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上海市动物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
上海市动物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

上海市动物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8-01-08

主办单位:中国动物学会;上海市动物学会

会议文集:上海市动物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2003年9月至2004年5月,在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实验室动物房内对127只笼养树鼩进行了行为观察.应用扫描取样法、目标取样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通过辨识行为的基本单元到连续纪录行为单元的顺序表达,构建了摄食行为、繁殖行为、运动行为、排泄行为、维持行为、社群行为和异常行为等七大类行为的行为谱,识别和描述了39种行为模式.本行为谱的构建和行为模式的描述可为树鼩的驯化饲养和行为生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本文对东方白鹳全国圈养种群进行了调查和数据分析.并提出了建议.自1975年东方白鹳全国圈养数量从一只野外捕获的雄性个体发展到2006年383只(包括80只雄性个体、65只雌性个体和238只未知性别个体),种群年增长率最高达到66.7%.近二十年,随着人工繁殖的成功,圈养出生数量增长迅速,自1999年已超过野外捕获数量.目前东方白鹳全国圈养种群雄性:雌性性别比为1:1.08,基本平衡.雌性和雄性均从4岁开始进入繁殖期,而0~1岁为出生死亡高峰期.今后,在科学合理地安排东方白鹤的繁殖工作的同时,要加强新生雏鸟的疾病预防工作,减少发情期因争斗而造成的死亡,更好地完成东方白鹳的异地保护工作.
  • 摘要:2007年4~7月在上海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巴西狼的行为、活动规律和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季,运动(33.67%)和休息(27.06%)是巴西狼花费时间最多的行为类型,其次分别是站立(15.96%)、其它(14.21%,包括标记、追逐、搔痒、嗅闻、饮水和排便等)和取食(9.10%):夏季将最多的时间用于休息(43.55%)和运动(29.41%).春季巴西狼的运动行为在一天中有2个明显的高峰期,即9:00~11:00和13:00~14:00,休息的高峰期出现在10:00~12:00和13:00~15:00,其它行为的高峰期则与运动相反.在夏季,巴西狼一天中运动有3个高峰期(9:00、10:00~12:00和13:00~15:00),休息在下午是所有行为类型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且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圈养巴西狼的站立和休息行为在春季和夏季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而其余3中行为没有季节性差异.
  • 摘要:为探讨镉对睾丸组织的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用氯化镉灌胃法研究镉离子对雄性鹌鹑(Coturnix coturnix japonica)睾丸组织结构、睾酮含量、体重、睾丸系数、睾丸脂质过氧化物(MDA)值、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睾丸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染镉组鹌鹑的上述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表明镉对鹌鹑睾丸有明显毒性作用,脂质过氧化作用及其所致的组织损伤和出血性炎症可能是镉对睾丸损害的重要病理过程.
  • 摘要:以两种草履虫作为受试生物,比较研究了乙酰甲胺磷胁迫下的急性毒性作用.随着药物浓度增高,乙酰甲胺磷对两种草履虫的毒性增大,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试验测定尾草履虫和绿草履虫1h和12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1.972、3.1911、10.928和2.9011mg/L,其中LC5095%的可信限分别为:10.894-13.113mg/L、2.8957-3.512lmg/L、9.9055-13.113mg/L和2.6465-3.1639mg/L.回归分析了死亡概率单位与浓度对数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草履虫可以成为乙酰甲胺磷敏感的毒性评价生物,绿草履虫作为环境污染的安全评价生物其敏感度更高.
  • 摘要:为了研究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tenella)早熟株与母株之间基本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本研究运用Jeffers创立的艾美耳属球虫早熟株选育方法对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tenella)进行了连续26代的早熟选育.并通过对早熟株与母株的孢子化卵囊大小、繁殖能力以及致病性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E.tenella早熟株与母株之间基本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经过早熟选育后,其潜在期由母株的141 h缩短至118 h:早熟株的孢子化卵囊大小比母株的明显减小(P<0.05);繁殖能力与母株的相当(P>0.05);在致病性方面,4个剂量组的早熟株平均增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母株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增重显著下降(P<0.05或P<0.01);4个剂量的早熟株组死亡率均为0,而母株组分别为0,25%,25%及31.3%;感染剂量越大.早熟株与母株间病变记分差异越显著.经选育的E.tenella 早熟株具有潜在期缩短,致病性较母株弱以及繁殖力与母株相当等特点.
