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冶金工业>2017年海峡两岸粉末冶金技术研讨会
2017年海峡两岸粉末冶金技术研讨会

2017年海峡两岸粉末冶金技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台湾新竹
  • 出版时间: 2017-04-09

主办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台湾粉体及粉末冶金协会

会议文集:2017年海峡两岸粉末冶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针对大功率短弧灯用釭钨阴极的需求,研究了掺杂釭钨阴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制粉、烧结和锻造工艺.解决了大直径釭钨棒材烧结性能差和难以塑性变形的问题,成功制造出直径大于30mm的掺杂釭钨棒材.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采用新制粉工艺生产的大尺寸掺钾釭钨合金棒材具有超细晶粒结构和均匀分布的亚微米级氧化釭颗粒,改善了掺杂釭钨合金的高温蠕变性能.
  • 摘要:石墨块材是碳粉原料经烧结而成的烧结体,再经石墨化处理所制成,其烧结过程属于液相烧结,组成颗粒间并不发生熔并,仅靠黏结组份的黏结作用赋予坯体强度.坯体在烧结过程中容易产生破裂,多篇文献提出若原料粉体先在空气气氛中进行热处理可有效避免破裂,本文探讨粉体前处理制程对粉体与烧结体性质之影响.以中碳公司之黏结碳粉为原料,经过150-270℃前处理后,原料粉体生成含氧官能基,并在150-210℃区间发生脂肪族碳链的裂解.随着原料粉体的前处理温度增加,其烧结体的密度开始大幅下降,视孔隙度明显上升,显示脂肪族碳链的裂解使黏结组份流动性下降,因而失去应有的黏结作用.将烧结体经石墨化处理可得石墨块材,结果黏结效果不佳的粉体其所制石墨块材成品的密度也较小,显示空气前处理制程虽可使坯体较不易在焙烧过程中破裂,但亦会使烧结体内组成颗粒之间的黏结效果下降.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大陆粉末冶金零件行业近年统计资料的分析,了解粉末冶金行业产品结构变化的情况,了解中国大陆汽车工业发展对粉末冶金零件业的巨大推动作用;进一步分析影响粉末冶金行业发展的内在因素的变化情况及未来变化趋势;简要列举了部分中国大陆粉末冶金零件企业技术开发及新品情况.
  • 摘要:羰基铁粉是采用羰基气相冶金技术生产的超细铁粉,外观为灰色粉末,颗粒呈球形,剖面呈洋葱状结构.由于羰基铁粉是从原子状态开始组装,细微性细而均匀、纯度高、流动性好、成形性能好、表面活性大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军工行业、粉末冶金、磁性材料、超导材料、电子材料、催化材料、资讯材料、能源转换及储能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等行业,并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羰基铁粉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 摘要:本文研究了高密度95W-3.5Ni-1.0Fe-0.5Co合金表面渗碳处理后的渗碳组织及其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组织形貌,渗碳层分为外表层和内表层,其中外表层保留原有的球状颗粒形貌但颗粒内部为WC多孔体,内表层组织是"壳状"的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的M6W6C(M为Fe或Co)碳化物包覆在钨晶粒表面.渗碳组织形成机理是活性C原子最先通过粘结相快速向合金内部扩散,当C浓度达到饱和后,C原子与粘结相中的w、Co和Fe形成Co6W6C和Fe6W6C并在钨晶粒表面析出;同时活性C原子通过相互连接的W晶粒扩散并与钨晶粒内部的w原子反应生成WC,WC随渗碳时间延长而长大在原有的钨晶粒内部形成多孔结构.
  • 摘要:用超声电沉积制备了适合金刚石触媒用的铁镍锎合金粉,探讨了超声对粉末形成的影响规律.微观形貌、物相结构分别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表徵,用能谱仪(EDS)检测微量元素.结果表明,超声条件下制备出的粉末比非超声条件下的粒径更小,分散更均匀.EDS的检测结果表明合金粉中存在锎元素.
