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首届经济增长与就业国际论坛
首届经济增长与就业国际论坛

首届经济增长与就业国际论坛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8-11-07

主办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会议文集:首届经济增长与就业国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京津冀都市圈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高度集中在北京和天津。虽然石家庄、邯郸、邢台、保定、唐山、秦皇岛、张家口等城市也聚集了不少流动人口,但与北京和天津相比,流动人口分布密度显著下降。河北省流动人口流入京津两地,不仅加剧了河北的城乡失调,也加大了京津发展的社会成本(人口管理、无序建设、社会治安),已经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竞争力提升的重大障碍。因此,本文提出了三种方法用以测算京津冀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结构和剩余加权比例,分别是钱纳里估算法、刘易斯估算法、乔根森估算法,并对三种估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传统的单一的正规就业模式被打破,出现了有别于传统的新型就业形式,即"非正规就业",又称"灵活就业"或"弹性就业".非正规就业最初是指非正规部门的就业,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ILO)提出的概念.随着对就业问题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注意到,非正规就业不仅存在于非正规部门,而且存在于正规部门,如临时工、季节工等.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非正规就业就是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独立就业、承包就业、自营就业和家庭就业.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非正规就业的正规化之路,一、问题的提出--非正规就业为什么需要正规化;二、正规化的参照系--国际劳工标准;三、规范非正规就业的制度选择。
  • 摘要:就业作为国计民生的首要问题,自然而然地成为各国政府管理的重要领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业制度先后经历了由"铁饭碗"、"接班制"、"竞争上岗"、"下岗再就业"至"市场就业"等的一系列体制改革,在这一改革过程中政府就业管理职能也在逐渐转变.我国正面临着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高校扩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世界金融危机等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因此,本文探讨了政府如何发挥其管理职能,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更是百姓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 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的社会环境下,企业的劳动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和劳动者开始逐步形成各自的利益主体和权利主体.如果企业内部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要想提高企业的效益无异于纸上谈兵,同时劳动者的权益也很难得到保证.如何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我国企业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仲裁法》的实施,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企业微观劳动关系层面所发生的劳动争议持续增加.本文在对北京市某区劳动仲裁科所受理的2007年和2008年的631起劳动争议案件及其处理结果进行调查、统计和综合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将就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企业劳动争议发展变化的特征以及影响和谐劳动关系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讨论.
  • 摘要: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外国人到中国境内工作的现象开始出现并在近几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那么,外国人都在哪些行业就业?都来自哪些国家?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有何特点?就业的外国人大多处于何种层级和职位?这些外国就业者在中国就业表现了怎样的特点?诸如此类的问题值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从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中获得启发与借鉴.本文的粗浅剖析也希望能够引起理论界对该类问题更多的关注和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 摘要:近年来对我国外商投资就业效应的实证研究非常多.江绮萍(2002)、曹小艳(2002)把外商投资企业的就业数量与每年的外商投资量作了计量分析,认为1990年以前外商投资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高于1990年以后的就业吸纳能力.方小军(2002)的实证分析表明,外商投资量每增加1%,将给广东带来0.123%的就业人数的增加.本文从省级数据的层面来考察外商投资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并建立了实证模型,阐述了数据、变量和估计方法,并分析了回归结果。
  • 摘要:就业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最灵敏的晴雨表,与亿万劳动者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家庭生活的质量,影响社会秩序.因此,就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同样也是政治问题.本文从以下 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旅游就业问题,一、中国目前的就业状况;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社会就业的贡献;三、旅游就业相关概念分析;四、中国旅游就业的SWOT分析;五、发展旅游促进中国旅游就业的对策与思路。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1978年至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7%,远高于世界同期3.3%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张得志,2007).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却相对比较滞后.总体来说,影响劳动力市场良性运转的制度性障碍仍然存在,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突出表现为国有垄断产业的劳动力进入壁垒高,吸纳就业的能力持续降低.