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9年全国介入放射学新技术研讨会暨第6届全国介入放射学组成立大会
2009年全国介入放射学新技术研讨会暨第6届全国介入放射学组成立大会

2009年全国介入放射学新技术研讨会暨第6届全国介入放射学组成立大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苏州
  • 出版时间: 2009-10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2009年全国介入放射学新技术研讨会暨第6届全国介入放射学组成立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通过犬肾动脉PLE栓塞模型,观察在不同时间PLE对毛细血管、动静脉和相关组织结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rn 材料和方法:利用Seldinger穿刺术和选择性插管法,建立犬肾动脉碘油药物栓塞模型。29只家犬随机分为3组:①假手术组(n=2);②PYM组:分1d、7d、14d共3个时间组(n=3×3);③PLE组:分1d、3d、7d、14d、28d、56d共6个时间组(n=3×6)。将PLE(PYM2mg+LP4ml)或PYM溶液(2mg)通过导管注入右肾动脉。分别采用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时间点不同节段肾血管和组织的显微结构、超微结构改变以及PLE组肾脏组织FGF-2蛋白表达变化。rn 结论:①经肾动脉注入PLE可在7d内造成肾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水平栓塞。14d后管腔狭窄或闭塞。PLE血管栓塞作用的产生表现为渐进性,有持久的栓塞效果。PLE处理后,实验肾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FGF-2过度表达可能促进了血管壁平滑肌的过度增生。单纯PYM肾动脉注入后仅造成较轻的可逆性组织反应。②经肾动脉注入PLE后,实验肾表现为缺血性和药物间质性肾炎改变,主要表现为广泛的肾小管坏死,最终导致肾间质纤维增生,肾组织萎缩。③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小球细胞表达FGF-2升高可能与肾小管再生和肾小球系膜增殖有关。
  • 摘要:目的:明确由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分流血管畸形造成儿科罕见大咳血病例的影像学表现,同时介绍我们使用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堵来治疗此类病例的经验。rn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患儿大咳血病例(女孩2例,男孩3例),平均年龄8岁,均表现为反复200ml/天-400ml,/天咳血量,所有患儿均于我院进行诊断及治疗。所有病例均排除了一些造成咳血的常见病因,如感染、全身血管炎、先天性心脏病、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2例病例诊断为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其他3例在初诊时均未发现造成咳血的病因。所有病例均进行了胸部平片、纤维支气管镜、多层螺旋CT以及DSA检查。所有病例进行DSA检查的同时也进行了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rn 结论:先天性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是一种罕见的体动脉-肺循环左向右分流的血管畸形。经胸主动脉、支气管动脉选择性造影及栓塞治疗是诊断和治疗儿童由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分流血管畸形造成咳血的安全、有效方法。多层螺旋CT(MSCT)检查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
  • 摘要:目的:总结下肢动脉完全性长段闭塞的腔内治疗,疗效、手术技术和并发症预防。材料和方法: 25例完全闭塞的,长度至少一处超过5cm的下肢动脉闭塞患者。男16例,女9例。年龄58.92岁,平均76.3岁。总共处理闭塞部位40处。仅处理髂股动脉者11例,仅处理膝下动脉例,同时处理髂股动脉和膝下动脉者例。结果:31处闭塞部位一次手术开通,其中3例患者采用内膜下成形术,4处病变在第二次手术开通,5处开通失败。但所有患者均达到满意的保肢效果,其中一例患者2周后因继发广泛的髂股动脉血栓而急性闭塞,及时溶栓后恢复通畅。另外有3例发生比较明显的出血并发症,加强压迫和调整凝血指标后活动性出血均控制,但1例留下假性动脉瘤,后经缝合修补。
  • 摘要:随着激光和射频腔内闭合治疗的推广,近来越来越多的同行开始关心下肢静脉曲张的腔内治疗。由于部分医生对这方面的治疗尚缺乏比较完整的认识,有的医生误以为有了激光和射频就可以解决大部分下肢静脉曲张。本文介绍了传统外科治疗地位下降的原因,浅谈了治疗模式改变的理论依据,阐述了下肢皮肤病变与静脉病变的相关性。
  • 摘要: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全球每年约有50万人死于癌症,在我国的大城市中恶性肿瘤已成为死亡的首要病因。肝细胞癌位列全球第五大恶性肿瘤,每年新发56.4万例,其中81%发生于发展中国家,中国占54%。本文介绍了125I粒子植入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
  • 摘要: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始于19世纪末期,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放疗距今也有近100年的历史,但由于当时生产的放射性粒子多是高能核素,这些核素释放Y射线,防护颇难处理,对患者和医护人员造成严重损伤,加之没有精确的立体定位系统和治疗计划系统与质量验证系统,治疗精度大打折扣,临床应用进展缓慢。rn 本文介绍了CT导引定位系统和CT导引三维治疗计划系统,浅谈了125I粒子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分析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肿瘤组织P53基因调控,阐述了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肿瘤组织bcl-2基因、Bax基因以及VEGF等相关基因的表达。
