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社会科学>中国老年学学会2005年“家庭、健康、和谐”学术研讨会
中国老年学学会2005年“家庭、健康、和谐”学术研讨会

中国老年学学会2005年“家庭、健康、和谐”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05-03

主办单位: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老年学学会2005年“家庭、健康、和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何谓家庭?简言之,家庭是社会基本要素之一.具体说,家庭就是父母与子女所形成的群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家庭的生命周期,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演变过程来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男女结婚组成家庭;二是生育和教育子女成人;三是成年子女离开父母,另立门户,形成空巢家庭;四是父母去世,家庭终结. 我国传统家庭演变至今的基本状况是,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的现象比较普遍,再加上抚养子女,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越来越重。“四二二”、“四二一”的结构,使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日趋弱化。rn 提前、适时终结传统家庭,变一家一户小家庭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快乐幸福的大家庭,这条幸福之路就在脚下,它将是老年人过好养老生活的最佳选择。具体地说,就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遵循“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总方针,积极开发和培育老年人的养老市场,要本着社会经济发展与老龄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基本上保持同步发展的原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逐年增加老年公寓能投资和建设,在各级政府、社区、乡镇积极发展抓紧建设的同时,要大力动员和倡导民营企业、慈善组织、各方有识之士都来参与兴办。还可进一步放开养老市场,对外招商引资,通过合瓷或独资的灵活方式,把这块市场全面搞活。政府相关部门要切实研究,从政策上给予一些优惠,地方人大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出台一些必要的法规,给予鼓励和支持。
  •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耕作方式已被联产承包制取代,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已被成倍的核心家庭取代,老年人的家庭经济生活支配权威已不存在.众多的小家庭已在老一辈的全力扶持下完全独立.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老年人在完成盖新房娶媳妇两大任务后,已是财尽力衰.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经济还没有搞上去,青年一代传统道德教育,几乎已成空白.这些有形无意的社会形态之变,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农村养老提出了严峻的挑战.rn 今天我国人口结构急剧变化,老龄化使我们面临着一场严肃认真的战斗任务、它的艰巨性和持久性将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增长相伴。根据我国的国情,党和政府必须把养老事业像抓经济那样重视起来,把老龄化问题看成是有关长远定国安邦的大事,是关系到祖国明天经济能够持续增长,步入良性运行的大计。为此应作好以下应对措施:国家应制定得力的应对老龄化的政策,城乡兼顾,高瞻远瞩,在作好城镇养老工作的同时,为农民养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将老龄工作机构列入政府职能部门,在体制编制上落到实处。将老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决算,保证专款专用,要深入基层,重视农村老年协会的建立与完善。党委、政府和各级老龄委要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多种形式和媒体加大对老龄工作的宣传。未雨绸缪,各地应逐步培育农村社会养老机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老龄化,我国农村的家庭养老终将让位于社会养老,为此,从现在起,在作好家庭养老工作的同时,要积极抓好社会扶持和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工作。
  • 摘要:21世纪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世纪.伴随现代社会的结构变迁,老龄社会的家庭资源、功能的分化,家庭价值和责任的弱化,呈现家庭转型格局.家庭转型如何适应社会转型,与研究家庭支持政策息息相关.rn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在家庭代际相互支持的基础之上。东方传统家庭尊老养老的魅力与现代工业社会的社会养老相结合,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持,共享代际资源,需要从多视角设计家庭支持政策,包括家庭收入、家政产业、家庭文化建设和老年资源开发等系列政策,补充家庭资源,增强代际互补功能,展现家庭价值,维护家庭责任,创建现代新型家庭。启动家庭津贴,补偿老年家庭资源。增强社会代际互补,促进家政产业发展。发展家庭文化,促进家庭情感交流。开发老年资源,创建新型家庭。
  • 摘要:为了全面地了解老年人口的生存状况与服务需求,及时揭示老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倾听广大市民对政府老年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以便为政府对孤寡与贫困老人等实行必要的救助等在内的各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南京市白下区政府和南京大学社会系于2003年7月对"南京市白下区老年人口的生存状况与服务需求"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获得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资料.rn 通过调查指出了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突出地表现为部分老年人不能享有退休金,参加商业养老保险者少、没有养老储蓄者多,部分老年人的退休金偏低。贫困问题函待解决。医疗保障水平不高,社会服务尚不能满足需求等问题。建议全社会要重视贫困老年人的救助工作,政府应加大对贫困老年人救助的投入,建立和推行依靠社会阶层和社会力量认助、认养、认捐特困老年人的制度和救助体系以及建立鼓励社会力量救助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城市养老保障制度。重视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加强基层老龄工作。
  • 摘要:当前,人口老龄化已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是各国普遍关心和努力探索的问题.尽管世界各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背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出现人口老龄化的时间有早有晚,老龄化的速度有快有慢,进入老龄社会的时间有先有后,但是最终都要成为老年型的国家与地区则是没有例外的.从国内外的预测和研究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专家预计还将持续半个世纪.必须研究适合经济还不发达的中国人的养老方式.笔者最近在西城区所辖各社区的老年人生活状况作了一个调查.调查反映出老年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和对养老生活的需求以及对"孝心"回归的企盼.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现阶段,养老方式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方式为好,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支撑会是我国居主导地位的养老方式.rn 家庭养老的关键是重视家庭美德的建设。中国老年人养老方式首选家庭老年人更需要的是家庭精神赡养。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质量取决于子女孝敬的程度。重视“孝心”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弘扬传统美德,加强敬老、养老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家庭与社区联手解决老年人的精神与情感需求。中国传统的双向抚养方式适合中国的国情,也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家庭式养老院是老年人普遍欢迎的一种家庭—社区结合的养老模式。家庭照顾将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现代化的进程为老人的家庭照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家庭养老进入社会化网络,以家庭养老为主,以社区养老为支撑的养老体系是未来中国养老事业发展的前景。
  • 摘要:老年人的健康长寿与许多外部因素有关,和谐家庭是诸因素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具有保障老人健康长寿的特殊功能,具有时代赋予的鲜明特点,具有全家努力、合力共建的重要成因.一、和谐家庭的功能"家和万事兴",这一句俗语道破了和谐家庭的总体功能.具体讲,有以下三点:和谐家庭能促使老年人心情愉悦.使老年人余热生辉、家业兴旺。和谐家庭主要有三个特点:祖孙三代在人格上完全平等。祖孙三代之间晚辈对老人充满孝心。祖孙三代在家庭中共享权利,共尽义务。和谐家庭的创建要培养合作精神,三代人共建和谐家庭。树立“主体”意识,三代人对家庭都要主动地尽职尽责。弘扬“宽容”美德,用“人性化”方法化解各种家庭矛盾。
  • 摘要:农村养老观,通常指农村养老看法或"养老孝道",以农村多数人的养老规范及与养老规范相适应的观念形式表现出来的行为选择标准,受到农村舆论的制约.一、农村养老观的产生和意义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在强烈的宗族主义影响下,为了维护家庭的和谐、延续,晚辈必须对长辈依顺,必须传宗接代,必须随侍父母而不远游.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要使子女养成这些观念、意愿及行为,便必须提倡一套兼涵这些要素的意识形态,这便是孝或孝道"(杨国枢,1989:41)在泉州农村,一方面,由于不少农村老年人养老的经济条件还较困难,60岁以上老人多数只依靠个人从事农业生产和家庭帮助,生活维持温饱.rn 农村养老观不是一个僵化的概念,而是随着时代与社会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断更新的。要防止将一些存在问题简单化;防止把现在的农村养老观与将来的农村养老观等同起来;防止把封闭思想与精神文明对立起来。为此,正确对待农村养老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rn 农村养老观需要引导。要大力增强子女自觉履行赡养父母义务的意识通过典型引路和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引导老年人改变传统养儿防老观念。要加强家庭养老法制建设观,强化依法养老,必要时可推行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制度,制定相关的监督机制和制约措施;要将社会化养老措施和家庭养老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农村集中养老,加强农村敬老院的改建和改造,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减免税费、以奖代补、税前扣除等办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机构建设,鼓励农村低龄老人帮扶高龄老人,建立老年志愿者队伍,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特困老人加强社会救济工作,提高社会救济水平;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独居特困、孤寡老人逐一核实,凡符合低保条件的:应边核实边救助,做到应保尽保,解决老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要扬善惩恶,以案释法,开展道德与法制教育,进行舆论褒贬,达到表彰或鞭挞一人、教育一片的目的。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把农村养老观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范畴。
  • 摘要:家庭成员的支持对于老年人来说非常重要,本文主要根据北京市几次大型老年人调查的数据,具体分析家庭成员的非正式支持功能及其特征.家庭成员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年龄差异。老人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也会影响到家庭成员经济支持的力度。老人的婚姻状况与获得家庭成员支持资源具有一定的关系。年龄和性别的差异会使老人形成不同的照料需求,从而直接影响到家庭成员照料支持的功能和特征,城乡之间具有差异性。情感需求是指老人对亲情寄托和天伦之乐的需要。调查数据表明,90%以上的老人以配偶、儿子、女儿作为倾诉心事的对象。在配偶、儿子、女儿三者中,配偶担任了最重要的角色。第三,女儿的作用比儿子略大一些。
  • 摘要:关注家庭就必须关注养老,因为养老问题不仅与每个人与每个家庭都密切相关,而且,也是老龄问题的核心,它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也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是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的问题,更是中国当前乃至今后都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对此,一些专家学者曾发出这样的警示: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必须解决好就业与养老两大问题,没有普遍就业,中国就不会稳定;解决不好养老问题,中国也难以稳定.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家庭都是重要的养老载体.因此,在国际家庭年之际,特别强调:关注家庭必须关注养老,把家庭——养老——稳定贯穿起来研究,以支持家庭功能的发挥——妥善解决养老问题——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这对于家庭乃至社会,对于现在乃至将来都是至关重要的.rn 伴随城市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居家养老终将成为我国城乡的主要养老模式。必须加速发展社区服务事业,积极构建居家养老的支持体系。构建居家养老的支持体系必须从居家养老的实际需求出发,既考虑到居家养老的普遍需求,又要关注老年人的特殊需求,结合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推进,逐步完善,不断提高。居家养老的支持体系主要应包括政策法规支持、社会保障支持、组织网络支持等方面。构建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的同时还要特别强调子女必须履行赡养老人的责任与义务,尤其在精神慰藉、代际关爱等方面都要为后代人做出表率。要适度发展机构养老,在档次、规模、设施、格局、环境等方面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
