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6年全国肝炎疫苗研究及应用经验交流会
2006年全国肝炎疫苗研究及应用经验交流会

2006年全国肝炎疫苗研究及应用经验交流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06-11

主办单位: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

会议文集:2006年全国肝炎疫苗研究及应用经验交流会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为了了解兰州市人群乙肝病毒流行情况和人群乙肝疫苗的接种情况.响应国家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乙肝预防策略.采用血清流行病学的方法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乙肝病毒携带率以及乙肝疫苗的接种率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市居民的乙肝病毒携带率在下降,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乙肝病毒的携带率呈上升趋势,而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呈下降趋势.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相比较,农村居民乙肝病毒携带率高,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偏低,其有显著性差异.因此,今后本市乙肝防制的工作要在农村进一步加强措施,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降低乙肝病毒携带率.
  • 摘要:注射是医疗卫生服务中最常见的技术手段,安全注射问题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目前每年全球发生160亿次注射,其中95%以上用于治疗目的,约3%用于免疫预防注射.如果不能保证注射的安全性,就可能对接受注射者造成损伤或者感染,使实施注射操作的医护人员遭受针刺等伤害,而最令人担忧的是可能导致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等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因此,加强安全注射工作,预防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是医疗卫生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 摘要: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乙肝最经济、有效的策略和措施之一.目前,我国使用的乙肝疫苗主要有重组酵母疫苗和中华仓鼠卵母细胞(CHO)基因工程疫苗两种,均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但我国乙肝疫苗的生产厂家较多,随着疫苗市场的逐渐开放,选择何种厂家的疫苗却成了人们面临的问题.本次研究选择我国4个主要的乙肝疫苗厂家生产的3个种类基因乙肝疫苗,采用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评价其疫苗的成人免疫效果和儿童加强免疫效果,为卫生机构的疫苗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目的:母亲HBsAg阴性婴儿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抗HBs<10mIu/ml者,不同剂量和针次的再免疫效果. 方法:母亲经筛选为HBsAg阴性者的7~24月龄婴儿8000余例.经乙肝重组酵母疫苗0、1、6月5ug基础免疫后,RIA检测,抗HBs<10mIu/ml者选择409例,分成5ug疫苗0、1月和0、1、2月及10ug疫苗0、1月和0、1、2月,仍用同种疫苗再免疫共四组.再免后一月采头皮静脉血,检测抗HBs滴度,计算其GMT值. 结果: 5ug和10ug0、1及0、1、2四组抗HBs<10mIu/ml婴儿经此再免后,其抗HBs≥10mIu/ml(阳转率)分别为89.89%;96.87%;94.44%;95.52%;而其GMT分别为348,185,246,406.409例无应答者中抗HBs阳转率为380例(92.91%),X2检测四组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月龄7~15月者再免后抗HBs仍<10mIu/ml者为12.74%,而16~24个月者却为3.57%,X2=12.34,p<0.05. 结论: HBsAg阴性母亲婴儿7~24月龄经基础乙肝重组酵母疫苗免疫后呈无应答者(抗HBs<10mIu/ml),用相同疫苗5ug和10ug0、1及0、1、2再免疫后,其抗体阳转率良好(89.89%~96.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月龄(16~24月)婴儿对再免疫的免疫反应较小月龄(7~15月)为好.
  • 摘要:目的:研究HBsAg阴性母亲婴儿常规接种乙型肝炎重组酵母疫苗后的抗HBs无应答. 方法:母亲经筛选为HBsAg阴性者的健康婴儿,基础免疫国产康泰乙肝重组酵母疫苗5ug,0、1、6月各一剂,7~15月龄共5683例.取头皮静脉血作ELSA初筛后,再作RIA测抗HBs滴度,并调查其它相关因素. 结果:5683例婴儿中157例抗HBs<10mIu/ml为2.76%.7~9月龄为1.80%最低.无应答率随月龄的增长而升高.城市婴儿0.78%明显低于农村4.93%,X2=90.931 p=0.000<0.05,男女婴儿间女性无应答无显著差异. 结论:常规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7~9月龄无应答率最低,后随月龄增加而上升.7~15月龄合计为2.76%.城市婴儿低于农村婴儿.