研究表明,以国有企业为主的传统工业部门的就业弹性已由1980年的1.00下降为2002年的0.13,下降幅度远高于同期全社会整体就业弹性的平均水平(蔡昉等,2004).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中国中小企业以其占全部企业48.5%的资产创造了全社会69.7%的工作岗位(张捷,2003).而在北京市新增就业岗位中,有75%来自中小企业(北京市劳动局,2008).在新增就业人口持续增长、国有企业就业弹性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将越来越大.rn 本文从劳动力市场的非竞争性出发,探讨和研究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产业分割状况及其就业效应,在此基础上对中小企业的基本现状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摘要:80年前的经济危机以及今天的金融危机,给民众的直接打击就是失业.大规模的失业是大危机最直接、最恶劣的后果,是大危机对广大民众最沉重的打击.事实上,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中,对那时社会保障极其薄弱的穷人而言,他们遭遇失业就是遭遇战争.大危机后,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极端的冲突和极端的对抗,甚至遭遇了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灾难,究其原因,都和在经济危机中最广大的穷人遭受了最严重的打击有关.今天,金融风暴已经开始影响全球实体经济,金融海啸有可能正在向经济危机演变.最近,国际劳动组织(ILO)警告说:金融危机将使全球失业总数剧增2000万.也就是说,全球失业总人口将从1.9亿增加到2.1亿.国际劳工局局长索马维亚还特别提醒大家:这个数字很可能是一个被大大低估了的数字.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特别是可能由此引发的大规模失业的危险局面,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
  • 摘要:30年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增长保持了持续的高速度,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8%,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0%的速度,世所罕见,誉为奇迹.但期间问题多有,其影响也日益凸显.因此,未来经济增长如何持续,如何提升,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的行文目的在于:一是对经济增长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做一简要描述;二是提出下一阶段经济增长所要遵循的理念--共享型增长及其基本含义;三是对如何实现共享型增长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 摘要:身为北京市着力建设的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北京CBD从1993年提出规划建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北京CBD的发展过程彰显了现代化和国际化气息.特别是2004年以来,北京CBD已经由概念形成和规划推出阶段,稳步跨进区域全面建设和产业快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动力从原来的规划引导发展,跃升为产业促进发展.区域发展模式也由单一注重CBD建设,转向商务中心区与周边地区联动建设.与此同时,北京CBD也保持着迅猛的发展态势,2004年以来,以其占朝阳区0.86%的土地,承载着3.6%的(常住)人口,创造着20.24%的财富(地税入库).其经济贡献力量十分明显,拉动辐射作用日益显著.rn 在这一背景下,通过CBD的发展来反映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为人才的聚集和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吸引并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使其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为经济增长作贡献,成为摆在北京市政府及人民面前的一件大事。本文正是基于“北京CBD人才环境满意度调查”的数据(以下简称CBD调查数据),希望以对CBD区域各种经济类型企业、组织、机构的人力资源状况和需求以及对区域人才环境的评价的调查分析为切人点,提出北京市人才环境发展策略的政策建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我们调查的各项人才环境中,只有企业内部环境属于CBD特有,而其他如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生活环境、人才市场环境和人才政策环境均反映了北京市的总体情况,因此,从CBD调查数据得出的有关北京市人才环境发展策略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
  •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如何扩大就业进行了专门论述,特别提出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思路,并要求"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这是我党第一次将"创业"正式列入我国的就业发展战略.可以说,这是我国就业政策的重大转向,既考虑了过去就业促进的经验,又结合了新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并对就业工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rn 根据创业的功能、层次和水平,创业可以分为生存型创业和发展型创业。生存型创业是一种谋生或维持生计的手段,其主要形式是个体工商户。生存型创业可分为个人创业和合作(集体)创业两种,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就业和生存间题。合作创业的主要形式是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发展型创业是指劳动者通过投资创办自己的企业,实现自我价值和事业梦想的过程。发展型创业又可分为新开办企业和原有企业规模扩张两种。新开办企业主要依靠创新成果的支持,看准市场机会,谋求新的发展;而规模扩张则是在看准商机后扩大市场占有率,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 摘要:转型期的中国,就业问题异常复杂.由于政府基本退出了一般竞争性生产领域,计划经济时代下传统的就业空间迅猛地向外溢出劳动力.同时,各类就业人口规模逐年增加,"隐量"、"存量"和"增量"并存,交织成"新债老债一起还"的本土性就业问题.这就是转型期中国就业问题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发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特定历史条件.这些历史条件本身又是动态和演进着的,并且它们会持续地影响甚至决定着就业问题在下一阶段的走向.因此,只有意识到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下文联系"的演进性质,从整体上把握那些相互联系着的约束条件,才能更加准确地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从而有可能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精准"诊断"和"对症下药".
