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广东省职业健康协会第二届学术交流会
广东省职业健康协会第二届学术交流会

广东省职业健康协会第二届学术交流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广东清远
  • 出版时间: 2014-10-29

主办单位:广东省职业健康协会

会议文集:广东省职业健康协会第二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尿锰正常值及其在锰中毒诊断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锰中毒诊断正确率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尿液中锰元素含量,记录两组尿锰测定结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锰中毒患者尿锰含量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人群,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尿锰测定结果与正常值进行对比,若所得结果高于正常值则应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询问患者职业及生活习惯,从而判断是否具有锰中毒可能性.
  • 摘要:目的:分析2006-2013年广东省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流行病学分布特征,提出预防控制措施.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3年广东省报告的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rn 结果:2006-2013年广东省共报告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413例,占本省此时期新发职业病的10.9%(413/3 785).其中职业性噪声聋占99.3%(410/413).发病呈总体上升趋势,2011-2013年呈快速增长趋势.发病年龄<45岁者占19.6%(332/413),发病工龄<10年者占58.1%(240/413).地区分布居前3位的分别为深圳市、广州市和佛山市,分别有139、94和60例,三者共占70.9%(293/413).行业分布居前3位的分别为轻工业、机械业和电子业,分别有225、52和32例,三者共占74.8%(309/413);企业经济类型分布以外商投资企业、内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多见,分别有166、133和102例,三者共占97.1%(401/413);企业规模分布以中型和大型企业多见,分别有177和140例,两者共占76.8%(317/413).有诊断分级资料的289例职业性噪声聋病例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组分别有226、46和17例,各组组间病例年龄和工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广东省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发病数量呈总体上升趋势,是广东省职业病防治的新问题,应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 摘要:目的:建立正己烷作业人群职业健康监护(0HS)优化方案和应用指南,提高职业健康监护的可操作性.rn 方法:从循证医学角度出发,对GBZ188《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规定的对正己烷作业人群开展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0HS的目标疾病、健康检查内容和周期等内容进行分析,以0HS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为线索,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PubMed进行文献检索,筛选优化指标,提出正己烷作业人群0HS技术优化方案和应用指南,初步推广应用.rn 结果:成功建立正己烷作业人群OHS技术优化方案和应用指南.其中,选择神经传导速度、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作为生物效应标志物,选择尿2.5-己二酮作为生物接触标志物;鉴别指标增加尿糖检测;职业禁忌证增加伴有周围神经损害表现的糖尿病、维生素B缺乏症、未成年工和孕期、哺乳期女职工.rn 结论:优化方案合理可行,实用性较强,适用于正己烷作业人群的OHS实际工作.
  • 摘要:目的:探讨职业接噪工人的ABR变化特点.rn 方法:对76例职业接噪工人和19例非接噪工人分别进行中耳分析、耳声发射、ABR检查,结果用SPSS13.0软件统计分析其相关性.rn 结果:①对照组各波引出率均高于噪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噪声和对照组V波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噪声组不同中、内耳情况Ⅰ、Ⅱ、Ⅲ、Ⅴ波引出率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噪声组不同中、内耳情况各波潜伏期及潜伏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①噪声可引起ABRⅠ~Ⅴ波的单一缺失或联合缺失;②噪声引起潜伏期的延长以V波最早出现;③接噪工人中、内耳是否正常对ABR各波引出率有影响,中、内耳越正常,引出率越高,反之越低;④接噪工人中、内耳是否正常对ABR各波的潜伏期及潜伏间期影响不大.
  • 摘要:目的:了解纳米碳酸钙生产企业工作场所纳米碳酸钙接触水平以及纳米碳酸钙对工人的健康影响.rn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某纳米碳酸钙生产企业35名接触纳米碳酸钙的工作人员为接触组,按照年龄和工龄1∶1匹配,以某事业单位35名无接触尘毒的工作人员为对照组.对接触组人群工作场所纳米碳酸钙颗粒计数水平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mm)进行检测,计算累积Cmm.通过健康检查比较2组人员的健康状况,并分析接触组肺通气功能减退与纳米碳酸接触水平的剂量-反应关系.rn 结果:接触组工作场所纳米碳酸钙颗粒计数水平中位数(M)为15 716个/cm3,Cmm的A为2.419 mg/m3,上述2个指标均以包装岗位水平最高.接触组肺通气功能减退率高于对照组(57.1%vs5.7%,P<0.05),免疫球蛋白G水平高于对照组(M:13.50 vs 10.70g/L,P<0.05),补体3水平高于对照组[(1.15±0.15) vs(1.08±0.13)g/L,P<0.05],血磷水平低于对照组[(1.17±0.18) vs(1.27±0.13) mmol/L,P<0.05].接触组和对照组周围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M均为0.50%,2组上述2个指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自变量引入标准为0.10、剔除标准为0.15的条件下,经校正性别、年龄、吸烟和饮酒的影响后,发现肺通气功能减退的发生和纳米碳酸钙累Cmm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优势比为2.74,95%可信区间为(0.88~8.56),P=.08].rn 结论:纳米碳酸钙接触可导致肺通气功能减退、免疫系统反应和血电解质改变.肺功能检查可作为纳米碳酸钙接触人群的体检项目.
