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7拉萨介入放射学研讨会
2007拉萨介入放射学研讨会

2007拉萨介入放射学研讨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拉萨
  • 出版时间: 2007-06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会

会议文集:2007年拉萨介入放射学研讨会暨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推广项目培训班论文汇编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介入治疗已成为临床上治疗肝癌的选择,但是,这个方法的远期疗效如何?今后如何发展?这是广大介入放射工作者必需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我们十多年来所做的能追踪随访到的100余例肝癌所做的300余次介入治疗、包括肝动脉栓塞化疗(LP-TAE)和肝动脉灌注(TAI)的疗效分析人手,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综述,力求对这个问题进行一次认真的总结。
  •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寄生性供血及其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意义、  方法:本组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常规腹腔动脉造影及寄生性血管探查,并对其行超选择性插管及化疗栓塞治疗(TACE)。   结果:32例患者共见36条肝外寄生性血管,其中膈动脉(12/36);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胃网膜动脉(10/36);胃左动脉(6/36)占多数.6条肝外营养血管因未能成功行超选择性插管而只予化疗药灌注治疗,其余30条肝外营养血管均行超选性插管和化疗栓塞治疗.   结论:原发性肝癌,特别是晚期肝癌,寄生性血供较为常见和多变,对肝癌的TACE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栓用微导管溶栓治疗的时间、方法及后处理,以提高脑血栓治疗的疗效。   资料和方法:本组16例,其中颈内动脉血栓形成5例,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8例,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3例。从发现症状到溶栓治疗时间:10min 1例,4h 1例,6h 7例,8h 5例,22h 2例。全组均经CT证实无脑出血;行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动脉造影,明确血栓部位,将微导管超选择插入靶动脉内,采用接触+贯穿法溶栓.尿激酶用量最大者60万u,最小35万u.   结果: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13例,其中11例血栓完全溶解,肌力从0级升至(□)级,肢体运动功能恢复,预后良好;2例血栓不全溶解,动脉造影复查显示:靶动脉通畅70%,三天后肌力从0级升至(□)级.3例椎基底动脉溶栓后造影显示:2例血栓完全溶解,1例血管复通40%;3例中,1例预后良好,2例死于呼吸衰竭.   结论:1、溶栓时间越早越好,如果能在超梗塞期开始溶栓其愈后是良好的。2、接触+贯穿法溶栓,可加速血栓溶解,缩短脑细胞的缺血时间,确保溶栓效果,同时可明显减少尿激酶的用量。
  • 摘要:全世界每年约有1500万人发生卒中.据国家卫生部统计,我国的脑卒中年发病率达到200/100000,患病者超过300万人,本文研究颈动脉狭窄,脑卒中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介入治疗。
  •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活血中药配合化学药物动脉灌注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益气活血中药配合化学药物(健择+顺铂)动脉灌注治疗晚期胰腺癌.   结果:总有效率(CR+PR)为25.0%;而临床获益率(CR+PR+NC)为66.7%。并有较好的临床受益反应,主要表现在疼痛程度、生活质量水平等方面;其中疼痛缓解率为86.2%。   结论:益气活血中药配合健择+顺铂动脉灌注治疗晚期胰腺癌疗效可靠,有较好的临床受益反应。
  • 摘要:目的:探讨晚期或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更好的介入治疗方法。   资料和方法:对45例盆腔肿瘤病人,采用一侧股动脉插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并栓塞肿瘤血管.   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联合判断疗效:完全缓解20例,部分缓解12例,无变化10例,病情恶化3例。总有效率为74.2%。   结论:此介入治疗方法对晚期或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是一种比较理想、安全有效的方法。
  • 摘要:输卵管阻塞疾病是妇产科一个常见病,治疗相对也较困难.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渗入到妇产科,在输卵管阻塞的治疗上也取得了成功.1985年Platia MP首先报道了输卵管阻塞导管介入治疗,以后在国内外医院逐渐开始应用。现将经笔者介入治疗的输卵管阻塞者共计217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输卵管阻塞介入治疗的适应症,治疗方法及并发症,旨在提高对本介入治疗的疗效。
  • 摘要:目的:总结1151例经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的病例,探讨子宫肌瘤的血液供应特点。评价栓塞的中远期临床疗效。   方法:总结多个医疗机构1995年1月至2002年12月1151例子宫肌瘤介入栓塞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改良Seldinger法,经单侧或双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双侧髂内动脉、子宫动脉造影,了解子宫肌瘤的血管构筑学及其血供状况,然后超选择插入子宫肌瘤供血动脉内并行超液态碘化油加平阳霉素混合液栓塞瘤血管床至瘤染色消失.术后第3、6、12、24、36、48月复查B超,观察瘤体大小。   结果:1151例病例子宫动脉均由同侧髂内动脉发出,子宫肌瘤由子宫动脉供血且均显示丰富,呈双侧优势型529例, 占46.0%;双侧子宫动脉均参与供血,但一侧供血较对侧明显丰富,供血量超过子宫肌瘤瘤体的1/2,呈单侧优势型455例,占39.5%;仅有一侧子宫动脉参与供血,呈单侧供血型167例,占14.5%。栓塞术后多数患者原有症状明显缓解.术后第3、6、12、24、36、48月B超复查肌瘤大小:分别平均缩小35%、42%、67%、77%、81%、82%。血供0~Ⅰ级。   结论:多中心观察发现,子宫肌瘤均有丰富血供,且多数由双侧子宫动脉供血;彻底阻断肌瘤的瘤血管床是保证疗效和防止复发的关键;术后长期动态随访,多数病例瘤体经栓塞均能明显缩小。
  • 摘要:目的:探讨介入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部分脾栓塞术治疗依据。脾动脉造影的目的在于观察脾动脉分支、结构及脾脏大小,为栓塞剂及栓塞程度的选择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经导丝引入导管送达脾动脉.   结果:现多采用部分性脾栓塞术为替代疗法,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可一定程度改善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的生存质量。   结论:通过PSE前后的比较,初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章有光等长期随访后认为PSE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推广,可一定程度改善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的生存质量。
  • 摘要: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创伤小,止血快,疗效确切,国内外各医院已广泛应用。但由于咯血复发率高,各家报道在11%-58%之间,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院自1990-2006年间共进行了103例咯血的支气管动脉栓塞,复发咯血17例,占支气管动脉栓塞的4.6%,现就其发生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假性动脉瘤与动静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提高挽救成功率,减少致残及死亡.   资料和方法:全组男31例,女8例,均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受损动脉造影,根据造影表现将其分为三类:Ⅰ.单纯动脉瘤;Ⅱ.单纯动静脉瘘;Ⅲ.动脉瘤伴动静脉瘘.同时在每一类中又分为A、B、C三型。介入治疗采用三种方式:①球囊导管经血管腔内阻断血流后再行手术-血管重建术(介入+手术);②覆膜支架植入术以取代血管再植术;③固体栓塞材料栓闭载瘤动脉,可取代动脉结扎手术.   结果:血管造影:单纯假性动脉瘤24例,其中A型12例,B型10例,C型2例。单纯动静脉瘘4例,其中A型1例,B型1例,C型2例。假性动脉瘤伴动静脉瘘11例,其中A型4例,B型1例,C型1例。全组共有42个假性动脉瘤,最小0.3cm*0.3cm,最大13cm*11cm.介入治疗:用球囊导管经血管腔内阻断血流后再行手术16例。用固体栓塞材料栓塞载瘤动脉22例。用覆膜支架置入1例。全组无并发症,无致残,无死亡.   结论:对主要动脉干或/和解剖结构复杂区域内的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的患者,一定要行选择性动脉造影,明确部位及早治疗,用血管内介入的方式较手术创伤小、安全,血管复通快。这是提高挽救成功率、减少致残和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介入法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9月~2006年1月采用介入法治疗的20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经X线、CT及MRI检查证实。经股动脉行Seldinger法穿刺插管,先行血管造影,再超选择至病变股骨头供血动脉,灌注一定量溶栓及扩血管药物行介入治疗,术后血管造影观察病变股骨头供血情况,1周后所有病例行第二次介入治疗,方法同前,并随访临床疗效。   结果:术后血管造影示股骨头供血动脉均不同程度增粗、增多,血供较术前丰富;随访发现患者关节疼痛症状缓解率达95%。   结论:介入法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创伤性动静脉瘘(traumatic arteriovenous tAVF)、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 PA)是血管损伤后继发性病变,晚期可引起各种严重并发症。据统计,约60%的动静脉瘘合并动脉瘤.随着病程的延长,可导致肢端缺血、功能障碍、难愈性溃疡等继发病变,加大了手术难度及风险.本文将近年来11例复杂病例临床治疗体会分析。
  • 摘要:下肢静脉曲张是常见多发病,传统疗法为外科曲张静脉剔除术和局部硬化剂注射治疗,前者创伤大,而后者盲目性大,适宜范围小,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本院采用在影像导引下血管内硬化剂多点注射法52例,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技术在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总结25例急性下肢动脉闭塞介入治疗的经验,采用动脉内直接溶栓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动脉直径>3mm)。治疗下肢动脉闭塞.   结果:经术后3个月~8年临床观察急性单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100%(14/14例),多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54.5%(6/11例),血管总再通率为80%(20/25例)。   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技术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临床广为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评价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价值。   方法:本组12例,其中自然分娩后大出血6例,剖宫产后大出血5例,引产后出血1例。对所有病例行急诊血管造影.并选择性栓塞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钢圈及真丝线段。   结果:栓塞后12例即刻止血,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应用急诊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大出血是一种安全、迅速有效的止血措施.