  • 摘要:甲型肝炎(以下简称甲肝)曾经是本市高发的传染病,随着甲肝疫苗的推广接种,常州市的甲肝发病呈逐年下降态势,为了解儿童中甲肝抗体的流行水平,为甲肝的预防接种提供科学依据,特开展本次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20μg/ml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对成人的群体免疫效果. 方法:在绍兴市某厂随机抽取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一般健康状况良好的20~40岁的职工145名,按0、1、6个月程序接种20μg/ml国产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 结果:全程免疫125人,接种率86.21%.免疫前后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各为50.40%和98.40%,几何均数平均滴度(GMT)为12.6594 mIU/m1和430.9511 mIU/ml.不同年龄、性别、免前不同抗HBs水平各组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成人接种20 μ g/ml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可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提示应在成人中开展乙肝疫苗接种,以建立有效的全人群防御乙肝的免疫屏障.
  • 摘要:在选择不同种类、不同剂量的基因乙肝疫苗及采用0、1、6和0、1、2个月两种不同的免疫程序应用于成人免疫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了CHO20μg疫苗和0、1、6个月免疫程序应用于成人的免疫持久性.全程免疫后1年,CHO20μg疫苗的抗-HBs阳性率和GMT分别为97.1%、85.06mIU/ml,而GHO 10μg和酵母10μg疫苗的抗-HBs阳性率和GMT分别为73.2%、32.94mIU/ml和65.8%、30.74mIU/ml.全程免疫后2年,CHO20μg疫苗的抗-HBs阳性率和GMT分别为89.9%、52.23 mIU/ml,而CHO 10μg和酵母10μg疫苗的抗-HBs阳性率和GMT分别为69.6%、22.17 mIU/ml和63.6%、22.02 mIU/ml.不同疫苗之间的抗-HBs阳性率和GMT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且GHO20μg疫苗明显优于CHO 10μg和酵母10μg疫苗,CHO 10μg和酵母10μg疫苗之间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因此,成人接种乙肝疫苗仍然建议优先使用CHO20μg疫苗.
  • 摘要: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在法国、英国、瑞士、以色列、日本等10几个国家生产并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应用,在新生儿、儿童及学生、成人等各类人群中都取得了很好的免疫成效,成为全球范围内主要乙肝疫苗品种之一.本文介绍了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质量水平进展现状.
  • 摘要: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是农村地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积极推动乙型肝炎的控制工作,落实国家"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政策,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在甘肃省实施"乙型肝炎防治健康教育项目".通过对群众及医务人员的广泛宣传,以推动农村地区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减少发病.结果:医务人员乙型肝炎防治知识正确知晓率由59.74%上升到97.48%,儿童监护人知晓率由61.48%提高到79.21%,乙肝疫苗平均接种率由31.48%上升至78.72%,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平均由23.16%上升至76.87%.儿童HBsAg携带率变化由项目前的2.97%下降至项目后的0.33%,项目前后儿童HBsAg携带率差别有显著性(x2=4.06p<0.05),母亲HBsAg携带率由项目前的7.00%至项目后的6.00%,无显著性差别(x2=0.25p>0.5). 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是农村地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积极推动乙型肝炎的预防控制工作,落实国家"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政策,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在甘肃省实施"乙型肝炎防治健康教育项目".该项目通过对群众及医务人员的广泛宣传,以推动农村地区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减少发病.现将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 摘要:目的:对邯郸市[再创生命-扶轮百万小儿健肝工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2003年3月1日-2006年3月31日邯郸市在国际扶轮3450区资助下,启动[再创生命-扶轮百万小儿健肝工程],并于2002年12月和2005年10月进行了项目实施基线调查和终期评估. 