  • 摘要: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这一宏伟目标要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实现,这一新的学习理念正在对全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它体现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发展要求.它不仅促进全体人民终身学习的积极性,也激发老年人的学习热情,对推进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社区老年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的一种教育体制.即以地区为依托,社区主办(或有关部门协办),社会参与,促进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它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是社区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活动.rn 社区老年教育是新生事物,它是具有开拓性,探索性的事业,老年教育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有作为,才有生命力。社区老年学校是老年教育的重点,难点,大力推动社区、村居委会和社会力量兴办老年学校,开创社区老年教育的新局面是当务之急。政府部门应把社区老年教育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并加大管理力度,增加经费投入,促其顺利发展。进一步改善现有老年学校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教学内容,规范学校管理制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电脑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远程教育、网上教学、电视课堂,健全社区老年教育网络。循序渐进的建立多体制、多层次,多学科的老年教育学校,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老年人的各种学习需求。
  • 摘要:"贤妻良母好婆媳."这是中华民族女性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妇女"半边天"的道德要求,是现代家庭代际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现代家庭婆媳关系和谐,是幸福温馨家庭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社会细胞.家庭的幸福、温馨和美满,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基础.而贤妻良母好婆媳,是幸福、温馨家庭的"半边天",是现代家庭代际亲情和谐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rn 促进婆媳关系和谐需要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开展创建“五好文明家庭”和“五好文明婆媳和谐规范”的宣传、评选、表彰活动,是保持和改善婆媳关系和谐的根本保证。加强老年妇女自身素质的终身教育与终生学习,带头构建“学习型”家庭,以婆婆的爱心,唤起媳妇的孝心,这是搞好婆媳关系和谐的重要关键。加强家庭道德和现代家庭的相关法制建设,实行社会和家庭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 摘要:人们的健康与家庭息息相关.家庭自建立后一般都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1)婚后无孩阶段,(2)生育阶段,(3)离巢阶段,(4)空巢阶段,(5)鳏寡阶段.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突出的健康问题.自子女离家开始,父母逐步进入老年期.由于年老,身体的反应能力、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逐渐减弱.慢性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在心理、社会方面也出现许多因老龄带来的社会问题,如退、离休,收入减少,老年歧视等.老年人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自觉实行再社会化,调整心态,尽快适应老年期的生活.家庭的保健功能,过去在论述家庭的著作中较少论及,其实,家庭对健康的影响是综合的,多方面的。家庭结构完整,家庭关系稳定和谐,家庭功能运转正常,家庭伦理高尚的“健康”家庭可以促进健康;反之,有“缺陷”的家庭则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损害人的健康。rn 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将是我国家庭结构的主要型态。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结合在全社会进行尊老爱老的教育,我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在总体上将是与社会融洽的。rn 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结构简单,家庭关系就比较单纯;家庭结构复杂,家庭关系就错综复杂。就老人家庭来看,其基本关系是夫妻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首先要处理好夫妻关系。其次要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家庭和睦、融洽相处是老年人精神愉快的重要条件。rn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是人们正常生活的必要条件;婚姻对老年人健康状况也至关重要。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生活质量受到普遍关注。婚姻生活是构成老年人生活幸福和谐、精神愉快的重要因素,从而有利于健康长寿。老年人再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rn 居住环境对任何年龄组的人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都有重要的影响。适宜的居住环境对老年人的健康更为重要。老年人退休后,日常活动从社会转入家庭,活动范围缩小了,住所实际上成了他们主要的活动基地。有无较宽敞的住房及良好的住房环境对老年人的健康有直接影响;住房状况对老年人的家庭关系、情绪、心理也有影响,从而间接地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同时,老年人对居住环境有不同于青壮年人口的特殊要求,需要给以充分的关注。
  • 摘要:本文仅就老年朋友如何处家,使家庭和谐、温馨作点探讨. 一般来讲,老年人所处家庭主要有:老年夫妻型家庭(包括重组夫妻家庭)、老年子媳型家庭、老年婿女型家庭(包括老年非亲生子女家庭)等。分类型,抓关键,是老年人处家使家庭和谐的基础工作。老年人在家庭中只有摸清了对方的脾性,找准了对方的特点,掌握了对方的闪光点和忌触点,才能因人制宜地,扬长避短地处好家庭中的一切事务,达到家庭和睦、和谐、温馨。要多自省、换位看,是老年人在家庭处事中,发现矛盾时,需要持有的正确态度。勤沟通,善谅宽,是老年人善处家事,解决分歧的金钥匙。善谅宽是以勤沟通为前提的。使用求同存异的观点,抱谅解宽容的态度来处理,家庭不和谐的气氛很快就会烟消云散。
  •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老年人的婚姻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当前老年人再婚趋向热点,许多老年人圆了再婚梦.晚年老年人生活比较幸福美满,但由于受到几千年传统封建意识影响,社会上老年人再婚还存在"关卡"和需要应对的难题。老年人再婚应注意处理各种关系要沟通思想,不能猜疑。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要财务公开,和气生财。要悼念故去老伴,保持亡故亲属来往。要财产公证、遗嘱继承。老年再婚能够做到如上几点,家庭和睦是可以达到的。同时要加强舆论引导,媒体要大力宣传老年人再婚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的一种选择。老年人健康快乐是社会的责任,老年人家庭和睦是社会稳定的需要,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氛围,积极为再婚老年人幸福安度晚年生活创造条件。
  • 摘要:城市中的"空巢"老人家庭越来越多,如何解决养老问题已成了急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文联系对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街道、嘉兴市南阳街道两个社区的577户880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抽样调查,就"空巢"老人家庭的养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空巢"老人家庭的大量出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人们价值观改变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空巢"老人家庭带来的重大社会问题必须密切关注,认真研究,采取对策予以解决。建议加强"孝道"文化的宣传教育,鼓励子女与老人同住。搞好城市社区为老年人服务工作,实行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加快老年福利设施建设的步伐,逐步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建立和完善老年产业服务队,热心为"空巢"老人家庭服务。开展群众性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空巢"老人的文化生活。
  • 摘要:二○○四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家庭年,我国已在一九九九年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面对家庭这种古老而文明的制度,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用唯物主义和辩症唯物主义的观点,浅析老年人家庭的发展变化,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树立老年人家庭新理念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老年人家庭是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rn 我国家庭结构的演变,由原始社会的氏族大家庭演进到奴隶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家庭,封建社会的几世同堂多子多福的主干型家庭。解放后,家庭结构向小型化、核心化、松散化、多元化发展,出现了以核心家庭(父母及未成年子女)为主的家庭模式。老年人家庭的分为直系家庭、老人独居家庭、随代家庭、一老养一老家庭等类型。从老年人家庭类型看,老年人家庭规模和人数在减少,由于人口的流动,物质水平的提高,儿女结婚买房子分出去另过,导致“空巢”家庭急剧增加。rn 要倡导积极的养老观,逐步实现社会养老。养老的社会化是由赡养者与被赡养者之间矛盾尖锐起来,传统的养老模式必定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养老。社会养老—低出生率—小家庭—社会养老。这种循环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是一种良性循环。社会养老方式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正式出现和迅速发展。我国要变“依赖养老”为自我养老。变老人疼爱子女为子女孝敬老人。变传统养老方式为以法养老。变家庭养老为社会养老。
  • 摘要:老年人养老问题不只是单个家庭的困难,已成为带有共性的社会难题。鼓楼区在加深认识的基础上,果断调整老龄事业发展思路,于去年11月策划、设计了由政府买单,民间组织服务,名为“家庭养老服务网”的新型服务机制。选择服务质量较好,信誉度较高,在该区登记注册的民间组织“心贴心社区服务中心"担当该服务机制的具体运作者,为200多位独居老人、空巢老人提供上门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服务。探索了“居家养老,政府、社会扶助”的新型养老模式。实现了公共财政购买服务的新机制。安置了下岗职工社区再就业。扶持了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服务。rn 现在鼓楼区“家庭养老服务网”一方面完善巩固已有的成果,服务好政府买单的独居老年人、空巢老人,另一方面正在扩容,拓展服务范围,为更多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提供低偿服务,从而实现广大老年人企盼的“居家养老,社会、社区扶助”理想养老模式。
  • 摘要:老年人要正确面对丧偶的困惑、正确面对再婚的困难和心理障碍。解决老年人再婚困难要慎重选择再婚对象。一定要对再婚对象如实反映情况,千万不可避重就轻。老年人再婚前双方应认真协商最好签订一份协议书,办理公证手续。再婚前一定要做好双方子女的同情工作,千万不可独断专行。老年人再婚后第一件事就要更多地关心对方原有子女。再婚后不能冷待亡故老伴的亲属。再婚后最好老俩口单独住一套住房生活。
  • 摘要:在自然规律对人的作用下,老年人的丧偶率,要比其他年龄段的人高得多,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尔滨市60岁以上老年人的丧偶率为28.9%,其中女性老年人丧偶率比男性高,占39.1%,男性占18.7%.中国目前有单身老年人4200多万,其中60岁至70岁的老年人约占60%.天津对600名单身老年人调查,有再婚和重组家庭意愿的占68%.另项调查,丧偶老年人再婚率:城市5.4%,农村不到1%.rn 支持、鼓励老年人再婚,有助于社会进步,有助于家庭幸福,有助于健康长寿,但还存在着各种精神困惑。老年人重组家庭的模式主要有非婚同居、协议婚姻、公证婚姻、准婚姻几种。重组家庭中老人对待双方子女,不得亲疏异同、财物公开,不要计较得失、悼念亡故老伴,不可冲落姻亲。
  • 摘要:二○○二年十二月,组织人员对河南大学214名离休人员的生活质量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168份.有效问卷中计165户,其中男性149人,女性19人,70—89岁者15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3.4%,平均年龄79.12岁.从事的职业:教师96名,干部72名.rn 本文所调查的165户离休人员家庭,是老年群体里的特殊老人。他们不同于社会一般老年群体。他们具有以下特点:有可靠的经济收入;有良好的居住条件;充分的医疗保障;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积极的社会参与;精神比较充实;生活满意程度良好。据此可以认为这个老人群体的生活质量优于社会的其他老人群体。rn 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空巢家庭较多,这是高校老人的特殊性,应尽早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空巢老人”关照体系,以使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过上安祥健康的晚年生活。家庭照料问题应该得到有关单位的帮助。应重视养老金的储备。老年人再婚受传统观念影响太大,法律对老年再婚是否作相应修订,总之老年人再婚应呼吁社会各界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使老年再婚问题既慎重又能妥善解决。应强化老龄意识,充分发挥各个层面为离退休管理服务的作用,积极倡导全社会的健康老龄化理念。
  • 摘要:"婆媳好,无价宝"婆媳关系是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中一个很重要而敏感的问题,也是一个特别棘手、最难调适好的社会问题.婆媳和睦,老少共融,大大有利营造孝亲敬老氛围,促进"家和万事兴",保持社会安宁与进步.根据最近对延安市郊两个村的重点调查和结合个人认识,就如何调适婆媳关系,提出以下粗浅意见.rn 婆婆与媳妇是矛盾的两个主要方面,彼此不应过高要求对方,相互理解和宽容是最可贵的精神。作为婆婆,应当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关心、体贴媳妇。请切记;爱媳妇就是爱儿子,疼媳妇就是疼儿子。谈到媳妇,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婆婆虽非自己亲娘,但她是你最爱的人的妈妈,没有妈妈哪有你的爱人:爱丈夫当然也要爱婆婆。同时也要明白,公婆健在是晚辈的大福气,因为缺少父爱或母爱对于子女来讲都是人生之大不幸。媳妇到了婆家,就是家里的主人,应当孝敬老人,手脚勤快,多关心体贴老人,这是做媳妇应尽的义务。婆媳相处,关键在于相互理解,都应当从自己做起,尊重对方,宽容对方,两好并一好,温馨乐陶陶。尊婆爱媳的提法很好,有利跨越代沟,促进婆媳和睦,保障孝亲敬老美德的代代相传。