  • 摘要:目的:通过结扎VX2兔肝癌的载瘤肝动脉,在不同时间段行肝动脉和直接门脉DSA造影,对比观察残留病灶的血供,初步探讨残留病灶的血供来源,指导临床对原发性肝癌在多次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后的进一步治疗。rn 材料与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体重2.5~3.0千克,雌雄不拘,随机分成A B两组,每组各20只,剖腹直视下用4 F扩皮管穿刺肝脏种植VX2瘤组织碎块,三周后行肝动脉DSA造影,A组19只,B组18只建模成功。A组行载瘤肝动脉结扎(即结扎瘤体所在的肝叶动脉),在肝动脉结扎术后24 h、72 h及14天分别行腹腔干、肝总动脉及剖腹直视下穿刺门脉主干造影,了解瘤体有无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及异生动脉供血,并对比结扎后不同时间段瘤体所在肝叶的门静脉主干内径及其四级分支的变化情况。A组在第14天行腹腔干造影,发现一只兔的瘤体有寄生供血,来源于胃左动脉,排除实验组。B组作对照,分别与A组在同一时间行腹腔干及直接穿刺门脉造影。A B组在每次造影后分别处死6只,切取肿瘤组织做HE染色行镜下观察。rn 结果:建模三周后行肝总动脉DSA造影,37只动物肝内发现孤立性病灶,瘤体直径在1.6~1.8 cm,均由肝动脉供血,为富血供,染色明显。模型成功率为92.5%。本实验组有1例在结扎载瘤肝动脉14天后行腹腔干DSA造影发现有寄生供血,来源于胃左动脉,排除实验组,其余均没发现非肝动脉供血及肝内侧支循环建立。A组在结扎肝动脉后同一肝叶内的门静脉主干内径的值,24 h与72 h对比,无显著差异,t=0.577,p=0.568,24 h及72 h明显宽于第14天,差异有显著性。同一肝叶内的门静脉四级以上分支被瘤体压闭的数目,在肝动脉结扎后24 h与72 h无明显差异,但第14天明显少于24h,有明显差异性,t=7.459,P<0.01。在结扎载瘤肝动脉后24 h及72 h,门脉造影显示瘤体均无染色,第14天6只动物瘤体周边均见明显染色。B组门静脉DSA造影显示瘤体周边门脉分支受压移位,随着瘤体增大,表现越明显,实质期未见明显染色。A组在结扎载瘤肝动脉后24 h肝组织颜色较其它肝叶的组织稍灰暗,体积无明显差异,未见明显坏死,瘤体略显肿胀,瘤体中央区未见明显坏死,72h见瘤体的体积有所增大,部分瘤体中央区可见少许坏死,14天后见肝叶颜色明显灰暗,体积缩小,肿瘤的体积较第1天处死的明显缩小,瘤体中央区坏死明显。rn 结论:瘤体中心区完全由肝动脉供血,因此在结扎载瘤肝动脉后在无异生动脉供血及肝内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下,瘤体中心完全缺血坏死,瘤体的周边区在失去肝动脉供血后,门脉参与大部分供血.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胃底贲门癌合并Ⅱ型糖尿病、高血压伴肾功能不全患者行个性化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案,评估该个性化介入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临床有效性。rn 材料和方法:13例年龄>65岁,经临床确诊胃底贲门癌合并Ⅱ型糖尿病、高血压伴肾功能不全患者,男9例,女7例。所有病例术前均接受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他汀类(<40mg/d)等药物治疗,加强对糖代谢异常的监控及治疗。治疗目标:降压目标<130/80mmHg,蛋白尿<+,肌酐<1.5-4mg/dl,血糖控制:空腹血糖:5.1-6.1mmol/L,餐后血糖:7.0-7.8mmol/L。在达标后继续有规律平稳控制血压一周左右择期行个性化介入治疗。术前1天至术后2天叶酸片(LV)60m/d口服。术中严密心电、血压监测,对顽固性高血压4例患者,加行双侧肾动脉造影,了解有无肾动脉狭窄;全部病例均行胃左动脉造影。术中胃左动脉灌注化疗药物以奥沙利铂(OXA)联合氟尿嘧啶(5-FU)作为一线方案,剂量个性化,4例辅以小剂量表阿霉素等;胃左动脉的栓塞材料和栓塞程度也不尽相同,分别采用中央型栓塞3例、周围型栓塞4例、中央型联合周围型栓塞6例。围手术期常规监测蛋白尿、肾功能、血糖,测定肌酐及肾小球滤过率。后续介入治疗时机根据术后病情评估结果而定。术后客观疗效分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进展(PD)。均随访至今。rn 结果:本组病例术前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尽可行的个性化介入治疗方案,严格手术指证及时机,全部先经联合ACEI、ARB药物降压、积极改善肾功能等治疗后择期行个性化介入治疗,术中未发现显著肾动脉狭窄病例,13个病例中CR7例,PR5例,NC1例,总有效率(CR+PR)92.3%。围手术期均未发生心血管事件、脑卒中、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疗效确切。rn 结论:由于老年糖尿病Ⅱ型、高血压、肾功能不全患者存在潜在的冠心病、脑卒中、急性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高风险,对伴发胃底寅门癌者的介入治疗,根据病例的实际情况制定详尽可行的个性化方案尤显重要。严格筛选合适手术指证及把握手术时机是规避风险的前提。术前经联合ACEI、ARB药物严格降压、降糖达标并积极改善肾功能,并在术中严密心电监护能最大幅度降低患者术中心血管病事件、脑卒中、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介入治疗术中选择的灌注化疗药物及术中胃左动脉栓塞的材料和栓塞程度对预后影响较大。为尽量降低肾脏毒副作用,本组病例均以奥沙利铂(OXA)联合氟尿嘧啶(5-FU)作为一线方案,剂量个性化,可与其它抗癌药物组合使用。该个性化介入治疗方案可行性高、安全性较好、术后随访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联合氩氦刀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并发症。rn 方法:采集2008年1月~2009年9月的22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病例。所有22例患者或家属均于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22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53~83岁,平均年龄63.3岁。