结果:在项目实施期间,通过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对儿童监护人开展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以及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我市医务人员乙肝防治知识由项目前65.50%提高到99.00%,儿童监护人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由74.81%提高到95.89%;项目基线调查和终期评估中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由57.71%提高到99.91%,疫苗保护效果由60.19%提高到81.48%,差别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结论:我市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各项工作指标己达到或超过既定目标,而且,通过实施该项目,我们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 摘要:目的:评价新生儿接种乙肝重组酵母疫苗普种预防HBV感染的长期免疫效果,探论文讨其乙肝疫苗免疫持久性,为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新生儿出生队列的定群研究结合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以1996-1999年出生并及时接受乙肝重组酵母疫苗免疫的人群为对象;采集静脉血3毫升,分离血清,用固相放射免疫分析法(SPRIA)检测乙肝病毒(HBV)感染标志,以MIU≥10为保护性抗体阳性,结果与前期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本次调查对象总数为2492例,其中男性1467例,女性1025例,1996年的547例,1997年的的611例,1998年的642例,1999年的692例.检测结果显示免疫人群的平均总HBsAg阳性率为1.9%(95%CI 1.4-2.4%),总保护性抗体阳性率为53.2%(95%CI 51.2-55.2%);男女性别之间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2)1996-1999年4个出生队列的保护性抗体水平随着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保护性抗体阳性率从免疫后1年的88.2%下降到免疫后9年的44.3%,4个队列的HBSAg携带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3)4个队列的表面抗体的MIU值≥1.0的占73.8%,弱阳性(MIU值在1-10之间)的占20.5%,1996年出生队列的保护性抗体水平和平均MIU值均为最低,弱阳性(MIU值在1-10之间)所占的比例最高;各队列的平均MIU值之间的差别有显著性(F=6.79,P<0.05),其中1996和1997年出生的平均MIU值显著低于1998年和1999年出生的人群.(4)各队列平均疫苗保护率为89.9%,与2000年的研究数据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新生儿接种种乙肝重组酵母疫苗可形成免疫屏障,有效预防HBV感染,免疫人群乙肝保护性抗体水平随接种年限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但疫苗保护效果仍然保持稳定.
  • 摘要:笔者在2002年2月~2005年8月间,采用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乙肝病毒传播的临床治疗其疗效显著.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
  • 摘要:生物制品稳定性试验的目的是考察制品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通过试验建立药品的有效期,同时为制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制品相对于化学药品来说有其特殊性,它们的活性成分通常由蛋白质(包括多肽)、糖类或核酸组成,跟小分子化合物相比,有更复杂的三维结构,能否保持其分子构型和生物活性将直接影响制品的质量,对活性(或效力)的研究是生物制品稳定性试验中最关键的部分之一.本文探讨了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和化学动力学参数研究生物制品的稳定性.
  • 摘要:为进一步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已与2005年12月10目发布.必须首先说明的,临床指南是按照循证医学的原理、根据目前最新临床研究证据和主流专家学者的共识制定的,但不是完美无缺和至高无上的;随着新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不断进步,有些观点和推荐意见也会"与时俱进"、不断修正和完善.本文将其中有关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性乙肝)的治疗部分特别是抗病毒治疗进行解释和说明.
  • 摘要: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诱导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其中体液免疫应答在初次免疫和加强免疫后的动态早已得到阐明,免疫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可有效预防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发病,实际应用中以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滴度作为评价疫苗免疫原性和免疫效果的指标.然而,抗体一般在初免后15-20天时出现,对暴露后接种需尽快产生免疫保护的疾病,如乙肝和狂犬病等,较晚产生的体液免疫在疫苗保护中所起的作用有限,近期研究发现接种疫苗,可早期诱导的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在乙肝疫苗阻断双阳性母亲高危新生儿母婴传播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进行了比较研究.