  • 摘要:面对滚滚而至的银发浪潮,根据对老年需求的分析,不仅要提供解决供养、医疗等问题的经济保障,更需要提供大量的日常生活照料和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借鉴世界上一些福利型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方面需求,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调查了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状况、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精神文化生活,社会活动、老龄基层组织和工作等情况。rn 分析表明,城市老年人不如农村老年人那样对社区的养老机构了解,因此在城市老年人中加强养老机构的宣传看来是必要的。rn 分析表明,老年人愿意常住养老机构的比例较高,女性老人比男性老人更愿意常住养老机构,而农村老年人比城市老年人愿意常住养老机构的比例更高;其中在高龄阶段,城市女性比城市男性愿意常住养老机构的比例显著增高,而农村女性在高龄阶段比男性愿意常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也显著上升。这些数据支持了人口老龄化深化背景下机构养老的发展前景。 子女孝顺对城市老年人愿意住养老机构的影响是显著的,而且子女不孝顺的老人比子女孝顺的老人更愿意住养老机构;经济状况对农村老人愿意常住养老机构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农村老人经济困难的比经济状况够用的老人更愿意常住养老机构,城市与农村在老人选择愿意住养老院与否上差别较大,农村老人比城市老人在做出是否住养老院的决定上更多的和自身经济状况有关系,而城市老人是否住养老机构更多的和子女是否孝顺有关。这些信息透露出二个严峻的问题,就是无论城乡,老年人常住养老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弱化甚至家庭代际关系严重恶化的事实.也就是说,一些老者入住养老机构是无奈的“家庭推为’’所致,也透露出他们对传统居家养老的某种失望。rnrn 农村老年人中,对养老机构总体印象较好的老年人同时也对目前生活比较满意;而对养老机构总体印象一般的老年人同时也对目前生活状况感觉一般。城市老年人中,对养老机构总体印象较好的老年人同时也对目前生活非常满意;而对养老机构总体印象一般的老年人对目前生活状况比较满意.由此可见,城市对目前生活状况比较满意的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总体印象不如农村老年人,也反映了城市老人对社区养老机构的要求较农村老人更高。rn 综上要充分认识发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社区养老助老报务是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需要和促进老龄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在荧展过程中,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宜传力度和资金投入,有针对性的制定优先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同时,要规范管理,明确职责,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 摘要: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8827.4万人,占总人口的7.10%,同年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199.1万人,占总人口的0.96%.按照联合国中方案预测2010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1亿,占总人口的8.1%.为了解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的状态,本文研究了我国"空巢老人"现状,探索了空巢老人家庭产生的问题和形成的原因,以寻求我国农村养老对策.rn 本文资料源于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1‰原始数据,用五普实际各年龄性别人口数与1‰原始数据求出相应各年龄别分性别的权重,用该权重对原始数据进行加权,恢复到100%的数据,按照地区、年龄、地区、户口因素等分层次后,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调查表明,农村部分空巢老人生活较困难。大多数空巢老人医疗无保障。空巢老人对生活照料十分忧虑。针对以上问题建议高度重视空巢家庭发展趋势。加快完善养老、医疗保障机制。以人为本,多形式、多层次地发展老年服务事业。
  • 摘要:家庭是在婚姻血亲的基础上,由共同生活和相互责任联系的人的联合,在人类的各种群体中,家庭始终是人们互相交往、终身依赖的基本形式,也是思想感情交流最充分的场所.统计表明,发达国家老年人居家养老占95%左右.我国推崇含饴弄孙和天伦之乐,比如北京、天津和上海的抽样调查表明,90%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近几年来在我国老年学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中也开展了居家养老及其相关概念的讨论,这对我国老年学理论和老年保障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对居家养老的内涵仍缺乏科学认识,对居家养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其解决办法缺乏整体认识.这些都严重阻碍了这一养老模式的良性发展,"笔者拟从社会系统论出发,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推动居家养老模式在理论上与实践上的进一步发展.rn 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老年人家庭特征出发,借鉴国外养老保障的经验教训,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及今后较长时期内,老有所养仍应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社会养老主要应通过提高老年人退休金和医疗保障水平以及发展社区服务来保证和辅助居家养老,实现经济赡养和生活照料的功能。为使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出居家养老的各方面功能,为居家养老进行全方位的社会宣传。大力发展企业经济,加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大力加强和提倡新的道德整合,建立新的家庭文化。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支持居家养老。
  • 摘要:恩格斯说:家庭史的研究是从1861年,即巴霍芬的《母权论》出版的那一年开始的.摩尔根的(古代社会》(1877年版)"首次提出了家庭史的略图".但只有到1884年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这部划时代的著作问世,家庭史的研究才完全奠定在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基础之上.rn 在摩尔根和马克思、恩格斯之前,人们把一夫一妻制家庭看作是自古以来一成不变的家庭形态。摩尔根经过数十年的研究,阐明了两性关系的社会形式—家庭的发展过程,指出,家庭的发展“原是经历了几个顺序相继的发展阶段才臻于成熟的”。他第一次科学地说明了两性关系及其社会形式—家庭的历史过程及其内在规律。rn 在论述了原始状态的两性关系之后,恩格斯根据摩尔根的研究成果概述了家庭发展的四种历史形式,即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重点分析了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起源、女性的被奴役、杂婚制与个体婚制并存、通奸现象的必然性。rn 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使家庭利益和社会利益从根本上达到了一致,在个人消费品分配方面基本上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因此在婚姻基础、择偶标准等两性关系上发生了根本变化。rn 未来的家庭形式将体现共产主义者所追求的人的解放的原则。任何符合人的本性的变更是进步的,而任何压抑人的本性的制度、习俗、伦理道德则是反动的。当代人不可能具体描绘未来社会家庭的具体形式,但是它的发展趋向应当是更加符合人的本性,更加自由,而不受任何经济的、道德的因素的压抑。
  • 摘要:《代际学》中说,代龄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界定。人生二十岁为一个代龄。老年人在择偶时,和一个相差二十岁的异性结合,就叫老年"代际婚姻".老年人的"代际婚姻",古今中外都不乏这样的习俗。旧社会,我国老年人纳妾,虽然也属"代际婚姻"范畴,但拿在今天来看,它是一种违法的"重婚"现象,也是一种利用自己的金钱和权势,玩弄女性的性腐败行为。然而,那些老年人的"续弦"、"补后",就类似于今天的"代际婚姻".“代际婚姻”不失是老年人追求再婚幸福的一种形式。老年人的“代际婚姻”,是老年人再婚的一种形式。尽管不大符合我国婚姻理念,但仍属于法律保护范畴。?随着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婚姻模式的多样化也就日渐增多。老年“代际婚姻”也可称之为一种经济资源与照料资源交换的一种婚姻。“代际婚姻”和常规婚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男女年龄的差别,达到了一个代龄,且已步入老年,美好时光转眼即逝,留下来的又是一杯苦酒,所以说“代际婚姻”美满者少,危机者多。“代际婚姻”中,女性可能有功利主义,男性可能有大男子主义,那种以自己的财产、地位为资本,视女性为玩物,“怀抱下一代”的“代际婚姻”,或以色相为诱饵,骗取男性财产的“代际婚姻”,是婚恋道德腐败现象的裸露。rn 老年“代际婚姻”既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只有面对,不能回避。只要不违背法律条文,不协迫对方就范,不违反社会公德,就不必过多苛求,至于办了合法婚姻手续的,更不应有不正确看法。
  • 摘要:空巢家庭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它将是21世纪我国城镇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所谓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分离出去,原来的大家庭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空巢家庭父母与分居的成年子女虽身同处社会转轨的变革时期,但两代人在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社会行为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隔阂、差异和矛盾,形成了所谓“代沟”,从而影响了和谐的代际关系。rn 为了营造空巢家庭父母与子女和谐关系的氛围,两代人互相尊重,共同努力,进行积极有效地亲情互动是有益的、必要的。营造空巢家庭父母与子女的和谐关系不单是一家一户的事,是涉面宽广的一项社会工程,要呼唤社会的参与干预和各方面的共同关注。为此,提出四点建议:要强化教化功能。加强社区建设。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供支持。重视对空巢老人的权益保障。
  • 摘要:近十多年,我国快步进入老龄人口社会,老年人所占比例和绝对数逐年增加,200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到1.3亿,约占总人口的10.2%,这意味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为了能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民权街道党工委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提出了创办社区“家庭养老院’’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就是把社会化的养老服务送上门,使家庭养老和社会助老服务相结合,替代传统的那种完全由家庭照料的养老模式。建立家庭养老院,关键是有足够的资金保障。民权街道为了规范家庭养老院的管理和健康发展,对居家养老划分三个层级落实。rn 家庭养老院与社会养老院相比突出的特点是,家庭养老院是以老人现有住房为条件,小型、分散、灵活,对于特困又急需服务的老人来说既经济又方便适用,也符合老年人喜欢家庭氛围的居家养老的传统,而且又可节省新建养老设施的费用。rn 尽管该模式取得了良好效但还要不断地去完善。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家庭养老院如何向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养护员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目前的关键是如何保证家庭养老院的后续资金源源不断。
  • 摘要:本文分析企业退休老年家庭的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心态失衡感、孤独感几个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建议:给企业退休职工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效益共享”的政策。政府给政策,允许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从职工福利基金中拨出一部分给基本养老金偏低的退休职工发放企业补贴。适当提高企业退休职工社会医疗保险的额度。政府应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鼓励企业为其退休职工办补充医疗保险。加强对企业退休职工的教育,使他们加深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理解。加强社区老年活动场所的建设,丰富老年生活。
  • 摘要:所谓老年人的家庭问题就是指老年人在家庭生活的各种困难问题.或者说家庭给老年人生活带来的各种困难问题.本文拟就此谈些看法,就教于大家.现实生活中的老年人的家庭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养老方式、丧偶、居住环境、子女孝敬、家庭尊严、代际和谐等方面。老年人家庭问题主要由经济社会变化、家庭结构变化、思想观念、个人素质几个问题导致。针对以上问题建议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或不降低收入,实现人人共享。加快加大社会化养老、护老、安老的水平。形成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落实具体措施,解决好老年人的具体需要。老年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关联着社会生活,家庭和谐幸福促进社会稳定.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和第一课堂,是成年人的社会工作后方和精神心理调节所,是老年人养老的栖息地,家庭是神圣的、美好的,充满爱的阳光.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将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传统家庭道德建设的当代社会价值表现在孝敬父母、抚育培养、诚实守信、仁爱和贵、勤劳节俭、奉献报国几方面.rn 今天,加快家庭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传统的家庭道德规范与新潮道德价值理念不断碰撞和整合,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世纪现代家庭道德新理念体系和代际关系的一些准则。建设新世纪现代家庭道德的新理念,倡导民族精神、竞争和忧患理念、艰苦奋斗与勤俭节约的理念、好生爱物、物人一体的和谐发展理念。可用平等自由、仁爱亲情、民主和谐三项原则,温和、善良、礼让、宽容与理解四个共识的准则来调适代际关系。
  • 摘要:社区是由一定的地理区域、人口分布、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四大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间形态。简言之,"社区"是指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在特定地域、共同生活的空间载体。"社区"含义广,覆盖面大,"星光计划"是社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机构设置是"星光老年之家",这是集"养老"、"助老"、"乐老"、"服务社会"的综合服务体系,服务对象主要是老年人。因此,"社区"在为老服务方向性问题的设计上应注意三个因素:一是家庭因素(工业化影响家庭结构的变化为小型化、核心化和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二是心理因素(子女与老年人在情感沟通方面存在时间上和内容上的难度,老年人喜怒哀乐情绪难以抒发;电影《激情燃烧的岁月》播放后,就从中看到了石光荣退休后因无所事事,郁闷中四处发泄怨愤的无奈);三是生理因素(由于疾病造成老人偏瘫或多种慢性疾病).针对社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条对策:rn l、加强学习,深化认识,坚持把提高社区领导者和管理工作人员思想、文化、业务素质放在第一位。2、进一步明确为老服务的各项工作内容。3、下大工夫,花大力气,充分挖掘社区潜在的人力资源。因为各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是社区服务的一支生力军,是不可忽视的人力资源,只要组织利用得好,它可以为社区办很多好事、实事。4、如何有效解决当前社区建设面临的经费紧缺难题。一是靠政府政策扶持;二是要靠苦心经营社区,认为,这一条是非常重要的;三是要发扬“三种”精神,即不怕苦累的艰苦精神,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孺子牛”的服务精神。5、齐抓共建,形成合力。现行我国推行的社区运行机制是:“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从当前情况来看,主要是抓落实不够。