  • 摘要:中国饱受人口基数大的困扰,以致经济总量很大而经济平均量却少得可怜.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时经20多年,人口增长的趋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们也逐渐接受了少生优生的观念.但与此同时,国外大多数发达国家出生率出现了负增长,这些国家积极鼓励多生,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政策予以强化.国外与我国截然不同的人口政策令我们很疑惑,也令我们对"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是否还应该继续坚持产生了疑问.目前很多经济学家强调中国经济近20年之所以能保持高速增长,完全依赖于低成本的劳动力,而劳动力成本之所以低廉,就是因为在解放后我国鼓励倡导多生育.那么,我国究竟应该实行怎样的人口政策呢?为此,本文专门针对出生率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收集了大量的国外先进国家的出生率及经济总量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而急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从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期间增长了3.8倍,年均增长率也达到9.8%的高水平,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就业人口的数量始终处于较快增长的状态,2001~2005年间每年大约有近700万人进入新的劳动力市场,这些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刺激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具体阐述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因素的关系。
  • 摘要:2003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放宽了患疾病或生理缺陷学生的录取限制,使得原体检标准规定患有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的不能录取的残疾考生顺利进入大学.自此,高等院校残疾大学生人数逐年上升.有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高校共录取湖北籍残疾学生334人,比2002年增长近150%.第二次全国残疾人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全国残疾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残疾人为94万人,高中文化程度(含中专)的残疾人为406万人.但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数据显示,随着2003年我国首批扩招后的大学毕业生涌向市场,在短短五年的时间内,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经从2003年的212万增加到了2008年的559万,并在今后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时间内还将持续快速增加.再加之每年"沉积"下的一定规模的未就业大学生,使得高学历就业队伍空前庞大.人力资本存量相差不大但身体等方面处于劣势的高学历残疾人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他们的就业情况令人担忧.尽管与正常的高学历人群相比高学历残疾人群显得人数较少,并且他们的就业对残疾人总体就业率影响不大,但它的意义深远,具体阐述如下.