所有患者均拒绝手术、化疗及放疗。22例均经病理证实为NSCLC,其中鳞癌5例,腺癌17例。病灶数目均为1个,肿块最大径2.1cm~6.7cm。22例中,9例(41%)为IA或IB期,9例(41%)为ⅡA或ⅡB期,其余4例(18%)为Ⅲ期或Ⅳ期。全部病例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3~7天,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治疗。所有病例治疗前及治疗后1天、1个月、3个月均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参数相同。增强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75ml造影剂,注射速度为5ml/s速度。注射造影剂30s开始采集图像。肿瘤体积和部位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医师评估。治疗后KPS评分于治疗后1月由一名有经验的临床医师评估。以后每6个月复查胸部CT。rn 结果:22例中,13例(59%)病灶完全坏死,9例(41%)部分坏死,9例部分坏死病例坏死程度均大于病灶体积50%以上。肿瘤体积与疗效具有明显相关性,最大径≤3cm的肿瘤完全坏死率明显高于最大径为3~5cm的肿瘤(P=0.002)。最大径≤3cm的4例均为完全坏死,而最大径为3~5cm的15例中9例(60%)为完全坏死,6例(40%)为部分坏死,最大径>5cm的3例均为部分坏死。全部4例(100%)肿瘤最大径<3cm病灶完全坏死,15例肿瘤最大径3~5cm病例中9例(60%)病灶完全坏死。治疗后KPS评分完全坏死者明显高于部分坏死者。rn 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肿瘤体积以及治疗后肿瘤能否完全坏死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最大径≤3cm病灶的完全坏死率明显高于最大径3~5cm或>5cm的病灶,就目前的随访结果来看,完全坏死者生活质量明显高于部分坏死者。本研究显示CT监测下对于最大径<3cm或最大径3~5cm但形态规则的肿瘤确定达到安全、有效的消融范围并不困难。但是对于最大径>5cm或最大径3~5cm但形态不规则的肿瘤,冷冻过程中很难保证冷冻范围的对称性,BACE联合氩氦刀冷冻治疗可作为一种缩小肿瘤体积、减轻症状、减少肿瘤负荷的减瘤治疗方法。
  • 摘要:肝癌包括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和转移性肝癌(metastaticliver cancer,MLC),PLC恶性程度高,早期难以发现,确诊时已多属中、晚期,且多合并肝硬化,外科手术切除率不足20%,术后3年复发率高达80%;而MLC手术切除率不足5%。放射性同位素90钇(90Y)因其良好的物理性质及生物学效应,在治疗肿瘤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90Y内照射治疗肝癌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摘要:通常将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称为灌注。研究发现组织器官的生理性和病理性改变都与其血流灌注变化密切相关,监测器官的血流灌注变化就能够从一个方面揭示组织器官的病理过程,从而尽早地对疾病进行诊断或对其功能状态进行判断。本文介绍了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分析了肝脏CT灌注成像扫描的基本方法,浅谈了肝脏CT灌注成像临床应用,提出CT灌注成像效价比以及应用前景。
  • 摘要: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应用导管,穿刺等技术在影像设备的监视下对疾病进行明确诊断,并进行组织学,细胞学等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及时对疾病进行治疗。本文介绍了胸部穿刺活检影像设备的选择,浅谈了穿刺针的选择,阐述了术前、中和后的准备工作。
  • 摘要:目的:评价介入方法Ⅰ125粒子腔内治疗在预防胆管癌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价值。rn 方法:胆管癌患者9例,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51-73岁。因肝内转移,后腹膜淋巴结转移,一般状况差,肝功能差,高龄等原因放弃手术治疗。胆管梗阻部位位于肝总管和/或胆总管。采用经皮肝穿刺途径胆道支架置入术,所用支架为国产镍钛合金网状支架,直径8 mm,长度60 mm。支架置入后留置外引流管。Ⅰ125粒子为上海欣科公司或宁波君安公司生产,每颗粒子活度为0.8mCi-0.85 mCi,粒子直径0.8mm,长度4.5mm。根据胆管癌病变长度决定治疗用粒子的数量,一般用10.15颗。将Ⅰ125粒子在有效防护下(戴铅眼镜和铅手套)用金属镊子一颗一颗装入4F硅胶管内(深圳益心达医学新技术有限公司之外周型中心静脉导管,即PICC管),硅胶管头端用丝线结扎封闭。粒子在管内排列呈连续的线状,长度4.5cm-6.75cm之间,粒子之间无间隔。粒子装好后将硅胶管置入戊二醛中浸泡消毒2小时。胆道外引流3.7天,欲行拔除引流管前,在电视透视下用4F导管鞘置换外引流管,经导管鞘将含有Ⅰ125粒子的硅胶管送入支架腔内,有粒子的部分置于胆管癌病变部位。皮肤穿刺点切一2 cm切口,将硅胶管的肝外端剪成适当长度,埋于皮下,缝合切口,完成Ⅰ125粒子的支架腔内留置操作。择期拆线,定期电视透视观察粒子硅胶管有无移位。rn 结果:9例胆管癌患者胆道支架置入顺利,减黄效果显著。9例患者中7例用粒子各15颗,2例患者各10颗。粒子装入硅胶管内操作简便,Ⅰ125粒子支架内留置操作均获得成功。9例患者随访3.7个月,平均5个月。1例患者粒子留置1周后发现含粒子的一段硅胶管移到肝内胆管,重新切开皮肤将粒子段送入支架腔内,并在硅胶管内放置一段不锈钢导丝加强硅胶管硬度,后未再移位。其他8例粒子段硅胶管均未出现移位。随访期间患者均给与中药和免疫治疗,未行其他抗肿瘤治疗。1例患者随访3个月因全身衰竭死亡,但未出现黄疸复发,其他8例患者仍无黄疸存活,继续随访。rn 结论:采用硅胶管作为I125粒子载体,经胆道外引流通道于胆管支架腔内留置粒子行胆管癌腔内放疗具有操作可行性,初步结果显示该方法对胆管支架的近期再狭窄具有预防性治疗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 摘要:肾穿刺活检术是诊断肾脏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它是一种创伤性的检查,所以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研究是医护工作者的责任。本文介绍了肾穿刺活检术的概况和方法,浅谈了肾穿刺活检术并发症的术后观察指导。