  • 摘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这两个概念的界定,有两种观点.第一种,以"养老的经济来源"作为划分的标准,主要依靠离退休金和社会保障生活的为社会养老,如城市中的离退休人员,城市和乡村中的"五保户"等.主要由家庭及其成员供养的为家庭养老,如绝大多数的农民和城市中的家庭妇女、未就业人员等.这种观点是目前较为通行的观点.第二种,以"养老支持力"作为划分的标准.养老涉及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rn 为了适应我国老龄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建立一个社会养老、家庭养老与社区助老服务相结合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要想真正搞好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必需把二者紧密的结合起来。既提倡全社会家庭的尊老、爱老、养老的同时又要完善社会养老机制。大力发展老年产业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逐渐形成一个完善的社会养老、家庭养老、与社区助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rn 逐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大力发展社区助老服务,解决居家养老的困难。努力发展老年产业为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老年产业可以发挥企业家以及社会上愿为老年人服务的人士的积极作用,兴办商品生产、商业服务、信息服务等产业,扩大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范围,又可使这种服务持续地向前发展。发展老年产业,推动社会化养老服务要大力宣传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宣传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意义。政府应在规划、组织、政策制定诸环节上重视和支持老年产业,促进其快速发展。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人家庭的影响以及代际关系的变化,意在探讨二十一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和睦、代际和谐之路.由此看来,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老化问题涉及到不同代际的全面、协调发展问题,也关系到代际的和谐与平等问题。传统的代际关系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式下出现危机。现代代际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可以促进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可以促进发展,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政治稳定。孝道文化在根本上是调整老年一代和年轻一代的代际关系。促进代际和谐政府需要制定完备的老龄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和谐的代际关系。尊重老年人,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
  • 摘要:"空巢",家庭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空巢期一般被看做是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指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家庭."空巢"是寓意深远、形象生动的用词,它说明了似水流年中代际关系的演变.当配偶一方死亡,老人单独居住时,家庭就从空巢期进入了消亡期.一般来说,空巢家庭往往是家庭发展到了生命的晚期,因而在现实生活中,空巢家庭多指老年空巢家庭.社会的老龄化与家庭结构的演变结合起来,这种演变的结果就是中国"空巢"家庭的大量增加,据统计,在我国独身老人和身边无成年子女的老年人总数已达到4000万,占老年人口的30%左右,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rn 空巢老人面临着经济困难、缺乏照料、精神孤独的种种生存危机,建议:加强人文关怀,关注空巢老人的生活。多渠道增加对空巢老人的照料来源。完善服务设施和制度,提高照料质量。高度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特别关心“空巢”女性老人。加强对高龄老人的关注。
  • 摘要:发展观给人白发展提供了一盏重要的指示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国家主席胡锦涛在3月10日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又深刻诠释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对今后进一步有效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引航作用.计划生育户养老问题有困难的只是我国约5000万计划生育户中的一小部分,而大多数计划生育户,由于家庭人口规模减少,有利于提高生活水平和父母与子女两代人口自身素质和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自我养老和家庭养老能力得到增强。所以,最困难和需要社会救助的只是一小部分,要重点支持。计划生育政策虽然也会起到作用,但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则正负作用相抵消,起不到增加整个社会财富的作用。针对解决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人口问题建议:提高对计划生育户父母及子女的能力、计划生育委员会综合协调、各政府部门共同参与。
  • 摘要:中国人代际间的纽带是相当紧密的,与西方人孩子一到18岁就离开家庭大不一样的是,中国的孩子不管长到多大都可以永远住在家里.在中国,成年儿女即使结婚成家、自立门户,与父母间的来往也是极为密切的.可以说,代际关系是贯穿中国人一生的最持久的人际关系.然而,也正因为这种关系的长久性与密切性,使中国人的代际关系也最容易出现矛盾,并以孩子进入青春期而拉开了代际冲突的序幕.rn 现代社会家庭的代际关系常常出现各种问题。从年轻人角度来看,是对老人人格、基本权利的不尊重。那么代际关系出现问题时,作为子女要自我评估与父母之间代际关系的亲疏程度。找出与父母的冲突所在。试试用新视角来解决问题。把个人感觉、感受、印象和想法写下来,慢慢去实现这些建设性的行动将有助于降低冲突并形成新的代际关系。从老人的角度分析,当老年父母想化解时,可以尝试下列建议解决冲突。带着感情,尽量真诚坦率面对。子女在改善代际关系方面应当更加主动。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帮助父母与社会保持接触,是保持良好代际关系的基础。
  • 摘要:从代际冲突认识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必要性每一个有子女的老年人,都曾感受到在家庭中与子女的代际冲突的存在.在社会学看来,代际关系既可能是整合的、融洽的;也可能是分离的、隔阂的.一个开放的社会或当社会急剧变革时期,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经历不同,所以反映在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就有诸多的不同.学习型家庭的建设过程实际上是全体家庭成员相互沟通、共同成长、共同提高的过程。rn 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将从根本上化解代际冲突,有利于家庭关系和睦,也是提高家庭成员素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就个人来说,学习型家庭的运作方式表现在家庭中建立生活学习团队,家庭成员共同学习。家庭成员积极的互动。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营造家庭学习氛围。rn 就社会来说,创建学习型家庭应当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政府部门完善相关政策规定,把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中冢庭的地位、作用具体化,并建立相应的实施、评估和保障措施。社区是创建学习型家庭的主要推动者,制定本社区学习型家庭建设方案并具体实施。
  • 摘要:当前普遍实行的核心家庭模式(一对夫妇带一个或多个末成年子女)是经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标志.20世纪100年中,中国城市人口突破旧家庭传统观念的阻挠,在血与泪的进程中实现的这种模式,已获普遍认同;而从20世纪末至今,中国农村广泛采取"出去单过"的小家庭模式,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由主干家庭到核心家庭的变化,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从强势转为弱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rn 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弱势地位是新的生产方式的需要而非人的主观意愿所造成,要区别是人们的道德沦丧还是旧道德规范同新生活方式产生了矛盾冲突,对待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改变是不可能的,通过努力得到改善是有可能的。不仅要关心改善今天的老年人的弱势地位,而且要关心今天的中青年人,使他们从思想、制度上关心自己未来的老年时期,家庭是一种“资源”,是一种“责任”,这是面向家庭全体成员而言的。改善老年人的弱势地位,一方面要寻求多方面多层次的作用,如道德范畴、慈善专业、社会关怀、政府行为等等;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分主次,停留于泛泛一般的议论和呼吁,重要而决定性的是政府政策法令的导向和倾斜,“老有所养”和“人人共享”原则的真正实施,最强有力的措施,首推政府行为。
  •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正在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及因社会老龄化而引起的一些社会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便是虐待老人问题.由于生理的自然衰老及社会变迁过程中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的重新调整等原因,老年人成为社会人口中的弱势群体,相对无权的群体,尤其是正在遭受虐待的老年人.这样就使老年人不但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受到限制,而且他们的利益和需求也比较容易受到忽视和侵害,他们的利益被侵害时,由于掌握的资源和权利少之又少,往往不能勇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n 本文将尝试着将"增权"模式及"增权"理念运用于老年人社会工作中,对老年人心理增权、社会增权等,帮助受虐待老年人维护自身的利益.增权这个词在社会工作的文献中时常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无权可以看作是社会工作介入的对象,获得权力是社会工作介入的目标,增权则是社会工作的途径。增权的实现中心理增权表现在怀旧与生命回顾。社会增权一方面通过工作人员的帮助获得资源、权力。另一方面,老年人参与这个工作小组,同样可以为社会、为其他同样遭受虐待的老年人提供帮助。
  • 摘要:坚持以法治国的同时也要坚持以德治国、法德并举是科学的创新的治国方略。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党的十五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目标,这是新时期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主要包括父母子女等亲属,家庭道德是上述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家庭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家庭道德建设,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有"公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n 家庭道德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传统美德相承接。要与广泛开展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大力提倡爱国守法,团结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更好的履行家庭道德目标。在家庭道德建设中,要综合运用道德教育,法规制度和社会舆论等方式,个人自律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家庭道德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注意研究每个家庭矛盾的特殊性,区分层次,有的放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问题、思想问题,一定要深入细致常抓不懈。搞好家庭道德建设,为改革发展、稳定奠定思想基础。
  • 摘要:我国长期处于封建宗法制社会,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业为主,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很少商品流通交换,世世代代附着在一块土地上的农民,以小家庭为单位,从事春种秋收的生产劳作,家庭成为社会的细胞,家与家的人是各自相对独立的工作与生活的群体.因此,人们的家庭观念特别强,特别注重血缘亲情.封建社会没有社会养老保障机制,老人的生活全由各自的家庭承担,那时"积谷防飢,养儿防老";是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人们从未质疑的真理."防觎","防老"是只有家才能担负起的大事,自然人们心目中家是生存的首要条件了,所以,如果家庭不稳定,必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rn 营造和谐的新型家庭具有为国家生育优质人口,提供最重要的生产力资源、赡养老人,为政府减轻经济负担、满足天伦之乐。营造和谐家庭要提高家庭成员的综合文化素质。建设现代家庭的新型道德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对家庭成员的权利、职责和义务等行为加以规范。利用社区促进家庭文明建设。总之,营造好健康和谐的新型家庭,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摘要:调适代际关系,老人要关心子女物质上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要。老年人与子女相处时要大事清醒,小事糊涂。对子女关系不要过分依恋,要求子女像小时那样依恋父母是不现实的。爱儿子就要爱媳妇,婆媳之间要互有真情,彼此忍让互相体谅。不要溺爱孙辈。调适代际关系,子女孝敬父母要理解老人的心理变化、满足父母的心理需要、帮助老人排解独孤。
  • 摘要:"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家庭是资源,是责任",被联合国确定为2004年国际家庭年的主题.提高老年人家庭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物质生活明显提高,养老和医疗保障不断完善,服务设施逐步增加,服务水平普遍提高,老年人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崇文区老年人家庭具有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家庭规模持续缩小、空巢家庭增多等特征。调查显示:崇文区大部分老年人生活安定、身心健康、晚年幸福。但仍有一些老年人生活质量不高,在经济、医疗、住房、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亟待妥善解决。建议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整合老年设施资源。发挥老年群体的优势。
  • 摘要:乌海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一个工矿小城市,地域偏僻,经济欠发达老年妇女的生活状况,老年妇女的权益,老年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关系到社会安定,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以召开小型座谈会,走访老年妇女和妇联、老龄委等涉老部门,查阅部分有关资料等方式进行了初步调查.不论哪种类型的老年妇女都还是家庭主妇,都在承担着家务劳动,只是由于经济状况不同,家务劳动有轻有重而已。她们在家庭生活中有别人不可代替的作用,这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家务劳动。对一般人来说,作用和地位是成正比的,作用大,地位自然就高,而在老年妇女这个特殊的群体中,作用和地位的关系则不那么简单。个人收入高,对家庭经济生活支持力度大的,地位较高,她们参与家庭大事的决策,也可自由安排个人生活。安享现代社会提供的各种较优越生活条件。个人收入较少或无生活来源的老年妇女,家庭地位是较低的,甚至很低的。她们最高的是处在助手地位。无权参与家庭大事决策,更缺少精神文化生活空间。在老年妇女这个弱势群体中,作用和地位不成正比,是由来已久的怪现象。rn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有劳动付出就该有劳动收入。无偿劳动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提高老年妇女地位建议:算清家庭收支帐。执法部门在审理赡养案件时应明确指出老年妇女家务劳动的价值。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加强社区建设力度,把一部分家务劳动从家庭中分离出来。使她们有时间再度走出家门参与老年社会组织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扩大低保覆盖面,提高低保金额。对无生活来源的老年妇女应有些特殊照顾。树立妇女英模典型。