  • 摘要:在肝脏经血管介入治疗中,肝动脉超选择插管的作用和意义勿庸置疑.多数情况下的肝动脉超选择插管并不十分困难,但在实际工作中,不时也遇到因种种原因导致超选择插管费时、费力,大大增加医患双方X线的辐射.为此,在多年的经血管肝脏介入治疗中,根据对一些特殊病例超选择插管的探索和尝试,总结了二种较实用而且易行的肝动脉超选择插管方法,即人工闭塞血管法和深吸气后屏气法,现予以简要介绍,供同道参考指正。
  • 摘要:气道狭窄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病症,常常继发于肺癌、食道癌.大多数患者及部分医务工作者并不了解气道内支架成形术这一较新的介入诊疗技术,而延误了患者的病情,使大多数患气道狭窄病症的患者在病痛晚期生活质量极差,由于"安乐死"在中国尚未获得合法地位,这些患者最后都是在极度痛苦中死亡,无论对患者还是家属这无疑都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打击.内支架成形术通过即刻解除气道梗阻,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福音.本文介绍内支架成形术支架类型所用器械,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后处理。
  • 摘要:目的:报告9例金属覆膜支架治疗良或恶性食管-支气管、纵膈、胸腔瘘的临床观察.   材料和方法:5例晚期食管癌患者,3例肺癌肺切除后,1例食管憩室术后,发生食管-支气管、纵膈、胸腔瘘.均为男性,年龄36-68岁.X线透视监视下,经口腔置入支架.共置入10枚支架,进口COOK"Z"形支架2枚;进口Ultraflex网状支架2枚;国产网状支架4枚;国产"Z"形支架2枚,均为部分覆膜.支架直径18-20mm,长度80-140mm.   结果:9例手术均成功,1例术后3d支架向上移位,再次置入一枚支架.5例食管癌,1例肺癌瘘口完全封闭,2例肺癌,1例良性病变瘘口部分封闭,引流量减少,相应感染控制,术后3个月再次经胸外科手术治愈.其余病例存活时间36天-120天.瘘口完全封闭者可正常进食水,生活质量提高。   结论:金属覆膜支架治疗良或恶性食管-支气管、纵膈、胸腔瘘方法简单,成功率高,能可靠的治疗或缓解相关病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良性病例应用应慎重,短期、临时支架可考虑.
  • 摘要:气管肿瘤的早期诊断主要根据气管镜检查或仿真气管镜检查,若发现气管粘膜有病变,应行粘膜活检或刷检。近年来荧光支气管镜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原位癌的诊断阳性率。因此,对慢性咳嗽、略血的患者,应尽早行气管镜检查。血痰标本应送病理细胞学检查。气管肿瘤的手术切除由于供体及技术所限,临床尚难以广泛开展,气管肿瘤的微创治疗在临床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气管肿瘤的消融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并进行分析。   资料和方法:34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原发行肝癌14例,胆管癌8例,胰头癌4例,肝门淋巴结转移8例,行金属内支架置入术及经皮肝穿胆汁引流术.   结果:19例行金属内支架置入术,15例行单纯外引流或内外引流术,术后胆红素平均下降(120.55±89.86)mmol/L,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100%(34/34)、97.0%(33/34)、58.8(19/34)%。   结论: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方法简单,近期疗效确切,能延长患者生命.
  • 摘要:本文介绍了CT介导的微创诊疗技术在肿瘤临床的应用。实时CT透视引导,存在术者接受X线曝光、操作不便、不易控制穿刺针方向等问题。常规CT引导的徒手经验穿刺技术,操作及其准确性受人为技术因素影响较大.断层准向仪辅助CT引导穿刺,采用模拟CT断层技术,操作简便,命中准确、扫描层数少、患者受照时间短、并发症低,适用于辅助CT引导活检和介入性治疗.CT介导的治疗技术包括经皮肿瘤内化疗药物注射术,特别是经皮盐酸注射高效无毒,适用于治疗孤立性肝癌.经皮肿瘤射频原位灭活术治疗肺癌、肝癌效果良好。随着CT、MRI与穿刺技术的发展,影像断层微创诊疗专业技术会取得进步.
  • 摘要:目的:探讨CT监控下的经皮盐酸注射治疗肝癌的疗效与临床安全性。   方法:利用模拟CT断层光导定向穿刺技术,对肝癌30例38个肿瘤经皮穿刺,肿瘤内注射6mol/L盐酸,CT监控治疗过程,观察有效率、影像学、组织学变化,生存期和不良反应。   结果:模拟CT断层导向穿刺针穿刺肝肿瘤,靶点命中率为100%,向肿瘤内注射含有20%的非离子型造影剂的6mol/L盐酸后,药物在注射针尖周围的肿瘤中心部位呈高密度类球形均匀分布,24小时CT显示肿瘤呈含气腔低密度改变,肿瘤无强化,PET检查肿瘤无代谢,细针穿刺活检全部为坏死组织,肿瘤坏死彻底,对于孤立、有包膜的小肝癌,完全消融率可达100%,AFP降低,1年生存率为100%、2年生存率为90%,7例生存超过3年,2例生存超过4年.治疗前后心肾功能无变化,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轻度疼痛、低热.   结论:盐酸是高效内源性蛋白凝固剂,模拟CT断层导向穿刺针穿刺准确,CT监控安全、可控、经皮盐酸注射疗法治疗肝癌可使癌组织完全凝固坏死,无毒,是非手术局部治疗肝癌的新方法。
  • 摘要:目的:评价CT定位X线导引下穿刺插管灌洗法硬化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应用CT定位X线导引行20例卵巢囊肿穿刺插管灌洗硬化治疗,用21G千叶针穿刺至囊肿,置换7F COOK MAC-LOC引流管,经引流管反复灌洗硬化治疗.   结果:CT定位X线导引卵巢囊肿穿刺插管灌洗硬化治疗治愈率80%,有效率100%,无并发症。   结论:CT定位X线导引下穿刺插管灌洗法硬化治疗卵巢囊肿,操作安全可靠,硬化彻底,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经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冷消融使大肝癌患者长期存活的可行性。   方法:搜集TACE联合冷消融治疗(316例)生存3年以上的大肝癌患者132例,肝内肿瘤直径全部大于 5cm.患者首先接受TACE治疗,2-3周后,采用氩氦冷冻系统作冷消融处理.密切随访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记录患者的生存时间。   结果:本组病员收到临床症状好转、AFP下降、肿块缩小等效果。随访3年至5年,患者生存37-63个月,平均存活46.4个月.术后3、4、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1.8%、32.6%和28.2%。   结论:TACE联合冷消融对治疗直径大于5cm的晚期肝癌具有良好效果,术后严格随访,及时处理肝癌复发与转移病灶,是使大肝癌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有效途径.
  • 摘要:顽固性疼痛是中晚期恶性肿瘤最突出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伴随影像医学的进步,国内外日趋普遍使用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简称NCPB)以达到缓解上腹部疼痛的目的,近年来,国内开始报道MRI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但引导设备均为开放式MRI机,本文尝试用闭环式MRI导引下行4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获得良好疗效。
  • 摘要:本文介绍肝癌化学灭活新微创介入手术的进展。结合文献与研究的结果,认为对肝癌的治疗,目前正面临着一次重大的突破,化学灭活、射频灭活等方法有望取代肝癌的手术切除,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延长存活时间。
  • 摘要:目的:观察氩氦刀治疗肝癌的疗效,探索本疗法在肝癌综合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37例肝癌患者行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治疗,对手术前后的病灶情况、患者症状、生活质量、生存率与生存期等进行观察研究。   结果:术中影像监测冷冻总有效率91.89%;36例可评价实体瘤疗效,CR 6例,PR 14例,SD 6例,PD 10例,总有效率54.05%12、24、30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7.13%、49.89%、29.99%;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23.99月;肿瘤标志物明显下降,症状及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   结论:氩氦刀治疗肝癌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不良反应轻.