  • 摘要:目的:评价低应答/无应答儿童重新接种大剂量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状况. 方法:用酶联免疫法筛选出1岁以内已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现已4-6岁儿童血清HBsAg、抗-HBs、抗-HBc三项指标全为阴性者,再用固相放射免疫法(RIA)复核并对抗-HBs小于10 mIU/ml者,用重组CHO乙肝疫苗,按10ug和20ug分2组,均为0、1、6程序接种3针,完成接种后1-2月时采血,检测抗-HBs水平.结果 2019例筛选儿童血清HBsAg、抗-HBs、抗-HBc三项指标全为阴性者672例,占33.28%.抗-HBs<2.1mIU/ml的无应答儿童占27.44%,2.1~9.9mIU/ml的低应答儿童占5.05%.10ug剂量接种组158例,抗-HBs≥10mIU/ml者98.10%,GMT为364.36 mIU/ml.20ug剂量接种组173例,抗-HBs≥10mIU/ml者99.42%,GMT为392.86 mIU/ml.两组疫苗再免疫后抗-HBs的GMT增幅为53.61-721.87倍. 结论:乙肝疫苗无(低)应答儿童重新接种乙肝疫苗3针后免疫效果良好,10ug剂量组与20ug剂量组的抗体达到保护水平率和GMT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
  •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自然人群各型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感染状况,为肝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全市范围内,按照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12个月以上各年龄组自然人群,对每个对象甲肝及乙肝疫苗接种情况以及主要危险因素进行问卷调查,采集每个对象静脉血,利用雅培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等多种检测方法检测甲肝、乙肝、丙肝及戊肝血清学指标.结果:甲肝总抗体阳性率为83.40%(95%CI: 82.38%~84.42%);乙肝HBsAg、anti-HBs、anti-HBc阳性率分别为3.48%(95%CI: 2.98%~3.98%),37.80%(95%CI:36.47%~39.13%),28.55%(95%CI: 27.31%~29.79%);丙肝抗体阳性率为0.37%(95%CI:0.20%~0.54%);戊肝抗体阳性率为2.51%(95%CI:2.07%~2.94%).结论:北京市病毒性肝炎综合防治效果显著,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降至1%以下.
  • 摘要:在中国最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是乙肝而非艾滋病.但乙肝不像艾滋病一样,能有政府支持的大规模科普活动,来对社会大众和医药专业进行宣导和教育.中国目前最需要的是一套综合的控制乙肝的优先方案,可惜的是,流行病学家和政要对这样的优先方案认同不够.乙肝也许不像流感病毒容易形成急性感染,短时间内造成人们发病,但乙肝是慢性感染,20-30年后才出现严重慢性肝病和肝癌导致过早死亡.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因感染乙肝致死的病例调查,百分之十是源于急性乙肝感染,百分之七十是肝癌,而百分之二十是肝硬化.显见,慢性乙肝已经是中国最常见致死病症的主要因素了.因此,防止乙肝感染应是国家综合控制乙肝方案中的优先元素.本文介绍了对新生儿之外的孩童和青少年提供计划免费乙肝疫苗的全国策略.
  • 摘要:乙型肝炎(乙肝)是严重威胁人群健康的传染病之一,特别是儿童患上乙肝后,对其今后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自1992年以来,新生儿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我国儿童中的乙型肝炎HBsAg携带率有显著的下降.为了解常州市农村儿童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情况,评价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为此,作者于2006年4月在部分农村地区开展了儿童乙型肝炎HBsAg携带状况调查,以期对农村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情况有一了解,为我市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积累资料.
  • 摘要:目的:为探讨在我国开展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患病率调查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3251名1-59岁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标本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丙肝抗体(抗-HCV)和谷丙转氨酶(ALT);HBsAg或(和)抗-HCV阳性者再进行B超检查. 结果:重庆市慢性乙肝、丙肝标化患病率经分别为707.97/10万和7.38/10万;男性和女性慢性乙肝患病率分别为2027.03/10万和260.55/10万,城市、农村慢性乙肝患病率分别为966.96/10万、995.02/10万;饮白酒史与慢性肝炎患病有关(P<0.05). 结论:本次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感染现状调查方法可行,建议慢性肝炎判断标准以实验室检测结果为主,被调查者自述结果为辅.
  •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和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疾病预防控制(简称疾控)工作需求也相应有了更高的要求.在2003年"非典"期间,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对基层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应当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才能适应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新步伐;才能满足当前人们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大量需求.本文探讨了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
  • 摘要:目的:了解我市托幼儿童乙肝疫苗免疫状况,评价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我市四个镇的4所村办幼儿园,每间幼儿园随机抽取大、中、小班各一个,被抽中班级的儿童均为调查对象,对各调查对象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396名托幼儿童中,HbsAg携带率为(0.51%),抗-HBs阳性率为67.42%.有加强免疫史的儿童抗-HBs阳性率(80.77%)明显高于只完成基础免疫的儿童(59.1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不同性别、户籍托幼儿童抗-HBs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我市乙肝疫苗接种率较高,托幼儿童HbsAg携带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免疫次数是影响抗-HBs阳性率的主要因素,抗-HBs阴性的儿童应该要进行加强免疫.