  • 摘要:孝慈传家是家庭道德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从我国家庭的历史发展过程看,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家庭形态,但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都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家庭道德.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把"孝悌"作为家庭伦理,规定、调整家庭内部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要求"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到春秋时代,又提出"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两汉时期提出的纲常伦理,又以"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父子、夫妇、兄弟"调节家庭道德关系,使家庭建立起良好的秩序,这种安伦尽份的人伦秩序,维护了家庭关系的和谐,保障了代际之间的良好关系.重行为培养,轻情感教育、偏重亲子心理关系的共依存,忽视亲子心理关系的共成长等因素影响家庭道德建设。加强家庭道德建设,促进代际和谐必须优化家长自身的人格形象、建立良好的家规家风、重视家庭文化生活建设、注意离婚道德。
  • 摘要:长期以来,在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方面,中国实行的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救济模式.养老服务机构的存在和发展主要是为了解决社会孤老等特殊群体的集中赡养问题,属于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救济制度之一.在以"单位养老"和家庭养老为主构成的计划经济时期的养老模式中,机构集中照料服务的作用并不突出.rn 计划经济体制下,养老服务机构一直由政府直接投资建设、直接管理服务,但是这种发展模式根本无法满足目前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过去全靠政府投资建设的“垄断”格局将完全被打断,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人多渠道投资,以国有养老服务机构为示范,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发展格局。服务对象社会化成为必然方向。市场经济中,养老服务机构逐步市场化,主要表现在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逐步产业化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市场化运作更加成熟方面。服务规范化趋势表现在从业人员不断专业化、职业化,服务项目不断细化、人性化等方面。相对于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现状和预测前景,政府的相关管理政策、法规、制度、措施、组织机构建设也在做相应调整与改革,政府职能在发生变化,养老服务机构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新的配套政策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成为政府重要的宏观调控方式。
  • 摘要:完美主义的晚年生活内涵是相当丰富的,不过"家庭、健康、和谐"三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完美晚年生活的主要内容.因为家庭是载体,健康是基础,和谐是润滑剂,三者构成了完美晚年生活的要件.因此,作者就这三个方面作一种探索,以此与老年朋友一起磋商.家庭·健康·和谐三者关系非常亲切,互相辩证,只有家庭温馨,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反过来,只有身体健康才能保证家庭温馨。说和谐是一种润滑剂,那就是只有和谐才能利于身体健康,有利于建设温馨家庭,由此可见,处理好家庭这个载体,健康这个基础、和谐这个润滑济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晚年生活美满幸福的重要保证。
  • 摘要:创建家庭和谐文化,实际上就是家庭文明建设或家庭文化建设.虽其角度、重点各不相同,但本质一样.在当代中国创建家庭和谐文化有何意义?其本质特征、核心内涵及其途径怎样?本文就创建家庭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建家庭和谐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创建家庭和谐文化的内核和要求、实现家庭和谐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探讨。实现家庭和谐要解开家庭代际的症结。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爱。家庭成员之间应做到工作上互相支持,物质供给上互相配合,生活上互相照料,精神上互相关爱慰藉。第三,教育子女有方。家庭和谐、代际和谐是否代代担传,关键在于教育子女成为有用之材或优秀之才。
  • 摘要:精神赡养问题构成了老龄问题的深层挑战1993年笔者最初提出"精神赡养",旨在提醒世人要关注精神层面的养老问题,简单地将老有所养理解为物质的供养或经济的保障将有害于养老质量.次年,笔者才尝试对"精神赡养"本身作了理论的解释.本文则是十年沉积之后的再思考和再研究.众所周知,养老的话题一般是针对老年人的需求而言的.老年人既有物质上的需求,也有照料上的需求和精神上的需求.相对于物质上的供养,"精神赡养"问题是独特而且重要的."独特"是说精神赡养问题的性质不同于物质赡养或经济供养,这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问题.rn 本文首次提出了三维精神赡养的观点,即全方位的精神赡养必须同时满足老年人的自尊需求、期待需求和亲情需求。人格尊重、成就安心和亲情需求这个三分架构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精神赡养的实质有建设性意义。rn 基于本文对老年人自尊需求的重视,本文进一步提出了“积极精神赡养”的新命题,试图赋予现代的精神赡养以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这就是鼓励老年人以主体角色继续老年期的发展,弘扬老年的生命价值。rn 积极的精神赡养要解决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确立老年人的主体性地位和凸现老年人的自尊需求满足,即便老年人有依赖性需求,也不是我们剥夺老年入主体性和忽视生命尊严需求的理由。这是积极精神赡养大异于传统孝道的根本所在。rn “精神赡养”是一个日趋独立、曰趋重要的问题。但“精神赡养”并非传统的孝道可以完本文对孝与养的关系作了分类,即包括孝而有养、孝而不养、不孝之养、不孝不养四种情形,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流变关系,从而使人们对物质供养和精神赡养的关系有了更细致的了解。rn 随着中国老年空巢家庭的增多,表现复杂的老年人问题已越来越多地与“精神赡养”问题相联系。政策上的建议主要是关注老年人居住的社区适宜老年人的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和文化氛围的营造。鼓励社会的精神赡养将有效弥补家庭养老情感慰藉功能的不足。
  • 摘要:中共中央要求认真贯彻执行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本文拟就老年家庭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和思考,以求教于同仁.家庭是维系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纽带,是凝聚亲情、爱情的熔炉。强化社会大众的家庭观念,强调家庭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可以弘扬传统家庭文化的美德,发挥家庭的优势,使得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进而以积极的心态和愉快的心情安度晚年。因此,家庭对于老年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n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代际和长幼的排列组合。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四二一”现象,带来独生子女的养老负担问题。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努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老年服务体系。rn 家庭关系,是指家庭内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好夫妻之间的相互关系,夫妻双方应该不断地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提高搞好关系的自觉性。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重要的,它是代际关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维系家庭的第立纽带。父母与子女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是天然存在的一种骨肉之情。父母生育子女,必须对于女予以抚养、教育;当子女成人,父母年老之时,子女对父母必须予以瞻养和精神慰籍。rn 老年人再婚,是指失去配偶的老年人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定夫妻关系的行为。“搭伴养老”,是指老年男女双方不进行结婚登记而生活在一起,实现晚年相互照料的一种老年再婚的生活方式。
  • 摘要:为了宏伟的三峡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各级党委、政府在破解百万大移民这个世界级难题中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资金.虽然顺利完成了一二期移民任务,把应搬迁的移民按时迁出安置下去了.但从我们对重庆市万州区周家坝社区,移民还房小区的调查情况不难看出,要使移民真正能达到搬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共同奔小康的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搬迁四年多来,这些移民家庭老人生存状况怎么样昵?现将调查情况分述如下:rn 该小区全是农村占地移民(原天城镇周家村的农民,由于原万县县城属于淹没区,迁此重建占用),共有397户,1169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有114人,占移民总人数的9.75%。丧偶独居23人(男6女17)占老人总数的20.2%。这些移民由政府一次性发给生活安置费,其标准是: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1.15万元;60岁以下的每人O95万元。农民变居民,生存条件起变化。企业倒闭等问题使搬迁老人生活堪忧。rn 社区居委会、尽心尽力,难解老人困境。面对这个小区有相当大一部分移民,存在着的实际困难,当地街道,社区居委会,想了各种解围办法帮助移民家庭,特别是老年人家庭排忧解难,力所能及地做了大量工作,起到了较好作用。使移民老人生活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首先要解决移民的就业问题。建议当地政府组织移民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高移民素质,增强就业本领。对那些超过招工年龄,但还有一定劳动能力的移民,由政府提供场所,做点水果,蔬菜等小本生意。加强对移民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要挑三拣四。为移民建立医保机制,解决因病使生活陷入困境的问题。rn 只要子女就业问题得到解决,有了经济实力,就会从各个方面安排老人欢度晚年,但也有极个别家庭出现干涉老人再婚,不尽瞻养义务,甚至虐待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权益的忤逆不孝的子女。建议当地要深入广泛加大对《宪法》新《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上门作思想教育转化工作,大力宣传孝敬父母的好人好事,感化少数子女改变态度,善待老人。对待个别不思悔改,继续虐待老.人的应借助法律,以法逼孝。
  • 摘要:社区对老年人口的保障主要是通过社区助老(为老)服务的形式实现的,是一种服务保障,也称为社区助老(为老)服务.社区老年保障是居家养老的重要依托,在实现"积极老龄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老龄化形势严峻,依托社区发展老年保障,支持扶助居家养老,是中国在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核心化过程中,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增多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这一矛盾的一项重要措施。社区助老、为老服务已有一定进展,对老年人获取社区保障起到很大作用但观念认识仍然不到位、现有社区为老服务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网络与老年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仍有相当大差距。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并大力提倡居家养老。把握老年人的保障需求,创新社区老年保障的方式和途径。社区为老服务的发展应走社会化、产业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的道路。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展社区老年保障事业。加快发展农村社区老年保障事业。
  • 摘要: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根据其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方社区养老服务将成为今后我国养老服务的主要模式之一。建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是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rn 建立健全以政府兴办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养老服务机构为辅助;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老年服务设施为依托;以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为骨干,以社会公益性养老为补充;建立起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rn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应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主,社区养老机构(如敬老院、老年护理院、托老所等)照料服务为辅。以此为基础,形成层次不同、内容有别、形式多样、因人而需的养老服务体系。
