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5年全国鼻科年会暨第七届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专题学术会议
2015年全国鼻科年会暨第七届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专题学术会议

2015年全国鼻科年会暨第七届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专题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天津
  • 出版时间: 2015-05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

会议文集:2015年全国鼻科年会暨第七届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专题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奉贤区局部区域变应性鼻炎变应原分布情况.rn 方法:参照文献方法,应用"阿罗格"变应原皮试液,以组胺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对3200例疑似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明确其主要致敏变应原.rn 结果:变应原皮试结果显示,2176例为阳性(68.00%),吸入性粉尘螨和屋尘螨的皮试阳性率分别为1570例(49.06%)和1630例(50.94%).rn 结论:奉贤区临床变应性鼻炎的主要致敏原为吸入性粉尘螨和屋尘螨。"阿罗格"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可明确变应性鼻炎的致敏因素,对该疾病的预防与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观察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在鼻息肉不同组织学分型中的表达及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探讨二者在鼻息肉中可能的作用机制.rn 方法:收集鼻息肉患者的息肉组织及同期行鼻甲手术的鼻腔粘膜进行分组,鼻息肉组64例(水肿型30例,腺囊泡型19例,纤维型15例),正常对照组35例,HE染色观察各组的组织学特征,计数各组中嗜酸性粒细胞个数;Q-RT-PCR检测各组鼻腔粘膜中FOXP3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分组中Tregs定位,并计数Tregs细胞数量;对各组中二者的关系行相关性分析.rn 结果:①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对照组<腺体增生型鼻息肉组<纤维型鼻息肉组<水肿型鼻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②FOXP3主要表达于胞核中,计数Tregs数量。Tregs数及FOXP3 mRNA:水肿型鼻息肉组、腺体增生型鼻息肉组均<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③Tregs数量与嗜酸性粒细胞在水肿型鼻息肉组中呈负相关关系(r=-0.381,P<0.05),在腺囊泡型及纤维型鼻息肉中未表现出相关关系;④Tregs数量、嗜酸性粒细胞数与鼻息肉严重程度相关。rn 结论:①Tregs及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不同分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表明二者对鼻息肉不同类型的发病都起到一定作用;②在水肿型鼻息肉组鼻息肉中二者呈负相关性,说明二者可能相互影响,并共同参与了水肿型鼻息肉组鼻息肉的发生、发展过程;③研究鼻息肉不同分型中嗜酸性粒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有助于了解不同类型的免疫状态,实施有效干预并预测患者预后。
  • 摘要:本文介绍了治疗急性鼻窦炎眶并发症,全身以支持对症为主,合并细菌感染时使用敏感抗生素控制病情的继续发展;全身抗生素应用到体温正常至少6天。最好脓培养,有针对性应用,治疗效果更加。本文例3在使用万古霉素一周之前,停用后两次查听力,未发现听力受损。眼科会诊也很重要,全面了解眼科情况,监测视力,协同治疗。本文3例入院之后及治疗过程中都请眼科做了会诊,协助诊断及治疗。
  • 摘要:目的: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多种变应性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OPN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中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浸润,IL-4等各类炎性因子的增加均有密切关系.本研究旨在分析OPN及其受体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AR的相关性.rn 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收集在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中国汉族AR患者(675例)以及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741例)的外周血,提取白细胞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直接测序法,对OPN 3个位点:rs9138,rs1126616.rs1126772,以及OPN 4个重要受体ITGA4,ITGAV,ITGB3,CD44相关的各2个位点:rs1449263和rs3770136, rs3738919和rs3911238,rs5918和rs2056131,rs187116和rs16927061共11个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rn 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后进行遗传平衡分析,均符合哈迪一温伯格平衡,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卡方,P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PN的rs9138位点中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rs1126616位点中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上述基因频率病例组较对照组升高(P<0.001),可能是AR的易感因素。rs1126772位点中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的频率病例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可能是AR的保护因素与此同时,OPN受体CD44的位点rs187116 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的频率病例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其余各位点,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rn 结论:OPN基因rs9138,rs1126616和rs1126772及其受体CD44基因rs187116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AR显著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抗生素在器官移植术后鼻窦炎和脑脊液鼻漏脑膜炎治疗中的用法.rn 方法:回顾性复习研究典型特殊病例(1)二次肝移植术后复发性蝶窦炎蝶窦囊肿(2)脑膜脑膨出脑脊液鼻漏脑膜炎的诊断治疗经过,研究抗生素在肝移植术后的鼻窦炎鼻窦囊肿和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后脑膜炎治疗中的作用和特异性.rn 结果:(1)器官移植病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免疫力低或没有免疫力,更容易出现鼻窦感染或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头痛。(2)术前没有充分地抗生素治疗准备,急性炎症条件下手术容易出血,影响术野暴露,不利手术操作,影响手术疗效(前次手术)。术前充分地抗生素治疗准备2周,控制了鼻窦急性炎症,头痛缓解后手术,术中无明显出血,术腔暴露良好,病变清除干净,术后反应轻,伤口恢复快,治疗效果好(后次手术)。(3)术后病理报告蝶窦真菌病。(4)脑膜脑膨出脑脊液鼻漏脑膜炎选择穿过血脑屏障好的,炎症时可达有效浓度的抗生素如罗氏芬等疗效好[4]。 (5)罗氏芬治疗2周症状缓解,停药2周后复发;再次用罗氏芬治疗4周痊愈。(6)未发生,菌群失调。rn 结论:(1)器官移植病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免疫力低或没有免疫力,更容易出现鼻窦感染或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其病原可能是细菌和真菌的混合感染。(2)器官移植术后鼻窦炎病人抗生素使用不应拘于一般常规,疗程要比一般病人长。术前用抗生素比术后还重要。术前抗生素治疗应1周以上(本文2周)。(3)鼻窦充分开放引流是慢性鼻窦炎囊肿治愈的关键。(4)脑膜炎的抗生素治疗要选择穷过血脑屏障好的抗生素如罗氏芬等疗效好。(5)抗生素疗程长达1个月(本文四周)或脑脊液常规白细胞计数达2~6×106/L以内为止。
  •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鼻息肉不同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发病机制.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到2012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例鼻息肉患者的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后鼻孔息肉(40例)、嗜酸粒细胞鼻息肉(67例)、非嗜酸粒细胞鼻息肉(56例)3组,对3组鼻息肉进行病理学特点、变应因素及解剖学因素的比较.rn 结果:后鼻孔息肉病理学特点与非嗜酸粒细胞鼻息肉相似,与嗜酸粒细胞鼻息肉明显不同,表现为鳞状上皮化生明显,炎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较多,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型少见:后鼻孔息肉仅3例与变应因素相关,非嗜酸粒细胞鼻息肉8例与变应因素相关,而嗜酸粒细胞鼻息肉62例与变应因素相关;后鼻孔息肉伴有鼻腔解剖异常者28例,主要为鼻中隔偏曲和下鼻甲肥大,嗜酸粒细胞鼻息肉伴有鼻腔解剖异常者18例,主要为鼻窦骨质增生,钩突肥大及鼻中隔偏曲,非嗜酸粒细胞鼻息肉伴有鼻腔解剖异常者38例,主要为鼻中隔偏曲,钩突肥大,筛泡肥大,泡状中鼻甲。rn 结论:后鼻孔息肉及非嗜酸粒细胞鼻息肉发病机制可能与变态反应关系不大,较多偏重炎性过程,与解剖因素或鼻粘膜上皮的囊性变密切相关。嗜酸粒细胞鼻息肉与变态反应密切相关,解剖异常也是促进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鼻息肉伴或不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患者的临床特点.rn 方法:总结自2009年至2014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34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且病理确诊为鼻息肉的患者资料,构成研究组.以同一时间内患者年龄、性别、常居地为配对条件,在不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鼻息肉组中进行1∶1配对.SPSS17.0分别应用卡法检验和配对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在过敏原检查结果、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率、鼻息肉复发率、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Lund-Kennedy内镜粘膜形态评分、鼻腔鼻窦结局测试(SNOT-20)方面有无差异性.rn 结果:两组患者在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率(p=0.028,p<0.05)、Lund-Kennedy内镜粘膜形态评分(t=-4.586,p=0.000)、鼻腔鼻窦结局测试(t=4.170,p=0.000)方面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在过敏原检查结果(p=0.628,p>0.05)、鼻息肉复发率(t=0.683,p=0.499)、鼻窦CTLund-MacKay评分(t=0.508,p=0.615)方面无统计学差异。rn 结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较非增高患者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率更高,其鼻粘膜状态和相关生活质量更差,但不能反映鼻息肉患者的过敏状态、鼻息肉复发率和病变范围。
  •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sNP)和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鼻黏膜中γδT细胞浸润情况,探讨γδT细胞浸润数量与慢性炎症鼻黏膜中IL-17A表达的相关性和与嗜酸性粒细胞(EOS)及嗜中性粒细胞(Neut)浸润的相关性.rn 方法:取接受鼻内镜手术患者鼻黏膜作为研究样本,分CRSsNP、CRSwNP和对照组,样本数分别为14例、22例和12例,样本行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计算每个高倍视野下Eos和Neut浸润数量,以及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计算每个高倍视野下γδT细胞浸润数量和IL-17A表达阳性细胞数量,统计学分析其相关性。rn 结果:CRSsNP及CRSwNP患者鼻黏膜中γδT细胞浸润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组的2. 25±0.43倍和3.42±0.66倍,两组p<0.05),其中CRSwNP较CRSsNP更明显增高(p<0.05)。CRSsNP及CRSwNP患者鼻黏膜中IL-17A表达阳性细胞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组的2.11±0.29倍和3.22±0.51倍,两组p<0.05,其中CRSwNP较CRSsNP明显增高(p<0.05)。三组患者鼻粘膜中γδT细胞浸润数量与IL-17A表达阳性细胞数呈正相关(R2值分别为0.40,0.29和0.29)。CRSsNP组患者γδT细胞浸润数量与Eos及Neut浸润数量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553和0.593),CRSwNP组患者γδT细胞浸润数量与Eos浸润数量呈正相关(rs=0.710)。rn 结论:γδT细胞是介导黏膜局部炎症反应的重要淋巴细胞群,慢性鼻窦炎鼻黏膜中γδT细胞浸润增高,且与炎症细胞浸润及主要炎症因子IL-17A表达相关,提示γδ T细胞对鼻黏膜局部炎症反应具有调控作用。
  • 摘要:目的:检测EOS聚集浸润和Eotaxin、TGF-β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阿司匹林三联征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rn 方法:取94例鼻内镜手术患者鼻息肉组织其中实验组1ST患者34例实验组2CRSwNP合并哮喘患者30例,对照组CRSwNP患者30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及HE染色检测Eotaxin和TGF-β的表达和EOS的分布,以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EOS在三组患者鼻息肉组织中均大量浸润,EOS计数均数分别为80.02±6.11、76.62±5.22、65.97±4.78,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P2<0.05,P3>0.05);Eotaxin和TGF-β在实验组1,2及对照组均有阳性表达,三组阳性表达计数呈递减性,两两比较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P、2)P、3)P<0.05;4)P、5)P、6)P<0.05)。rn 结论:EOS的高度聚集浸润是阿司匹林三联征重要的病理表现,Eotaxin和TGF-β的高表达在阿司匹林三联征患者的呼吸道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Eotaxin和TGF-β为AIA患者鼻息肉多发和易复发提供了炎症基础。
  • 摘要:目的:对芳香烃受体及其在组织重构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芳香烃受体在组织重构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rn 方法:组织重构通过在Pubmed、CNKI、万方等多个数据库检索关键词“芳香烃受体(AhR)、组织重构(tissue remodeling)、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 ”,检索2002-2015年相文献,并分析总结。rn 结果:AhR除了参与致癌、细胞毒性外,还参与调控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细胞分化、免疫调节等。近年来研究发现,AhR通过与组织重构相关因子相互作用,在组织重构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较多研究表明,AhR与TGF-β均参与调节细胞外基质平衡,影响组织水肿和纤维化,在组织重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AhR的激动剂之一,其内源性的无毒配体ITE,能抑制Smad2/3/4的核转而抑制TGF-β1信号,并能抑制TGF-β1诱导的肌成纤维分化和细胞外基质产生。反之,TGF-β1也可以通过Smad途径抑制AhR的表达。在哮喘患者气道成纤维细胞中己经发现AhR表达较正常人增加;AhR激动剂TCDD能诱导AhR下游基因CYP1A1和CYP1B1的表达,并能够通过抑制LTBPI而激活TGF-β1。并且,AhR激动剂可以上调MMPs的表达并在许多气道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AhR激动剂通过非典型的AhR通路来增加的MMP-I的表达和活性,并通过依赖MMP-I的方式来增加MMP-2和MMP-9的活性。AhR激动剂通过增加细胞内钙的水平和激活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来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而增加的MMP-1的表达,从而参与气道重构。此外,AhR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互作用,参与血管重构。rn 结论:AhR除了介导芳香烃类化合物的致癌、致畸作用外,还参与免疫调节作用。此外,AhR在组织重构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是与TGF-β和MMPs等组织重构相关因子相互作用,其具体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长度大于200bp的一类非编码RNA,此领域研究刚起步,lncRNA分类和功能尚不明确.目前认为lncRNA可能在染色体修饰,基因的转录以及转录后环节发挥重要的调控功能.在慢性鼻-鼻窦炎中,lncRNA的作用尚无人研究,不清楚lncRNA是否在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病机制中发挥调控作用.因此将对此领域开展研究.rn 方法:纳入性别、年龄匹配的9例患者,其中3例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鼻一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ECRSwNP),3例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鼻一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NECRSwNP),3例无慢性鼻一鼻窦炎的无功能垂体腺瘤患者(Control)作为对照。分别取鼻息肉组织尖端部分和蝶窦正常粘膜,提取总RNA并构建文库,进行转录组高通量测序(RNA-seq).RNA-seq产出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3组间差异表达的mRNA和lncRNA。对lnc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并对差异表达mRNA和lncRNA的靶基因进行G0, KEGG富集分析,分析其功能及互相作用网络。最后,随机挑选出8个差异表达的1cnRNA,通过每组选取30例患者进行qPCR验证,验证RNA-seq的数据准确性。rn 结果:通过RNA-seq发现了1301个lncRNA loci, 1564个lncRNA个转录本,其中目前GENCODE v19重己知的lncRNA转录本280个,新发现的lncRNA转录本1284个。经过qPCR验证实验,差异基因的表达变化趋势与RNA-seq一致,验证了RNA-seq的数据准确性。在ECRSwNP与Control间有2041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lncRNA 132个;在NECRSwNP与control间有1238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lncRNA 88个。lncRNA与mRNA相比长度更短,外显子数目更少,表达丰度更低,保守性更低。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ECRSwNP与Control间差异表达的基因功能主要富集在免疫反应、细胞勤附、微管蛋白相关移动、钙离子结合、细胞因子及受体作用、趋化因子及受体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作用等方面,NECRSwN与Control间差异表达的基因功能主要富集在免疫反应、钙离子结合、细胞因子及受体作用、趋化因子及受体作用等方面;两组差异基因间的共同部分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活动、趋化因子活动及钙离子结合等功能方面。rn 结论:首次研究了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lncRNA的表达模式,通过RNA-seq发现了差异表达的lncRNA并预测了其功能及靶基因。lncRNA有可能在慢性鼻-鼻窦炎伴有鼻息肉的病人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可能成为诊断分型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的新靶点。