  • 摘要:目的:掌握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加支架术的护理。方法:对119例冠心病患者术期护理过程的探讨。结果:119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满意出院。结论:病房护士掌握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健康教育等方法,大大的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治疗效果。
  • 摘要:急性脑梗塞(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内膜损伤、管腔狭窄,以及局部血栓形成,导致动脉血管完全闭塞,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从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由于大多数脑梗死是血栓栓塞引起的颅内动脉闭塞,因此溶栓复流是最合理的治疗。本文介绍了溶栓治疗入选标准和溶栓治疗排除标准,浅谈了常用溶栓药物和溶栓途径的选择,分析了尚有待进一步探索及解决的临床问题。
  • 摘要: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快速增长,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和缺血性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本文就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外周血管病变和糖尿病足的一些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 摘要:随着影像技术及设备的不断发展,介入性诊断及治疗已成为医学影像学科及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临床难治疾病,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本文介绍了闭孔动脉的在股骨头坏死患者DSA下的表现,浅谈了臀上动脉或者臀下动脉在股骨头坏死患者DSA下的表现,阐述了旋股外侧动脉上升支在股骨头坏死患者DSA下的表现,分析了DSA下研究股骨头坏死血供的优点。
  • 摘要:传统TIPS(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的建立是经颈静脉途径完成的,随着病例数量的增多,常遇因颈内静脉狭窄或闭塞、肝静脉异常或术前彩色多普勒筛查门静脉呈离肝性血流间接门静脉造影未显影者,运用常规入路难以完成抑或导致手术失败。rn 本文旨在对遇颈部血管解剖异常及门静脉呈离肝性血流的情况下,采用自主研发的经皮经肝门腔静脉分流术(Percutancoustranshepatic portacavalshunt PTPS)降低门静脉压力的新技术的安全性、可行性进行评价,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
  • 摘要:髂股动脉长段阻塞的常见原因为动脉硬化闭塞症(ASO)。1891年,Voumanleuful首先在下肢坏疽的肢体上发现ASO。本文介绍了TASC的分型和髂股动脉长段阻塞介入治疗的现状。
  • 摘要:放射线治疗是肿瘤治疗四大手段之一。组织间近距离放疗始于20世纪初,但由于当时生产的放射性核素均释放高能光子,难以进行防护,加之没有精确的立体定位系统、治疗计划系统和质量验证系统,临床应用受到了极大限制。本文介绍了CT导引介入技术,分析了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TPS)及质量验证系统,浅谈了目前CT导引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的常见肿瘤。
  • 摘要: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全球每年约有50万人死于癌症,在我国的大城市中恶性肿瘤已成为死亡的首要病。肝细胞癌位列全球第五大恶性肿瘤,每年新发56.4万例,其中81%发生于发展中国家,中国占54%。rn 本文拟在CT导引下将125I粒子植入到肿瘤灶内,然后将叶酸偶联的金纳米棒靶向输送到肿瘤细胞,利用金纳米棒的光热效应,以期达到125I粒子对肿瘤细胞的最大杀伤作用、最佳适形效果,并最大限度的保护正常组织细胞。
  • 摘要:众所周知,外科手术切除是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标准治疗。然而,临床上总有一些Ⅰ期NSCLC病人由于心脏或肺脏功能不全,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耐受手术切除或病人拒绝手术。本文介绍了Ⅰ期非小细胞肺癌射频消融治疗的病例选择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浅谈了Ⅰ期NSCLC射频消融治疗后的效果评价和Ⅰ期非小细胞肺癌射频消融治疗的并发症。
  • 摘要:目的:研究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术前后影像学的动态变化,从而探讨其治疗机理。rn 材料与方法:rn 1.1 一般资料子宫肌瘤患者45例,年龄29~45岁,平均404±3.35岁,已婚42例,6例无生育史,病史时间5个月~4年,其中多发肌瘤13例,单发肌瘤32例(粘膜下肌瘤5例,浆膜下肌瘤4例,肌间肌瘤23例)。临床症状中以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为主28例,痛经9例,无临床症状但肌瘤呈进行性增大或增多8例。追踪时间3.16个月(平均10±3.5月)。所有病例接受UAE治疗前,均接受妇科彩超和盆腔磁共振检查诊断为子宫肌瘤,并排除与主要临床症状相关的其他妇科疾病。rn 1.2 介入治疗的方法:所有栓塞均选择在患者月经干净后3~10 d进行。介入治疗前应用持续硬膜外麻醉镇痛。45例患者均采用经皮穿刺右股动脉行双侧子宫动脉插管。将5 F Yashiro导管分别插入双侧髂内动脉造影,以了解子宫动脉开口、走行及供血情况,然后再超选择插入双侧子宫动脉,DSA造影证实其为肌瘤供血动脉后经导管注入超液化碘油(Lipidiol)与平阳霉素混悬液。