  • 摘要:目的:探讨医用臭氧治疗颈、腰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25例颈、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颈椎间盘突出5例、腰椎间盘突出20例,于C臂导向下经皮穿刺椎间盘行臭氧治疗,对5例腰椎间盘脱山患者同时配合胶原酶溶解术.   结果:注射臭氧后C臂显示臭氧在间盘内分布:裂隙状、髓核腔内积聚状、及大部溢出盘外状。术后一周颈腰部痛减轻.3个月显效、有效和无效者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分别占2例、2例、1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分别占8例、10例、2例。   结论:C臂导向下向椎间盘内注射医用臭氧安全有效的,且并发症少,是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理想方法。对合并髓核脱出者,可与胶原酶溶解术联合使用。
  • 摘要:各种原因引起的上消化道狭窄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最常见的是食管癌引起的狭窄或阻塞.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WHO)调查,中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首位。晚期食管癌患者失去了吞咽能力,失去了进食进水能力,肿瘤向周围呈浸润性生长,往往形成食管气管瘘,致使肺内吸入和感染,这是晚期食管癌患者严重的合并症,常危及患者生命.上段食管癌的患者,肿瘤向前方突出生长,压迫侵蚀了主气管,会造成严重的呼吸困难和出现食管气管瘘,在这种情况下,食管癌肿的切除是不可能的。1991年,Song等首先报道了硅胶包裹的支架在食管狭窄中的应用。内支架成形术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金属内支架在血管、胆道、尿道等部位的应用,技术日趋成熟,也被应用于上消化道狭窄的治疗,并且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本文介绍内支架成形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材料和方法,术后处理及并发症。
  • 摘要:椎体骨折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老年人死亡不可低估的原因。在美国,共有2400万骨质疏松症患者,并以每年新增75万患者的速度递增,因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每年有15万人需住院治疗,每年因各种病因导致椎体骨折者总治疗费用药1.46亿美元.目前该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卧床休息、口服钙剂和止痛剂、佩带支具、物理和康复治疗等,但是尽管应用了许多抗骨质疏松药物,仍有大量骨折发生。Lindsay等认为在开始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后一年内,将有19%的患者发生椎体骨折,84%的患者将遗留急慢性胸腰部疼痛、脊柱畸形(后凸畸形、侧凸畸形)等,限制日常活动,影响脊柱功能,降低生活质量。本文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骨折的机理,适应症与禁忌症,硬化成形材料与设备,操作技术,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125I植入治疗复发和/转移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方法、可行性,以及疗效分析。   方法:对29例手术及放化疗后出现局部复发或周围淋巴结转移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125I植入治疗,总结治疗方法,分析疗效。   结果:本组29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125I植入术后未发现因放射性粒子的原因而出现感染、出血、切口不愈合等并发症及发生粒子脱落、家人放射病等状况。经3个月~2年随访,从表中可以发现2个月肿瘤开始缩小,4个月左右疗效达到最佳,无术中死亡病例发生。1年生存率为68.75%,2年生存率为31.25%。   结论:125I粒子在治疗头颈部复发和转移的恶性肿瘤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短期疗效令人满意。且未出现严重的手术并发症,也未出现常规放、化疗的并发症如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脱发等症状。这说明125I粒子在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方面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 摘要:目的:评价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肝外转移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肝癌肝移植术后肝外转移瘤患者行125I粒子植入术共33人次,年龄35~68岁,中位年龄56岁.所有患者病灶总数为45个,平均每人4.09个病灶,病灶平均直径为2.5 cm.术前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布源,术中将活度为0.8mCi的125I粒子在CT导向下植入肿瘤病灶内。粒子按照0.5~1.0 cm平面插植.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PD)100~150Gy,每个病人植入粒子数10~100颗不等。   结果:45个病灶,完全缓解(CR)17个;部分缓解(PR)20个;无变化(NC)7个;进展(PD)1个.总有效率为82.2%。术中1例出现气胸,肺压缩在30%以内,经保守治疗好转,手术中少量出血者3例;术后1周痰中带血,体温升高者5例。2个月随访过程中发生粒子移位2例;白细胞下降2例,程度较轻.未见大出血、胆汁瘘、胰瘘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及转移瘤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
  • 摘要:手术、放射治疗、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三大常规治疗手段。其中,70%肿瘤患者需通过放疗达到根治和/或姑息治疗,或配合手术前、术后和术中进行放疗.其中包括体外放疗和近距离放疗(内放疗)。内放疗主要包括后装机和放射性粒子植入.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是采用介入治疗手段,利用放射性核素达到内放疗的目的,属于介入治疗的范畴.本文介绍放射粒子植入发展简史,125I粒子治疗原理以及在肺癌、胰腺癌、肝癌的治疗应用。
  • 摘要:本文对介入放射学科室的构成、人员梯队、科室布局基本要求、介入操作规范化管理和放射防护做了重点介绍,提出介入操作要规范化、病房建设要正规化,强调介入放射学的危害隐匿于病人受益之中,对于放射损伤的潜在危害,医生与病人均易忽视,要加强介入操作人员影像学知识的训练,娴熟的介入操作技术是必备的条件,丰富的临床知识是介入技术顺利开展的保证。
  • 摘要:介入放射科学是近十余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以其微创、高效、技术含量高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医院重视,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临床专业学科.按照工作需要,一个成熟的介入放射医师必须同时具备操作、临床、影像三类知识.由于医学院校尚未开设此类专业,因此目前介入放射专业医师有以下来源:1.放射科心血管影像医师;2.心血管内科或神经内外科医师;3.其他临床学科医师.不同来源的医师有自己专业的优势,同时如果不注意继续教育学习,日后的发展也受到限制。我院从1988年开展介入诊疗技术,次年设立病房,1994年成立全军首家独立建制的介入放射科,至今共培养介入专业博士、硕士、进修医师150余名,在介入专业人才培养方而取得了一定经验,现总结报告。
  • 摘要:目的:评估磁共振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SPECT)检测心肌缺血、坏死的价值。   方法:冠心病拟行血运重建术患者28人,于术前一周内完成冠状动脉造影(CAG)、MRI和SPECT的对照检查,以CAG结果狭窄程度≥70%为标准,判断MRI和SPECT检出心肌缺血、坏死的敏感性、特异性。   结果:CAG发现阳性血管共39支,阴性血管共45支;MRI心肌灌注扫描在CAG阳性血管对应供血区缺血改变36处,在CAG阴性对应供血区发现缺血改变9处;MRI心肌活性扫描在CAG阳性血管对应供血区坏死改变26处,在CAG阴性对应供血区发现坏死改变4处.SPECT心肌灌注扫描在CAG 阳性血管对应供血区缺血改变37处,在CAG阴性对应供血区发现缺血改变8处;SPECT心肌活性扫描在CAG阳性血管对应供血区坏死改变24处,在CAG阴性对应供血区发现坏死改变6处.以CAG结果为标准,MRI和SPECT的检出心肌缺血、坏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2.31%、80.00%、85.71%;66.67%、91.11%、79.76%;94.87%、82.22%、88.10%;61.54%、86.67%、75.00%。   结论:MRI和SPECT显示缺血和坏死与CAG对照无明显差别,并且MRI和SPECT两种方法判断心肌缺血和坏死的准确度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但MRI空间分辨率较高,不但能显示心肌梗死范围,还能显示透壁程度。
  •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能量多谱勒超声在子宫肌瘤栓塞随访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通过对27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并应用经阴道彩色能量多谱勒超声在栓塞前、栓塞后当天、第5天、栓塞半年内每次月经干净后第3~4天内、栓塞后每年进行检查,追踪随访34~58个月.   结果:栓塞前月经量过多19例,术后三月内月经量恢复正常18例。监测发现,栓塞前肌瘤部分血流信号丰富22例、血流信号一般2例、血流信号稀少但肌瘤周边有环状血流信号2例和无血流信号1例,栓塞前子宫肌层血流信号均丰富.26例栓塞后超声发现子宫肌瘤一直无血流信号,子宫肌层血流信号在术后第5天后的每次复查均丰富.栓塞术后症状没有改善1例,术后第5天和一月发现肌瘤血流信号较丰富与术前相近.栓塞前均可探测典型的子宫动脉频谱,栓塞后子宫动脉频谱消失,在栓塞后半年到2年内子宫动脉复通.随访期内出现临床症状的再发肌瘤2例,没有临床症状但超声检查发现再发肌瘤有2例。子宫体积缩小率50.89±1.63%(t值3.921,p<0.001),子宫肌瘤体积缩小率56.76±7.94%(t值4.643,p<0.001),半年后肌瘤和子宫的体积维持稳定,没有变化。   结论:术前对肌瘤进行血流信号的检测有利于术前对子宫肌瘤栓塞疗效的判断;术后对子宫和肌瘤的短期(栓塞后一周内)动态监测有助于对肌瘤栓塞疗效的分析和预后的判断;术后对肌瘤的定期监测有利于子宫肌瘤再发的监测。
  • 摘要:目的:对63例胰腺癌的血管造影的影像表现及血管内治疗进行了总结、分析。通过血管影像观察了胰腺癌的血管改变特征及病变侵犯的范围,为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提供重要的依据。   资料与方法:男44例,女19例,年龄30~71岁,腰背胀痛以夜间加剧为其特点。CT诊断:胰腺癌30例,其中伴肝转移12例;腹膜后占位性病变5例;脾脏转移癌1例;原发性肝癌27例。全组均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胰腺动脉造影,观察胰腺动脉及回流静脉的改变。   结果:胰头部癌35例,其中29例肝转移,1例脾转移;胰体部癌18例,其中12例肝转移,1例肝、脾同时转移;胰尾部癌10例,其中2例肝转移.   结论:血管造影对胰腺癌的诊断可达到分类、定性、定位;同时通过观察邻近大动脉及静脉的受累情况,对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造影的同时可对病变区进行化疗,对转移性病灶可行栓塞治疗.