  • 摘要:目的:研究职业噪声接触与女工早产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985~2012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职业噪声与女工早产关系的文献,经严格筛选后,应用Rev man4.2软件对21篇入选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比较合并RR值发现:当接触噪声85~89dB(A)时,RR为1.13 (0.86、1.4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噪声90~99 dB(A)及≥100dB(A)时,RR分别为1.70 (1.21、2.28)、1.88(1.58、2.25).结论:孕期接触职业噪声≥90 dB(A)时,早产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 摘要:目的:探讨在目前的社会环境和客观条件下,进一步规范麻醉科医师职业防护技术.rn 方法:将近年多项相关课题成果综合研究,总结深圳市麻醉医师职业危害、防护现状,提出麻醉医师职业防护措施.rn 结果:①研究制定了七氟烷、异氟烷、恩氟烷的溶剂解析-气相色谱检测方法.②深圳市手术室空气中麻醉剂污染状况调查:吸入麻醉过程中,手术室空气中麻醉剂超出中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学会建议的允许范围.③深圳市麻醉医师职业紧张诊断研究:医院规模、社会支持度、个人成就感及人格特质均是影响麻醉医师职业紧张的因素.术中精神高度紧张、夜班和加班多、急诊手术多、抢救、紧急气管插管是导致麻醉医师职业紧张前5位的因素.④麻醉医师职业防护技术规范化研究:深圳市麻醉学科最突出的问题是人员配置严重不足.rn 结论:麻醉气体污染、职业紧张和人员配置严重不足等多方面的因素对麻醉医师造成了非凡的工作和生活压力.
  • 摘要:目的:对镉观察对象停止镉作业后进行跟踪调查,探讨职业性镉接触与肾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对深圳市某镍镉电池厂28名停止镉作业的镉观察对象跟踪观察5年,分析尿镉、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变化规律.结果:镉观察对象停止接触镉后,尿镉有所下降,但仍较高;尿β2-M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逐年下降.对各指标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仅尿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7),其他2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镉观察对象停止镉接触多年后,体内镉负荷仍保持较高水平,若接触镉作业者在停止镉作业时尚未出现肾功能指标异常,则停止镉作业后一般不会造成肾脏的进一步损害.
  • 摘要:目的:通过对汕头市某纺织厂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情况的调查,了解该企业噪声环境下作业对劳动者听力的影响,为制定职业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汕头市某纺织厂的208名接触噪声作业工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听力测定,结合职业卫生调查和作业环境噪声监测资料对听力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检出率为17.79%;听力损失在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不同工龄组听力损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和工龄的增加,工人的听力损失发率逐渐升高.结论:企业应充分重视工作场所噪声的危害,加强噪声的治理与防护,同时应进行职业健康教育,提高工人自我保护意识.
  • 摘要:目的:了解包装行业噪声作业工人健康状况,提出职业健康监护干预措施和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调查方法,选择广州市某包装企业522名噪声接触工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2013年建康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噪声作业人员中听力损失33人,检出率4.40%;常见病及单项指标异常者有548人,检出率为73.07%;异常率排名前5位依次为宫颈炎42.99%,阴道炎35.51%,血脂异常27.60%;肝胆脾B超异常22.67%,妇科B超异常17.39%.结论:定期对包装行业中噪声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对职业病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 摘要:目的:分析累积噪声暴露剂量(CNE)与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及发展规律的关系.方法:对作业环境噪声进行监测,对调查对象进行纯音听阈测定;进行相关指标分析并计算CNE.结果:听阈提高与基础听阈相关(P<0.01);当CNE由(96.9±5.9)dB (A)年提高到(102.1±3.4) dB(A)年时,语频损失与高频损失的发生率分别由8.4和7.9%上升到21.1%;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CNE相关,并以100dB(A)年为阈值;各频率听阈特别是高频听阈提高且具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发现听阈异常特别是早期高频听阈改变者,控制职业噪声暴露者CNE;并按规定调离噪声作业.