碘油用量依肌瘤大小及血供程度而定,本组病例为6~18 ml(平均9.244±2.56ml);平阳霉素7.2~16 mg(平均10.37 4±3.55mg)。最后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近端,至血流变缓慢,再次造影以了解栓塞程度。rn 1.3检查仪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阴道腔内探头频率为5.0~10.0 MHz:Toshiba Xpress单排螺旋CT:Toshiba V80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Simens 1.5 T超导磁共振仪,采用体线圈,分别行T1WI和T2WI盆腔横断面扫描,层厚6 mm;T1WI和T2WI的矢状面(层厚4mm)和T2WI的冠状面(层厚4 mm)扫描。对比剂为Gd—DTPA,剂量0.2 mmol/kg,注射对比剂后1 8秒行矢状面增强扫描。rn 1.4 观察内容术前盆腔磁共振(MRI)平扫加增强、术后于第3月复查盆腔MRI,观察子宫肌瘤的体积变化,肌瘤及子宫肌层的强化程度。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分别在术前、术后1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3、12月进行,主要观测肌瘤及其周边、子宫肌层血流信号的动态演变过程;子宫肌瘤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子宫肌瘤体积按公式(4πabc/3)cm3计算,其中abc分别为肌瘤的3个径线半径值。术后盆腔CT平扫分别在手术后当天,术后第1,3,12月进行,了解碘油在子宫肌层及肌瘤内的沉积及流失情况。rn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软件包、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n 结果:rn 1-1 临床疗效:45例患者成功进行了双侧子宫动脉插管,手术操作均成功,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术后45例均有随访,无失访。以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就诊的28例患者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月经量较术前减少20%~70%;9例痛经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7例,中度缓解2例。rn 1.2 DSA表现:子宫肌瘤血管造影表现:双侧子宫动脉同时向肌瘤供血42例,单侧供血3例。子宫动脉增粗、迂曲,发出多根分支动脉参与肌瘤血供,形成包膜血管及由包膜血管发出向心性血管形成肌瘤内部血管网。肌瘤血供丰富,比正常肌层提早显影。肌瘤血管表现为发育良好的动脉血管,由粗变细呈逐渐均匀过度、迂曲,较正常肌层血管粗。肌瘤血管网血流慢、显影时间较正常肌层延长并延长到静脉期。没有肿瘤湖染色出现,同时无动脉中断及动静脉瘘等恶性征象。rn 1.3 治疗前后彩超检查的动态变化:41例的彩色多谱勒检查发现,术前肌瘤血流丰富,术后1天肌瘤和正常肌层血流消失,术后第7天肌瘤血流仍然消失,但正常子宫肌层血流有所恢复。术后1、3、12月正常子宫肌层血流恢复正常而肌瘤内血流仍然消失。UAE前69个肌瘤平均体积为96.4cm3(范围22.5~182.4 cm3)。UAE术后3个月肌瘤平均体积为45.6 cm3(范围20.3~80.5cm3),体积总缩小率为52.3%,与UAE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25,P<0.05)。4例以月经过多为主要症状的肌壁间肌瘤患者术前肌瘤血供丰富,彩超检查血流信号明显。术后当天肌瘤和正常肌层血流消失,但至术后第7天肌瘤内可探及不同程度血流信号,肌层血流亦有所恢复;至术后1、3月正常子宫肌层血流恢复至与术前接近,肌瘤内仍有血供,但血流信号较术前稀少。3例患者术后肌瘤体积缩小<20%,子宫体积无明显缩小;但月经量有不同程度减少(40%~60%),术后3月复查雌孕激素水平均正常。rn 1.4 CT平扫的动态改变:45例盆腔CT平扫发现,术后当天肌瘤和正常肌层内均有碘油沉积,以肌瘤明显。术后1、3、12月复查CT:正常子宫肌层碘油逐渐流失,而肌瘤内仍有碘油沉积,流失较少(比较术后当天与术后复查的CT片,病灶内部碘油形态和密度无明显改变)。rn 1.5治疗前后的MRI表现:UAE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盆腔MRI检查,39例术前肌瘤及子宫肌层均有明显强化,提示肌瘤血供丰富;术后MRI肌层仍有强化,其程度与术前基本一致,但肌瘤在动脉期及延迟期均未见强化。此39例患者术后彩超复查肌瘤内亦未见血流信号。6例患者的10个肌瘤在UAE术后仍有不同程度强化改变,但强化均较术前轻,而正常子宫肌层术前后均有明显强化。rn 此6例患者中2例月经量减少50%以上,一例痛经得以明显缓解。UAE前用MRI测量69个肌瘤平均体积为94.6cm3(范围21.3~180.7 cm3)。UAE术后3个月肌瘤平均体积为46.7 cm3(范围20.3~82.5cm3),体积总缩小率为51.6%。术前后肌瘤体积变化的监测,MRI与彩超测量结果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6病理变化:一例肌间肌瘤(大小10x9x9cm3)及另一例粘膜下肌瘤(8x7x6.5cm3)患者分别于术后6月和3月肌瘤自行脱落,经病理切片检查证实其为坏死组织。rn 结论:子宫肌瘤血管床出现选择性栓塞导致肌瘤坏死是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机理。其动态影像学监测随访,彩色多普勒超声应为首选手段。