  • 摘要:目的:评价不同方法制作兔VX2肝癌模型种植率,分析兔VX2肝癌影像学表现. 材料与方法:新西兰大白兔60只,分三组,即开腹包埋、开腹穿刺及直接经皮穿刺种植各20只,每组又分为10只瘤块接种,10只悬液接种.接种2周后CT、MRI检测肿瘤种植及生长状况,然后行肝动脉造影检查。 结果:开腹包埋、开腹穿刺接种种植率无显著性差异,开腹与经皮穿刺比较差异显著(P<0.05)。瘤块接种比悬液接种种植率高,CT平扫VX2肿瘤呈低密度,动脉期环性强化, 门脉期呈低密度。MRI平扫呈长T1,稍长T2信号.肝动脉造影肿瘤富血供,由肝动脉供血.接种三周后,肿瘤易出血坏死. 结论:开腹包埋与开腹穿刺接种制作VX2兔肝癌模型简单,实验周期短.直接经皮穿刺接种种植率低,与开腹包埋及开腹穿刺接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VX2肿瘤为富血供肿瘤,供血动脉主要为肝动脉,影像学类似人类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表现.
  • 摘要:目的:探讨介入导向下rAd-p53基因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其对P53/MMP2/VEGF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VX2兔肝癌模型随机分四组(12只/组)。分别以生理盐水(对照组)、碘油(1组)、rAd-p53(2组)、rAd-p53+碘油(3组)进行介入治疗.术后取肿瘤组织制作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测定p53/MMP2/VEGF的表达。   结果:经肝动脉插管介入治疗组观测到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rAd-p53组与rAd-p53+碘油治疗组p53/MMP2/VEGF表达的阳性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的p53/MMP2/VEGF表达阳性率均高于无转移组(P<0.05)。MMP2及VEGF表达与p53表达呈正相关。   结论:rAd-p53+碘油可抑制VX2肿瘤生长,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减少转移.p53蛋白表达的增高预示肿瘤转移潜能增加,增殖能力增强。MMP2及VEGF蛋白表达的增高预示着肿瘤的高转移、高增殖能力及肿瘤血管的高形成能力。
  • 摘要:经皮肝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c Drainage PTCD)是通过穿刺针、引流导管等器材,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并置管引流,有效的治疗因胆道系统阻塞而引起胆汁淤滞、阻塞性黄疸、继发性感染等一系列技术,从而达到恢复肝胆功能,达到治疗目的。可分为内引流、外引流、内外引流术;球囊扩张术,支架成形术.本文介绍阻塞性黄疸介入放射学的适应证、禁忌证、设备、器材准备、术前病人准备、PTCD入路、操作步骤、术后处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 摘要:目的:研究放射性粒子I-125永久植入对家兔正常股动脉及坐骨神经组织形态及功能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健康新西兰家兔30只,按每组10只分为2周、2个月及4个月三组,每组采用自身配对研究,使用信封法随机选取家兔一侧后腿为试验侧,另外一侧设为自身对照侧,双侧均沿股二头肌正中切开,充分暴露股动脉及坐骨神经后直视下在实验侧股动脉鞘旁植入0.8mciI-125粒子10个,在对照侧植入无放射活性空粒子10个,术前按TPS计划设计粒子植入部位血管壁及坐骨神经的周边匹配剂量(MPD)为120Gy,90%的处方剂量(PD)集中在研究选取的血管及坐骨神经局部,分别在术后2周、2月及4月后进行双侧坐骨神经神经电生理测定,坐骨神经电生理测定结束后处死家兔取出距离粒子植入部位最近的股动脉及坐骨神经,分别进行普通光镜下病理学观察以及透射电镜的超微结构观察.   结果:术后均行x片检查验证粒子是否植入到位,结果显示所有粒子均植入满意。4个月中有3只家兔死亡,但与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保留数据对比,死亡率未超过正常喂养家兔,可以认为其死亡与放射无关。2周组、2个月组及4个月组试验兔的双侧坐骨神经电生理的对照研究显示试验侧和对照侧在坐骨神经动作电位阈值、动作电位幅度以及神经传导速度方面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大体学检查放射性粒子植入侧血管无变形、管径无缩小,血管内壁无附壁血栓形成;坐骨神经无变形,扭曲,神经束膜光滑.普通光镜下观察受试家兔的的股动脉的病理学改变较少,主要可见少量内皮脱落,而坐骨神经病理学改变不甚明显。电镜下血管壁的改变主要为内皮细胞脱落,变性,少数可见固缩、凋亡,内弹力膜基本完整,极个别能观察到不连续;血管肌层可见到肌细胞内胞浆部分水肿,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等多样性改变,凋亡未见;外弹力膜完整,血管外膜能观察到少量毛细血管闭塞.坐骨神经方面,电镜观察可见到有髓神经的神经鞘变性为较普遍现象,主要有神经鞘的分层、塌陷,严重的可见到崩解;神经鞘膜细胞以胞浆内线粒体肿胀、空泡化为主,未见到核固缩、凋亡等变化;神经轴突内可见轴浆空泡化,线粒体肿胀、空泡化。无髓神经只能见到轴浆空泡化,线粒体肿胀、空泡化与有髓神经相同。最后对比2周、2个月及4个月组的电镜观察,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延长,损害程度有所下降,血管方面主要表现在血管内皮细胞的恢复,神经方面表现在髓鞘的变性相对更少.   结论:试验剂量下放射性粒子I-125对兔正常股动脉及坐骨神经放射性损伤微小。
  • 摘要:在我国,介入医学已经历经20多年的发展和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西藏,从正式引入介入医学到现在,仅仅走过了8个年头.作为西藏唯一一家开展介入医学的医院,我们目睹并参与了介入医学在西藏发展的过程.通过回顾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希望通过本文来展示西藏介入医学发展的过程和现状,从而让全国同行了解西藏介入医学的状况,同时尽力为西藏地区的后来人的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 摘要:随着基因工程和介入放射技术的发展,经介入法基因治疗肿瘤已渐成雏形并正走向临床,被称为第四种肿瘤治疗手段,为介入放射学发展开辟了新领域。本文研究内容:1经介入途径进行肝癌基因治疗的内容回顾,2基因治疗肝癌的介入放射学技术途径,3经介入途径行基因治疗肝癌的展望。
  • 摘要:高压血流可造成主动脉内膜破损、中膜撕裂,造成主动脉夹层(Aotic dissection)。国外统计发生率为10~20例/百万人口/年,住院死亡率15%-25%。主动脉夹层在我国虽然不多,但似有逐年增多趋势,我院往年每年约有20例就诊.一般认为发病14天以内为急性期,14天以上为慢性期,而DeBakey等认为2周至2月内为亚急性期.不作治疗的在诊断明确后48小时内死亡36%~72%,而一周之内达60%~91%。以往主要采用保守治疗或外科手术.近年来已逐渐被介入治疗所取代.介入治疗包括二大部份,一是开窗术,二是支架-移植物植入。本文介绍主动脉病变的分体式支架-移植物治疗周围血管血栓的介入治疗,肺动脉血栓的介入治疗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卒中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介入治疗。
  • 摘要:目的:总结颅内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治疗经验.探讨其常见并发症的预防.   材料与方法:本组132例,男98例,女34例,年龄13~51岁,均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全脑血管造影证实。单支动脉供血21例,多支动脉供血111例。72例用IBCA胶栓塞,42例用真丝线段栓塞.18例先用真丝线段栓塞后再用IBCA胶栓塞.   结果:21例单支动脉供血者用IBCA胶栓塞2次畸形血管团完全闭塞.多支动脉供血的病例中,51例用IBCA胶栓塞3~4次,其中42例病灶明显缩小,临床症状明显改善,8例病灶太大栓塞后临床症状略有改善。1例栓塞术中出现心室颤动;42例用真丝线段栓塞,其中20例出现脑血管痉挛,1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水肿,3个月后复查造影32例见畸形血管再通.18例先用真丝线段栓塞后再用IBCA胶栓塞,其中2例病灶完全闭塞,16例病灶明显缩小。   结论:1)单支病变栓塞的效果好;2)用IBCA胶栓塞效果好,并发症少.