  • 摘要:在社会化养老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和覆盖全部人口之前,家庭养老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社会化养老的主要目的是使老年人口在进入老年时在经济上具有独立性,老年人的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仍然离不开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目前处于50岁以上的人,其子女数量一般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在农村地区,子女数量更多.但多子女家庭在养老负担的分担问题经常导致家庭的矛盾利纠纷.虽然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但类似《墙头记》的侵害老年人权益的事情还在不断上演.由于有些子女尊老、养老意识薄弱,视赡养老人为负担,或者因兄弟姐妹攀比等原因,拒不履行赡养义务,对老人生病、老人的精神需求更是不管不问.rn 本文主要讨论在目前老年人家庭养老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即多子女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分担的纠纷问题,并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养老经济负担分配要遵循平等原则、养老经济负担的分配原则、平等原则、养老负担均匀分配的原则。家庭养老负担的分担形式可以采取财物和劳务等多种形式。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方式受生活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社会化养老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目前仍以家庭养老方式为主。其次,从子女数量来看,由于城市家庭基本进入了独生子女家庭为主的阶段,而农村家庭子女数量基本在两个及两个以上,所以,家庭养老经济负担的分担问题对农村有比较普遍的意义。
  • 摘要:近几年来,老年人丧偶再婚的情况在我国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据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有46%的老年人愿意再婚,对600多名独身老人进行调查发现,有再婚意愿的达到68%.尤其是独守"空巢"的老人,他们希望在垂暮之年找个知心的伴侣,不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精神上的依托.有些老年人通过再婚告别孤独与寂寞,在重新建立起的家庭中,慢慢抚平了心灵上的创伤,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丧偶、重组家庭存在着不少困难,遇到了许多障碍,虽然已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和人们的同情,但老年人再婚的状况,并不令人乐观.rn 老年人重组家庭存在社会、家庭、自身三方面的困难。荏中老年和青年人中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新《婚姻法》。建议全社会都来关心老年人的再婚问题,各级司法部门为老年人再婚要保驾护航,各级老龄委为老年人再婚要架桥牵线。老年人再婚要赢得晚年幸福,必须勇敢地同传统观念“决裂”,消除各种思想顾虑,顶住社会舆论和子女反对压力,只要选准了人,认准了路,就要大胆地积极主动地争取再婚的成功。妥善处理好经济问题。老年再婚首先以感情为重,慎重选择。老年人再婚后彼此间还要继续培养感情。
  • 摘要:东台市是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县级市.近几年来,由于东台各级党政组织的重视,农村居家养老得到较好的改善和保障,形成了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农村居家养老格局.东台的老龄工作得到上级老龄部门的肯定,市政府被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老龄工作先进集体",市老龄委也多次受到省老龄委和盐城市政府、老龄委表彰.农村居家养老的分为依附式、自我式、社会式三种模式。社会养老模式主要方式有五保供养、公助养老、补贴养老和积累养老四种。解决农村居家养老问题建议进一步拓展居家养老功能。加强居家养老环境建设。鼓励农村低龄老人实行自我养老。尽快发展农村老年社区服务事业。
  • 摘要:谁都知道,老年人过去曾经为国家建设、社会进步、抚养子女、赡养上一代老人等方面做出过很大贡献.是他们传承了我辈,没有他们昔日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拥有.因此,善待老人,让他们晚年时都能够"老有所养",无后顾之忧,能够分享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享受到人间的真情,就成为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因为人人都会老.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不仅利在当代,而且功在千秋.rn 建议在我国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国家有限包养,加大公益投入,依靠商业保险”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为主,就是把养老的立足点放在家庭,不论你年轻的时候在社会上从事何种职业,退休后都要“告老还家”,由家庭把你养老送终。国家有限包养,就是尽量压缩“吃皇粮”的人数,坚持“管的少、管的了、管的好”的原则,加大公益投入,就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国家要加大对老年公益事业的投入。依靠商业保险,就是对除了由国家负责养老以外的所有人员,统统由商业保险公司承担养老风险。
  • 摘要:婚姻是家庭存在和发展的纽带,是人类繁衍、发展的基础.无论过去和现在,婚姻对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对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老年人也是一样.但老年人有他们的特殊性.rn 湖北省老年人口与中青年人口婚姻状况的差异及与全国比较:初婚有配偶人口所占比例,中青年人口高于老年人口。未婚人口所占比例,中青年人口大大高于老年人口。离婚人口所占比例,中青年人口明显高于老年人口。rn 老年人口婚姻状况的性别差异及与全国比较:未婚者所占比例,男性大大高于女性。离婚者所占比例,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再婚有配偶者所占比例,男性高于女性。rn 湖北省老年人口婚姻状况的城、镇、乡差异及与全国比较:老年人口中未婚者所占比例,乡村高于城镇。老年人口中离婚者所占比例,城镇略高于乡村。rn 文化差异及与全国比较:老年人口中的未婚者,是受教育程度愈高所占比例愈低。离婚者,基本上是受教育程度愈高所占比例愈高。再婚有配偶者,基本上是受教育程度愈高所占比例愈高。
  • 摘要:家庭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从出生开始,就在家庭中承担一定的角色,经历家庭的悲欢离合,体验人生的成功与波折.从表面看来,家庭似乎是一般人都有的固定不变的生活场所,其实不然,家庭是能动的要素,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对于促使家庭发展变化的因素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两个方面来考察。当前老年人家庭面临经济结构、消费结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老年人收入下降,开支增加,老年人在家庭经济中的地位下降。与子女的互相依存的程度下降。全社会要为老年人家庭幸福创造更有利的条件。rn 我国的多项法律与政策中对家庭的维护与支持虽有规定,但对家庭赡养老年人的规定还须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有关的保险、福利财政要给予足够的保证;对于家庭养老的各项服务还须大力发展;并根据需要,鼓励社会各方面兴办多种形式的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对于“空巢家庭”给予切合实际的帮助,以便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更好地结合。老年人要提高认识,与时俱进,正确对待家庭的发展变化,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创造幸福的晚年家庭生活。积极搞好家庭人际关系协调。
  • 摘要:前年六月,华南师大利用校医院(亦即广州市天河区石牌街华南师大社区卫生服务站)现有的房舍、设备和医护力量,举办了社区托老康复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这是一所集养老、医疗、康复、文化娱乐等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老人公寓."中心"设于校医院六楼(整层),环境幽雅,空气清新.居室内(含卫生间)全新家具,设施齐全(包括安装有床前服务对讲机)."中心"设有文化娱乐室、健身室,保健食堂还为老人提供各种饮食.入托的,既有空巢家庭的老人和老年夫妇,也有儿孙忙于上班上学无暇照料的老人,还有因病(伤)经治疗处于康复护理期的老人.他们入托后精神愉快,健康情况明显好转,家属表示放心.不少老年朋友也示:有了"中心",少了后顾之忧.rn 笔者建议,除了在全市区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档次较高、上规模的、示范性的老人院之外,各社区应大力推广华南师大社区的做法,充分利用基层医疗机构现有的资源兴办社区托老康复中心;然后可以吸取传统的家庭病床的做法,并参照大连市等地居家养老院的经验,进一步以社区托老康复中心为基地和枢纽,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从而构筑一个多功能的、服务范围遍及整个社区的养老服务体系。rn 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就是“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其特点在于老人在自己家中养老,较之进托老院可以节省一笔为数可观的住宿费,同时可以继续享受家中的图书报刊和各种文化娱乐健身设施,有的也可以早晚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东。它是传统的家庭病床在服务功能上的延伸和发展: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协助和支持家庭成员照料老人的有效办法:它依托社会服务体系居家养老,可以说是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养老模式的一种结合。
  • 摘要:老年人究竟愿意在哪里度过晚年,要根据老年人自己的实际需要,有的老年人不愿意给儿女添麻烦,与老伴和不来,愿意到养老院生活;有的愿意与子女一起生活;有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愿意请保姆和自己一起生活;生活能自理的基本愿意在自己家里生活.家庭式养老还能走多远,养老院是不是今后中国老年人的最终归宿?本文对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rn 结果表明老年人文化程度会影响他们的就业状况和收入情况,而收入又会影响到老年人的养老能力。老年人所住社区有一半多,没有养老机构,城市社区77.6%没有养老机构。而农村69.196的社区有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不是中国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方式,但他们一旦选择了,就愿意常住在那里,上门护理服务更多的人没有用过,需求的比例也不是很高,上门护理也不是很普及。社区养老是恢复家庭养老方式的长处,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消减政府的福利开支。rn 对中国这样的国情来说,把养老院作为老年人的最终归宿也是有违人之常情的。我国养老方式的发展方向,应该以家庭养老为主,聘请保姆为和社区小范围的半集中的养老方式为辅,特别是在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水平的现状下,这样比较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 摘要: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26亿,约占总人口的10.2%,其中有4860万的老人丧偶,无配偶的达35%,有再婚意愿的达37.6%,付诸行动的只有6.9%,然而再婚后的离婚率却高达70—80%.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03年编著出版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2000年城市和农村"有偶同居"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绝大多数,但城市比例高于农村;还有1/3左右的城乡老年人口处于丧偶状态,其中女性老年人口具有更高的丧偶比例,有50.2%的城市女性老年人口和60.4%的农村女性老年人口处于丧偶状态,这表明有一半以上的女性老年人口配偶已经去世.rn 目前制约和影响老年再婚家庭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旧的伦理观念、社会环境、子女的态度。解决老年再婚家庭问题从国家的层面上讲,主要是要为老年人再婚提供法律保障,并尽量给以政策支持,尤其是要尽快建立并逐渐完善老年人再婚的协调工作机制。从社会的层面上说,要积极创造有利于老年人再婚的社会环境,加大舆论宣传的力度,注意发挥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努力为老年人再婚铺路架桥。从家庭子女方面来说,应该关心和理解父母的晚年生活,积极支持他们再婚。老年人再婚一定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和勇气,要大胆地抛弃封建的伦理观念。
  • 摘要:对于家庭养老而言,子女支持十分重要,而养老在子女选择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这是符合中国儿子养老传统的.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和人口形势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女儿养老问题.北京作为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时间较早、效果较好的城市之一,正面临着人口急速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同时北京作为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养老问题对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构成巨大的挑战,提倡和鼓励女儿养老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有必要通过数据深入考察北京市女儿的养老作用及其影响因素.rn 女儿的养老作用表现在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心理慰藉三个方面。随着北京市高龄老人的总量和结构性的增长,进入21世纪以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数量将会逐渐增加。研究表明女儿对老人的护理和照顾,比来自儿子的护理和照顾要细腻和妥帖。而且老年人在主观意愿上更愿意得到女儿的生活照料。因此,随着北京市人口高龄化,对于女儿养老的需求也会增加。在人口老龄化特别是人口高龄化过程中,人口寿命水平逐渐提高,由于女性人口寿命水平高于男性人口,而且寿命水平越高,男女两性之间的寿命差距就越大,越是老龄化的人口,老年人口中女性的比例就越高。未来我国独生子女父母相继进入老年期,家庭的养老资源减少。
  • 摘要:我国正处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同社会转型和城市化加快互相交会的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必然为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创造雄厚的物质、文化基础.但同时,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社会的变革,也必然带来人们社会参与程度、思想观念和家庭结构、代际关系的巨大变化,给传统的家庭养.老造成冲击,使老年人的生活出现新的困难和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和解决社会对家庭养老的援助,特别是在城市发展社区为老服务事业,建立居家养老支援体系的问题,发挥社区对居家养老的依托作用,破解家庭养老的难题,才能保障广大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安逸.rn 当前,应根据老年人的现实和长远需求,着手建立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体活动、精神慰藉、社会福利、维护权益、人才开发等七个服务系列,建立和健全服务制度、服务规范,以逐步形成完善的为老服务体系。在开展社区为老服务中,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认真总结,解决好存在的问题,以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体系。组织好发展社区为老服务事业的领导力量。抓好为老服务组织、队伍和服务制度建设。调动和发挥老年人在发展社区为老服务事业中的积极性。制定和完善促进社区为老服务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 摘要:老年人通常指60岁以上的人,是社会上的特殊群体.老年人对社会的发展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家庭中,他们为抚育子女和建设家庭,履行了应尽义务,老年人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随着岁月的流逝,老年人逐渐丧失了劳动能力,而且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也逐渐衰退,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关心老年人,共同做好社会化养老和家庭养老.rn 现代社会化养老时期的观念则认为,对老年人实行社会保障是政府的责任。要建立和完善现代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需要在全社会确立现代社会化养老观念。要在公务员队伍中确立政府责任观念。要在公民中普及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观念。要在全社会建立政府只能负有限责任的观念。rn 当前我国不可能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但这并不是说政府对农村居民不负责任,而是政府暂时还负不起这个责任。在将来,在条件许可时,政府应当不失时机地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而在当前,政府的责任只能是:在农村暂时还不可能实行城镇职工那样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情况下,大力鼓励和推行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家庭养老、个人储蓄积累养老和合作医疗。然而,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先后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开展低水平的社会化养老保险,为尔后的普及与提高打好基础,是显然可行的。当然。,政府在负起现在的有限责任时,绝对不应也决不会忘记自己对农村老年居民的最终责任。