  • 摘要:目的:了解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和安全注射培训情况和评价培训效果. 方法:随机抽取评估县、乡、村采取收集调查问卷、定性访谈形式、观察自毁型注射器使用、相关知识考试测评的方法对曾参加培训的乡、村级计划免疫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评估工作. 结果:收到来自78个县的调查问卷共124份,调查覆盖全省89.70%的县.市、县、乡、村级参加定性访谈人员107人.普遍认为成人参与式培训方法生动,可提高学习积极性,培训教材内容基本满足基层的需要,对教师要求较高,需要省级经常性的直接培训.在乡村培训时条件较差,培训设备简陋、落后,缺乏培训教材,教具制作过于简单.79名乡村医生参加理论知识测试,乙肝疫苗接种及安全注射知识基本已掌握.45名乡村医生参加了自毁型注射器的操作测试,基本能按照操作程序.在调查的87.50%的乡医、94.12%的村医认为,项目培训以来,在实际工作中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有所提高. 结论:成人参与式培训方法能有效提高基层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值得推广.但仍存在问题严重影响培训效果.(1)行政部门领导对计划免疫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2)无经费支持.(3)针对乡、村级培训教材和设备缺乏.(4)缺乏一批训练有素的师资力量等.
  • 摘要:目的:通过将甲肝病毒野毒株H2/w在人源二倍体细胞连续传代,并测定其特定区段的基因序列,了解甲肝病毒的遗传变异特征. 方法:将甲肝病毒野毒H2/w适应到人源二倍体细胞KMB17并在其上连续传代25代,选取其中第5(H2K5)、10(H2K10)、15(H2K15)、20(H2K20)、25(H2K25)代病毒,提取其基因组RNA,通过RT-PCR扩增5'NCR、2A、2C等区段或全长基因组,并直接测定所扩增到的PCR产物的核苷酸序列,其后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所获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 结果:甲肝病毒野毒株H2/w适应到人源二倍体细胞KMB17后,其第5代病毒H2/K5在5'NCR(101-200)即发生较大变异,主要表现为128-136位连续缺失9bp,第180-181位插入11bp,而H2/K5、H2/K10、H2/K15、 H2/K20、H2/K25之间在这一区段的同源性高达99%;H2/K5在2A(3011-3110)与原代野毒株H2/w相比大约有8%的差异,而与其他测定的子代病毒在该区段的同源性高达98%;H2/K5在2C(3986-4085)与原代野毒株H2/w相比大约有12%的差异,而与其他测定的子代病毒在该区段的同源性高达98%.其中H2/K15、H2/K20与HAV代表株HM175/w、LA、MBB、GBM等的主要抗原位点完全一致. 结论:甲肝病毒在适应人源二倍体细胞的连续传代过程中,其与细胞适应或毒力相关的基因在早期即发生较大变异,其后这些变异可保持相对稳定,其主要抗原位点在连续细胞传代过程中保持不变.
  • 摘要:目的:评价不同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 方法:选择既往无乙肝疫苗接种史的大学生及出生时全程免疫过的儿童,检测血清HBsAg、抗-HBs及抗-HBc,全阴性者作为观察对象.大学生280人,按照0、1、6个月程序进行3针基础免疫,其中接种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10ug、5ug、5ug)140人,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10ug、10ug、10ug)140人.儿童98人进行1针加强免疫,其中酿酒酵母疫苗49人(5ug),汉逊酵母疫苗49人(10ug).免疫后1个月采血检测抗-HBs. 结果:大学生3针免疫后一个月,抗-HBs有效阳转率(≥10mIU/ml)酿酒酵母疫苗低于汉逊酵母疫苗(93.5%,99.3%,P<0.05),几何平均滴度(GMT)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2 mIU/ml,94.6 mIU/ml,P>0.05).从男性看,接种酿酒酵母疫苗的抗体有效阳转率及GMT均低于汉逊酵母疫苗(85.7%,100.0%,P<0.01)(56.6 mIU/ml,98.6 mIU/ml,P<0.01),而对于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8.8%,98.5%,P>0.05)(103.4 mIU/ml,90.3 mIU/ml,P>0.05).从同种疫苗不同性别看,接种酿酒酵母疫苗抗体有效阳转率及GMT男性均低于女性(85.7%,98.8%,P<0.01)(56.6 mIU/ml,103.4mIU/ml,P<0.01),而汉逊酵母疫苗男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0.0%,98.5%,P>0.05)(98.6mIU/ml,90.3 mIU/ml,P>0.05).出生时按程序免疫的儿童,其抗-HBs阳性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0.01).70例阴转者经1针加强免疫后,98.6%出现阳转,GMT显著提高到免疫前的15倍.阳转率及GMT2种疫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97.4%,P>0.05)(80.5mIU/ml,68.5mIU/ml,P>0.05). 结论:乙肝疫苗的接种效果与疫苗种类及受种者性别均有关系.成人基础免疫,按目前常规使用剂量,男性接种汉逊酵母疫苗效果优于酿酒酵母疫苗,女性2种疫苗效果均好.儿童加强免疫,2种疫苗效果均较理想.重组疫苗初免后抗体阴转者的免疫记忆良好,新生儿完成重组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至少6年之内无需加强.