  •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介入治疗的术前术后护理要点。   方法:以35例宫颈癌患者采用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进行针对性护理,严密观察.   结果:35例患者介入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通过有效的护理治疗,均不同程度的降低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手术创造了条件,提高了肿瘤切除率。   结论:合理有效的护理是保证介入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 摘要:CT导引下肺活检术是我院开展的一项新的介入放射学技术,CT导向肺活检对确定胸部病变性质,提高诊断率具有较大意义。我科自1995年以来对48例患者施行了此项检查,全部获得成功,无一例失败.现将在检查中的护理配合介绍。
  • 摘要:虽然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癌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成为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疗法,但是,TACE的远期疗效并不满意。影响TACE的疗效的因素很多,其中TACE后肿瘤的侧枝血管形成是重要因素之一,TACE后肿瘤的侧枝血管形成是肿瘤血管生成的结果。而肿瘤血管生成理论的形成和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应用是现代肿瘤学的重要进展与成果,本文就肿瘤血管生成与肝癌介入治疗的关系,尤其是两者联合治疗的应用作初步报告。
  • 摘要: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结合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瘤内注射30%的醋酸(PAI)治疗原发性巨块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资料与方法:对23例中、晚期巨块性肝癌均先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后15~20天再在B超下经皮肝穿瘤内注射30%的醋酸2~3次。   结果:治疗2个周期后比较患者治疗前后AFP降低程度和肿块缩小情况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1-2年生存率分别为91%和82%。   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合B超下经皮穿瘤内注射30%的醋酸治疗中、晚期巨块性肝癌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摘要:颅内血管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狭窄造成缺血性卒中的概率高于颅外血管的狭窄,华法林-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颅内狭窄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在严格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抗凝药物治疗的情况下,颅内狭窄血管供血区的年卒中率约8%~20%;另外,与颅外的动脉狭窄不同的是,颅内狭窄病灶表面较为光滑,较少出现警兆症状(20%左右),多数患者没有TIA的发作而直接造成完全性卒中,因此需要更为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颅外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而对颅内狭窄还缺乏有效并可行的方法。本文研究颅内动脉狭窄的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疗效评价。
  • 摘要:目的:以微创技术标本兼治缓解胰腺癌癌性疼痛.   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2006年60例胰腺癌患者因胰腺本身及后腹膜转移癌肿或淋巴结直接浸润或压迫后腹膜神经丛导致腰背痛及腹部疼痛行动脉灌注介入化疗的情况。   结果:60例胰腺癌患者疼痛均消失或明显减轻,应用数字分级(NRS)评分法及主诉分级(VRS)评分法同时评估,疼痛缓解有效率高达86.6%~90%。   结论:动脉灌注化疗对缓解胰腺癌疼痛、抑制肿瘤、提高生存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通过对肾癌供血动脉与栓塞研究,为动脉栓塞化疗奠定基础、  资料与方法:本组12例肾癌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肾动脉造影,然后选择动脉灌注抗癌药物,EPI40mg、mmc30mg、5-Fu1000mg.栓塞剂为5%鱼肝油酸钠6ml、碘油10ml、明胶海绵颗粒40粒左右.   结果:肾肿瘤供血90%来自肾动脉,10%来自肾静脉.所有患者行动脉栓塞化疗后肿瘤都有不同程度缩小。   结论:肾癌的供血主要由肾动脉,其次肾静脉,另外还有侧支循环动脉供血.提出动脉栓塞化疗时,不宜只行肾动脉单纯造影,应扩大造影范围,了解有无其他供血动脉,才能取得更佳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评价介入再通术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作用。   资料和方法:随访102例经常规子宫输卵管造影(HSG)证实为输卵管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狭窄或梗阻的不孕症患者,用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输卵管介入再通装置,行选择性输卵管造影(SSG)和介入性输卵管再通术(FTR)的患者,统计一年内患者妊娠率、异位妊娠率及输卵管再粘连阻塞率,并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完全梗阻的患者再通术后一年妊娠率为40.7%,其中输卵管近端(间质部、峡部)梗阻患者术后一年妊娠率为60%(9/15),输卵管中远端(壶腹部、伞端)梗阻术后一年妊娠率为16.67%(2/1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5.19 P<0.05);不完全梗阻患者再通术后一年妊娠率,通而欠畅者为60.9%(14/23),通而不畅者43.2%(16/37),通而极不畅者13.3%(2/15)。三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8.40 P<0.05)。   结论:SSG和FTR是治疗输卵管梗阻性病变的有效方法;妊娠率与适应证选择相关,输卵管近端阻塞为SSG和FTR首选.
  • 摘要:目的:评估单纯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治疗有症状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资料及方法:在38个月时间内,60例有明显症状的子宫肌瘤患者(年龄32-51岁,平均年龄41.8岁)行子宫动脉栓塞术.直径约500-1000μm明胶海绵作为栓塞物质.根据随访结果评估症状改善情况。应用彩色多普勒对最大肌瘤体积及子宫体积缩小程度进行评估.随访周期为1-36个月(平均10.2个月)。   结果:手术后4个月42例患者中41例月经量增多得到显著或中度改善(98%),手术后1年20患者20例显著或中度改善(100%);手术后4个月32例患者中31例与肌瘤体积相关症状显著或中度改善(97%),手术后1年19患者19例显著或中度改善(100%);彩色多普勒显示:手术后4个月最大肌瘤平均缩小率为55%,1年后平均缩小率为70%;术后4个月子宫体积缩小率为40%,1年后平均缩小率为56%。彩色多普勒随访显示无子宫肌瘤再发或残存肌瘤增大.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单纯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治疗有症状子宫肌瘤是安全和有效的措施.
  • 摘要:目的:研究、观察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肌瘤(UF)的中远期疗效。   资料与方法:对53例UF患者行UAE治疗后,并进行6~8年的随访观察,着重研究术前、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以及UF的复发情况。   结果:(1)随访情况:UAE术前1个月及术后1、2、3、5、7、10、12个月各随访1次,以后每半年随访1次。(2)肌瘤情况:53例中12例子宫粘膜下肌痛经阴道排出,7例(13.2%,7/53)其中5例在术后1~3年肌瘤增大,2例月经量过多,临床症状无改善而行子宫切除术,34例带痛者肌瘤无增大,临床症状明显改善。(3)痛经症状变化53例中47例术前有痛经症状,治疗后40例(85%,40/47)为临床有效,7例(14.9%,7/47)为临床无效。(4)、月经量的变化53例患者中,有51例有经量过多,UAE术后39例(76.5%,39/51)恢复正常,4例(7.84%,4/51)无变化(其中2例10个月后反而较术前经量增多而行子宫切除术)。6例(11.8%,6/59)出现月经量过少,2例(3.9%2/51)出现子宫性闭经,均为年龄偏大者,2例正常者术后1例无变化,1例出现月经量过少,但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   结论:UAE治疗UF有较好的中远期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23例子宫肌瘤,采用Seldinger技术造影及栓塞,栓塞材料为聚乙烯醇(PVA)和明胶海绵.12例栓塞后有完整的随访资料,对造影所见、治疗后反应及肌瘤大小改变进行总结和分析。   结果:造影表现为子宫动脉增粗、推压移位和肿瘤染色;治疗后月经量减少,瘤体缩小。   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对改善子宫肌瘤的临床症状是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的方法及疗效。   资料与方法:对15例大咯血或长期反复咯血的病人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支气管动脉.15例病人中,单侧13例,双侧2例。肺癌9例,支气管扩张4例,肺结核2例。先行支气管动脉造影,确定出血血管后,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直到支气管动脉闭塞为止.   结果:即刻止血13例,出血完全控制。2例咯血明显减少,内科治疗后咯血完全停止.随访3个月~5年,再出血1例。   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是治疗大咯血的有效方法,效果确切,止血迅速.