  • 摘要: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研究了上海市郊奉贤区、青浦区、浦东新区不同水体及几种水生动物体内的铜、铬、镉、铅、汞五种重金属的含量,结果显示水体中只有铜的含量超过国家渔业水域水质标准;水产品中只有浦东鲫鱼肝含铅量(0.76mg/1)高于国家卫生标准;与水体中重金属浓度相比较,水生动物对这五种重金属都有富集作用,河虾鳃对铬的富集达到一万多倍:河虾鳃对铜的富集能力是鲢鱼鳃的四十多倍,河蟹肝胰脏对汞的富集能力是鲫鱼肝的三十倍.但虾蟹对铬、镉富集能力基本相似,对铅富集不及鲫鱼和鲢鱼;汞在鱼肉中富集量是鱼肝脏的卜3倍,其他四种重金属在鱼体内富集顺序为:肝>鳃>肠>肉;鲢鱼鳃重金属含量高于鲫鱼鳃,而鲫鱼肠、肝高于鲢鱼,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其生活习性造成.
  • 摘要:本试验测定了上海地区猪舍、鸡舍冬季氨气、硫化氢的浓度,分别为:4.35±1.92、0.017±0.010 mg/m3和11.28±5.34、0.010±0.006 mg/m3.表明氨气是猪舍、鸡舍中主要的臭气,而硫化氢气体的浓度却很低.
  • 摘要:本文通过在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的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65种,隶属13目40科,初步研究了上海地区鸟类群落的特征,通过对八种典型鸟类的惊飞距离的比较分析,探讨上海地区鸟类对人为十扰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不同调查地域中.郊区公园鸟类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最高.2.不同栖息地惊飞距离具有显著差异: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提高,同种鸟类在不同栖息地中的惊飞距离呈减小趋势.3.乌类体形大小与惊飞距离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多数鸟类对人为侵扰已有了一定的适应性,表明可以通过减少人为干扰等措施使鸟类群落的多样性得到增加,实现人与鸟类的和谐共存.
  • 摘要:Flutax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显示:伍氏游仆虫皮层细胞骨架是以微管为主要成分组成的各纤毛器骨架和骨架附属微管,以及与非纤毛器骨架相互联系形成的立体骨架.整个皮层骨架包括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尾棘毛和背纤毛等纤毛器及其骨架、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和其他皮层微管骨架.伍氏游仆虫细胞背、腹面存在网格结构:细胞背面存在成列的空洞样结构;毛基体周围的玫瑰花样强荧光标记.呈现更加精细的网格结构.结果揭示:与其他腹毛类纤毛虫相比,游仆虫纤毛器有了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细胞背腹面存在的网格是游仆虫细胞表面的真实结构,是游仆虫细胞皮层微管类细胞骨架的一部分:细胞背面的空洞样结构及毛基体周围的更精细结构,揭示出毛基体基部存在着更加复杂的微管骨架.所得结果有利于进一步揭示微管类胞器的功能.
  • 摘要:利用大鼠模型研究糖尿病对尿道功能的损害,以及病程长短对其的影响.雌性SD大鼠(250~275 g),链脲霉素(STZ)65mg/kg腹腔注射得到糖尿病大鼠模型,5周或10周后在乌拉坦麻醉下利用三导管系统,隔离地测定STZ-糖尿病大鼠和正常对照大鼠膀胱等容收缩状态下的膀胱内压,尿道充盈压和括约肌肌电图(EUSEMG).静脉注射横纹肌阻断剂α-bungarotoxin(BGT)后再次测定.与正常对照大鼠对比,5周和10周糖尿病大鼠膀胱内压峰值及平滑肌收缩幅度明显降低,并且尿道括约肌的高频振动收缩(HFOs)出现不规则变化.有3只(27%)5周的糖尿病大鼠和3只(33%)10周的糖尿病大鼠出现逼尿肌-括约肌失协调(detrusor-sphincter dyssynergia,DSD).BGT阻断尿道外括约肌后,糖尿病大鼠的尿道充盈压(UPP)有更明显的下降.提示了糖尿病损伤尿道括约肌功能,引起排尿时尿道阻力增加,导致排尿功能的损伤.早期干预有助于防止糖尿病引起的排尿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 摘要:为了研究Ⅲ型胶原蛋白α1多肽链的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之间的关系,利用中密度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结合组织病理检测了癌细胞和间质细胞中该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比较了正常乳腺组织和分化程度不同的浸润性导管癌之间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得到如下结果:①Ⅲ型胶原蛋白α1多肽链主要在间质细胞中表达.②Ⅲ型胶原蛋白α1多肽链的表达与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结合芯片标本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发现:③Ⅲ型胶原蛋白α1多肽链的表达与癌细胞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元明显相关性.④Ⅲ型胶原α1多肽链的表达与癌细胞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的相关性.