  •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然是当前全球性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预计全世界有3亿慢性HBV携带者.慢性HBV感染免疫学疗法的分类抗HBV免疫与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的作用根据现代抗病毒免疫学机理推断.本文介绍了慢性HBV感染免疫学疗法的研究进展.
  • 摘要:目的:分析我国曾开展慢性乙肝患病率调查和在重庆市开展慢性乙型肝炎患病率试点调查的相关资料,探讨能准确摸清我国慢性乙肝患者数和患病率的调查方法. 方法:比较4次慢性乙型肝炎患病率调查的调查方法、调查对象、病例定义和调查结果,重点分析在重庆市开展慢性乙肝患病率调查试点的经验与方法. 结果:4次调查结果表明慢性乙肝年龄别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771.4/10万、158.25/10万、115.77/10和707.97/10万.运用问卷调查与实验检测、临床辅助检查来筛查的慢性乙肝病例差别显著. 结论:在我国开展慢性乙肝患病率调查应考虑乙肝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在进行病例筛查时,应以实验检测和临床辅助检查为主,问卷调查为辅.
  • 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群体免疫的远期效果及影响因素. 方法:选择正定县试点八个自然村1-19岁儿童为研究人群,采集静脉血清,以固相放射免疫(RIA)法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结果录入人口库,使用Epi Info和SA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免疫后1~19岁儿童HBsAg阳性率平均为1.46%,与免疫前的9.48%相比,降低了85.7%;抗-HBc阳性率也由免疫前的33.81%降至5.94%,下降了82.4%;抗-HBs阳性率62.13%,显著高于免疫前的38.42%.乙肝疫苗3针全程免疫组儿童HBsAg阳性率最低,仅为0.35%.母亲HBsAg阳性儿童乙肝疫苗免疫失败而出现HBsAg的几率是母亲HBsAg阴性儿童的33.5倍(OR). 结论: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19年群体免疫效果仍很好,母亲HBsAg携带状况和乙肝疫苗接种史是影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要因素.
  • 摘要:目的:1、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特别是首针及时接种率.具体包括:(1)评估在家和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情况,找出未接种和迟接种的主要影响因素;(2)制定和评价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特别是首针及时接种率的相关策略,总结经验,以便推广. 项目策略:1、培训和强化培训村医和接生员;2、明确要求乡村医生为在家出生的新生儿及时接种首针乙肝疫苗;3、利用产前检查、家访等各种机会对孕妇及家庭成员实施健康教育;4、高度重视预产期前15到30天的家访活动,妥善做好计划安排,保证在家出生儿童能及时接种首针乙肝疫苗;5、统筹计划、安排,保证乙肝疫苗、AD注射器及时供应. 结果:项目实施前,黄南州乙肝疫苗覆盖率为59.03%,首针及时接种率为42.42%,项目结束后的2005年乙肝疫苗覆盖率为98.93%,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为75.04%,乙肝疫苗覆盖率提高39.90个百分点,首针及时接种率提高32.62个百分点. 结论:本项目采取的策略和与之相适应的各项措施的实施,实现了项目之初设定的目标,显著提高了在医院出生和在家出生新生儿的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
  • 摘要:目的:观察新生儿接种国产重组(CHO)乙肝疫苗后1~8年免疫预防效果. 方法:在观察新生儿使用CHO重组乙肝疫苗近期免疫效果考核的基础上,于2005年9~10月在7个试点乡中选取4个乡,对1997~1999年出生的儿童全部采集血清标本,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三项乙肝病毒标志. 结果:免疫后1~8年:抗-HBs阳性率平均为91.95%,有效抗-HBs阳性率为75.74%,抗体S/N值几何平均滴度(GMT)为30.14.总的趋势是抗体阳性率和GMT随免疫年限延长逐渐降低,;HBsAg阳性率为0.67%;抗-HBc阳性率为1.39%,未见到随免疫年限逐渐升高的现象. 结论:国产CHO乙肝重组疫苗免疫后1~8年抗体持久性和保护效果良好.