  • 摘要:理论界通常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协调发展、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收入等成正相关,但事实上,这些年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这一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如我国著名学者蔡防就对劳动力流动和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现象及其原因进行了研究.这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初衷相差甚远,也偏离了当前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这种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矛盾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的贡献到底有多大的问题,以及如何使这种劳动力的流动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等问题.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城镇,对这些地区的发展在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深圳、北京、上海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流入城市治安恶化、各种生活资源短缺、城市失业率增加等问题,以及由于农村劳动力流出而导致土地荒芜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出发论述了城乡协调发展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一、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及结果;二、城乡协调发展及其模式;三、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劳动力流动及其主要特征;四、政府在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中的作用;五、结论及问题。
  • 摘要:目前,知识经济正成为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形态,知识、科技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这必将对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就业方式等方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论述了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中国就业问题,一、知识经济的概述;二、知识经济对中国就业的影响分析;三、知识经济背景下中国就业发展现状分析;四、知识经济背景下中国就业的发展思路;五、结论。
  • 摘要:我国所面临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将长期存在;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矛盾交织,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各级政府和大多数人对就业促进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下岗再就业或大学生"就业难"的层次.事实上,就业促进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心理等多个层面存在密切的联系和相互的影响,因此,在我们讨论责任型政府的理论问题时,研究政府在我国就业促进中的具体责任将是不容回避的.rn 应该说,经过30年来的就业指导到就业促进的发展,我国的就业促进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我国的就业促进工作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协同解决,但政府在就业促进工作上责无旁贷。为此,政府在经济政策制定、财政投人、保证公平、构建服务平台、提供职业教育与就业援助等方面仍需不断深化和创新,逐步构建中国的职业咨询体系,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摘要:1994年Arthur首次提出无边界职业生涯(Boundaryless Career)概念,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共鸣,特别是1999年Sullivan对传统职业生涯与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比较研究,较为清晰地勾勒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雇用理念、雇佣关系、自我职业生涯设计、组织职业生涯管理、职业成功标准等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一系列变化,意味着雇员和雇主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关系型契约"( Relational Contract)向"交易型契约"(Transactional Contract)转变(Waterman Collard,1994).组织不再为员工提供终生就业机会,因此,员工的职业生涯就可能不再是在同一组织逐步升迁、发展的过程.基于此,传统的终身就业观念逐渐被提高终身就业能力的观念所取代.员工个体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承担主要责任;与此同时,面临员工频繁流动对组织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肩负提升人力资本价值的责任组织,也开始调整职业生涯管理策略,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成功承担部分责任.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员工不得不从自身做起,提高可就业能力以适应现实环境,期望通过职业成功达成自我实现.rn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自我实现是人们的高层次需求。而要满足这一高层次需求,就必须探究可就业能力的提高与职业成功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国内目前尚无对企业员工的可就业能力进行评价的工具,在可就业能力与职业成功的关系的研究方面,国内只有少数学者针对可就业能力的某一维度(如社会资本等)对职业成功的影响进行了探究,至今尚缺乏从可就业能力整体概念的视角研究其与职业成功各维度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因此,本研究对西方测量可就业能力的工具进行修正和检验,以期为中国企业员工可就业能力的测量提供一个有效工具。另外,本文试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考察可就业能力对职业成功的影响,并为企业甄选人才和员工进行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摘要: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是经济学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政策研究的重大问题.一般说来,结合历史和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体制外的方式是将富人变穷;体制内的方式是将穷人变富,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最应关注的是低收入群体的问题,即贫困群体的收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是否有所改善的问题.rn “亲贫困增长”由Ravallion Martin (1994)正式提出,具体是指能够使贫困群体参与经济活动并从中得到更多好处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否能够起到自动减缓贫困的作用,理论界存在争议。本文针对这些争议,在现有亲贫困增长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中国经济现实发展状况,剖析亲贫困增长的类型与内涵,厘清亲贫困增长的研究思路,从贫困缓解、收入不平等和经济增长三者的关系出发,提出亲贫困增长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建立基于收入分配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和贫困线变动效应的亲贫困增长分析矩形模型,并对该模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进行了探讨和拓展,以期完善和修正我国的亲贫困增长理论和测度方法。