  • 摘要:家庭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社会的细胞,人们共同生活,并体现人的存在价值的起点与基地.家庭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中华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发挥的潜在功能,早为历史所证明,并作出了结论,所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庭是由人来组成的,包括夫妻、亲子、兄弟姊妹、祖孙、叔(姑)侄等血缘联结.则家庭给国家社会产生什么样影响,又归结为个人政治、道德和生活的修养程度,所谓"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事,说到底是人之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说明了狠抓每一个家庭成员修养和教育以及家庭和谐的现实意义.rn 建家庭群体和谐关系要立足关爱相互尊重,亲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姊妹之间,祖孙之间,相互尊重,有其物质基础,而更主要的是精神力量支持,从思想情感上体现相亲相爱。rn 要共同承担起持家责任。责任感也是一种双向运动,父母和子女各负其应有的责任,对于子女来说,首先表现为瞻养父母,幼者尊老,老者爱幼,是体现以人为本,搞好家庭人际关系,促进家庭群体和谐的两个翅膀,缺一便失去平衡。rn 家庭成员间的和谐关系,做到同心相应,同气相求,需要有一定进步的思想政治含量。家庭成员中,年龄有大小,长幼有规矩,政治、文化有高低,兴趣爱好有差异,这都是客观存在:容纵、偏爱、歧视、争吵就不好。要本着“以人为本”,把家庭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
  • 摘要:居家养老,顾名思义,其核心是那个"家"字.家是什么?家是个人的重要依托!人人都需要家的温暖,需要通过与家人之间亲密接触而建立起来的亲情.幼年时期的人需要家庭的哺育、抚养;青壮年时期的人需要家庭的鼓励、慰藉;老年时期的人需要家庭的照料、赡养.对于任何老年人来说,即使独居,家也有独特的氛围:自己的"窝",自己安身之所,非到万不得己,总是难以割舍的.rn 居家养老是老年人喜爱的、首选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只有和社区服务相结合,才能成为理想的养老模式。但是,无论身边有没有人一起居住,老年人都有很多困难和风险,也就是说,无论老年人如何自立自强,都有赖于社会的关怀和帮助,都迫切需要社区服务。居家养老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单独承担老年人所面对的所有困难和风险。rn “家庭养老院”符合国情,符合民心。因而,它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必然产物。这也就意味着它必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策之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使老年人的生活来源有切实的社会保障;其二是要大力强化社区的养老服务功能,使老年家庭能随时得到社区的必要帮助。总之,不必急于谋求普遍建立一般性的养老机构,否则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 摘要:我国老年人长者意识很强,对家庭的基本要求也就多些:一是需要子女孝敬,二是需要代际和谐,三是需要子女婚姻家庭幸福,四是需要第三代人身心健康成长,总之是需要个欢度晚年的幸福家庭.老年人对家庭基本要求的期望值是较高的,但不是每个老年人都达到了的.笔者对在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的100名老年人家庭状况进行了考察,这些人都有稳定的离退休金收入,物质生活有保障.可分为五种情况:一是欢度幸福晚年型,占73%,二是代际关系疏远型,占11%,三是子女不孝伤心型,占4%,四是为子女婚姻操心型,占11%,五是为子女失足犯罪苦恼型,占1%.通过考察发现和大量事实表明,老年人是幸福家庭的受益者,更是幸福家庭的营造者和责任者,是第一责任人。rn 在营造欢度幸福晚年家庭中,老年人要尽修身、齐家之责。家庭伦理,家庭文明,家庭美德,是世代传承、代代延续的。在维护良好婚姻关系中,老年人要尽忠诚、严肃之责。在营造与形成代际和谐的家庭关系中,老年人既是受益者,更是主导者。代际和谐是两代人之间双向的和谐,需要两代人共同努力。在帮助子女解决矛盾中,老年人要尽良师、益友之责。
  •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家庭养老的基本功能及其遇到的新挑战,从而提出老年人要有新的养老观.家庭养老,在我国有深厚的孝文化底蕴的。它是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和以爱家爱国为核心的社会精神文明的基石。社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工程也发展很快。这是引导中国的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前进方向。浓厚的亲情,是老人对家庭养老的天然要求。加强尊老爱老和“老年法”的宣传,动员和挖掘家庭养老的资源和责任潜力,家庭养老,是享有天然亲情乐趣的,是有幸福的精神内涵的。而家庭的健康、稳定、和睦、共享,是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建设“三个文明”小康社会的保证。当今独生子女多,家庭养老不堪重负。提前退休下岗的老年人也在增加。老年人也要现代化,培养自已新的老年观,新的养老观。才能适应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享有“六个老有”,使自己的老年生活科学、健康、文明、有为、长寿。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就是在家庭养老中做个明白老人、智慧老人、健康长寿老人。
  • 摘要:我国社会正面临着一股"银发浪潮",社会老龄化问题已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截止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3亿,而且每年还在以3%的速度增长,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更是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另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在我国1.3亿老年人口中,60岁以上丧偶的老年人有4500万,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强,而且这个数字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而不断增大.在当代社会,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发达,人们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高,退休之后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对于无配偶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在生命的"黄昏"阶段,他们是选择孤独为伴,还是选择新的婚姻生活?rn 在现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国内外各种思潮对人们婚姻家庭观念的冲击,正如青年人同居的趋势越来越普遍一样,老年人的同居和再婚也成为了一种“潮流”,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现象,同时,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今天社会普遍关注和解决的难题。人们面临着是一个婚姻家庭不断发生变化的现实,而再婚老年人不仅面临自己“黄昏生活”的困境,而且也面I临着一个艰难的心理过程,这个现象同样需要人们如何正确地去看待它以及社会如何引导老年人的再婚取得更大的幸福.要保障老年人的正当权益,反对任何妨碍老年人追求婚姻幸福的做法。作为晚辈,应该从现实上接受并支持老年人再婚的事实。老年人要进行适当的再婚心理调适。老年人再婚后要注意处理好与双方子女的关系。
  • 摘要:人们都向往拥有幸福的家庭、幸福的人生,而老年人则渴望享有幸福的老年.幸福是一种使人满意的生活状况,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境遇,是一种让人满足的感受和体验.然而,要能得到幸福的感受和体验,需要主观的因素,也需要客观条件.一般说来,健康的身心、可意的伴侣、和谐的环境,都是幸福家庭,幸福人生,特别是幸福老年的重要资源,重要条件.大家应该切实努力,积极地锻炼并保持健康的身心,追求并维护可意的伴侣,建立并保卫和谐的环境。这是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所在。如果人们都能自觉地为此而积极努力,那也就有助于实现国际家庭年的目标:为创造一个充满安全、公正、自由与和谐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
  • 摘要:知识分子步入老年后,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家庭就成为活动的主要阵地.家庭对老年人来说,既是老年生活的栖息地,也是老年生命的加油站.如何让老年生活显现愉悦而又健康?怎样使老年生命保持充实而有光彩?家庭观的革新和建立至关重要. 老年人是人生的成熟阶段,老年知识分子是国家的人才资源,老年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认认真真发掘老年人的自身潜力,实实在在过好老年人的退休生活,完全有可能把个人的生命景观,推向一个新的领域、新的高度与新的极致。rn 进入老年,重要是尽快确立起积极健康的生活模式,关键是建设好适合老年生活的温馨家庭。健康是和活的基础,健康是生命的根底。健康要讲究质量,就应采取文明的生活方式,首要是拒绝孤独。更要确立自强不息精神和敢于面对现实的乐观心态。老年个人各有个性,老年家庭也有差异,重要的是各家有不同的家风。家庭里,凝聚力量需有核心,良好家风值得倡导。
  • 摘要:21世纪是全球老龄化的世纪,同时又是人类的长寿时代.在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核心化进程中,一方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增多,另一方面家庭照料资源减少,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家庭年,评价人口老龄化对家庭所产生的影响和挑战,探讨如何加强现代家庭和有关机构在满足老年人需要方面的有效性,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促进家庭和睦,代际和谐,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rn 社区作为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地域的内涵和所具有的功能。为了解决家庭核心化、小型化给老年人居家养老所带来的矛盾,国际组织和学术界极力主张大力发展社区助老事业,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我国提倡居家养老与社区助老服务相同结合的养老生活方式,《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对于发展老年人照料服务的任务和措施,作出了规定。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要求“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为进一步设计和建设老年人人本住宅和亲情文明社区指出了方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 摘要:"空巢老人"与丧偶老人现象透视"空巢老人"有三种情况:一、无子女的老人;二、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三、失去配偶的老人.天津社科院舆情研究所老年问题研究专家郝麦收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空巢老人"已经成为当今我国最重要的老龄问题之一.rn 空巢老人由于特殊的身体条件和精神状况,无疑需要得到外界的关照,其中主要包括经济供给、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回归办理四个方面。人所共知,子女反对父母再婚无非是为了面子、票子和房子,诚然也有的子女干预父母再婚是出于对老人的关爱,怕父母受气和被骗。老年人再婚中存在着目的偏差、性格偏差、感情偏差。再婚老人面临的问题与尴尬,最主要的就是婚后财产归属问题。双方财产所有权不变,双方婚前财产继承权不变,双方亲子关系不变三个不变原则大大解决了再婚老人的后顾之忧,减少了可能发生的麻烦。进入21世纪的今天,可以说是进入了规范阶段,比如,婚前财产公证,婚后生活规则规范。有了法律支持和保障,再婚老人的许多问题已经提前得以避免和解决—婚前见证是老年人再婚进行理性的选择。
  • 摘要:家庭成员在其家庭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以及相应的理论与学说,在其性质上,既属于道德范畴,又是一种文化表现,故本文将其称为家庭道德文化.加强家庭道德文化建设,对于调适家庭代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增强国家的实力与安定,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用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家庭道德文化建设,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社会现实呼唤加强家庭道德文化建设。家庭道德文化是反映社会道德风尚的根基文化。家庭是儒家文化确立与创建的根基与园地,包含家庭奉养道德观、家庭伦理道德观、家庭亲情道德观.家庭道德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还在于创建良好的代际关系。所以,加强家庭道德文化建设,是调适家庭代际关系的核心和基础。家庭道德文化是关于调适家庭代际关系的基础文化。家庭道德文化建设的意义就在于营造和谐的代际关系。
  • 摘要:针对社会老龄化问题,党和政府及其关注,给予了政策的支持和极大的关怀.随着居民居住社区化,社区老年服务问题异军突起,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如何做好社区老年服务,是新时期老年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国家老年问题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新时期社区老年服务工作应从精神、就业、法律、生活、婚姻五个方面突出其职能.社区老年服务的维护职能至关重要,它是党和政府老年政策落实情况的具体体现,是老年人健康生活的具体保证。老年问题的社会化管理是发展趋势,社区是老年保障职能的良好载体。针对特殊老年群体,大力开展救助活动,也是老年工作的任务之一,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需要,提供免费或低费救助,充分体现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如重病服务、临终关怀等。