  • 摘要:人工采取8只优质犬精液,以果糖-Tris-柠檬酸所组成的稀释液为基础,分别于试验前0.5 h和24 h将OEP,SDS和卵黄混合于基础稀释液中,并于5℃冰箱、22℃两个温度条件下保存,用时离心选取上清液作为稀释剂并制成细管冻精.利用流式细胞术和高倍显微镜对犬冻融精子活力、质膜完整率和顶体完整率等特性进行测定,目的在于比较不同温度条件下OEP,SDS和卵黄相互作用时间的长短对犬冻融精子质量的影响,以探讨OEP,SDS对冻融精子的保护作用机理.添加稀释液前24 h混合OEP和卵黄有利于维持冻融过程中质膜完整率(61.5%)和顶体完整率(66.8%),显著提高冻融精子的总活性比率(20.2%),对犬冻融精子的保护效果明显好于相互作用0.5 h实验组的保护效果(P<0.05);OEP,SDS与卵黄相互作用时的温度对犬冻融精子质量无显著影响(P>0.05),OEP对犬冻融精子的保护效果明显优于SDS.结果提示增加OEP,SDS与卵黄相互作用的时间可以提高犬冻融精子的质量.
  • 摘要:对不同体外成熟培养时间的猪卵母细胞进行盲吸法去核及利用脱羧秋水仙碱(DC)和放线菌酮(CHX)的化学诱导法去核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用盲吸法去核,体外成熟培养(IVM)39~41 h组卵母细胞去核率与IVM 36~38 h组差异显著(P<0.05),与42~44 h组差异不明显(P>0.05),但3组显著高于IVM 45~48 h组(P<0.05).化学诱导法去核结果,IVM 42~44 h组去核率最高,但与IVM 39~41 h组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各组间均差异显著(P<0.05).在相同的体外成熟培养时间内,盲吸法的去核率比化学诱导法的去核率要高.猪卵母细胞IVM在39~44 h内去核率较高,且盲吸法去核效率高于化学诱导去核.
  • 摘要:对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5个不同生境进行了昆虫多样性调查.采集昆虫标本5281号,共有14个目82个科193个种.分别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对不同的群落进行了统计分析,在不同生境中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丰富度皆不相同,其中针阔混交林昆虫的多样性(5.741426)、均匀度(0.918933)最高,常绿阔叶林的丰富度(83)最高,毛竹林多样性(4.906891)、均匀度(0.690726)、丰富度(30)最低.表明昆虫的多样性与其生境的植物种类、丰富程度密切相关.
  • 摘要:利用精神分裂症小鼠模型比较临床上使用的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利培酮(Risperidone)和奥氮平(Olanzapine)的作用.试验结果:①利培酮和奥氮平都能有效地抑制小鼠的快速移动行为,高剂量的利培酮和奥氮平都能有效地抑制小鼠的刻板性行为;②利堵酮的半最大效应浓度比奥氮平的半最大效应浓度小,表明其治疗效果更明显;③从共济失调副反应的半最大效应浓度与快速移动效应的半最大效应浓度的比值来看,利培酮的疗效也优于奥氮平.
  • 摘要:为了建立鸡球虫纯株,选用1~5 日龄雏鸡,采用琼脂块单卵囊分离法对实验室保存的6种11株鸡球虫进行纯化,并选用2周龄雏鸡,对每个虫种/株选取1个单卵囊分离物进行增殖和种类鉴定.结果单卵囊接种179只,获得单卵囊分离物42个,单卵囊分离成功率23.46%;对11个单卵囊分离物,通过测定寄生部位、潜在期、孢子化卵囊大小、形状指数(长/宽)、孢子囊大小、最短孢子化时间等指标,鉴定出1个分离物为堆形艾美耳球虫(Eimeria acervulina)、2个分离物为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6个分离物为巨型艾美耳球虫(E.maxima)、1个分离物为变位艾美耳球虫(E.mivati)、1个分离物为毒害艾美耳球虫(E.necatrix).本研究表明琼脂块单卵囊分离法简便易行、成功率较高,同时提示实验室保存的布氏艾美耳球虫(E.brunetti)被柔嫩艾美耳球虫污染.
  • 摘要:构建堆形艾美耳球虫(Eimeria acervulina)孢子化卵囊cDNA表达文库,以筛选其功能性基因.用TRI-ZOL Reagent试剂提取堆形艾美耳球虫总RNA,再用Oligo(dT)12-纤维素柱从总RNA中分离mRNA,以mRNA为模板,RT-PCR法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用LD-PCR法扩增合成双链cDNA,经蛋白酶K消化、SfiⅠ酶切、CHROMA SPIN-400柱分离去除小于400 bp的片段后,将cDNA与已经SfiⅠ酶切的λTriplEx2载体按一定比例连接,经体外包装,建立堆形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的噬菌体表达文库.随后测定文库容量为4.6×106 pfu/mL,扩增文库的滴度为4.4×1010 pfu/mL,重组率达到98%,插入片段大小为750~1 000 bp,并从扩增文库中扩增出了堆形艾美耳球虫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基因片段.