  • 摘要:农民工阶层是我国现阶段所独有的,他们在就业中备受歧视,多数人没有被社会保障安全网所覆盖,频繁地在城乡间、城际及区域间流动.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在社会学意义上,他们甚至改变了中国的二元社会,使其成为三元社会.他们也许正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向一元现代化社会过渡的重要力量,因此,应从更加进步的视角来研究并解决农民工问题.政府宜将之放在城市化、工业化及现代化的进程中加以考量,农民工市民化即举家迁城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个历史潮流,而不应该使之不停地进行区域间迁徙流动,最终又退为农民.按此思路来调整现有政策与法制,并建立城市社会保障及农村土地保障联动机制,加大农民工市民化的推力和拉力,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保障机制的创建,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分析;二、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症结的分析;三、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 摘要: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通讯》首次出现"农民工"一词,随后这一称谓逐渐被广泛使用.在学术界,对农民工的概念界定迄今为止没有明确的、公认的说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民工群体呈现出数量大、增长快的特点,目前我国农民工已增至2亿人,并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流入城市就业的人口还在不断增加,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区别于传统二元社会结构下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新的社会特殊群体.鉴于农民工群体流动过程的复杂性和产生问题的多样性,本文探讨了农民工养老保险的需求特点和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制度现状与模式选择。
  •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持续发展,就业制度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以统包统配为主逐步转向主要由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经过30年的改革实践,市场机制已经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新机制基本形成.就业渠道和方式日益多元化,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促进就业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随着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目标的提出,我国就业将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众多经济学专家、学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从城乡"二元"经济政策等的角度阐述了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但笔者认为这些因素都是外因.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主要不是依靠物质资源,而是依靠掌握先进思想、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地区间竞争能力越来越依赖于人才资源的质量和创新水平,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日益凸显.世界各国都把"提升人力资本"确立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纷纷改革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体制,设立专门机构,制定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政策.例如,英国为了促进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统一,合并教育部与劳动部,成立"教育与就业部";日本也从2001年开始,将文部省与科学技术厅、文化厅合并,成立"文部科学省",把全国的"教育、学术、体育以及文化与科学技术政策"有机地统一起来,旨在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美国为吸引和争夺优秀人才,专门为高级人才颁发H-1B签证(高书国,2005).简言之,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从根本上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物质资本,也不是其他生产要素,而是人力资本.
  • 摘要:许多人认为,2008年中国经济向下调整,是世界性金融危机造成的,如果2008年没有爆发金融危机,中国经济还会继续在高位运行.实际上,一个国家的经济究竟是向上调整,还是向下调整,主要取决于本国经济自身的运动规律,即经济周期的运动规律.本文论述了中国经济向下调整的必然性以及向下调整的实践和幅度,并提出经济的波动不会改变我国经济的长期走势。总之,在短期内,尽管中国经济会向下调整,但影响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三大因素不会发生根本性的逆转,因此,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也就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增长趋势在未来的20年中总是可以保持近30年来9. 8%的平均增长速度。实际上,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增长的趋势或路径可能会出现小幅度的持续下移,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 摘要:2002年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既有供求总量原因,又有体制转轨、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和技术进步等原因,是一个总量性和结构性就业并存的问题.作为青年就业群体的大学生存在就业经验缺乏、就业能力不足、就业心态不成熟等问题.可以说,大学生工作搜寻行为及其结果可反映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深入把握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研究我国大学生的工作搜寻行为以建立起分析的微观基础.为此,我们对大学生的保留工资问题进行研究.
  • 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早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学界对此问题亦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随着这两年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以及金融危机的逐步蔓延,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宏观调控高度重视的一大课题.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加大各类型企业吸收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从需求方面解决此难题;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则是从供给的质量、结构方面进一步缓解就业难的现状.研究就业能力的文献(尤其是实证方面的文献),大部分都是建议对用人单位设计一些调查问卷,调查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看法;也有一些文献建议对大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自评看法,得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类别和结构.实际上,用人单位发布的招聘信息中隐含了大量用人单位招聘人员的标准,通过这些信息也可以管窥用人单位对某类别人员的用人要求.但是,现有的文献并未涉及对此内容的研究.笔者认为,通过此方法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弥补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也可以和其他方法的研究结果形成对比、验证,共同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供方向性的指引.