  • 摘要:将高强Al合金和耐磨Al基复合材料结合起来,制备成具有层状结构的复合材料,可望充分发挥两种材料各自具有的热物理性能、力学性能、摩擦磨损性能和可加工性能等优异的特性,同时克服各自的缺点并保留金属铝轻量化的优势,在重型车辆轻量化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研究了采用压制多孔预制坯和铝合金压力熔渗相结合工艺制备层状结构铝基复合材料过程中石墨造孔剂粒径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增强相组分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以及确定了最佳的熔渗工艺,并采用Ansys软体对铝合金层与复合材料层结构进行了类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小于30微米的石墨作为造孔剂,采用酚醛树脂作为粘结剂制备多孔预制坯,SiC体积分数为25%,Al203f纤维体积分数为15%,采用2024铝合金作为熔渗合金,在740~750℃、10MPa压力进行熔渗,可以获得致密的层状结构铝基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层抗拉强度达到350MPa,延伸率大于0.5%,导热率高於110W/m·K,能够满足车鼓对材料的性能要求.此外通过模拟,复合材料层与铝合金层的最佳比例为1∶2.
  • 摘要:本文对某牌号硬质合金的5个批次原料WC粉及对应合金成品进行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分析原料WC粉的整体特征及WC颗粒聚集体构成特征,用镭射细微性分析仪分析了该牌号各批次原料WC粉的细微性分布,用定量金相软体分析了合金成品WC晶粒细微性分布.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生产工艺下,各批次的原料WC粉颗粒细微性分布不尽相同.在相同的球磨时间下,WC粉末细微性分布相同的批次,合金WC晶粒细微性分布曲线不尽相同,原料WC粉末中单晶WC颗粒的细微性对合金WC晶粒细微性分布有直接影响.
  • 摘要:具有货物运载能力的自驱动微纳米分子马达为靶向药物传输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然而,就制备材料而言,这种自驱动的药物输运系统不仅需要满足生物相容性,而且提供驱动力的燃料也需要是无毒害的.介孔二氧化矽具有独特的介孔结构、可调的纳米尺寸和生物相容性,被认为是体内外治疗肿瘤最有效的纳米药物载体.利用生物酶与底物燃料组合,例如过氧化氢酶(catalase)/过氧化氢、无毒的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GOX)/葡萄糖、以及脲酶(Urease)/尿素等,酶触发的生物催化反应被视为目前最有前景的替代传统方法中基于Pt/H2O2的驱动方式,因此,通过介孔二氧化矽和酶之间的整合而引发的生物催化反应,成功的制备出消耗无毒燃料,具有生物相容性的自驱动微纳米分子马达.同时,通过抑制剂和再活化分子来操控酶的活性,继而实现微纳米马达速度的可逆控制.利用磁场可控制微马达的运动方向.研究发现,在介孔二氧化矽内部约有2-3am的孔隙,可大批量的进行药物装载和运输,微纳米分子马达中持续的药物分子释放,也进一步表明它们在未来的生物医学领域应用潜力和价值.
  • 摘要:本研究选择应用范围广、技术含量高的纳米晶碳化钨钴(WC/Co)复合粉末和产业化装备为研究物件,创新性提出"均匀化、复合化、纳米化"制备高性能碳化钨钴复合材料设计理念,突破水溶液均匀复合、高压雾化结晶、低温原位碳化等关键技术,以可溶性钨源、钴源、碳源、添加剂为原料,通过溶液配制-高压雾化结晶-低温原位碳化等过程,制备纳米WC/Co复合粉体材料.测试结果表明,以复合粉为原料,制得的超细晶硬质合金性能优异,品质稳定.