  • 摘要:1989年2月-2006年5月期间,我院对大咯血病人的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但由于支气管动脉栓塞易产生一些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需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现通过临床实践及结合有关文献,就一些严重并发症易发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
  •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修复术治疗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对48例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腔内修复术,连续硬膜外腔麻醉、控制血压,在DSA下将支架型人工血管经股动脉放置病变处,进行腔内修复。修复后复查造影,观察真假腔血液动力学变化、内脏及下肢动脉供血的改变。   结果:48例患者一次性成功置入人工血管支架,2例支架未能完全封堵漏口、内漏明显;支架置入后假腔血压下降,机体脏器缺血状况改善,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手术成功率95.8%。   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夹层动脉瘤安全可行、效果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摘要:肠缺血(intestinal ischemia)属重症急腹症范畴,病死率可高达70%~90%,病人得不到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和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明显,本病的发病率有所增加,约占住院病人的0.1%。这就要求对本病有足够的警惕和认识,争取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高救治水平.对于确定为肠缺血病变者采用介入治疗是至关重要手段之一,在未发生肠坏死前,应作为治疗肠系膜缺血症的首选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DSA血管造影及介入栓塞治疗在急性出血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临床急性出血患者的DSA造影表现和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资料,男24例,女11例,年龄15-82岁.全部病例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超选入可疑出血的动脉内,先进行DSA造影以明确出血有无及部位,再将同轴微导管超选入出血动脉内,栓塞出血动脉,达到止血目的。   结果:33例患者经DSA造影明确诊断为血管出血,经栓塞治疗后,均达到止血目的;2例患者DSA造影未见明确出血征象,但根据临床提示,向可疑动脉内预防性注入适量血管收缩药物,术后1周随访,止血效果较佳.   结论:DSA造影加栓塞是诊断和治疗急性出血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具有很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难治性产后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急诊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或选择性髂内动脉脏支栓塞治疗难治性产后大出血13例,栓塞剂采用明胶海绵粒.   结果:手术插管成功率100%,所有病例术后即刻止血,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介入栓塞治疗难治性产后大出血,微创、高效、并发症少,且可保留子宫,在有条件的医院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上、下消化道出血采用内窥镜检查诊断大多能够找到出血原因,但对于反复出血或出血量较大(24h>1000ml)而内窥镜检查找不到出血原因的情况,即中消化道(空回肠、胆道)出血的诊断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我科1994年6月~2005年10月对44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DSA造影检查、并酌情介入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体会总结。
  • 摘要:目的:为提高股动脉前壁穿刺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避免穿刺点血肿形成,供初学者参考。   方法:参照介入放射方法学文献及专著,结合近20年中的1000余次股动脉穿刺插管及穿刺点压迫止血加压包扎实践,以旋转进退法减少穿刺插管时的无效动作,以小螺距旋进法进行扭曲动脉的超选择插管来替代微导管,以左右手协调配合的微技巧来缩短压迫止血和加压包扎的时间。   结果:按上述方法,从1988以来的1000余次股动脉前壁穿刺一次成功率100%,没有发生动脉对侧壁损伤、导丝导管误入动脉夹层、穿刺点血肿或动脉静脉瘘及下肢缺血等并发症;1988以前初学阶段的200余次动脉前壁一次穿刺成功率80%,刺破动脉对侧壁10%,血肿发生率1%。从穿刺针进入动脉内至短导丝插入期间的针尾喷血最多2次,最少1次。操作过程中没有无效动作。如用锥形三角针破皮,24h后可去除绷带及纱布.如用尖头刀片破皮,48h后去除纱布.从拔出导管鞘到完成加压包扎需时2min左右.用4F普通RH导管或4F Yashiro超滑导管作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配合小螺距逆时针旋转进管法多能成功进入第三级及其以远的动脉分支,尤其是Yoshiro超滑导管多能替代3F微导管,减少患者经济负担.   结论:要想提高介入手术效率,宜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意识,初学者除了在术前多看多想多模拟以外,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的反复思考和总结提高也很重要.细节往往决定成败,重视每一个环节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介入手术技能快速提高,而每一个细小疏忽多会导致不可弥补的伤残事故.
  • 摘要:目的:分析介入诊疗过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原因,探讨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的方法。   方法:通过对2000例介入诊疗病例的回顾性的调查统计,筛选出发生严重并发症病例,加以分析研究。   结果:2000例介入诊疗病例,共发生严重并发症23例,占1.15%。截瘫1例,下肢动脉栓塞2例,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3例,急性心包填塞1例,急性肺水肿3例,消化道大出血2例,急性喉炎2例,肠梗阻3例,胆汁漏1例,严重顽固性感染2例,严重骨髓抑制1例,心脏停止跳动2例。   结论:介入诊疗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是多方而的,病人个体差异很大,术前认真分析病人的具体情况,术中规范操作,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以把并发症的发生和危害减少到最小程度。
  • 摘要:目的:总结食管带膜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食管狭窄、食管气管瘘及食管纵膈瘘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恶性食管狭窄15例,其中合并食管气管瘘或食管纵膈瘘4例,全部病例均在电视透视监视下完成操作。本组病例均一次性顺利完成支架置放,其中1例半年后再狭窄置入第2枚支架.   结论:食管带膜支架置入术是治疗手术无能的食管恶性狭窄的有效方法,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及提高患者生存期生活质量起到了显著作用,手术操作安全,适用。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气管Y型覆膜支架治疗气道复合狭窄和食管/胸腔胃-隆突下方瘘的可行性及疗效。   材料与方法:根据气道复合狭窄和食管/胸腔胃-隆突瘘的特殊解剖与病变特点设计气道一体化Y型覆膜内支架.X线监视下,10例气道复合狭窄、6例食管-隆突瘘和4例胸腔胃-隆突下左主支气管瘘共置入20枚气管Y型覆膜支架.   结果:内支架一次性置入成功,10例气道复合狭窄者置入内支架后呼吸困难即刻缓解,6例食管-隆突瘘和4例胸腔胃-隆突下左主支气管瘘完全封闭,即刻消除了呛咳症状,有效控制了肺部感染,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结论:气管Y型覆膜内支架能有效解除气道复合狭窄和食管/胸腔胃-隆突瘘,操作简单、安全、近期疗效可靠,值得进一步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和经T型管及其窦道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可行性及其疗效。   资料和方法:对252例原位肝移植术后出现胆道狭窄的26例患者分别行胆道气囊扩张术、胆道引流术和胆道支架置入术.   结果:3例胆道狭窄合并胆瘘患者和3例单纯吻合口狭窄患者,经气囊扩张术和胆道引流后痊愈.6例肝内外胆管多发狭窄患者,气囊反复扩张胆道狭窄段后,5例狭窄纠正而获得痊愈;1例气囊扩张治疗后出现肝内血肿,再次行肝移植.12例肝内外胆管多发狭窄合并胆泥的患者,经反复球气扩张后,10例狭窄明显减轻,黄疸缓解;1例置入胆道支架,后因支架管阻塞而再次肝移植;1例治疗后狭窄仍存在,黄疸无缓解而再次肝移植;2例T型管引流口段狭窄同时应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狭窄明显减轻,黄疸缓解.   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和经T型管及其窦道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痛苦小、创伤轻以及可重复等优点是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选择性输卵管插管行介入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临床拟诊未破裂期输卵管妊娠65例,在X线电视导向下,将3F细导管通过套管送入到患侧输卵管造影明确孕囊后,把溶于4-8ml生理盐水中的25-50mg氨甲喋呤,以每分钟1-1.5ml速度注入.   结果:65例一次插管造影成功,诊断满意。经导管内注入氨甲喋呤治疗63例获得成功,治疗成功率达96.9%。   结论:选择性输卵管插管造影诊断并介入治疗未破裂输卵管妊娠操作简便、安全、痛苦小,疗效肯定,是一种治疗输卵管妊娠的好方法,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CT介导经皮射频治疗直径≤5 cm肝癌的疗效。   方法:采用CT导引经皮穿刺,对30例肝癌进行射频灭活治疗,并于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T扫描、MRI、18F-FDP SPECT及PET、细针穿刺活检术观察肿瘤灭活率,观察治疗的反应,随访观察生存情况。   结果:30例肝癌射频治疗1~2次,治疗平均时间32min,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全部病例产生射频灭活作用,平均灭活直径为5.9cm,相当于治疗前肿瘤平均直径的118%。治疗后AFP转阴或降低.1年内全部患者无复发生存、随访2年无死亡,未出现其它严重并发症。   结论:CT介导经皮射频治疗直径≤5 cm肝癌,取得原位灭活的疗效,是微创治疗的好方法。
  • 摘要:目的:评估断层准向仪针在CT导向活检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报告468例CT导向下导向穿刺针的临床应用,其中110例行穿刺活检,358例行穿刺治疗.部位包括胸部192例,腹部276例(肝脏177例、腹部包块45例、肾脏24例、胰腺15例、腹膜后淋巴结15例)。穿刺治疗包括化学消融158例、微波固化45例、射频消融55例、化疗粒子植入40例、肿瘤内化疗药物注射60例。病灶大小范围为2cm~15cm.断层准向仪由进针角度与进针层面角度指示装置、角度基准调整装置组成,根据CT扫描给出的皮肤进针点、进针角度0和深度d,将穿刺针刺入身体至进针深度,即可命中靶点。   结果:穿刺命中率为100%,一步命中率为96.8%,穿刺扫描层数平均6层,平均操作时间为18分;少量气胸发生率为1.6%,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CT导向下应用导向穿刺针进行活检和介入治疗,高效、准确、安全、便捷,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闭合式MRI引导下激光、微波消融术治疗肝恶性肿瘤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18例肝区恶性肿瘤行MRI导引下经皮介入消融术,4例为小肝癌,行激光消融术(LTTT),14例中晚期肝癌行经皮微波消融术(PMCT),所有病人即术前、术后即时、术后MRI检查观察病灶动态过程.   结果:4例小肝癌、6个病灶、2个病灶消失、4个纤维化、14例中晚期癌消融术后出现程度不一坏死液化,增强扫描为"无血管区"消融术后2例出现较明显上腹痛及少量腹腔积液,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讨论:介入性MRI消融术定位准确,可以敏感显示消融术后病灶动态变化过程.