  • 摘要:目的:探讨ZFX与EMT标志物细胞粘附分子上皮型钙粘蛋白(E-cadherin)在NPC组织中的表达及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它们与肿瘤临床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rn 方法:收集125例保存完好的鼻咽癌石蜡病理标本,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喉科2003年至2013年诊治的鼻咽癌住院病例.通过Real time PCR、Western-blot、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中ZFX和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合患者的临床及预后资料,应用Speannan相关性分析ZFX和E-cadherin之间表达的关联性;应用Kaplan-Meier作单因素分析,log-rank检验分析生存曲线的差异;以Cox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探讨ZFX其与患者临床病例特征之间的关系.rn 结果:1.ZFX mRNA在鼻咽癌组织中高表达的有125例,高表达率为64.5%;显著高于鼻咽部正常组织(0.18±0.09vs0.13±0.03,P<0.001),而E-钙黏素mRNA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鼻咽部正常组织(0.05±0.01vs0.08±0.01,P<0.001)。2.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法检测125例鼻咽癌组织中有67例(53.6%)ZFX高表达,而E钙黏素在125例鼻咽癌组织中28例高表达(22.4%)(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鼻咽癌组织中ZFX和E-cadherin两者表达两两之间呈高度负相关(r=-0.262,p=0.003);3.ZFX的表达高低被证明与患者的性别(P=1.000)、年龄(P=0.060)、病理类型(P=0.145)无显著相关,而与N分期(P=0.002)、临床分期显著有关(P<0.001)单因素分析指出ZFX的表达情况、年龄、淋巴转移情况、临床分期均与鼻咽癌患者的整体生存率显著相关(P=0.035,P=0.003,P=0.034和P=0.027),多因素分析指出只有ZFX的表达情况、年龄和临床分期能够作为鼻咽癌患者整体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P=0.046,P=0.021和P=0.029).4.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ZFX高表达的患者较低表达的鼻咽癌患者有着显著更低的5年生存率、无进展期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p=0.03,p=0.01,p=0.04和p=0.03)。rn 结论:1.在鼻咽癌组织中,ZFX表达增高,E-cadherin表达减低,两者可能参与了鼻咽癌的发生发展;2.ZFX可能作为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预测因子;ZFX的过表达可能提示预后不良。3.ZFX的表达水平与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在鼻咽癌组织中呈负相关性,提示ZFX过表达可能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并下调E-cadherin的表达,影响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
  • 摘要:目的:在合并哮喘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患者中,评价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甲切除的临床效果.rn 方法:研究采取前瞻性非随机设计.共有42例合并哮喘的CRSwNP患者纳入研究.中鼻甲(middle turbinate,MT)切除组20例,中鼻甲保留组22例.术前病情评估包括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鼻内镜检查(Lund-Kennedy评分系统),CT检查(Lund-Mackay评分系统)、哮喘控制测试(ACT)和肺功能检查.两组间的疗效评价包括VAS、鼻内镜检查和ACT,所有病人随访至少1年.rn 结果:术前病情评估两组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VAS、鼻内镜评分、CT评分、肺功能和ACT评分P>0.05。术后1年,两组在VAS、鼻内镜评分均有明显改善。MT切除组较MT保留组在嗅觉方面有更多的提高(6.00±3.67vs3.30±3.44,P=0.015)。然而,总体症状和其他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头痛/面部疼痛、内镜评分和ACT,两组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对于合并哮喘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中鼻甲切除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主观嗅觉。
  •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垂体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根据其复发趋势的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或减少垂体瘤术后复发.rn 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从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102例内镜下垂体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可能影响内镜下垂体瘤术后复发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垂体激素水平、肿瘤大小、肿瘤质地、侵袭性、手术入路、内镜使用方式、手术切除程度及是否结合辅助治疗,采用SPSS16.0软件对可能影响内镜下垂体瘤术后复发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建立Logistic多因素分析模型,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rn 结果:102例垂体瘤患者有21例复发,复发率20.5%,复发时间为术后5个月一10年,平均复发时间为术后4.2年,对影响内镜下垂体瘤复发的10项相关指标作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得出:肿瘤大小、肿瘤质地、肿瘤侵袭性、手术切除程度、手术使用内镜方式及辅助治疗与术后复发相关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内镜下垂体瘤术后复发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肿瘤大小、肿瘤质地、肿瘤侵袭性、手术切除程度、手术使用内镜方式及辅助治疗与术后复发明显相关,正确全面的认识垂体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可以防止或减少垂体瘤术后复发。
  • 摘要:患者男,64岁,"左侧鼻塞伴左眼溢泪半年余"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入院前半年出现左侧鼻塞,间断性,偶有左眼溢泪,无视物模糊,无眼球运动障碍,无嗅觉减退,无流涕,无头痛,自认为"感冒",就诊于当地医院眼科,考虑"结膜炎",予左眼滴药(具体药物及剂量用法不详)治疗,溢泪症状未能缓解,鼻塞症状稍缓解.约四月前发现左下颌肿物,伴左侧间断鼻塞及左眼溢泪,就诊于某三甲医院A,诊断为"左颌下肿物",于本次入院前10周,行"左下颌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左颌下)肌上皮癌,周围淋巴结可见转移",建议行放化疗,因当时除少量溢泪及间断鼻塞外无其它症状,患者及家属拒绝,直至本次入院前未做任何治疗.rn 后患者溢泪症状持续存在,自觉左下睑肿胀,伴视物模糊、伴左侧持续鼻塞左鼻腔少量血性分泌物,无鼻痛,无面周麻木,无明显嗅觉减退,无头痛、头晕,恶心、喷射性呕吐。就诊于某三甲眼科专科医院B,行眼眶CT检查示:左鼻腔肿物。建议至我院治疗。患者自发病来精神、饮食、睡眠可。查体:体温36.6℃,脉搏:75次,呼吸:17次/分,血压119/78mmHg。专科查体:左鼻腔见新生物,质软;左内毗下方、左下睑饱满,可触及质硬肿物,左眼球外上移位,球结膜充血,左眼溢泪,无眼球运动障碍。左颌下见长约3cm手术切口,右颌下触及淋巴结大小约0.5×0.5×lcm,质软。诊断为:“左鼻腔肿物性质待查;左颌下肌上皮癌;左颌下淋巴结转移癌”。入院后行鼻窦MRI平扫示:左侧筛窦肿物,累及蝶窦及左眼眶,双上领窦炎。鼻窦MRI增强示左筛窦团块等Tl混杂T2信号影,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动态增强曲线呈速升缓降型,Ktrans值为0.58。入院第三日局麻下行“左鼻腔肿物活检术”。术中见左鼻腔、中鼻道肿物,质脆,易出血,表面尚光滑,2%地卡因及肾上腺素棉片行表面麻醉,息肉钳咬取病变送病理。左鼻腔充分止血,填塞后手术结束。术后病理示:(左鼻腔)低分化肌上皮癌。免疫组化染色:actin阳性,CD56阳性,CK阴性,CD20阴性,CD3阴性,HMB45阴性,S-100阴性,Syn阴性,Ki-67阳性细胞密集处大于80%。于患者及家属商议后,决定行放疗治疗,目前患者进行放疗中。rn 肌上皮癌(myoepithelial carcinoma,MEC)也称恶性肌上皮瘤,占涎腺恶性肿瘤的2%以下,是好发于涎腺的罕见恶性肿瘤,发生于鼻腔鼻窦的肌上皮癌极为罕见,临床多表现为无痛性肿物,偶有局部广泛、浸润生长的特性。具有上皮、肌源性分化的双重分化潜能特征,头颈部肌上皮癌中发生淋巴结转移率为36.6%。鼻一鼻窦肌上皮癌也可以发生脑、肺、骨、肝等远处转移,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与放疗,疗效报道不一,血行性转移率高,预后较差。rn 此患者诊断为(左颌下)肌上皮癌,周围淋巴结可见转移时就应积极完善检查及治疗,但当时除少量溢泪及间断鼻塞外无其它症状,未能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直至自觉左下睑肿胀,视物模糊、左侧持续鼻塞,鼻腔少量血性分泌物才就诊。该患者还应完善颈部B超、胸片、腹腔B超、头颅CT、核素骨扫描及全身PET。将继续追踪并随访该患者,以便增强对鼻窦肌上皮癌的认识,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治水平。
  • 摘要:开展了颅镜联合和内镜下切除侵犯前颅底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内镜下使用吸切器切除突入切除或联合泪前隐窝入路鼻腔外侧壁切除,然后切除受侵犯眶骨膜、鸡冠和硬脑膜、颅内肿瘤以及部分脑组织。游离大腿外侧肌肉、阔筋膜和带蒂鼻中。经过临床实践术者认为内镜下或颅镜联合入路能够完成侵犯前颅底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术式选择取决于肿瘤侵入颅内的程度以及肿瘤范围,名层筋膜瓣可用于较大颅底缺损的术中重建。
  • 摘要:目的:婴儿鼻颅底病变的临床进程非常凶险,常伴严重的呼吸困难,不能进食,如抢救不及时,很快出现呼吸道感染、全身衰竭死亡.本文的目的就是回顾性分析经鼻内镜手术治疗婴儿鼻颅底病变的可行性、技巧和经验.rn 方法:自1998年至2013年采用鼻内镜手术成功救治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8~58天,中位年龄32天,后鼻孔闭锁2例,1例双侧完全骨性闭锁,1例一侧完全闭锁,一侧部分闭锁,良性瘤样纤维组织增生2例,先天性脑膜脑膨出1例。手术在经口腔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采用2.7mm0°广角鼻内镜、在电视显示系统下操作,2例后鼻孔闭锁,采用电刀切开粘膜,耳科刮匙扩大后鼻孔,直至显露整个鼻咽部,以带孔硅胶管经一侧鼻孔引入鼻咽部,从对侧鼻孔导出,固定2周到1个月。2例鼻腔上颌窦和鼻腔鼻咽良胜瘤样纤维组织增生,直接切除,电凝止血;1例脑膜脑膨出经鼻腔电刀切除鼻咽部膨出组织,经鼻中隔到达中颅底,以切除的中隔软骨和骨组织、钦板修补颅底缺损,球囊及碘仿纱条填塞术腔;rn 结果:随访1-3年,均一次手术治愈,术后无出血,除1例术后第七天拔出鼻腔填塞物外,均第二天拔出鼻腔填塞物后呼吸功能立即恢复,无术中、术后鼻、眼和颅内并发症。rn 讨论:婴儿鼻颅底病变的特点是多出生后即出现明显呼吸困难,或进行性加重,出生检查时鼻腔吸痰管不能插入咽腔,或一侧不能通过,喂奶时出现窒息。鼻内镜检查可见鼻腔或鼻咽部光滑肿块,后鼻孔缺如或狭窄;MRI或CT可显示鼻腔鼻窦、鼻咽边界清楚的占位病变或后鼻孔骨性或膜性闭锁板,诊断并不困难,临床表现和检查倾向于良性病变,多不主张术前取病理活检。婴儿鼻颅底病变的手术特点是,操作空间非常狭小,几乎不能四手操作,常规儿童内镜手术器械和切吸器多不适用,而需要借助针状电刀和耳科器械;患儿多体重低,伴肺部感染,出血量和麻醉时间必须严格控制,要争取在无出血的状态下1个小时左右完成手术,术中情况符合术前诊断则只需送常规病理;此外,婴儿生长非常快,术后容易发生粘连,因此要尽量保留鼻腔黏膜,减少损伤,即在所谓“柔”手术下处理病变。本组病例鼻腔结构和功能均恢复正常,其中随访至今的2例患儿各项生长指标和同龄儿一样。rn 结论:婴儿鼻颅底病变一经确诊即应尽早治疗,鼻内镜手术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应为首选。
  • 摘要:目的:探讨鼻源性眶内、颅内脓肿的处理原则、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6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2例急性鼻窦炎和1例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所引起的眶内及颅内脓肿的临床表现、处理方式及治疗结果的临床资料.rn 结果:根据病史、症状、体征、细菌培养、CT, MRI等检查结果,12例病人确诊为急性鼻窦炎并发眶内脓肿,1例确诊为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并发眶内及颅内脓肿。眶内脓肿11例位于眶内侧壁,2例位于眶上壁;男性8例,女性4例,成人2例,14岁以下儿童11例。所有病人均于鼻内镜下行鼻窦开放、眶内脓肿引流术,真菌性鼻窦炎病人广泛切除坏死粘膜和骨质并由神经外科医生行颅骨钻孔颅内脓肿引流术,术后静脉给予抗菌素、糖皮质激素,真菌感染病人给予静脉、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术后眶内及颅内脓肿均获得治愈,其中1例伴有视力消失病人的视力没有恢复。随访至少半年,无复发。rn 结论:急性鼻源性眶内、颅内脓肿是鼻源性眶内、颅内并发症的危险类型之一,若处理不及时容易导致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危及生命并发症的发生。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有效治疗方式。应及时进行鼻内镜下相关鼻窦开放、眶内脓肿引流术,颅内脓肿的引流可由神经外科医生协助处理。
  •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经鼻蝶入路治疗急性垂体卒中的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的处理原则.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51例经病理证实为急性垂体卒中的病例资料,均采用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其中男性28例,女性23例,中位数年龄47岁,病程为4h-7d.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视觉功能障碍、垂体功能紊乱等,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CT、MRI及内分泌学检查,围手术期补充肾上腺皮质激素,记录术后症状恢复情况及随访结果.rn 结果:本组病例中肿瘤全切42例,次全切除9例,肿瘤全切率为82. 35%,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发生。术后随访I-14年,47例伴有头痛症状的患者术后头痛消失或明显减轻;38例伴有视力下降的患者中,34例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术前已失明的4例患者中,3例术后恢复到眼前指动,1例术后视力无明显变化;伴发视野缺损及眼肌麻痹的8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28例伴有内分泌症状的患者中,22例术后症状明显缓解,症状改善不明显的6例术后复查MRI显示肿瘤有部分残留,予伽玛刀治疗,效果良好;所有患者随访至今未发现复发病例。rn 结论:内镜经鼻蝶入路治疗急性垂体卒中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手术时机的选择极为重要,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 摘要:目的:采用鼻内镜技术,对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中隔成型术.方法:对1200例患者术后3个月以上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型术能安全、彻底矫正鼻中隔偏曲,改善鼻腔通气功能,有效控制鼻中隔穿孔的发生和减少鼻息肉、鼻窦炎的复发;能有效治愈头痛、鼻塞及鼻出血等鼻中隔偏曲临床症状.结论:该法与传统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比较具有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持久的优点,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东北三省报考飞行学员的人群中鼻中隔偏曲的发生率和偏曲特征(程度、左右、前后偏曲分布).rn 方法:东北三省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间自愿报考空军飞行学员参加体检的应招对象,体检前宣传时不限制患有鼻科疾病者报名参加体检,耳鼻咽喉科实际调查检查16192名高三学生,全部男性,年龄17-20岁.体检由耳鼻咽喉科5年以上的主治医师完成,自然状态下先前鼻镜检查初步判定,然后鼻腔喷1%麻黄素适量5分钟后再行前鼻镜检查,后部看不清者进行鼻内镜检查判定.鼻中隔偏曲及偏曲程度判定按照《耳鼻咽喉科全书鼻科学》第二版三度分法作为标准。鼻中隔前后都有偏曲计入偏曲重的部位,左右都有偏曲者计入偏曲重的一侧,高位偏曲以中鼻甲下缘为界。调查鼻中隔偏曲者有无鼻外伤史。由于应招对象有成为飞行学员的愿望,可能隐瞒病史,本次调查未将鼻塞、头痛、鼻出血等鼻部症状列入调查内容。rn 结果:16192名学生中判定为鼻中隔偏曲7549名(46.62%),其中轻度4078名(54.02%),中度2402名(31.82%),重度1069名(14.16%);前部偏曲5016名(66.45%)前部偏曲以方形软骨为主,后部偏曲2533名(33.55%),后部偏曲以嵴或棘型为主;高位偏曲1768名(23.42%),中低位偏曲5781名(76.58%);左侧偏曲4076名(53.99%),右侧偏3473曲(46.01%).7549名鼻中隔偏曲者中有鼻部外伤史1726名(22.86%)。rn 结论:17-20岁年龄段报名参加招飞体检的东北三省男性学生鼻中隔发生率46.62%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不尽相同,可能与人种、地域、样本选择和医师差异有关。中低位、前部、左侧鼻中隔偏曲多见是先天及后天自然发育原因所致。重度偏曲者样本中占6.60%.重度偏曲长期压迫易于引起反射性头痛和鼻塞等症状,需要矫正治疗几率大,有待追踪调查。
  • 摘要:目的: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合并哮喘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风险较高,处理不当,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成为鼻内镜手术(endoscopic sinus surgery,ESS)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本研究探讨ESS手术对CRS伴发鼻息肉哮喘患者的围手术期药物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rn 方法: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对109例CRSwNP鼻息肉伴哮喘患者进行了鼻内镜手术,其中全组鼻窦炎85例(77.98%),两组以上鼻窦炎症24例(22.02%),46例(42.20%)患者见双侧中鼻道或63例(57.80%)双侧鼻腔充满灰白色息肉。其中哮喘病史1-11年,其中25例(22.94%)患者有服用阿司匹林或其它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诱发哮喘和鼻部症状发作的病史。术前按照哮喘防治指南进行系统药物治疗,哮喘完全控制(ACT25分)并维持至少6个月后行ESS手术治疗,采用肺通气功能检测进行客观评估,本组患者FEV1(1秒量)均≥80%,FEVl/FVC(1秒率)均≥75%。术前1-2周予以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口服抗菌素;97例(88.99%)无高血压、糖尿病、青光眼、胃溃疡、骨质疏松的患者,术前3—5天每日晨起口服糖皮质激素泼尼松30-40mg或甲泼尼龙(美卓乐)24-32mg/d,QD;25例(22.94%),有阿司匹林耐受不良综合症病史的患者,同时加用孟鲁司特10mg口服,QN。入院后(术前2-3d)予以雾化吸入治疗,包括:1)局部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混悬液,Budesonide)普米克令舒2mg;2)吸入B2受体激动剂(速效支气管舒张剂)博利康尼2.5mg-5mg(特布他林);3)抗胆碱能药物异丙托溴铵(爱全乐)2mg。97例(88.99%)口服激素患者,术前1天静脉滴注甲基泼尼松龙40mg。术中备吸入B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万托林)及静脉用甲基泼尼松龙40-80mg,以防止术中哮喘的急性发作;术后3天,所有患者均予以普米克令舒2mg雾化Bid;有自觉憋气、喘息的患者,加用博利康尼2.5mg-5mg,鼻腔或气道分泌物较多者,加用爱全乐2ml雾化;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个体差异,予以静脉甲基泼尼松龙40mg,QD;出院后予以口服激素泼尼松30-40mg/d或甲泼尼龙(美卓乐)24-32mg/d,lOd-15d,控制术腔粘膜炎症。术后第4天开始每日2次以生理盐水鼻腔冲洗,术后1-3年长期使用局部糖皮质激素喷鼻,并根据定期鼻内镜随访情况,加用口服糖皮质激素及孟鲁司特。rn 结果:围手术期无哮喘急性发作,仅1例患者术后第2天因口服镇痛剂出现喘息:术后随访1-3年,所有患者均给予鼻腔局部吸入性激素,局部抗炎作用强,全身不良反应较小,长期使用,未引起咽部不适、声音嘶哑和念珠菌感染等异常。鼻息肉鼻窦炎病情完全控制者5例(4.59%),病情部分控制者94例(86.24%),病情未控制10例(9.17%);仅1例患者在术后13个月因股骨头坏死行手术治疗。rn 结论:哮喘患者围手术期诊疗重点在于预防,通过全面细致的哮喘风险评估、有效的药物治疗、认真的术前准备,有助于降低哮喘发作的几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控制术后CRSwNP患者鼻息肉复发,提高手术疗效。
  • 摘要:目的:库欣病是由垂体ACTH腺瘤所导致血皮质醇升高所引起的综合症,该病少见,仅占垂体腺瘤的5-8%.该病体征典型并可伴有全身循环、代谢方面严重的并发症.ACTH腺瘤生长、侵袭方式多样,多数肿瘤是微腺瘤,有时经MRI扫描,不可见.而少数肿瘤则呈侵袭性生长,向海绵窦甚至鞍隔上脑室内侵袭,此时该病定性、定位诊断以及手术都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本文的目的是回顾总结库欣病的内分泌以及影像学的诊断以及内镜经蝶手术切除此类垂体瘤的经验.rn 方法:根据患者典型的症状、体征结合内分泌检查所示血皮质醇节律消失,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血ACTH测定增高等首先诊断为库欣综合征。进一步根据低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阴性,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阳性以及肾上腺、胸部增强CT、腹部超声等排除肾上腺肿瘤及异位产生ACTH的病变之后,诊断为库欣病。对于MRI阴性的微腺瘤病例,可以采取动态MRI以及岩下窦采血,辅助定位诊断。本组病例共11例,8女3男,年龄22-76岁,微腺瘤9例,大腺瘤(R=1.Ocm)1例,巨腺瘤1例。经MRI扫描,7例发现垂体微腺瘤,2例初次MRI检测为阴性,其中1例再行动态增强MRI发现微腺瘤。治疗采用内镜经蝶垂体探查手术,发现并切除腺瘤;其中一例先后行2次手术。1例哑铃形巨腺瘤采用扩大经蝶骨平台鞍结节入路,切除侵入第三脑室的肿瘤。rn 结果:9例术后病情即开始缓解,其中4例第2-4天即出现低皮质醇血症,给予激素替代治疗好转后出院。2例术后不缓解。其中1例,在术后4个月后再次探查,切除残余肿瘤;另外1例随访1.5年,不缓解。虽然MRI未发现垂体腺瘤,经过排除肾上腺肿瘤,再进行岩下窦采血后维持库欣病诊断。进行垂体放疗。全部病例随访2个月-7年,其中视神经损伤1例(为巨腺瘤病例)。9例完全缓解,1例未缓解,1例部分缓解(巨腺瘤)。rn 结论:MRI及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是诊断库欣病的可靠方法;内镜经蝶手术适合治疗库欣病,清晰的视野有助于寻找微小腺瘤。而其扩大入路也方便处理侵袭性的巨腺瘤。