  • 摘要:为研究VC和Cr3C2对WC晶粒三维形貌及超细WC-Co硬质合金性能的影响,制备了WC-6.0wt Co、 WC-6wt Co-0.25wt VC、WC-6wt Co-0.25wt Cr3C2和WC-6wt Co-0.60wt Cr3C2超细硬质合金.使用SEM分析合金的微观结构及WC晶粒三维形貌,并检测了合金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等性能.结果表明:不添加任何抑制剂的超细硬质合金中,WC晶粒呈多面棱柱状,少量异常长大的WC晶粒为薄片状;VC和Cr3C2均可抑制超细WC晶粒的非正常长大,添加Cr3C2和VC后,{01-10}棱柱面会优先生长,添加Cr3C2的合金中,WC晶粒三维形貌为三棱柱,添加VC的合金中,WC晶粒三维形貌为近三棱柱,并伴有大量锋利的台阶.增加Cr3C2的添加量会加剧WC晶粒的异向生长,WC晶粒棱角更尖锐.WC-6wt Co-0.60wt Cr3C2超细硬质合金中,WC晶粒生长完整,晶粒尺寸分布较窄,合金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值高.添加VC的合金中,部分WC晶粒生长不充分,晶粒尺寸分布较宽,WC晶粒上有大量锋利的台阶,合金的抗弯强度及断裂韧性值较低,升高烧结温度到1450℃,WC晶粒上的台阶变少、变浅,合金的抗弯强度及断裂韧性值会提高.
  • 摘要:随着钨资源的枯竭,再生硬质合金已成为钨资源回圈利用的主要途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再生硬质合金的工艺技术和产业化已取得了显着的进步和发展,但目前与国外还存在明显差距,关键技术、无序竞争、原料价格等成为制约再生硬质合金发展的瓶颈.高温氧化法,几种回收方法的结合,回收范围拓宽,中高档合金的应用等将成为再生硬质合金发展的方向,并获得高品质发展.
  • 摘要:本研究使用稀释青铜以及铝青铜两种材料,分别透过烧结、冷锻以及熔炼等方法来准备实验用料,而后施以表面硬度、横向破坏强度耐磨耗性、以及车削加工性能等材料试验,藉以探讨烧结材与铸造材的性能差异.研究结果显示青铜添加70%铁粉,其烧结体经冷锻处理后的稀释青铜烧结材所呈现的材质硬度与铝青铜铸造材的硬度相当,而青铜烧结材的横向破坏强度亦可因添加铁粉而获得提升.在Pin-on-disc耐磨耗性的研究中,添加铁粉的稀释青铜烧结材磨耗系数(K)为110.3×10-5mm3/Nm,其再经冷锻处理後磨耗系数改善为67.6×10-5mm3/Nm,但此磨耗系数仍不如铝青铜铸造材的6.6×10-5mm3/Nm.虽然稀释青铜烧结材的机械性质已较青铜烧结材来的优异,且其硬度亦已达到铝青铜铸造材相当的程度,但其耐磨耗性能仍未能与铝青铜铸造材有相当的水准;进一步分析铸造材与烧结材之车削加工特性,在相同车削条件下,铝青铜铸造材的表面粗糙度(Rz)则较佳,如观察切屑型态铝青铜铸造材呈螺旋条状,稀释青铜烧结材则呈粉末颗粒状.
  • 摘要: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了共晶成份的SiC-LaB6复合材料,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烧结行为,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烧结温度为1327℃,SiC-LaB6复合材料开始收缩致密;在烧结温度1880℃,保温时间为5分钟,压力为40MPa条件下,LaB6增强相呈现出各向等大的结构,获得的LaB6晶粒平均尺寸为6.5μm,该工艺条件下,SiC-LaB6复合材料的致密度、硬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为96%、22GPa、5.85MPa·m1/2.裂纹偏转和裂纹分又是该复合材料的主要增韧机制.
  • 摘要:以氯化盐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NiZn铁氧体包覆纯Fe粉.并通过成形和热处理制备成软磁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SEM)、能谱分析仪(EDS)、X-射线(XRD和拉曼光谱仪分析了包覆粉末和热处理粉末,采用综合物性测试系统(QD-VSM)检测了粉末的磁性能.采用SEM和EDS分析了软磁复合材料的形貌和成分,采用B-H曲线分析仪测试了试样的磁导率和损耗.结果表明,采用共沉淀法,可以实现纯Fe粉包覆,在600℃保温1小时形成尖晶石结构的NiZn铁氧体.软磁复合材料在500℃热处理后,绝缘层没有破坏,在2-200kHz频率范围内,磁导率较稳定和较低的总损耗.
