环境也存在较密切关系,因此综合来看,进一步加强关于基因与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多角度分析发作性睡病相关基因与环境等的综合作用,从整体上分析发作性睡病的遗传病因,从而为治疗提供指导,意义深远。
  • 摘要:目的:探讨热性惊厥病史或家族史在化脓性脑膜炎合并惊厥发作患儿中惊厥发作类型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rn 方法:对郑州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年龄在3个月-4岁,确诊化脓性脑膜炎合并惊厥发作的46例患儿,热性惊厥病史或家族史与其惊厥发作类型的关系,与抗癫痫药物控制其惊厥发作疗效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有和无热性惊厥病史或家族史,患化脓性脑膜炎后其三种惊厥发作类型有显著差异(p=0.039);其中有热性惊厥病史或家族史患儿多表现为全面性发作(38.9%)或呈惊厥持续状态(27.8%),而无热性惊厥病史或家族史的患儿多表现为部分性发作(71.4%);有和无热性惊厥病史或家族史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其出现全面性发作和惊厥持续状态无显著差异(P=0.85);有热性惊厥病史或家族史患儿,在化脓性脑膜炎好转或痊愈后应用抗癫痫药物控制惊厥发作疗效较无高热惊厥病史及家族史的患儿差(p=0.002).rn 结论:有热性惊厥病史或家族史的患儿患化脓性脑膜炎易出现惊厥发作,其中多为全面性发作或呈惊厥持续状态,预后较差,给予抗癫痫治疗药物时间应较无热性惊厥病史或家族史的患儿长.
  • 摘要:目的:探讨伴有不同脑电图特征的婴儿痉挛症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6例初诊为婴儿痉挛症患者的脑电图特征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结果:29例患儿脑电图表现为典型高度失律,21例为后头部高度失律,6例为其他非典型高度失律.经过治疗3个月,56例婴儿痉挛症患儿整体有效率为80.4%(45/56),其中后头部高度失律患儿有效率为76.2%(16/21),通过x2检验,后头部高度失律患儿与其他部位高度失律患儿相比,其治疗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x2=0.370,P=0.730.结论:婴儿痉挛症患儿脑电图后头部高度失律并不少见,治疗效果无差异.
  • 摘要:目的:探讨52项神经运动检查法在早产儿脑瘫早期筛查的效果.rn 方法:对363名2010-2012年在我科就诊的28-32周早产儿在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做52项神经运动检查.若检查时发现异常(其中2项检查结果异常),可严密观察并嘱家长1个月后复查,若仍异常即刻在我科开始早期干预治疗;若3项以上检查结果异常,立即在我科开始早期干预治疗.并设立未进行早期筛查的早产儿302名做对照组.所有患儿均随访观察至36个月.用Gesell量表检查孩子的智能及运动发育状况.rn 结果:用此方法共发现疑似脑瘫患儿81例,其中早期干预早产儿组52例,未干预组16例.另外10例为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筛查的阳性可靠率92.85%.经过早期干预治疗,至36个月时筛查组早产儿组确诊脑瘫3例,脑瘫的发生率8.2‰;对照组确诊脑瘫17例,脑瘫的发生率5.6%.rn 结论:52项神经运动检查法是早期发现早产儿脑瘫的较好方法,有助于早产儿脑瘫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治疗,可明显减少早产儿脑瘫的发生率.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