  • 摘要:目的:分析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rn 方法:对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的103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总治愈率87.06%(902/1036),好转率12.16%(126/1036),无效率0.77%(8/1036),其中Ⅰ型治愈率为95.75% (992/1036),Ⅱ型治愈率为87.64% (908/1036),Ⅲ型治愈率为65.44%(678/1036),慢性鼻炎治愈率为100.00%.rn 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具有良好的疗效,完善的术前准备、娴熟的手术操作、规范的术后随访以及药物的合理应用是影响鼻内镜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 摘要:目的:总结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inonasal inverted papilloma,SNIP)恶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9月至2009年9月我科收治的35例SNIP恶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单因素和Cox多因素回归模型法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理特征、临床分期以及治疗方式对SNIP恶变患者预后的影响并进行比较.rn 结果:SNIP恶变患者5年累计生存率为68.6%,经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显示,SNIP恶变患者的临床分期、病理特征及治疗方式对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影响(P值分别为0.049,0.046和0.024,P值均<0.05),而性别、年龄、发病部位3个因素对5年生存率无影响(P值均>0.05 ).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SNIP恶变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子是临床分期和治疗方式(P值分别为0.019和0.006).rn 结论:临床分期和治疗方式是影响SNIP恶变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病理分化程度可作为判断SNIP恶变患者预后的辅助指标。对SNIP恶变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或包含手术的综合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鼻咽切除术是复发性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传统的鼻外进路鼻咽切除术创伤较大,手术并发症较多,鼻咽暴露欠佳.因此本文探讨内镜下鼻咽切除术在复发性鼻咽癌治疗中的作用.rn 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内镜下鼻咽切除术的71例复发性鼻咽癌患者.记录分析患者性别、年龄、T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统计分析.有局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者不纳入研究范围.rn 结果:71例复发性鼻咽癌患者的临床病例特征见表1。确诊为复发性鼻咽癌的年龄中位数为51.0岁(范围27.0-80.0岁),男女比例为:2.9:1(男性:53例,女性:18例)。根据AJCC肿瘤分期系统(2010,第七版)进行T分期,rTl期27例、rT2期10例,rT3期19例,rT4期15例。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内镜下鼻咽切除术,无1例行鼻外进路手术。4例行术前放疗,6例行术前化疗,l例行术后放疗,4例行术后化疗,l例行术前、术后化疗,1例行术前化疗和术后放疗,l例行术前放疗和化疗,1例行术前放疗和术后化疗。平均手术时间为155分钟。平均出血量为450ml。3例患者术中输血。无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时间为5-96个月(平均23.8±18.8个月)。随访期间,48例存活,其中7例带瘤生存,l例出现肺部转移。总体生存曲线、疾病特异性生存曲线和无瘤生存曲线见图l、2、3。术后2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4.O%和60.5%。rn 结论:内镜下鼻咽切除术,是复发性鼻咽癌安全有效地治疗方式之一。可根据病变的侵犯范围,选择相应的手术切除范围。大宗病例及长期随访可进一步了解其在复发性鼻咽癌治疗中的作用。
  • 摘要:目的:利用微矩阵基因芯片技术研究长链非编码RNA (IncRNA)在鼻腔鼻窦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之间表达谱的差异,初步探讨IncRNA和鼻腔鼻窦鳞癌之间的关系.rn 方法:研究所用的病例来自北京安贞医院及北京同仁医院,时间跨度从2011年1月到2013年5月.选择了6组经2名病理学专家检查证实的鼻腔鼻窦鳞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提取其总的RNA,然后对提取的RNA进行质量检测,对质量检测符合纳入标准的组织样本合成cDNA,完成基因芯片杂交,对杂交芯片采取Agilent Microarray Scanner软件进行扫描,然后用Feature Extraction software 10.7软件对扫描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再用Gene SpringSoftware 11.0软件对前述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最后得到mRNA和lncRNA数据。以差异倍数>2,p<0.05作为差异基因纳入标准,获得差异的mRNAs和IncRNAs表达谱,并通过散点图和火山图对差异mRNAs和IncRNAs标示,然后再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随机挑选3个上调的lncRNAs和3个下调的lncRNAs在30对鼻腔鼻窦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进行qRT-PCR验证。综合多个数据库的资源,对芯片的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Gene Ontology、Pathways分析等),并通过计算差异表达的mRNAs和lncRNAs之间的相关系数构建lncRNA与mRNA的基因共表达网络图。rn 结果:在鼻腔鼻窦鳞癌及癌旁两组不同的组织芯片中,mRNAs和lncRNAs的表达谱有明显差异,上调的lncRNA有1174个,下调的lncRNA有1098个,上调的mRNA有821个,下调的mRNA有1103个。随机挑选的6个lncRNAs采用qRT-PCR进行验证,结果与基因芯片所筛选的结果基本吻合。GO分析发现,生物学进程方面差异表达的mRNAs主要富集在12个生物学进程中,排名前三位的是多细胞有机体发展、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在细胞组件方面差异表达的mRNAs主要富集在12个细胞组件中,其中排名前三位的是细胞核、细胞外区、细胞质;在分子功能中,差异表达的mRNAs主要富集在12介分子功能中,其中排名前三位的是蛋白质结合、DNA结合、ATP结合。通过KEGG分析发现,差异表达的mRNA基因主要富集在12个生物学途径中,其中排名前三位的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细胞周期及卵母细胞减数分裂。rn 结论:微矩阵基因芯片是一种高通量、高效率筛选鼻腔鼻窦鳞癌差异表达的lncRNA及mRNA的检测手段,IncRNA在鼻腔鼻窦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复杂的调控作用,lncRNA可能是全新的鼻腔鼻窦鳞癌标记物和潜在的基因治疗靶点。
  • 摘要:目的:焦虑和抑郁是鼻内镜手术前中常见的心理问题,非精神科医生对于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的识别率通常较低.自评性心理筛查量表是帮助发现患者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手段.每个自评性量表的特点和应该选择何种有效的、便于临床开展的量表是本研究想阐述的问题.rn 方法:选用自评性量表包括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抑郁分表(HAD-D)、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焦虑分表(HAD-A)对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间在我院行鼻内镜手术的患者进行调查。调查时间点均为入院前两周内在门诊进行一次及入院48小时内在病房内重复进行一次。每位患者入院后由经过培训的精神科医生通过交谈和观察方式完成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调查,其结果作为判定患者心理健康状态的金标准。收集数据后输入SPSS19.O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信度分析、相关分析、卡方检验等。rn 结果:(1)四个自评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数Ⅱ值均在在0.818-0.922之间,证明每个量表都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所有患者两次调查结果直线相关系数r为0.912,拟合度较好,证实重测信度较高。(2)HAD-D与SDS的相关系数r为0.78,HAD-D与HAMD的相关系数与SDS与HAMD的相关系数接近分别为0.71和0.64。HAD-A与SAS的相关系数r为0.86,HAD-A与HAMA的相关系数与SAS与HAMA酌相关系数接近分别为0.81和0.79。因此各量表均具备较好的平行效度。(3)将SAS、SDS得分与中国人常模做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SAS、SDS与常模有显著性差异(p<0.05)。SAS和SDS以标准分50分为分界点,HAD-A和HAD-D以8分为分界点筛选出心理状态异常患者,对比上述患者的HAMA和HAMD结果发现SAS、HADA与HAMA结果符合率为100%,SDS、HADS与HAMD结果符合率为92%。证实上述四个自评量表能够鉴别存在心理问题患者,具备较好的反应度。rn 结论:四种自评量表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各有优势,在筛查焦虑抑郁情绪上具有一定的价值。SAS和SDS具备良好反应度可作为校标量表。HAD-A和HAD-D调查耗时短、易于患者完成,是筛查焦虑抑郁的可靠工具。
  • 摘要:目的:在长期治疗反复发作的CRS患者的过程中观察到:此类患者均自幼反复发作CRS,并共有口唇、或皮肤、黏膜单纯性疱疹(HSV)复发史和物理性荨麻疹(风团)发作史.由此,对反复发作的CRS兼有单纯疱疹史及风团史者做了重点观察.目的是初步探索三种疾病为何在同一个体内反复发作?实际病因是否为同一个病因?等问题.本文着重对HSV引起的外鼻部、口唇及其它皮肤表层的损害特点做了拍摄观察,并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了鼻腔前部黏膜.此外还对一例疱疹液入眼引起的单眼急性炎症做了拍摄观察.rn 方法:①设备:改装头架的Y25E型裂隙灯显微镜一台;索尼微距相机一台,微距拍摄外鼻皮肤、口唇及其它皮肤部位疑是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表层损害,拍摄的图片通过电脑图片查看器放大观察;②被检者:a.3例正常鼻黏膜持有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8、50、58岁;b.长期反复发作的CRS患者12例:男女各6例,首诊年龄最小2岁、最大64岁。12例中11例每年因1~6次复发CRS在我科就诊治疗,其余1例每隔几年复发CRS就诊治疗。12例反复发作CRS在我科就诊治疗史时间最长13年最短8年(2015年2月止):c.近期(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治疗观察的CRS病例62例,其中女性患者37例,男性患者25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74岁;d.右眼外眦部皮肤单纯疱疹一例,女性,74岁。rn 结果:①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3例正常鼻黏膜持有者结果:鼻腔前部黏膜表面光滑湿润,黏液层(毯)透明、无微小气泡、黏液层无变厚和浑浊,黏膜表层深浅毛细血管清晰可见分布均匀,除毛细血管外的黏膜组织呈淡黄色,无腺体导管开口扩大。自幼至今无鼻炎史、无口唇及其他部位单纯疱疹病史和物理性荨麻疹(风团)史;②12例长期反复发作的CRS忠者,均有口唇疱疹史和身体其它部位皮肤、黏膜单纯疱疹史和物理性荨麻疹(风团)发作史。;③62例近期治疗观察的病例来看与上述12个病例有相同的三种疾病发作史。有些患者有近亲家族成员有相同的发病史,还有4例分别有与HSV相关的面瘫、面肌痉挛和单疱角膜炎史;④右眼外眦部皮肤单纯疱疹,疱疹液入眼引起的急性炎症1例,通过该病例的观察认为:有分泌液的腔洞(鼻腔)中也会引起疱疹液或HSV相关的致炎物质刺激产生局部黏膜炎症的可能。总之,通过对2000多张图片的读片观察认为:HSV引起的皮肤、黏膜表层损害特点与皮肤、黏膜表层神经分布特点相一致。HSV潜伏的神经节所支配的皮肤、黏膜表层的损害经过反复发作之后潜伏的病毒在非激活状态下也会长期影响皮肤、黏膜表层使其处于长期受损状态。皮肤、黏膜表层的损害持续时间在同一个体上也不尽相同,短则10天左右长则一个月、数月、几年或终身,认为这与病毒的失活与否有关?由此认为一些鼻腔前部黏膜表层的长期损害一糜烂与此有关,鼻黏膜表层的缺损可使首道防御缺失,容易受到感染引发CRS(参考文献:鼻一鼻窦黏膜纤毛上皮结构和功能的破坏是鼻一鼻窦炎发病的关键。),此外由于鼻黏膜表层的缺损对各种刺激更加敏感,当遇到寒冷、刺激性气味及空气中的尘埃颗粒的刺激时比正常鼻黏膜持有者更容易引发喷嚏。rn 结论:认为:①因为三种疾病在同一个体内具有相同的复发性并对寒冷等物理性因素的变化敏感,症状中均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时段内出现发痒症状,所以反复发作的CRS和物理性荨麻疹(风团)与HSV感染一潜伏一复发密切相关;②在HSV未被激活发病的情况下,反复发作所致的HSV对皮肤、黏膜表层的损害痕迹特点可作为微观诊断依据之一;③当一处HSV被激活发病时,其它曾经复发过疱疹的部位也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微观变化;④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CRS患者鼻腔前部黏膜结果:即使是CRS无复发、无明显症状情况下,鼻腔前部黏膜也处于非正常黏膜状态;⑤HSV可导致诸多器官组织病变,病毒学检查具有关键重要意义(与IgE检测和SPT试验同步检查,可与AR的相关性做探素)。;⑥HSV鼻部感染一潜伏一复发的CRS目前无法彻底根除(因为HSV是嗜神经DNA病毒),药物治疗可以缓解或控制鼻部症状。
  • 摘要:目的:阐述上颌窦颞下窝巨大玻璃异物的诊疗过程及临床资料分析。rn 方法:报告外伤至上颌窦颞下窝巨大玻璃异物病例的诊疗过程及随访临床资料rn 结果:患者以车祸致颜面创口及张口受限为主要临床症状,经螺旋CT颌面三维重建,以异物为中心的血管扫描的增强重建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后行局麻下颌内动脉栓塞,局麻下气管切开,鼻侧联合口内切口完整取出异物,术后张口受限缓解,治疗效果满意.rn 结论:深在巨大的领面部异物诊疗过程复杂,需谨慎全面应用现有的医疗手段如领面部螺旋CT三维重建,血管扫描的增强重建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全面考虑异物性质,异物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切口设计,降低手术风险,获得相对满意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了解鼻科门诊患者鼻解剖变异及鼻源性头痛的发病情况.rn 方法:对2007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鼻科门诊单一医生接诊的鼻科患者进行专科检查,检查结果及症状进行统计学处理.rn 结果:4536例(9072侧)患者鼻中隔偏曲率88.75%(4026/4536),中鼻甲气化率28.33%(1285/4536),中鼻甲反曲率14.77%(670/4536),钩突变异率29.21%(1325/4536),筛泡变异率23.63%<1072/4536),卜鼻甲变异率5.73%(260/4536)鼻丘气化率1.41%(64/4536)Hallers气房率3.13%例(142/4536)。鼻源性头痛1581例(34.85%),接触点头痛的发生率为3.13%(142/4536)。男女鼻解剖变异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头痛患者与无头痛患者鼻解剖变异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鼻科门诊鼻源性头痛有较高的发生率,应引起医生与患者的高度重视。
  • 摘要:目的:探讨鼻腔鼻窦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点以及内镜下手术切除的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1999年-2013年期间共收治的5例鼻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Kadish分期本组患者B期2例,c期3例.术前病理证实均为NEC小细胞型.术后病理予证实.治疗采取以鼻内镜下切除并联合放化疗(1例因术前肺转移,未予手术).手术方式均采取鼻内镜下筛窦、蝶窦或额窦切除、或眶内侧壁切除、上颌骨次全切除或不同类型的颅底手术.鼻内镜下处理鼻腔鼻窦神经内分泌癌与其它鼻窦恶性肿瘤一样,采用分块切除,术中明确安全界.rn 结果:随访时间为六个月至5年。随访3年以上2例,随访3年以下3例。手术后均未出现颅内感染,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2例B期患者均随访3年以上,1例无瘤生存5年,1例术后2年局部复发予化疗一年,随访中。3例C组中1例术后一年后局部复发再次行鼻内镜手术十化疗,目前无瘤生存六月。1例2年后肺部转移死亡。1例姑息化疗半年后死亡。rn 讨论:本病治疗无统一方案,鼻内镜联合术后放、化疗对于病变较早、范围较小、未累及颅底重要结构的NEC治疗有效可行的。早期的准确诊断和综合治疗是提高本病生存率的关键。由于原发于鼻腔鼻窦的神经内分泌癌少见,本组报道的病例数较少,研究周期长、且随访时间存在差别,所以在治疗与预后差异上有无统计学意义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但具有极高的复发率.通过对高加索人群中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研究发现,炎性细胞浸润是其显著的病理学特点.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中国人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病理学特征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rn 方法:收集50例手术中取得的单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组织作为实验组,17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手术中所取得的下鼻甲作为对照组。评估所有组织上皮重塑及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及FoxP3+T-reg细胞这几类炎症细胞浸润的程度,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rn 结果:对所有的IP进行上皮重塑的评估,发现1级者占31%,表现为轻度的上皮重塑;2级者占69%,表现为中度或重度的上皮重塑;在14例IP中发现合并有息肉存在,占到总IP的28%。IP的复发与上皮重塑2级者有显著的相关性(OR=5.81,95%CI:1.34-25.18)。在IP中,除外CD4+T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CDB+T细胞及FoxP3+T-reg细胞浸润显著增加,而嗜中性粒细胞是IP中最主要的浸润细胞类型。rn 结论:中国人群中,IP中最主要的炎症细胞浸润类型是嗜中性粒细胞,而大部分IP表现为上皮中、重度的重塑,而上皮重塑的严重程度与IP的复发密切相关。
  • 摘要:由于鼻骨区域良性肿物的位置特点,常规鼻内镜术式难以达到并完整切除,以往多采用鼻外径路术式切除,这不可避免的会对患者鼻外形造成一定的影响.设计鼻内镜辅助下鼻内切口径路方式来切除鼻骨区域良性肿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n 手术方式介绍:鼻内镜下在病变侧鼻阈区顶部皮肤粘膜交界处做弧形切口,分离至黏软骨膜下,暴露上外侧软骨,经上、下外侧软骨间的纤维连接分离,至上外侧软骨外侧软骨膜下分离至鼻骨梨状孔缘,沿梨状孔缘分离,分别在鼻骨内外侧骨膜下分离并暴露肿物并完整切除,复位皮肤及粘膜,鼻腔填塞。过程中注意保护键石区韧带、鼻内侧粘膜及鼻外侧皮肤。必要时可以同期取鼻中隔软骨或耳甲腔软骨修复鼻骨缺损处。rn 这种术式有以下优点:1、最大程度的避免对患者外形的影响。2、避免鼻腔粘连等鼻腔并发症。3、可以同期切取软骨或筋膜修复外形。4、鼻内镜下视野清楚,手术创伤小。5、术腔与鼻腔分离,减少感染机率。
  • 摘要:目的:评价筛窦骨瘤鼻内镜径路切除术的效果,并探讨相关的技术方法.rn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并复习文献进行讨论.16例筛窦骨瘤患者,6例(6侧)术前CT示骨瘤未附着在纸样板、前颅底,在鼻内镜下解剖骨瘤与周围的关系后切除;4例(4侧)术前CT示骨瘤附着在纸样板、6(6侧)例术前CT示骨瘤附着在前颅底,在鼻内镜下解剖、暴露骨瘤后用电钻磨除并最后完整剥离切除,骨瘤大小为1cm×1cm×1cm~2.5cm×3.5cm×4.0cm.rn 结果:16例(16侧)筛窦骨瘤在鼻内镜下均完整切除,无脑脊液鼻漏和眶筋膜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2年,所有患者术前症状消失,患者术腔在6~8周内上皮化,术后未见复发。rn 结论:术前鼻窦三维CT扫描能较完整评价骨瘤与额、筛窦各壁的关系,为手术方法和器械的选择提供有益的帮助,鼻内镜下配合适宜的手术器械,如电钻等切除筛窦骨瘤,无面部瘫痕、创伤小,是经鼻内途径切除筛窦骨瘤的理想选择。
  •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前诊断率与减少术后复发的有效途径.rn 方法:对48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术前诊断率62.5%,术前鼻内镜检查、肿瘤多部位取材活检及鼻窦CT、MRI检查是其主要诊断手段;Krouse分期,T1期34例,T2期8例,T3期5例,T4期1例;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28例,鼻内镜下上颌窦内侧壁切除术14例,鼻侧切开术4例,鼻外额窦钻孔术2例;随访46例,复发8例,主要为T2~T4期,复发时间平均3~24个月.rn 结论:妥善的检查可以提高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术前诊断,正确的分期及术式选择是减少肿瘤复发的关键。