  •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低熔点Dy100-xCux及Dy100-xAlx(x=0-20)合金溅镀膜对不同温度下(Td=800-950℃)进行晶界扩散(GBD)的烧结NdFeB磁石磁性与微观组织之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经适当Dy-M合金薄膜GBD后之样品,其磁能积((BH)max)几乎不变,本质矫顽磁力(iHc)于Td=800-900℃明显地提升.就Dy膜晶界扩散后之磁石而雷,每单位wt%之Dy提升iHc量(ΔiRc/wt%Dy)会随着Td上升而有先升后降之趋势,从800℃之7.9 kOe/wt%上升至900℃之11.2 kOe/wt%,后降至950℃之7.2 kOe/wt%.至于Dy-Cu和Dy-A1合金膜GBD后的样品,其ΔiHc/wt%Dy分别从800℃之8.5-9.0 kOe/wt%和9.5-10.4 kOe/wt%上升至850℃之11.8-12.5 kOe/wt%和12.8-13.8 kOe/wt%,而后微降至900℃之10.5-10.9 kOe/wt%和12.3 kOe/wt%.因DyM有较低之熔点,故在相同温度下可扩散至磁石较深处,因此溅镀Dy-M膜进行GBD后之磁石,在较低扩散温度下(Td=800-850℃)有较高ΔiHc/wt%Dy值.在Dy100-xCux及Dy100-xAlx两系列溅镀膜中,成分分别为Dy85Cu15和Dy94Al6进行晶界扩散后展现出最高的ΔiHc/wt%Dy值,分别为12.5 kOe/wt%及13.8 kOe/wt%.本研究揭示了使用低熔点Dy100-xMx(x=0-20;M=Cu及Al)合金膜作为扩散源可有效提升利用Dy提高烧结NdFeB磁石本质矫顽磁力之效益.
  • 摘要:热处理工程于粉末冶金工件应用的演进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且重要性也日益加重.粉末冶金工件在热处理过后在强度、韧性或表面耐磨耗性等机械性质皆会有所改变,而影响材料特性改变的主要变因,如:热处理温度、淬火油温、碳势等皆被广泛探讨研究.然而,针对热处理前部品之特性,如:成形密度、烧结结合性对热处理效果之影响的探讨甚少.本研究将以不同烧结温度进行烧结,尔后以空孔率的变化作定量化探讨,以厘清烧结结合度与再烧结现象的关系.本次以DIN Sint-D32合金作为实验材料,并以不同烧结温度(1100、1150、1200℃)进行烧结,尔后再进行900℃之渗碳热处理.实验后将定量热处理前后之空孔率变化,并辅以尺寸变化率与基本机械性质分析,以了解再烧结现象.
  • 摘要:镯(钡)铁氧磁石(Ferrite magnet)具有高磁特性以及高稳定等优点,且具有价格竞争优势之应用于生活中非常广泛,可应用于马达、泵浦等乃至于近期发展快速的电动车车用电子设备以及节能家电,因此所使用之磁石就必须要具有高磁性特性,且因地球暖化严重致使出现夏季高温现象与冬季极低温现象频频出现,因此所使用之锶(钡)铁氧磁石必须能因应使用环境变化大的承受力,也就是需具有稳定的磁石强度.有监于此本文即利用以背向散射观测之电子显微镜进行锂系铁氧磁石之截面微结构分析,分析磁石规格为极异方性磁石ψ30×21×25.4以及等方性磁石ψ18×8×6.rn 由结果可以很清楚的到晶粒的分布情形以及微结构之差异,由分析结果也看出一些商用极异方磁石,显现较佳之微结构与晶粒分布,均匀又无明显缺陷结构的磁石对于下游应用端客户使用之稳定度与可靠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完整而均一的晶粒分布可以证明其生产制程之稳定性,以及反映在物理结构强度稳定性上面,这都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地,磁石也会被发现许多较差之缺陷结构,诸如巨大晶粒、晶粒聚合现象、晶粒排列紊乱以及暗裂问题等,这些缺陷结构不仅容易造成磁石磁特性降低,甚至造成下游马达应用时出现破裂等可靠度不佳等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缺陷问题探讨,并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做为参考,希望做为优良磁石生产之借镜.