  • 摘要:报道了6种人工饲料对龟纹瓢虫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龟纹瓢虫中肠类胰蛋白酶活性随日龄而增加,淀粉酶活性在羽化后不久急剧降低,表明龟纹瓢虫羽化后随着日龄的增加,对蛋白的需求增加,而对淀粉的需求降低;龟纹瓢虫中肠脂肪酶活性在10 d左右达到最大值,随后急剧降低,这反映龟纹瓢虫对脂肪的需求在羽化后10 d左右最大,然后急剧降低;在人工饲料中添加蔗糖能提高消化酶活性,与促食作用有关.饲料中添加橄榄油、豆油、玉米油和菜籽油均能提高龟纹瓢虫中肠脂肪酶的活性,对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的影响不大.此外,研究还发现雌虫的消化酶活性与雄虫的存在一定差异.这些特征将对于配制龟纹瓢虫人工饲料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摘要:运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对凡纳对虾体内肝脏(L)、肌肉(M)、心脏(H)和复眼(E)等四种组织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进行了细胞化学定位,并与感染病毒的凡纳对虾四种组织中ACP、AKP的细胞化学定位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健康的对虾体内,ACP依次出现在各组织中的溶酶体、细胞核、细胞内膜、线粒体、内质网以及肝脏组织中的部分脂滴周围及微绒毛中AKP依次出现在各组织中的细胞膜、细胞核、溶酶体、内质网以及肝脏组织中的脂滴周围及微绒毛中.感染病毒后,对虾体内组织细胞出现了明显的病理变化,各组织细胞内均出现大量的髓样小体;各组织中ACP,AKP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也发生了明显的规律性变化,表现为相应细胞器内ACP,AKP酶活性均减弱或消失,并在多数组织的细胞质中检测到ACP,AKP酶活性的高电子密度颗粒,且大量出现的髓样小体均呈阳性反应.
  • 摘要:采用生态学单因子梯度试验方法研究水体中不同浓度Cu2+对无齿相手蟹体内Cu2+分布以及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随着水体中Cu2+浓度的升高,蟹外壳、鳃和肝胰腺中Cu2+的含量均随之增加.其中肝胰腺增加最多,鳃次之,外壳最少.当水体中Cu2+浓度为7.50mg/L时肝胰腺中Cu2+的含量达到了0.286 4mg/g,为对照组的8.2倍,是同一Cu2+浓度处理组外壳和鳃的4.3倍和2.3倍.不同浓度的Cu2+对无齿相手蟹的胃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类胰蛋白酶4种消化酶酶活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Cu2+浓度越高,对酶的抑制作用越明显.其中,类胰蛋白酶最为敏感,平均抑制率达到了45.86%.水体中Cu2+浓度仅为0.01 mg/L时,抑制率就已高达32.86%,受抑制的程度也最明显.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体中Cu2+浓度的升高,肝胰腺是无齿相手蟹Cu2+蓄积的重要靶器官,其消化酶活性的变化能灵敏地反映出Cu2+对无齿相手蟹毒性作用的程度.
  • 摘要:FLUTAX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显示,原生动物腹毛目纤毛虫异毛虫(Allotricha curdsi)细胞微管胞器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背触毛等皮层纤毛器、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组成.其中腹面皮层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包括小膜托架、小膜附属微管、波动膜骨架;额腹横棘毛基部围棘纤维篮、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基部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它们以各自的纤毛器基部为中心,分别向皮层不同方向发射,在细胞皮层内形成一个复合三维结构微管网;并且,左、右缘棘毛基部横微管显示非镜像对称的图像,横棘毛基部微管前纵微管束向前伸展后其前端并非聚集在一起,这与目前报道的其他腹毛目纤毛虫如贻贝棘尾虫、魏氏拟尾柱虫同种结构的定位特征不一样.
  • 摘要: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显示:腹毛目纤毛虫异毛虫(Allotricha curdsi)的口围带领部前1片和口围带翻领基部1片小膜由3列纤毛组成,而不同于其他小膜含4列纤毛的情况;在口围带、波动膜及相应皮层区形成小膜侧向纤毛和口盖结构;背皮层背触毛列中每根背触毛的纤毛单元由含纤毛杆的基体和无纤毛杆的裸毛基体组成;形态发生中前仔虫的口围带是由老口围带部分更新而来,并且后仔虫口围带原基在表膜下首先发生,此后突出表膜形成相应的纤毛器原基,经历一系列的发育分化过程而成为新仔虫的纤毛器.此外,将本种纤毛虫与以前报道的Allotricha curdsi(漠河株系)和Pleurotricha curdsi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腹毛目纤毛虫口皮层和口围带小膜的组成可能具有一些普遍性特征,口皮层和口纤毛器的结构可作为分类标准依据之一;形态发生中不同种类的纤毛虫其皮层纤毛结构的形态发生,可能是在皮层内不同的深度和皮层表面不同的位置启动的;并且,口纤毛结构的起源对纤毛虫的系统学及分类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摘要:利用透射电镜研究红螯光壳螯虾的卵黄发生过程.结果表明,有多种细胞器参与卵黄发生,其中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具有较强合成作用,在卵黄发生早期生成卵黄物质及卵黄原颗粒,但这些胞器在整个卵黄发生过程中数量较少;而溶酶体、线粒体等数量较多且发达,溶酶体通过与卵黄颗粒融合参与卵黄形成;线粒体参与卵黄颗粒形成的同时在整个卵黄发生过程中还起到供能作用.红螯光壳螯虾卵黄发生具有内源和外源双重来源,在卵黄发生的早期主要是内源性卵黄发生,在中、后期对卵黄形成和积累起主要作用的是外源性的卵黄合成.