  • 摘要:目的:了解广西某市金属矿井作业工人职业紧张的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下一步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采用职业紧张量表修订版(0SI-R)对广西某市辖区内的3个金属矿从事采矿作业及非采矿作业的员工227名在年度健康检查同时进行职业紧张调查.rn 结果:①矿井作业工人与非矿井作业对照组在工龄及教育程度方面有差异(P<0.05);②矿井作业工人与非矿井作业对照组工人在职业任务及应对资源方面存在差异(P<0.05);③采矿与非采矿作业工人的个体紧张反应影响因素不同,采矿作业工人的职业紧张反应主要影响因素是工作环境、任务冲突、责任感、自我保健、社会支持与工龄,而非采矿工人的职业紧张影响因素是任务冲突、工作环境、自我保健、休闲娱乐与工龄.rn 结论:矿井作业工人是一个存在紧张的职业群体,工作环境是其职业紧张的最突出影响因素,而缓解紧张的应对资源相对不足,应定期对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安全教育,以促进职业人群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能力.
  • 摘要:目的:对广东省某蓄电池企业工作场所健康促进(WHP)干预效果进行评价.rn 方法:2010-2012年对某蓄电池企业实施WHP干预.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WHP试点项目调查表,干预前、后分别对346、119名职工进行调查,评价干预前后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员工知识和行为生活方式的变化.rn 结果:通过3年的干预,工作场所工作岗位设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率、员工获取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途径、对佩戴防护用品的认识和对劳动条件满意度分别为93.1%、71.8%、100.0%和89.7%,高于干预前的80.2%、27.7%、93.0%和79.7%(P<0.05).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可防可治、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健康概念、正常血压参考值范围、高血压是否有症状、预防慢性病发生生活方式和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分别为85.7%、90.8%、94.9%、83.1%、73.7%、82.9%、61.9%和84.9%,高于干预前的28.6%、77.8%、87.6%、46.7%、38.4%、32.5%、17.3和22.8%(P<0.05).员工自我感觉健康状况良好率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率分别为41.7%和62.2%,高于干预前的23.3%和42.4%(P<0.01).近1年请病假率为7.9%,低于干预前的61.4%(P<0.01).rn 结论:WHP可以帮助企业完善职业卫生管理,提高员工健康知识和满意度,形成良好行为习惯,降低请病假率和医药费用,促进企业经济健康发展.
  • 摘要:目的:研究三氯乙烯(TCE)及其代谢产物三氯乙醇(TCOH)、三氯乙酸(TCA)对豚鼠的皮肤致敏作用,及其导致的致敏豚鼠肝脏功能和结构改变.rn 方法:无特定病原体级健康白化artley豚鼠106只,分为TCE、TCOH、TCA实验组及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共8组,用TCE、TCOH和TCA按照豚鼠最大值实验法进行皮肤致敏实验.在终末激发24 h后取肝脏、心脏、脾脏、肺、肾脏称质量计算脏器系数,采血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P)活力,并对肝脏进行病理学检查.rn 结果:TCE、TCOH和TCA的致敏率分别为80.0%、35.0%和0.0%;TCE致敏率高于TCOH致敏率(P<0.01).TCE、TCOH实验组中,雌、雄豚鼠致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0% vs 70.0%,50.0% vs20.0%,P>0.05).TCE致敏阳性亚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TCE对照组和TCE致敏阴性亚组比较,其肝脏系数均升高[(3.89±0.42) vs (3.30±0.35)、(3.89±0.4)vs (3.47±0.49)、(3.89±0.4) vs(3.42±0.37),P<0.05],ALT活力均升高[(68.86±14.09) vs (45.50±11.39)、(68.86±14.09)vs (46.06±10.13)、(68.86±14.09) vs (47.56±12.10)μmol/(min ·L),P<0.05],γ-GTP活力均升高[(22.19±6.86)vs (12.92±5.37)、(22.19±6.86) vs (12.29±2.98)、(22.19±6.86) vs(12.84±6.70) μmol/(min.L),P<0.01].TCOH致敏阳性亚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TCE对照组和TCE致敏阴性亚组比较, 其ALT水平均升高[(59.86±12.55) vs (45.50±11.39)、(59.86±12.55) vs (46.06±10.13)、(59.86±12.55) vs (47.56±12.10)μmol/(min ·L),P<0.05],γ-GTP水平均升高[(16.83±4.96)vs(12.92±5.37)、(16.83±4.96) vs (12.29±2.98)、(16.83±4.96)vs(12.84±6.70)μmol/(min·L),P<0.05].TCE致敏阳性亚组ALT、γ-GTP分别高于TCOH致敏阳性亚组[(68.86±14.09) vs (59.86±12.55)、(22.19±6.86) vs (16.83±4.96)μmol/(min·L),P<0.05].病理检查显示TCE致敏阳性亚组和TCOH致敏阳性亚组肝细胞均可见局灶性坏死及坏死组织周围炎性细胞浸润,TCE致敏阳性亚组还可见肝窦Kupffer细胞增多.rn 结论:TCE是强致敏物,TCOH为中度致敏物,TC未见致敏作用.TCE、TCOH致敏阳性的豚鼠体内发生了肝脏功能障碍和结构的破坏.