  • 摘要: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但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严重滞后,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它直接影响老年家庭健康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7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生活质量的提高及医疗条件的改善,使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已延长至71岁,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因之而来的巨大养老保险压力及其存在的问题,却不能不令人忧虑.城镇离退休人员增长过速,企业负担过重,养老金入不敷出。离退休金虽然有了较大增长,但增长速度慢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职工平均工资的增幅。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严重滞后,面临严重的形势。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保障体制,建立以低保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济制度和农村大病统筹的医疗合作制度。尤其要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目前应亟待完善独居老人的安全救助网络。
  • 摘要:保持老年家庭和谐,不仅关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进老年人的福祉,而且关系国家社会稳定、全社会人民的福祉及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老年家庭仍是社会的细胞;老年家庭仍具有教育功能、情感功能和一定的经济功能和生育功能.这些功能对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人民团结共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老年家庭的功能表明老年家庭和一般家庭一样,仍是一种资源.因此,老年家庭和谐,其作为社会的细胞活力则强,其作为资源则作用巨大、充分,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增进全社会福祉,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巨大。反之,则相反.由此可见,保持老年家庭和谐对社会发展国家富强具有重大作用.促进老年家庭和谐要培养和发展家庭美德,提高家庭成员素质。处理好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是家庭的主导关系,夫妻关系和睦了,就为家庭和谐创造了良好的主导力量。处理好婆(公)媳关系和岳(父、母)婿关系。处理好隔代教育问题。党政主导,社会参与。
  • 摘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文明、礼仪之邦,"孝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而家庭养老更是中国家庭几千年来的传统习惯.传统的家庭养老不是单纯的经济互动关系,而是血浓于水的关系,同时家庭养老能提供物质支持、常照顾和精神慰藉.老人们都喜欢"膝下弄孙",共享天伦,他们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儿孙的孝顺.在人口老龄化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家庭养老发生了以下变化:rn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突出。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老年人寿命延长子女的年龄也在相应提高,导致的结果就是低龄老人供养高龄老人。经济的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成年子女在专心工作,出现了“空巢”家庭。代际关系错位。养老缺乏法制基础。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已经改变。社会化养老出现。家庭养老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rn 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挑战,养老何去何从,已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只有走出传统养老的误区,从单一走向多元化,探索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选择正确的养老途径,才会减少社会、集体、家庭的养老压力,从而有力的保障老人的养老权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 摘要:为了我国更加美好的未来,要对前辈人在家庭中的运作方式进行历史的反思.这就要对比中西方的现实,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用改革的思路,对这样关系到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进行实质性的变革.这是我国需要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度过了漫长封建社会的中国走向不断焕发青春的中国,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rn 老一代在抚育后代上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作为前辈中的老一代,面对着历史,面对着现实,面对着未来,在肯定自身的功绩的同时,应从对抚育后代产生的负面作用上,寻求自身存在的问题,是老一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郑重态度,也是老一代对自身负责的态度。家庭中的没完没了的“包干制”形成的弊端不利于后代的健康成长,延缓了社会的历史进程、降低了上代人的生活水平,影响了上代人的生活质量、削弱了上代人对社会应有的关心,影响现实社会的发展。变革既要借鉴西方的作法,又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实行渐进式的变革。变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后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种变革,使子女在被抚育时期形成吃苦上进、独立奋斗的精神,也淡化了与祖父母的隔代依赖关系。变革大有利于提高上代人的生活质量将为上代人腾出更多时间,关心社会。
  • 摘要:中国市场经济经过20多年发展,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世界东方大国带来举世瞩目的成就.世界银行2002年对207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总量统计显示,中国以11,590亿美元跃居第6名,人均国民收入达1,000美元,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一.事实表明,中国从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经济发展及政治、文化等社会进步,为老年人家庭的幸福提供了物质、精神保障.在党和政府的十分关怀下,老年人家庭的生活、养老条件,已经得到相当改善.但是也应看到,中国市场经济由计划经济通过改革转轨而来.改革使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在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发展.这些变化和发展,是传统老年人家庭所未曾经受过的,给老年人家庭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感受,有些则成为老年人家庭养老、健康与和谐的负面影响.正视这些负面影响,提出适当应对意见,是老年人家庭研究的重要课题.rn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老年人家庭带来的新的矛盾和负面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空巢家庭显著增加。经济收入相对减少,生活水平相对下降。老年人明显感觉被社会边缘化,情感明显失落。rn 为了消除、缓解市场经济发展给老年人家庭带来的新的矛盾和主要负面影响,发挥市场经济发展对老年人家庭的养老保障优势,提出三方面应对性意见:加强对老年人家庭重要性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做好老年人养老工作的自觉性。以家庭养老为主,大力推进社会化养老形式:全社会都要为老年人家庭幸福和养老保障做贡献。老年人既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主动融入社会,又要不辍学习,提升精神境界。
  • 摘要: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家庭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没有家庭的和谐,便没有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国际家庭年要求世界各国加强和支持家庭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功能作用.我国老年人口的养老以家庭养老为主,这样的好处是既能够在家务劳动和孙子女照料方面发挥余热,也避免了独居所引发的生活上的不便和情感上的孤独.家庭和谐不仅有利于老年人在精神、物质生活中获得帮助,也有利于年轻夫妇在情感、思想、儿童社会化方面获得援助.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健康家庭对社会的稳定、进步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老年家庭问题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国内学术界对家庭养老问题的研究初步已达成共识,不少学者主张应当继续发扬我国的家庭养老传统,认为家庭养老是中国养老事业的主要方式.rn 本文从社会转型期的家庭养老研究、家庭养老的调查报告与个案研究等八个方面整理。具体分析了社会转型期的家庭养老、家庭养老的调查报告与个案、高龄老人与老年妇女养老问题、农村家庭养老和城市家庭养老问题、家庭养老文献综述、家庭养老的文化研究、家庭养老问题研究专著、有关家庭养老问题研究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家庭伦理观与现代社会价值理念不断碰撞和融合,需要我们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伦理价值体系和家庭养老模式。
  • 摘要: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寿命的延长,我国的老年人口还将迅速增加,人口进入老年阶段,给"未富先老"的我国社会带来一个紧迫的养老问题,因此,老年人问题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现实,而空巢家庭则是其中一个应该特别加以关注和研究的社会性问题.在研究空巢家庭时,必须搞清楚是独居老人的家庭还是有两个老人的家庭,为不同居住户型的家庭具有不同的人口学特征,特别是独居的老年空巢家庭,更只有明显的性别特征。通过对两人户的空巢家庭的分析,注意到,两位老人属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也不在少数,这是否能够构成另一种类型的空巢家庭或者是新型的空巢家庭,这有待进一步商榷。虽然空巢家庭数量在不断增多,但是家庭养老功能并没有随之弱化。
  • 摘要:家庭道德建设,是农村养老能否落实和搞好的关键所在.围绕这个主题,对多子户的养老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问题不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道德建设不到位所致.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通过生动的教育,加强家庭道德建设,促使矛盾得到缓解或解决。进行尊老与助老的道德教育、继承与赡养的法制教育、反哺与共享的亲情教育、养老与儿养以前瞻教育。
  •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全国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口1.34亿,其中近1亿生活在农村.福建省农村老年人口233.43万,约占全省老年人口380万的61%.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等于解决了中国大部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这对于实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对于农村稳定、巩固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维护市场经济正常运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农村养老实行家庭赡养助于摆脱孤独的困扰,享受天伦之乐。老年人在家庭中还能积极发挥作用,赢得家庭成员的敬重,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老年人过好晚年生活。rn 针对农村家庭养老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巩固与完善家庭养老功能,强化家庭赡养,弘扬我国传统美德。建议: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逐步提高农村养老水平。巩固与增强家庭养老功能,强化家庭赡养意识。提高老年人的自我养老意识,改变“养儿防老”的旧观念和传统思想。存坚持与巩固家庭养老的同时,应强化社会扶持,积极发展社会化养老,建立与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积极发展社会“五保”事业,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特别是农村领导干部对农村养老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建立与发展以大病医疗统筹为主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完善农村老年医疗服务网络,促进农村老年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
  • 摘要:应中国老年学学会之召,为反映泽州农村老年人家庭生活和谐状况,走访了本县一个普通农村——南岭乡东沟村.东沟村距县城31公里,通公路以前,这里山岭起伏,道路崎岖,现有315户,1238口人.60岁以上老年人163人,最大的93岁,老年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13.17%.超过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左右的比例.说明这里的农村家庭和谐,健康长寿.家庭和谐,标准有四:一是子女孝敬,二是家人和睦,三是老年人心情舒畅,四是家庭氛围对老年人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rn 东沟村的敬老气氛,不仅表现在直系子女对待父母的关系方面,而且表现在侄亲对叔伯、邻里相互之间。东沟村所以能够出现家庭和谐、爱老敬老状况良好,健康长寿老年人多的局面原因有村干部的表率作用是形成村风正、民风淳,家庭和谐,子孝孙贤、村里订了村规民约,有一套劝人孝敬老年人的好制度、村中出了一个无私献爱心的成继武、多数老年人能够严格自律等六方面。
  • 摘要:代际差异的表现以人为本,但不论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还是普通的百姓,都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和家庭里,进入复杂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而代际关系存在于社会和家庭之中.因此有人把代际关系见于社会的称为宏观代际关系、见于家庭的称为微观代际关系.代际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具有人际关系的一般共性.尤其是家庭的代际关系,由于血缘和亲情的特殊性,而两代人必然长期相处.代际关系是社会中的老年群体与年轻群体、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及其配偶两代人之间的关系,由于两代人各自成长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社会地位、生活经历、所受教育、心理年龄特征等不同,在对待形势、人与事的认识、观念和态度上,存在某些差异,乃至隔阂.代际差异表现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代际差异的调适要紧跟时代步伐,更新观念,这是调适代际差异的前提。加强思想沟通,多些宽容、理解和信任,这是调适代际差异的基础。提高道德水准,履行法律义务,这是调适代际差异的保证。政府重视,领导带头,社会关注,这是调适代际差异的关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