  • 摘要:采用Ames试验和小鼠淋巴瘤致突变试验(MLA)来检测单方马兜铃及复方龙胆泻肝丸的遗传毒性,评价其相关细胞毒性和复方减毒效果;为进一步建立综合的中药遗传毒性测试平台提供试验依据.分别通过对含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浓度为20和40μg/mL,加S9或不加S9的条件下的两味中药的Ames法检测;以及采用MLA96孔微孔板接种法分别对单复方含马兜铃酸浓度为5μg/mL的L5178Y/tk+/--3.7.2c细胞进行染毒,并进行接种效率(PE),相对总增长率(RTG)和突变频率(MF)的测定.结果表明单方马兜铃具有细胞毒性且致突变性较强,以诱导大范围DNA损伤为主;而复方龙胆泻肝丸具有较明显的减毒效果;MLA和Ames试验组合适用于体外中药遗传毒理检测.
  • 摘要:鬃狼(Chrysysocyon brachyurus)是南美洲最大的犬科动物,濒临灭绝,被IUCN列为濒危动物.本文通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鬃狼毛发中铁、铜、锌3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并与狼(Canis lupus lupus)毛发中这3种微量元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鬃狼毛发中铁、铜、锌3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明显低于狼,有交好的可比性,差异显著,并就此从营养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这为了解和改善鬃狼机体营养状况,进一步保护研究鬃狼,积累了基础资料.
  • 摘要:圈养状态下猎豹的繁殖研究工作在最近几年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上海野生动物园近年来的研究和管理工作的成绩表明在圈养或半散养等人工条件下,猎豹的繁殖也可获得较高的成活率.本文在繁殖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从保护该物种的角度对猎豹的繁殖研究做了一个总结和展望.
  • 摘要:本文观察和测定了13只灰胸竹鸡的消化系统的解剖参数,结果表明:雌性和雄性体重分别为227.39g和216.79g,体长分别为237.22mm和230.00mm:腺胃粘膜表面具有40-50枚圆形乳头,肌胃较发达;雌性和雄性的食道分别长约93.96mm和99.75mm,肠道总长分别为683.83mm和672.95mm,肝脏分别重4.87g和5.20g,胰脏分别重0.38g和0.45g.这为进行竹鸡的人工驯养和生物学研究提供解剖学资料.
  • 摘要:盂加拉巨蜥雄性体重约为3.390±0.139kg,体长(SVL)约为52.9±2.5cm.雌性体重约为3.320kg,体长(SVL)约为49.5cm.巨蜥最早发情时间出现在4月18日.最迟发情时间在8月24日,其中50%的发情行为发生在7月份.每次发情持续时间约为8.8±2.1天,2次发情间隔约为18.8±3.2天.巨蜥的求偶交配行为可分嗅闻、攀爬、诱导、跨爬等四个阶段.巨蜥的最早产卵时间为6月3日,最晚产卵时间是10月10日.巨蜥卵的重量约为34.2±2.3kg(n=12)(29-38g),卵径约为50.9-63.0×33.3±1.5mm(n=21)(31.2-36.3mm).繁殖期巨蜥的昼夜活动节律表明,巨蜥是昼行性动物.
  • 摘要:本文对巨蜥幼体的早期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月龄幼蜥体重约为37.2±7.1g,体长约为12.6±0.7cm;12月龄以后幼蜥体重达到648±174g,体长达到28.4±3.5cm.夏季、秋季、春季时幼蜥每次蜕皮持续时间为17.0±2.6天,冬季幼蜥每次蜕皮持续时间为29.0±5.7天.幼蜥的早期行为以逃避躲藏行为为主,至8月龄时幼蜥具有除繁殖行为以外成体所具有的行为.温度是影响幼蜥早期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
  • 摘要:同位素微量试验法是WHO推荐的评估抗疟活性和检测抗疟药敏感性的方法,国内报道甚少.采用同位素微量试验法检测20个新化合物对恶性疟原虫Dd2、3D7克隆系的抗疟活性;结果显示,20个新化合物均没有明显的抗疟原虫活性;对照药物氯喹和奎宁显示了良好的抗疟活性,结果稳定、重复性好,表明同位素微量试验法是体外筛选新抗疟药的一个稳定、可靠的方法.