  • 摘要:目的:与急诊手术切除对照,探讨急诊经导管双侧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前干内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大出血在出现休克状态下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对53例中晚期宫颈癌大出血伴不同程度休克患者,所有病例术前CT扫描未发现盆腔外转移,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急诊介入综合治疗组21例,急诊手术切除组32例。介入组患者行急诊经导管双侧子宫动脉化疗及栓塞治疗,个别病例术中造影发现有髂内动脉前干分支参与供血,一并行栓塞治疗。rn 按FIGO临床分期标准:Ⅱb期16例,Ⅲb期5例,其中17例患者术前出现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神智不清,平均血压65/43mmHg。术中严密心电监护,建立双静脉通道,其中2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快速补充血容量并输血,积极抗休克治疗。所有介入组病例围手术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中14例Ⅱb期患者介入术后择期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急诊手术切除组32例除3例术中因失血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外,亦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全部病例随访至今。rn 结果:与手术切除组对照,本组急诊介入治疗的全部中晚期宫颈癌大出血伴不同程度休克病例术后阴道大出血均停止,症状完全缓解(CR)16例、部分缓解(PR)5例、无变化(NC)及进展(PD)0例。总有效率(CR+PR)达100%。其中14例Ⅱb期患者术后择期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术中出血量较直接急诊手术切除组均显著减少,另介入组12例术后择期行根治性切除术中宫旁组织未见癌细胞侵润,远低于直接急诊手术切除组。rn 结论:中晚期宫颈癌大出血在休克状态下往往伴有凝血功能机制异常,病情凶险。本组病例临床大多选择直接急诊手术切除治疗,但直接急诊手术切除术中很难发现宫颈癌破裂血管,失血性休克加剧导致死亡,风险较择期手术高。
  • 摘要: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针对肝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生物治疗,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TACE)或经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TAC)等许多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手术切除。本文对45例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氩氦刀冷冻治疗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介绍,浅谈了取得的效果。
  • 摘要:自从Folkman于1971年提出“实体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生成”的观点后,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成为治疗肿瘤新的途径之一。本文介绍了血管内皮抑素的研发概况和血管内皮抑素特征,浅谈了血管内皮抑素的临床研究和血管内皮抑素的临床疗效评价。
  • 摘要:呃逆是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性收缩运动,空气突然被吸入呼吸道内,并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发出的短促声响,其发作频率可以在4.60次/min。本文对肝癌TACE术后出现呃逆的病因及治疗方法进行了综述,以便于临床治疗的参考。
  • 摘要:目的:探讨经门静脉途径榄香烯-5Fu-p53基因联合应用在预防小肝癌术后复发中的作用。rn 方法: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5例,均为男性,年龄45-52岁。经手术切除原发癌灶(2例),或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或微波消融)+Ⅰ125粒子植入联合介入治疗(3例),原发病灶被切除或完全灭活,增强CT/MRI未发现新的癌灶、原发癌灶无强化,病情稳定一个月以上。患者单纯静脉麻醉加穿刺点局部麻醉,B超和电视透视联合引导下用20G细针穿刺门静脉右支或左支,成功后引入细导丝,沿导丝送入4F导管鞘进入门静脉主干,用4F导管门静脉造影观察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血流情况。将导管连同导管鞘留置在门静脉内,导管头端置于肠系膜上静脉主干,穿刺点包扎,固定好导管和导管鞘,导管尾端用肝素帽封闭。患者回病房后行门静脉药物灌注。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商品名今又生,深圳市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生产,2ml,1×1012VP(Virus particles,VP,病毒颗粒)/支)2×1012VP用生理盐水100ml稀释,30分钟内经留置导管滴注入门静脉。将中药榄香烯(大连金港制药集团生产)400mg用生理盐水450ml稀释,加入5Fu 0,5g,经导管滴注入门静脉,滴注时间不少于4小时。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门静脉滴注第1、3、5天各1次共3次,榄香烯-5Fu门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5天。每天滴注药物前需透视观察导管头端位置有无变化。门静脉滴注第5天药物滴注完毕,在电视透视下拔出导管,撤出导管鞘前用TH胶填塞肝脏穿刺通道,防止出血。门静脉药物灌注期间外周静脉应用护肝药物。rn 结果:5例患者均完成了治疗计划。门静脉穿刺插管及拔管,药物灌注操作顺利,未出现门静脉血栓形成,穿刺通道出血,导管移位等并发症。1例患者拔导管鞘前。TH胶填塞肝穿刺通道时少量TH胶进入门静脉小分支,但未出现严重后果。p53门静脉滴注后主要副反应为发热达39℃-40℃,持续1.3小时,物理降温加药物退热有效。榄香烯-5Fu门静脉滴注药物副反应轻微,包括食欲减退,乏力5例,转氨酶轻度升高4例,白蛋白轻度减低1例,但拔管后1周内复查恢复正常。5例患者随访5-16个月(平均8.5个月),期间影像学及血液学检查未显示新发肝癌病灶或原发肝癌病灶复发。rn 结论:初步结果提示介入性门静脉穿刺插管门静脉途径榄香烯-5Fu-p53基因联合应用可能对小肝癌术后复发起到抑制和治疗作用,值得进一步进行对照研究和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