  • 摘要:多杀霉素是一种新型绿色广谱生物杀虫剂,属于微生物源生化农药,在进行了急性毒性和致突变试验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明确受试样品91%多杀霉素原药的毒性,取得该样品亚慢性经口毒性的最大无作用剂量参数,依据GB 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对其进行大鼠亚慢性经口毒性试验.rn 试验结果显示高剂量组雌性动物WBC,HGB,HCT,MCV低于对照组;高、中剂量组雌性动物厉;NIT高于对照组;高剂量组雄性动物肾体比高于对照组(P<0.01);高、中剂量组雄性动物脾体比高于对照组(P<0.05),且呈剂量-效应关系。rn 高剂量组雌、雄性动物病理检查均可见明显甲状腺局灶性滤泡上皮细胞脱落和甲状腺局灶性滤泡上皮细胞空泡,甲状腺病变发生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提示本受试物对甲状腺可产生明显影响,甲状腺有可能是多杀霉素毒性作用的靶器官之一。
  • 摘要:目的:运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CP)理论分析某卷烟厂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rn 方法:基于HACCP,结合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和风险分类等方法,对烟草尘、噪声、化学毒物、高温和工频电磁场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控制效果,提出关键控制措施,组织实施并评价效果.rn 结果:该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噪声、粉尘(烟草尘和三醋酸甘油酯尘)、化学毒物、高温和工频电磁场,属于职业病危害风险较重的建设项目.工作场所噪声强度超标率为33.9%,烟草尘超标率为6.4%,二氧化碳超标率为50.0%,高温和工频电磁场检测结果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将噪声、烟草尘和二氧化碳列为重点控制因素,列出关键控制岗位,从工程防护、个人防护、设备维护和规范操作等方面提出关键控制点,并实施纠编措施,使烟草尘和二氧化碳超标点达到控制效果,超标率均为0.0%.但实施纠编措施后噪声超标率仍为26.8%.rn 结论:HAGCP适用于某卷烟厂的职业病危害防控,有助于形成以工程防护、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人职业健康监护和个体防护管理的一体化职业卫生管理体系.
  • 摘要:目的:运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技术,进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预测和关键控制点分析.rn 方法:选择同级别的1家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作为类比工程,基于HACCP技术、职业卫生调查,结合类比法、检测法、经验法和文献分析,识别、分析拟建项目可能存在的噪声、化学毒物、粉尘、高温、生物因素等职业病危害因素,预测关键控制因素,筛选工作场所的关键控制点.rn 结果:类比工程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有噪声、化学毒物、粉尘、高温、工频电磁场和生物因素.噪声强度为72.4~93.6 dB(A),超标率28.3%;粉尘和化学毒物浓度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结合文献分析预测,工作场所可存在多种高毒、剧毒化学物质(如氨、硫化氢、氰化氢、氟化氢、砷化氢、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等)和病原微生物.运用HACCP技术,把噪声、化学毒物、生物因素列为关键控制因素,筛选出关键控制点.rn 结论:HAACCP技术可用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测及关键控制点筛选,对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摘要:目的:评价阳江港11#、12#散杂货码头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rn 方法:根据阳江港11#、12#散杂货码头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特点,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并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和定量分级结果,对试运行期间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进行评价,并通过检查表分析法评价职业卫生管理措施,明确阳江港泊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控制措施的建议,针对该项目的特征,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的特殊要求.rn 结果:通过对阳江港泊位建设项目进行了工程分析(包括选址布置、工艺流程与设备、生产原料与辅助材料等)、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包括防护措施、个人防护用品、建筑物卫生学、职业卫生管理学等方面)、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和工人职业健康监护(体检)等工作,认为该建设项目属于较重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该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尘(电焊烟尘、砂轮磨尘、其他粉尘)、氮氧化物、噪声、高温(夏季室外作业)、紫外线等,总计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有94人该建设项目的选址、总平面布局、工艺流程设计和设备布置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rn 结论:该建设项目生产工艺设计较为先进,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在各物料场堆周边设置洒水除尘系统,在各门座起重机驾驶室和调度楼、地磅房、联检楼、门卫室、变电房等安装空调机以防暑降温,以上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
  • 摘要:目的:预测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并分析其关键控制点.rn 方法:通过经验法、类比分析法进行分析.rn 结果:该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化学毒物、噪声、高温、工频电磁场等.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主要化学毒物有酸类、碱类、异丙醇、三氯氧磷、五氧化二磷、偏磷酸、氯气、氯化氢、四氟化碳、硅烷、氨气等.类比工程各工作场所或岗位空气中的氨、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氟化氢、非甲烷总烃、硫酸、磷酸、氯化氢、氯气、铅烟、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异丙醇等浓度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rn 结论: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比较复杂,其中主要危害因素是化学毒物,应从职业病危害发生的关键控制部位加强防治工作.