  • 摘要: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法研究了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鱼腥草粉剂对哈巴特肉仔鸡不同阶段生长、养分表观代谢率的影响.7日龄哈巴特肉仔鸡144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鸡.在日粮中添加0%(对照组)、0.3%、0.4%和0.5%不同剂量的鱼腥草粉剂分别饲喂8~56日龄哈巴特肉仔鸡.结果表明:添加0.3%、0.4%和0.5%鱼腥革粉剂的三个试验组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8~28日龄时均优于对照组,29~56日龄对照组均优于三个试验组,但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添加0.3%、0.4%和0.5%鱼腥草组的日粮干物质和粗灰分的表观代谢率均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
  • 摘要:连蕊茶花单花的花期约为8天.开花时间一般在上午,花药在花瓣展开当天或第2天上午开裂.开花后4~5天花柱明显伸长.用TTC法检测了连蕊茶花粉的活力和寿命,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了柱头的可授性.花粉寿命约为8天,柱头在开花当天不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第2天开始具过氧化物酶活性.在连蕊茶花序上记录到的访花者有11科12种,分别为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昆虫.最常见的访花者是三条熊蜂Bombustrifasciatus、中华蜜蜂Apis cerana、黑丽阿锤角叶蜂 Abia melanocera和黑带食蚜蝇 Episyrphus balteatus.大风、阴天及降雨能使访花者的访花频率明显降低,同花期植物也对访花者访问连蕊茶的频率有一定的影响.套袋实验显示,连蕊茶没有无融合生殖现象,靠风媒可以帮助其结实,在自然条件下的繁殖主要依靠传粉昆虫带来大量的异花花粉才能完成.在自然条件下,连蕊茶存在花粉限制.
  • 摘要:在通常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植物类型的选择和配置一般考虑的是其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效应.不同的植物群落具有不同的昆虫群落,在昆虫群落中,观赏性昆虫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景观应用于绿化中,譬如蝴蝶、蟋蟀、萤火虫等.可形成动态的景观.本文将从园林植物与昆虫招引两个方面阐述如何将观赏性昆虫造景的理念运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
  • 摘要:2005~2006年研究了上海地区为害重阳木的帆锦斑蛾的生物学特性,该虫1年发生4-5代,以蛹越冬,1龄、2龄、3龄、4龄、5龄幼虫头壳分别为0.10±0.03 mm、0.03±0.07 mm、0.05±0.06 min、0.07±0.11 mm和0.12±0.15 mm.幼虫期总食叶量为92.41 mm2.室内卵平均孵化率为89.63%.初孵幼虫爬行速度平均为32.55±5.71 mm.初孵幼虫耐饥力平均为1.55±0.52 d.雌雄性比1:1.12.
  • 摘要:研究了卵巢摘除致雌性大鼠骨质疏松过程中Klotho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雌激素缺失引起骨质疏松发生的可能分子机制.摘除卵巢并喂以特殊饲料致大鼠骨质疏松后,分别测定骨质疏松组和对照组大鼠血清中的钙浓度与碱性磷酸酶含量,X射线法检测两组大鼠股骨密度,实时荧光定量PCR评估两组大鼠肾脏组织中Klotho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卵巢摘除后大鼠血钙浓度降低,碱性磷酸酶含量升高,骨密度减少,同时肾脏组织中Klotho基因表达显著下调.提示Klotho基因的下调及其对相关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可能是雌激素缺失导致骨质疏松的分子机制之一.
  • 摘要:运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模式,研究听觉线索在大鼠进行空间定位时的作用.结果显示:听觉线索引导组和对照组动物在4 d内寻找平台的时间和错误率均显著下降.但与对照组动物相比,听觉线索引导组动物寻找隐藏平台的时间和错误率均较低,2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动物的轨迹分析发现,听觉线索引导组和对照组动物在水池边缘区域分配的时间不同,提示2组动物寻找平台所用的策略不同.实验结果提示,大鼠能够利用单独的声音线索进行空间定位.
  • 摘要:在光镜下详细描述了隆线溞雄溞幼体和成体的外部形态,绘制了雄体成体附肢图.在此基础上运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第一触角生长变化.雄溞的幼体和成体相比,外部形态基本一致,但第一触角、第一胸肢和前胸部壳瓣,随着龄期的增加而相应发生了明显变化,可作为第二性征.第一触角节数增加,长成三节,并且末节成熟时末端呈弯钩形,有短钢毛着生,整个触角能自由活动;胸部前胸角出现凹陷,密生长柔毛;第一胸肢具长鞭毛和壮钩.隆线溞雄溞幼体生长过程中生殖相关器官有明显变化,且这些特征在交配时起到攀附雌体的作用.壳刺长度则显现无规律性变化.