  •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调整,而且在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然而随着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就业方式、就业结构等情况在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劳资关系的重构.从一定意义上说,作为社会关系中最基本关系的劳资关系,是现代社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协议好劳资关系,是我国城镇社会稳定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 摘要: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以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实背景下,企业要生存与发展,从体制与管理的层面看,需要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又称现代公司制度,其基本要义可以概括为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公司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最主要的企业形式.公司治理结构,则是指公司的组织制度.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应当予以充分重视,要加强对公司经济行为的严格规范,设立科学、健全的公司治理体系与制度.rn 可以说,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以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改革的现实需要,是企业适应国内外竞争的制度基础,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组织前提。
  • 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实现了增长率为两位数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仍然呈现出一种粗放型、数量型的特征,中国的经济增长水平还处在较低的阶段.本文试从供给结构视角深入剖析中国自1978年以来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特征,并得出相应结论和提出解决对策.
  •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安国之策,促进就业关系到亿万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和谐发展、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七大明确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一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二是统筹各群体就业,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等。在此方面,要做的事情很多。从失业保险角度讲,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年)提出的关于失业保险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金申领办法,结合失业人员求职和参加职业培训的情况完善申领条件,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积极推动东部地区适当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再就业的功能。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的功能,一、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和紧迫的任务;二、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日本雇佣保险制度的功能;四、对中国的启示及建议。
  • 摘要:北京市与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有着许多类似的地方,如与东京和新加坡等城市一样是各自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纽约、东京等城市一样是重要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同样有着较大规模的人口等.因此,这些城市在就业管理制度建设中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当然,各国国情有所不同,我们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摘要:"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的合理流动更是现代企业的活力源泉.合理的人才流动,不仅能优化企业的人才结构,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然而,过于频繁和不合理的人才流动或流失也将给企业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如使企业因招聘、考察和培训新人的成本增加,甚至还可能因人才流失而导致企业丧失核心技术、重要客户和信息资源,对企业造成更大的危害等.因此,如何防止企业优秀人才的流失,是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大事情.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以BN石油开采公司为例,对我国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并针对我国国有企业属性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提出具体的留人、用人措施.
  • 摘要:"十五"期间,我国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已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第三产业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原有的劳动力市场结构被逐渐打破,三大产业内从业人员的流动性日益增强,同时各产业对科技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关系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策略便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 摘要:职业成熟度(Career Maturity)是职业指导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Super在1953年首次提出,用于反映个体完成的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职业发展任务的程度.职业成熟度越高,个体就越容易做出适合的职业选择,相应地也越有利于个体获得职业发展的成功.反之,职业成熟度越低,个体就越难以做出适合的职业选择,进而不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rn 职业成熟度的研究在海外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我国大陆尚处发轫阶段,即仅处于西方成果介绍、量表修订的初始阶段,而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细化研究并不多见,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基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和“择业难”的现实,特别针对女大学生就业更为困难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实证调查,了解我国当前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性别差异,以明确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职业成熟度发展上的弱点和关键点,与此同时,也可明确高校职业指导的改进方向和基本的着力点,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提供依据。
  •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例如,国际订货减少,导致部分企业倒闭,失业人口增加,使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更加严重.但是近期出现并可能持续一段时间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程度加剧的状况,并非是劳动力供给量绝对增加所致,而是暂时的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的结果.相反,从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看,劳动力供给压力已经进入逐步减缓时期,因此,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政策措施,不仅要考虑短期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的特殊现象,更要从劳动力供给总量压力逐步减缓这一变化出发.
  • 摘要:县作为稳定的区域单位在我国长期存在.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基本的单元,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其发展水平不仅反映出城市经济辐射能力的强弱和农村经济的繁荣程度,同时还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进程.古语云:"郡县治,天下安."县一级处在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是城乡统筹和基层政权巩固的关键点,研究县域范围的就业问题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东省陵县为例,对陵县经济发展与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就业的对策措施。
  • 摘要: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深陷危机,欧、美、日三大经济主体渐渐走向衰退.国内投资、出口和企业利润都出现下降,房地产和汽车市场也出现了调整,面对诸多国内外不利因素,中国经济发展基本模式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如何很好地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无疑对于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为,未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方向仍在于扩大内需,而着力点则应逐渐由推动增长向扩大就业转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