  • 摘要:目的:了解盐城地区自然人群中1-7岁儿童HBsAg阳性率和抗-HBs的水平,评估该地区实施乙肝疫苗计划免疫以来免疫保护效果. 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1998年至2004年出生的儿童进行HBsAg阳性率和抗-HBs的水平测定,并对其中的无应答及低应答对象进行加强免疫. 结果:调查1-7周岁儿童2477名,HBsAg阳性率为0.61%,盐城市区1-7周岁儿童的HBsAg阳性率更低,仅为0.78‰.1-7周岁儿童抗-HBs阳性率为62.4%,各年龄组之间的抗-HBs阳性率和GMT有明显的差异,即随着年龄的增长,抗-HBs阳性率和GMT逐渐下降,但在4岁组有一个升高的过程,这可能与部分地区在4周岁儿童中进行了乙肝疫苗的加强接种有关,而5-7周岁儿童的抗-HBs阳性率又维持在50%-60%之间.对310名抗-HBs低应答或无应答对象分别采用基因CHO 10μg、20μg和酵母5μg、10μg四种不同种类和剂量的疫苗进行加强免疫结果显示,CHO20μg组抗-HBs阳性率和GMT最高,分别为96.3%和301.65 mIU/ml;酵母5μ g的抗-HBs阳性率和GMT最低,分别为90.7%和203.10 mIU/m1. 结论:盐城地区1-7周岁儿童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全国水平,可能与盐城地区的乙肝疫苗的高接种率、高首针接种及时率、高接种覆盖率等有关,同时也与盐城地区近几年儿童乙肝低发病率是相吻合.1-岁组抗-HBs水平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抗-HBs阳性率和GMT逐渐下降,3周岁儿童的抗-HBs阳性率下降至56.6%,有近50%的儿童抗-HBs呈现阴性.因此,建议在4周岁以后采用10μg以上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CHO或酵母)予以加强免疫,以及时提高儿童乙肝的体液免疫力,随时保持抵御乙肝的能力.
  • 摘要:目的:了解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效果,为进一步落实乙肝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方法:使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汕头市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前后接种率和儿童HHsAg携带率进行调查评价. 结果:汕头市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后,新生儿第一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三针全程接种率和三针全程及时接种率分别达到了67.41%、91.09%和66.30%,显著高于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前的33.88%、61.88%和32.71%,(x2=86.86,89.21,88.05 P<0.001);由医院产科负责第一针乙肝疫苗接种的及时接种率明显高于由医院计划免疫门诊和村接生员负责接种的及时率(x2=107.26 P<0.001);0~3岁儿童HBsAg携带率1.88%,城区(1.04%)和农村(2.58%)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别(x2=1.35 P>0.05);但农村地区新生儿第一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和三针全程及时接种率(53.55%和52.11%)明显低于城区(87.67%和86.99%)(x2=47.22和46.53P<0.001). 结论: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提高了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落实农村儿童乙肝疫苗的及时接种,是今后计划免疫的主要工作.