  • 摘要:目的:分析某稀土分离公司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确定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方法: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结果:该厂存在化学毒物、噪声、粉尘、高温、电离辐射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结果显示个体噪声检测强度为78.4~87.8dB(A),超标率为25.0%,其余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该厂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盐酸、噪声和粉尘相关岗位.结论:该厂职业病危害因素较多,应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
  • 摘要:目的:探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媒体运用和舆情应对方法,为科学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工作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通过对近年来媒体广泛参与的职业病事件和案例进行分析,结合新闻传播学和职业病防治等相关学科知识,初步探讨媒体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预警和监督作用,分析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媒体运用和舆情应对方法.rn 结果:新闻媒体对政府机构以及职业病防治机构的监督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在群体性和突发性中毒等职业病事件中,是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的载体.职业病防治工作应综合运用组织机构建设、完善舆情监控和研判、掌握媒体运用和应对原则、善待媒体,善用媒体等内容和方法,开展媒体运用和舆情应对.rn 结论:及时、准确、有效的媒体运用和舆情应对可促进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 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市近年职业病发生规律及直接费用支出情况。rn 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广州市劳动保障与能力鉴定系统工伤登记数据库职业病病例资料,分析职业病病种、伤残等级、费用支出等资料分布情况.rn 结果:广州市2008年~2013年参保职工中有145例职业病,发病年龄以30~50岁为主;排前三位病种分别是职业性手臂振动病65(56.03%)例、尘肺46(39.66%)例和职业性肿瘤9(7.76%)例;萝岗区职业病报告登记最多,有61(42.06%)例;劳动能力鉴定为八~六级的有123(84.83%)例.职业病费支出前三位的是职业性手臂振动病449.40万元(35.21%)、职业性肿瘤397.87万元(31.17%)和尘肺297.30万元(23.29%),不同规模企业中发病人数和费用为小型>中型>大型;费用支出呈逐年上升趋势.rn 结论:广州市2008年~2013年职业病有的新分布规律,费用支出以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职业性肿瘤和尘肺病为主,中小型企业是职业病防护和救治的重点.
  • 摘要:目的:评价职业健康促进(WHP)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HSAS18000)对某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铅污染的干预效果.rn 方法:以某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和职业接触人群为调查对象,对投产初期(2001-2002年)、OHSAS1 8000期(2003-2009年,以下简称"OHSAS期")和WHP期(2010-2012年)工作场所铅烟(尘)水平及接触人群血铅水平进行分析.rn 结果:投产初期、OHSAS期和WHP期3个时期工作场所铅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中位数(M)分别为0.06、0.05和0.03 mg/m3,铅烟CTWA的M分别为0.06、0.04和0.02 mg/m3,WHP期铅尘和铅烟的CTWA均分别低于投产初期和OHSAS期(P<0.05).3个时期工作场所铅烟(尘)合格率分别为34.09%、5333%和75.61%,WHP期铅烟(尘)合格率高于投产初期与OHSAS期2个时期的合并合格率(P<0.01).3个时期铅接触人群血铅水平分别为(1.08±0.30)、(1.11±0.21)和(0.69±0.12)μmol/L,WHP期血铅水平分别低于投产初期和OHSAS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触人群血铅合格率分别为88.21%、94.34%和99.91%,WHP期血铅合格率分别高于投产初期和OHSAS期(P<0.01),OHSAS期合格率高于投产初期(P<0.01).3个时期铅接触人群观察对象检出率分别为1 1.34%、5.20%和0.09%,WHP期检出率分别低于投产初期和OHSAS期(P<0.01),OHSAS期检出率低于投产初期(P<0.01).3个时期铅接触人群疑似铅中毒检出率分别为0.45%、0.46%和0.00%, WHP期检出率低于投产初期与OHSAS期2个时期的合并检出率(P<0.01).rn 结论:在铅酸蓄电池企业推广在OHSAS18000的基础上实施WHP的铅污染防治模式,有利于达到预防和控制铅中毒,保护劳动者健康的目的.