  • 摘要:本研究主要针对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金属连结板的铬粉粒径对其在高温热稳定性质影响进行评估.连结板以典型粉末冶金方式制成,选用材料为纯铬金属粉末.藉由筛选不同粒径的铬粉,经成形后在烧结温度与时间条件下,探讨烧结后其金相显微组织差异,以及孔隙率和电阻等物理性质结果,并由其与热膨胀系数的关系,寻求连结板在热稳定性最佳的行为表现.结果说明细颗粒铬粉成形密度显然小于粗颗粒,金相显示细颗粒铬粉在烧结后其空孔数量明显多于粗颗粒,孔隙率相对大,电阻值量测也较高.粗细颗粒之铬粉在电阻与热膨胀系数皆呈正向关系.烧结温度对于在显微组织密度皆有相当的提升,但时间却不明显.热稳定测试结果显示粗颗粒铬粉具有较低热膨胀系数,显微组织粉粒间结合性佳,且其孔隙率和电阻值相对较小,整体表现明显优于细颗粒铬粉.
  • 摘要:钛基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比强度、韧性及耐蚀性,所以被广泛地应用在航太、自行车产业及轻量化材料方面,但耐磨性及耐热性差为其缺点.本文主要探讨颗粒增强型钛基复合材料添加不同比例碳化钒的微结构变化,并比较碳化钒(VC)含量对钛基复合材料机械性质之影响.实验中主要添加不同比例碳化钒与钛反应形成稳定β相,及原位析出之碳化钛,以期改善耐磨性问题与减少制程之孔隙;并利用三种不同烧结温度(1175℃、1225℃与1275℃),於10-4 torr真空下,分别持温一小时,同时添加不同重量百分比(1、3及5wt%)之碳化钒,进行真空烧结,探讨不同碳化物含量经烧结后,显微结构与机械性质之间的相互影响.实验结果发现,随着烧结温度之上升,显微结构相对密度随之增加,机械性质也有明显改善,而在添加碳化钒含量的部分,以添加3 wt%碳化钒(VC)在1275℃持温一小时烧结下,具有较佳的效果,其烧结密度明显地提高到99.7%、硬度增加至HRC 48.6,而横向破裂强度则提升到1185MPa.此外,经1275℃烧结一小时后,晶粒内部形成β(Ti(Ni,Mo,V))相固溶强化;而随着碳化钒含量的增加,碳化钛析出相更趋稳定增加,且其具有原位析出之效果.然而,由于在晶界过度析出的影响,将使添加5 wt% VC的钛基复合材料强度相对降低,硬度也有递减之趋势.
  • 摘要:硬质合金的平均晶粒度水准影响着合金的使用性能,而硬质相细微性分布对合金性能的影响较少提及.本文采用五批次不同粒径离散系数的试样,通过Palmqvist压痕实验测定其断裂韧性来研究硬质相粒径离散度对硬质合金断裂韧性的影响.粘结相含量6wt%,平均晶粒度为1.6,当硬质相离散系数由0.4966增大至0.5337时,断裂韧性由15.7MPa·m1/2降至11.6MPa·m1/2,维氏硬度保持1410HV30水准不变.同样粘结相含量、平均晶粒度及维氏硬度的双晶非均匀硬质合金,其硬质相离散系数为0.6536,因其具有梯度化的硬质相及粘结相细微性分布,帕氏压痕断裂韧性高达16.0MPa·m1/2.结果表明,均匀化的硬质相分布及梯度化的硬质相β相分布都可以在不损失硬度的情况下提升合金的韧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