  • 摘要:邯郸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以县级疾控机构为中心、乡级卫生院为依托、村防疫医生为基础的三级防控网络;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主要由乡村两级防保医生(城市为地段医院)承担。基层防保人员除完成接种任务外,还要承担相关的健康教育、监测评价、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等工作。由于编制和经费补助长期得不到解决,大部分基层防疫医生没有任何工资和财政补贴,主要依靠收取预防接种服务费作为接种耗材和劳务补助的费用。2005年3月24日国务院颁布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同年6月1日起实施。根据该《条例》,凡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为一类疫苗,在实施预防接种时实行免费,相应的接种补助、注射器、耗材等费用主要由县级政府承担,省、市财政应对贫困县给予补贴。但由于《条例》是当年颁布当年实施,已无法将相关费用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内,加上县级财政普遍困难,给当年资金的争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能否争取政府支持,尽快解决预防接种补助经费,成为贯彻落实《条例》的首要任务。本文介绍了争取政府支持加强部门协调落实预防接种补助经费的办法.
  • 摘要:本文综述治疗性乙肝疫苗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简要介绍了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流行状况和免疫应答分期,分别阐述了S抗原、DNA、T细胞、乙肝抗原抗体复合物、树突状细胞、多肽等治疗性疫苗的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初步介绍和分析了S抗原疫苗(53例)、DNA疫苗(7例)、抗原-抗体复合物疫苗(33例)、树突状细胞疫苗(19例)、多肽或佐剂性疫苗(40例)临床应用现状和前景.认为抗原-抗体复合物疫苗、微卡(母牛分枝杆菌菌苗)与重组乙肝疫苗联用治疗HBV感染有较好疗效.
  • 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我国的重点公共卫生问题,乙肝疫苗接种已成为控制该病的主要手段.1992年我国对乙肝疫苗实施计划免疫管理,此后出生的儿童,尤其是出生较晚的儿童乙肝HBsAg阳性率有了明显降低.但乙肝疫苗在儿童中的应用效果受乙肝疫苗的接种率、24小时内及时接种率以及其母亲的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态以及乙肝病毒变异等因素有关.为评价乙肝疫苗在江苏省部分农村地区的应用效果,探讨影响部分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研究选择江苏省徐州地区和盐城地区实施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后出生的农村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HBsAg携带状况、表面抗体免疫水平以及HBsAg阳性儿童乙肝病毒的感染与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等因素的关系进行调查分析.
  •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区,慢性乙肝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本文对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及挑战进行了探讨。
  • 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在我国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我国采取了防治乙肝的策略,有力地推动了乙肝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效果.本文对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及预防控制策略进行了介绍.
  • 摘要: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概况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肝炎)是山东省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从肝炎的报告发病情况来看,自1959年开始进行法定疫情报告,1990年开始分型报告,多年来山东省肝炎的报告发病率一直居法定传染病的前列,主要以甲型和乙型肝炎为主.随着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我国分别研制成功乙肝血源疫苗和甲肝减毒活疫苗,使长期危害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甲型和乙型肝炎的预防工作有了特异性的武器.本文对现阶段山东省甲型和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策略与实践进行了介绍.
  • 摘要:目的:评估甲肝减毒活疫苗(H2株)接种后人群的免疫持久性并达到控制甲肝流行的目标.方法:选择220名免前抗甲肝抗体阴性的儿童(年龄1-3岁)作血清学追踪观察,分别于接种H2株疫苗后的2月、12月、6年、10年和15年观察抗甲肝抗体的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另外根据随机原则选择不同年龄组的人群(3岁、6岁、9岁、15岁、18岁、25岁和35岁)比较疫苗接种前和接种后10年抗甲肝抗体的阳性率.十五年流行病学追踪观察疫苗接种率和甲肝发病率之间的关系.血清检测方法用ELISA法(用WHO标准品校正)和ABBOTT(美国)Axsym mEIA法.结果:在血清学追踪观察人群中疫苗接种后2个月和接种后15年,抗体阳转率分别为98.6%和81.3%;18岁以下年龄组疫苗接种前和疫苗接种后10年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从7.69%升高到70.45%(3岁组)和52.58%升高到71.78%(18岁组).流行病学效果观察:当疫苗接种率达到57%-74%时,二个试验点无甲肝流行;当疫苗接种率达到85%时,二个试验点无甲肝病例的发生;当疫苗接种率保持在85%-91%时,1-15岁年龄组儿童连续10年没有甲肝病例发生.结论:通过15年观察,甲肝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接种在预防和控制甲肝的流行与发生中免疫持久性显著.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