  • 摘要:目的:分析广东省2011-2013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和特点,探讨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rn 方法:对广东省2011-2013年新发职业病的分类分布、地区分布、行业分布和职业健康检查的情况和特点进行分析.rn 结果:2011-2013年,广东省新发职业病分别为649、693和596例;发病例数居前3位的分别是尘肺病、职业中毒和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广州、深圳、东莞和佛山4个地市3年新发职业病合计1394例(占全省的72.0%);轻工、建材等行业是职业病高发行业,分别占全省新发职业病总数的54.1%和6.6%:全省职业健康检查人数分别为534588、584827和784926人,地区差异较大.rn 结论:广东省职业病依然处于高发态势,珠三角发达地区是职业病高发地区.要结合实际,将远期工作规划和短期工作重点相结合,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 摘要:目的:分析广州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市场的状况,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市场分析的方法,从需方、供方、第三方监管三个方面分析广州市职业卫生服务市场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结果:广州市职业卫生服务需求巨大,技术服务提供不足;企业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不强;服务价格未理顺;服务机构数量不足,部分机构服务意愿低.结论:加强企业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意识;在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监管的同时,努力培育服务机构;加强行业管理.
  • 摘要:目的:提高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为用人单位减少职业病的发生和保障劳动者健康服务.方法 :结合自身开展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工作的实践,针对实际工作特点,就评价的准备、实施阶段质量控制进行分析.结论:建立健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各种工作程序或作业指导书,掌握并熟练应用相关标准、规范,是保证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质量的主要措施.
  • 摘要:目的:了解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现状,探索加强职业健康监护规范化管理方法,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方法:对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放射卫生监督机构完成的2013年全市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在职业健康检查、个人剂量监测、《放射工作人员证》持证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结论: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存在问题,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的规范化管理.
  • 摘要:目的:掌握汕头市中心城区居民生活环境天然辐射外照射水平并估算居民暴露剂量.rn 方法:根据《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 (GB/T 14583-93)和《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61-2001)的方法要求,采用AT1123X-γ辐射检测仪测量汕头市中心城区居民生活环境γ辐射水平,估算居民暴露剂量.rn 结果:居室内天然γ辐射水平范围为143~275nGy/h,平均值为203.1nGy/h,标准差为21.3nGy/h;居室外天然γ辐射水平范围为90~252nGGy/h,平均值为163.4nGy/h,标准差为26.3nGy/h;室内外天然γ辐谢所致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约1196.7μSv/a,集体年有效剂量当量约为2028.4人·Sv/a.rn 结论:汕头市中心城区居室内天然γ辐射平均水平比广东省室内天然γ辐射平均水平(18.0×10-8Gy/h)略高,居室外天然γ辐射平均水平比广东省室外天然γ辐时平均水平(13.2×10-8Gy/h)偏高;汕头市中心城区天然γ辐射所致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比广东省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970μSv/a)略高,但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值(590μSv/a)和世界典型值(500μSv/a);汕头市中心城区居民生活环境天然辐射外照射水平仍属于正常放射性的天然本底水平.