  •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探讨鼻咽癌放疗后颅底非肿瘤性病变与肿瘤复发的MR特征,以提高MRI诊断的正确性.rn 方法:本研究纳入了鼻咽癌放疗后MR上发现颅底新发病灶的102例患者.全部患者均进行了鼻内镜下颅底病变活检术来明确诊断.根据病理诊断,对放疗后不同类型的颅底病变的MR特征进行回顾性盲法比较分析.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病理诊断为非肿瘤性病变78例(76.5%),包括纤维坏死组织(包括纤维化、疤痕和骨坏死)37例(36.3%)和炎性组织(包括肉芽组织和骨髓炎)41例(40.2%),肿瘤复发24例(23.5%)。与病理诊断比较,MR诊断的准确率为86.3%。在T1WI上,肿瘤复发及炎性组织的信号高于纤维坏死组织。在T2WI上,信号强度由高到低为炎性组织>肿瘤复发>纤维坏死组织。在T1WI增强扫描上,肿瘤复发和炎性组织的强化强度均高于纤维坏死组织。在形态特征方面,颅底的非肿瘤性病变多表现为不均匀、呈对称性改变、间隙清楚、从内向外的骨质破坏,而肿瘤复发多表现为均匀的、单侧发病、脂肪间隙模糊、从外而内的骨质破坏,并常伴有软组织肿块。rn 结论:可以用MR来鉴别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颅底的非肿瘤性病变和肿瘤复发,病变在T2WI图像上的相对信号强度比有助于不同病变的鉴别诊断。基于不同病变的MR信号及形态特征(对称性、均质性、周围脂肪间隙是否清晰、骨质破坏的趋势)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扩大泪前隐窝径路上颌骨部分切除术在临床中的应用.rn 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015年收治的鼻腔上颌窦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有5例Ⅰ-Ⅱ期患者接受了鼻内镜下扩大泪前隐窝径路上颌骨部分切除术.其中原发性乳头状癌1例,复发性乳头状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1例,上颌窦鳞状细胞癌1例,下鼻甲恶性黑色素瘤1例.术前根据病史、鼻内镜检查、鼻腔鼻窦影像学检查(增强CT、增强MRI)、鼻腔鼻窦新生物活检等明确术前诊断及病变范围.术中采用控制低血压全身麻醉,鼻内镜下扩大泪前隐窝径路上颌骨部分切除术是在泪前隐窝径路的基础上,向外下延伸切口,与上唇龈沟切口相连,暴露上颌骨,根据病变范围,电刀切出安全边缘,镜下安全界≥1cm,行上颌骨部分切除术.术中开放泪囊.术中常规取切缘冰冻病检,术中记录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术后均行石蜡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术后定期随访鼻内镜及鼻窦CT或MRI.rn 结果:本组5例肿瘤均获得一次性完全切除,其中1例切除上颌骨内侧壁及部分梨状孔外侧骨质,2例切除上颌骨内侧壁及部分前壁,1例切除上颌骨内侧壁、部分前壁及下壁、牙槽骨、硬愕。术中出血100-400m1,均无输血。术中术后均无任何并发症。于术后4~8d痊愈出院。1例术前溢泪患者溢泪症状消失。术后随访3~24个月无复发和死亡。rn 结论:鼻内镜下扩大泪前隐窝径路上颌骨部分切除术适用于较早期上颌窦恶性肿瘤。该术式可避免鼻侧切口,保证鼻泪管通畅,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探讨鼻腔、鼻咽部不同细胞(B细胞、T细胞、NK/T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生存率的相关性,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07月至2013年7月在本院确诊的33例鼻腔、鼻咽部NHL的临床资料并随访生存率,比较分析不同细胞来源、部位、治疗方案、临床分期等的生存率差异.rn 结果:本组资料中男17例,女16例,以4060岁为主(51.5%),以NK/T细胞最多见(48.5%)伴B症状者13例(39.4%),被误诊者9例(27.3%),两次及以上活检明确诊断者9例(27.3%)。原发部位为鼻咽部7例(21.2%),鼻腔26例(78.8%)。根据Ann Arbor分期,Ⅰ/ⅡE期24例(72.7%),Ⅲ/ⅣE期9例(27.3%)。全组估计中位生存时间42月。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原发部位(p=0.007)、患者年龄(p=0.031)与生存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是鼻腔、鼻咽部NHL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8)。不同细胞来源、治疗方案、B症状有无、Ann Arbor分期、误诊活检等分组比较,对生存率无明显影响。3例行放化疗加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综合治疗患者,截止到末次随访时间均存活。rn 结论:NHL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好发于40~60岁,以NK/T细胞来源为主,预后较差;原发部位为鼻咽部者生存预后较原发于鼻腔者可能更差;患者年龄越大,预后越差。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可能值得进一步实践。
  • 摘要:目的:探讨CT及MRI融合影像导航技术在经鼻内镜切除鼻腔鼻窦及其周围占位性病变手术中的应用.rn 方法:选择28例应用CT及MRI融合影像导航技术辅助鼻内镜下鼻部占位性病变切除手术病例,经术后病理证实,其中:鼻咽血管纤维瘤4例、垂体瘤4例、内翻性乳头状瘤9例、蝶窦囊肿3例、翼腭窝神经鞘瘤3例、脊索瘤2例、其他部位血管纤维瘤2例、骨化纤维瘤1例.术前行CT及增强MRI扫描,使用美敦力导航系统进行影像融合.记录影像融合及导航注册配准所用时间.术中应用融合后影像导航辅助手术切除病变.术后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rn 结果:所有病例均彻底切除病灶。影像融合、导航注册及配准时间平均8min。术中CT及MRI影像融合清晰、结构边缘无明显错位,病变及周围重要结构定位满意。根据导航影像辅助,术中在切除肿物的同时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结构,特别是可以较清晰地辨别并保护病变周围的非骨性结构。术后患者症状减轻和好转。rn 结论:应用CT及MRI影像融合导航技术对于经鼻内镜切除鼻腔鼻窦及其周围占位性病变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不但可以判断病变周围的骨质情况,而且可以辨别病变及周围软组织的性质和边界。应用影像融合技术辅助进行鼻内镜下鼻腔鼻窦肿瘤切除术可以帮助术者术中实时辨别肿瘤边界及周围组织情况,优于单纯参考鼻窦CT读片及单一CT影像导航辅助的鼻内镜手术。
  • 摘要:目的:研究mTOR、4EBP1蛋白在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CL)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mTOR/4EBP1信号通路在ENKC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rn 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36例ENKCL患者术后肿瘤组织和20例鼻咽部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分析mTOR、4EBP1蛋白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并就ENKCL患者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B症状、全身状况评分、国际预后指数等情况进行分组比较.rn 结果:mTOR、4EBP1蛋白在ENKCL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鼻咽部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355,P<0.05;x2=12.410.P<0.05)。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547.P<0.O1)。mTOR蛋白在ENKCL患者Ⅲ~Ⅳ期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Ⅰ~Ⅱ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902.P<0.05);4EBP1蛋白在国际预后指数(IPI)>2分组的阳性表达率高于IPI≤2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51,P<0.05)。rn 结论:mTOR, 4EBP1蛋白在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组织中存在协同高表达,且与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有关,提示mTOR/4EBP1信号通路在ENKCL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作用,可能与ENKCL的预后有关。
  • 摘要:目的:儿童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相对少见,治疗对于耳鼻喉科医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通过回顾儿童鼻腔鼻窦颅底恶性肿瘤临床资料,并对患儿生活质量进行调查,从而探讨治疗方法.rn 方法:回顾总结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在2003年6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鼻腔鼻窦及颅底恶性肿瘤14岁及以下儿童,均经过鼻内镜活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其类型,对患儿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总结.采用PedsQLTM4.0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和PedsQLTM3.0癌症模块量表结合,调查患儿生活质量.rn 结果:共统计儿童鼻腔鼻窦颅底恶性肿瘤病例23例,男17例,女6例。诊断时年龄1个月-14岁,平均7.7岁。病理类型包括嗅神经母细胞瘤3例,脊索瘤1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横纹肌肉瘤6例,Ewing肉瘤2例,淋巴瘤3例,鼻咽癌2例,血管外皮细胞肉瘤2例,血管内皮细胞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鼻咽纤维肉瘤各1例。其中嗅神经母细胞瘤、脊索瘤及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进行了鼻内镜手术切除,1例嗅母补充放疗,2例进行了术后化疗;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术后进行了激素治疗。2例鼻咽癌院外放疗,其余患儿于我院儿科进行化疗。随访时间平均45.6个月(12-140月),失访4例(鼻咽癌院外放疗2例,1例PNET及外皮细胞肉瘤放弃治疗)。随访19例中9例达到治愈(治愈率47.4%),1年生存率89.5%,3例((2例横纹肌肉瘤和1例Ewing肉瘤)广泛颅内转移而死亡(死亡率15.8%)。生活质量调查共发出PedsQLTM生存质量量表16套,回收14套。无论是家长报告还是儿童自评,各年龄段心理社会领域得分均高于生理健康领域,年幼儿童在操作焦虑、认知和交流维度得分比年长儿童低,在情感功能、担忧、对外貌自我评价维度得分高于年长儿童。rn 结论:儿童鼻腔鼻窦恶性肿瘤需要采取综合治疗,鼻内镜手术主要用于明确诊断,然后进行联合化疗或放疗,部分低度恶性肿瘤可通过手术彻底切除。治疗过程中的生活质量也需要重点关注,年幼儿童在静脉穿刺、肌肉注射等操作过程中需要特殊关注和照顾,而年长儿童更多的需要在生理功能、对外貌的自我评价维度获得支持和帮助。无论是家长还是儿童,心理支持同样重要。
  • 摘要:目的:分析以脑脊液鼻漏为首发症状的复发性垂体瘤的临床特点和内镜处理方法.rn 方法:2009年6月到2014年1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共收治23例以脑脊液鼻漏为首发症状的复发性垂体瘤患者,垂体术后复发时间在术后1年至5年,所有患者出现脑脊液鼻漏症状后行脑池造影CT、头部MRI、垂体激素、鼻内镜等相关检查,初步明确为垂体瘤复发引起的脑脊液鼻漏,内镜下行复发性垂体瘤切除术和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对于漏口较大的患者使用肌肉进行填塞,然后使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补,漏口缺损较小的,在切除肿瘤后直接使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补,蝶窦内填塞明胶海绵和碘仿纱条.rn 结果:20例患者一次内镜手术修补后成功,2例患者两次内镜手术修补后成功,1例患者2次内镜手术修补后未成功,行经额开颅修补后成功。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未再出现脑脊液鼻漏或肿瘤复发。rn 结论:垂体瘤术后患者出现脑脊液鼻漏很有可能是肿瘤复发的表现,复发的肿瘤组织主体都位于鞍内适合内镜手术切除同时行脑脊液鼻漏修补,有很高的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 摘要:目的:鼻内镜技术是鼻外科领域的一场革命,随着该技术日趋的完善与成熟,鼻内镜手术从单纯的进行鼻部的手术逐渐向颅底延伸,越来越多的颅底病变可以通过鼻内镜手术来完成.由于鼻内镜颅底手术与传统的开放式颅脑手术相比,具有小切口微创的优势,在临床开展的日渐增多,与此同时鼻内镜颅底手术的并发症在临床上也越来越多见,术后颅内的感染就是其中较常见的一种.本研究主要是对鼻内镜颅底手术术后颅内感染因素进行探讨.rn 方法:1999年9月到2014年8月,天津市环湖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有563例患者行鼻内镜颅底手术,包括颅底肿瘤患者233例,脑脊液鼻漏患者275例,脑膜脑膨出患者21例,视神经管减压术23例,空蝶鞍患者11例。其中颅底肿瘤患者主要包括垂体瘤、神经鞘瘤、脑膜瘤、颅咽管瘤、嗅神经母细胞瘤、脊索瘤等。对563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及总结,并对与颅内感染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有显著意义的因素计算比值比(OR),以显著性水平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563例患者中,术后感染32例(5.68%);术后脑脊液鼻漏、颅底重建、既往颅底手术史、糖尿病是鼻内镜颅底手术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抗生素的预防使用是鼻内镜下颅底手术后颅内感染唯一的保护性因素(OR=0.31),而年龄、性别、高血压、人工材料、术后应用抗菌药物>7d对术后颅内感染影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1、鼻内镜颅底手术术后颅内感染可以是单个因素或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中术后脑脊液漏、术后颅底重建、糖尿病、颅底手术史是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术后脑脊液鼻漏是术后颅内感染的最高独立危险因素(OR=7.76),术前抗生素预防性使用是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保护性因素(OR=0.31)。3、术后抗生素长期的预防使用(>7天)并不能降低术后颅内感染率,并且可能因此导致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增加治疗难度。4、鼻内镜颅底手术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较低,一旦发生应及时诊断,尽早给予抗感染治疗。
  • 摘要:目的:前列腺素D2 (Prostaglandin D2,PGD2)和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是两种重要的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均为重要的炎症介质.本研究通过检测并比较二者在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中的表达,探讨其在慢性鼻窦炎发生发展过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rn 方法:收集于本院行鼻内镜手术患者的鼻息肉组织( CRSwNP) 40例,单纯性鼻窦炎(CRSsNP)鼻窦粘膜组织30例及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正常下鼻甲粘膜组织15例。HE染色观察各组的组织学特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检测患者血浆中PGD2和PGE2的水平,免疫组化技术测定PGD2合酶(PGDS)及PGE2合酶(PGES)的蛋白水平。Q RT-PCR测定PGDS和PGES的mRNA水平。术前记录各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rn 结果:①PGD2、PGDS蛋白和mRNA表达,均为CRSwNP组>CRSsNP>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②PGE2、PGES蛋白和mRNA表达的表达,均为正常组>CRSsNP组> CRSwN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③PGD2/ PGE2在CRSwNP组中表达最高,并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P值小于0.05)。rn 结论:PGD2的表达中CRSwNP组>CRSsNP组,提示PGD2促进CRS炎症反应,PGE2的表达中正常组>CRSsNP组>CRSwNP组,提示PGE2具有抗炎作用,维持正常生理反应。PGDS与PGES在慢性鼻窦炎的炎症反应中起着相反的作用,而CRSwNP和CRSsNP则可能是CRS不同的发展阶段。通过对PGD2和PGE2的研究,有助于探讨慢性鼻窦炎特别是鼻息肉的发病机制,而PGD2/PGE2则通过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与CRS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这可能解释CRS反复发作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并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摘要:目的:探讨我院35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原发部位、手术治疗方法及术后疗效情况.rn 方法:总结我院从2009年-2013年期间收治的35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均根据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鼻内镜检查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内翻性乳头状瘤,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15-63岁,平均38.2岁,病史3月-1.5年,31例为初发病例,4例为复发病例.根据CT检查并结合术前术中鼻内镜检查,确定了病变范围,肿瘤仅局限于鼻中隔者3例,原发于上颌窦者8例,原发于筛窦并侵及鼻腔者12例,原发于额窦并侵及筛窦者5例,原发于中鼻甲或下鼻甲者4例,原发于蝶窦者3例,其中有骨质破坏者11例,眶内累及者3例。全部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手术,控制性低血压,结合导航系统及鼻内镜系统进行手术,原发于额窦的患者有4例行眉弓切口辅助内镜手术,原发于上颌窦的患者有2例行唇酿切口辅助内镜下手术,5例行鼻泪管前进路内镜下手术,1例自下鼻道开窗联合自然口开窗手术。手术原则掌握完全切除原发灶并轮廓化相应鼻窦腔,清除鼻窦粘膜。rn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无脑脊液鼻漏发生,无复视、斜视发生,2例累及眶内的患者术后有眶周青紫,及早抽出填塞物,应用大量抗生素及激素治疗后痊愈。6例鼻外进路联合鼻内镜手术的患者中1例复发,再次手术,随访1年未复发。29例单纯行鼻内窥镜手术者中3例复发,复发率为10.3%,其中1例病变局限,行鼻内镜下简单处理后未复发;另2例再次行全麻下鼻内镜手术,随访至今未再复发。1例NIP恶变患者,上颌骨部分截除术后放疗,随访9个月后复发,患者拒绝手术并失访。术后随访时间为2.0-5.5年,平均37个月。rn 结论:采用导航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有良好的效果,详细的术前检查,以及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等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关键,对于肿瘤涉及上领窦、额窦等病变广泛的Ⅲ、Ⅳ级患者,采用联合进路可以避免手术盲区,减少肿瘤残留,降低复发率。
  • 摘要:目的:探讨鼻侧切开术结合鼻内镜辅助下治疗上颌窦癌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上颌窦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术前病理检查确诊,手术采取鼻侧切开术式结合鼻内镜辅助下进行.术中采取传统鼻侧切开入路行上颌骨全切术、上颌骨部分切除术、上颌骨扩大切除方式进行,结合自前鼻孔入路和鼻侧切开术区入路在鼻内镜辅助下进行肿瘤切除的双径路联合治疗方式.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37~75岁,中位年龄53.6岁.术后病理检查结果25例为鳞状细胞癌,10例为腺样囊性癌,1例为乳头状腺癌,2例为未分化癌.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间断性涕中带血、持续性鼻塞、颌面部疼痛感、面前部皮肤麻木感等症状.按AGCC/UICC 2002年TNM分期标准,35例患者中Ⅰ期12例,Ⅱ期18例,Ⅲ期6例,Ⅳ期4例.rn 结果:全部患者随访5年以上,末次随访日期为2014年6月,无失访病例。35例患者中,24例存活,存活率为60. 0%, 16例死亡,原因为局部复发或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7例,肺部转移4例,脑部转移3例,其他原因2例。与文献报道的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患者组5年生存率42. 9%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rn 结论:鼻内镜可发挥手术照明好,视野清晰,放大肉眼直视下难以分辨的隐匿癌体,对于重要解剖结构的保护和微小残留癌体的清除起到重要的作用。传统鼻侧切开术对于主体肿瘤病变的切除、肿瘤周缘骨质的切除具有优势,将鼻侧切开术与鼻内镜辅助治疗两种方式相结合治疗上颌窦癌,可发挥相互的优势并弥补两种方式的不足,有效的达到清除肿瘤的目的。
  • 摘要:目的:借助豚鼠组胺鼻激发诱导眼结膜变应性炎性反应过程,探讨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NANC)及其介质——P物质(substance P,SP)在此炎性反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作用及其对肥大细胞(mast cell,MC)和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等炎性细胞的影响.rn 方法:雄性豚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对照组、组胺组、序贯阻断胆碱能神经、肾上腺素能神经及SP受体组,然后一侧鼻腔滴注生理盐水(对照组)或组胺(其余各实验组),30min后观察同侧眼结膜血管通透性和组织学的变化、MC及EOS形态与功能的变化,以及SP分泌的变化。结果运用spss17.O统计软件进行分析。rn 结果:组胺鼻激发能够引起同侧眼结膜血管通透性增大(结膜组织伊文氏蓝浓度组胺组29.62±3.3μg/mlVS对照组13.78±2.48μg/ml)(P<0.05),MC脱颗粒及SP释放增多(结膜组织SP浓度组胺组22.97±1.41ρg/mlVS对照组11.91±1.85ρg/ml)(P<0.05);胆碱能神经阻滞剂阿托品(结膜组织伊文氏蓝浓度阿托品组19.03±1.47ρg/ml VS组胺组29.62±3.3Iμg/ml)(结膜组织SP浓度阿托品组17.16±1.15ρg/mlVS组胺组22.97±1.41ρg/ml)、SP受体阻滞剂(D-SP)(结膜组织伊文氏蓝浓度D-SP组19.03±1.47μg/mlVS组胺组29.62±3.31μg/ml)(结膜组织SP浓度D-SP组17.16±1.15ρg/mlVS组胺组22.97±1.41ρg/ml)(P<0.05)能够抑制上述变化。在观察时限内(组胺滴鼻30min),未观察到同侧眼结膜EOS形态及功能的变化。rn 结论:豚鼠组胺滴鼻可以诱发同侧眼结膜的变应性炎性反应。除胆碱能神经外,NANC神经亦参与了此鼻-眼反射过程。本研究结果对阐明鼻-眼反射的确切机制,制定更为科学的临床治疗策略有重要意义。