  • 摘要:本文研究血吸虫色素体外形成影响因素,拟建立色素体外形成系统,用以筛选可阻断色素形成的药物.利用分光光度法分析血吸虫色素、pH、Na+离子浓度、反应时间、还原剂以及药物等对β-hematin形成量的影响,从而确定该系统建立的关键因素.同时,利用色素形成抑制剂验证其有效性.结果表明,在0.5mol/L醋酸钠系统中,红细胞、血吸虫色素、pH值(小于pH5)、Na+离子浓度以及反应时间等均可影响β-hematin的形成.而且,还原剂,如β-巯基乙醇可完全阻断色素形成.另外,对色素形成有明确抑制作用的氯喹可在一定范围内抑制β-hematin的形成.因此,以“NaAc-hematin”系统为基础,辅之以低pH、高离子浓度以及适宜的反应时间等,可建立有效的血吸虫色素体外形成系统.
  • 摘要:通过对重组牛生长激素油混悬制剂体外缓释效果的研究发现,油混悬制剂首日释放量为20.3%,且能持续释放至31 d.为验证其在体内的缓释效果,18只去垂体雄鼠分成5组,分别为4个不同剂量的牛生长激素油混悬制剂组和1个PBS对照组.试验的第1天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和试验Ⅳ组的每只大鼠分别皮下注射药物含量为4.2%的重组牛生长激素油混悬长效注射剂0.84,1.4,2.8 mg和4.2 mg,对照组皮下注射PBS溶液120μL/只.注射后大鼠每天上午称重1次,连续称重32 d并观察大鼠的增重.注射PBS的去垂体大鼠体重相对比较稳定,32 d累积增重5.87 g,增重6.9%.药物处理32 d后试验Ⅰ组增重为18.66%,试验Ⅱ组增重为18.97%,试验Ⅲ组增重为20.61%,试验Ⅳ组增重为27.38%.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与对照组累积增重的差异均显著(P<0.05),试验Ⅲ组和试验Ⅳ组与对照组累积增重的差异均极显著(P<0.01).另外,试验Ⅳ组和试验Ⅰ组累积增重差异性显著(P<0.05),注射31 d后试验组大鼠的体重仍有增加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此种油混悬注射剂在体内至少能缓释31 d,其有望发展成为新型长效制剂.
  • 摘要:2005,2006年的9~11 月,对上海沿江沿海的5个湿地区域内的水鸟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7目15科101种水鸟,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12种,IUCN受威胁鸟类10种;有6种水鸟的记录数量达到或超过了该物种在东亚地区种群估计数量的1%,4个区域达到了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9~10月是上海地区南迁水鸟的高峰期,估计鸻鹬类的南迁持续时间达到100 d左右;南迁期间雁鸭类物种数和总数量持续增加,但鹭类和鸥类却持续下降.崇明东滩堤内人工湿地已成为南迁水鸟的重要栖息地,对崇明东滩堤外天然湿地起到了非常有效的补充作用.南汇边滩已围垦区域作为南迁期间记录鸻鹬类物种数和总数量最多的地区,只要能合理控制该区域的水位变化,有望成为本市鸻鹬类南北迁徙过程中的重要停歇地.
  • 摘要:2007年2~4月间选取、调查了上海市西南城郊结合地区5条河道(午潮港、周家浜、水城路周家浜、曹杨环浜和丽娃河)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和水质状况.利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生物数量和生物量分布、多样性指数)和水质化学指数(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化学评价指数)综合评价了所选河道的水质和污染程度.从所采集的水样中,经鉴定共有浮游动物16种,其中轮虫11种、枝角类4种和桡足类1种,优势种为长足轮虫(Rotaria neptuni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小三肢轮虫(Filinia minuta)和蚤状溞(Daphnia cucullata).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理化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条河道的污染等级处于轻度污染至极严重污染之间,属于α-中污至多污型,提示基本消除黑臭后的河道正逐渐趋于良性恢复状态,但水体中的生物种类和组成偏简单,河道仍较为脆弱和不稳定,建议有关部门继续加强必要的巩固治理.