  • 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氢化物发生(HG)-原子荧光光谱(AFS)联用测定人尿样中亚砷酸盐[As(Ⅲ)]、砷酸盐[As(V)]、一甲基砷酸(MMA)、二甲基砷酸(DMA)4种形态砷的方法.rn 方法:采用HPLC与HG-AFS联用法,经优化选择合适的色谱分离条件和原子荧光光谱的检测条件后,测定尿样中As(Ⅲ)、As(Ⅴ)、MMA和DMA.并采用本方法测定砷中毒患者排砷过程尿样中4种形态砷总和,与采用HG-AFS法测定的总砷水平进行比较.rn 结果:HPLC以浓度为30.0 mmol/L磷酸二氢铵(pH值=6.0)为流动相(流速为12 ml/min),HG-AFS载流为体积分数为5.0%的盐酸,还原剂为质量分数为2.5%的硼氢化钾,灯主电流为75mA,负高压为330V,载气流量为00ml/min.本方法4种形态砷线性范围为5.00~100.00μg/L,相关系数为0.998 7~0.9996,检出限为2.50~5.00μg/L,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4.1%~106.10%,批间精密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为.69%~5.67%冻干人尿中砷形态成分标准物质中As(Ⅲ)、MMA和DMA测定结果中位数分别为1 1.24、 62.51、14.47μg/L,均在标准值范围内:实际样品在4℃保存条件下,至少能够稳定7d.采用本方法测定砷中毒患者排砷过程中4种形态砷总和与采用HG-AFS法测定的总砷水平的相对偏差为-3.29%~0.35%.rn 结论:该方法前处理简便、快速,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可以对尿液样品中主要的4种形态砷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
  • 摘要:目的:对大批量铅作业接触者血铅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综合应用分析.方法:运用精密度、准确度验证,结合自制质控样测试、重复性测试、绘制质量控制图等方法对血铅检测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结果:本批473份血铅检测,工作曲线相关系数0.9986~0.9998,检测限0.82~1.09μ g/L,定量下限5.62~7.92 μg/L,15次自制质控样测定值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29 %,符合卫医发[2006]10号《血铅临床检验技术规范》要求;自制质控物和质量控制图的应用对检测结果的控制效果良好.结论:质量控制方法的综合应用,有利于确保大批量血铅检测过程中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 摘要:目的:建立尿样中一氯乙酸的酯化衍生-气相色谱测定方法.rn 方法:在尿样中加入三氯化铁作为催化剂,在90℃水浴衍生反应后,尿中氯乙酸与甲酵反应生成一氯乙酸甲酯,经乙酸乙酯萃取后直接进样测定.rn 结果:尿样中一氯乙酸在0.000 0~2.832 0mg/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6,检出限为1.04μg/L,定量下限为3.44μg/L(取尿样4.00m1).批内精密度实验相对标准偏(RSD)为2.78%~5.99%,批间精密度实验RSD为4.25%~6.91%;加标回收率为92.06%~100.32%;样品在室温下至少可保存7 d.rn 结论:该方法步骤简单,试剂低毒安全,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适用于尿样中—氯乙酸的痕量分析检测.
  • 摘要:目的:建立活性炭管采集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方法:采用活性炭管采样,50%(v/v)二甲基甲酰胺-二硫化碳溶液解吸,经毛细管色谱柱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测定.结果:本法GMA质量浓度在3.78~51mg/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8,最低定量质量浓度为为0.07mg/m3(以采集3.0L空气计算).平均解吸效率为94.0%~99.1%,批内、批间精密度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34%~2.46%和2.30%~4.11%.样品在-20℃冰箱中至少可保存7d.结论:本法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GMA的采样与检测.
  • 摘要:目的:从尿液样本中快速筛查出引起中毒的金属元素,并准确定量.rn 方法: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0ES)直接稀释内标法测定尿中多种金属元素含量,找出引起中毒的目标元素并准确定量,用标准方法验证.rn 结果:用ICP-OES测定筛查出引起中毒的目标元素为镉,尿样中镉测定结果为235 μ g/L,石墨炉原子吸收法验证结果为219 μ g/L.ICP-0ES加钇内标法测定镉浓度在0~1.00mg/L范围内线性好,r=1.0000,样品稀释5倍的方法检出限为5.8μg/L.5μg/L、25μg/L、100μ g/L三个浓度水平下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6.65%、1.41%、0.699%,加标5.0~100.0 μ g/L回收率为95.1%~102.6%.rn 结论:可用ICP-OES直接稀释内标法测定尿中多种金属元素含量,快速筛查出引起中毒的目标元素并定量,适用于金属中毒尿样的快速检测.
  • 摘要:目的: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二氯甲烷的溶剂解吸汽相色谱测定方法.rn 方法:采用活性炭管采集,二硫化碳解吸,经硝基对苯二甲酸改性的聚乙二醇(FFAP)毛细管色谱柱分离,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的气相色谱法.rn 结果:本方法二氯甲烷检出限为2 0mg/L,定量下限为6.0mg/L,测定范围为6.0 mg/L~1061mg/L;最低检出质量浓度为1.3mg/m3(以采集1.51空气样品计);本方法的重现性好,相对标准偏差为1.2%~3.3%;平均解吸效率为98.1%~101.9%;采样效率为99.3%~100% 200mg活性炭对二氯甲烷的穿透容量大于11.7mg;样品在室温下至少可保存14天.rn 结论:该方法完全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二氯甲烷的测定.