  • 摘要:背景: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上气道的炎症,其发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non-receptor 22 (PTPN22)基因和cytotoxic T-lymphocyte associated 4(CTLA-4)基因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感候选基因,是目前研究的热点.rn 目的:探讨PTPN22, CTLA-4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变应性鼻炎之间的相关性。rn 方法:收集480例AR患者和580例正常对照的血标本,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运用PCR-RELP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对抗凝血中提取的DNA样本中PTPN22基因的3个多态位点(rs2488457,rs1310182,rs3789604)和CTLA-4基因的6个位点(rs3087243,rs231779,rs11571302,rs11571315,rs231725,rs35219727)进行基因分型。使用x2检验分析AR组和对照组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使用在线软件平台SHEsis(http://analysis2.bio-x.cn/myanalysis.php)分析AR组和对照组PTPN22基因和CTLA-4基因各SNP位点的哈迪温伯格平衡,并进行单倍体型和概率分析。rn 结果:AR组和对照组PTPN22基因和CTLA-4基因的多态性位点基因分型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P>0.05)。其中,PTPN22基因的rs2488457,rs1310182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AR组和对照组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CTLA-4基因的rs11571302,rs231725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两组中也有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PTPN22基因和CTLA-4基因多态性与中国AR的遗传易感性有显著相关性,提示PTPN22基因和CTLA-4基因多态性可能赋予AR自身免疫风险。
  • 摘要:目的:尽管TSLP,IL-25和IL-33在Th2反应的启动和发展中发挥了作用,但它们在嗜酸性及非嗜酸性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Th反应的形成中所起作用仍然不明.此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索TSLP,IL-25,IL-33和它们的受体在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中的表达关联,以及它们在人类鼻上皮细胞中的相互调控机制.rn 方法:运用了免疫组织化学,实时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BIO PLEX悬液芯片和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TSLP/TSLP受体(TSLPR)/IL-7受体α(IL-7Rα),IL-25/IL-17B受体(IL-17RB),and IL-33/膜型ST2(ST2L)/可溶型ST2(sST2)在鼻窦粘膜以及人类鼻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应用人原代鼻粘膜上皮细胞气液交换面培养探究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在上皮细胞中的表达调控。rn 结果:嗜酸性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相较于对照组和非嗜酸性伴鼻息肉的慢性鼻一鼻窦炎,TSLP/TSLPR/IL-7Rα和ST2L/sST2的信使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在上皮细胞和间质显著升高,尤其在上皮细胞中最明显。但IL-25/IL-17RB和IL-33在嗜酸性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并不增高。TSLP,TSLPR和ST2L的表达水平与嗜酸性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的VAS评分、CT评分和鼻窦粘膜中Th2细胞因子的表达呈正相关。ST2L的表达与TSLP及其受体的表达显著相关。在人原代鼻粘膜上皮细胞中,TSLP可以诱导ST2L的表达,ST2L再进一步促进由IL-33诱导的TSLP的表达量增加。另外,TSLP/TSLPR/IL-7Rα和ST2L可以由TH2型细胞因子诱导产生,然而,IL-25/IL-17RB和IL-33的表达可以被Thl/Th17型细胞因子分别上调。rn 结论:在嗜酸性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中,TSLP,IL-33及它们的受体形成的正反馈环和Th2细胞因子都可以促进Th2炎症反应的发生。
  • 摘要:目的: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有研究发现,造成其持续状态的主要原因是鼻黏膜内局部免疫调节的紊乱.补体系统是体液免疫和天然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在免疫调节机制中起到免疫调节、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的功能.补体系统激活是一种级联反应,可受到许多调节分子的严格调控,因而可以限制活化过程的扩大化,以此来维持补体水平的一种平衡状态.补体调节因子(complement regulatory proteins.CRP)又称细胞膜补体抑制蛋白(complement inhibition proteins,CIP),有同源限制因子C8bp,C4结合蛋白、I因子、膜辅助蛋白CD46、补体衰变加速因子CD55、膜反应性溶解抑制物CD59等。其中CD55、CD59因其显示出的与许多疾病的相关性而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有研究发现CRS的发生发展与CD55, CD59有着密切关系。长期低剂量大环内酷类药物用于治疗CRS在临床上有显著的效果,但其机理尚不明确。利用鼻粘膜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研究了CD55、CD59在正常人以及CRS患者鼻粘膜上皮中的表达情况,并模拟体内环境研究了克拉霉素作用下CD55以及CD59在CRS患者鼻粘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变化。从而探讨CD55、CD59在CRS疾病中的作用及克拉霉素用于治疗CRS的免疫调节作用。rn 方法:选取自2013年12月份至2014年6月份在我院内行鼻窦内镜下鼻窦炎手术的CRS患者30例(CRS组),其诊断则依据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昆明),其中女11例,男19例,年龄为21~65岁,平均年龄37.2岁,手术中切除钩突黏膜(如若钩突息肉样变则另取上颌窦口黏膜)。对照组为经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的30例患者,术中取钩突黏膜。利用鼻粘膜细胞体外培养技术,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检测CRS患者及健康人鼻腔黏膜上皮细胞内CD55及CD59的表达。并模拟体内环境(如何模拟体内?如不能说明就删除模拟体内的说法)加入药物克拉霉素培养后,检测CRS患者鼻粘膜中CD55及CD59的表达变化情况。rn 结果:CD55在CRS组鼻腔黏膜中的表达高于其在健康对照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347,P<0.O1);CD59在CRS患者组的表达低于其在健康对照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416,P<0.0l)。CRS组细胞加入克拉霉素培养后,CD59的表达明显降低。rn 结论: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粘膜上皮细胞中CD55表达上升而CD59表达下降这一机制,可能参与了CRS的发生发展。克拉霉素作用下CRS患者鼻粘膜细胞中CD59表达上调,提示克拉霉素在治疗CRS的机制中免疫调节作用也许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其临床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阐述。
  • 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香菊胶囊的有效性及安全性.rn 方法: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耳鼻喉科就诊的200例急性鼻窦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对照组100例患者仅口服西药(莫西沙星)治疗,观察组的100例患者在口服莫西沙星的基础上加用中药香菊胶囊治疗各10天.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症状开始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症状严重程度视觉模拟量表差值及疗程中副作用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处理.rn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症状严重程度视觉模拟量表差值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症状开始缓解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副作用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急性鼻窦炎患者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香菊胶囊治疗,可以加快药物治疗起效时间,提高临床疗效,且不增加副作用发生率,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 摘要:目的:探讨真菌变应原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为临床预防慢性鼻窦炎复发提供理论支持.rn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我科门诊的变应性鼻炎患者真菌变应原皮试及点刺阳性结果,分析本地常见吸入的真菌变应原,同时结合最新文献报道的常见变应原,选择五种吸入性真菌变应原(链格孢属、多主支孢、白假丝酵母、烟曲霉、长蠕孢菌、特异青霉)检测自2013年5月-2013年11月就诊于我科124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外周血血清真菌特异性IgE(SIgE)的表达,对照组选择鼻窦非炎症性病变(鼻窦囊肿、鼻窦肿瘤等)19例.rn 结果:124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中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51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41例、真菌球32例,对照组鼻窦非炎症性病变19例。各实验组分别与对照组真菌SIgE阳性率差异性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2(CRSsNP),x2=0.38(CRSwNP),x2=0.44(FB),p>0.05。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真菌SIgE阳性率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x2=0.49.p>0.05)。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性鼻窦炎和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性鼻窦炎真菌SIgE阳性率比较,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x2=0.40,p>0.05)。rn 结论:真菌变应原尚未参与慢性鼻窦炎患者系统性的变态反应,真菌变应原参与其发病机制暂未完全清楚,结合国外文献报道可能与引起局部变态反应有关,国内暂无局部真菌SIgE报道,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研究改良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体会。rn 方法:1、临床资料:18例患者中男3例(3眼),女15例(15眼);年龄33-65岁,平均53岁。术前所有病人均做泪囊碘油造影X线片并鼻腔CT检查,鼻内镜检查,术前排除泪小管或泪总管阻塞,医源性假道;同侧鼻腔有鼻中隔弯曲及鼻息肉,鼻窦炎者。2、方法:术后抗生素预使用十天,每天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混合液冲洗泪道一次,术后第六天抽出填塞物,行鼻腔和泪道冲洗。每5~7d视病情清理鼻腔分泌物及血痴,清理时不扰动造孔周边粘膜瓣,保持鼻腔通畅。典必殊滴眼液1滴点眼,每天3次,维持2周,雷诺考特鼻喷激素喷鼻,每次2喷,生理性海水喷鼻每天4次,每次4喷,共3个月。随访术后持续6个月至1年。3、疗效判定:(1)治愈:鼻内镜下观察中鼻甲前端鼻腔外侧壁泪囊造口形成,且上皮化,溢脓溢泪症状消失,泪道冲洗通畅。(2)好转:泪囊造口形成,上皮化,症状减轻,冲洗泪道通畅或加压后通畅。(3)无效:症状不缓解,冲洗泪道不通,造孔闭锁。治愈和好转为有效。rn 结果:18例患者经治疗后,全部泪道冲洗通畅,无术前流脓、溢泪症状,鼻腔造孔口通畅无堵塞。rn 结论:本组患者手术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泪囊瓣的制作,不可紧贴骨窗上缘切断泪囊顶部,应在泪囊中段稍上由后向前下切开泪囊,后瓣约占三分之二大,翻向骨窗后缘,这样既能完全遮盖骨窗后缘骨质,又能过多保护泪总管或泪小管进入泪囊的入口处周围正常或水肿的粘膜组织,减少了此处的肉芽组织增生、造口闭锁的可能性,同时因为此处的粘膜组织无破坏,为二次手术也留有了余地;泪囊瓣下方切到泪囊与鼻泪管交界处。这样也符合低位泪囊鼻腔造孔的原则。泪囊后瓣与鼻粘膜可以用50可吸收缝线进行缝合固定一针,对熟练者来说很快完成操作,对于小泪囊者我们给予缝合,防止造口堵塞有意义。
  • 摘要:目的:通过快速MRI结合三维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上气道Müller动作检查,探讨快速MRI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上气道阻塞定位及手术疗效预测中的作用.rn 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OSAHS组64例。每位受检者采用快速MRI对鼻咽顶部至舌骨下缘之间的上气道,分别在平静呼吸、呼气末、吸气末连续扫描,测量各形态功能参数,同时行纤维鼻咽喉镜检查配合Müller运动检查,并进行对比研究。rn 结果:OSAHS患者的上气道塌陷度较正常人明显增加,但与病情严重度则不完全相关;OSAHS患者上气道各平面矢状与冠状径的塌陷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愕后区和舌后区冠状径塌陷度绝对值较矢状径增大。rn 结论:快速MRI扫描检查结合MPVR重建是一种方便、高效、无创和可靠的检查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难治性鼻窦炎采用的轮廓化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rn 方法:前瞻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鼻科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功能性鼻内镜组和轮廓化鼻内镜组.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至1年半,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症状VAS评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血清总IgE水平,皮肤点刺试验,嗅觉功能,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等,以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总结两种手术方式术后1年主客观指标的差异.rn 结果:纳入研究患者47例中,功能性鼻内镜组22人,轮廓化鼻内镜组25人。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合并过敏性鼻炎和哮喘者,有既往手术史者,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卡方值分别为244.0,2.703,0.735,1.607,0.345,P值均>0.05)。术前两组患者症状VAS评分、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比较,提示轮廓化鼻内镜组患者症状VAS评分较重,鼻窦CT评分两组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均术后规范鼻内镜随访1年及1年半,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症状VAS评分、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鼻窦CTLund-Mackay评分比较,结果显示,功能性鼻内镜组与轮廓化鼻内镜组患者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症状VAS评分(W=-4.783,P<0.001;W=-2.981,P<0.001)、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W=-4.526,P<0.001;W=-2.685,P=0.007)、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W=-4.151,P<0.001;W=-3.725,P<0.001)均有显著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两种手术方式都可减轻鼻窦炎症。两种手术方式之间比较发现,两组患者术后症状评分无显著性差异(U=143.5,P=0.733),轮廓化鼻内镜组较功能性鼻内镜组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U=72.0,P<0.001)、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U=57.0,P<0.001)等鼻内镜术后客观评价指标均有显著降低,较功能性鼻内镜手术能更有效地缓解鼻窦炎症,减轻症状,具有更好的手术效果。rn 结论:轮廓化鼻内镜手术方式较传统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可更加有效的控制鼻窦炎症,对于难治性鼻窦炎患者,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分析鼻腔解剖结构变异与真菌球性鼻窦炎的发生是否相关,并总结鼻内镜治疗的体会.rn 方法:综合收治的34例单侧上颌窦真菌球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研究真菌球性鼻窦炎的发生与鼻腔结构变异所致的不同容积及鼻腔第1、2狭窄是否有关;术后随访鼻内镜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rn 结果: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均行鼻窦CT检查,真菌球性鼻窦炎在鼻腔容积不同者尤其是鼻腔容积宽侧的发生率较高;双侧鼻腔第1, 2狭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术后病理结果均符合真菌球病;随访6-12个月,未见复发。rn 结论:真菌球性鼻窦炎与鼻腔解剖结构变异相关,在鼻腔容积宽侧的发生率较高;鼻内镜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好。
  • 摘要:目的:分析鼻咽癌放疗后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特征.rn 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来我科门诊及住院的放疗所致慢性鼻窦炎患者及单纯慢性鼻窦炎患者各40例,进行鼻部主观症状VAS评分,鼻内镜检查及Lund-Kenndy评分、鼻窦CT检查及Lund-Mackay评分.放疗所致的慢性鼻窦炎组中15例及单纯慢性鼻窦炎组中36例患者接受了鼻内镜鼻窦手术,术中行上颌窦穿刺抽取脓性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rn 结果:患者鼻部主观症VAS评分,放疗所致的慢性鼻窦炎组:4.0±0.8,流脓涕6.5±1.2,头痛4.3±0.6,嗅觉减退5.1±1.4,咳嗽2.7±1.2,打喷嚏3.7±0.8,面部疼痛和压迫感4.3±1.2,耳痛5.3±1.1,以流脓涕、耳痛症状较单纯慢性鼻窦炎组明显;鼻窦CT评分,放疗所致的慢性鼻窦炎组8.2±1.1,单纯慢性鼻窦炎组6.5±1.3,鼻内镜检查评分,放疗所致的慢性鼻窦炎组6.2±1.1,单纯慢性鼻窦炎组4.7±0.7,上颌窦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放疗所致的慢性鼻窦炎组中上颌窦内分泌物细菌培养以金黄色葡萄球菌(6/15)、流感嗜血杆菌(3/15)为主,还有部分未能检查为细菌生长(4/15);单纯慢性鼻窦炎组中上颌窦内分泌物细菌培养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4/36)、流感嗜血杆菌(6/36),草绿色链球菌(5/36)为主。rn 结论:放疗所致的鼻窦炎较单纯慢性鼻窦炎有其自身特点,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放射损伤鼻窦纤毛功能、窦口肿胀阻塞,继发细菌感染。
  • 摘要:目的:比较新型鼻腔滴药枕与传统滴药枕在减轻患者用药后5天鼻塞、脓涕、打喷嚏、头痛及舒适度等方面的差异,为临床护理选择更好的鼻腔滴药用具.rn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诊断为急性鼻窦炎患者86例,按照住院号末位数字奇偶数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均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静脉滴注以及赛洛唑啉滴鼻液和左氧氟沙星进行滴鼻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新型鼻腔滴药枕进行鼻腔滴药,对照组患者应用普通的枕头进行鼻腔滴药.rn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鼻塞,鼻涕粘稠,打喷嚏,头痛,嗅觉、味觉减退及难以入睡,夜间睡眠质量不好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O1),舒适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n 结论:新型鼻腔滴药枕能够使药液准确到达窦腔,在减轻急性鼻窦炎患者鼻塞、流脓涕、头痛等方面及舒适度优于传统鼻腔滴药枕。
  •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鼻内窥镜手术患者出院后遵医行为率的影响.rn 方法:创立品管圈、选定活动主题、拟订活动计划、分析现状、问题把握、设定目标、拟定对策、对策实施、效果确认及检讨改进等方法,查找影响鼻内镜手术患者出院后遵医行为的主要原因,采用头脑风暴法拟定对策并按计划实施,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鼻科一病区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术后患者进行调查,比较活动前后鼻内窥镜手术患者出院后遵医行为率.rn 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鼻内窥镜手术患者出院后遵医嘱复查、戒烟酒、遵医用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五方面的遵医行为率分别由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的70%,45%,85%,82%,55%提高到92%,78%,96%,97%,86%,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O.05)。rn 结论: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鼻内窥镜手术患者出院后的遵医行为率。