  • 摘要:分别取太湖野生(野生组)和三个池塘饲养(投喂人工饲料:配合饲料组、投喂冰鲜鱼:冰鲜组、池塘散养:活饵组)各6尾翘嘴红鲌成鱼,测定比较了池养和野生条件下,鱼的肝胰脏和消化道(前肠、中肠和后肠)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差异.各组鱼的消化酶活性均为肠道高于肝胰脏.除了冰鲜组的肝胰脏外,野生组的蛋白酶活性在其他组织中都是最低的,这可能与野生组鱼在天然湖泊环境中无法得到稳定充足的饵料,间断的摄食或半饥半饱的状态造成蛋白酶活性偏低有关.蛋白酶活性高低顺序为活饵组>配合饲料组>冰鲜组>野生组,配合饲料组的蛋白酶活性比冰鲜组高,仅次于活饵组,提示翘嘴红鲌经过驯化已能较好地适应人工配合饲料.活饵组的前肠、后肠类胰蛋白酶的活性分别是其他组的3.1~1.8倍和3.2~1.8倍,配合饲料组的蛋白酶活性在前、中、后肠中呈现出一定的升高趋势,而冰鲜组蛋白酶的活性变化情况则相反,表明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饵料的物理性状(如硬度等)也会影响鱼的蛋白酶活性;肠道淀粉酶活性中除了后肠外,均是冰鲜组的淀粉酶活性最高,野生组最低,大小顺序为冰鲜组>活饵组>配合饲料组>野生组;各组鱼脂肪酶活性的高低顺序为配合饲料组>野生组>冰鲜组>活饵组,但除了冰鲜组后肠的脂肪酶活力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和活饵组(P<0.05)外,其他各组的不同组织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相比之下,环境和饵料对翘嘴红鲌脂肪酶活性的影响不如对蛋白酶的影响那么明显.
  • 摘要: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术观察到,腹毛目纤毛虫大尾柱虫(Urostyla grandis)含有粘液泡射出胞器.该细胞器呈长椭球形,外围一层略显平滑的膜,内含晶状物质,在营养期纤毛虫细胞质中大量分布.据粘液泡内晶状物质分布的不同密度,可将泡区分为头端、体部和尾端三部分.成熟的粘液泡以头端朝向表膜运动,前端膜与表膜融合,产生一缺口,泡向表膜外发射泡内物质,残留的空泡即与表膜融为一体.在纤毛虫休眠细胞中无粘液泡胞器.据结果认为,大尾柱虫粘液泡的发生可能与内质网有关;该细胞器除含有与其他较低等的纤毛虫粘液泡相似的晶状物质外,其泡的定位、形态不一样;粘液泡对纤毛虫细胞表膜的更新及促进表膜的更新和变化有相关作用,并且在纤毛虫营养细胞至形成包囊过程中粘液泡分泌物对包囊壁结构形成也可能具有物质贡献.
  • 摘要:为建立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肾病大鼠模型以及研究丹酚酸B(Salvanolic acid B,SalB)对于马兜铃酸的干预作用,本实验分别采用了体内灌胃SD大鼠的方法并测定尿肾功能生化指标以及体外小鼠淋巴瘤细胞试验(Mouse Lymphoma Assay,MLA)微孔法.结果表明用5 mg/kg·d剂量的马兜铃酸灌胃大鼠及用10mg/kg·d的丹酚酸B治疗所得到的β2-微球蛋白、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血清肌酐和血清尿素氮生化指标都有相应变化,与理论结果一致;而MLA实验结果表明丹酚酸B在100μg/mL和200μg/mL对于马兜铃酸100 μg/mL均具有干预作用,可减小细胞毒性,降低突变频率,且200 μg/mL丹酚酸B效果更好.
  • 摘要:通过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东海三疣梭子蟹初产卵巢发育过程中卵巢的超微结构的变化.1)三疣梭子蟹初产卵巢发育过程中卵黄发生期可分为初期和后期;2)卵黄发生初期在7~9 月间,此阶段卵黄生成以内源性合成为主,卵母细胞核物质外输明显,胞浆内大量的粗面内质网正在进行卵黄物质的内源性合成;3)卵黄发生后期在10月至第二年4月间,卵泡细胞与卵母细胞的结合阶段,卵母细胞借助卵泡细胞进行外源性卵黄物质合成,卵母细胞与卵泡细胞间的界线逐渐消失,部分卵泡细胞由于胞质大量输出仅见胞核,此时内源性卵黄合成仍然存在;4)排卵后,由于大量成熟卵细胞的排出,卵巢组织存在大量的基膜,残留成熟卵母细胞中的卵黄物质已经解体,卵黄颗粒自中央向边缘逐渐松散.
  • 摘要:应用透射电镜术和生化抽提-扫描电镜术显示,华美游仆虫大核核膜表面形成孔状结构,并有相当数量的附着物;小核核膜表面也有孔状结构,但附着物较少.此外,非分裂期大核染色质凝缩排列形成染色质团,染色质团由染色质颗粒构成,各个染色质颗粒含有许多均质的染色质小体;大核DNA合成期间,大核复制带区的染色质团分解成染色质小体.据所得结果认为,染色质小体是构成游仆虫大核的基本结构单元;大、小核形态上的差异与其在无性生殖期间核、质间的功能活动及物质联系有关.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