  • 摘要:目的:选择合适的基体改进剂,用于改良石墨炉(涂钼高密石墨管)原子吸收法测定尿中锰测定方法,提高检测质量.方法:以三种不同基体改进剂,用GFAAS法(涂钼高密石墨管)测定尿锰含量.结果:含0.1%PdC l2/0.15% Triton X-100/0.1%HN03为该法较为理想的基体改进剂.方法相对标准偏差为(2.6~4.5)%,回收率为(98.5~100.5)%.结论:利用基体改进剂0.1%PdC 12/0.15% Triton X-100 /0.1%HN03结合涂钼高密石墨管能有效消除基体干扰,是一种简便,准确的测定尿中锰的方法.
  • 摘要:针对脑水肿的病因、分类、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以及脑水肿的鉴定进行综述.提出脑水肿常见的病因有感染性疾病、缺血缺氧、脑血管病等。从病理学定位的角度,脑水肿可划分为血管源性为主的细胞外脑水肿和细胞毒性为主的细胞内脑水肿两大类.由于脑水肿成因的复杂性,临床上多以混合性脑水肿常见。目前诱导动物脑水肿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大脑中动脉闭塞法,百日咳菌液诱导法,光化学法,脑出血法,脑外伤诱导法等。脑水肿是多种病因所致的一种病理状态,当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和体征时,其病理改变己经基本形成。在动物模型中,最常用的诊断脑水肿的方法为脑含水量测定法、钠钾离子含量测定法、血-脑屏障通透性法、病理形态学检查法和核磁共振成像法等。
  • 摘要:本文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对Cd的类雌激素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了ER介导和非ER介导Cd的金属类雌激素作用。镉(Cd)对哺乳动物具有生殖毒性,会对卵巢、睾丸和前列腺等生殖器官造成损伤.近年来学术界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称为金属类雌激素或金属类激素.这些金属类雌激素有锑、Cd、钙、钴、铜、镍、铬、铅、汞和锡等.这些金属类雌激素具有类雌激素作用,被发现与雌激素相关疾病(乳腺癌、子宫内膜移位、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癌等)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随着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的不断深入,Cd的类雌激素作用逐渐被发现和认识.
  • 摘要:纳米碳酸钙是指碳酸钙粉体至少有一维粒度控制在1~100 nm的碳酸钙分子聚合体,其粒径处于团簇分子和宏观物体交替的过渡区域。与普通碳酸钙相比,纳米碳酸钙的晶体结构和表面电子结构发生变化,产生普通碳酸钙所不具有的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里子隧道效应,在磁性、催化剂、光热阻和熔点等方面显示出优越的性能,因而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造纸、涂料、油墨、日化、医药和食品等方面。通过分析碳酸钙在体内的代谢及生理功能,对纳米碳酸钙进行暴露评估;对动物实验进行一般毒性研究,呼吸系统毒性研究,遗传毒性研究,生殖发育毒性研究;对人群流行病学进行研究;对毒性机制进行探讨,提出纳米材料的暴露剂量评价指标尚未确定,接触纳米材料是否会引发特定的健康损伤尚未有报导。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人群研究,关于纳米碳酸钙材料的健康效应尚未有定论,其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鉴于此,应该尽量使用不同暴露剂量评价指标的仪器,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纳米碳酸钙现场监测,尽早建立一套实际可行的纳米碳酸钙现场暴露监测方法。此外,还应开展纳米碳酸钙接触人群职业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纳米碳酸钙材料长期吸入暴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探讨其作用靶器官,寻找可能的生物标志物,为后续机制研究和职业接触限值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最后,把现场暴露监测和人群流行调查资料相结合,探讨两者是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 摘要: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神经系统疾病的患病率稳步提升,未能完全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是药物靶点的识别和治疗策略发展的主要障碍。miRNA对脑组织发育、神经细胞的分化、突触的功能均有影响,它的异常与许多神经精神疾病的形成有关。2008年,丹麦制药公司Santaris Pharma宣布实施世界首例以miRNA为靶点的药物临床试验。在职业卫生领域,广大的劳动工人在日常工作中接触着众多的化学物,己经有很多的研究表明这些化学物具有神经毒性效应,急性或者慢性暴露引起的中毒可以引起相关的神经毒性改变,例如1, 2-二氯乙烷暴露引起的中毒性脑病,1-溴丙烷暴露引起的中枢和外周神经毒性、三氯乙烯暴露引起的中枢神经改变、正己烷暴露引起的外周神经改变、铅暴露引起的神经发育毒性等。目前对于这类化学物引起的神经毒性的中毒机制研究还不充分,对miRNA等表观遗传分子在其中毒分子机制中的作用还了解甚少。另一方面,如能将miRNA发展为有效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并作为职业性神经系统疾病的干预和临床治疗靶点,则能够有效的提升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同时降低职业性危害,减轻职业性疾病对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带来的不良负面影响。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