  • 摘要: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cDNA片段Es274070进行电子克隆和实验验证。rn 方法:从抑制性消减杂交结合基因芯片技术筛选的人结直肠癌差异表达片段中选取cDNA片段ES274070。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将ES274070作为种子序列延伸得到全长cDNA,并找到全长cDNA的开放读码框(ORF),对其染色体定位,组织分布及蛋白质功能进行了初步预测。RT-PCR实验中使用HT-29结直肠癌细胞株的cDNA,在ES274070电子克隆全长序列的基础上设计引物扩增ES274070和与之相关的ORF片段。同时设计RACE-PCR引物扩增ES274070的5’和3’端,PCR产物测序后验证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正确性。9例结直肠癌标本运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ES274070在正常结直肠组织和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测定目的条带与内参照的条带灰度比值,比值结果运用SPSS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rn 结果:cDNA片段ES274070利用BLASTn检索后得到的匹配序列通过DNAStar软件进行拼接,最后得到全长1721bp。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的17q21.2,与人类其他染色体无同源性。基因的组织表达谱分析提示,该基因在脑少突神经胶质细胞瘤,脑星形细胞瘤,前列癌,卵巢癌,乳癌,睾丸癌,软骨肉瘤中有表达,其中在脑肿瘤组织中表达较高。此基因编码蛋白质产物含有111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12.82KD,PI值为8.79。结直肠癌细胞株HT29中扩增得到ES274070片段与来源于结直肠癌组织中的cDNA片段ES274070的碱基序列完全相同。通过RACE-PCR技术结合测序方法得到两条EST序列,这两条EST序列在NCBI核酸序列数据库中没有找到与其相似的序列,但这两个序列定位于人类染色体上,提示他们是新发现的人类mRNA序列,将这两个序列登陆进入NCBI,获得的登录号为EF611099和EF606874。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ES274070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P=0.011)。rn 结论:以cDNA片段ES274070作为种子序列拼接得到一条全长1721bp的cDNA序列。通过RACE-PCR技术获得两条新的EST序列。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ES274070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上调。
  • 摘要: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是近十年来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国内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最先引进了该项技术并应用于临床,本文介绍了本院从2004年开始引进并应用臭氧技术从事椎间盘突出介入治疗,对其中有明确诊断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24例老年性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腰腿痛患者进行臭氧治疗的过程,浅谈了取得的良好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PTCD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患者护理中的实践。方法:针对25例行PTCD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患者的需求,提出问题,并进行文献检索,对查出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选出最佳论据,指导护理实践。结果:实施循证护理后,进行PTCD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无一例发生引流管的扭曲,胆道感染和支架脱落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循证护理提高了护理实践的科学性,有利于持续质量改进和密切医护患关系,推动了护理科研的开展。
  • 摘要:近年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内支架置入术等治疗手段已成为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a Syndrome,BCS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对于下腔静脉完全犁BCS,介入治疗风险较大,难度较高。能否安全有效地开通闭塞段是成功介入治疗的前提和关键。本文介绍了本院采用端标识双向定位造影示踪法下腔静脉穿通术治疗46例闭塞型BCS的过程,浅谈了取得的疗效和护理体会。
  • 摘要:介入放射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对于介入放射学的质量保证是一个牵扯到多学科的问题,也是一个应引起重视的问题,其根本是保证病人的安全。本文介绍了有可为、有可不为是病人安全的基础、合理使用介入治疗技术和介入治疗器材是保证病人安全的先决条件以及良好的治疗效果是病人安全的根本等介入治疗的质量保证措施。
  • 摘要:介入放射学是通过临床与影像诊断结合和进行微创治疗的医学专业,是作为一个以多学科知识交叉为基础的新兴临床边缘学科。介入放射学原本是放射学的一个亚专业,但它实际上作为微创医学的主力军,有着巨大的势不可挡的发展潜力。本文介绍了介入放射学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发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 摘要:介入放射学在临床上应用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全身心血管疾病、肿瘤等领域都是一项重要手段,被誉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临床三大诊疗技术之一。本文从欧洲的对医学生的调查,论述加强介入放射学的重要性。