  • 摘要:目的:总结超声介入穿刺、置管引流对胸、腹腔积液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资料和方法:在超声引导下,采用18G EV导管针分别对少量及包裹性胸腔积69例(脓胸3例)、腹腔积液12例进行穿刺抽吸诊断及治疗;对27例胸、腹腔大量积液者则采用S型8F引流管置入外接引流袋引流.   结果:所有病例穿刺成功率100%,对临床病因未明的胸、腹水患者,穿刺抽吸液经送常规、生化、培养及细胞学检查,渗出液40例,漏出液6例,5例找见癌细胞,3例脓胸,脓液抽净后随即用生理盐水及0.5%甲硝唑液反复冲洗并保留少许甲硝唑液于腔内,经2~3次穿刺后,未行置管引流便痊愈.27例胸、腹腔大量积液患者经置管外接引流袋引流,既保证了液体的充分引流,又减少了病人需反复穿刺的痛苦,另外,有些病例还可通过引流管定时给予药物灌注,从而大大提高了疗效并缩短了病程.   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胸、腹腔包裹性积液的穿刺及大量积液的置管引流,准确、安全、方便、无痛,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 摘要:许多恶性肿瘤晚期常发生骨转移,尤其以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等多见。骨转移的肿瘤病人常易发生病理性骨折、骨髓衰竭、行走困难、神经压迫症状以及高血钙症,也常伴有骨痛.因此,控制骨痛、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一直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近年来我们采用氩氦刀冻融治疗转移性骨癌,取得了非常明显的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氩氦冷冻联合中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氩氦刀冷冻联合中药治疗57例非小细胞肺癌.   结果:5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不良反应轻微.术后3月复查的有效率为83.8%,术后6月为79.6%,术后12月为77.3%;术后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术后12月以上生存率为46.67%(21/45);术后18月以上为34.62%(9/26);术后24月以上为36.36%(4/11)。   结论:氩氦刀冷冻技术具有靶向性强,降低肿瘤负荷快,术后反应小等优点。全程配合中药治疗可有效延长术后生存期、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有效生存期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肿瘤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实体瘤灶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接受氩氦刀局部冷冻联合治疗的103例恶性中晚期实体瘤患者共计115个瘤灶进行术中评价及术后随访.   结果:术中对115个瘤灶疗效评价总有效率达93.9%;术后3个月和 6个月对追访到的病例疗效评价显示3个月时肿瘤控制率(CR+PR+NC)为48.6%;6个月时肿瘤控制率为36.1%。所有病例不良反应轻微.   结论: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中晚期实体瘤灶疗效较好,扩大冷冻范围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肿瘤控制率,是一种具有推广价值的治疗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   资料和方法:自2001年8月至2004年9月,共对37例骨质疏松性、外伤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其中男性18例,女性19例;年龄51-78岁,平均65.1岁.所有患者均行双光子骨密度测定有骨质疏松,术有X线、CT及MRT示单一椎体非陈旧性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压缩程度小于1/3,椎后缘完整且无肿瘤、椎间盘突出等其他致痛因素的影像学表现,临床有胸腰椎疼痛的症状和体征、药物及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无神经根压迫症状、穿刺部位的感染及凝血功能障碍.骨折的部位为:第11胸椎4例、第12胸椎11例、第1腰椎13例第2腰椎7例、第4腰椎2例。所有的患者均采用局部麻醉,由麻醉科医生行术中血压、心律和氧饱合度监测,并应用芬太尼、咪唑安定等药物行术中镇静.18例采用CT和C臂机联合引导定位穿刺,19例采用单一C臂机引导下定位穿刺,均在C臂机监视下注射注射造影剂和骨水泥;均采用单侧性经椎弓根穿刺.应用形象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价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后3大行X线正侧位摄片;C臂机和CT联合引导者,术后即刻行3mm层厚的治疗椎体的CT扫描.手术后6周后电话随访,3月及6月时门诊随访,随后为写信或电话随访.   结果:手术前VAS为6-10分,平均8.4分.手术后24小时的VAS为1-3.5分,平均2.4分.术后3月的VAS为0-3.5分,平均2.2分.手术后24小时33人停用镇痛药,4人继续应用非甾体类镇痛药.除4人手术后诉有穿刺部分的疼痛外,所有患者均无神经根压迫、静脉栓塞、发热及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在4-7天后出院,平均4.7天,出院后生活均能自理.   结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迅速缓解疼痛、减少卧床和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具有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特点。
  • 摘要: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临床疗效、适应症及相关技术。   资料和方法:对295例的553个椎体在X线C臂血管机导引下行椎体成形术,包括骨质疏松症171例,转移性肿瘤103例,骨髓瘤12例,血管瘤2例,外伤7例,一般采用单侧椎弓根穿刺,骨水泥(PMMA)量为2-7ml.   结果:骨质疏松症患者总有效率为94.1% (161/171),转移性肿瘤总有效率为81.5%,骨髓瘤患者有效为8例(8/9),外伤患者有效为7例(7/7)。本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18例转移瘤椎体成形术后3~4天行放射治疗;12例采用大平板血管机旋转X线采集和椎体三维重建成像指导手术操作。   结论:椎体成形术已成为治疗疼痛性压缩性骨折标准治疗方法之一,伴随手术方法和器材不断改进其适应症必将不断扩大.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骨水泥成形术治疗椎体附件和扁平骨骨转移性肿瘤的施术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14例椎体附件和扁平骨转移性骨肿瘤患者17个部位在透视或CT监控下行经皮骨水泥成形术,术中对病灶直径大于3cm者采取了自肿瘤近1/3至远侧1/3分层注射法,并于术后常规行CT扫描观察有无骨水泥渗漏.   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或疼痛消失,其中3例患者接受了同部位的再次治疗,经术后1至2个月复查未发现病理性骨折和严重并发症。   结论:经皮椎体附件和扁平骨骨水泥成形术同样可安全有效的用于治疗相应部位转移性骨肿瘤.笔者认为,由于病骨体积有限,术中骨水泥渗漏甚为常见,但由于骨水泥具有流动性,易停留于组织间隙或体腔低凹区域,故不易引发临床症状。
  • 摘要:目的:评价CT导引下组织间植入I125粒子治疗纵隔型肿瘤的临床效果。   材料和方法:纵隔型肿瘤患者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44岁至80岁.术前做CT增强扫描.先行病变区扫描.依据治疗计划每一层所需粒子的数量和位置,确定每一层上合适的进针点和最佳进针路径.常规消毒、铺无菌巾,于局麻下进针达预定深度,拔出针芯,经针壳植入碘125至病灶内。术后随访,根据肿瘤大小变化分级:1级(肿瘤缩小75%以上)2级(肿瘤缩小75%-50%)3级(肿瘤缩小50%-25%)4级(25以下或缩小不明显或增大.   结果:1个月随访1级1例、2级4例、3级6例、4级3例。2个月随访1级3例、2级6例、3级3例、4级1例。   结论:CT导引下粒子刀治疗肺癌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护理的重要性。   资料与方法:本组9例,男5例,女4例,年龄41~83岁,平均62岁.术前诊断均经CT,MRI或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在静脉麻醉下行颅内动脉瘤水解弹簧圈栓塞术.   结果:本组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均取得成功.1例患者在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经及时恰当处理后缓解.   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是一种微创,疗效可靠,恢复快的治疗方法。良好规范的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 摘要:介入放射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引进介入放射学技术和设备至今,以其微创、高效、技术含量高而被绝大多数医院和医师接受.不同的医院,介入放射学的人员来源、设备和起步、发展不同。唐都医院1987年开始由放射科心血管组开始开展介入放射学仁作,1989年建立介入病房,1994年10月在全军第一个建立具有正规编制的介入放射科,经过16年来的努力,科室逐渐壮大,目前已有三级医师系列14人、护理系列15人、技术员系列6人;独立护理单元30张病床;三台1250mA 特DSA的血管造影机.本文就我科在介入放射学科的管理体制和技术人材的培养途径等经验方面进行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3D-RA对颅内动脉瘤诊治的应用价值及其与常规DSA检查相比的优势。   资料与方法:回顾资料完整的38例40枚颅内动脉瘤患者,男性21例,女性17例(平均43.6岁)。分析全脑血管常规DSA造影及病变血管或病变疑似血管3D-RA检查和三维重建图像.分别观察记录常规DSA及3D-RA对颅内动脉瘤提供的诊断信息.24例采用手术开颅银夹夹闭动脉瘤治疗,14例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   结果:38例40枚颅内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6枚,后交通动脉瘤13枚,大脑中动脉分义部动脉瘤5枚,颈内动脉瘤3枚,椎基底动脉瘤2枚,小脑后下动脉瘤1枚;其中小型动脉瘤(动脉瘤体直径小于5mm)12枚,中型动脉瘤(动脉瘤体直径6mm-10mm)20枚,大型动脉瘤(动脉瘤体直径16mm-25mm)6枚,巨型动脉瘤(动脉瘤体直径大于25mm)2枚;动脉瘤呈囊袋状23枚,呈哑铃形12枚,不规则形4枚,梭形1枚;颅内动脉瘤单发36例,多发2例。常规DSA诊断动脉瘤37枚, 占92.5%(37/40),3D-RA诊断动脉瘤40枚,占100%(40/40)。经与手术或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比较,本组DSA诊断颅内动脉瘤敏感性92.5%,特异性100%,准确率96%。3D-RA诊断颅内动脉瘤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100%,准确率100%。   结论:3D-RA能较常规DSA更好的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大小、瘤颈部及载瘤动脉与动脉瘤的关系、动脉瘤囊腔有无重要分支发出等等。
  • 摘要:胃、十二指肠狭窄的内支架介入治疗是指应用内支架置入技术对狭窄或梗阻的胃、十二指肠段进行扩张使通道再建立的一种治疗方法。胃、十二指肠狭窄或梗阻以恶性病变居多,是胃、十二指肠以及周围脏器恶性肿瘤浸润、压迫所引起的常见并发症。由于其直接引起进食障碍产生恶心呕吐等症状,因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使患者加速死亡.传统的外科手术方法对患者损伤较大,更由于肿瘤性病变引起梗阻时往往已是病程进展晚期,常伴有腹水、腹腔粘连及转移,使姑息性胃、空肠改道引流手术风险增大,成功率降低.而维持生命所需的胃肠减压、静脉内营养或经皮小肠置管营养使病人的生活质量低下.胃、十二指肠内支架置入术,能够以非外科手术的方法,采用微创技术使狭窄、阻塞的胃、十二指肠再通.它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微小、见效迅速、临床效果好、可重复操作等特点。因而易被医患双方所接受。本文介绍内支架置入术的适应症,禁忌症,术前准备,操作方法,术后处理及并发症。
  • 摘要:目的:探讨MRI检查在肝移植术后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肝移植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的MRI资料,结果经手术、肝组织活检或血管、胆道造影证实。   结果:64例患者术后均有皮肤、巩膜黄染、发热、腹痛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14例患者无临床症状,肝功能正常.影像分析明确发现门脉主干吻合口狭窄21例;肝动脉狭窄10例;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胆管吻合口狭窄15例;肝门水平非吻合口狭窄5例,移植排异反应17例,肝癌复发9例。   结论:MRI检查能消晰显示手术血管、胆管的狭窄、扩张,是评价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报导3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评价影像学对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诊断价值。   方法:对4例病例全部行了心血管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2例行MRA检查。   结果:心血管造影明显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CE-MRA.   结论: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是罕见的疾病,心血管造影仍然是诊断的金标准,但MRA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有用的非创伤性的诊断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兔VX2肝癌模型HIF-1α、VEGF表达的影响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方法:24只荷VX2瘤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经肝动脉注入生理盐水2ml TAE组:单纯碘油(UFLP)栓塞,UFLP0.5~0.8ml;TACE组:碘油抗癌药混悬液(UFLP+THP)栓塞,UFLP0.5~0.8ml,THP2mg.于术后2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肿瘤组织中HIF-1α、VEGF的表达,用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计数肿瘤组织中的MVD.   结果:三组中TAE组和TACE组HIF-1α、VEGF表达与MVD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与VEGF的表达及MVD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s=0.537,P<0.01;rs=0.423,P<0.05)。   结论:TACE能明显上调HIF-1α的表达,HIF-1α通过密切调控其下级基因VEGF的表达而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影响肝癌的预后.