  •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额窦侵袭性粘液囊肿造袋化(marsupialization)切除的手术方法,并对其预后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rn 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4年2月山东省潍坊市益度中心医院收治的26例额窦侵袭性粘液囊肿于鼻内镜下行造袋化切除、术后随诊时间达1年以上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患者病程1月至2年,中位数年龄42岁,4例有明确鼻额部外伤史,2例有前期鼻内镜手术史.23例为孤立性额窦粘液囊肿,余3例伴发鼻息肉或合并鼻中隔偏曲。26例中额窦后壁受侵者10例次,眶区受侵者17例次,前筛区受侵者7例次,额窦前壁受侵者5例次。主诉头痛者12例次,复视11例次,突眼9例次,额部局限性隆起5例次,鼻塞5例次。手术均在鼻内镜下进行,根据术前鼻窦CT及MRI检查结果确定大体手术方式。手术先行切除钩突中上部,再沿中鼻甲腋部向上向后咬除部分骨质黏膜,切除鼻丘的顶后壁即额窦底,显露膨隆下突囊壁并行其底部切除,清除囊液,修整创缘,可吸收止血纱布填压额隐窝即可。术前CT及MR显示颅内受侵者术中一定要注意对额窦后壁豁膜的保护,以防脑脊液鼻漏的发生,一旦发生脑脊液鼻漏,应及时处理,多无难度。合并的鼻息肉及鼻中隔偏曲于术中内镜下同期行息肉切除及鼻中隔偏曲矫正。rn 结果:26例患者术后主诉症状均消失。术后定期内镜下随诊6月-1年,见额隐窝区宽敞,额窦腔内黏膜光滑红润。2例额窦后壁受侵、术中出现脑脊液鼻漏者即时修补、碘仿纱条填压,术后2周取出填塞物,未再发生脑脊液鼻漏。术中切取的囊壁组织均经病理检查,结果呈多样性显示:囊壁上皮以假复层柱状上皮、鳞状上皮多见,且多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术后1年8例患者行鼻窦CT扫描复查,见额窦正常,鼻额管通畅。rn 结论:鼻内镜下额窦侵袭性粘液囊肿造袋化切除,术野清晰、微创、操作简单,临床效果佳,长期疗效稳定,是治疗此类疾病的首选方式。
  • 摘要:目的:鼻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颌面部外伤,如不及时诊治,常导致外鼻畸形、中隔偏曲、鼻腔的生理功能障碍等后遗症,严重者甚至会引起患者社会心理障碍.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能够全面、系统地认识此病,并且对今后规范化诊治提供参考.rn 方法:统计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诊断为鼻骨骨折并接受鼻骨骨折整复手术的患者共352例,通过对发病年龄、性别、病因、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预后随访等资料全面总结和分析,进行疗效评价。rn 结果:外伤中年龄为2岁至61岁,平均年龄为27.6岁;男女比例为2.91:1。外伤时间以11,12月份患者最多,4月份患者最少。外伤原因中生活意外(包括撞击伤、摔伤)居首位共188例,占53.4%。术前常规检查外鼻,鼻腔茹膜及鼻通气情况,并于术前行CT扫描和三维重建以明确鼻骨骨折诊断,确定鼻骨骨折的部位、范围、程度及鼻中隔情况。其中单纯鼻骨骨折121例,伴有鼻中隔骨折226例。待患者鼻面肿胀基本消退后,在全麻下行鼻骨骨折整复手术,伴鼻中隔骨折者可同时行鼻中隔矫正术。多数患者手术效果良好,术后随访中对外鼻形态非常满意的患者分别为316例(占89.77%),对鼻腔通气非常满意311例(占88.35%)。rn 结论:近年来鼻外伤中生活意外造成的伤害呈上升趋势,并有年轻化趋势。对于需要治疗的鼻骨骨折患者,应尽早结合临床症状,予以详细的外形评估及影像学资料,鼻骨骨折整复手术的疗效确切。
  • 摘要:目的:2012年4月-2014年4月,我科对20例外伤性鼻骨骨折患者在鼻内窥镜下行闭合性鼻部骨折复位术,效果满意.rn 方法:本组男18例,女2例,年龄18-70岁,平均50岁,大部分为纠纷导致,体检:鼻部受伤部位皮肤肿胀,鼻梁塌陷、偏斜,鼻背塌陷,鼻骨CT示鼻骨骨折.患者入院后做常规术前准备,即在外伤后7-10天内行鼻内窥镜下鼻骨骨折复位术,伴鼻中隔骨折及上颌骨额突骨折者同时行复位手术.rn 结果:20例患者鼻内窥镜下可清楚观察到术前鼻腔顶部前段弯窿部不平坦不连续,向鼻腔内局限性隆起,此处粘膜呈暗红色充血肿胀或破裂出血,行鼻内窥镜下鼻骨骨折复位术后7-10天鼻腔外观形态恢复正常。rn 结论:鼻内窥镜下行鼻骨骨折复位手术对患者的鼻腔损伤程度小,避免复位器过度深入损伤筛板,手术视野清晰,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 摘要:慢性鼻窦炎的治疗应首先选择药物治疗,只有在规范的药物治疗无效或发生并发症的情况下才考虑手术治疗.对慢性鼻窦炎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炎、抗过敏、促进黏膜纤毛传输以及改变机体免疫缺陷等,其目的是为了控制感染、改善通气和恢复鼻-鼻窦生理功能.近年来,药物治疗作为基础治疗已愈来愈受到重视:抗生素的耐药性、鼻腔窦腔冲洗、激素的应用以及手术治疗等方面的问题.
  • 摘要:目的:探讨皮下注射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和舌下含服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成本-效果比分析以及卫生经济学评价,为制定有效、经济、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rn 方法:专病门诊确诊尘蜗过敏的中一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舌下含服免疫治疗和皮下注射免疫治疗2年,随访对比分析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程度、临床疗效和成本一效果比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rn 结果:两种治疗方案均取得了明显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SLIT组患者依从性优于SCIT组;SCIT组治疗成本平均为425元/月,总有效率为94.57%;成本-效果比4.49;SLIT组治疗成本平均为266.8元/月,总有效率为82.85%;成本-效果比3.22;在对比相对高成本、高有效率与相对低成本、低有效率基础上,舌下免疫治疗成本-效果比优于皮内免疫治疗。rn 结论:SLIT组成本-效果优于SCIT组,且SLIT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舌下免疫治疗可以作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优选法;而SCIT组治疗期间,可以有效减少药物使用,临床上应针对不同类型患者讲行治疗方案的洗择。
  •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适应证、止血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58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采用鼻内镜下止血治疗.通过鼻内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在鼻内镜下对出血部位进行微波、电凝或低温等离子止血治疗.结果:患者中一次性治愈142例,经二次止血治愈16例.随访3~6个月无出血复发,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治疗顽固性鼻出血具有出血点定位准确、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止血效果可靠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性鼻出血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间收治高血压性鼻出血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本组病例中,经住院1周的治疗,均治愈出院,无1例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及时合理的治疗、有效的护理措施、全程的健康宣教对促进患者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经后筛入路(trans-posterior ethmoidal sinus approach,TPESA)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的可行性及创新性.rn 方法:在前期经蝶窦入路手术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术式,对22例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实施经后筛入路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主要操作方法包括:0°内镜下骨折内移中鼻甲,扩大嗅裂空间,切除上鼻甲,充分开放后组筛窦气房及间隔,必要时开放蝶窦前壁外上部,充分暴露蝶骨平台、眶尖及视神经管等结构,然后在0°内镜下使用金刚砂磨钻等常规器械进行操作,必要时结合角度镜进行观察和处理,从视神经管眶口到颅口全程开放骨管内侧壁周径二分之一以上的范围,如遇神经组织明显肿胀或鞘膜下积血,则切开鞘膜和总腱环,实施视神经充分减压.手术评价指标包括:手术空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手术并发症等.rn 结果:22例患者的手术在0°内镜(8例需结合角度镜)下可以充分暴露视神经管,利用常规器械可顺利完成减压手术的操作,术中未遇病例因暴露或操作空间不足而改用Messerklinger进路手术;手术平均时间43min;平均出血量18ml;全部手术均未发生明显颅底损伤、眶内损伤以及嗅觉下降等手术并发症。rn 结论:经后筛入路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具有临床可行性与手术创新性。
  • 摘要:目的:探讨修正性鼻内镜手术对复发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和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5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鼻内镜下进行修正性手术.rn 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12个月,治愈34例(75.6%),有效8例(17.8%),无效3例(6.6%).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rn 结论: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复发与术前用药、术后鼻腔粘连、鼻中隔偏曲与中、下鼻甲的处理、术后鼻腔定期随访及合理用药密切相关。通过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精湛的手术技巧和定期规律的随访换药,修正性鼻内镜手术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 摘要:目的:报道2例以鼻出血为首发症状的男性巨大垂体泌乳素瘤.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男性泌乳素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随诊.结果:反复鼻出血经鼻内镜检查未见明显出血点,根据影像学检查确定肿瘤来自垂体,根据肿瘤大小、血清PHL水平、年龄等因素,选择溴隐停药物和/或手术治疗等综合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及内分泌指标得到控制良好.结论:以鼻出血为首发症状的男性巨大垂体泌乳素瘤临床罕见,应及时通过影像学检查予以确诊。
  • 摘要:目的: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之一,几年来发病呈逐年增高的趋势,顽固性鼻出血属于鼻出血的急重症,多发生在鼻腔的后部,出血较凶猛,不易寻找出血点,临床治疗较为困难,后鼻孔填塞患者较为痛苦,严重威胁了人类的身心健康.本文主要探讨鼻内镜电凝止血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效果及应用价值.rn 方法:选择80例因顽固性鼻出血就诊于我院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鼻腔填塞治疗,观察两组治愈率、平均住院天数和不良反应发生率。rn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为70.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为4.8天,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为8.6天,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3%,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采用鼻内镜电凝止血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鼻腔填塞法、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住院时间短,在临床应用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鼻内镜手术在非侵性真菌性鼻-鼻窦炎(non-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NIFRS)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鼻腔鼻窦冲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对鼻腔鼻窦冲洗药物的选择方面较为混乱.本研究通过前瞻性对照研究,比较采用不同药物进行鼻腔冲洗,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治疗中的作用及对疾病预后的影响.rn 方法:2007年1月一2010年12月我院及分院耳鼻喉科进行手术治疗的169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在鼻内镜手术中和手术后3月内,分别使用生理盐水、3%的碳酸氢钠溶液、0.05%的新鲜两性霉素B溶液进行鼻腔鼻窦冲洗,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鼻内镜Lund-Kennedy积分作为主观和客观评价指标,比较治疗前后3组患者之间治疗结果有无差异。rn 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各组组内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治疗时,鼻腔、鼻窦冲洗具有重要的作用,选择生理盐水作为真菌性鼻-鼻窦炎的鼻腔冲洗药物,与碳酸氢钠溶液及抗真菌药液的治疗作用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认为:选择生理盐水作为术中、术后鼻腔冲洗药物,其本身不涉及药物的直接影响,可避免滥用抗生素所导致的菌群失调、耐药、鼻腔局部酸碱失衡等问题的出现,与碳酸氢钠溶液及抗真菌药液的治疗作用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且价格低廉,使用方便,便于患者术后坚持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单发蝶窦后鼻孔息肉的临床发病特点、CT及MRI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同时回顾性分析其在鼻内镜手术下的入路方式和手术疗效.rn 方法:8例单发蝶窦囊肿脱垂至后鼻孔,形成蝶窦后鼻孔息肉患者,术前8例全部行高分辨率鼻窦CT扫描,3例行以蝶窦为中心的MRI检查,确定诊断为单发的蝶窦囊肿伴后鼻孔息肉形成,其余鼻窦均无异常.在全身麻醉下,给予鼻内镜下后鼻孔息肉切除及经蝶筛隐窝入路蝶窦开放术.术后给予可吸收止血海绵进行填塞,并于术后20天左右开始进行鼻腔清理.rn 结果: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出血及视力障碍等并发症出现,术后给予鼻喷激素喷鼻,黏液促排剂口服,所有病例均随访8个月以上,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全部缓解或消失,复查CT及鼻内镜检查后,发现蝶窦自然口开放及上皮化良好,未见疾病复发,治愈率达100%。rn 结论:单发后鼻孔息肉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最为多见,本组病例均为病变单发于蝶窦的囊肿,进一步增大后形成息肉并脱垂至后鼻孔,病变并未累及其他鼻窦。大多数的病人是以鼻塞为首发症状,并不伴有复视或是视力障碍等症状。鼻窦CT结合MRI检查对于诊断这种单发蝶窦后鼻孔息肉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便于与脑膜脑膨出等疾病进行鉴别,增加手术安全性。此外,采用鼻内镜下经蝶筛隐窝入路处理单发蝶窦病变,更好的体现出微创和功能性的手术目的,入路方式简捷、安全。
  • 摘要:目的:对比观察额窦炎组与对照组的额隐窝气房的出现率,分析额隐窝气房与额窦炎的相关性.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对于符合病例选择标准(额窦炎组:年龄≥18岁;慢性额窦炎;额窦发育正常;既往未行鼻部手术者.对照组:年龄≥18岁;无鼻窦疾病;额窦发育正常;既往未行鼻部手术者)的对象,用64层螺旋CT常规扫描鼻窦,然后在图像工作站上进行轴位、冠状位、矢状位重建获得额隐窝区域影像(层厚0.6毫米,层距0.4毫米).根据Lee和Kuhn的额隐窝气房CT分类判定标准,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观察额隐窝气房的分布类型,统计各类型气房的出现率,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额隐窝气房与额窦炎的相关性.rn 结果:共有69例对象符合病例选择标准,其中额窦炎组男24例,女13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37.8岁;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32.3岁。两组中入选病例的性别、年龄经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共获128侧额隐窝区域三维影像,额窦炎组与对照组中额隐窝气房的出现率分别为:鼻丘气房96.9%,95.3%;额气房为71.9%,56.3%,其中Ⅰ型29.7%,31.3%>Ⅱ型3.1%,12.5%>Ⅲ型37.5%,12.5%,Ⅳ型1.6%,0%;眶上筛房68.8%,48.4%;额泡气房4.7%,14.1%;筛泡上气房26.6%,34.4%;额窦间隔气房出现率为23.4%.2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Ⅲ型额气房(OR=3.74,p=0.005).(眶上筛房OR=2.342,p=0.031)与额窦炎相关。rn 结论:鼻丘气房是额隐窝区域最常见且最恒定的气房,额气房比较常见,眶上筛房是额隐窝后组气房中最常见且变异较大的气房,额泡气房、筛泡上气房、额窦间隔气房相对比较少见;Ⅲ型额气房和眶上筛房是额窦炎的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慢性鼻窦炎为鼻窦粘膜的慢性炎症.发病与急性鼻窦炎未得到及时治疗不彻底、变态反应体质、邻近器官的炎症的蔓延因素有关.随着腔镜外科技术的发展,鼻内镜外科手术的日渐成熟,在鼻内镜直视下清除炎症病灶,改善和重组鼻腔、鼻窦通气功能,并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从而减轻慢性鼻窦炎病人的痛苦,达到治疗目的.为提高该病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来探讨鼻内镜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以提高我们的护理质量.rn 方法:对9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针对此类患者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术前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术后专科护理,并发症的防治及出院时的健康宣教措施。rn 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96例中,有效87例(治愈53例,好转34例,有效率90. 6% );无效9例。未出现因护理不当而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rn 结论:在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早期,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疗效果呈下降趋势。而我们采取上述术前术后系统护理方法后,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这说明,内窥镜鼻窦手术后的护理是提高手术治愈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手术只是完成了整个治疗过程的一半,而术后随访和术后护理是更为复杂和长期的工作。护理的中心环节是如何保持鼻腔良好通气和适时地鼻腔冲洗,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有重要意义的。综上所述术前、术后细致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 摘要:本文讲述了变应性鼻炎患病常见病症是鼻黏膜慢性水肿和/或鼻腔黏性分泌物,通过皮肤试验、血清IgE检测、鼻激发试验三方面的变应原检测,而诊断依据通过症状、体征和变应原检测进行的。
  • 摘要:目的:通过对银川地区学龄前儿童患有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特异性IgE、个人过敏史及家族变应史阳性率进行对比,探讨并分析过敏因素对单纯支气管哮喘或变应性鼻炎发展为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过程中的影响作用.rn 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及心脑血管病医院医院变应性疾病诊疗中心就诊的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或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的患儿75人,其中患支气管哮喘而无变应性鼻炎者18例,占23,列为单纯哮喘组(简称哮喘组);患变应性鼻炎而无支气管哮喘者30例,占40,列为单纯变应性鼻炎组(简称鼻炎组);有支气管哮喘也有变应性鼻炎者28例,占37,列为混合组。普通呼吸道感染儿童50人,列为对照组。全部病例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过敏原sIgE水平。rn 结果:1.哮喘组、鼻炎组、混合组的血清过敏原sIgE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O1);混合组血清过敏原sIgE、家族变应史阳性率显著高于哮喘组和鼻炎组(P<0.05),哮喘组、鼻炎组、混合组在吸入、食入过敏原的种类分布比例方面无明显差异。全部血清过敏原s1gE阳性中屋尘螨、粉螨屋尘占吸入性过敏原的48,最多见,篙属花粉过敏者占吸入性过敏原的32%,列为第二位。牛奶和蛋白蛋黄分别占食入性过敏原中的38%、34%,多见。rn 结论:1.吸入性过敏原和食物性过敏原是支气管哮喘及变应性鼻炎,特别是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危险因素。2.屋尘螨和粉尘螨是银川地区支气管哮喘和变应性鼻炎患儿主要吸入性过敏原,牛奶、蛋白蛋黄可能是主要食入性过敏原。