  • 摘要:1990年4月,在刘玉清院士等老一辈专家的大力推动之下,国家卫生部发文,决定在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医院之中,将开展介入放射学的放射科,从医技科室改为临床科室。本文介绍了介入发射学的发展过程,浅谈了介入放射学的临床理念明显滞后,学科建设畸重畸轻的主要表现。
  • 摘要:循证医学理念带来了现代临床医学的深刻变革,循证医学思想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医学教育观念和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在介入放射学理论与临床教学中,以循证医学本质为基础,探讨新的临床教学方法,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客观现实的迫切要求。
  • 摘要:本研究报道了本中心成功治疗的4例复杂前颅底硬脑膜动静脉瘘。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讨论复杂硬脑膜动静脉瘘血管内治疗的途径选择以及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n 本中心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8月期间共收治58例硬脑膜动静脉瘘病例,其中4例为前颅底复杂硬脑膜动静脉瘘。4例均为年龄54-64岁之间的中老年男性,其中3例以剧烈的前额部头晕,头痛,眼胀为主要临床表现,无明显体征,1例无明显症状,仅以前额部浅表静脉曲张为主要体征。所有患者均行全脑DSA确诊为前颅底硬脑膜动静脉瘘。4例病例均有由多支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单一粗大(CognardⅠ型),静脉窦引流通畅的特点。4例病例均进行了血管内治疗,其中1例经动脉途径栓塞ONYX18一次治愈,1例经静脉途径填塞弹簧圈一次治愈,2例患者先经动脉途径栓塞,由于供血动脉均较为细小迂曲,微导管无法到达最佳治疗位置,经动脉途径栓塞后治疗效果不佳,经多次尝试后仍无法有效闭塞瘘口,而这2例病例的静脉途径通畅,虽路径较长,但经静脉途径可确保微导管到达瘘口部位,故选择经静脉途径填塞弹簧圈治疗。
  • 摘要: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血管内治疗途径主要为经静脉途径,也可辅以经动脉途径治疗。常用的静脉途径为通过岩上窦到达位于海绵窦的瘘口位置进行静脉内栓塞治疗。当岩上窦血栓形成,导管难以通过闭塞的岩上窦到达瘘口部位,可选择外科穿刺眼上静脉途径或通过其他静脉途径到达瘘口位置,其中以面静脉途径最为常见。本中心报道的2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均选择了经颞浅静脉途径到达瘘口,主要经静脉途径使用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辅以经动脉途径栓塞治疗的方法。
  • 摘要: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治疗血栓的方法,其中,Merci取栓术是专门用于取出颅内闭塞血管内血栓的方法,因其能使闭塞动脉迅速再通成为可能,弥补了其他机械取栓装置的不足,临床效果好,不良事件发生率低等优点,血管内机械取栓结合溶栓治疗将可能成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原因引起腹部急性出血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及治疗价值。rn 方法:76例不同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及泌尿生殖系统出血的患者行选择行动脉造影检查。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后作选择性腹部血管造影。导管选用4-5F的肝管或Cobra导管,必要时选用微导管。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分别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肾动脉、髂内动脉、子宫动脉、膀胱下动脉造影,连续观察动脉期、毛细血管期和静脉期。必要时行超选择性造影,根据DSA表现采用栓塞及血管加压素灌注治疗。rn 结果:76例中64例造影可见异常,分别为肝动脉瘤3例、肝癌破裂出血4例、脾脏动脉瘤1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引起)、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6例、胃及十二指肠术后出血5例、小肠肿瘤性病变4例、小肠血管畸形2例、结肠外伤性动脉瘤2例、肾外伤后出血8例、肾肿瘤性出血10例、膀胱壁血管畸形1例、膀胱肿瘤性出血6例、子宫肌瘤出血4例、子宫恶性肿瘤性出血6例、子宫术后大出血4例。76例中完全止血65例、再出血9例、无效2例。rn 讨论:1、血管造影表现:①造影剂外溢是出血的直接征象。外溢的造影剂可以是小片状并恒定存在至静脉晚期,其病因大多为动脉瘤破裂、外伤、溃疡等。②局部血管痉挛是出血的重要间接征象。因为血液溢出后的血红蛋白被破坏分解,其产物会引起局部血管的痉挛。2、药物灌注治疗:血管加压素可引起小动、静脉、肠壁的平滑肌收缩。当血管造影明确发现出血部位时,立即经动脉灌注血管加压素可取得良好效果。最理想的动脉灌注法是直接选择或超选择供血动脉药物灌注。动脉内灌注的剂量为0.2U/min-0.4U/min,在灌注20~30min后再作血管造影检查,如出血停止可用该剂量再维持12~24 h,然后逐渐减量至停用血管加压素,如无再出血现象可在适当时拔除导管。如血管造影无血管收缩征象,可根据患者的出血部位及临床状况考虑外科手术等其他疗法。3、动脉栓塞治疗:用于消化道出血的栓塞材料可以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两种。暂时性栓塞材料包括明胶海绵颗粒、自体血凝块。永久性栓塞材料包括聚乙烯醇(PVA)微球、钢丝圈、球囊、NBCA、无水乙醇等。暂时性栓塞材料主要应用于短暂、一过性的病变,如溃疡等良性、自限性疾病引起的出血。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