  • 摘要:目的:评价多种影像学检查在兔肝VX2移植瘤经门静脉阻断后显示肝动脉与门静脉血供改变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门静脉阻断后即刻移植瘤体组(实验A组)、移植瘤体生长3周后门静脉阻断组(实验B组)、阴性对照C组、移植瘤体未行门静脉阻断的阳性对照D组各10只,分别行兔肝动脉与门静脉的MSCTA、DSA及钡剂血管灌注检查。   结果:肝动脉的DSA检查成功率为85%,明显低于MSCTA检查(100%)(P<0.05),但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其它检查方法成功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经MSCTA检查见Ⅲ级以上肝动脉分支的显示率(40%)明显低于Ⅰ、Ⅱ级肝动脉分支的显示(分别为100%和70%)(P<0.05),同样也明显低于DSA和血管灌注的Ⅲ级以上肝动脉分支的显示(分别为88.24%和75.77%)(P<0.01)。但是,对于门静脉各级分支的显示率方面,MSCTA、DSA和血管灌注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MSCTA可无创直观地显示兔肝动脉与门静脉的空间解剖细节,在兔肝门静脉阻断效果的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
  • 摘要:结肠、直肠狭窄内支架的介入治疗是指应用内支架技术将金属支架经肛门逆行置入结肠或直肠,使狭窄或阻塞的结、直肠肠腔开通或使结、直肠与体腔间异常通道(瘘道)闭塞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文介绍内支架置入术的适应症、禁忌症、术前准备、基本器材、辅助器材、操作方法和步骤、术后处理、并发症及处理。
  • 摘要:肝祖细胞起源的肝癌在鼠的动物模型中已经被证实,但在人肝癌中的分类标志目前尚无统一.已知的肝祖细胞标记如dlk、met、Thy-1、CD133、OCx等均可在肝癌中成一定比例的表达,但这些标记大部分与造血干细胞标记相重叠,因此在肝癌中难以区分哪一个是肝脏祖细胞的癌变,哪一个是血液中造血干细胞的沉积.比较特殊的是dlk,dlk在造血干细胞通常不表达。本文即将探讨dlk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
  • 摘要:目的:探讨肝脾双介入疗法在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2月到2002年9月间采用肝脾双介入疗法治疗的肝癌合并脾亢患者的临床材料,方法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后,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结束后,用脾栓导管行脾动脉栓塞,栓塞面积控制在30-40%,栓塞剂使用明胶海绵颗粒.   结果:肝脾双介入治疗后,患者WBC,PLT,RBC回升较快,缩短肝癌介入治疗的间隔时间。   结论:肝脾双介入疗法可以缓解脾亢,有效支持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 摘要:目的:观察艾迪注射液联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52例原发性肝癌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治疗组32例,采用艾迪注射液联合经肝动脉化疗及栓塞(TACE)的介入治疗,对照组20例,单用介入治疗,二疗程后进行综合疗效评价.   结果:治疗组在近期疗效方面,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二者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的病情稳定率为90.6%,对照组为70%,二者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率达68.7%,对照组40%,二者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率93.7%。对照组0%,二者比较P<0.05;并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能达到进一步稳定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临床症状,并能明显减轻介入治疗的不良反应。
  •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   资料和方法 1992年2月至2006年1月,用电解铂金圈(Electro-detachable platinum coils,EDPC)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108例(112个),其中106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例,术前Hunt & Hess氏分级,2例为0级,55例为Ⅰ级,36例为Ⅱ~Ⅲ级,15例为Ⅳ~Ⅴ级.其中11例(11个动脉瘤)发生并发症(包括动脉瘤破裂、载瘤动脉血栓形成或脑动脉栓塞,电解铂金圈疝出致载瘤动脉闭塞或逸出动脉瘤,以及铂金圈解螺旋、留置体内等),对其发生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108例中11例发生并发症(10.2%)。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3例次,术中发生血管痉挛、血栓形成2例,血栓性栓塞1例。铂金圈疝入载瘤动脉3例、脱落逸出动脉瘤1例。铂金圈解螺旋、留置体内1例;本组106例以SAH为首发者中9例合并脑积水,均先栓塞再分流,分流术后显示积水均得到明显改善。栓塞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3例患者,2例经EDPC继续栓塞止血.经6~24月的随访,CT示原出血吸收,无再出血.1例因术前未行全身麻醉而转外科急诊手术.铂金圈解螺旋、留置体内1例患者,长期华发令抗凝无任何临床症状。发生栓塞事件的4例病人,经解痉、溶栓和对症处理后,术后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铂金圈疝入载瘤动脉3例:均为后交通宽颈动脉瘤(右2左1例),疝出后均导致同侧颈内动脉闭塞,1例病人因侧枝循环良好而无临床症状,1例左侧偏瘫、另1例右侧偏瘫伴失语.故而因上述并发症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者2例(2%),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4例(4%)。本组无死亡病例。   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发生并发症与手术操作、动脉瘤的解剖结构和血管条件有关,而术前仔细研究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形态结构、正确处理术中意外和提高栓塞技术则是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动脉栓塞术治疗Graves病的护理体会。   资料和方法:对28例Graves病患者的甲状腺动脉造影、介入栓塞治疗及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结果患者一般情况较好。   结论:掌握介入治疗的特点,完善术前检查,做好术中观察,注意术后护理,是护理取得得成功的有力保证。
  • 摘要:我科2002年12月~2006年05月开展了1100例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治疗,发生5例医源性假性动脉瘤,其中2例下肢假性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带膜支架植入治疗,经精心护理,2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现报告临床资料。
  • 摘要:梗阻性黄疸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数由恶性肿瘤引起。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姑息性介入治疗方法,可取代胆道置管引流术,避免了由于引流导管引起的各种不便与并发症。减轻病人的痛苦,明显缓解黄疸,改善肝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等优点是目前国内外较成熟的一种介入放射学技术。
  • 摘要:1986年,根据中央卫生部《关于将具备一定条件的放射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在省卫生厅及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科主任的奋斗,充分利用我科专业人员及技术设备的特殊优势,我院在西南地区率先开展介入治疗,并首家开设了介入专科病房及其门诊.主要治疗肝癌、肺癌、直肠癌、肾癌、腰推间盘脱出等介入治疗患者.发展至今,我科已成为院内具有专科特色的必不可少的临床科室,本文报告二十一年来,我院介入专科病房的管理体会。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