  • 摘要:目的:探讨翼突根孤立性疾病的病理特点,手术径路及预后.rn 方法:回顾性研究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4例翼突根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高分辨率CT及增强MRI检查.均采用经鼻内镜手术,术后常规随访.rn 结果:1.临床资料:4例中,男女各2例,年龄10岁~83岁(平均40岁)。1例自觉同侧枕部疼痛,3例没有明显临床症状,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翼突根病变。2.影像学特点:4例术前均行高分辨率CT及增强MRI检查,肿物以翼突根部为中心,向周围膨胀性生长,CT见周围蝶骨骨质破坏,但边界清晰。MRI图像上T2加权均呈高信号影,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3.手术方法:手术采用全身麻醉,经鼻内镜切除下鼻甲后部及鼻咽外侧壁上部乳膜,显露翼突根部和翼内板上部骨质,电钻磨除翼突根内侧壁骨质,外移翼鳄窝组织,保护翼管神经,暴露瘤腔,切除肿瘤。4.病理:术后病理确诊,2例为囊肿性病变,1例为脂肪瘤,1例为炎性病变。5.术后随访:随访时间6月一48月,行鼻内镜及CT和/或MRI检查,术后随访无复发,1例头痛患者术后症状没有改变,余无不适主诉。rn 结论:翼突根孤立性疾病的病理改变为良性,没有相关的临床症状。经鼻内镜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 摘要:背景:鼻黏膜上皮细胞是呼吸道接触外界环境的第一道防线,上皮细胞识别病原体启动后续的天然免疫反应,然而在鼻窦炎发病机制中的调控作用尚不明确.rn 方法: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患者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采集术后组织标本,上皮细胞刷刷取鼻黏膜上皮细胞.基因芯片全基因组分析;免疫组化及实时定量PCR(real-time)检测TLR2,4,9,细胞因子TSLP, SCF,闭合蛋白,MUC5A,MUC5B,LEKT1.SEB刺激后检测上皮细胞IL-5,GM-CSF蛋白水平.SPSS17.0统计分析.rn 结果: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黏膜上皮细胞中MCP-2,IL-17R,ICAM-3,RAB36,S-1OOA2基因表达增加(<0.01.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患者上皮细胞TLR2,4,9表达增高(<0.01);TSLP,SCF,Occludin,MUC5A,MUC5B,LEKT-1均表达增高(<0.01);SEB刺激鼻黏膜上皮细胞后检测到IL-SmRNA,GM-CSFmRNA表达增高(<0.01)。rn 结论:鼻黏膜上皮细胞在鼻窦炎发病机制中起到化学、物理及免疫屏障的多重作用,这可能为进一步寻找治疗鼻窦炎的新靶点提供方向。
  • 摘要:目的:最近研究显示,IL-37在Th2型疾病中发挥作用.然而,其在儿童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尚不清晰.本研究拟探讨IL-37在儿童变应性鼻炎中的表达和作用.rn 方法:研究纳入50例变应性鼻炎儿童患者和20例正常儿童.分别采用IHC,qPCR和ELISA检测IL-37和Th2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提纯PBMC进行IL-37调节试验.培养鼻上皮细胞用于IL-37刺激试验.rn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L-37 mRNA(血清:1.08±0.03vs3.53±0.O1,P<0.O1;盥洗液:1.82±0.11vs4.82±0.05,P<0.O1)和蛋白(血清:22.4±3.1vs67.5±2.6,P<0.05;盥洗液:25.3±2.4vs47.5±0.9,P<0.O1)在变应性鼻炎儿童血清和鼻腔盥洗液中表达均降低。鼻腔局部IL-37表达和Th2细胞因子表达负相关(IL-37和IL-4,r=-0.67,P=0.02;IL-37和IL-5,r=-0.81,P=0.O1;IL-37和IL-13,r=-0.43,P=0.O1)。体外实验也显示IL-37可抑制Th2反应,且该过程与MAPK和PI3K信号通路相关。rn 结论:我们的结果显示IL-37在儿童变应性鼻炎中表达下降并可抑制Th2反应。本研究为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鼻功能诊断系统(鼻阻力、鼻呼吸量及鼻声反射)在腺样体肥大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一种简单无创的诊断和评估方法.rn 方法:利用鼻阻力仪、鼻声反射仪和鼻呼吸量仪对30例4-7岁正常儿童进行测试,计算出其正常鼻咽腔容积(NPV)、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MCA)、鼻阻力(NAR)、鼻呼吸量(VT);对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入院手术的79例4-7岁腺样体肥大患儿(经鼻咽侧位片确诊)在术前及术后三月利用鼻阻力仪、鼻声反射仪和鼻呼吸量仪进行该四项指标的测试,并利用灌水法计算手术切除的腺样体大小,经统计学分析观察四项指标与腺样体肥大的相关性并进行疗效评估.rn 结果:术后患儿的鼻功能四项指标检测(NMCA 0.78±O.15cm2,NPV 20.96±2.94cm3,NAR 0.225±0.034kPa-s/L,VT 6.735±0.647L)均较术前明显好转,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腺样体大小与该四项指标具有明显相关性。rn 结论:鼻阻力、鼻呼吸量及鼻声反射检测能够很好的诊断腺样体肥大,并能对术后疗效进行精确评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宁夏地区回汉人群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与微量元素的关系,为AR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依据.rn 方法:将2010年6月~10月就诊于我院诊断为季节性AR患者106例作为实验组,以健康志愿者103人作为对照组.测定入选对象血清中Ca、Ni、Fe、Mg、Zn、Sr、Mn、Cu、Se含量,比较回汉人群变应性鼻炎组和对照组血清微量元素的差异.rn 结果:回族中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Zn、Se的含量低于对照组,Cu、Ni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汉族中变应性鼻炎患者Zn低于对照组,Ni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男性中变应性鼻炎患者与对照组相比Cu、Ni增高,Zn、Se含量减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女性中变应性鼻炎患者Cu、Ni较高,Zn、Se对照组较高(P<0.05);6~18岁年龄段,变应性鼻炎组与对照组相比Cu含量升高,Zn、Se含量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19~40岁年龄段,变应性鼻炎组与对照组相比Ni、Cu高与对照组,Zn低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40岁以上年龄段变应性鼻炎组与对照组Ni、Cu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变应性鼻炎组高与对照组。rn 结论:本实验初步证实宁夏地区回汉人群季节性AR与对照组血清微量元素Zn、Se、Cu、Ni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民族、年龄可能是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因素,性别与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含量关系不大。
  • 摘要:目的:甲状腺机能障碍性眶病(Graves'病)是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的表现之一.当患者眶内压升高,出现暴露性角膜病、复视进行性加重、视神经病等严重后果时,保守治疗常常无效,需行外科手术治疗以挽救患者的视觉功能.探讨甲状腺机能障碍性眶病的鼻内镜下眶内下壁减压同时行眉弓外侧弧型切口向颞侧延伸眶外侧壁平衡减压术的疗效.rn 方法:对6例12眼明确诊断为Graves’病的患者,眼球突出度>18mm,伴有眼部症状(暴露性角膜炎、视神经病)或因眼球前突所致外观改变而强烈要求改善者,行鼻内镜下单纯经鼻眶内、下壁减压同时行眉弓外侧弧型切口向颞侧延伸眶外侧壁平衡减压术。患者术前常规行眼科检查、眼眶冠状位和水平位CT扫描。术后随访6个月一2年4个月(平均年限1年3个月),分别评估术前和术后视力(国际标准视力表法)、眼球突出度(眼球突出计检测法)、眶内压、平视睑裂高度(厘米尺测量法)、复视情况。rn 结果:术后随访结果显示实施鼻内镜眶减压联合平衡减压术患者的术后眼球突出度(13.58±2.71)mm较术前(18.67±1.72)mm明显回缩(P<0.001);患者视力术前和术后无显著性改善;平视睑裂高度术后(8.63±1.02)mm较术前(11.63±1.54)mm改善显著(p<0.001);术后眶压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术后3例出现复视,均于术后3~5个月后消失。rn 结论:由操作熟练的耳鼻咽喉科医师行内镜下经鼻眶减压联合平衡减压术,具有视野清晰,手术精确、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Graves’病尤其对于严重的突眼伴发暴露性角膜炎、视神经病变的的病例的首选手术方法。
  • 摘要:对此例患者采用鼻内窥镜下经口、鼻复合入路的改良上颌骨切除手术,经鼻腔切除上领窦后壁、内侧壁、外下壁的坏死骨质;经口腔切除上领窦后壁和下壁的坏死骨质。手术的视野清晰,在彻底根除上领窦壁、上齿槽骨及部分硬愕坏死骨质等病变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留了上领窦及上颌骨的正常骨质和勃膜,避免了术后面部塌陷,保证了患者术后面容的美观,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研究鼻内镜外科技术及围手术期处理延伸。rn 方法:rn 1.1、病历来源:患有鼻息肉患者共计62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33例;年龄16.5~48.5,平均31岁;病程2~19年,60例为首次手术,其中有2例复发二次手术.按照1977年海口铁流2011-09-08 15:30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会议标准进行分型分期依据:1型6例,Ⅱ期17例,Ⅲ型48例.rn 1.2、分组与观察方法:rn 62例患者常规检查鼻窦冠状位CT扫描,各项临床血检验、心电图、鼻内镜检查、临床分期、有否过敏性鼻炎及哮喘。rn 按入院顺序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根据数学平均数分为a组32例,b组30例。rn A组:手术前给予抗生素,地塞米松5m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一般连用6天,局部用轻甲哇琳、地塞米松5mg、浓氯化钠混合喷鼻,每天2次,粘膜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注入利多卡因,根据临床分期而采取fees手术,均采取messerkl finger术式;手术后为了防止出血,用膨胀海绵填塞为其膨胀用注射器注入地塞米松lOmg,手术后72小时取出。手术后连续用温生理盐水冲洗鼻腔6~8天,平均一天二次,连用半年。局部喷盐酸哇琳、DxsSmg、浓氯化钠1g混合喷鼻,12天后鼻内镜复查。rn B组:手术前30例均按照常规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生化、输血前八项、及副鼻窦冠状位CT扫描,询问有否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病史。rn 1.3、手术前仅用抗菌素3污天,粘膜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注入利多卡因,根据临床分期而采取fees手术,均采取messerkl finger术式。为了防止手术后出血,用膨胀海绵压迫止血。并与手术后72小时取出。手术后静滴抗菌素3~4天,局部喷盐酸轻甲哇琳喷鼻一天二次,12天复查鼻内窥镜检查。rn 结果:手术效果评定标准:A组:二周复查患者自诉:“鼻腔通畅、清新”,按照1977年海口铁流2011-09-08 15:30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会议标准进行分型分期依据分为治愈:症状消失,内窥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粘膜上皮化,无血痴及脓性分泌物。手术效果评定标准:B组:二周复查患者自诉:鼻畅通不利,且偶有坏死凝血块所致鼻腔干燥不适,按照1977年海口铁流2011-09-08 15:30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会议标准进行分型分期依据分为治愈:症状未完全消失,内窥镜鼻腔检查示鼻腔有部分有粘连带且有坚硬血痴残留在鼻腔,给初次复查带十分不利影响,增添鼻腔再次造成副损伤。rn 结论:鼻内窥目的扩宽和鼻窦的联系空间,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解剖结构和粘膜,对局部生理功能的保留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手术是治疗仅仅刚刚开始,手术后需要更专业、复杂、系统的治疗过程,才能彻底痊愈。单纯依靠手术不注重手术后的复查、清洗、局部喷鼻,并不能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手术后围手术期鼻腔冲洗可清除血痴及鼻腔内异物可减少病原体感染,促进鼻腔粘膜的恢复。
  • 摘要:目的:利用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获得的高纯度肥大细胞,探讨IL-4参与诱导获得的肥大细胞NK-1R和FcεRⅠα的表达情况;建立神经肽P物质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模型,初步探讨P物质除通过其特异受体NK-1R调控肥大细胞脱颗粒外是否还存在FcεRⅠα介导的途径.rn 方法:从Balb/c小鼠股骨提取骨髓细胞于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分不同浓度IL-4诱导组即100ng/ml干细胞因子(stemcellfactor,SCF),15ng/mlIL-3以及0,10,15,20,25ng/mlIL-4进行体外培养。每周换液,将悬浮细胞移入新的培养体系。倒置显微镜观察并记录细胞生长情况。四周后收集各组细胞及上清液,进行甲苯胺蓝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7鉴定肥大细胞,流式细胞术以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不同组骨髓肥大细胞FcεRⅠα和NK-1R表达情况。经鉴定培养成功的骨髓肥大细胞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P物质(0、0.O1、0.1、1、10μg/ml)孵育半小时,检测上清液和细胞内组胺含量,计算组胺释放率。rn 结果:不同浓度IL-4诱导组(100ng/mlSCF、15ng/mlIL-3以及0,10,15,20,25ng/mlIL-4)均可诱导获得肥大细胞,其中SCF、IL-3和IL-4共同诱导组细胞FcεRⅠα和NK-1R的表达高于单纯SCF和IL-3组(0ng/mlIL-4诱导组);而20ng/mlIL-4诱导组肥大细胞表面FcεRⅠα和NK-1R表达达最佳状态,此时可被低浓度SP(0.O1μg/ml)激活进而发生脱颗粒,其组胺释放率与SP浓度呈正相关;0ng/mlIL-4诱导组表达FcεRⅠα几乎不表达NK-1R,此时在高浓度SP(1μg/ml)作用时肥大细胞仍可产生应答。rn 结论:骨髓细胞在SCF、IL-3或SCF,IL-3和IL-4诱导下均可定向分化为肥大细胞。而经IL-4参与诱导时可促使骨髓肥大细胞高表达FcεRⅠα和NK-1R,成功建立SP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模型。SP调控肥大细胞脱颗粒存在其特异受体NK-1R介导的非免疫性及FcεRⅠα介导的免疫性双途径,为下一步研究肥大细胞脱颗粒机制奠定基础,从而为变应性及非变应性炎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摘要:目的:探讨细菌溶解产物对持续性变应性鼻炎鼻粘膜治疗中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选取40例门诊就诊的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给予口服细菌溶解产物BV 7.0mg/qd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开始前、治疗结束、治疗结束后4周治疗结束后8周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鼻粘膜免疫相关的检测指标,评价细菌溶解产物对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rn 结果:40例入选的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经过4周的BV治疗,药物评分(MS)较治疗前显著下降(Baseline:2.862±0.331;BV treatment:1.132±0.310;X2=78.5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鼻腔总体症状评分(INSS)治疗后显著下降Base1ine:9.145±1.142;BV treatment:4.313±0.717;X2=81.567,P<0.05)。在鼻腔单项症状评分(INSS)中,鼻痒、打喷嚏和流涕症状都显著下降,其中鼻痒由2.591土0.423降至1.122±0.357(X2=83.661,P<0.05);打喷嚏由2.657±0.544降至1.129±0.305(X2=77.146,P<0.05);流涕由2.317±0.517降至1.087±0.3524(X2=83.032,P<0.05)。鼻塞症状无显著改变,由治疗前2.000±0.533到BV治疗后2.196±0.401(X2=7.057,P>0.05).BV治疗4周后,鼻腔灌洗液IL-4和IL-3表达显著下降,IL-4由87.110±7.254(pg/ml)降至62.160±4.732(pg/ml)(t=16.810,P<0.05);IL-13由45.38±12.26(pg/ml)降至22.300±7.453(pg/ml)(t=12.150,P<0.05).INF-γ的表达显著升高,由30.600±6.755(pg/ml)升高至42.020±4.661(pg/ml)(t=16.550,P<0.05)。IL-4/INF-γ比率由治疗前2.384±0.231降至BV治疗结束后的1.012±0.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13,P<0.05)。rn 结论:口服细菌溶解产物能下调持续性变应性鼻炎鼻粘膜TH2型免疫反应。
  • 摘要:目的:探讨布地奈德鼻喷剂、氯雷他定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症状控制后口服孟鲁司特维持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rn 方法:收集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的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114例,随机分为两组:维持用药组(孟鲁司特组)及无维持用药组(对照组),两组先采用布地奈德鼻喷剂(256ug/日早晚每侧鼻腔喷一次)+氯雷他定(10mg/日)治疗,待症状得到控制后,非维持用药组停药,维持用药组给予孟鲁司特10mg/晚治疗2周后停药,分别于停药后1、2、3个月后再次通过VAS评分、RQLQ评分评价疗效.rn 结果:布地奈德鼻喷剂、氯雷他定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2周后患者症状VAS评分及RQLQ评分有明显好转,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用药3月后随访孟鲁司特维持用药组较无维持用药组打喷嚏、鼻痒、鼻堵、眼痒VAS评分及RQLQ活动受限、鼻部症状睡眠状况、非眼部症状、实际问题、情感问题评分有明显好转,均有统计学意义;鼻涕、流泪VAS评分及RQLQ总分及眼部症状评分无明显差距,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口服孟鲁司特维持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可明显长期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对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临床观察.方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4例,对照组40例,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8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补气固表玉屏风散汤组方,临床发现通过调节恢复患者体内平衡机制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变过敏体质,从而达到从根本上防治变态反应性鼻炎的目的。
  • 摘要:目的:变应性鼻炎(AR)的发病率呈全球性逐年增加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发病主要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新近研究显示,IL-27在多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旨在探讨IL-27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AR的易感相关性.rn 方法:实验组选取445例我院门诊确诊AR的患者,诊断参照ARIA2001标准;对照组选取691例健康体检者。获取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3ml,采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外周静脉血中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IL-27的rs153109, rs17855750, rs181206三个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rn 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IL-27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两组间年龄和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rs153109,rs17855750两位点多态性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rs153109的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c=7.72X10-10,Pc=2.97X10-11),CT、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c=7.46X10-5:Pc=9.54X10-5,Pc=2.97X10-11);rs17855750的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c=1.10X10-13,Pc=4.42X10-13),GT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c=1.lOX10-13,Pc=4.42X10-13);而rs181206的TT、CT基因型频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体型中实验组CGT、CTC、CTT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而TTC、TTT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rn 结论:IL-27基因两个SNPs位点rs153109,rs1I855750与汉族人群AR遗传易感性相关,其中TT基因型为危险因素,而CT、CC、GT基因型为保护因素;TTC、TTT为危险因素,单体型CGT、CTC、CTT为保护因素。本研究为探索AR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靶点。
  • 摘要:小儿过敏性鼻炎是由于小儿接触致敏源导致的由IgE介导的非感染性的过敏反应,其在儿童中发病率逐年上升,为儿童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三伏贴是依据冬病夏治原理,对小儿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根据小儿过敏性鼻炎的中西医发病机理、三伏贴、冬病夏治的理论溯源及分析等方面来探讨三伏贴在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的机理.
  • 摘要:0.05)。rn 结论:变应原参与了变应性鼻炎的发病,并与其辨证分型具有相关性,变应原的检测对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辨证具有辅助作用,可以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随着变应原检测结果的介入,把中医宏观辨证与西医微观检测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临床辨证的实用性。">目的:分析天津地区变应原与变应性鼻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探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与变应原和人体内环境气机变化的关系,为揭示中医"天人相应"发病学说的本质规律以及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rn 方法:收集2014年1月-10月份在我院采用欧蒙印迹法检测试剂盒对患者血清变应原特异性抗体(sIgE)进行检测,并对确诊3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调查问卷,记录其发病情况,同时进行中医的辩证分型,共分肺气虚寒139例、脾气虚弱91例、痰湿中阻64例、肾阳不足39例、肺经伏热27例五型,对各证型与各变应原的例数统计分析。rn 结果:各变应原引起的360例变应性鼻炎以花粉(树木组合ts20、豚草w1、艾篙w6,葎草u80)引起的发病率为62.3%最高、尘螨dsl引起的发病率为54.6%、真菌msl引起的发病率为31.5%、动物毛(猫e1、狗e2)引起的发病率为7.9%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花粉引起的发病中,以肺气虚寒型发病率最高,其次为脾气虚弱型,各证型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屋尘螨、粉尘螨引起的发病中,以痰湿中阻型发病率最高,其次为肺气虚寒型,各证型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类引起的发病中,以肺气虚寒型发病率最高,其次为肾阳不足型,各证型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物毛引起的发病中,各证型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变应原参与了变应性鼻炎的发病,并与其辨证分型具有相关性,变应原的检测对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辨证具有辅助作用,可以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随着变应原检测结果的介入,把中医宏观辨证与西医微观检测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临床辨证的实用性。
  • 摘要:目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多见于年轻人.每年症状持9个月以上,单一使用药物部分患者疗效差,且不能耐受长期用药.观察探讨低温等离子消融联合鼻中隔矫正手术治疗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疗效.rn 方法:2008.1~2013.1年间,在我院抗过敏药物治疗后疗效不佳的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合并有鼻中隔偏曲患者160例。平均年龄22.5±10.9岁。男女之比为1:0.8。病程为4~8年。采用局麻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在鼻内镜下用Arthro Care低温等离子手术治疗仪(美国安泰公司)Coblator刀头Reflex45,低温等离子双下鼻甲消融。沿下鼻甲纵轴方向从前向后推进,达下鼻甲后端,每侧4~6孔,每点插入15秒。输出功率4档。双侧鼻丘,中鼻甲前端,中部消融。鼻中隔双侧前上方粘膜横行划痕1~1.8cm,2~3处,鼻中隔后方骨与软骨交界处黏膜纵行划痕lcm2~3道。术中出血一般为1-3m1,视野清晰。术后辅助抗过敏药物治疗。rn 结果:术后1~4周鼻甲回缩,鼻腔扩大,通气改善,打喷嚏流清涕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统计分析,P<0.O1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手术12月,24月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0.20%,86.O1%(p<0.O1)。远期疗效待观察。rn 结论:鼻中隔矫正使鼻腔解剖生理结构恢复正常。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多点消融,选择性阻断筛前神经分支,降低鼻腔副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鼻腔粘膜敏感性。鼻甲容积减少。鼻腔通气改善,症状明显减轻。总有效率优于药物治疗。手术具有微创,有效,安全及复发率低等优点。对鼻甲仍有肥厚者可择期再次消融。手术不能根治本病,可作为有效的辅助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在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rn 方法:于2010年7月-2011年3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并住院的鼻中隔偏曲患者118例,其中52例为单纯鼻中隔偏曲;66例为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所有病例均经专科医师询问病史、查体及鼻窦CT确诊并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查血常规,记录其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差异.术后3-5天复查血常规,再次记录其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比较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术前、术后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差异及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术前、术后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差异.采用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价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的生活质量;对于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分别于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进行随访,观察其长期疗效的变化。rn 结果:1.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高于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1);2.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术前、术后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变化不明显,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术后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1);3.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RQLQ得分,包括鼻部症状、眼部症状、非鼻眼部症状、行为问题、睡眠、日常活动及情感反应得分均显著低于术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分别于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进行随访,其总有效率分别为90.32%,85.71%,76.00%,70.00%,可认为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随访患者的总有效率逐渐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1.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明显高于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2.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可明显减少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3.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可明显改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生活质量;4.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短期疗效满意,长期疗效不稳定。
  •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阿尔茨海默病、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头颅MRI成像嗅球体积、嗅沟深度,与其嗅觉功能的相关性.探寻对MCI新的诊断方法,帮助早期发现和干预MCI,以求延缓或阻止AD的发生和发展.rn 方法:选取阿尔茨海默病患者(AD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MCI组)及无认知障碍的健康受试者(对照组)各50例,应用T&T嗅觉测试法检查所有受试者的嗅觉功能,并行头颅MRI扫描分析其嗅球体积、嗅沟深度。rn 结果:MCI组T&T嗅觉识别阂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2.90±0.32与1.40±0.18,P<0.05),AD组T&T嗅觉识别闭分数显著高于MCI组(3.35±0.41与2.90±0.32,P<0.05),AD组、MCI组及对照组各组男女之间嗅觉识别阂无统计学差异(P>0.05)。AD组左右两侧嗅球体积[分别为(29.89±5.19)、(30.15±4.99)mm3]及平均嗅球体积[(30.06±15.09)mm3]均明显小于MCI组[分别为(36.35±4.09)、(36.57±4.13)、(36.47±4.12)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MCI组左右两侧嗅球体积[分别为(36.35±4.09)、(36.57±4.13)mm3]及平均嗅球体积[(36.47±4.12)mm3]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分别为(46.65±6.23)、(46.83±6.27)、(46.71±6.25)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AD组、MCI组与对照组各组左右两侧嗅沟深度及平均嗅沟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AD组嗅觉识别闽与平均嗅球体积呈负相关趋势(r=-0.701,P<0.05);AD组嗅觉识别阂与平均嗅沟深度无相关性(r=-0.123,P>0.05)。MCI组嗅觉识别闽与嗅球体积呈负相关C=-0.643,P<0.05),与嗅沟深度无关(r=-0.167,P>0.05)。rn 结论:1.轻度认知障碍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嗅觉功能均发生减退,且阿尔茨海默病较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嗅觉功能减退程度更加显著。2.轻度认知障碍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嗅球体积均减小;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嗅球体积减小程度较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更加显著。轻度认知障碍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嗅沟深度变化不显著。3.轻度认知障碍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嗅觉功能减退均与嗅球体积减小相关,与嗅沟深度无关。4.嗅觉功能减退可作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早期诊断指标。
  • 摘要:目的:将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应用于鼻中隔矫正,鼻腔血管瘤切除术中所造成的黏膜损伤,通过术后随访观察其与鼻中隔黏膜融合的过程,探讨其在鼻中隔黏膜损伤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rn 方法:对15例鼻中隔血管瘤切除术中鼻中隔茹膜缺损直径为0.5-1.5cm的患者,将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置于缺损周缘黏膜与软骨或骨之间,2例边缘予以缝合固定,表面置膨胀海绵加压;30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中造成的双侧鼻中隔黏膜贯通性破损且难以缝合的患者,将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置于双层鼻中隔粘膜之间,双侧鼻腔膨胀海绵填塞加压。所有病例术后2天抽除膨胀海绵,生理性海水冲洗鼻腔1月,术后每半月随访一次,行鼻内镜检查,持续6个月-1年,观察鼻中隔黏膜损伤修复情况和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与邻近鼻中隔黏膜组织的融合情况。rn 结果:巧例鼻中隔血管瘤患者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均于鼻中隔缺损处周缘乳膜融合,并与表面软骨或骨质紧密贴附。30例鼻中隔矫正术患者黏膜损伤修复良好,无感染、排异及鼻中隔穿孔情况发生。rn 结论: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组织瓣修复的替代品,操作简便易行,与鼻中隔黏膜组织排斥反应较小,易于融合,用于鼻中隔黏膜损伤修复效果满意,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在鼻内窥镜下下鼻道、上颌窦底壁开窗治疗上颌骨囊肿的手术方法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rn 方法:复习国内外鼻内窥镜下治疗上颌骨囊肿的相关文献,掌握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并应用于临床治疗一例上颌骨含牙囊肿.患者男性,左侧面颊局部隆起1月,鼻窦CT冠扫提示左侧上颌骨囊样低密度灶,凸向鼻底及上颌窦,囊内可见"牙齿样"致密影,考虑上颌骨含牙囊肿,鼻内窥镜下行下鼻道、上颌窦底开窗,全部切除囊肿壁,取出异位牙,将囊腔与上颌窦贯通.rn 结果: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了鼻内窥镜下上颌骨囊肿手术临床可行,效果良好;本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腔愈合佳,较术前缩小,无鼻腔溢液。rn 结论:经鼻内窥镜下下鼻道、上颌窦底壁开窗适用于侵犯上颌窦和鼻腔底的上颌骨囊肿,符合鼻微创手术的特征,术腔更接近生理解剖形态,满足鼻腔、鼻窦生理功能,临床疗效良好。
  • 摘要:目的:评估鼻内联合应用鼻用抗组胺药氮卓斯汀鼻喷剂(AZENS)和鼻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FPNS)改善持续性非变应性鼻炎(NAR)鼻塞症状的有效性,以及联合用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rn 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2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162例持续性NAR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AZENS+FPNS)和鼻用激素组(FPNS),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周及6周时鼻塞症状的评分,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针对数据特点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和方差检验,并对治疗方案(包括方便性、不良反应、费用、疗效)进行总的满意度评价。rn 结果:本研究中入组162例患者,联合治疗组79例,鼻用激素治疗组83例,失访8例,其中联合治疗组失访3例;鼻用激素组失访5例;2组患者的鼻塞症状在治疗前、治疗2周及6周的3次评分均呈现逐次下降趋势,鼻用激素组患者治疗2周评分下降15.9%.治疗6周评分下降48.7%;联合治疗组评分下降分别为24.%和55.6%,联合治疗组患者鼻塞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鼻用激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O1);联合治疗组满意度为88.2%,鼻用激素治疗组满意度为74.4%,联合治疗组患者对治疗方案总的满意度评价优于鼻用激素组(P<0.05) 。rn 结论:鼻内联合用药能更快速有效地改善持续性NAR的鼻塞症状,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 摘要:目的:观察经鼻内镜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rn 方法:2012年7月-2014年12月我院门诊经耳镜、纯音测听及声阻抗、鼻内镜检查,并去除鼻腔、鼻窦及鼻咽病变确诊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02例(139耳),男性45例,女性57例,其中双侧耳37例,单侧耳65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52岁,病程4-12周,均为初诊病人.将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5例(78耳)鼻内镜下清除鼻腔及鼻咽腔分泌物后,经导管在耳咽管咽口处注入少许地塞米松并通气,给予鼻腔用减充血剂及激素,口服分泌物稀化剂及抗组胺药,急性期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对照组47例(61耳)口服分泌物稀化剂及抗组胺药,鼻腔用减充血剂及激素,急性期口服抗生素.rn 结果:随访3-6个月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经鼻内镜治疗后患者主诉症状改善显著,两组治疗2周后复诊,耳镜检查、纯音测听及声阻抗、鼻内镜检查,治疗组78耳,总有效率87.18%,对照组61耳,总有效率54.1%。rn 结论:经鼻内镜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安全,明显缩短病程,疗效显著。
  • 摘要:目的:为进一步对鼻腔鼻窦内翻乳头状瘤(sinonasal inverted papilloma,SNIP)的发病机制及其癌变诱因等进一步研究,探索人SNIP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rn 方法:病理确诊的人SNIP组织经0.1%链酶4度过夜消化,经细胞筛过滤后离心,去上清后利用上皮细胞培养基(BEBM+BEGM)重悬,接种于经胶原包被的培养皿中,采用差速贴壁方法获得人SNIP上皮细胞,采用改良气道上皮细胞培养基(BEBM+BEGM)进行培养,利用角蛋白,HPV染色法鉴定体外培养的SNIP上皮细胞.rn 结果:人SNIP上皮细胞在接种后18h开始贴壁进入适应期,细胞为圆形,呈岛屿状生长;接种后24-72h,进入对数生长期,细胞伸展呈多边形,相互连接形成细胞单层,呈典型鹅卵石样形态,细胞立体感强,胞浆中有较多的高密度分泌颗粒:接种后第4天细胞数量达到高峰,并进入稳定生长期,胞浆内颗粒开始减少;接种后7天,细胞进入衰退期,胞浆内颗粒显著减少,细胞逐渐死亡、脱落。另外,4代(F4)之前的SNIP上皮细胞传代细胞贴壁时间早,形态均一,经角蛋白和HPV染色鉴定显示体外培养的SNIP上皮细胞纯度达到96%以上,纯度较高。rn 结论:0.1%的链酶4度过夜可充分消化SNIP组织,获得的SNIP上皮细胞经差速贴壁接种后24-72h内获得的SNIP原代细胞和F4之前的传代细胞可以供体外试验研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